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懷隱書法
-
2 # 故居行
魯肅仁義,沒有魯肅的仁義,就沒有孫劉聯合,就沒有孫劉抗曹,就沒有赤壁之戰。
魯肅最出彩之處,應該是現在的“岳陽樓”。魯肅鎮守巴陵,就是現在的岳陽,岳陽樓前身就是魯肅的閱軍樓。
魯肅的墓就在岳陽,離岳陽樓不遠的地方,不妨參觀岳陽樓時,去拜謁!
-
3 # 中行偃1
答:魯肅是漢末三國時期傑出戰略家、外交家;而周瑜,只是漢末名將。魯肅的歷史規格顯然是要比周瑜高的多!
(魯子敬單刀赴會)
歷史上魯肅對於東吳的貢獻與《三國演義》中的主要貢獻一樣的。不過就是把魯肅的性格給弱化了而已……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魯肅是以一個老實人的形象出現,孫權繼位後為周瑜推薦,仕於孫權,為孫權謀劃戰略,深受器重;赤壁之戰時,魯肅力主抗曹,出使聯合劉備,並協助諸葛亮、周瑜說服孫權;魯肅為人忠厚老實,不忍周瑜陷害諸葛亮,多次協助諸葛亮脫險;赤壁戰後,魯肅在諸葛亮的設計下,成為保人,將荊州“借”予劉備,此後多次討要不成,處於兩難的境地;周瑜去世後,魯肅代周瑜成為水軍都督,數年後病逝。
(關羽無以答)
歷史上也差不多就是這些了,協助諸葛脫險是沒有的;建議將荊州借給劉備是有的,因為孫權極其信任魯肅,說成擔保也可以吧。
-
4 # 我要吹笛子了
東吳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一般來說,魯肅在其中並不出名。另外三位,可以說是能文能武,魯肅更像是一個文職人員,以謀士的身份出現,但這不能改變他起的作用之大。
魯肅,字子敬。是一個三國時代的標準世家子弟。他很標準的認知自己的特點所在。所以,他選擇了江東孫氏,做為自己的政治效忠物件。而在這效忠過程中,他也迎來了自己政治人生的輝煌。他與諸葛亮有著太多的唇槍舌劍,世人大多認為這是諸葛亮的獨秀。但卻忘記了,作為諸葛亮對手的魯肅,真的如此的不堪。是諸葛亮不入眼的的人嗎?或許,在諸葛亮的心中,他無比明白,面前這個一副老實人面孔的魯肅心裡有與他一樣的謀劃(聯合孫劉抗曹),所以才有了魯肅煽風點,諸葛亮點火,最終使大都督周瑜同意聯合抗曹。而在赤壁之戰之後,江東東吳政權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魯肅的功勞,如果不是有魯肅,一直都在孫權身邊向他提出各種規劃,和關於東吳領土的建議,孫權的君主道路還是很坎坷的。在周瑜死去後,他成為東吳大都督,提出了《塌上策》,以此來作為東吳的政治治國方針。對內部平息世家,蠻人。在外依舊與蜀漢合作,保證東吳利益。
他對東吳的貢獻,絲毫不比,諸葛亮對蜀漢的少 。而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邀請關羽,成就了關羽單刀赴會的名氣,但也探透了關羽的虛實。並對呂蒙講述,另類小說的促成了,關羽的失敗。總體而言魯肅是個老實人,可怕的是他無比明白自己該幹什麼,他以自己的死,開啟了三國輝煌時代的終結。
-
5 # 閃讀悅享
說起魯肅這個人物,我們就會想起《三國演義》裡的那個老實人。
其實魯肅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
初見孫權,魯肅就為其設計了稱帝的思路圖,奠定了江東發展的基礎,先於諸葛亮的《隆中對》。這是魯肅的智。曹操大軍逼近,只有他和周瑜力勸孫權與劉備結為同盟共同抗操,以保江東,後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這是魯肅的傑。單刀赴會的孤膽英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關羽是一名武將,魯肅在這種情況下鎮定自若,口若懸河,讓關羽無法應對,黯然失色。這是魯肅的大智大勇。魯肅即能充當帝師的角色,為孫權稱帝道路上當設計師,又能在外領兵作戰,戍守疆土,作為江東政權的前線衛士,還是那時代與諸葛亮不相上下的外交家,也可以算得上那個時代有頭有臉的人物了。
所以說他相當出彩!
