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秦王繞柱走
-
2 # 飛雲子之三分鐘歷史
宋朝的時候中國很富裕。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開封,位於豫東平原的中心,又稱汴梁、汴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九帝,是當時著名的文化、經濟、藝術、政治中心,其繁榮程度,後世難以企及,還是中國最早有猶太人定居的城市。大宋GDP佔全球22。7%,人均GDP為450美元。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國庫收入為7070萬貫,最高達到1.6億貫文,即便南宋丟失半壁江山,國庫財政收入竟也高達1億貫文,此乃天文數字,後世難以企及。
宋代美女翁虹
經濟繁榮必然文化昌盛,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孫永遠不得殺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輕武的風氣在宋朝達到了極致,“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等俗諺都是出在宋朝。宋真宗時,狀元出身的陳堯諮拒絕出任官級更高的武職,陳氏三兄弟都是狀元出生,在古代是非常罕見的。在理學的興起、宗教勢力退潮、言論控制降低、市民文化興起、商品經濟繁榮與印刷術的發明等一系列背景下,宋朝優秀文人輩出,知識份子自覺意識空前覺醒。史堯弼在《策問》中認為:“惟吾宋二百餘年,文物之盛跨絕百代。
太祖趙匡胤紀念幣
二程、朱熹、歐陽修、蘇軾、司馬光及沈括等優秀人物,享譽千古;而活字印刷、指南針及火藥的發明和應用,更對人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宋朝文化空前進步,各個領域碩果累累,享譽千古,對人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明人宋濂謂:“自秦以下,文莫盛於宋。”唐宋八大家,宋朝佔了六位,“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外、還有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宋四大書法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理學家北宋二程:程頤、程顥。南宋東南三賢:朱熹、張拭、呂祖謙。南宋四大家: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重要的是宋朝許多名人文化大家,都是出身貧苦。
蘇東坡劇照
王安石、蘇洵、蘇軾、曾鞏都是歐陽修培養扶植起來的文化大家。蘇軾又培養了著名的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陸游是曾鞏的學生,陸游、辛棄疾是好朋友,他們在一起的交往聚會組成了文化沙龍、文學俱樂部。宋朝民間湧現了許多的文學社體,總之宋朝是文化人的天堂。宋代湧現許多著名畫家主要有范寬、郭熙、趙佶、李唐、馬遠、夏圭、張擇端等。最能代表中國畫最高藝術水平的就是宋代山水畫的博大與意境!
宋太祖採取抑武揚文、君臣共治,提高知識分子地位與責任感。因此,給後人印象似是國運不濟,國力孱弱。先忍讓於遼、金,後又退守江南稱南宋,再100多年後又亡於蒙古族的元朝。其實,宋代也是中華民族古代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宋朝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領先的國家。漢朝雖比宋朝長了幾十年,但窮兵黷武,經濟文化的發展皆受到影響,比起同時期的歐洲羅馬帝國,經濟、文化皆大為遜色。這也是為何宋代文化興盛的原因所在。
-
3 # 小歷說史
在宋朝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為文化付出的名人,其中就有程穎,程顥,朱熹,歐陽修等人,同時也湧現出了“唐宋八大家”,“四大書法家”“東南三賢”等,都是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人物。
雖然說宋朝的文化發展離不開各大名人的付出和努力,但是這也充分說明了宋朝文化的根基,以及當時時代背景下的氛圍,不僅鼓勵了有志之士的創作,而且還帶動了文化的大發展。
其中在宋朝被傳頌至今的文化也不計其數,其中特別是對二程理學的發展,在初高中的歷史課本中也有相關的收錄,奠定了理學基礎的發展開篇。
在文學領域的發展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其中出自“唐宋八大家”之手的作品,早已經收錄在小學到初中的課本里,這也是文化發展的主要依據,甚至宋朝對於文學的大力扶持,也對現在的教育制度有著深遠的影響。
因為宋太祖趙匡胤注重對文學的發展,還曾下令要求其子孫永遠不得殺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輕武的風氣在宋朝達到了極致,"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也在宋朝文化興盛時期被傳為佳話。
文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同樣關聯的史學領域也得到了支援和推動,其中歷史學家陳寅恪說:"中國史學,莫盛於宋","宋賢史學,古今罕匹"。足見其對史學重視的程度,甚至設定了多個史學機構,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對後代影響深遠。
-
4 # 落枔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特別繁榮的朝代之一,不僅僅是在軍事和經濟上,在文化上也是文豪倍出,唐詩宋詞元曲,可見宋朝在文化方面也是特別繁榮。
譬如婉約派的代表人李清照,柳永。豪放派的代表人蘇軾,辛棄疾,都是代表了宋朝在文化方面的強大。
宋朝推崇讀書論,上至天子,下到臣民都會去讀書,朝廷也會鼓勵大家去讀書,這也使得宋朝的人均文化水平很高。
其次就是造紙術在宋朝已經形成規模,紙已經不再是奢侈品,大量的書籍被印刷出來,供世人學習,文人墨客可以在紙上寄情山水,揮灑激情。
還有宋朝科舉制度的逐漸完善,給讀書人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平臺,大大激發了普通人讀書的激情。
加上宋朝的統治者吸取前朝經驗,以文治理天下,降低武將的地位,由此一來北宋的文化在民間迅速傳播,北宋的文人輩出。
宋徽宗趙佶更是獨創了一種書法的書寫字型,瘦金體,後世文人推崇直至,爭相模仿。
-
5 # 海德堡的夏天
因為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害怕手下的大將手握兵權會造反!就約手下的大將在一起喝酒讓把所有的兵權交出然後給高官厚祿回家養老!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然後趙匡胤重文輕武!人才輩出!
