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方寸玉竹
-
2 # 一場空電
不管多大的孩子,從小不能讓TA只讀書。透過TA能理解的方式,及早的給TA講解社會知識。當然,不是為了讓孩子很早的變得勢利、世俗等等。可以透過社會熱點問題,來引導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和社會意識。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我教四級作文的話,經常會碰到一些話題作文。但學生們,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對於話題作文往往流於表面。對於一些話題性的作文,學生們的作文套路經常是:現在社會上有個什麼現象,有些人贊成,有些人不贊成,我覺得都有道理,結束。沒有思想,沒有深度,千篇一律。
記得共享單車才開始那陣,我就引導我的學生去深入思考問題,不要寫一些表面的諸如“共享單車綠色環保”等等。我在共享單車最火爆的時候,就開始問學生,你們覺得幾家共享單車競爭,會出現什麼問題,單車太多,亂丟亂放怎麼辦?果然就有學生說出,最後有競爭出局的,或被阿里巴巴等大公司收購的,背後資金過熱導致供應過剩,透過GPS定位電子圍欄等等。這些都令我很開心。我們甚至可以借單車開展更深入的資金投資、個人徵信的問題。學生觀察社會、深入思考,就是得到了極大的鍛鍊。不止流於表面。作文寫出來,閱卷老師眼前一亮。
當然,上面是一個例子。孩子不論大小,已經對這個世界和社會產生了好奇。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在TA可以理解的深度來進行廣泛的討論,而不是整天讀書寫作業看分數。對社會有理解的孩子,對於知識的運用才是超前的。特別是到了大學以後,表現得很明顯。我每年接觸的大一新生裡,綜合素質很低的孩子太多了。他們描述問題不清楚,邏輯性沒有。為什麼?因為他們和家長一直太專注於課本了,對社會缺乏觀察、思考與總結,也就沒有邏輯意識,再說過一點,也沒有情商。
作為一個大學老師,我一直認為,智商致勝,情商決勝。綜合素質,其實也情商也是大約劃等號的。多觀察,多思考,大人多幫助小孩去引導他思考,就能提高綜合素質,情商也就贏在起跑線上。
-
3 # 飄飄張張IF
從家長的角度來說:
1.逐漸放權
逐漸放開對他的行為管理許可權,在一定的階段,培養好他的階段能力即交棒。比如:孩子自己盛飯,是小孩子4歲就可以學會的能力,在孩子8歲的時候,媽媽就不應該還天天幫他盛飯送到孩子面前。逐漸培養孩子自己做事情、自己負責好的能力。
2.以身作則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大人好的壞的都學得很快,想要孩子優秀,大人必須在自己要求孩子優秀的那方面也獲得認可的,能夠以身作則。比如:想孩子脾氣好,結果大人自己天天罵人、打小孩;想孩子少玩遊戲,結果自己天天打排位。大人需要以身作則。
3.合理表揚
根據孩子的行為,及時批評、合理表揚。打罵孩子次數多,孩子容易自閉、暴力;表揚孩子次數少,孩子容易自卑、軟弱;對壞的錯的小的事情,要及時批評,勿以惡小而不為;對對的好的重大突破的事情,可以合理表揚。
-
4 # 悅讀悅欣
先說說何謂綜合素質,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具體來說:
德即道德與品質,要看一個人的行為準則是否合乎法律、制度及約定俗成的各種規定。
這一點最好的培養方法就是父母的以身作則。
智主要是指對各項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
而要多智,就需要不斷的學習、讀書、思考,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是提升的重點。
體則代表運動與健康,堅持運動鍛鍊,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強記憶力,對健康和學習都是很有好處的。
陪伴孩子每天跑步、運動,課外可以選擇一個運動相關的課程,都是提升的方法。
美即審美,擁有一個健康愉悅的審美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而培養審美的方法則是欣賞大量優秀的、美的事物。如,帶孩子游歷山水、去美術館欣賞畫作或學習繪畫、聽音樂會或學習樂器等等。
勞則是指勞動,這一項幾乎是貫穿我們人生的一項繁瑣而不可或缺的活動。
最初的培養完全可以從孩子的幼兒期就開始,讓孩子從小參與家庭勞動。上學後還有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從對教室衛生的維護,到對校園衛生的維護等等。
-
5 # 小琳兒哥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不要總是給他講這個怎麼不能,那個怎麼能,其實很簡單所有的事情不經歷他腦子裡就沒有這個概念!
