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諸葛亮究竟得的什麼病,是胃病還是肺心病?諸葛亮為什麼那麼討厭魏延?
10
回覆列表
  • 1 # 樹三觀

    具體什麼病,三國志沒有明確記載。

    三國志

    裡諸葛亮沒有討厭魏延,重用魏延比他兒子還親,可看魏延的官職,死後沒有下令殺他,只是下令不管他。魏延楊儀不和,諸葛亮也沒有偏向哪方,兩人都得到重用。

  • 2 # 再生AliseE

    演義裡諸葛亮說魏延是反骨仔,欲殺之。其實是故意唱黑臉,給劉備唱白臉的機會。仔細想想當時劉備是更本不可能下令殺魏延的。魏延這人有點本事,培養好了是大將之才,但性格缺陷太明顯,需要有人不時敲打敲打。

    諸葛亮明白這點,但劉備卻不明白。劉備只看中魏延的能力,在其功績不足的時候,破格提拔為漢中太守,鎮守一方。至此魏延越加驕橫,得罪不少同僚,因其官大權重,膽小的對他敬而遠之,膽大的則經常對著幹。諸葛亮為此經常從中調解,言語之間多少還是偏向魏延的。

    諸葛每次北伐,魏延都請兵萬人,想要和大軍異道而行,揚言會師於潼關,這就是死讀書人口中所謂的子午谷奇謀了,仔細聯想當時情況,大家坐下來商議軍情,魏延直接來一句,給老子一支兵馬,老子不跟你們幹,咱們潼關見。這簡直就是來搞笑嘛,這是打仗嗎?我怎麼感覺是在旅遊呢?從這句話中,我們也可以想象一下魏延平時是如何和同僚相處的,他一直以高人一等的姿態和別人說話,聽不得不同意見,要不然就翻臉,當然,他不敢和諸葛翻臉,所以經常抱怨自己無用武之地,背地裡說諸葛膽小,我看不是他自己高估自己,就是把別人都當傻子。

    但是,儘管魏延如此出言不遜,諸葛也沒和他計較,諸葛一直很愛惜魏延的才能,在世時一直重用魏延。在自己臨死之時,他知道蜀中沒人能壓得住魏延的脾氣了,卻還是沒有下令除去魏延,留給魏延自己選擇。他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停號令,就不用管他。諸葛甚至給魏延留了降魏這條路,這樣都要說諸葛亮怕魏延反叛,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魏延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前面說了魏延自大,得知諸葛一死,他覺得現在他說話最有份量了,下令繼續北伐,結果發現沒人聽他的,都在準備撤退,這下他火了。帶著本部兵馬先一步撤退,燒燬棧道,伏擊楊儀大軍,欲奪軍權,這時朝中文武都相信魏延反了,大軍尚未交鋒,蜀中一無名小將在魏延軍中三言兩語,魏延手下將士紛紛覺得魏延理虧,棄他而去,結果魏延寡不敵眾而死。

    看到這應該明白,諸葛亮不但不討厭魏延,反而很喜歡魏延的才能,也很惋惜魏延的性格,終不忍下殺手。

  • 3 # 董董研究員

    諸葛亮應該得的是胃癌,因為為人處事太陰了,所以腸胃不好,到後期一天吃不了幾口飯,也是胃癌的表現。

    諸葛亮討厭魏延,是因為魏延不是諸葛亮的人。

    根據三國志,魏延根本不是投降過來的,而是劉備的部曲,也就是劉備的貼身家將出身,因此和劉備的關係非常親密,是深受到劉備信任的。劉備貼身部隊後來稱白旄軍,是三國時期最精銳的部隊之一,與曹操的虎豹騎齊名。魏延出身白旄軍,武力值是不用說的,難得的一流虎將,隨劉備入川、打漢中,都立下了很大軍功。後來劉備封漢中太守,沒有選張飛,而是選魏延,一軍皆驚,但是實踐證明了劉備的眼光是很毒辣的,魏延守漢中是固若金湯,魏延也是蜀國少有的與魏軍交鋒從不落下風的大將,甚至獨立領軍的時候一直佔有優勢,比如出征羌中曾大敗郭淮。

    反之,劉備並不信任諸葛亮,託孤的時候,居然說君可自取,驚得諸葛亮出一身冷汗,這說明了什麼?說明諸葛亮突然發覺劉備並不信任他的忠誠度!!!