-
6 # 魏永臣550
魯肅與孔明一樣,都是作者筆下用以表達孔子儒學文化的。魯肅導引孔明下江東,諸葛亮舌戰群儒,大多理解為孔明與群儒舌戰,其實作者用意在於指明儒學文化只不過是口文化,和鬥嘴鬥舌的文化而巳,並沒有什麼實際的使用價值。有實際使用價值的文化是人手文化。
-
7 # 李家小么妹
魯肅,字子敬,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孫劉聯盟的功臣。
魯肅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東漢末年,他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盪,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大戰後,魯肅常被孫權比作東漢開國元勳之首——鄧禹。孫權專門為魯肅而設立贊軍校尉一職。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此後,東吳奪取了荊州三郡,魯肅率兵抵禦關羽,並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而關羽不敢相逼。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
8 # 回望歷史的青年
長期以來,“關雲長單刀赴會”已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它在宋元時期便廣為流傳,《三國志平話》和宋元戲曲都有此內容,元曲大家關漢卿還著有《關大王單刀赴會》一劇。《三國演義》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工演繹。說的是:劉備取得益州以後,東吳要索回荊州,雙方爭奪荊州的鬥爭激烈起來。魯肅和關羽各帶重兵,在陸口(今湖北嘉魚西南)一帶對峙,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
魯肅思得一計,在陸口寨外臨江亭上邀關羽赴會,暗中伏下刀斧手,伺機殺之。屆時關羽只帶親兵十餘人,由周倉扛著大刀,單刀赴會。由於關羽事先有所準備,約見後才得以脫險,轉危為安。
曾有《單刀赴會》戲曲唱到:“好江風,將這輕舟催送,波翻浪湧,添幾分壯志豪情。龍潭虎穴何足懼,劍戟叢中久鏖兵。非是俺藐群雄,一部春秋銘記。義不負心泰山重,忠不顧死何言輕。桃園金蘭誓,弟兄山海盟。早把這九尺身軀青龍偃月,付與蒼生!”直唱出了關羽氣勢豪邁、形象高大。從此,漢壽亭侯關羽因“單刀赴會”而更加名垂青史。
其實,按照《三國志.魯肅傳》和韋曜《吳書》的記載,無論從古代評話、宋元戲曲,還是《三國演義》以至近代戲曲,著力突出關羽單刀孤膽、機智勇敢的凜然正氣,而魯肅在他的反襯之下,卻成為一位尷尬被動、窩囊無為的人物,都是與史實嚴重不符的。
魯肅(172-217),字子敬,漢族,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人,他既是東漢末年東吳的著名軍事統帥,又是繼周瑜之後吳國最重要的著名大臣之一。他曾為孫權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並因此得到孫權賞識,於周瑜死後代替周瑜領兵,守陸口。此後魯肅為索取荊州而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彰顯了其英雄氣概與豪邁風度。建安二十二年(217),魯肅去世,年僅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也為其發哀。僅從這段介紹,我們不難看出,魯肅絕不是某些作品勾勒的那般無用無為,否則何以生前死後得到如此眾多高看與厚待。