舉個例子,你對著螢幕說天安門廣場哨兵
-
6 # 使用者魚羊鮮教育
如何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
(1)首先要關注孩子的品德成長,當孩子品德成長優秀時,他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全面發展。(2)注意孩子的興趣愛好,只要的是正當的,就要鼓勵孩子;即使孩子沒多久就興趣轉移了,也不要責怪,我們自己從孩子成長為父母,幾十年來,不也有許多興趣嗎?孩子興趣多樣化,造就將來一個多才多藝的人!(3)多帶孩子去做義工,讓孩子去做暑期工·,這對他未來一生極其重要!當然,父母首先要去做義工,才能帶動孩子。(4)細心留意孩子的成長,有時可以就孩子的興趣和經歷,建議他做一些可以挑戰自己,並有樂趣的事情。但是這個只能是建議,不要強加。]
-
7 # 郭老師理科課堂
首先,我來談談什麼是綜合素質。
第一,綜合素質是指一個人的知識水平、道德修養以及各種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素養。人的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要求和趨勢,尤其是當前人類即將邁入知識經濟社會,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尤為迫切。
第二、綜合素質是指人的適應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包括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在體育、文藝、美術、音樂、舞蹈、語言、等方面的特長
第三、綜合素質是指人們自身所具有各種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態方面以及內部涵養方面比較穩定的特點的總稱。
其次,我來談談如何提高綜合素質
第一,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生活的細微之處做起,比如講究衛生習慣,懂得文明禮貌,以禮待人等等,這些都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親身教孩子的,父母要給孩子做好榜樣,透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來給孩子做示範。
第二,利用假期多帶孩子外出旅行。這樣能讓孩子在陌生的環境能夠坦然面對,激起孩子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讓他們感受不同文化和生活。旅行的生活與在家中的完全不同,不僅僅是瞭解異地生活,在旅行的過程中,孩子還能夠學習到如何與陌生人交往,該信任還是戒備。能夠在父母安排旅行的過程中學習到辦事情的方法,如果定製旅程,安排住宿等,完全可以邀請孩子參加。
第三,培養孩子一個文體方面的興趣。文化學習雖然重要,但是許多知識我們只是在學的時候明白,等不學的時候就完全忘記了。但是文體特長是伴隨一生的,而且還是一個展示自己的方式,有特長的孩子,在朋友中也是敬佩的物件。
最後,綜合素質的定義是非常廣泛的,學習好不能代表素質高,文藝好也不能代表素質高,素質高是很多很多優秀品格的總稱,是沒有止境,無論何時都需要追求的目標。在教育子女時,引導孩子提升自己的個人素質修養是很必要的。
-
8 # 愛畫畫的小茂茂
關於這個問題,似乎是所有家長關注關心的話題,但我真的想說一個綜合素質不高的家長想要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的可能性應該是很低的,所以,在我們要求孩子的同時將我們作為父母的自己提升的更高,我相信孩子的綜合能力一定不會太低,當然這個綜合素質是我們從小講到大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請家長關注好,德是在最前面的,所以父母以及這個家庭的德行沒問題,這個孩子一定錯不了[耶][耶][耶]
-
9 # 育鄰人
人生成長的綜合素質源自真實,也就是學習需要”眼見為實”。
冷暖只有親手感知才知道,旅途的愉悅只有路過才知道,鞋是否合適只有腳知道……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一定需要給予孩子足夠多的實踐體驗,讓所學知識內容能與實物相結合起來,讓學習“腳踏實地”。
交通規則模擬素質應側重實踐
《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學習活動需要將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學習應與實踐結合起來,做到正真的“學以致用”、學能有所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任何理論的基礎都源自於生活經驗的總結,也必須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人們常說:“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又練又說真把式。”獲取素質與生活實踐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從孩子開始學步到能夠自由行走,必定經過無數次的跌倒再爬起來;從孩子開始會講出第一個字音,也必定經歷了無數個犯錯被糾正,而後才能完成自如交流。而今很多教育已經與實際生活相去甚遠,比如德育幾乎停留在了教材上、自然課停留在了圖片上.......以至於孩子們對於小麥、玉米、韭菜、水稻等食物的苗完全沒有區分它們的概念。
