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正和從該怎麼理解,是不是和現在的正副是一個意思?
11
回覆列表
  • 1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區別?這區別大發了,他們可不是正和副的區別。擱過去,想當官的人那是如過江之鯽,一眼都望不到頭。

    您不來點複雜的官階體系,皇帝咋擺平這事?咋平衡朝堂上紛繁複雜的各種派系?

    所以這正一品和從一品,您就不能把他簡單的分一分就完事了,這裡面的道道,您不揉碎了去說,整到最後也就弄個不清不楚,還不如不說。

    那麼咱先從這官階體系把這事說道說道。

    這不管是哪個朝代,這官員他都有分類,但不管文官武官他都分為九品十八級。

    是啥時候定下的呢?

    這事是三國時期的陳群提出來的,魏文帝曹丕簽字蓋章透過的。

    那麼為嘛會有這麼個制度呢?

    話說三國的時候,天下大亂,這有能耐的都溜達出來,表達自己的訴求。

    大傢伙在看三國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人物一出場,自己就先來個自我介紹,啥四世三公的,啥出生高貴的。

    這其實就是各個士族門閥出來想要謀取天下。但有這想法的人他也多,這人一多,這就需要有才能的人為他服務。

    所以當時帶頭鬧事的,都是唯才是舉,只要你有才,不看你的出生,他就會可勁的用你。

    那麼這就給寒門學子帶來了上升的渠道。

    可這事隨著天下,一天天的平定,士族門閥的勢力這就又崛起了,他們就想把持朝政。

    這個時候,他們也有能力,畢竟過去能讀書寫字的這大部分都是士族門閥的人,一旦形成了安全的環境,他就會有抬頭的趨勢。

    當時曹丕想要上位,穩定局勢,作為和士族的交換,他就通過了這九品十八級的提案。

    那麼他順道也得到了士族的支援。

    說道底,這九品十八級他其實是按照士族門閥的高低貴賤劃分的。那麼在這種制度的影響下,就有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士族門閥透過這牢牢的把控了朝局。

    但權利這東西,歷來就是好東西,沒人想要撒手。後來的作為皇室的曹家,就想獨攬大權,那麼已經形成氛圍計程車族這就開始不買賬了。

    這也就是為嘛,司馬懿憑藉著三千死士,就能顛覆曹魏政權,因為他本身就是士族門閥的代表,所以理所當然的得到了士族門閥的支援,整個軍政體系都被這幫人給把持了。

    那麼皇家和士族門閥共同管理天下,這一直延續到了隋唐時期,而之前的每次亂局都有士族門閥的身影。

    所以隋朝時期,這就開始處理這事,那麼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時候,他的手腳還是被所謂的關隴集團給捆著。

    那麼如何打破這僵局,其實一直是之前皇帝們想要做的事情。

    那麼怎麼做呢?後來這就有了科舉制,讓寒門學子有了真真上升的通道,這士族門閥控制朝局的事情,這才有所緩解。

    而科舉依然把這九品十八級給沿用了,這名稱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實際上已經有了大的動作。

    因為這寒門學子一旦鯉魚躍龍門,這時間就久了就會形成新計程車族門閥,這是沒辦法的事。

    怎麼來弄這事呢?

    話說唐朝有三個管理部門,一曰中書省,二曰門下省,三曰尚書省。這三個機構共同管理國家,相對於的這三個部門的大領導,其實使用的就是宰相的權利,這三個人當中誰最大呢?就是這中書省的中書令。

    當然您要說具體實施呢?這三人又是相互制約的,皇帝乾的事,就是平衡三個人的紛爭。

    您都想不到就是這麼個實權單位,實權部門,他這中書令撐死了也就是個正三品。

    狄仁傑知道不,一代宰相啊,他也就是正三品,張居正那是一代首輔,撐死了有就是正二品。

    官階不高,但實權在握啊!

    那麼二品是幹嘛的呢?這都給誰了呢?

    正二品和從二品?沒啥實際的任務,主要是太子的老師,你比方說啥太子少師,少保這就能掛。

    你就算啥也不教,也能扣這麼一頂帽子,說道根子上,這就是虛銜,榮譽多過實際。

    所以擱過去,你瞅這功勞大大的,都沒地封了,沒東西拿出來,就給這麼個帽子加上,這就跟那獎章的意思差不多。

    那麼這正一品和從一品呢?

