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為一生2
-
2 # 田豐2
這個問題可說胸中無數論,怎麼學?首先根據人體高矮重量胸中拿出一個等量資料(錢,克),再根據你診斷分折此病症原發病在那?會引起那些病發症候?按臨床經驗對症去配君臣佐使藥物君藥劑"補氣"黃芪"補血當歸“量大一些除了這些,另加輔助藥...中醫治病是求根問源的!在比如"尿液"從何處而生,它是透過胃小腸氣化而生...大便是氣化後的"糟粕"...小便根源水...尿毒症是水溢位來的原理,所從水腫...從氣化講也就是"西醫"分解。義意講"氣化"看不見,"分解"也是看見的!名詞不同其義思是一回事!...分解是氣化的變名詞!
-
3 # 大道至簡168773594
這很打仗調兵遣將一樣,你見過哪本兵法講過多少人對多少人嗎?君臣佐使的用藥本身就是一支配合完美的軍隊,需要指揮者根據敵情來判斷,來用兵!不是實驗室,實驗室是恆溫恆溼,定量分析,人是一個活體,所處環境,個體差異,能是實驗室所可以計算出來的?細菌大多離開了特定的溫度溼度就死翹翹了!理論與實際有天淵之別!
-
4 # 隱居林中85466304
中′醫治病的中藥配伍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辯證的情況進行配伍,即臟腑的受邪的影響,那方面的盛衰,進行用量調節,以達到臟腑陰陽平衡,恢復健康。
-
5 # 仁心話中醫
中醫配藥沒有定量,因為不是每個人的體質、病情都一樣,有經驗的醫生開藥需要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進行判斷調整,比如:同樣是一個風寒感冒,給一個身材壯士的男士開藥和給一個柔弱的女子開藥計量就不一樣,男士開少了可能不起作用,女士開多了可能吃了會傷害身體。同樣的一個感冒,差不多體質的人,症狀不一樣,有的發熱重,有的惡寒重,那麼在用藥的時候就要根據病情調整藥的量,發熱重的可能要加重清熱的藥,惡寒重可能要加重溫裡的藥(當然,這裡只是打個比方,實際不一定就是發熱就清熱,惡寒就溫裡的,只是來表達這麼一種狀態),這也是中醫的優勢所在,辯證施治,量身定做方子,如果藥方很對症,計量也很合適,那麼中醫說的一劑知兩劑已是很正常的事,假若方子對症、方子裡各種藥的計量配伍不是很合適,那效果可能就稍遜一點,中醫不傳之密在於計量,可能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吧。
-
6 # 中醫顧鴻
中醫藥材有定量的,在一個波動範圍內,比如一種藥推薦劑量5至30克。這一個標準範圍是根據藥物的特性以及作用與人產生的安全性相關。在一個個就是根據中藥的君臣佐使、男女老幼、高中低(體重)、病情輕重緩急等等決定用量
-
7 # 外星尊者
望,聞,問,切是中藥概念,我個人認為不夠,我小時感冒根本不是病,不管西藥,中藥,它們都不注重自然學,再科學的理論,違背了自然規律性,那它還談什麼科學?病怎麼來的應該怎麼去,
-
8 # 使用者2235576747511
根據病人病情的輕重緩急來配藥,我剛開始也不敢給配藥,我買了許多名醫治病人的醫案例多看多分析,後來我就敢開方了,學中醫重在悟性與實踐
-
9 # 書童3033
中醫有定量,是草藥量。由於草藥的產地、生長週期、化肥使用等,草藥有效成分不同。曾見資料,某草藥種植到原產地以外的某處,發現根本就沒有有效成份,有點不可議,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藥。光看錶象不行,要用現代科技深入。
-
10 # 哈大叔3
西醫貌似精準,實際是模糊醫學,大資料形成“藥方”僅分嬰幼兒與成人,成人不分男女、高低、胖瘦,大眾化醫療。中醫看似模糊,實際是精準的醫學,藥方分男女、陰陽、虛實……,故中醫藥方是千變萬化,真正的個體化醫療。現代中醫西醫化之後,千變萬化的中醫向西醫看齊,中成藥滿天下,是進步還是退步?問題更嚴重的是:你看中醫科,如果遇到一個現代中醫院校畢業的“小”大夫,往往是:“你想開什麼藥”?或者問:“你都有什麼病”?你說發燒,就給你開“去熱”的中成藥,可此熱不是彼熱呀……,再問:現代中醫西醫化是進步還是退步?