歷史上的魯肅是一位忠厚大度,勇、謀、德兼具的文武全才,他的有些戰略思維和謀略藝術甚至超過了諸葛亮。《三國志吳書魯肅傳》中載,“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齊,禁令必行,雖在軍陣,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魯肅少學擊劍騎射,招聚少年,講武習兵,後率眾投周瑜。赤壁之戰時,魯肅已是贊軍校尉。周瑜死後,魯肅升任奮武校尉,成為東吳的三軍統帥。可見,戲曲也好,《三國演義》也罷,都程度不同的矮化弱化醜化了魯肅,甚至有些事情是移花接木、無中生有,很是杯具。
歷史上確有“單刀赴會”一事,只不過“單刀赴會”的孤膽英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劉兩家因為荊州之爭,在邊界地區屢起摩擦:先是孫權派呂蒙率軍攻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後是劉備親臨公安督戰,派關羽正面迎擊。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為了維持孫劉兩家聯盟,免得讓曹操漁人得利,魯肅便主動聯絡關羽在劉家軍營裡進行談判。談判前,魯肅的部下擔心對方會設下“鴻門宴”,不同意他冒險去見關羽。但是,魯肅從大局出發,毅然決然地帶著幾個部將,佩掛單刀赴會。
在談判桌上,魯肅不顧危險,據理力爭,“厲聲呵之,辭色甚切”,駁得關羽面紅耳赤,理屈詞窮。尤其是魯肅的一番慷慨陳詞,更是令關羽啞口無言:“當初劉備在長坂坡時,兵馬不足,計窮慮竭,吳主同情劉備沒有棲身之地,才割愛借荊州以濟其患,使有所庇廕,但劉備矯飾私情,已取得益州,還想兼併荊州,這種行為連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況還是有頭面的領袖人物呢!我知道有這樣的話:貪而棄義,必為禍。將軍你我都是重任在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義輔主,反而一味袒護其短,哪裡會有什麼幫助呢?”最後,孫劉兩家達成協議: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至此,魯肅不但贏得了這場談判的勝利,還維護了孫劉聯盟的團結局面,其功可謂大也。
分析到此,肯定有朋友會問,為何在戲曲和小說裡,“單刀赴會”的主人翁會從魯肅改為關雲長呢?筆者透過分析,私以為,其主要原因是:由於歷史時代和人文觀念的緣故,使得人們對好惡評價標準的不斷髮生變化,逐漸形成某些固定模式,導致看歷史、觀人物存在以偏概全、或偏聽偏信現象,故自宋元時期始,人們一直比較崇尚尊蜀貶吳思潮,尤其是到了羅貫中所處年代,更是奉行尊蜀貶魏輕吳的思維模式,因此他為塑造《三國演義》中的蜀國統治集團,特別是為突出劉備、諸葛亮、關雲長等人形象,把曹操、孫權、周瑜、魯肅等一干人等,竭力描寫得或性格有缺陷、或能力存不足、或心胸很狹小、或一事也無成,儼然成襯托前者的配角,甚至不惜採取張冠李戴、無中生有的手法刻畫,給後人感覺是無語無奈到了極點。
歷史小說往往為了刻畫人物而生搬硬套其他人的功績,這一點對於小說來說無可或非,但是對於真正想了解歷史的我們來說,這將是一個阻止我們我們尋找真相的桎楛。
-
9 # 始終先生
《三國演義》中的魯肅,向大家展現的是一個忠厚老實的形象。這樣的性格安排,本身就不會有出彩之處,如果非要說亮點的話,也就是在諸葛亮過江尋求同盟的時候,魯肅堅持自己的意見,規勸孫權答應聯盟。
大家一定好奇,這麼平庸的一個人,為什麼能成為孫權身邊的大謀士呢?其實,歷史上的魯肅,並不是這樣子的。