    告訴你就這官階,您不和皇帝一個姓的,這都撈不著。

    所以正一品和從一品這都是給皇室宗親預備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你快拉到吧!異姓獲得這官階的他也不少。”

    啊!不少!是不少!可那都是位列仙班駕鶴西去的主,死了以後才能追認一下,活著的時候壓根就撈不著。

    活著能撈著的,這都是鳳毛麟角的存在,而且還都是出於離休狀態的主,基本都是從一品的存在。

    這要弄個正一品,也都是死了之後的事。

    所以這正一品那是給死人準備的。

    簡單的來說,從一品是用來看的,這正一品是用來拜的。

    那麼唐朝是這樣的,後來的朝代,這從一品是退休專用的,這正一品就成了死了以後的榮光。

    這基本上就是這種格調。

    那麼清朝和這又完全的不一樣了,這個今天就不說這個了,畢竟這相當於又是另一個體系。題主這問題應該問的就是滿清以前的事。

  • 2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在中國古代官員眾多,當時就按照品級從高到低進行劃分,最初的時候實行的是品中正制,也就是把官員劃分為九品,一品官自然最大,九品官自然是最低,九品官之下是不入流的官吏。

    到了後來又實行三省六部制,而官員的品質得到了更細緻的劃分,就形成了正和從,也就是九品十八級,每一品中還分為正和從。話說一品官肯定是所有官中最大的了,一品官中正一品和從一品自然還是有一定區別的。不過到了後世,一品官很多都成了名譽性質的位置,並沒有什麼實權,尤其是到隋唐時期,三品官才是宰相,一品官和二品官大都是太師,太傅這一類位高權不重的位置。

    在清朝的時候,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另外駐外的總督還有巡撫分別是正二品和從二品,但是他們同時都兼任一定的頭銜,所以往上升一級為從一品和正二品。這些都是非常有實權的位置,不過清朝的時候不設宰相,所以想當正一品就得兼任大學士的頭銜。例如和珅就是兼任大學士,同時又是領班軍機大臣自然就是正一品。

    任何朝代的官位肯定都是呈金字塔型,正一品肯定是數量非常少的。從一品自然比正一品要多,同時也擁有很大的實權,但是地位不如正一品。雖然實權上差別也許不是那麼大,但是在朝廷明面上的俸祿的話,從一品比正一品要少不少。而正一品往往都是皇帝的心腹,有時候皇帝會召集開一些小會,正一品的人往往參加,而從一品的人往往很難參加,具體的說正一品他們有決策權。

  • 3 # 袁衛宇

    官員的品級制度,起源於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魏文帝代漢自立後,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實行了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才分為九個等級,分別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這樣的九品。

    其中上上、上中、上下可以直接做官;中中、中下、下上則成為候補官員;下上、下中、下下則直接淘汰。

    到了北魏時期,對品級制度進行了改進,不再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的,而是直接從一到九,把官員分為就個等級,其中一品最高,九品最低。而且每個品級還分正、從,也就是說官員等級最高為正一品,最低為從九品。

    這裡的正、從有點類似現在的正職和副職,但不是完全一樣。“正”就是標準的意思,“從”就是次等的意思。

    正一品就是標準的一品官員,從一品就是次一等的一品官員。

    歷朝歷代都差不多,但是具體到某個特定的官員就不一樣了。如宰相在唐朝只是正三品,六部尚書是正四品,六部侍郎是從四品,因為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官員,都是榮譽性職務,如太傅、司徒、司空,品級特別高,但是沒有實權。

    而到了宋朝,正宰相(同平章事、樞密使)是正二品,副宰相(參知政事、樞密副使)是從二品。六部尚書是正三品,六部侍郎是從三品

    明清兩朝由於沒有宰相,皇帝直轄六部,使得六部的地位迅速上升,品級也迅速提高。明朝的六部尚書是正二品,清朝的六部尚書是從一品,而位高權重的軍機大臣則是正一品。

    至於明朝的內閣首輔的品級,往往根據官員入閣後的加銜來定,如官員入閣時是正二品的吏部尚書,入閣之後可以給他加一個正一品的太傅、太保或者或者從一品的少傅、少保。故而內閣首輔的品級可以是正一品也可以是從一品,要根據他入閣後的加銜來確定。

    如明朝最有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他自身職務的品級並不高,但是入閣以後加銜為太師,品級立刻提升為正一品。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時期的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是品級最高的職銜,但一般只在官員死後才會追贈,很少有官員活著的時候就被授予此類職銜,但特別牛逼的人物除外,如明朝的張居正生前就有太師之銜,清朝的袁世凱生前就有少保之銜。

  • 4 # 歪果仁熱評show

    其實我國古代的官員等級一般來說共分為九品十八級,每一品分為正從兩個品級,五品以後又分為上中下三等。而在隋唐時期,一般是不設一品官的,尤其是正一品的官員。很多人的都是死後被加銜,才能夠到正一品。尤其在唐朝,即便是親王也只是正一品,而郡王更是隻有從一品,如此,就可知唐朝在給予官員品級的嚴謹性。那麼古代正一品和從一品都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品級的主要作用是在朝廷的排位,上朝時的站隊,以及官職,俸祿的發放上面。一般而言,在上朝的站位置中品級越高的人越靠前。因此,正一品的官員往往比從一品的官員靠前。