-
6 # 天下探索
北宋時期文人輩出跟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很有關係。
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27年-976年)是在陳橋兵變中上臺的,非常害怕別人效仿。為了趙氏基業穩固和繁榮昌盛,他吸取了唐末五代六個短命王朝的教訓,改變“君弱臣強“的狀況,將兵權、政權、財權最大限度地集中在皇帝的手裡。他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
他重用文臣、以文制武。宋朝樞密院(相當於現代的國防部)長官、副官一般都由文人擔任,各級地方官也都是文臣,武將不能掌控最高軍事機密,武將中地位最高的三衙長官見了文官大臣也必須恭恭敬敬的。為了適應大批任用文官的需要,宋朝還大幅度地擴充套件科舉模,宋朝文人只要考上立即可以授予官職,來源廣泛的儒家知識分子組成龐大的文官官僚機器,軍人在社會上的政治地位不受重視。
宋朝文人輩出還跟宋仁宗有很大關係。
宋仁宗時代,中國古文唐宋八大家中,北宋就佔了六家,這六家就是“三蘇、歐陽修、曾鞏、王安石”。中國四大發明中,有活字印刷、火藥、指南針,都出現宋仁宗時代。
宋仁宗胸懷仁義,寬厚待人,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對下屬體貼入微。公元1057年。蘇轍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考試中,年輕氣盛、心憂天下的蘇撤在試卷裡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說,在宮中美女數以千計,終日裡歌舞飲酒,紙醉金迷。皇上既不關心老百姓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議治國安邦大計。”當時的考官們認為蘇撤無中生有,建議對其嚴厲制裁。宋仁宗淡定地說:“朕設立科舉考試,本來就要歡迎敢言之士,蘇撤一個舉子敢如此直言,應該特於功名。”蘇撤若生在其他朝代,恐難逃被滅九族的命運。
所以在宋仁宗時代,文人輩出,文學藝術事業非常發達。在宋仁宗晚期,富弼、韓琦、文彥博、曾公亮相繼為相,歐陽修參與政事,包拯為樞密院副使,司馬光為龍圖閣直學士,真正稱得上人才濟濟,盛況空前。
-
7 # 南悠老易
北宋文人輩出,文學的繁榮不是偶然的,是與宋代的政治、經濟、哲學、宗教等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並因此形成宋代文學獨特的風格。
1、宋代政治對文學的影響。宋代統治者接受了唐代末期和五代時軍閥割據、長期分裂的教訓,十分重視中央集權。宋太祖趙匡胤就是靠“陳橋兵變”取得政權的,他害怕部下也效法而奪權,因此,在建國之初,就借酒宴之機,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權,史稱“杯酒釋兵權”。此後將全國精兵集中於京師,軍權集中於皇帝,並對軍隊實行“更戍法”,把京師駐兵輪番派往外地駐守,防止地方割據。此外,設立眾多官職以互相牽制,宋王朝這些措施對鞏固國家統卓有成效, 但卻大大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並導致國家財政困難。國貧兵弱,使宋朝一遇外敵人侵時,就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宋統治者不斷和外敵訂立不平等條約,以金帛和土地換取和平。但和平豈能持久。隨著國恥、國難的日漸增多,宋代文學的憂國愛國情緒也愈來愈深沉、激切,南宋以後更為明顯。統一而軟弱的宋代政權,使悲壯的愛國主義呼聲成為宋代文學的基調。
宋代政治的另一特點是注重文治。宋代皇帝害怕武官造反,大量起用文官,不但宰相任用讀書人,連主兵的樞密使都由文人擔任。為了大量選拔文官,宋代統治者十分重視科舉考試,這些政策和措施,使宋人熱衷於讀書考試,客觀上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宋代文學家普遍文學修養較為全面,與科舉的興盛有很大關係,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陸游都是科舉出身,均博學多才,在詩、詞、散文等各個領城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宋代政治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黨爭頻繁。北宋黨爭多表現為革新與保守之爭,如慶曆新政中范仲淹和昌夷簡的新舊黨爭等,這些黨爭顯示出宋代政治還有它較為開明的一面,容許不同意見在朝廷上發表,宋太祖在開國之初就規定不殺文官,與明代的特務政治、清代的文字獄相比,宋代的政治還算是比較寬容的。因此,宋代文人的政治思想較為活躍,紛紛以參與政治為榮,在朝廷之上,積極進諫;處江湖之遠,也用詩文抨擊朝政,形成各種思想爭鳴的局面。