素質的意義在於求知,現在很多教育活動的第一目標是要求孩子記住,而不是理解、更不是知識與內容能夠相互結合起來。生活中時常有人說:“授人魚不如受人以漁”,但是實際教學活動中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樂於“授魚”而不是“授漁”給孩子,人們側重於要求孩子背誦課文、完成試卷得高分,卻少有引導孩子們掌握記憶與的高分的學習方法。因此,素質教學課堂教學應透過有限的知識學習上升到方法論和價值觀的探討,引導孩子由此及彼能夠聯想學習到新的事物。
孩子們一起成長分享素質是在與人協作、分享、奉獻中養成的
素質代表著德、智、體,其本源為社會交往中人們對於某人的印象品位,是人們互評的結果。如果把素質定義為“舶來品”是完全正確的,獲得素質、提升素質都離不開與人交往,素質不是實驗室的產物。因此,提升孩子的成長素質一定不能少了提升孩子們之間的綜合遊戲水平。綜合遊戲對孩子童年素質養成的益處:
1.促進孩子身體機能協調發展。遊戲活動的基本動作是跑、跳、爬、滾,這些動作是人生成長活動中最基本的運動形式,是保障個體身體健康和獲取成長資源的基本生活行為。遊戲能夠自自然的條件下透過孩子自主意識完成各項綜合運動,能夠促進孩子全身血液迴圈,鍛鍊心肺功能,增加身體運動控制能力和動作靈活性,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2.統合感知功能。遊戲不僅僅是孩子自己完成動作,而是按照一定的規則完成動作,動作不達標或者靈活性不夠都將影響孩子完成任務的質量,進而影響孩子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為了獲得相對於同伴的遊戲優勢,很多孩子都會刻意表現的更加優秀,他們會增強自己對外界的感知能力,注意力會更加集中。遊戲不僅僅需要身體完成規定的動作,同時需要使用視覺、聽覺、觸覺、前庭平衡、身體重力、身體動覺和嗅覺等綜合生命系統感知外部環境,根據這些綜合資訊作出最準確有利的行為反應,比如孩子之間的追逐遊戲,孩子就需要靈活掌握自己與對方之間的距離、判斷最有利的前進路線。所以,遊戲能夠從根本上統合孩子感知系統的平衡發展。
3.促進語言系統發展。遊戲是最基礎的社交活動,遊戲中需要做到遊戲規則、指令等資訊溝通與理解完美的結合,遊戲中的每個個體即需要將自己的感受傳遞給彼此,同時也需要準確理解同伴所表達的遊戲資訊。這就要求孩子在語言表達與資訊接收、分析、理解能力得到足夠的發展,這也就是生活中時常能看見孩子更願意與比自己大一些的同伴而或者講話更流暢孩子一起玩而的根本原因,而那些語言發育相對遲緩的孩子往往只能作為跟班。孩子們在彼此互動性遊戲中,能夠將自己最優勢的行為展示給同伴兒,同時從對方學習到最具“童理心”的行為教導,孩子【同齡人】之間的資訊溝通更為流暢。
4.促進孩子形成社交能力。社交是人生成長活動中的必備技能,童年遊戲為孩子之間彼此感知對方的興趣、需求,建立最基本的你、我、他的對立與合作極具現實意義。精神病學家斯圖爾特·布朗用42年時間採訪了6,000受眾,瞭解他們的童年生活。資料顯示,如果在兒童時代不能無拘無束地玩耍,孩子長大後可能會不快樂,難以適應新的群居環境。“自由玩耍”對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應對壓力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化解衝突的能力都至關重要。童年遊戲中的孩子們能夠在無金錢、禮儀、地位等的束縛下自由自在的體驗“合縱與連橫”帶來的分合紅利,能夠完全根據自己的主觀意願選擇與誰合作結盟、與誰競爭......童年遊戲時光是孩子最開心快樂、充滿自信的時刻,遊戲中的孩子沒有禮儀、尊卑、地位等級的約束,能夠完全按照個人興趣、需要與人合作,而不必考慮那些世俗的眼光。遊戲中的孩子身心完全放鬆,可放下戒備毫無畏懼的置身於快樂的世界之中,快樂的遊戲甚至可以克服部分孩子膽小退縮、不自信的小毛病。遊戲中的孩子既可以是多才多藝的才子、足智多謀的功臣、賢惠善良的公主,遊戲能夠讓孩子更加全面的體驗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感知不同身份的人物身心活動與所需承擔的社會職責。
成長素質源於生活中的小事情、小行為和小習慣,也必須經歷與同伴的協作、分享、奉獻才能獲得提升,而只注重孩子文化知識學習、只關注孩子卷面分數高低的家庭往往培養出“高分低能”的孩子。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那種總認為習慣、禮貌、愛心、孝心、合作、交往等能力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是教導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可怕的行為。我們家孩子使用筷子為例,最初引導孩子使用筷時嚴要求,但後來爺爺奶奶覺得可以隨孩子自由【當時我在外地工作】,後來奶奶帶孩子就真的讓他自由握筷子,以至於現在即使他知道怎麼模仿大人拿筷子,但是就是吃飯的時候又迴歸老樣子了。所以,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一定要注意孩子生活中的小細節,您今天對孩子“狠”一點,明天孩子的成長就會更順。當然,對孩子“狠”要求的前提是您要求的內容,自己先不折不扣的給孩子示範完成,比如要求孩子好好寫字,您就要能夠給孩子做好好寫的示範,並且和孩子一起指出那個地方應該怎麼寫、怎麼調整會更好,讓孩子參與到提升自己成長能力的活動中去。