    劉備非但不信任諸葛亮的忠誠度,而且進行了部署,將軍權全部託付給李嚴,並讓李嚴駐守永安,等於是對諸葛亮進行了牽制。

    劉備死後,諸葛亮大權在握,甚至對劉禪進行了監督控制,劉禪宮中的宮女太監都是諸葛亮派去的,諸葛亮甚至要求劉禪不得對宮女太監有意見,宮女太監的懲罰必須由丞相來進行,參見《出師表》,可知劉禪的地位與漢獻帝無異。

    但是,因為魏延、李嚴掌握軍隊大權,諸葛亮無法再更上一層樓。如果諸葛亮篡位,掌握邊防重兵的魏延和李嚴隨時可殺回成都。

    為了奪取這二位邊防大將的軍權,諸葛亮假意發起了北伐。為啥說是假意呢?因為諸葛亮北伐,都只帶一個月二個月糧草,這是真北伐麼?劉備攻四川都打了一年多,魏國比當年劉璋強大很多,北伐至少要帶七、八個月糧草吧?古時候打仗糧草至關重要,所以從糧草這個細節就可以窺見諸葛亮並不是真北伐,那麼點糧草能打下什麼?

    打著北伐的旗號,李嚴無法反對,諸葛亮乘機獲得兵權。諸葛亮又假意多次寫信請李嚴駐守漢中,改任漢中太守,參看《給李嚴書》。這又是一石雙鳥之計,既將李嚴調離江州,又可奪取魏延漢中太守之職。

    因為是假北伐,因此諸葛亮對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毫不猶豫就否決了,本來北伐真實政治目的就是為了奪取魏延兵權,豈能再讓魏延立大功?

    最終北伐次次失敗,但是諸葛亮卻達到了自己政治目的,一是將託孤大臣李嚴成功調離江州,最後找個藉口貶為庶民,二是秘密安排誅殺了魏延。

    其實李嚴對中華民族的貢獻要遠大於諸葛亮,第一李嚴興修水利,一直沿用到今天,造福了一千多年,第二,李嚴修建了堅固的江州城,也就是重慶,在抗戰的時候發揮了重大作用,現在也是直轄市。

    很多人對諸葛亮殺魏延有異議,認為是楊儀私自殺的魏延,但是這無法解釋二個疑問:第一,諸葛亮一方面密奏劉禪說楊儀心胸狹窄性格暴躁,不可重用,一方面卻又把楊儀提拔為十萬軍隊總指揮,給予指揮大軍的軍符,為何?以至於後來楊儀說本來可帶領十萬大軍投靠魏國的。第二,楊儀擅自殺了徵西大將軍、假節、蜀國爵位最高的南鄭侯魏延,劉禪不認可魏延造反,但是楊儀事後居然不受任何懲罰。

    唯一的解釋就是,第一,諸葛亮認為楊儀是魏延死敵,可以利用楊儀來殺魏延,因此提拔其為總指揮;第二,因為楊儀是奉丞相之命殺魏延,因此無罪。

    諸葛亮唯一沒有料到的是,自己那麼短命,機關算盡,卻毫無意義,只是幫了敵人司馬懿幾個大忙。晉朝後來追封諸葛亮為王,以紀念諸葛亮對司馬家族的重大貢獻。諸葛亮生前只是一個鄉侯,不及魏延的縣侯,死後卻被敵人追封為王,古往今來只有諸葛亮一個,這不算是一個巨大諷刺麼?