-
11 # 小小醫
根據病人辨證論治!中醫不傳之秘在量,每個病人體質不同,需要加減變化!比如針灸上有個同身寸測量,如果按平時一寸就是一寸,在潘長江身上太大在姚明身上就太小,所以用的是同身寸測量!
-
12 # 無際42
這個問題有。不是全部。望聞問切有沒有定量。沒有。但是藥方都有,幾錢幾兩。丸吾子大。每次幾丸等等。所以中醫要走向現代化。
-
13 # 科技引導雜談
中醫是透過望聞問切等手段感知到病的來龍去脈和根源,是模糊論方法學的原始體現,是辯證法和哲理的運用和發揮。西醫是定點定量檢測,量值是即時性的 ,其量值反映也有滯後現象,另外也還需要大夫分析與綜合,分析與綜合有差錯 也是問題。所以不能對中醫產生疑惑。
-
14 # 說話的泥巴
劑量其實還真是實踐出來的,發現劑量小不起作用時,加,加加,加到起作用為止,看過的病多了,就慢慢能判斷出這種病到什麼程度了劑量應該用多大
-
15 # 天天練天天
中醫理論的學習沒有多長時間,就那些書,背過就行。
以方劑為例,不管是書本,還是他人的驗方大多都是有劑量的,但這個劑量只是參考劑量,因為地域,時間,藥物品質,病人情況等都會影響方劑中每味中藥的用量甚至需要對藥方進行微調。
上面這個針對不同情況的調整,就需要大量的時間了,可能十年甚至二三十年,這也是中醫大師很難處的原因。
-
16 # 清風佛面863121121121
望、聞、問、切、是中醫四大診斷要點; 觀其色,查其脈,問其疼(部位),氣味及舌苔便略知您是什麼體症,從而辨證施治。
-
17 # 柳樹枝
中醫中藥的最大弊病就是沒有量的分析判斷和治療。為什麼那麼多人說中醫不是科學?恐怕這是原因之一。同樣的幾味中藥,在有的中醫手裡就能治病,而在你手裡就沒有效果,就不治病。為什麼?中藥的量大都是師父口傳心授的,是秘密。所謂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就在於此。中醫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也有很多優秀的成果。屠呦呦從中醫藥古書中得到借鑑就是這樣。但是,屠呦呦不是中醫,也不是用中醫的方法,尤其是不是用中醫傳統的理論和方法提煉的青蒿素。現代醫學提倡精準治療。中醫現在還不能做到。所以中醫要跟上時代步伐還應有更大的改革。
-
18 # 手機使用者92980177760
崑崙山z回覆:中藥的用量,不是定量。它是根據中藥藥理與患者體質、病情輕重而適當確定用量的。一般的,大多數人可以每種藥每日十克(約三錢)的劑量開方。
-
19 # 頸椎及經絡調理者
這就是中醫科學的地方,中醫會根據病程的變化而調整藥材的用量,這點西醫其實也一樣,西醫根據病程變化,藥物會一天三次調整為一天二次或者一次。
-
20 # 寶蓮至尊
中醫配藥是根據病情用藥,主要以號脈為主。望聞問切。各種真對某種病的中草藥都多少加點,一種藥一般不超過30g,把所有的能為該種病起作用的都熬成液體引用。一般一次不能解決問題,還要看第二次,大夫根據上次情況,真對病情再適當調整藥劑量和品種。所以每位中醫大夫都要留病人的原始藥方好對症下藥。在長期的研究中有些中藥會不用重複制量,製出成形的可用多人的中藥,這就是現在買的中成藥。這些中成藥都有固定配方。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我正在做,首先我們看中厔的計量,長度以寸,尺為主,重量以仃,兩為主,長度的單位好象計算91尺等於..9999,而1什等於十六兩,一斤並不等於5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