首頁>Club>
細看這幾年奧斯卡的獲獎名單,獲得最重要將獎項的幾部影片票房似乎都很一般。
3
回覆列表
  • 1 # 顏尊坊護膚

    奧斯卡主要還是面向好萊塢電影,而好萊塢電影並不太能適用「商業片」和「藝術片」的區分,所以我就當這個問題問的是:為什麼奧斯卡不青睞高票房電影?

    奧斯卡是否不青睞高票房電影,如果檢視最近這些年的奧斯卡獲獎名單,似乎這個論斷是能成立的:獲得最重要幾個獎項的影片,票房成績大都一般,而每年雄踞票房排行榜前列的以華麗視覺為賣點的特效大片,都很難拿到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及男女主演等獎項,通常它們只能在技術獎項同病相憐——而技術獎項得到的關注度明顯偏低,被外界認為是相對次要的獎項。這種現象年年如此,彷彿天經地義,可是,在好萊塢的歷史上,高票房大片和奧斯卡獎並非生來就無緣彼此的。

    回顧一下歷史可知,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最賣座的影片是《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它拿到了大大小小一籮筐的奧斯卡獎。此外《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歌舞大王齊格飛》(The Great Ziegfeld)等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都位居當年票房最好影片之列。

    四十年代有《黃金時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五十年代有《環遊地球八十天》(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戲王之王》(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無一不是以年度票房冠軍之尊加冕奧斯卡最佳影片。

    六十年代因為多樣化娛樂帶來的激烈競爭,好萊塢陷入低谷,主辦奧斯卡獎的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MPAS)更是沒了命地獎勵票房大片,像《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不僅斬獲幾千萬票房(擱到現在都相當於好幾億),也被當作復興好萊塢的救命稻草,眾望所歸地捧得小金人。

    七十年代新一代電影小子引領「新好萊塢」的運動,《騙中騙》(The Sting)、《教父》(The Godfather)、《法國販毒網》(The French Connection)同樣都是票房和獎項都沒錯過。

    可見,在歷史上,奧斯卡獎並不歧視取得票房豐收的大片。甚至可以說,奧斯卡喜愛高票房電影。不然再反過來看,所有奧斯卡獲獎作品中,票房失敗或平庸的影片能有幾部?五十年代的《君子好逑》(Marty)可能算總票房比較低的特例了,這是一部電視改編電影,成本非常低,所以依然算得上商業成功。

    奧斯卡的變化出現在七十年代末,從此票房大片再難摸到小金人的腳趾。不妨看看好萊塢整個八十年代最賣座的幾部大片,《外星人》(E.T.)、《星球大戰》(Star Wars)系列、《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系列、《印第安納·瓊斯》(Indiana Jones)系列、《蝙蝠俠》(Batman)、《比弗利山警探》(Beverly Hills Cop)、《窈窕淑男》(Tootsie)、《壯志凌雲》(Top Gun)、《捉鬼敢死隊》(Ghostbusters)及阿諾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主演的那些動作片,它們在奧斯卡的舞臺上都不很成功。

    整個八十年代,沒有一個年度票房冠軍拿到過奧斯卡的主要獎項(非技術獎)。也正是從八十年代起,好萊塢主流電影被有意識地分成了兩類,一類的目標是在漫長的夏季檔期掙票房,一類則在秋冬出世,直奔獎項而去。

    這個現象自然又要歸結於老生常談的《大白鯊》(Jaws,1975)和《星球大戰》(1977)。這兩部影片開啟了票房大片的新時代,從這以後,高成本影片上映時無不採用鋪天蓋地的宣傳,也儘可能追求最大面積的霸佔銀幕數。在七十年代之前,一部電影上映時最多發行幾十個複製,一兩百個已經是極限,但現在呢?2、3000張銀幕同時上映已經成為慣例。這種做法有一個原因是片方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攫取票房,如果口口相傳的評價是正,那自然錦上添花,即便口碑惡劣,第一票已經撈回來了。《大白鯊》和《星球大戰》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電影票房數字的天花板,電影和電影之間的商業價值差距被顯著拉大了。