    當官能夠做到一品大員,就代表著自己的巔峰,每個王朝裡面都很少有人能夠做到這個品級,不過看起來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差距不大,可實際上這兩個品級還有著很大的差距,那麼古代的正從一品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差距呢?只有到了清朝,各個品級的官位劃分更加明確,我們也能夠從這些官位的名稱上看到一些差異,不過像我們熟知的和珅和紀曉嵐,都屬於正一品官職。

    比如在清朝,正一品有: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光祿大夫(文散階),建威將軍(武散階)。

    而從一品有: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各部院大臣,督察院左都御史,八旗滿蒙漢軍都統,巡捕五營統領,提督九門步軍,榮祿大夫(文散階),振威將軍(武散階)。從一品"有些較"正一品"稍微低一點的權利,他們可能分管著不同的事務,差別就是職位的高低不一樣。簡而言之,從日常層面理解"正一品"和"從一品"就意味著是一個班級的"正副班長"。

  • 5 # 正一品貴妃

    封建社會九品十八級官制

    古代人崇尚當官,就要透過從文習武來提升自己,為自己謀得一條官路。

    但每個人的才能都是不同的,精通的領域也有所不同,於是乎就出現了等級分化。

    從周天子分封天下開始,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大夫、平民和奴隸便是一條粗略的等級鏈。

    到了三國時期,九品中正製取代察舉制,九品十八制便出現在世人眼中。

    所謂九品就是一至九品,其中每品又分為正和從,當最等級最高就是正一品,等級最低為從九品,而從一品就是僅次於正一品,九品十八級官制中的第二等級。

    正一品和從一品並非只是正副之分

    顯而易見,正一品比從一品高一個等級,但並不是正副關係。我們所說的正副關係是指同一屬性的官職,一人為正,一人為副,如武官中的正統領和副統領,副統領聽命於正統領,但所擔任的職務相同。

    而正一品和從一品為官制中的最高等級和第二等級,可以是不一樣的官職,如唐朝時期正一品的親王,從一品的國公,二者的官職屬性不同,也沒有直接聯絡,所以正一品和從一品與正副無關。

    同為一品,位高卻不一定權重

    我們都知道以前的官制分為十八級,想做到一品的位置是相當不容易的,尤其是正一品,透過一般的選官制度衝到正一品是幾乎不可能的,除非對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官員,例如唐朝名相長孫無忌和房玄齡,這是真正的位高權重。

    但封建社會越走到後端,皇權越是集中,也就意味著官位越高越危險,所以到後面的一品官職就如同虛設一般,被統治者用來追封已逝世的官員,死後的追封是做給活人看的,展示統治者愛惜人才的一面。

  • 6 # 源兒source1980

    等級制度是古代歷朝歷代進行劃分權力以及地位的重要手段,正因為有了職位上的不一樣,其在那個時候享受的權力就會不一樣。

    例如正一品可以享受經過皇上特諭在朝廷中坐著旁聽或開會,而從一品就享受不了;或是正一品享受的俸祿為一年2000石,而從一品一年的俸祿就只能享受到1000石,以及正一品可以在內閣,或者三法司進行行走,而從一品有時就會不可以。這一系列等級的劃分說白了就為了統治,為了讓當時的上流人群明白自己的身份、明白自己的地位、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是皇帝給的。

    在說道這裡後,很多讀者一定對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區分有了疑惑,因為其的官階中都有一個“一”,在封建社會中這無外乎是一種權力,等級靠前的象徵,都是屬於朝廷的命官,是靠近皇權的官員,雖然名字上聽著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可當中的“道道”可大有來頭。

    正一品和從一品地位的比較

    不論是正一品還是從一品都是起始於北魏時期,之後的歷朝歷代便一直沿襲著這兩種官階,就官階的等級來說,正一品比從一品的地位要高,因為其一個是官員中的最高階,一個是官員中的第二等級。但是就權力來說,這兩種等級並不能依靠其官階來比較,而是透過擁有這兩種官階人的官職進行比較,因為官階和官職是兩種概念。

    我們以軍隊的軍銜和職務為例,少將和大校相差的是一級,就常理來說少將的軍銜是一定比大校高的,可若少將的職務是軍校的校長,而大校的職務卻是中央軍委的某位參謀高層,其二人的權力以及差距便一目瞭然了。再回到官階從一品和正一品誰大誰小上來說,我們從等級上分析可以確定正一品是最大的,可要是從官職上進行分析,二者的比較就不能這麼肯定和絕對了。