    雖然諸葛亮內鬥內行,外戰外行,但是因為三國演義的編造,卻成了古今第一智慧神人,這也是歷史開的最大玩笑。

  • 4 # 白馬晉一

    魏延這個人,我來說一說。

    在名著《三國演義》中,這位勇武過人的名將,只是因為同頂頭上司諸葛亮的北伐意見不合,最後被冠以謀反的罪名,落個誅夷九族的下場。那麼,歷史中魏延是否真如演義所言,身陷諸葛亮的黑手,落個身敗名裂?事實真是這樣嗎?

    當然,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魏延的個人履歷:魏延早年只是劉備帳下的一名小兵,負責喂喂馬、帶帶小孩之類的散事(這和演義裡戰文聘、斬韓玄的說法有些不同)。當然,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魏延的理想絕不在於燒飯砍柴。後在,劉備部署入蜀戰役,魏延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奮勇臨陣,數有戰功。這一切,自然被劉備看在眼裡,不久,魏延就被提拔為牙門將軍(一種較低階的軍官編制)。

    不久,劉備進位漢中王,政治軍事中心將要遷到成都,這時候,需要一位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軍事重鎮漢中,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必定是張飛,張飛也以為必定是自己。劉備卻破格拔魏延為都督,領漢中太守。讓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子擔此邊防重任,一時間輿論一片譁然。為了消除大家的誤會,劉備特地開了一個記者招待會。會上,劉備問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次成功的媒體見面會,給魏延的公眾形象大大加分。

    從打雜小兵到鎮守一方的軍區司令員,魏延在短短數年之間就完成了自己事業的三級跳。當然,急劇地躥紅也使魏延的個人心態發生了微妙變化,權力如此唾手可得,魏延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不過,魏延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老闆”劉備伐吳失敗,身死白帝城,蜀國的實權人物,也由劉備變成了諸葛亮。

    文人出身的諸葛亮,在魏延眼裡無非是個學院派人物,按現在話講就是“磚家”、“叫獸”之流。不過,諸葛亮畢竟是頂頭上司,儘管心中不以為然,但也不太敢造次。可自諸葛亮之下的一干同僚,魏延可就絲毫不給面子了(“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三國志》)。這時,劉琰撞到了槍口。這位劉琰同志,可是蜀漢政權的元老人物,早在劉備領豫州牧的時候,就已經隨之南征北戰(“先主在豫州,闢為從事”)。有趣的是,儘管久在軍中,可劉琰同志卻從不上陣殺敵,只是在後方做做心理輔導,搞搞文藝活動,豐富一下士兵的業餘生活(相當於現在的文工團團長)。

    對於劉琰這位文藝骨幹,軍旅出身魏延是很有偏見的:軍人的職責是殺敵,要跳舞回家跳去。有次劉琰在軍中準備文藝節目,恰被魏延撞見。一個大男人領著一干女子成天在舞臺上騷首弄姿,成何體統,魏延氣不打一處,破口大罵。中國人是很講究排資論輩的,一位政壇元老被一名後生面叱,肯定是很難下臺。不久,劉琰就在諸葛亮面前參了魏延一本(“與魏延不和,言語虛誕”)。其實,魏延平時的霸道作風,諸葛亮是有耳聞的,但奈何蜀漢後期將星凋零,魏延又是個人才,因此一直未有問罪(“憑魏延之驍勇”《三國志》)。劉琰的密本,讓諸葛亮左右為難。權衡再三,諸葛亮覺得北伐在即,搞娛樂應該讓位搞軍事的,於是給劉琰安了一個造謠的罪名,遣送回了成都(“亮責讓之,於是遣琰還成都”)。