    看我上面列出來的歷史上的票房冠軍影片,幾乎什麼型別都有,歌舞片、歷史片、傳記片、黑幫片、家庭片……涵蓋了好萊塢各種常見的主流型別片種。但八十年代後最賣座的型別主要集中在魔幻、科幻、動作這幾類,也可加上恐怖片,基本都是好萊塢傳統地位不高的「二流型別」——因為這些型別在過去不是面向主流人群的,而是針對青少年亞群體,六、七十年代後青少年觀眾成長為美國電影市場上的票房主力,中老年觀眾佔的比重下降,這些「二流型別」的票房也水漲船高。

    然而奧斯卡獎的藝術取向和價值取向,卻是偏向成熟的中產階級趣味的,因而和上述「二流型別」有些格格不入。所謂成熟的中產趣味,要求電影具備豐滿的人物性格與流暢動人的故事,這恰恰是上述幾種所謂「二流型別」欠缺的。

    隨著電腦數字技術進入電影特效的領域,科幻、動作這幾種型別也是最容易展示特效成果的片種。作為製片商,為了追求儘可能多的利潤,資本勢必流向這些曾經的「二流型別」,於是科幻片、動作片開始了對票房排行榜的常年霸佔。

    所以,是超級賣座巨片的出現,改變了奧斯卡的取向。

    此外,影評也是較為重要的一個影響因素。在七、八十年代的產業轉型以前,新片發行是一個慢慢鋪開的過程,如果評論界和觀眾的反響積極,那麼就擴大上映規模,反之則無。所以影評人的筆對影片是否能獲得商業成功是很重要的。但到了《大白鯊》和《星球大戰》之後的時代,狂轟濫炸的廣告宣傳,一部影片開畫動輒3000張銀幕,影評人的聲音就顯得很微弱了。媒體影評的好壞基本不對大片的票房成敗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但在年末,衝獎項的影片仍然較為看重評論界的態度,各家影評人協會的選擇可能會影響奧斯卡投票人其後的選擇。我們也能發現,雖然奧斯卡獲獎電影是否名副其實從來都存在爭議,但幾乎沒有過眾口一詞的爛片笑到最後,可見投票的學院成員實際上也會受外界風評的影響隨大流。而評論界對電影的判斷更加看重其藝術價值,不太注重票房表現,他們當然也不會青睞爆米花口味的商業大片。所以,這種分化愈加確立,讓票房的歸票房,奧斯卡的歸奧斯卡吧。

    不過,票房和奧斯卡合流的個案也並不是沒有,最典型的例子是《阿甘正傳》(Forrest Gump),這部影片感動了全美國人,橫掃各大獎項,同時又是北美年度票房榜冠軍。它雖然不是科幻片、動作片,但同樣以特效作為賣點,例如阿甘與肯尼迪總統的握手鏡頭被有意識地作為噱頭大加宣傳;同時歷史傳記片的型別身份避免了它在奧斯卡的擂臺上淪為二等選手。

    三年後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的核心吸引力仍然是特效打造的大船奇觀,但纏綿悱惻的愛情悲劇也勉強堵住了一部分指責它過於空洞、賣弄的批評。這部影片的營銷空前成功,連續霸佔北美票房排行榜多周,一舉打破《星球大戰》保持多年的歷史冠軍記錄,終於,長達半年的話題轟動效應,讓奧斯卡投票人終於將大獎拱手相送,儘管論成色質地,《泰坦尼克號》還是更靠近大片那一路。

    進入新世紀後,小成本獨立電影時而以黑馬之姿問鼎奧斯卡,但在商業上它們頂多只是取得中等程度的成功。合流的成功案例也有,譬如《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更有意義的一點是,它捎帶提升了幻想型別在奧斯卡競技場上的地位。

    再往後看,《阿凡達》(Avatar)在奧斯卡上失利就並不奇怪了,即使是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也難將《泰坦尼克號》的歷史再演一遍。在可預期的將來,年度票房冠軍和奧斯卡最佳影片重合的機會也許就是十年一遇吧。

  • 2 # 行攝青年

    奧斯卡作為當下含金量比較高的獎項之一,它1928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的好萊塢舉行,一直享有盛譽,它不僅反映美國電影藝術的發展程序而且對世界許多國家的電影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而藝術和商業在很大程度上是很難兼顧的,下面我就簡單的分析下為什麼奧斯卡不青睞商業片:

