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潺潺輕流的小溪

    孔子的確有著很強大的人格魅力,換個角度來說,也很可愛!可以從多角度來證明這一點。

    1、孔子的性格很好。善良,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為人謙遜有禮,和藹可親溫順。有人說他身上具有‘‘溫、良、恭、儉、讓’’,應該不為過。這樣的人,人們願意和他交往,願意與他親近。作為老師,有這樣的性格與美好品德,那是可愛的,學生會喜歡的,只是這隻能算一個小的方面。

    2、孔子有著廣博的學識。這從他說的話和他編撰的那麼多的書就可知。一個有著淵博知識、有著豐厚底蘊的的人,能不讓人崇拜與喜愛嗎?能不讓人頂禮膜拜嗎?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可愛,在這一方面佔的比重應該較大。我們現在的學生也很喜愛那些在他們看來有知識有文化的老師,所以,要想學生喜歡的話,都多讀書,多積澱,沒錯!

    3、孔子的興趣愛好應該還是比較廣泛且能有較高造詣。一次音樂的盛宴,竟可以‘‘三月不知肉味’’ ,有多少人能行。至於還有喜郊遊啊,體育啊,那也好。一個有著廣泛興趣愛好的老師,且還能在各個領域表現出一定的水平來,請問,粉絲少得了嗎?可能要天天堵著門要簽名呢!

    4、孔子嚴厲而不古板,平易近人因材施教。這又會吸粉無數的。一個有著較強親和力的老師,學生那是個個喜歡人人愛他。

    孔子還有許多可愛之處,留待他人述說吧。

  • 2 # 黑與白之間

    相傳,孔子在推廣儒家學說期間,處處碰壁時,曾發牢騷賭氣的說,如果我的道法不通,那我乾脆乘坐小船漂洋過海算了,到時候帶上勇猛的子路一起。這話被經常捱罵的子路聽到,立馬開心的不得了,心想,夫子還是很看重我的呀!結果,夫子立馬來了個大轉彎,接著說,子路是比我勇猛,就是做事情不懂得分寸,不會取捨。正沾沾自喜的子路,聽到這句話,如同當頭倒下一盆冷水,立馬澆滅了他所有的驕傲。

    夫子,你也實在是太可愛了吧!

  • 3 # 鵬學天下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他的主要思想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

    1.儒家的“禮治 ”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

    2.儒家的“德治”主義

    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3.儒家的“人治 ”

    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孔子的這些思想就是孔子的人格表現,他讓人理解了尊卑的具體內容。這就是孔子的可愛之處。我們現在人要知書達理,才能讓人把你當成文化人,而非“土豪”,你們說是吧?

  • 4 # 奔跑吧濤濤

    有人說,中華上下五千年,能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境界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孔子在我國文學史上,作為儒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必然有其特別的人格魅力:

     

    1、刻苦博學,儒家聖賢

    孔子精通五經、嫻熟六藝,30歲便以博學而聞名,勤奮不倦的學習是貫穿孔子一生的主題。正是透過刻苦的學習,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並授徒講學,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2、扶危濟世,心懷天下

    孔子一生積極入世,胸懷鯤鵬之志,希望報效國家,兼濟天下。雖不得魯國國君欣賞,致使無奈周遊列國,顛沛流離,但不改英雄本色。晚年著書立說講學,雖政治上不得大志,但始終不墜青雲之志,以學識教化天下。

     

    3、樂天知性,心態豁達

    孔子一生雖不得志,滿身才學不得君主賞識,但樂天知命,積極入世,生性開朗豁達,不願偏暗一隅,躲在舒適區。即便一簞食一瓢飲,身居陋巷,也不改其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人生境界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不可多見的。

     

    所以說,孔子一生平凡而偉大,身為一名知識分子,手無縛雞之力,但樂天知命,性格開朗,學而不倦,筆耕不輟,教化人心,心懷兼濟天下的使命與擔當,而這,都是極其珍貴的魅力人格,也難怪會有數千人拜其為師,後世更是成為完美楷模。

  • 5 # 啊寶8889

    孔子乃華夏文帝,中華儒家思想之鼻祖、篆刻人、奠基人,影響幾千年至今,中庸之道也是華夏民族之根本,做人之優選,不敢再說了,摩拜!