    如此看來,正是諸葛亮這把無形的幕後保護傘,魏延得以躲過劉琰的“政治挑釁”。

    不過,魏延同志囂張的氣焰並未因此收斂,反而愈發目中無人,甚至連諸葛亮的秘書楊儀,竟也不能倖免。《三國志》有這樣一段記載:“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毎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雖然開軍事會議並非要求一味地斯文端坐,但拿刀在別人頭上晃,行為顯然有些不妥。楊儀是文人出身的,“小宇宙”比較脆弱,經此恐嚇,往往都是梨花帶雨(“儀泣涕橫集”)。每每遇此劍拔弩張情景,諸葛亮總會拉著委屈的楊儀,蹲在軍營外的廣場上喂一下午鴿子,不發一語,然後再回營吃飯,當沒事發生過。

    魏延若是隻在劉琰、楊儀等一干文人面前耍耍橫,那倒也就罷了,可他卻把跋扈的作風帶到了軍隊,這自然引來了軍界同僚的不滿(“平日諸將素不同”《三國志》),王平就是其中最大牌的一位。這位王平同志,是蜀漢後期少有的將才,馬謖失街亭正是他的臨危不亂,才使得北伐隊伍不致潰不成軍。更可怕的是,在他的手下,還掌管著蜀漢精銳特種部隊“無當飛軍”。恰王平這人又“性狹侵疑、為人自輕”(《三國志》),也就是性情狹隘,對輕視自己的人心懷怨恨。對於這樣一位權重人物,魏延依然是我行我素,一副頤指氣使的派頭,王平苦於諸葛亮這把保護傘的庇護,也只能隱忍不發(後來楊儀能平息魏延的“叛亂”,正是得到軍方王平的大力支援)。

    更有意思的是,魏延的囂張行徑不僅在蜀漢軍政兩界引起“公憤”,甚至連遠在東吳的孫權也忍不住插上兩腳(在資訊相對閉塞的冷兵器時代,魏延的離奇“事蹟”居然風傳到了東吳,可見官員意見之深)。有次,孫權宴請蜀漢的外交使節費禕,酒歡之餘,忽然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魏延,牧豎小人也。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三國志》)。孫權的話講得相當有藝術:魏延是個禍害,應該儘早除之,不過,這是你們蜀漢的內政,我也就是借個酒興說說罷了。當然,對於孫權的這通“酒後胡言”,諸葛亮又一次充當了魏延的保護傘,只是一笑了之,並未對其有所懲治。

    但是,世界上沒有一把萬能的保護傘,五丈原上諸葛亮終於大限將至。對於自己仙去之後魏延的命運,諸葛亮很是揪心。於是,秘密地招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和護軍姜維等人,開了一個通氣會:你們幾個趕快回去趕緊動員各部整裝退兵,魏延同志負責斷後,如果魏延不肯聽命,就隨他的便吧。此外,諸葛亮還擔心個性偏激的楊儀事後會對魏延進行政治清算,於是飛鴿傳書給成都的後主:退軍之後剝楊儀軍政權力,命溫和派領袖費禕掌管政府事務(“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為尚書令,儀拜為中軍師,無所統領”)。

    可以看出,充當保護傘的諸葛亮為儲存魏延,可謂設下重重機關。如果事情順著諸葛亮的安排,魏延也許會得到善終的。可是,諸葛亮隕落五丈原,愚蠢的魏延天真認為自己展示才華的機會來了,居然打著北伐的旗號胡來。殊不知,他最大靠山已經倒了,沒有諸葛亮從中周旋,楊儀、王平終於開始秋後算賬,一刀拔了這個“眼中釘”。

  • 5 # 使用者52973275454

    諸葛亮討厭魏延,魏延還能當上鎮西將軍,南鄭候,假節鋮?這可是蜀漢僅次於諸葛亮的軍方人物,爵位比關張還高,官比趙雲還大,假節鋮,除了後來的姜維,以及諸葛亮自己,沒其它人了。這還不叫重要,啥叫重要?這還討厭?要是不討厭直接讓劉禪下來讓魏延上?諸葛討厭的人,李嚴,廖立,那個不是削職為民在家混吃等死?還能混那麼高官位,爵位?