    首先:奧斯卡是為促進電影藝術發展而設立,其權威的樹立也是慢慢積累的,它依賴於其本身對規則的嚴格執行和對電影藝術的尊重,評獎相對公平、受政治、經濟等因素影響較小,對於影片的質量和社會影響及其藝術價值要求都很高,對於人文情懷、人性的挖掘要有獨到之處,然商業片的商業價值卻不是最為看中的;

    其次:奧斯卡某種意義上是電影人的盛會,它頒出的每一個獎項都是對電影人的最高加冕,很多孜孜以求的電影人他們懷著對藝術的堅守、不為物質商業所左右,很多片子可能是叫好不叫座,票房可能不高,但是很有社會價值,而一旦奧斯卡對於他們有所肯定,也會更好的鼓舞他們進行藝術創作;

    總的來說,沒有了商業的藝術是很難走下去的,沒有了藝術的純商業也是十分可怕的,奧斯卡也會在藝術和商業之間選擇合適的結合點,讓各種型別的優秀作品都得到肯定,奧斯卡依然是很多人追逐的,對於促進電影市場良性發展和繁榮也有重要作用!

  • 3 # 逗秋雨

    2月27日上午,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即將拉開帷幕。這是全球電影界一年一度的頂級賽事,也是好萊塢每年最星光璀璨的時刻。頒獎典禮現場,艾瑪·斯通憑藉《愛樂之城》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這也是《愛樂之城》在本屆奧斯卡拿下的第六個獎項。艾瑪·斯通發表獲獎感言。

    索菲亞·羅蘭曾說:“在我演出《母女情》之前,我是一個戲子;在那之後,我成了一名女演員。不管是好是壞,獲奧斯卡獎已經成為選擇電影題材的一項重要動力,標準就是那些電影具有‘奧斯卡潛質 ”。

    金像獎的樣子是裸體男子,雙手交叉於胸前,握著一把長劍,站在一個五環片盤上。每一個環代表影藝學院的一項重要工作部門:製片、導演、編劇、演員、技術人員。現約價值350美元。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簡稱奧斯卡金像獎(Oscars),世界著名電影獎項。奧斯卡金像獎是美國一項表彰電影業成就的年度獎項,旨在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囊括了各種電影型別,有20多個不同的獎項,也是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媒體獎項,已成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獎項。每年的頒獎典禮都會在超過100個國家進行電視直播,其在美國電影界的地位與針對音樂的格萊美獎、針對電視的艾美獎、針對戲劇的託尼獎相當,而這些獎也都是以學院獎為榜樣而建立。

    奧斯卡獎不排斥商業影片:評定優秀影片時,在“藝術”與“商業”之間何去何從?這也是奧斯卡歷年引起的最大爭議之一。通常情況下,奧斯卡評委對此採取折中手段,選取的影片一般既“藝術”又“商業”,兩者達到最佳結合點,既非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又避免了庸俗賣乖之嫌。但也有繞不開的年份,偏偏出現極端“藝術”卻也是極端“票房毒藥”的影片,在這種情況下,好萊塢評委往往的選擇是放棄。上世紀全美經典影片排名第一的《公民凱恩》就是一例。在第十四屆奧斯卡時,學院對評獎規則還未進行改革,採取的是資深影評人評選制,專家們折服於《公民凱恩》高超的電影技巧,給予了9項提名,但影片上映以來一直平庸的票房成績和在公眾中冷清的反應,讓評委們在最終評定時感到頗為棘手,斟酌再三,把大獎給予了它的對手《青山翠谷》,《公民凱恩》僅獲一項最佳編劇獎。