    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區別

    雖然二者都是一品,但正一品從北魏往後的地位上來說卻是一種正職的存在,而從一卻是一種副職的存在,就正一品來說他們已經沒有了上升的空間,除非是加以更多的頭銜和爵位,是歷朝朝代最高官位的存在,而從一品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所以就清理上分析從一品大多是當時朝廷中的少壯派,而正一品大多為老成派。就少壯派而言,他們手上大多是握有一定的行政權力,例如六部的尚書,或是各個機構的負責人,而正一品則大多為是太傅、太子太傅這種職位。但是就二者的權力區別和比較來說,我們不能夠妄自的揣測,而是要相對的比較,就拿明朝來說,當時的皇權、中央的權力是空前的集中,內閣中的正一品往往會掛上從一品中尚書的職務,所以這樣的正一品絕對是碾壓所謂的從一品的。可在地方的權力做大後,那時所謂封疆大吏從一品的權力便會超過正一品。所以我們不能單單的憑靠職務來判斷一個官階、官職來判斷其的主觀高低,而是因為透過各個朝代,以及各個歷史時期的局勢來加以分析,畢竟每個朝代的情況和形式是不一樣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區別的。

    綜上所述,正一品和從一品從等級上進行區別的話,前者比後者較大,而從權利上進行區別的話,就要具體的問題去具體的分析了,因為就像我說的那樣,一定時期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偏向,影響一定時期官職、官位之間的區分和比較。

  • 7 # 歡樂讀歷史

    古代的官員從職權到官階上都有著明確的分級,自打南北朝開始,一般官職就分為九品十八級,後來官職成熟,每一品總共是有正從區分,最高的品級是一品,最高的是正一品,往下一等就是從一品。

    當官能夠做到一品大員,就代表著自己的巔峰,每個王朝裡面都很少有人能夠做到這個品級,不過看起來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差距不大,可實際上這兩個品級還有著很大的差距,那麼古代的正從一品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差距呢?

    其實文武官員的正從一品是不一樣的,文官類別中,正一品的官職就等於是正國級,能夠做到這個位置,就是文官裡面頂級的,此外,太傅,太保這些官職,更主要還是榮譽職務,手中的實權相對較少一些。

    往下一級,從一級就是少傅,少保這樣的官職,品級自然要低一些,不過也有著一定的權力。總得來看,從一品的官職就相當於是副國級,兩者一正一副,雖然是差了一級,可地位各方面的差距就很大了。不過正一品的官職,是不會隨便給官員加封。

    能夠得到這樣的官位,在朝中也必然是有著很高資歷和地位的人,手中還必然有著實際的權力,還有一點,正一品的官位,大部分都是榮譽職銜,主要是為表彰那些有貢獻的人,給他們加封這些官職,就是好聽,俸祿領得要更高一些,手中的權力不會有什麼影響。

    從一品的官員,他們手中的權力也不會有什麼變化,當然,這是文武一品官員的通病,在不同的時代,一品官員也有著不同的權力。在隋唐時期,一品官員手中是有著不小的權力。

    往下一級的從一品,相對來說實權要大一些,像在一些地方行政區的將軍,主要都是從一品的大官,不過這類官職,更多也都是榮譽加封,兵權大部分都集中在下面品級的官員手裡。因此文武的一品官,其實沒有太大的差距,主要還是在官階上有所不同,都代表著官職在同類的頂級,朝廷一般不會輕易加封一品的官員,很多官員的品級能夠達到一品,不過更多的,還是兼任一品官員,因此得到加封的官員,也表示他們受到朝廷的信任。

    在清朝,各個品級的官位劃分更加明確,我們也能夠從這些官位的名稱上看到一些差異,比如太傅和少傅,明顯就能看出正副級的差異。早期的一品官,正從之間的差異不太明顯,要不是特別瞭解的話,還真不見得能夠分清正從一品的區別。從南北朝開始,其實一品官就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位置,這類官員當時都有著實權,很多篡位的權臣,都是以這裡為起點,開始篡奪政權的。

    後來發展到隋唐時期,這類官職平時是不會委任,不過在緊急時刻,就會去委任這類的官職,實權也相對被減弱一些,隨著到明清時期,政府集中權力,一品官員的權力基本上都被削弱,官員的權力被分散到其他品級的官員中,這樣做就避免權臣的出現,得到這個官職的人,基本上就被朝廷當做吉祥物,在朝中成為擺設,那麼皇帝就能更好來控制外廷,明清時期從來沒有出現過權臣篡位的事情。