學習實踐中的孩子們素質來自於豐富的生活體驗
人們常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成長的活動的根本是為生活儲備能量,是為增長個人“見識”。正所謂“見多識廣”,個人素質的獲得與豐富的生活體驗密不可分。教育即生活,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已成為孩子獲取成長能量最重要的源泉,教學活動的內容源於生活,又進一步指導人們改善生產、生活。
教育為孩子指引成長活動的邊界、賦予融入集體生活的智慧,盧梭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通俗地講就是成年人用自身的言行習慣影響孩子的成長,教育就是人點亮人、點燃人的活動,是孩子透過模仿獲得成長經驗的活動。教育活動傳承人類文明,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手段,是人們不斷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教育活動傳承的智慧成果如果恰好能夠應用到某項社會生活實踐中,它就如同給農作物“追肥”那樣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教學內容未能針對性的解答某些生活中的問題,那它也培植了人類社會成長進步的土壤、提升了國民素質。也就是說針對性強的教育如同“追肥”,而通識教育就是為提升社會整體文明生活水平培土。
著名教育家張伯岑說:“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教會學生鍛鍊身體,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簡單的講就是為教者需要“德高為師、身正為範”時刻以自身言行示範為孩子們的成長活動做指引。正所謂:“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身為家長、師長首先就應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讓自身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與法律水準。教學活動在於賦予新生命融入社會生活的工具,為孩子們的人生成長指明方向。
人類生活是社會性的,每個人都是社會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每個人都透過獲得他人的幫助成長自己,同時又透過幫助他人獲得更多人的幫助。教學活動教會孩子使用人際間交流的工具語言;融入社會分工協作行為邊界準則的道德與法律;認知、標記事物的工具數學;瞭解自然世界方法的生物學、物理學、地理學、化學......
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父母一定要率先垂範,比如一個不會游泳的父親指導孩子潛水,孩子有些害怕。父親告訴孩子如何不要害怕、如何......孩子請父親做示範,當其父親說出我可不敢時,接下來的教導該如何呢?再如您要求孩子好好寫作、食不言寢不語、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可是您自己卻一樣都不遵守時又當如何呢?作為父母,不僅要借鑑“專家”育兒理念,更重要的是要從自身踐行它們,只有您做好了、成為了孩子成長路上的榜樣,孩子才會行駛到成長的高速路之上去。豐富的生活體驗是提升孩子綜合素質的必經途徑,而落實好這一途徑的辦法就是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共同體驗,正所謂“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前行來自於腳踏實地素質是真實生活體驗的累計
教學需要讓孩子“身臨其境”的體驗求知、交往過程,不是背誦、模擬、旁觀,用真實的碰撞和交流體會生命的真諦、吸納文明的精髓。生活的體驗才能將知識的根深深的扎進突然裡,兩片森林的故事:
有兩個退休的老人,他們各自種了一片樹林,其中的一位老人每天都給樹苗澆水;另一位老人則是每天在林間散步,發現有樹苗確實需要“關照”了才澆水。
若干年過去了,兩片樹林都長成了茂密的山林。一天晚上,狂風大作、大雨傾盆,經歷了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第二天,天放晴了,兩位老人都不約而同的來看望他們種下的樹苗。這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被細心照料的那邊樹林很多都傾倒了,而很少澆水的那片樹林雖然枝丫被吹斷了不少,但是卻幾乎沒有傾倒的。
經過細心觀察,兩位老人驚奇的發現,那些傾倒樹木的根系無一例外都是橫向生長、只生長在土壤表面的。
成長生活中同樣如此,被呵護有加、缺少深入社會生活實踐的孩子,往往經受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我們時常能夠看見那些平日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如遇到不稱心的事情,就會一落千丈,甚至走上極端。養育過度、包辦過多的實質是剝奪了孩子自主體驗生活的權利,是錯位的愛!