  • 6 # 華美德

    孔子一生致力於傳道——教學,門下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人。弟子中有各階層的人物,貧賤富貴,仕農工商應有盡有,這就體現了夫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最大魅力。

    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體現出來:

    一,孔子一生嚴於治學的,廢寢忘食,樂以忘憂,上體君心,下懂民情。

    二,孔子對待學生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者,不復也。等等。體現了夫子之偉大之處。

    三,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入鄉問俗,入門問禮,每到一處虛心向人請教的態度使我們自愧不如。

    四,孔子在處世中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心境。

    五,孔子在立身修身上以恕道,如其心,將心比心,以恕道一以貫之。如處處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在立身行道的路上能越行越遠。

    六,孔子在做事上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凡事預則立,不立則廢

    七,孔子在治家中首重孝道,以入則孝出則悌作為學生教學綱領。

    八,孔子與人重信,信立於義。誠信是做人的根本,現代社會更應重信用,否則寸步難行。

  • 7 # 蛀蟲吃木偶然成字

    小時候很羨慕有些人在人群中“出類拔萃”“鶴立雞群”,就問一個大哥怎麼做到的。大哥說:你到底想怎樣?想讓人覺得你“高深莫測”?那很簡單,你說話的時候夾雜些你自己都不明白的話就行。我問:真的行?他說:肯定行,所謂的“高深莫測”其本質是-聽不懂。你如果說出一句你自己都搞不懂的話,誰又能搞得懂你的話!這不就高深莫測了嗎。子曰過:三人行必有我師。沒說是三個裡的哪一個 ,沒說學什麼。聽著好像很有哲理,其實是句廢話,然後就流傳千古,鶴立雞群了。明白不!我聽後“受益終生”……

  • 8 # 清風輕拂

    孔子被後人尊稱為聖人,其門下弟子三千多人,深深的影響著華夏文明,之所以這樣當然有他的過人之處。

    首先,孔子知識淵博,在他一生中他不但教書育人,他還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而且其言行和弟子的對話還被後世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他也被當世人尊稱為最具博學者之一,“天縱之聖”,“天縱木鐸”,由此可見可見其才華。

    其次,孔子教學生是因材施教,他是根據學生的性情不同教的方法也不同。

    你比如,有一次下課,子路問孔子,“如果我遇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嗎?”

    孔子對子路說:“子路呀,這個你需要先和你父親和兄長商量一下,然後再決定是不是需要做的。”子路走了。過了一會,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冉有也問了孔子同樣的問題,只見孔子想了想對他說:“那你就應該立刻去做。”冉有聽了也走了。當時有一個叫公西華的學生在他兩個問問題時都在場,一聽非常吃驚,就問孔子:“冉有和子路問的同樣的問題,為啥你給他們兩個的答案不一樣呀?”只見孔子笑了笑說:“子路好逞強好勝,辦事不老,所以我叫他找人商量,三思後行;冉有性格謙虛,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做事要果斷。”公西華聽了非常佩服。

    還有,就是孔子教學生有教無類,就是說他收學生不分貴賤,只要你肯學,拿得起學費,他都教。

    我想這就是孔子的魅力所在和可愛之處吧!

  • 9 # 二曲人

    孔子對中國文化貢獻巨大,在世時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與同時代文化人相比,孔子的學生人數遠在其他人之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主要是孔子有其他人不具備的四大特點。

    學識淵博

    孔子所處之世,前代文獻散亂另存於世,人們從先輩那裡只能零碎的耳聞或學習些經典知識,此方面處於以蠡測海的狀況。孔子上承周室文化之衰,後世所謂的“六經”,幾乎都是經過他的整理和補充,才得以整體流行於世。《春秋》是他依據魯國的史料編撰而成;《易經》是他在主文後加上《彖辭》、《象辭》、《繫辭》、《文言》等,使得《易經》更完整豐富而成為“六經”之首,至今熠熠生輝;《詩經》原來龐雜而散亂,是他進行了訂正刪削,三百零五篇精品流傳至今;《書經》是他重新進行了次序調整和整體編輯;《禮經》、《樂經》是經他修訂後並親自教授學生的。