    《泰坦尼克號》1997 北美6億,全球21億 北美年度NO.1,全球年度NO.1。

    《阿甘正傳》1994 北美3.2億,全球6.7億 北美年度NO.1,全球年度NO.2。

    《沉默的羔羊》1991 北美1.3億,全球2.7億 北美年度NO.4,全球年度NO.5。

    《泰坦尼克號》、《阿甘正傳》、《沉默的羔羊》,奧斯卡最佳影片都是年度票房前5的作品。

    奧斯卡獎背後是經濟利益:奧斯卡猶如一潭深水,浪花飛濺之下是湧動的暗流。奧斯卡被推到舉世矚目的地位,除了它本身的“軟硬體”和諧匹配外,還有更深的一層原因,那就是——利益。據內行人估計,一部影片如果獲得奧斯卡提名,其票房增加值在3000萬美元左右,而如果一旦獲獎,票房收入還將增加2000萬美元。而且,影片獲獎後,對演員的回報也相當豐厚,不僅身價攀升,能得到實質性的物質回報,本人甚至還可以憑藉奧斯卡的權威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奧斯卡於金錢密不可分:出於以上這些原因,好萊塢各大製片公司幾乎每年都要押寶於某部電影,為其耗費巨大的廣告投資。從五十年代早期開始至今,好萊塢的兩份定期刊物《聯合演出日報》和《好萊塢報道》成為了各大製片公司爭奪的主要陣地,它們買斷其中的多頁版面刊登電影廣告。除此而外,各大製片公司在電視臺黃金時間插播的電視廣告上也得花大筆費用。時至今日,網際網路也成為了他們進行影片宣傳競爭的主要手段。

    奧斯卡最終是商業利益糾纏不清:製片公司透過各種媒介方式宣傳影片主要是要在公眾中擴大影響,爭取票房,但是,要想真正獲獎,僅靠輿論影響力是不夠的,因為,奧斯卡獎項的選票是牢牢攥在學院評委的手裡的。製片公司要想穩操最後勝券,必須採用“非常手段”。在奧斯卡評委團裡搶佔評委席成了各大製片公司屢試不爽、頗有成效的一個招數。

    1998年《莎翁情史》獲獎,《美麗人生》落選。

    奧斯卡獎主旨決定獲:獎奧斯卡的主旨是懷舊,主題則在於強調傳統的家庭價值觀。決定奧斯卡獎的歸屬問題上,社會環境、時代精神和主旨比影片本身的藝術含量更為重要。奧斯卡的選擇永遠是安全的、主流的、非爭議性的電影,而且這些電影還要擁有被廣泛接受的價值:如1997年《泰坦尼克號》獲獎,《洛城機密》落選;2001年《美麗心靈》獲獎,《指環王》落選。

    奧斯卡獎國際化:絕大多數最佳影片是在美國以外拍攝的,這說明了電影製作國際化水平的提高,也模糊了所謂好萊塢電影的定義。事實上,1999年的《美國麗人》是自1976年之後23年裡唯一在好萊塢完成全部拍攝的最佳影片。

    奧斯卡獎用國際演員充當門面是經濟共同體:英國人每年獲得的奧斯卡提名比例大約是50%。

    很多美國女孩都做著公主夢。而英國是擁有城堡、女王、威廉和哈利王子的真實國度。

    ”奧斯卡影后梅麗爾·斯特里普評價英國演員時說:“一想起英國演員我就膽戰心驚。我們美國演員跟他們比起來簡直就是一群懶鬼,他們個個能把莎士比亞倒背如流。”英國演員在奧斯卡表演獎項中始終表現突出,有勝過影片獎項。奧斯卡和英國演員之間其實雙贏關係,奧斯卡使演員成為國際明星,演員反過來以自身的演技證明奧斯卡不愧是一個識英雄重英雄的一流電影獎。

    沒有商業片,沒有好萊塢,就沒有奧斯卡金像獎持續不衰的嘉年華!

    奧斯卡不青睞商業片?經濟利益,奧斯卡金像獎除了電影藝術成就,還有無數說不清道不白的經濟利益,經濟利益最大化也是奧斯卡金像獎追逐者不可忽略的訴求!

  • 4 # 賴寶的朋友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截止目前為止,奧斯卡影史上三部最大贏家都是商業片鉅製,分別是《賓虛》,《泰坦尼克號》,《指環王3━王者歸來》的11座小金人,傲視所有影片。不知道你所指的奧斯卡不青睞商業片依據在哪裡,憑自己的印象想當然?