素質是透過不斷實踐積澱建立起來的,孩子的成長素質不會憑空而生,它是積極參與生活實踐積澱的結晶,腳踏實地的參與社會生產分工勞作才能獲得第一手的成長素質。
《小馬過河》:
馬棚裡住著一匹老馬和一匹小馬。
有一天,老馬對小馬說:“你已經長大了,能幫媽媽做點事嗎?”小馬連蹦帶跳地說:“怎麼不能?我很願意幫您做事。”老馬高興地說:“那好哇,你把這半口袋麥子馱到磨坊去吧。”
小馬馱起麥子,飛快地往磨坊跑去。跑著跑著,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河水嘩嘩地流著。小馬為難了,心想:我能不能過去呢?如果媽媽在身邊,問問她該怎麼辦,那多好哇!
他向四周望望,看見一頭老牛在河邊吃草。小馬嗒嗒嗒跑過去,問道:“牛伯伯,請您告訴我,這條河,我能趟過去嗎?”老牛說:“水很淺,剛沒小腿,能趟過去。”
小馬聽了老牛的話,立刻跑到河邊,準備趟過去。突然,從樹上跳下一隻松鼠,攔住他大叫:“小馬,別過河,別過河,河水會淹死你的!”小馬吃驚地問:“水很深嗎?”松鼠認真地說:“深得很呢!昨天,我的一個夥伴就是掉進這條河裡淹死的!”
小馬連忙收住腳步,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他嘆了口氣,說:“唉!還是回家問問媽媽吧!”小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媽媽問:“怎麼回來啦?”小馬難為情地說:“一條河擋住了,我……我過不去。”媽媽說:“那條河不是很淺嗎?”
小馬說:“是啊!牛伯伯也這麼說。可是松鼠說河水很深,還淹死過他的夥伴呢!”媽媽說:“那麼河水到底是深還是淺?你仔細想過他們的話嗎?”小馬低下了頭,說:“沒……沒想過。”媽媽親切地對小馬說:“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會明白了。”
小馬跑到河邊,剛剛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來:“怎麼,你不要命啦!”小馬說:“讓我試試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趟了過去。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
小馬、松鼠、牛伯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透過不斷實踐才能獲得真實的成長體驗,比如孩子不可能躺在嬰兒床上學會行走、不可能在陸地上學會游泳、不可能不透過模仿學會任何新技能、坐在實驗室裡始終無法瞭解植物的自然生長狀態……自信源自於生活實踐,源自於不間斷的積澱,自信的力量如同滴水,只有不斷的彙集才能成為溪流、大江、大海。素質源於真實,來源於實踐。因此,素質教育應促進孩子之間的童年遊戲互動,引導孩子體驗真實的生活過程,讓孩子從生活體驗中積累成長養料,進而促進孩子正真健康全面成長。
-
10 # 易查分
2.經常加以表揚和鼓勵,有利於樹立自信心。 我認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應該是多鼓勵。
3.積極參加群體活動,有利於提高社會交往能力。
4.儘早放手,有利於增強獨立能力。 儘早放手,不等於放任自流。該放手時要放手。
-
11 # 弘道
這是個好問題。
所謂綜合能力即是指一個人的全面發展的能力,它包括了德智體美勞等多個方面,而不只是學習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教育“四會”也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參照。“四會”的主要內容是:學會認知(主要是智育)、學會做事(理論聯絡實際,知行合一)、學會與人合作(人際關係和社會性)、學會生存(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存)。
-
12 # 石老師談中小學教育
現在的孩子,應該怎麼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01
對其人格的完善才是根本的著眼點。