  • 8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古代的官員品級制度有點像今天軍人的軍銜制度,不同的品級對應不同的職務,當然權力和待遇也跟著不同

    古時候大多數的朝代實行的都是九品十八級制度,就是說官員的品級從一品開始,職權向下逐漸變小直到九品,而每一品中又分為正、從,不管如何,正一品和從一品那都是金字塔尖上的大員,稱得上位極人臣。

    要說二者的區別,那就是對應的職務了

    古代的官制略有不同,這裡以清朝為例子。同品階中,正一品比從一品官階稍大,從一品官職為少師、傅、保,太子太師、傅、保,協辦大學時,六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等,而正一品包括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職務不同,當然權力不同,待遇也不同。

  • 9 # 星火文娛天地

    南北朝實行的九品十八級官階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清朝。一品最大,九品最小。正一品就是正一品,從一品就是副一品。(從一品中的從,在古代讀作【zòng】而不是【cóng】。)

    但需要注意一點,品級不是官職,甚至有的人有品級沒有官級,品級是發放俸祿的參考基礎,但還會和相應的官職掛鉤。品級與官級有大致的對應範圍,什麼官職需要什麼等級是有一定要求的,但這個界限不是很明顯,有時候會出現從一品不如正二品職務高的情況。至於實際權力。有時候跟品級完全掛鉤,大部分時間有偏差。只是偏差大小而已。

    正一品有實有虛,拿清朝說,太師太傅都是正一品,但是沒什麼實權,大學士和領侍衛內大臣卻是實權,各閣大學士基本上都是宰相級別的了。從一品基本上都是實職,總督,大將軍,六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九門提督,左右御史。另外品級很多時候會用於封贈或誥封,就是某人取得功名,他的家人,比如父母妻子等也會獲得品級,一般和當官的本人品級相同,但只有品級,一般沒有職務,可領取相應品級的基本俸祿。

  • 10 # 王小浪Lang

    一、地位上

    在古代,正一品相較於從一品來說出現的更早。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國時期就有正式的正一品等級官品,在當時三國時期的魏國,三公和大將軍都是正一品的官職,並且都是官方所明確承認的。而從一品官品的正式出現要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時的北魏才正式確立為封建社會後世所一直延用的九品十八級官制等級制度,北魏時期的儀同三司,開國縣公,都督諸軍事都屬於從一品的官職。

    當然了,不同的朝代對於不同官職的賦予官品等級可能有些差別,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正一品永遠是封建社會中官品等級的最高級別,也可以用古代常用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來形容它的地位。

    而從一品官品雖然也高貴榮耀,但是它也只是九品十八級官制中的第二等級,當一位從一品官品的人遇見一位正一品官品的人,從一品官品的人是要講究禮法,對正一品官品的人行禮作揖的,從這裡也能看出兩個官品的地位差距。所以說,從一品與正一品的官品無論是在政治地位上還是官職尊榮上都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二、權力上

    正一品和從一品雖然都是古代封建社會中的高品級官品,但是我們都知道,古代封建社會不僅僅是光看官品,官職的實際權力大小也同樣重要。在權力上,正一品和從一品所賦予的官職實際權力也差別很大,就比如三國時期的曹操所當的丞相就是所謂的正一品官職,他的權力就不用多說了,他能夠權勢滔天,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得以開創曹魏的基業,與他的正一品丞相官職是分不開的。

    歷史上不僅僅只有曹操,像利用正一品官職權力成就霸業的英雄也有許多,像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就是一個,他在謀朝篡位前就是北周政權的大司馬,大司馬這個官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是官方認證的正一品官職。

    而從一品所對應的官職權力就相對弱了一些,雖然也是一些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的重要官職,但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它始終被正一品壓了一頭,在權力上也有不少的侷限性。所以,上述綜合分析,正一品和從一品官品在權力上也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這時候很多人就會有個疑惑,因為古代官品的正從之分和現代官品的正副之分有些相似,那麼兩者是否是一個意思呢?

    其實這兩者也還是有區別的,古代實行的是九品十八級官制,正從表面上看和正副差不多,但在古代,它可沒有正副的意義,它代表的真正意思是上階和下階,之所以用正從,可能是因為十八級官品太過繁瑣,正從相對於更簡潔,這與現代的正副職稱在根本上還是有所不同的。

  • 11 # 使用者179188161

    正一品是虛銜,皇帝用來給一些皇親政治名譽,如皇叔之類,從一品官員是那些撐實權,做實事的。也是皇帝給實權官員晉什空間。有時正一品官員也是皇帝用來遏制實權官員的武器。品級不是軍銜,是行政級別。