  • 5 # 電子騎士

    先來看下九十年代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票房情況——

    《美國麗人》1999北美票房1.3億美元,全球票房3.5億美元北美年度票房NO.13,全球年度票房NO.9

    《戀愛中的莎士比亞》1998北美1億,全球2.89億北美年度票房NO.18,全球年度票房NO.9

    《泰坦尼克號》1997北美6億,全球21億北美年度NO.1,全球年度NO.1

    《英國病人》1996北美7800萬,全球2.3億北美年度NO.19,全球年度NO.11

    《勇敢的心》1995北美7500萬,全球2.1億北美年度NO.18,全球年度NO.13

    《阿甘正傳》1994北美3.2億,全球6.7億北美年度NO.1,全球年度NO.2

    《辛德勒名單》1993北美9600萬,全球3.2億北美年度NO.9,全球年度NO.4

    《不可饒恕》1992北美1億,全球1.5億北美年度NO.12,全球年度NO.13

    《沉默的羔羊》1991北美1.3億,全球2.7億北美年度NO.4,全球年度NO.5

    注意到沒有,儘管除了《泰坦尼克號》、《阿甘正傳》和《沉默的羔羊》,奧斯卡最佳影片都沒有年度票房前5的作品,但幾乎都在年度票房前20位之前,沒有票房極低的獨立電影——即使《美國麗人》這樣的獨立電影也算大賣的。

    不知是不是這個原因,奧斯卡在二十一世紀就有點轉變思路,十年間就評選出了《百萬寶貝》、《撞車》、《老無所依》、《拆彈部隊》四部完全隔絕於北美和全球票房20名之外的小製作電影,這四部作品也基本都屬於獨立電影,其中《拆彈部隊》成本僅1500萬美元,全球也才賣了4900萬(其中北美1700萬),勉強回本。這四位導演伊斯特伍德、柯恩兄弟、保羅·哈吉斯、凱瑟琳·畢格羅都不是高票房商業片的導演,至少在當時都還不是。

    縱觀近二十多年的奧斯卡,其眼光還是著重於兼具藝術品質和一定商業水準的電影上,對偏重一端的電影(過於商業化的華麗大片或實驗性很強、風格極獨特的作品)接受度不高——吐槽一句,否則《指環王》第一部就該橫掃的,哼。奧斯卡評委的保守和老齡化說了不是一天了,其實他們也有變革之意,像《老無所依》和《拆彈部隊》就是很好的例子。

    最近幾年,奧斯卡的入圍影片已經變成了獨立電影居多,商業大片很少的格局了。

  • 6 # 天索斬月

    兄弟,你錯了,奧斯卡本來就是注重商業電影,泰坦尼克號,阿凡達,臥虎藏龍,少年派漂流記,都獲得過奧斯卡各項不同的獎,比如最佳電影,最佳特效,最佳服裝獎等。歐洲三大獎金獅獎,金棕櫚獎,金熊獎,注重藝術電影,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等

  • 7 # 韓浩月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奧斯卡對於宏大敘事的偏愛,對歷史題材的推崇,以及對英雄主義和美國精神的自戀,催生了一大批符號化極強的電影作品。這些電影大多是商業片,如《巴頓將軍》、《辛德勒的名單》、《與狼共舞》、《勇敢的心》、《角鬥士》等。

    這些電影裹挾商業片特有的娛樂性,在全球範圍了鞏固了好萊塢的統治力,同時也給人留下頑固的印象——美國在藉助電影對外強力輸出他們的價值觀。

    時至今日,人們對美國片的直接感觀並沒有太大變化,還是習慣於敏感地從中尋找溢位於電影本身之外的因素。但事實上,透過奧斯卡的獲獎片單已經可以看到,近十年來的好萊塢電影,正在脫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留下的強大創作慣性,在向四、五、六十年代的感性時期迴歸。

    那是誕生了《卡薩布蘭卡》、《花都豔舞》、《八十日環遊世界》、《金粉世界》、《公寓春光》、《窈窕淑女》、《音樂之聲》等無數活色生香電影的時代。在那三十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獲獎片中,幾乎看不到電影的政治、社會屬性,電影的功能性被強調最大的是藝術與娛樂,而藝術與娛樂,則是感性的產物。