  • 6 # 夢的精彩

    其實“三國演義”把諸葛亮過度“神”化了,在軍事方面,諸葛亮算是個好戰略家,而不能算是個好軍事家。

    從“六出祁山”看,都過於求穩。做為小國,面對強大的魏國,不“兵行險招”,怎能獲勝。而魏延則不然,魏延是個好軍事家,妙招頻出。但由於諸葛亮怕冒險,大都沒有實施。

    魏延又是個直性人,不會順情說好話,自然會招致諸葛亮忌恨。但由於魏延統兵厲害,又不能不用,但處處提防。諸葛亮怕自己死後無人能駕馭魏延,就讓馬岱殺之。

  • 7 # 中上行

    魏延是特了心的跟劉備,心理只認劉備,他這種人屬一根筋。有幹實事的能力,但又口無遮攔。缺儒家思想。很多地方會超出諸葛亮的思維範圍,讓諸葛亮摸不透,廢神所以要殺了他。所以在領導面前一定裝傻。幹對了都要裝自己就傻B一個,一不小心運氣好。是借領導福氣和領導指揮有方。

  • 8 # 徐海東xhd規律道

    不只是諸葛亮討厭胃炎,要除胃炎,人人都討厭胃炎,都要除胃炎。諸葛亮多思少食,明顯是有胃炎,除胃炎才能自己活久一點,蜀國活久一點,可惜他除魏延太遲了,胃炎已變成胃癌,所以他死的太早,於是蜀國也亡的太早!所以魏延只怪自己取錯了名字………

  • 9 # NBA形象大使鯤鯤

    諸葛亮根本就不是討厭魏延,諸葛亮一個明事理的人,他自己清楚蜀國的狀態,根本沒什麼大將可用,然而魏延能力高,位置也是很高,但是沒有政治頭腦,這樣的人物一般都是死於政治手段。諸葛亮處於保護魏延,才一直把魏延看在身邊,告訴別人,如果有問題他會處理魏延。這樣完全就是出於對魏延的保護,不信看看後期的姜維,什麼地位了,一樣被政治嚇的在面種地,回去就是死。死於政治手段的名將多到數不清

  • 10 # 隆中山野村夫

    當初,劉備佔領荊州後,諸葛亮舉薦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馬良獻策,南征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劉備問四郡當先取何郡,馬良說:"湘江之西。零陵最近,可先取之,次取武陵。然後湘江之東取桂陽,長沙為後,諸葛亮玄德為中軍,人馬一萬五千,張飛為先鋒,趙雲合後,零陵上將邢道榮出爾反爾,促而大敗,劉度帶其子劉賢岀城投降,桂陽太守趙範手下有鮑隆、陳應兩將,趙範說劉皇叔親臨桂陽決定出降,鮑隆,陳應強行要岀戰結果都被趙雲所殺,趙範出城投降,設宴款待趙雲,酒至半晌,趙雲見一婦人,說其人是誰,趙範說是他的嫂嫂,大哥早亡,我對嫂嫂說再改嫁不能嗎?嫂子說一要武藝高強,二要英俊逍灑,三要守與前夫同姓,趙範說將軍不是跟嫂嫂說的特徵一樣嗎?趙雲聽大怒率兵一同殺出桂陽,桂陽太守趙範率文武出城投降,劉備說剛才發全了何事,趙範細說嫂嫂之事,武陵太守金旋說劉備來我武陵,定要跟他分定輸贏,從事鞏志說劉備乃大漢皇叔應出城投降,金旋不聽出城應戰,與張飛大戰幾個回合往城裡跑,城門己關,鞏志說吾己降劉皇叔,金旋被張飛斬殺,劉備封鞏志為太守,諸葛亮說長沙太守韓