越來越多的教育學家、勵志大師們,開始越來越關注起,性格對人生的影響。而性格決定人生論也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可,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我們總是習慣於把教育的希望寄託於學校,殊不知:“推動搖籃的雙手,是推動世界的雙手”,我們古語也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事實上透過現在科學論證,六歲時,一個人的性格就已經基本定型,也就是說他人生所能達到的成就已經基本確定。現如今,大的社會現實,就是人們把所有的教育責任都已習慣性的推給了學校,而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當社會各界都在紛紛指責學校及我們的教育制度的時候,為什麼不反過來想一下,指責能解決問題嗎?!更何況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對學校及教育制度缺點的指責與關注中,其出發點就是錯誤的。而需要我們更迫切研究的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而研究的物件也更應該是這個結果的承載主體——孩子!而不是造成這個結果產生的一個分支因素——學校或教育制度。02“推動搖籃的雙手,推動世界。”在我的研究結果中也表明,一個孩子的教育成敗,家庭教育至少要承擔80%的責任!誠然,學校教育的功勞是不可抹殺的,但不能不承認,有些地方它做的還是有些差強人意,不太理想,也難以做到理想。
對知識方面的教育,學校的功能之大,是無可厚非的,然對情商等基本人格的培養,它卻並不能做到很好,可以說是不可能稱職的。畢竟學校是個群體性的組織,每個老師要同時面對多個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兼顧到每一位學生,更何況這些素質的培養亦非是一日之功,總要慢慢養成,不可能在老師的偶爾一次照顧中得到速成。而且這些素質,在6歲以前也是已經基本定型了的,所以受家庭及父母的影響,還要更巨大、更深刻些。
03“有其父,必有其子”,大家只要聯絡現實觀察一下,就不難發現,這句話的不庸質疑性。很多父子在很多方面通常表現出驚人的一致,無論是思維習慣,還是處事方式,甚至就連走路姿勢等行為習慣都會一模一樣。這個是與孩子的思維成長方式有關的。
一個人的思維成長髮育過程通常表現為:近乎單純的模仿→有思維的模仿→有模仿的思維→近乎完全的思維。
而孩子的思維通常在前期表現為近乎單純的模仿,中後期表現為有思維的模仿,也就是說,是以模仿為主的。而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家長,尤其是父母,通常是其心靈的主宰,也是其崇拜模仿的最重要物件。
所以才會有這種上下代各方面的一致性,也所以才會有家長應該承擔教育成敗大部分責任的說法。
華人一般都很聰明,但是卻鮮有大成就,鮮有影響世界的創新,這是與華人的家庭教育及幾個陋習脫不開關係的。1,包辦一切,干涉一切。
中國父母習慣的包攬孩子的一切,小到吃喝拉撒睡,大到人生方向的選擇,當然老師也會幫著刺激一下孩子的目標設定。
然而等到孩子長大後,很顯然的曾經的目標是不再也不可能符合他們的現實,也不可能是他們所喜歡,但這時卻不會也不可能再有人幫其設定,而他們自己則因信心及自主意識能力不足,也很難自己去設定,於是就沒了生活的方向,迷茫的活著,說難聽點,但是卻是實際情況,只能像條狗一樣被生活牽著鼻子遛。
一個很明顯的社會現實也昭示了這一點,高中畢業前,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在為家長定下的目標被逼著努力學習,時時有家長的監督與督促,卻少有孩子的自主;從高考結束的那天,不止是孩子,貌似連家長也會感覺,終於解放了,於是無拘無束的大學就只剩下了補考遊戲談戀愛。⒉抱怨。
華人尤其是祖國的媽媽們,最喜歡的恐怕莫過於抱怨、發牢騷。而孩子最先接觸模仿的物件又是她們,長期受到這種消極思想影響的孩子,信心必然受到影響,負能量的累積必然使其失去自主的積極性,而削弱甚至失去自主意識與能力,只會同樣養成抱怨、發牢騷的壞習慣。
一旦遇事,很難很好的解決,稍微複雜點的事,更會不敢去做,而去抱怨、逃避。
⒊與世無爭的中庸心態,膽小怕事,不敢為天下先。
試想,哪一個成就大事業的人不是敢為天下先呢?通常還要經受一段被世俗考驗的過程,懦弱怕事者如何能成大事業呢?
⒋習慣性否定孩子的成績。
通常不管孩子取得什麼樣的成就,在家長面前很難得到鼓勵或是認可,即便有,也是直接以金錢或物質獎勵代替精神上的認可或鼓勵,從而影響孩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樹立;或是直接被否定,拿更好的物件去與孩子比對,還會說什麼防止孩子驕傲,如此倒還真的能起到防止孩子驕傲的效果,因為他們連最基本的信心、積極性都給打消完了,根本不會再有對自己的積極正確的評價,連自信都沒了,哪裡還能自傲呢?