    新世紀後的奧斯卡,在逐步遠離歷史大事件,對社會狀況保持著理性的審視,在感性表達上卻大步流星,《水形物語》、《月光男孩》、《愛樂之城》、《海邊的曼徹斯特》、《鳥人》、《少年時代》、《藝術家》、《午夜巴黎》、《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它們“組團而來”,正在對奧斯卡格局形成力量不菲的衝擊。雖然奧斯卡仍然習慣性地保持某種平衡,時不時讓嚴肅題材主導獎項風格,但強調電影感性一面的潮流已經呼之欲出。

    這與人類全面跨入人工智慧時代有關,人群在劇烈分化,人在生活方式上的群體性聚集,正遭受巨大挑戰,藉助龐大的網際網路工具,作為個體的生存正在變得越來越簡單容易。大銀幕不再是匯聚大眾心聲的載體,人們的情感與愛,已經在諸多網際網路產品那裡被分流。好萊塢霸權的瓦解,是不可逆的趨勢。電影向感性迴歸,其實也是在向小眾迴歸。強調藝術性、形式新鮮感、情感多元化,也是電影籠絡不同觀影人群的本能做法。

  • 8 # 優優飛揚

    因為這個人不懂奧斯卡。

    奧斯卡是當今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電影節,超越戛納、威尼斯和柏林。

    和後三者相比,奧斯卡是最具有商業氣息的電影節。就以2018年為例,奧斯卡竟然能讓超級英雄電影《黑豹》提名最佳影片。而漫威電影是世界上最成熟最成功的商業片型別,奧斯卡對於商業片的青睞向來熱情。

    有人肯定說,《黑豹》是特例。201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是《綠皮書》。事實上,《綠皮書》也屬於商業片,很多人把它視為文藝片並不準確。

    《綠皮書》改編自真人真事,運用了傳記片元素,影片的敘述也像公路片,在情節編排方面,也有鮮明的喜劇片元素。影片厲害的地方是將各種型別片元素融為一爐,起承轉合有板有眼,這才講述了一個好看又精彩的故事。

    目前對於商業片和文藝片的區分還並沒有統一的說法。有個最直接的講法就是以賺錢為目的的電影就是商業片,否則就是文藝片。這樣區分也失之簡單粗暴。

  • 9 # 阿凱啊

    其實不只是奧斯卡,很多領域的頂級獎項都有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是否帶來經濟效益。例如金馬獎奪冠熱門,金球獎,諾貝爾獎,大多具備廣泛的受眾,諾貝爾獎直接就是誰的研究帶來劃時代的成就或發明可以最大程度造福人類,這就是商業社會。電影也是一樣,歷年的奪冠熱門題材可能不同,但基本都是較高的反響或很好的上座率,這能帶來不菲的票房回報。商業電影題材不會太深奧,即便像盜夢空間那種,有點複雜不易理解,但其實多看幾次就會看懂,有一定的趣味,而且劇情也很好。除此之外,警匪,科幻,魔幻,仙俠等IP題材的電影,其實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賺錢,目的非常純粹。如今很難找到那種不是為了票房而製作的電影,而且觀看藝術片對觀眾的品味要求挺高,一般看商業電影我們都是為了消遣娛樂打發時間,不管是喜劇,悲劇哪怕是動漫,都可以讓人放鬆身心,就算內容很無聊,我們還是可以觀看的。但藝術片就不同,很容易導致評價兩極分化,它的定位有點精準狹隘,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品得出。雖然商業電影也有這種現象,但大多數只是是對劇情特效等方面吐槽,卻不會上升到作品內涵的高度。你願意是在休閒時間選擇一部大IP類似速度與激情,變形金剛的電影來消遣,還是願意選擇百鳥朝鳳這種題材的電影呢?又或者你是無聊打算去看電影,有無厘頭喜劇和藝術片,你會選擇看什麼呢?藝術片確實不如別的題材的電影討喜,除了欣賞藝術片需要一定的心境,一定的意識去欣賞,還和如今快節奏生活,便利消費的行為模式有關。不是所有人都能靜下心來把藝術片看下去。我們如此,票房上的奧斯卡嘉賓評審也是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年種生姜還掙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