  • 12 # 黑山0老妖

    正一品有實有虛,拿清朝說,太師太傅都是正一品,但是沒什麼實權,大學士和領侍衛內大臣卻是實權,各閣大學士基本上都是宰相級別的了,相當於現在的政治局常委。從一品基本上都是實職,總督,大將軍,六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九門提督,左右御史。。。

  • 13 # 老火蜜

    問的是哪個朝代的?清期官制基本延續明朝官制,但有所區別。品級分為九品十八級。其中又分文武品級,京官與地方官員又有區別,非常複雜。文職正一品是大學士,名義上的宰相。以皇宮的宮殿名字命名,如文華殿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等。大學士共有四人,協辦倆人,都是虛職。但大學士及協辦可以管理某部或任軍機大臣,那就有實權了。從一品京官是各部尚書,地方官就是權傾一方的總督。武職正一品為左右領侍衛武大臣,也是一虛職。從一品有各省提督及滿兵駐各省的將軍,都是實職。清朝自雍正起,為減輕皇帝理政的壓力,設軍機處,由近支親王領銜,一般六人,稱軍機大臣,下有軍機章京數人,分二班,幫皇帝處理國政。因此軍機處是清朝最高辦事機構,組成人員由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及總督內調任用。清朝不設宰相一職,由軍機處取代,軍機大臣最有實權。清重臣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等官涯後期都曾任過軍機大臣。

  • 14 # 打拳擊的貝吉塔

    我們先來舉個例子,比如我的研究方向明朝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這個區別。

    在明代正一品的職務是: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左、右都督,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左右柱國,以及洪武十三年之前的中書省右左丞相、還有一個衍聖公。總結起來就是:宗親,死人,榮譽稱號,孔老二。

    明代從一品的職務是:少師、傅、保(三孤),太子太師、傅、保,都督同知,洪武十三年之前的平章政事,光祿大夫、榮祿大夫,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柱國。總結起來是:實權,榮譽稱號。

    所以單單正一品和從一品在明代來說,正一品基本都是生前無法享受的死後榮譽稱號,而從一品的一些是實實在在的權利也就是級別。而放眼整個中國歷史,在曹魏時期開始實行九品官階開始,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官名基本沒有變動,變動的只是權力,例如曹魏時代的正一品官名為王,公,三公,大將軍,黃鉞大將軍,其中據史料記載,黃鉞大將軍就是“假黃鉞”,也就是代替天子行使職權的最高位將軍,實權在握。

    說遠了,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卻別並不單單是正副職這個區別,在明朝是實權與虛職的區別,而在其他朝代區別就更大了,例如唐朝,正一品的官職是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親王,天策上將,從一品是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嗣王,郡王,國公,官職並不是正副職一一對應。如果用現在的官名等級舉例子,例如市委書記是正廳也就算正五品,市長是副廳是從五品,那麼你能說市長是市委書記的副手嗎?不是,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

  • 15 # 懷冰先生

    正一品和從一品跟現在的正副有差不多的意思,品級待遇方面都有不同。就像現在的決策權在正級官員手上,而正一品的官職就比從一品官職的權利大。

    古代的九品官員制度承接的是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度。它在魏晉時期實際上是一種選舉制度,是魏文帝曹丕接受陳群的建議而選拔人才的,而不像後來的官員等級制度。在九品中正制度中下品的七,八,九品是沒有希望入仕途為官的,而一品被視為聖人之品,不輕易授人,成為虛品。而九品中正制度有選拔人才轉變為官階制度應該是南梁初年。後來的朝代正式使用九品官員制度。

    實際上每個朝代的九品官員制度是不一樣的。唐朝的文官官階也分為九品。除正一品不設外,二品起每品分正、從,正四品起,又有上、下階,共有二十九階。武官官階亦分九品,除正一品不設外,二品起每品分正、從,正三品起,又有上、下階,共有三十一階。實際上唐朝也有正一品的官階例如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而從一品的官階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

    宋朝的正一品全是掛職的,是榮譽稱號。如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王(爵位)。從一品的官職有:樞密使、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武散官:驃騎大將軍 爵:嗣王、郡王、國公。

    明朝的正一品也不多,大多數死後追封的。如太師、太傅、太保,授勳到上柱國、左右柱國,武官做到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的官職。而從一品的官職是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傅、太保,都督同知,平章政事(洪武十三年前),光祿大夫、榮祿大夫,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文武散階);柱國(武官勳級)

    清朝的正一品分別是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經略大臣(通常由大學士兼任,因事特設,事罷即撤)、大學士銜總督。從一品是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各省總督(兵部尚書銜)、駐藏辦事大臣(兵部尚書銜)等等。
  • 16 # 夜月下鳴蟬