    要做好以上工作,沒有紮實的為學功夫,深厚的為學功底肯定是不行的。可見孔子是非常熟悉舊的典籍的,也是很熱愛這些典籍的,當愛好和能力正向結合在一起,則明顯增加了孔子的學識,在當時孔子的學識是首屈一指的,無人能及。

    二、思想見解符合大多時人追求

    本來,孔子是屬於當時新興的工商奴隸主階層,其生活資源是依靠新興階層取得的,但他的思想卻是舊貴族時代的,主張恢復舊的、已經行將被拋棄的舊制度、舊禮儀。看見一個變了樣的杯子,也要發一通感慨,認為不象個杯子。雖然孔子的先祖也是周朝舊臣,但在他父親時已經早就沒落了。但由於孔子生於持有周室“大路大旗”的魯國,自小耳濡目染舊規舊習,他有對周代典章制度的狂熱追求。他的思想就是想恢復他心目中充滿博發生機的周朝文化。而且給天下人的行動制定出了有道與無道的標準:“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接著詛咒說:“如果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那諸侯傳位不會到十代的;如果禮樂征伐自大夫出,那大夫傳位不會到五代的;如果國家的臣子實際掌控國家,那大臣傳位不會到三代的”。並且說:“天下有道的話,大夫不會專權。天下有道的話,平民百姓不會去議論朝政”。

    總之,孔子認為,只要傳統的制度能落實,便是天下有道,便是天下太平。孔子有諳熟舊的典籍的優勢,又懂得人性中憶舊、維持現狀的固有心理,於是儼然成為當時“克己復禮”的旗幟。

    三、做人做事正直,主張以仁治天下

    孔子一生,不光教授學生,也是做過官的,而且也認識到要想貫徹自己的思想,必須做官、做大官才行。但做官要具備到啥山唱啥歌、見啥人說啥話、對啥人辦啥事的靈活,而孔子做不到。他老想恢復舊制度那一套,而且一成不變,結果是上司不滿,下屬也不高興,而他自己也覺得大道不行,滿腔窩火。於是做官做不下去,官場屢屢碰壁,最後孔子也認識到自己不是政治家,就下決心做教育家,而且做的很成功。以這一點看,孔子為人的確正直。

    孔子在處世立身中悟出:人類要和諧發展下去,須有一個能衡量萬物,使萬物都能在世界上處置適當的東西,否則這個世界將不成為其世界。他給這個東西取名叫“仁”!於是他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就是說,如果人不按仁的規範做,則整個社會將失去秩序。他又說:“能做到仁的人,自己準備發達時,先贊助別的有條件的人發達”。試想,這樣的人,可能大家都想和他接交吧!

    四、平易近人

    《論語》號稱《四書》之首,是孔門嫡傳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書。《論語 述而》記錄孔子:“在空閒的時候,毫不做作,身體從容舒展,顯得無拘無束,安詳而隨和,心情舒暢、愉快!在教學工作中,孔子要求:“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其實孔子已經做的很好了,但他還是謙虛地問學生:“何有於我哉?”我孔子做到了哪些呢?一個謙和、平易、虛心的老教師躍然紙上。

    《史記 孔子世家》上說:“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東郭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如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喪家之狗,我哉!然哉!”意思是說:孔子師徒到鄭國去,和弟子走散了,就立在東郭門下。學生子貢找老師,向一個鄭國人打聽是否見到過,這個人對子貢幽默了一把孔子。他開玩笑說,東門下站著個人,前額像堯帝,脖子像皋陶,肩部像子產,腰以下被禹短三寸。看他疲憊的樣子,就像個沒了家的狗。子貢去東郭門找到孔子,對孔子如實講了鄭人所說的話。孔子聽後,很微微一笑,也風趣地說:鄭人所描述我的樣子,那是不足道的細枝末葉,至於說像沒有了家的狗,倒是很像,確實是那樣!