  • 11 # 西瓜島主

    劉備死之前,諸葛亮始終沒怎麼介入軍事,而魏延是劉備十分看重的大將。

    白帝城之後,諸葛亮企圖把軍權抓到手裡,對魏延這個代表傳統軍方勢力的人物,當然不會喜歡。

  • 12 # 或許很瀟灑

    先闢個謠。

    許多人看《三國演義》入了迷,覺得諸葛亮一直在制約魏延。

    實則非也。

    劉備在時,魏延是鎮北將軍。劉備死後,諸葛亮在漢中,讓魏延總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實際上,諸葛亮一直讓魏延總督前部。

    你說諸葛亮不讓魏延獨立領兵麼?答:諸葛亮讓魏延入羌中,於是:

    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諸葛亮讓魏延做前部;讓魏延獨立領軍;讓魏延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還假節。位高權重,不過如此。

    諸葛亮唯一沒讓魏延做的事,就是偷襲子午谷。但這事兒有原因,看這裡:

    諸葛亮為什麼不兵出子午谷,襲擊(取)長安呢?

    所以,基本上,除了子午谷之外,諸葛亮是很重用,也很對得起魏延的。

    回說魏延是個怎樣的人。

    《三國演義》裡,魏延出場:

    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

    紅臉。這就是個小關羽啊。

    歷史上,魏延其實也很像關羽: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典型的對士兵好,看不起同僚。

    所以最後也死在這事兒上。

    諸葛亮死前,密謀退兵。魏延不樂意,說了這段話: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很狂傲,實際上他一直狂傲。當年劉備把漢中交給他時,他說: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問題在於:

    當魏延因為和楊儀不和而鬧騰時,發生了什麼呢?

    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魏延這次對付楊儀,是佔據了地利的,但一下子就被叱散了。

    對付個楊儀尚且不成,如果真如魏延所言,讓他領兵,繼續對抗司馬懿,結果如何?

    從他死這事可以看出:無論是統兵能力還是對時世的估計,魏延都自信過度了。

    所以,諸葛亮退兵是正確的。的確他和司馬懿都知道,他一死,魏國確實可以高枕無憂。魏延在這事兒上鬧情緒,對大格局實在沒幫助。當然,楊儀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就是了。

    所以,魏延是個勇猛善戰、性格相似、魅力打折、格局不算大、自信心可能還更高的小關羽。

    就是如此。

  • 13 # 15991982979

    其實,在我看來,諸葛亮不喜歡的人不止魏延一個,五虎將裡的關羽和張飛諸葛亮就打心眼裡很不感冒,只是因為關張二人和劉備是鐵三角關係,諸葛亮也只能暗自嘆息而無可奈何,並且又不敢明顯表現出來。於是就把一肚子的怨氣,一古腦地撒在了不會溜鬚拍馬,同時也有點恃才傲物,平時又不太聽話的魏延身上了。我想,如果魏延能象黃忠趙雲哪樣順從聽話,諸葛亮也可能會慢慢消除最初對魏延的成見,而不至於引來最後的殺身之禍,蜀漢後期也會因此而保留得最後一位碩果僅存頗具影響力的大將。因此,在我看來,諸葛亮的無端猜忌與魏延的桀驁不馴,正是這場悲劇的主因。

  • 14 # 三國村夫200513113

    諸葛亮令其斷後是給他自己選擇 要不降魏 要麼聽話退軍 既是選擇也是最後的考驗 並沒有必殺魏延之心 可見丞相宅心仁厚 戀其功高 愛其勇武 可惜魏延都選錯了 其部隊做鳥散就知其不得人心 自尋死路

  • 15 # Assassin克里奧帕特拉

    從《三國志》和其他可信的資料來看,諸葛亮其實並不討厭魏延,而且經常委以重任。魏延對諸葛亮也沒算多交惡,最多就是日常發牢騷而已。

    至於為什麼大家都覺得魏延和諸葛亮關係不好,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

    《三國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就給魏延立了一個反賊的flag,這就過分了,魏延雖然不是什麼老實人,但是這鍋背到現在,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至於魏延的“日常發牢騷”,實際上演義說的也算合理。兵出子午谷本來就是兵行險招,目的並不是真要拿下長安,魏延沒那麼蠢,而是以攻打長安為名開闢第二戰場拖住魏國。