    古代正一品和從一品確實和題主說的正副級類似。古代實行的九品十八級從漢魏六朝開始一直到清朝,九品是指從一品到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而每品則有正(古代念整)和從(古代念縱)之分,共十八個品階,其中同品級裡面,正高於從。

    正一品是封建王朝裡面官員的最高品級,上面還有的就是皇室宗親和一般勳貴,比如王,公,侯,伯,子,男,都算是超品。正一品有太師,傅,保,大學士等。從一品有少師,傅,保,太子少師,各部尚書,督察院左右御史等。

    另外對於官員又分為文官和武官,在文官和武官的各自的體系內一般是正一品高於從一品,但是在宋明清時期,文貴武賤,甚至有武將見文官矮三級的說法,所以當武官正一品遇到文官從一品不一定會正高於從。

  • 17 # 菸酒閣小學士

    在九品中正制(魏晉)、三省六部制度(隋)執行以前,官員沒有品級之說。本文說的是按俸祿來對應品級:正一品和從一品官員有本質的區別。

    秦漢三公:大將軍、太尉、大司馬、司徒是官員最高品級(俸祿),掌管國家軍事等決策,丞相掌管國家決策和執行權,御史大夫監督百官等。

    正一品的官員是實權的三公,擁有決策權和執行權,所以正一品的王莽、曹操、司馬昭權力極大,漢代發生的權臣篡位全為三公所為。

    三公之下,分設從一品九卿、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掌管國家行政、財政、祭奠、外交、軍事的執行權。

    正一品官員往往身兼多職,如蜀漢諸葛亮是蜀漢丞相(國家決策和執行權),武鄉侯(虛名,遙領縣侯),右將軍(領兵實權),領益州牧(地方行政權,蜀漢就一個州),司隸校尉(決策與執行權,監察百官),其實諸葛亮權力是:以丞相總領國家決策與執行;以右將軍身份掌領全國兵馬,以益州牧掌管地方行政執行,以司隸校尉監督所有官員舉動。

    隋唐三省六部制實施以後,皇帝把決策權和執行權分開了,即不再設定外朝開府的丞相,改設尚書、門下、中書省分解丞相的決策權,用六部替代九卿、丞相屬官掌管國家執行權,自隋唐開始,再無發生權臣(指宰相)篡位之事,但執掌兵權的將領對皇帝威脅極大。

    正一品官員:太師、太傅、太尉、司徒、司空等完全變成虛職,完全沒有實權;而從一品品官員太子少傅、太子少師、太子少保、驃騎大將軍等也是沒有實權的榮譽官職。國家的實權都在正二、三品的尚書令、中書令、衛尉、御史大夫手裡。

    兩宋繼續加強了中央集權,不但執行繼續化解宰相權力,更吸取藩鎮割據教訓,建立樞密院制度,把將領的練兵權和領兵權也分開。宋朝的正一品、從一品官員職位與唐基本一致,全是虛職,如樞密院樞密使定為從一品,但實權卻在從二品的知樞密院事手裡。

    明代官職也是如此,正一品與從一品與前朝大同小異,但是國家決策權放在了內閣,設立品級更低的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成了真正掌握實權的官職(沒有執行權的宰相)。清朝廢除了內閣,增設了很多一品官職,但國家實權是在軍機處,清朝最有權力的官員是領班軍機大臣。

    清朝乾隆獨愛和珅,和珅任職的正一品虛職就有:文華殿大學士、內閣首席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大臣、理蕃院學士等,其他有實權的如步軍統領、內務府總管、內閣尚書、正白旗都統,可是真正實權的就是領班軍機大臣。

  • 18 # 傅斯鴻

    中國古代的官員等級一般來說分為九品十八級,每一品分為正從兩個品級,五品以後又分為上中下三等。在隋唐時期,一般而言是不設一品官的,尤其是正一品的官員。很多人的都是死後被加銜,才能夠到正一品。而隋唐的宰相也就是正三品,因此才有了一個官職叫做同中書門下三品。

    品級的主要作用是在朝廷的排位,上朝時的站隊,以及官職,俸祿的發放上面。一般而言,在上朝的站隊中品級越高的人越靠前。因此,正一品的官員往往比從一品的官員靠前。從明清開始,職級基本是統一的。因此,什麼樣的官職就是什麼樣的品級,很少出現低品高職或者高品低職的情況。

    到了清朝時期,甚至出現了超品的情況。比如親王,郡王甚至公爵都是超品的,就算是正一品的大員見了也要行禮。但是清朝的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官員在頂戴花翎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文官都是仙鶴補服,武官都是麒麟補服,都戴紅寶石頂子。只不過,清朝的一品官員很多,有很多正一品的官員大多數情況下乾的都是從一品官員的活。