也有部分家長習慣站在大人的角度,以他們的人生閱歷及認識來要求孩子,一個孩子,僅還是一個孩子,怎麼可能達到他們所要求的高度呢?這就是對孩子自信心最大的摧殘;還有一個很常見的畫面:一個帶孩子的家長路遇熟人,當熟人誇獎其孩子的時候,這家長必然是要當著孩子的面虛偽的否定的。她這樣的做的時候,卻沒有意識到她正在抹殺一個是非判斷能力尚不成熟的孩子的自信心!假如我們認真回想一下,便不難發現,即便是同一所學校,同一個老師培養出來的學生,也總是良莠不齊。有的成就了偉大事業,有的卻可能淪落街頭。是老師為那些成功者開了小灶嗎?很顯然不是,因為事實上,他們中的很多人,更多的屬於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中國的現實國情已經決定了,考試製度雖有諸多的弊端,卻還將長期存在,說要立刻取消或者改革,都是不切合實際的。作為一個社會人,或許可以提些好的建議,但最終是否去改,怎麼去改,卻不是你我所能決定的。面對這個問題你該怎麼選擇?就這麼坐以待斃?還是另想他法,透過別的途徑,從別的地方加以彌補?其實那麼大的林子,可選擇的很多,何必定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呢?積極努力的加以分析研究,總是可以找到第三條道可走的。一個不該不引起重視的社會現實:我們總是冷落忽視,甚至無視父母及家庭教育對人生的影響。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而現在科學論證,一個人的性格在6歲時就已基本定型,很顯然這一時期,對其性格塑造的主要影響,來自父母及家庭教育。我的小侄女,剛滿週歲,以前一碰到什麼問題都會直接哭叫的,很多小孩子好象都是這樣吧?因為每次她一哭叫,大人都會幫她把問題擺平,所以即便是碰到她稍加努力、思考就能解決的小問題,她也不去思考,而是直接選擇哭叫。
如果這個時候選擇幫她,那就是縱容,在培養她的依賴性。現在在我的刻意訓練下,已經有很大改觀,一碰到什麼問題很少再哭叫,除非是她確實辦不到,但也只是喊叫,而我每次都只是協助、引導她解決,從不會直接替她擺平。假如是他(她)的能力範圍外的,你可以多點耐心,想辦法為他(她)創造條件,儘量讓他(她)自己去做,引導他(她)去思考,去自己想辦法。獨立自主的培養,更要從娃娃抓起,如果等到他(她)的依賴性或惰性已經養成的時候,再想著去改掉,可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了。也曾在2008年的《全家總動員》欄目中看到過一個來自雲南的家庭表演的一個小片段:一個小女孩,目測四歲左右,在玩小火車,那一段時間內一共被軌道卡住四次,她喊了四次老爸,當然她老爸也幫她弄好了四次。當時我看了很有感觸,這位老爸的教育方法大有問題,一個小小的問題,只需要用手輕輕提一下就能解決,他的女兒卻次次求助,而不加以思考。很明顯的這小女孩已經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性,失去了自主意識,也失去了對未知問題自主探索的好奇心,如此下去,真的很難想象她的將來會很出彩。依賴性已經養成,當碰到問題的時候,第一反應自是尋求依賴,絕對難以積極主動去思考;假如找不到依賴,往往就會手足無措,畏懼慌亂,甚至畏縮逃避。即便不得不面對時,也會毫無信心,消極應對,自是很難理想地解決問題的。在我以為,對孩子的教育培養更應該實行“放羊政策”。給予其一個安全的大的區間範圍,在這個區間內,任由他們自由發揮,只有當他們越出這個安全區間的時候,才給予他們一定的引導。不過要注意正確的引導方法,本人是強烈反對打罵等強硬式教育的。畢竟任何人都是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的,當這種強硬的方式施加給他們的時候,他們或許會在情緒上直接表現出來,也或許選擇隱忍,但是不管是哪種結果,都必然的傷及到他們的自信心與積極性。叛逆心理強的,更可能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總結以上這些觀點,個人認為是可以提高孩子的綜合能力的。 -
13 # 開心一笑心情好
身為一個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又處在新時代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我也一直思考這樣的問題。
正好藉著這個機會,我來談一談我自己的看法。
好的,綜合能力是需要長期培養的。既需要老師的付出。也需要家庭的配合。而且這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校家庭和個人三方面結合長期不懈的努力。
第一點就制訂適合孩子綜合能力發展的方法。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制定一套適合孩子身心發展特點的教育計劃,安排的內容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太深的學習內容,孩子會因為學不會而感到沮喪,對學習失去興趣。太淺的學習內容,孩子會覺得自己懂了而不感興趣。