2、宋代經濟對文學的影響。宋朝統一的局面,使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宋朝的科學比較先進,是當時世界上相當發達的國家。農業生產較為發展,這是宋代文學繁榮的經濟基礎。另外,宋代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比唐代的雕板印刷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便於書籍的大量出版。因而宋代文學家的歷史文化知識比前代文學家豐富, 往往兼有學者的身份,如歐陽修、王安石、 蘇軾等人的著述都是數十卷甚至上百卷。
宋代城市經濟較唐代更為發達,唐代都市白天交易,宋代都市商戶交易則通宵進行。因此朝野追逐享樂成風。為適應享樂生活的需要,城市的服務行業、娛樂行業也大為發展,歌樓酒館林立,歌妓眾多,宋詞這種源起於酒席“應歌”的音樂文學便迅速興盛起來,並以歌舞飲宴作為前期詞的主要題材。為適應市民文化娛樂的需要,城市裡出現些大型的遊樂場——瓦舍,供表演雜劇、曲藝、雜技等,諸宮調、話本小說這些新興通俗文藝就是透過瓦舍的民間藝人演出而繁榮起來的。宋代詞、話本等通俗文藝的繁榮,使宋代成為中國文學由雅轉為俗的一個轉折點, 成為由以詩文為主變為以戲曲、小說為主的承前啟後的時期。
3、宋代哲學對文學的影響。宋以後的儒學稱為“宋學”,宋學中佔統治地位的學說是道學即理學。理學包括哲學和倫理綱常兩大部分,其倫理鋼常學說宣揚封建等級觀念,對鞏固宋代的中央集權統治十分有利,因此得到統治者的支援,宋代理學便是適應這種需要而興感起來的。在文學上主張文以載道,反對浮詞麗句,將文學當作宣揚理學的工具。在這樣的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宋代詩文都喜歡高談理性,思辯能力較強,但形象性則較唐代詩文為弱,宋詩形成“以議論為詩”、“以哲理為詩”、“言理不言情”的傾向;宋文重視思想內容,語言平易,而形象性不足。
宋代理學對文學也有積極影響的面。理學家通經致用、積極人世的思想,對文學家的世界觀產生重要影響,北宋文學家受此影響,幾乎都與現實政治保持著密切聯絡,關心政治,優國憂民,成了宋代文學一個最為重要的主題。
4、宋代宗教對文學的影響。北宋佛學十分興盛,文人與和尚交往成為一時風尚,如蘇軾、秦觀與參寥子詩詞酬和,黃庭堅與惠南禪師交往等。文學家們也把佛教作為精神支柱之一,往往仕途順利時信奉儒學,遭受挫折時便到佛教的“諸行無常”、“涅繁寂靜” 中求得精神安慰,擺脫現實的煩擾。如蘇軾、王安石都在政治失意後鑽研佛教,在詩文中談禪理
老莊哲學、道家思想在宋代也很流行。宋真宗、宋徽宗等皇帝都信奉道教,對道士恩寵有加;陸游晚年信奉道教,煉丹誦經。道教清靜無為、任乎自然、歸真返樸等思想,對在黨爭中遭受挫折的文人,也是一種精神慰藉,使他們在面對人世的困難時,採取了比較超脫曠達的態度。蘇軾的《前赤壁賦》、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都以道家“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為指引,在大自然中排解被貶謫的失意情懷,顯得清朗曠達。
總結在以上因素影響下,宋代文學藝術空前繁榮!這一時期名家輩出,蘇軾、李清照、陸游、辛棄疾的傑出文學成就為人們所景仰; 各種文體繁榮昌盛,詩、詞、散文、說唱文學都比唐代有新的發展,尤以詞更具獨特個性,世以“楚辭、漢賦、唐詩、宋詞”並稱;宋代散文奠定了中國古代散文的基礎,宋詩則在唐詩盛極難繼的形勢下,另闢蹊徑,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
8 # 大宋說書人
北宋文人輩出,乃至整個宋朝文人輩出,主要感謝兩個人,第一個,宋太祖趙匡胤,第二個,宋太宗趙光義,宋太祖趙匡胤保護了文人,宋太祖趙光義真正把文人推向了當時社會的最頂端。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說趙匡胤保護了文人?宋朝不殺文人那是趙匡胤立的祖訓。趙匡胤在廟堂內設了一個密室,在密室裡立了一塊碑文,碑文有用黃布蓋著,只有新登基的皇帝才能去看,必須是也一個不識字的小太監帶著新登基的皇帝去看,新登基的皇帝要在碑文前跪拜默誦,而且不能告訴任何人,這塊碑文在靖康之變後,被人發現,碑高七八尺,闊四尺餘,誓詞三行:
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摘自《避暑漫抄》