    然而這步棋險得有些讓人發慌,以魏延的能力不一定就會全軍覆沒,但是這就相當於給魏國提了個醒:這邊有小路可以進川。諸葛亮生性本來就謹慎,所以他寧可不走這步險棋,也要保證後方平安。

    這算是這對老搭檔之間唯一的裂痕吧。

  • 16 # 阿哈悠阿

    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魏延是個悲劇式的人物。據說鄧老爺子在參觀武侯祠(漢昭烈廟)時,說過:沒有用好魏延,是諸葛亮的一個錯誤(大意)。其實,魏延的悲劇在於錯投了關公。魏延敬仰劉備,早有相投之意。當年劉備帶著百姓逃難到襄陽時,魏延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請劉皇叔入城。因文聘作梗,魏延與文聘大戰一場。後因尋不見玄德,才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的。在關公收復長沙時,魏延砍了韓玄、救了黃忠、獻出長沙,投拜雲長。但是,就在雲長引魏延與劉備相見時,孔明卻說“魏延腦後有反骨”,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後因玄德出言相救,才保住了性命。但,從此也就埋下了禍根。諸葛亮與關公是有“樑子”的。劉備三顧草廬時,關、張就認為:“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博望坡軍師初用兵時,雲長還當眾質問孔明:“我等皆出迎敵,未審軍師卻作何事?”張飛更說:“我們都去廝殺,你卻在家裡坐地,好自在!”對這些,孔明是不可能視而不見的。在關、張之中,關公“深明《春秋》”,又排行老二,更應是孔明“關注的重點”。“華容道”的安排應該是孔明的反擊之一。當雲長只帶五百名校刀手,得一城(郡)、二將(魏延之能,孔明應該是知道的),一掃頹勢,帶著魏延向大哥報捷的時候。孔明以魏延說事,再度發難(當然後面還有。事實上,關公失荊州,與孔明也是脫不了關係的)。一是“華容道”的繼續,震懾關公;二是警告魏延;三是“顯擺”,豎立權威。一箭三雕。魏延卻莫名其妙地捱了一悶棍,惡夢也就由此開始了。如果,取長沙的是趙雲,也許魏延就不會這樣背上“罪名”的。遺憾的是,世上沒有如果。當然,魏延“傲慢少禮”,也得罪了一些人。與劉備西征時,至少兩度對老將黃忠不敬;孔明首次北伐時,提出與孔明完全不同的“出子午谷”之謀,挑戰丞相權威,並在之後的北伐征途中,也多次出言不敬,對孔明也是沒有防備的。孔明對他也只是當“藍領”來使用。“盤蛇谷”要魏延半月內連輸十五陣、棄七個寨柵;先鋒大將將著司馬懿的金盔在陣前罵戰;上方谷魏寨討戰、引司馬懿入谷等等。孔明之後,論資歷、戰功、能力,無人能及。也無人能駕馭了。所以,孔明不得不殺他,以絕後患。“謀反”是最好的罪名!

  • 17 # 當兵吃糧

    諸葛亮討厭魏延是羅貫中給強加的,如果單純以小說而言,魏延這個人在投靠劉備之前就已經有過兩次背主了,當然,第一次在襄陽城下,為了給劉備開門,得罪了文聘,最後無果投長沙去了,這一次,很難說魏延有什麼不對的,但第二次,斬殺韓玄就有點太過殘忍了!這在諸葛亮這種忠義化身的人眼裡肯定是無法接受的!