輕財重義見英奇,聖主賢臣是所依。公瑾窘飢求子敬,一言才起數船歸。魯肅出身東漢豪族,家裡頗有財資,當時天下動盪,魯肅非但沒像其他大族一樣,趁機暴斂土地,反而大量施捨錢財,賣出土地,以賙濟窮困,結交賢者。當時,時任居巢長的周瑜,起兵響應孫策,但沒有錢糧,便向當時並不認識的魯肅求助,魯肅家裡有兩個圓形大糧倉,每倉裝有三千斛米,周瑜剛說出借糧之意,魯肅毫不猶豫,立即手指糧倉說道:一個給我,另一個給你。從此,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袁術佔領了魯肅的居地東城,他久聞魯肅大名,打算任命魯肅為東城長,但魯肅發現袁術部下法度廢弛,不能成大事,因此,魯肅棄袁術而投奔周瑜。後又隨周瑜投靠孫策,孫策十分賞識魯肅,孫策死後,魯肅盡心輔佐孫權,並受到了孫權的重用。
推心置腹“榻上策”,聯劉抗曹穩江東孫權剛剛繼承兄長留下的基業,急於成就一番大業,便向魯肅求教。魯肅分析局勢,告訴孫權,現在曹操已經做大,短時間是沒有辦法消滅的,不如坐守江東,坐觀天下局勢,同時將荊州收於己下,佔盡長江以南,為日後爭霸天下做準備。
建安十三年,曹操揮兵南下,面對嚴峻的戰爭形勢,魯肅向孫權建議,聯合劉備共同抗曹,並以向劉表弔喪為名,與劉備見了面,並向劉備分析了其中的利害關係,魯肅的聯盟建議與諸葛亮不謀而合,於是,諸葛亮隨魯肅回到江東,才促成了孫劉聯盟。
當時孫權手下的將領都認為曹操勢大,東吳難以抗衡,應投降曹操,唯有魯肅不認同。魯肅告訴孫權:“我們所有人都能投降,投降之後曹操不但不會為難我們,還會任命我們,唯有主公不能投降,投降之後,曹操會怎麼安排你呢?”一語點醒了猶豫不決的孫權。
果然,孫劉聯盟之後,擊退了曹操,穩定了江東的局面。
單刀赴會討荊州,怒斥關羽虎膽威劉備平定益州後,孫權要求劉備歸還荊州中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不肯。孫權派呂蒙率軍進取,長沙、桂陽二郡望風歸附,唯有零陵太守郝普堅守不降。劉備得知,親自引兵五萬從成都趕回公安坐鎮,派關羽率軍三萬爭奪三郡。孫權也從秣陵進駐陸口,派魯肅率領一萬人屯守益陽,和關羽對抗。
雖然單刀會並沒有任何結果,但面對武聖關羽,魯肅不但沒有絲毫的怯懦之意,更是一身虎膽,怒斥劉備不義。
《吳書》中是這樣評價魯肅的:
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由此可見,《三國演義》裡的魯肅,根本不是真實的魯肅。
-
10 # 為社會正能量發聲
我認中魯肅做為東吳大都督最出彩的是:聯蜀抗曹,這是一位決策者高瞻的眼光和英明的決策。現在看來這是無比英明正確的決策!所以他在任何和蜀國劉備集團打交道中活動中充當了和事佬的角色,體現子他的智慧忍讓!
-
11 # 史無止境
魯肅是典型的文學形象和真實形象差異巨大的人,他比郭嘉小兩歲,比周瑜大三歲,比馬超大四歲,而且活躍時間差不多,但另外幾個人通常都是以青年形象出場,魯肅卻是中年形象。多數人對魯肅的印象都是厚道的老實人,或者是純樸的莊稼漢,又或者是富裕的土財主,連穿上戎裝都是這這種形象,但魯肅是個有豪俠之風的人,個性和劉備很相似,他的形象應該是這樣。
魯肅身材魁梧,出身大富之家,是個文武雙全的地主。暗榮的三國志系列裡給了魯肅富豪的特技,還給過他商業9(最高等級)的技能,因為魯肅太有錢了。這裡給大家提個問:如果你出生在漢末亂世中,是有錢有糧有土地的豪富之家,請問你會怎麼做?如果你的回答是靠著家裡的財產去錢生錢賺一票大的,那麼恭喜你,你就是劉備最看不起的那類人。