要不是宋太祖這個祖訓,宋朝文人不知要死多少,例如,大文豪蘇軾、耿直的寇準,沒有這碑文保護,早都被咔嚓了,宋朝的皇帝看你不順眼就貶官,看你實在是太不順眼了,就把你貶到偏遠地區、條件艱苦的地方,只是貶你,就是不殺你。
宋太宗趙光義為什麼說宋太祖趙光義真正把文人推向了當時社會的最頂端?主要就是兩個舉動,第一是科考,第二舉薦。
科考
擴大科舉的取士人數,第一次科舉就比宋太祖時代最多的數字猛增了兩倍多,這讓參加科考的人也是越來越多,科舉使不少有才華之人都有機會進入仕途。
舉薦
利用有才華的文人,舉薦有人才華的文人,並加以利用使其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舉薦也不是那麼隨便的,舉薦不好是有連帶責任的,所以被舉薦的人一般都是有真才實學的人。
所以宋朝的大文豪們都是有官職在身的並且還都不是小官,都是能在皇帝面前“飛吐沫星子”的人,這些大文豪都是參加科考入得仕途,也有少量是透過舉薦,只要你是有文化的人都能得到重用,這點在北宋那是尤為突出。
-
9 # 漆園讀歷史
如果要問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是文人的天堂,那毫無疑問就是北宋了。
先來欣賞北宋文人們的一些詞句: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宋祁
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歐陽修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林逋
人間久別不成悲
——姜夔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晏殊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晏幾道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蘇軾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秦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永
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周邦彥
這些就是那個群星薈萃的時代,文人們筆下生風,風姿卓絕。
他們或焚香煮茶,掛畫插花,悠哉快意;
或立志為官,心懷家國,奉身社稷;
或流連於勾欄瓦舍,煙花柳巷,醉生夢死;
或一腔抱負難施展,滿腹深情無所託,鬱結苦悶……
他們在不同的人生際遇裡揮灑著各自的才情。
那麼,為什麼北宋這個時代會文人輩出呢?這種現象是跟上層政治制度有關的。
北宋開國君主宋太祖趙匡胤以武立國。他原任北周的殿前都點檢,一路行軍打仗,戰功顯赫。柴榮去世後幼主柴宗訓即位,勢單力薄。960年,趙匡胤在部下擁護下發動陳橋兵變,北周幼主被迫退位,宋朝由此建立。
然後趙匡胤想到,自己一時受到擁護成為皇帝,那麼日後若是其他將領立下更多戰功,會不會也“黃袍加身”,搶了他的位置呢?於是有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高階將領們交出了兵權,然後富貴還鄉,不問兵事。
處處提防武將,文人的會相反提高。由此奠定了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而且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祖訓。無論士大夫犯了多大的罪行,最多隻是被貶謫。
北宋盛產文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科舉制度的加持。尤其是在宋太宗一朝,科舉取士的人數大規模增多,這種政策激發了更多人讀書參加科舉。
在這時,已經沒有了唐朝所謂的關隴氏族與庶族的對抗。大多數人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就是透過讀書參加科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宋朝時期得以真正實現。
歐陽修、晏殊、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等人物,不僅在官場大有建樹,在文壇也都大有成就,尤其是歐陽修,是當時文壇的領袖人物,大文豪蘇軾就是被他舉薦的。
而且在北宋做官員是非常幸福的,當時的休假制度已經比較完善,北宋官員一年有100多天假期。於是文人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感悟人生,品味生活,遊山玩水,於是一篇篇佳作就此產生。