  • 18 # 知常容

    諸葛亮討厭魏延怎麼可能,除非你是三國演義看多了。你知道三國演義裡面為什麼醜化魏延?因為魏延是諸葛亮設計殺的,三國演義他也沒有辦法迴避。那麼怎麼樣才能夠給觀眾一個合理的解釋諸葛亮殺掉魏延。

    魏延的反骨就是這麼來的,反骨出來了之後,這點還不夠,這樣魏延還是不夠討厭,最後諸葛亮再續命的時候,一人闖進來踩滅了它的續命燈,最後諸葛亮54歲病死在五丈原,這樣的話,看書的人看到這裡覺得魏延真的該死。我小的時候看到這裡的時候,也是恨得牙癢癢的。

    當你翻開三國志的時候,你就會看到另一種情況。諸葛亮惜其才,這兩人不平。這兩個人指的是魏延和楊儀。從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很欣賞魏延的能力,但是痛恨楊儀跟魏延的關係弄不好。諸葛亮對魏延是很維護的,魏延這個人脾氣很臭,文官系統看到他走路繞著走。劉琰也曾經嘲笑他,諸葛亮逼他向魏延道歉。

  • 19 # 狼的影子319

    哪有什麼“反骨”,魏延根本不是降將,而是在荊州主動投奔劉備的,並且成為劉備的部曲,注意“部曲”這兩個字的含意,這表示魏延不僅僅是蜀漢的將軍,還是劉備的私兵將領,是效忠劉氏父子超過任何人的劉氏親信,所以,他始終不是諸葛亮的荊州幫的人,也不會唯諸葛亮的馬首是瞻,不管諸葛亮是如何的權傾朝野,一手遮天,他都不會對諸葛亮趨炎附勢。更有甚者,他是劉備時代留下的碩果僅存的統兵大將,而且是軍事能力出色的軍事將領,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會展現出過人的軍事才華,蜀漢歷次北伐中最大的一次勝利,就是魏延主持的“大破曹魏後將軍費耀,雍涼刺史郭淮,斬甲首三千,獲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魏延因此升任“徵西大將軍,南鄭候,假節,領涼州刺史”的官爵,成為蜀漢軍界第一人。這樣的人,即不能唯諸葛亮的馬首是瞻,又有過人的軍事能力,對於諸葛亮選擇的接班人蔣琬就會是巨大的威脅,只要魏延在,蔣琬就不可能掌握住蜀漢的軍權,沒有軍權的荊州幫,在蜀漢政權很快就會失去地位,如此,益州本土勢力就可能逐步坐大,這不僅僅對荊州幫是滅頂之災,對蜀漢政權的穩定也會產生巨大的隱患。這一點,以魏延的政治智慧是掌握不好這個分寸的,這也是為什麼魏延,楊儀相互攻擊對方“謀反”的時候,劉禪選擇拋棄魏延的原因,因為劉禪也明白荊州勢力對於平衡蜀漢政權各派勢力的重要性。

  • 20 # 在水一方122097561

    讀演義,說演義,魏延可以說是一位悲情大將,武藝高強,遇不到一位明主,在長沙救黃忠殺韓玄開城門降劉備,本以為這下遇到明主了,沒想到被諸葛亮下令退出大帳殺頭。其中原因很難說清,反主投降,棄暗投明的先例多的是,偏偏到魏延這就是個背主求榮,諸葛亮或許是看到魏延很難駕馭,想透過這一招殺殺他的威風,好讓他以後忠心侍主,也可能是看不慣魏延,這人與人對不上脾氣、看不順眼沒辦法。

    以至於後來魏延雖屢立大功,諸葛亮總是不文不火,既用又防,這樣的局面給誰誰都心裡憋屈,等到諸葛亮大限到時魏延本以為可以擺脫羈絆,西蜀上下捨我其誰時,還被諸葛亮早就安排好的馬岱斬於馬下,他到死都沒弄明白是誰殺了他,你看冤不冤。魏延鬥諸葛——永遠討不到便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臺釣適合所有水域野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