    大家看看,被近二千五百來,一直奉為先師至聖的孔子,是多麼的好玩平易呀!難怪求學條件那麼艱苦,莘莘學子還是一茬接一茬追隨孔子求學。

  • 10 # 愛讀論語的峻行

    孔老夫子被稱為萬世師表,歷朝歷代的皇帝都要去孔府朝拜,人稱:“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不是人格魅力和可愛這兩個詞能形容的,而是有超人的大智慧!舉個栗子:到現在中華民族都講究孝道,家庭觀念根深蒂固,就是因為孔老夫子的原因,弟子規首推“孝悌”,豈不知整個弟子規都是來源於《論語》的學而第一篇,第六章!中國人講“禮”,也是因為孔老夫子推行“周禮”的,四書五經裡面的《禮記》也是孔老夫子重新修訂的!

  • 11 # 桃花塢裡桃花扇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孔子的《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那麼,這部《論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究竟還存有什麼實際意義嗎?………其實大家別以為孔子的《論語》高不可及,孔子的三千弟子中,真正出類拔萃、學有所長的渺渺幾個弟子,他們的品格和修養永遠都是很樸素的!就像春播的種子、秋天(照理)收割一樣。《論語》永遠是最簡單的學問。而真正的聖賢也不會端起架子、板著面孔說話,他們會把活潑的人生經驗,穿越滄桑,傳遞後世直至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並從中受益非淺。………《論語》可大致可簡分為天地、心靈、處世、君子、理想等。…[天地]…天地即視力,我們的眼晴,總是看外界太多,看(自己)心靈太少。而內心安寧的秘訣,則為“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富貴而驕奢,一貫是內心快樂、賓禮謙恭的君子。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宮回鄉便是古代佳例。反之就是低三下四、阿諛奉承,以乞求爵祿而屈膝!………[心靈],人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者,被孔子斥為“鄙夫”。鄙夫,意義幾乎是小人。孔子說像這樣的小人你能讓他去謀劃國家大事嗎?不能。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後又害怕會失去,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利益。而這種患得患失的人,絕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蕩的心境、甚至真正的勇敢。所以孔子強調內心的約制“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並倡導“一日三省吾身”!……“處世″,孔子特別強調做人的分寸,“過″和不及″都是要盡力避免。說仁愛並不是以喪失原則去寬宥那些犯錯的人!又說世間的“以怨報怨”是不對的,要做到“以直報怨″,“直″即為誠實、坦蕩磊落也!………[君子],做一個有良知的人,這是君子的首要標準。其次才是反躬自省,無所愧疚,換成老百姓的話就是“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因為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公正更強大!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知者不惑”。且一個人對己嚴一點,對別人自然就會厚道一點,厚道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能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立場上去想問題。………[理想],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理想的基礎,在於我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意為,一個人的志向至關重要,決定了他一生的發展方向。這也就是孔子常說的“君子不器”。一個真正的君子從來不是以他的職業素質謀求一個社會職位為目的的,卻必定是以修身為起點的,他要從最近的、從內心的完善做起!那麼,內心的完善又如何去著手關注呢?就是要真切理解“禮義廉恥”,約束自己的行為,內心有堅定的不妥協的做人標準;同時這個人要對社會確實有用,樂為社會分憂做實事。要“不辱使命″!這不易呵,因為你不知道你所承擔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使命,所以孔子尤為賞識“士″的標準。認為要像藺相如帶著璧玉來到秦國,又具備有智有膽不怕死的精神,最後甚至準備碎玉又撞身大柱(獻身)來顯示“不辱使命″,這才是達至“士″的風範!…當下的我們都有理想,但在匆忙周復的工作節奏中,還有多少時間、多少空間能讓你去關注自己的內心呢?我們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個社會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們心靈的聲音。…[玫瑰]…[贊]…[祈禱]…!!{囑分明,偏到鴛鴦兩字冰。}[送心]

  • 12 # 黃有銀1

    孔子幼年喪父,他母親靠給人縫補,洗刷,編草鞋,打雜工攜兒流落謀生,年幼的孔子很心痛母親,常幫家務,搶幹累髒活。”我小也賤,故多能鄙事”為減輕母親負擔,他偷偷學會並出去當吹鼓手,並幫人趕馬車,受僱人家幹粗活,掙小錢為家分憂!艱苦能煅煉人的意志,造就出一位萬世崇敬的至聖先師。

    成名後,人問孔子曰,何為仁,子曰:愛人,愛別人就叫仁。子貢問,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末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孔子的民本,忠恕,反省,推己及人,有教無類,君子九思,己欲而立人,己身正不令而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善惡,律己,為學,天下大同……其還有許多充滿智慧德道之言,千百年來融入人們實際人生,使其具有更多人格魅力!