    清朝的正一品官員主要有: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掌鸞儀衛事大臣。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通常情況下是不設的,一般只是追贈。通常清朝的正一品官員即是殿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居多。殿閣大學士在京的通常要管部,因此稱為中堂。外放的一般即為地方總督。

    清朝的從一品官員主要有:各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地將軍,都統,提督。一般而言,各地總督加御史和尚書銜,也是從一品官員,甚至還有巡撫加提督銜的也是從一品官員,如年羹堯任四川巡撫時就加了提督銜。

  • 19 # pku小動物

    這個問題下面二十多個答案竟然沒有一個是專業的。簡直太讓我驚訝和扼腕了……

    首先必須要說明就是:正一品和從一品沒有正副關係

    沒有正副關係

    沒有正副關係

    從唐代開始,品級就有了兩種概念。即散官品級和職官品級。

    當然了,大部分答案都提到了,無論是散官品級還是職官品級,都是九品十八級,即一品到九品一共九品,每一品中分為正從兩級。

    至於正一品和從一品是什麼關係,其實就是正一品比從一品高了一級,從一品比正二品又高了一級的關係。

    就散官系統而言,實際應用中僅僅涉及到品級,完全不涉及實職和實權,當然不存在正副。

    即使是職官,也並非正某品就是正職,從某品就是副職。

    舉例而言

    元代的御史臺,從至元二十七年開始成為從一品衙門,最高長官御史大夫為從一品,其次御史中丞為正二品,侍御史為從二品,治書侍御史為正三品,殿中侍御史為正四品。可以看出正和從只是品級高低的關係。

    如果說從這些職位的名字,非專業研究人員覺得看不出正副關係的話。還可以看看崇福司。

    元代崇福司是個管理基督教事務的機構,是個從二品衙門,最高長官崇福司使是從二品,同知從三品,副使從四品,司丞從五品,經歷從六品,都事從七品,照磨正八品。如果按照品級正從來看正副的話,就只有照磨是正職了……

    地方官系統也一樣。

    譬如宣慰司,宣慰使從二品,同知從三品,副使正四品。

    下級州,達魯花赤和知州是從五品,同知是正七品。

    所以品級的正從和官職正副毫無關係、毫無關係、毫無關係!

    為什麼非得在九品裡面分正從呢?其實就是為了細化品級,給官員更多的升遷機會。原本九品是從魏晉的九品中正制來的,但是明顯不夠用,所以在裡面分了正從,變成十八級。實際上十八級也並不夠用,在宋代用職官的名字行使散官的用途,一共分出四十二級,即使是金朝早期,沿用唐和五代制度使用九品十八級,在每一級中還設定了多少不同的散官名,共四十二級,來延緩官員的升遷速度。直到元朝這些品級才逐漸簡化,又迴歸九品十八級,每一級中間的上下或者上中下等就意義不大了。

    當然了,如果一定要說正一品比起從一品而言,除了高出一級還有什麼區別的話,因為正一品是最高品級,所以各種榮譽性官職也是正一品比較多,這也算區別之一吧。

  • 20 # 史論縱橫

    古代的官職分為九品,每一品分為正從兩級,從正一品到從九品共十八級,這就是常說的九品十八級。

    同品階的官員,正品比從品的官階大一些。正一品是最高的級別了,而從一品則屬於第二級別了。品級是朝堂列隊以及發放俸祿的依據,品級越高的在議政的時候站的越靠前,朝廷發放的俸祿也就越多。

    各個朝代官員的品階及官職的設定都不同,甚至同一朝代中都會有變化。基本上越往後的朝代,官員實際能獲得的品階越高,隋唐時期的宰相才是正三品官,正一品基本都是官員死後加封才能得到的虛銜。而明清時期,一品官員就有許多了。

    以清朝為例,正一品的官員有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中和殿、保和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掌衛士大夫、建威將軍、子爵、衍聖公。

    從一品的官員包括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榮祿大夫、協辦大學士、六部尚書、都察院御史、內大臣、八旗都統、駐防將軍、提督、振威將軍。

    清朝時期正一品官員和從一品官員的朝服沒有差別,都是戴東珠紅寶石的頂子,文官用的都是仙鶴補子,武官用的都是麒麟補子。有些部門工作內容界限模糊,從一品乾的都是正一品的活,但是品階在那也只能領從一品的俸祿。

    需要強調的是,有品級的人並不一定有官職。比如皇家處於表彰等目的封賞的誥命夫人,她們享有對應品級官員的地位,低階官員見到誥命夫人是要作揖參拜的,朝廷每年都要給她們發放俸糧,但她們沒有官職本身並不是朝廷官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被女生傷害最深的是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