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學免疫的姚小姚
-
2 # chai2020
實話說有部分審稿人也是水貨,我最近投出去的文章,其中有一個外審專家就是一水貨,提的問題完全小兒科,而且還給我推薦引用他的文章,我查了一下和我的東西關係不大,我拒絕引他的文章,再審的時候他非要拒就拒吧,他自己的文章閱讀量也很低。。。。。
-
3 # 海邊老翁
sci審稿人又如何?一些級別高的專案評審專家照樣外行話連篇!關鍵是還依據外行話否了你的專案!你連申辯的機會都沒有!
-
4 # terryhowe
有些文章看不下去,直接就想拒稿,實在覺得寫一篇不容易,硬著頭皮往下看,一邊看一邊改,最後發現相當於重寫了一遍。。。當然,有好的,看著真舒服
-
5 # ozinfo
常審本專業英文sci期刊的稿件。寫得好的論文,一看就知道,這些論文行文流暢,專業用詞準確,圖表製作清晰,整篇論文層次清楚,圍繞主題展開,若有數學模型的,即有經典解析解的verification, 也有實際工程或試驗的validation。但有些論文,簡直沒法往下讀,自然被拒。
-
6 # 矽微球
剛中一個10分左右的論文,結果沒過幾天就收到這個雜誌的審稿要求,方向特別一致,估計是編輯記住了我的研究方向。第一次做審稿人當然是很榮幸的,也感到責任,所以審的很認真,提的問題當然也得專業點。這跟以前幫老闆審稿感覺不一樣,以前都是提一堆問題,然後老闆從裡面選,決定接受還是拒稿。
當審稿人,是雜誌對你的信任,切不以為自己掌控了別人文章的命運而沾沾自喜,應認真負責。
-
7 # 生物學達人
該拒就拒,理由要充分;不能審就馬上聯絡主編,別裝逼敷衍了事;首先要對科學負責,其次是對作者負責。多年來各種期刊審稿心得。
-
8 # 不炫富只炫愛
首先說你成為SCI的審稿人,說明你在該領域已經有了比較好的研究基礎,至少是已經發表了多篇論文。到這個階段,估計你看的論文已經不會很少了吧,所以說你再去審SCI的論文,你也不會有什麼意外,看的多了,也不在乎多看一篇。決定別人論文是否能夠被錄用,還是挺爽的。
-
9 # 小白229866821
內心平靜,客觀看待。有一篇臨交意見的前一刻變成拒稿。因為寫minor comments越寫越多,排版混亂,低階錯誤很多,感覺作者自己都不夠認真
-
10 # 只願吾家小兒快樂成長
經常收到審稿郵件,基本都不接受
偶爾空了,覺得有意思才去接受審稿
因為自己投稿不容易所以儘可能給修改機會
審過一些,差不多就修改意見
差的多了就拒稿了
最近審了一篇覺得回答問題不切題,又給打回去
-
11 # 科研圈外的土博叔
到目前為止,已經為IEEE TCOM、IEEE TWC 、IEEE CL、IEEE Access、IET Commun.等期刊審稿了。
沒什麼體驗,Editor發來郵件,如果覺得跟自己研究方向類似,有能力審稿就接受,覺得不能勝任就拒絕。自己也寫論文,知道寫論文的不容易,所以審稿時會很注意。
審稿的週期一般一個月,有的兩個星期。我一般會按時完成審稿,有極個別的拖延過,但是都不超過1個星期。成為審稿人不是一件難事,如果你在某一研究領域寫過幾篇論文,很快就會有Editor找你審稿。
-
12 # 筆帖士
審來自中國大陸的稿件要特別小心,經驗證明,必須consider false until proved otherwise.
-
13 # 二手環境科學家陳小智
今天剛提交了一個3分左右的小雜誌的審稿。這些年,陸續也為十幾個期刊審過幾十篇文章,正好借這個機會和大家交流一下。
先說句題外話,我個人的業餘愛好是打乒乓球。有一次問教練,“怎麼才能防守住對方的進攻呢?”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的教練也是業餘的,教練給了一個充滿禪機的回答,“等你能打出同樣質量的進攻的時候,你就能防守住了。”其實我覺得道理和我們給期刊審稿一樣。只有當你至少也能發表同檔次期刊的時候,才能差不多做好這個檔次期刊的審稿人。以自己為例,發過兩篇5分以上的論文。不過因為這些年多在企事業單位工作,學術水平下滑嚴重,所以現在基本上是給4分以下的期刊審稿。
第二,審稿:說實話,我個人感覺免費審稿這個事情,遲早有玩不下去的一天。發文章要交錢,訂閱要交錢,文章自己寫,審稿免費審,出了問題還得自己負責,現在連列印裝訂這些步驟都沒有了,這辦期刊也太容易了點吧。當然,什麼學術奉獻之類的大道理誰都會講了。以我自己為例,我通常是自己審稿(當然,也是因為沒有研究生,嗚嗚嗚!),一般一篇稿件平均需要一天左右的時間。當然,有的領域自己特別熟悉寫得又好的,可能多半天就差不多了。有一些地方自己不太熟悉需要查閱一些資料的,然後作者寫得又云山霧罩,可能要多點時間。假設我平均要每個月審稿一篇,一年就需要做12天的志願者。我現在感覺很多期刊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開始給審稿人發個優惠卷或者在publons之類的地方給刷刷存在感,甚至有的期刊逢年過節還送個小獎狀啥的。
第三,拒稿:我本人的幾位導師也都有不同的見解,大致上分為兩派。一派認為,作者們寫論文不容易,儘量不要拒稿,有問題指出來給個大修慢慢改。另一派則認為,只有高拒稿率才能保證期刊和學術的質量不至於下滑。我個人傾向於前者,除非真是驢唇不對馬嘴,否則很少拒稿。不知道大家支援哪一派呢?
第四,利益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我覺得這個地方有些人不注意,直接看都不看就寫沒有,我覺得還是應該如實寫明。舉個例子,我有一次單盲審,審到一位校友的論文,我就得在這一欄裡寫上我們哪年到哪年在一個學校,但是不算特別熟之類的。還有應用研究領域,如果自己也是做這個細分領域的,一般也最好註明。
最後,我感覺近幾年一些期刊提出要公佈或部分公佈審稿意見,或者在文章釋出後也一起公佈審稿人資訊。我覺得這個事情挺好,自己也參與過一次。覺得一方面可以增加審稿人的曝光度,算是一種回報吧。如果是導師轉給學生的情況,至少也能讓學生在圈子裡提高點知名度啥的。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激勵和監督,畢竟特別水的審稿意見被同行看到總是不好。
回覆列表
前一陣子收到一篇新冠研究的論文審稿邀請,屬於純蹭熱點的那種無意義研究。看第一遍就準備拒稿,但是想想拒得太快,怕被編輯部認為沒有認真讀稿,就先放一放。結果隔天收到編輯部的郵件,讓我不用審了,別的審稿人已經決定拒稿,看來大家對“垃圾”的認定還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