  • 13 # 綠葉小杏

    孔子能有三千弟子,在戰國末期的亂世裡,非常難得。這與他淵博的學識有關,更與他不凡的人格魅力有關。

    孔子學識淵博,因為他熱愛學習,“篤信好學,守死善道。”但他不是囫圇吞棗地學,非常善於思考,還能虛心向別人求教,“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每天還及時複習舊的知識,“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並把學習當成快樂的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善於思考,更帶著問題去問,走到哪裡就問到哪裡。他“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哪怕對方是一個小孩子。他沒有“門戶之見”,博納百家,到處拜師求學。《孔子拜師》是流傳千古的一段佳話,孔子年輕時已經很有名氣了,還風餐露宿遠行一千多里找老子求教,在精神上就壓垮了眾多對手,讓現在有些“文人相輕”者汗顏。

    孔子體行“溫良恭儉讓”,待人真誠,友善,重義輕利,襟懷坦蕩,光明磊落。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自己不願做的事從不勉強別人去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待人以禮為先,“不學禮,無以立。”講究誠信,“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雅量如海,腹納乾坤,身體力行以“仁”治國的理念。

    但孔子不是一個古板的教書先生,他很熱愛生活,喜歡賞閱名山秀水。周遊列國雖然辛勞,也讓他大開了眼界。大地山川的秀美,也陶冶淨化著他的心靈,幫助他完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理論體系。孔子頗懂養生之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他相信“大德必得其壽。”所以孔子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能保持樂觀,得享高壽。

    孔子對待弟子們和藹可親,有長者風度能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用極大的耐心去教導他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還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遷怒,不貳過。”他和弟子們師徒情深,字路為救主而死,孔子由於過度悲傷,第二年就去世了。

    當然,孔子畢竟是人不是神,也有生氣罵人的時候,比如他罵懶惰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可見,教育不是萬能的,有些“後進生”連聖人都沒轍。

  • 14 # 凡人評論熱點

    1.溫柔、善良、恭敬、儉樸、謙讓。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2.好學不恥下問。子曰:“十室之邑必,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曾拜拜七歲神童項橐為師。

    3.智慧、仁愛、勇敢。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我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4.閒適。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5.使命感。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6.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嚴而又安詳。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7.有原則。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8.信念堅定。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9.忠信、就善,有錯就改。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0.愛人。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11.正直。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2.不怨天,不尤人。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13.平等教育觀。子曰:“有教無類。”

    14.愛好和平。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15.不輕信,獨立判斷。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

  • 15 # 牧羊曲人

    記得曾經看過有這樣一個典故:

    在春秋戰國時期,兵荒馬亂。孔子和他的弟子去遊學,他們在一處地方落腳了。孔子在打坐,而孔子的大弟子就煮飯,一會這弟子開啟鍋蓋,應該是想看看飯有沒熟了。但突然這個弟子伸手進鍋裡面,抓了一小團飯就放進嘴裡吃掉了。而這一幕讓孔子看到了,孔子沒有當場教訓這個弟子,而是繼續閉目養神。

    過了一會,大弟子就招呼孔子吃飯。孔子就說:慢著,我們先不吃飯,我想先把乾淨的米飯去祭奠我們的祖師爺。而大弟子聽到這話,著急的說:不可啊師父。說著這話,這弟子臉都紅了,繼續道:其實這飯不乾淨了,剛才弟子在開啟鍋蓋時,鍋蓋上的灰塵掉在米飯上面,弟子就把染到灰塵的米飯抓起來,想著扔掉浪費,弟子就吃掉了。

    孔子聽到這話,原來如此,差點錯怪我這大弟子了。

    孔子如果一看到大弟子抓飯吃,馬上就當場責罰他的大弟子,那就尷尬了。但他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這場誤會,這就是孔子的智慧,也是他為什麼能弟子三千,能成為聖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哪些極度燒腦,硬核知識,高智商,硬核科幻的漫畫,小說,電影,電視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