普通人的思路都是保證自己的財富和人身安全,但史書中留名的那些大人物,他們常常不在意身家錢財,而是想要追求更高層次的事物,因而就不被一般人所接受。例如劉邦朱溫被稱為遊手好閒,桓溫劉裕是賭場老賴,曹操起兵時散盡家財,袁紹兄弟離開朝廷在地方造反,郭威是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原型,毛主席把兩萬銀元(值現在的幾百萬)拿去資助學生出國搞革命活動,他們大都有正道可走,而且前途不算差,但選擇了風險更高回報更大的一條路。
魯肅的選擇和他們相似,他不打理家事囤積財物,反而當起了散財童子,一邊賣田送錢,一邊學習武藝招聚少年。同鄉的長輩都說看來這魯家是真的不行了,出了這麼個腦子不正常的小子。
魯肅是東城人,家鄉是項羽自刎的地方,魯肅在東城這個地方很快就出了名,有了許多人來投奔,他們組成的這個組織應該叫東城會吧。
當時周瑜被袁術任命為居巢長,但手上的糧食不夠,聽說了東城會魯肅的名號,於是帶了幾百號人來找魯肅拉贊助。說是拉贊助,其實就是搶,不然帶著這麼多人幹什麼?不過魯肅卻大方得出乎周瑜的預料,要說魯肅是真的有錢啊,雖然他敗家敗得厲害,但家裡還有六千斛米,魯肅大手一揮,直接給了周瑜三千斛。周瑜被魯肅這一舉動給驚到了,這時的周瑜心裡想的估計是雖然早聽說這人不太正常,沒想到比自己想象中還要誇張。
但周瑜的行事其實和魯肅有幾分相似,當年孫策搬來周瑜的家鄉舒縣住,16歲的周瑜也是大手一揮,就送了孫策一套宅子。
於是周瑜和魯肅一見如故,成了好朋友,這時周瑜22歲,魯肅25歲。然後袁術也聽說了東城會魯肅的名聲,想把他招到自己的手底下,但魯肅瞧不起袁術,於是帶著一家老小去投奔周瑜。袁術的追兵趕來後,魯肅親自帶著一群壯漢斷後,先給追兵講道理,然後在自己面前立出盾牌,張弓將其射穿,展示自己的武藝,成功靠道理說服了追兵。
不過魯肅並沒有下定決心跟著周瑜去投靠孫策,這時魯肅的另一位朋友劉曄(就是後來在曹操手下混的那個)請他一起來加入鄭寶勢力,魯肅打算來考察一下,結果因為周瑜綁架了自己的老媽而不得不來到江東。就這樣,周瑜不但搶了魯肅的糧食,還逼他上了賊船,魯肅便來到了孫權手下工作。
魯肅的為人確實配得上”狂“這個評價,他和孫權一見面就說漢室已不可興,勸孫權建立帝王之業。大家都知道孫權想當皇帝,但他也被魯肅這番話給嚇了一跳,趕緊說自己不敢想。後來魯肅還在其他場合說要讓孫權統一天下,坐上皇帝寶座,這種公然無視漢室,把稱帝掛在嘴邊的事,是連董卓都不敢幹的。
張昭覺得魯肅這傢伙年少輕狂,對孫權說不可重用魯肅。但孫權並不以為意,因為他私底下非常滿意魯肅的這番話。孫權很崇拜光武帝劉秀,常將其自喻,他稱魯肅是自己手下的鄧禹,鄧禹是東漢開國名將之首,曾拒絕王莽之邀,渡過黃河去投奔劉秀,正好魯肅是渡過長江來投奔孫權,與之相似。孫權賜予魯肅許多財物,讓他有了可以和當初相比擬的財富,要是當初那些笑話魯肅的人知道這些的話,多半是要傻眼了。
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史書並沒有記載孫權當時授予了魯肅正式的官職,估計他在孫權手下是受到了部分同僚排斥的,以致孫權沒有重用他的機會。
劉表死後,魯肅敏銳地意識到荊州的形勢非常微妙,很可能影響到將來江東勢力的發展,便自請去給劉表弔唁,順便結交劉備。實際上魯肅的這個提議十分冒險,孫權家和劉表家是世仇,兩家多年以來交戰不斷,而且年初孫權才剛剛攻殺了劉表手下的江夏太守黃祖,要是劉表的兒子和部下把氣出到魯肅身上,後果不堪設想。
當魯肅聽說曹操率領大軍進攻荊州時,他的反應不是為了保證安全先觀察一下曹軍的動向,而是晝夜兼程加快速度去見劉備。而聽說劉琮投降,劉備被追殺時,魯肅依然不肯回頭,最後是在當陽長阪見到了劉備。這時的劉備尚未同關羽會和,還沒脫離險境,魯肅在同劉備相遇前後極有可能與曹操的部隊發生過零星的交鋒。對於魯肅的前後舉動,不得不說的確是很有膽識。