給孩子提供一個能積極動手動腦的學習環境是至關重要的。如給孩子提供一隻舊鬧鐘,讓孩子透過自己的拆裝探索其構造原理,既是廢物利用又開發了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良好個性,首先要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
第二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讓孩子懂得別人的情緒。比如看熊出沒的動畫片光頭強是很慘的,但是他會有他自己要做的事情,他也會為了自己的朋友付出。這個情緒是要培養的,如果現在不注重這個,那到最後可能孩子也會不大注重這個。
還有就是一定要多帶小朋友出去玩,適當增加他們的閱歷是很重要的,他們接觸的人越多,社會能力就會不斷地得到鍛鍊。所以有機會還是要帶出去。
第三,還是要以學業為重。雖然現在非常重視素質教育。但是課堂的內容,課本的內容還是非常重要的。千萬不要忽視對課本知識的學習,因為這是學生最基礎的東西。家長朋友們千萬不要本末倒置,捨本逐末。
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學生的成績還是佔首要地位的。
-
14 # 中國著名懶漢送外賣
第一點就制訂適合孩子綜合能力發展的方法。
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制定一套適合孩子身心發展特點的教育計劃,安排的內容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太深的學習內容,孩子會因為學不會而感到沮喪,對學習失去興趣。太淺的學習內容,孩子會覺得自己懂了而不感興趣。
給孩子提供一個能積極動手動腦的學習環境是至關重要的。如給孩子提供一隻舊鬧鐘,讓孩子透過自己的拆裝探索其構造原理,既是廢物利用又開發了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良好個性,首先要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
第二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讓孩子懂得別人的情緒。比如看熊出沒的動畫片光頭強是很慘的,但是他會有他自己要做的事情,他也會為了自己的朋友付出。這個情緒是要培養的,如果現在不注重這個,那到最後可能孩子也會不大注重這個。
還有就是一定要多帶小朋友出去玩,適當增加他們的閱歷是很重要的,他們接觸的人越多,社會能力就會不斷地得到鍛鍊。所以有機會還是要帶出去。
第三,還是要以學業為重。
雖然現在非常重視素質教育。但是課堂的內容,課本的內容還是非常重要的。千萬不要忽視對課本知識的學習,因為這是學生最基礎的東西。家長朋友們千萬不要本末倒置,捨本逐末。
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學生的成績還是佔首要地位的。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5 # 抖音豬小毛
平常孩子有進步時,哪怕孩子只取得微小的進步,父母也不要放過,要及時地給予肯定,熱情地鼓勵。同時,家長也應該讓自己的孩子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或工作,這對他們心智與精神的成長都有積極的作用。孩子在工作中不但學習了做事的方法和良好的工作態度,同時也學會了動作協調的靈巧能力和空間關係的能力,這些都能促進他們思考能力的發展。
回覆列表
首先不能讓孩子把學習當唯一的任務,家長要有培養和提高孩子綜合能力的觀念,不能以分數為標準,平時可以讓孩子做些簡單的家務,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要和孩子互相信任和交流。可以在週末和孩子做些遊戲。在愉快的交流中,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養成愛提問的好習慣。
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比如爸爸喜歡的畫畫的愛好,可以要孩子一起學習。父母給孩子樹立愛好學習的好榜樣。養成喜歡學習的好習慣。
孩子的體育素質也要培養和加強。可以每天早些起床,要孩子做體操鍛鍊,並在操場上跑上一圈,這樣孩子的運動能力得到加強,在秋冬季節也不容易感冒。
給孩子一些好的行為規範,父母也要帶頭做好示範,比如吃飯前要洗手、當天的事情要及時做完。做一個誠實守時的好孩子。
好的綜合能力是需要長期培養的。父母需要堅持,要注重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合理的配合,做孩子的家庭老師。這樣孩子就會慢慢養成各種好習慣,綜合能力就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