是寬鬆、安定的社會環境,科舉取士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國家制度的制定,這許多原因共同打造了北宋朝這一文人輩出的時代。
-
10 # 好玩的國學
據傳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說過,“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湯因比喜歡的是唐朝。不管他到底喜歡哪個朝代,都說明我們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唐宋時代雖然相隔不遠,但差異是巨大的。如果說唐朝是一個巍峨挺立威風凜凜的鐵血將軍,那麼宋朝就是個膚色白皙一襲長衫的柔弱書生。
宋朝創造了絢麗的文化,但也飽受異族欺凌,連自己的兩個皇帝都被金人捉了去,關在“井”裡做了“井底之蛙”。這個王朝後來又被趕到了長江以南偏安一隅,北宋一夕之間成了南宋,其小皇帝最後在崖山蹈海而死,徹底玩完。反正宋朝混得挺窩囊。
不僅是湯因比說宋朝是文化繁榮的最好的時代,中國的歷史學家們,基本上一直認為,宋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在文化上是登峰造極的時代。陳寅恪說,華夏民族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北大歷史學家鄧廣銘更是認為,宋代文化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到宋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那麼宋朝到底有什麼魅力,讓湯因比魂牽夢繞呢。想必湯因比也是個文藝青年。因為,整個宋朝就是文藝青年的黃金時代。據說宋太祖趙匡胤曾立下一碑,要求子孫“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所以,宋朝知識分子的地位很高,罕有文人因觸犯天顏而人頭落地的故事,頂多流放到蠻荒偏遠但山清水秀的地方了事。在這一點上,蘇東坡就很自在,他一直在抗爭,一直被流放。他在杭州、蘇州、徐州等好多地方都幹過,混得不好的時候,頂多給弄到天涯海角,吃荔枝看美女,何其快哉。
總之,宋朝的文人,小日子過得很滋潤。在這種環境下,文人們填詞譜曲開Party,勾欄青樓擁歌女,不亦樂乎。“詩言志,詞言情”,於是,開端於唐末、五代的詞,由於具有長於抒情、配合音樂歌唱的特點,在宋朝就自然而然興盛起來。
無論是金剛怒目的豪放派搖滾,還是杏花煙雨的婉約派情歌,在宋朝都有大批的粉絲。最美妙的是,如果你填得一手好詞,再譜曲請個著名歌女演唱的話,估計你就可以免費在青樓流連忘返幾個月,那個“奉旨填詞”的柳三變,就是最好的榜樣,以至於此君辭世,歌女相送,十里長亭泣涕漣漣。那場面,悲涼中透著香豔。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在軍事上極為孱弱、在疆域上並不廣大的宋朝,發展處如此輝煌的文化成就呢?
首先是我上文說過的,宋朝的統治者高度重視,讓文人進一步進入了政治朝堂。宋太祖趙匡胤對文人的優待的態度,文人地位的空前的提高,文人們沒有了說錯話就被砍頭的憂慮,自然成為文化繁榮發展的內在推動力。
第二,理學的興起。儒家學說到了唐朝已經陷入了絕境。經過魏晉玄學的興起和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在唐朝的大行其道,原來作為主流思想的儒家學說,已經呈現出日暮西山的態勢。儒家學說亟待改革。於是就應運而生了北宋五子,周敦頤、張載等哲學家,他們吸收了傳統儒家、佛教等思想,創立了理學,這是對儒家學說的全新改造,是儒家走向哲學化、思辨化的開始。
第三,宋朝不僅消除了文人的焦慮,更是進一步打開了文人參政的大門。唐朝的科舉考試製度其實還不成熟,到了宋朝才更加完備起來。唐朝的科舉考試,其實還有門第的限制,你是高門大族,你就比別人更有可能考上進士。而宋朝,在科舉考試上,實施了糊卷制度,無論你是誰,是貴族還是貧民,一律平等,靠分數說話,像歐陽修、范仲淹這樣的出身寒苦的人,照樣可以登堂入室。
第四,科舉考試的人數大大增加,錄取的進士人數突飛猛進。
第五,造紙術的發明,很顯然對文化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六,也是我們上文所說,宋朝文人的言論自由的空間空前擴大。沒有實行像後世的元明清那樣的文字獄等文化專制制度。
回覆列表
北宋皇帝吸取唐朝軍閥割據的局面的教訓,大力提高文人地位以及待遇,以文人治天下,使得北宋文學氛圍格外濃厚,所以北宋文學家人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