在戰前召開軍事會議時,多數人都勸說孫權投降,一向張狂的魯肅此時卻一言不發,最後找到一個私下交流的機會時專門勸說孫權決不可投降。他說自己若是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但如果孫權投降曹操,可以想想自己會是什麼下場。魯肅的意思很明確,自己不想去曹操那裡當個普通官員,孫權也不想放棄帝業,你來當劉秀,我來當鄧禹,這才是真正屬於我們的劇本。多年後孫權想起魯肅的這番話時,依然感慨不已。
周瑜去世後推薦魯肅接自己的班,因為演義的影響,魯肅接班周瑜這件事被誤認為是魯肅成為了東吳的大都督,這裡做一點解釋,魯肅沒有當過大都督,甚至周瑜也沒當過大都督。江夏之戰時周瑜擔任前部大督,赤壁之戰時周瑜和程普作為左右督擊敗了曹操,這裡的前部大督和左右督都是戰時安排,戰鬥任務結束後自動取消,周瑜去世時早已不是什麼前部大督或者左右督。魯肅接他的班指的是孫權按照周瑜的遺囑,任命魯肅接管周瑜手上的四千部曲和下雋、漢昌、劉陽、州陵這四個奉邑。同理,呂蒙接替魯肅和陸遜接替呂蒙也是接管部隊和奉邑,當年欠的三千斛米,如今被連本帶利還了回來,魯肅這把算是賺大了。呂蒙後來襲擊荊州時被孫權任命為大督,統領諸軍,而直到陸遜在夷陵之戰抗擊劉備時,才正式有了大都督這個名號。
老實說魯肅此時在東吳的地位遠沒有演義中那麼高,魯肅在赤壁之戰前被提拔為贊軍校尉,靠著赤壁之戰的功勞和周瑜的遺囑坐火箭當上了漢昌太守、偏將軍。漢昌郡和劉備在荊州的地盤相接,要負責對劉備關羽的外交事務,雖說很重要,但孫權手下還有好幾個人肩負著重要戰區,例如江夏的孫皎、丹楊的孫瑜、廣陵的孫韶、廬江的呂蒙,這些都是在前線對付曹操的人,還有在後方討伐山越的賀齊以及平定交州的步騭,他們並不歸魯肅統領。
雖然無論歷史還是演義裡的魯肅都不是文官,演義裡還有“伏路把關饒子敬,臨江水戰有周郎”的詩句,但很多人還是忽略了魯肅的軍事才能。魯肅很有安撫地方和治軍的能力,周瑜的四千人馬在他的手上發展成了一萬多人,孫權也曾大為稱讚魯肅的治軍水平,尤其在孫劉交界地這種十分敏感的地帶,魯肅能做到這點頗為不易。
不過總體來說,魯肅接替周瑜後的情況是比較蛋疼的。前面提到,魯肅有戰國之風,他揮霍家財豢養賓客,頗有戰國四公子的風範,與周瑜結交而被推薦為接班人,眼光不亞於呂不韋,孫權也曾評價魯肅“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魯肅在為孫權規劃戰略時,也有些戰國縱橫家的風範,用一個簡單的比喻或者方案來說服君主。他勸說孫權借地給劉備的理由是增加曹操的敵人,比曹劌論戰還淺顯易懂,曹操落筆於地的段子也體現了此舉的威力。
然而正如齊威王並不會因為鄒忌的建議而使諸侯皆朝於齊,魯肅的方案也帶來了很多麻煩,之後的魯肅基本上是在不停擦屁股。當劉備和關羽對東吳的威脅越來越大時,魯肅也受到了孫權的責問,魯肅表示這是正常的問題,沒必要太擔心,這番回覆被孫權定性為裝逼說大話。
到後面事情已經超出魯肅的能力控制範圍時,魯肅也加入了奪回荊州的大軍,希望努力給孫權一個交代,於是便有了單刀赴會的事。這次談判中,魯肅再次發揮了自己暴躁老哥的本色,懶得講道理,直接怒斥了關羽的一名部下。
但實際上這場談判對劉備並不算虧,倒不如說解了燃眉之急,大概這是魯肅為了聯盟所能做出的最大讓步,他終於無法再像當年那樣大手一揮,把一半財產拱手讓人。如今的魯肅已經是孫權的臣下,有著自己的責任,他夾在君主和盟友的中間,要為主君做考慮,不能再率性而為,這便是所謂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吧。
談判結束後很快爆發了合肥之戰,吳軍遭遇了慘敗。兩年後魯肅去世,同年曹操從濡須退軍,這是曹操所發動的最後一次南征,雙方首次達成了和談,孫權向其臣服。而隨著呂蒙的上任,魯肅苦心孤詣的孫劉盟約終於成為了一張廢紙。
回覆列表
他一直都很出彩。
作為老好人,如果沒有他,諸葛亮直接被周瑜KO了。
沒有他,關羽也無法單刀赴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