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談古論今說華年
-
2 # 小龍女5505
古代打仗滅強敵、安邊邦的是武將,定社稷、輔君王的是文臣,文臣武將對一個國家是相當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少一樣國家都難長久。
-
3 # 劍和酒
古代為什麼文官比武官地位高?
首先,不是所有的朝代都是重文輕武,這有一個過程。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唐諸朝,中華民族的尚武之風還是很濃烈的,就算是文人,也普遍抱有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如唐朝的邊塞詩人高適,雖然是文人出身,但是打仗也是個行家裡手,屢戰屢勝,戰績還是不錯的,是一個被詩名掩蓋了的將軍。
其次,不是一個朝代的所有階段都是重文輕武,在一個朝代的草創階段,是靠“馬上取天下”的階段,武將肯定比文臣更受皇帝的倚重,打仗不行的話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不是吟詩作對寫文章能解決的,所以這個階段必然是武將比文臣的地位高。取得天下之後,這種情況會慢慢變化,文臣的作用會越來越突出,比如唐太宗麾下是武將雲集,幫助他取得了江山,天下太平之後,唐太宗更多地是倚重文臣,如張九齡、魏徵等。一句話,馬上取天下可以,但是安天下,要靠一班文臣。
但是總的來說,唐朝以前的中華民族是崇尚武功的,是有骨氣的,是充滿了陽剛之氣的。
情況在宋朝之後發生了變化。宋太祖鑑於“陳橋兵變”的教訓,對所有武將“杯酒釋兵權”,採取了抑武重文的政策,文人的地位比較高,詩書、繪畫、陶瓷、音樂出現空前的大繁榮。但是軍隊的戰鬥力就不行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情況很普遍,除了皇帝,沒有武將可以調兵遣將。
這種頹勢一直延續到明朝。明朝也是文臣主導的朝代,武將不得介入政治。
總的來說,重文輕武或者重武輕文都是片面的,應該妥善處理好二者的關係。
-
4 # 可笑可樂147
中國歷史上,唐以前各朝基本上文武不分或者說界限不是很明顯,中央層面出將入相者比比皆是,如漢曹參、周勃、竇嬰等都是先武職後入相,東漢以後士族門閥掌控朝廷,文武雙全之輩更是層出不窮,看看一部三國,多少英雄羽扇綸巾,張弛之道相得益彰。在地方上,秦漢之太守,隋唐之刺史都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的角色。
南北朝時,北朝受胡人文化影響,也崇尚軍功,南朝則受士族文化影響,有些文武不分.
唐初四處征伐,重軍功,而且運用科舉制選拔人才,算是文武並用!而後唐玄宗一腳踩空,地方節度使勢力過大,後期可以說武強文弱!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有宋一朝想盡辦法抑制武將,形成了“尊文貶武”的局面,如名將狄青者也因不容於政事堂諸公給活活氣死。又查宋史關於年資轉職的規定,文武之間是不能相互轉職的,於是文武之間分道揚鑣。
元朝是武強文弱,科舉都沒了,漢族文人都只能念念小曲。
明朝文強武弱,從他六部,首輔都是文人就知道了。
清朝啥都不行,武備就只有滿清八旗,腐朽的快,文事上的文字獄,實在是毒瘤。
-
5 # 字匠甲
古代文武官員的地位差距非常大,據說清朝的武將遇到同級別文官是要行大禮的。我們也知道朝堂之上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古代講究左尊右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個人以為原因如下:
1. 古代講究馬上打天下,下馬治天下,也就是說以武力奪取天下,但無法或不能透過武力治理天下。治理國家要透過律令、仁儀、懷柔等手段,而不是打打殺殺,講究文治。
2. 帝王向來對武將心懷忌憚,這點在唐朝藩鎮割據禍亂百年之後的宋朝體現最為突出,岳飛地位其實比秦檜低很多。
3. 武將往往文化相對低下,國家對其所倚重的是“勇”,在“術”的層面,而文人讀書較多,識大局,在“略”的房面。武將往往給人感覺就是粗人,脾氣直,勇武。
4. 和平時期武將無用“武”之地,大多處於“無功受祿”狀態,底氣自然沒文臣足。
-
6 # 老劉雜學館
打仗更多靠武官這是沒錯,但治理國家更需要靠文官。
治理一個國家,需要的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方面的管理。軍事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其他方面的工作則更多需要靠文官來完成。
武官的主要任務是為了打仗,而打仗的目的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所以打仗並不是國家的常態,更多時候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國家需要花大力量來供養軍隊的,這需要國家有強大的實力。窮兵黷武的國家是不會長久的,強大的蒙古帝國能夠征服歐亞大陸,但是隻會打仗的他們無法換來國家的長期發展。
國家實力需要政治經濟的發展,實際上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增長更多是靠廣大文官來支撐的,他們是國家治理的核心,因此文官的地位會更高一些。
再有一個重要原因,古代封建統治,皇帝會非常強調皇權,如果管理不好,相比之下武官更容易擁兵自重,顛覆政權。所以皇帝會充分利用官員體系來平衡武官的權利,給予文官更高的地位,來形成牽制平衡的局面,從而更有利於皇權的統治。
-
7 # 初見千山雪
為什麼古代的文官比武官地位高?
文官位置高於武官,是從漢武帝以後開始的,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中國封建王朝以文治為主以武為輔政治框架,後世王朝基本上都是以此執行的,因為它符合封建君主的心意,
西晉八王之亂後,軍事潘鎮割據,五胡亂華,中華300年的動亂。就是因為沒有控制好武官。
大唐盛世,一場安史之亂,讓其走向衰亡,也是因為沒有控制好武官。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也是因為後周沒有控制住他的軍權,才讓他篡位稱帝的。
歷史的教訓比比皆是,所以明智的君王哪個不提防打壓武官呢?
-
8 # 多餘你好
以文制武,文貴武賤。太平時期,文官掌握了軍隊的後勤糧、餉,由此可以對軍隊進行控制。同時,文官是從地方地主階級科舉而來,擁有巨大的影響力,甚至皇帝都無法全面壓制。明朝中後期,很多時候都是皇帝和文官團體的鬥爭。
相比之下,大多出身普通的武將,就更加無法對抗了。明朝前期,武將和武將形成的勳貴,還能和文官分庭抗禮,可隨著太平時間的變長,文官的勢力越來越大。
-
9 # 李斯特828
武官有兵,有槍桿子。文官有筆,只能寫字。很明顯武官危險大,尤其到了五代十國動不動武官就政變。哪個皇帝受的了,你貪汙你好色你人品不行都沒事,只要你不造反就行。但人心隔肚皮,鬼知不知道你要造反,裝瘋賣傻後來造反的不是少數!武官又直接帶兵,很容易有自己的勢力,所以到了北宋開始壓制武官提高文官位置。在北宋文官不管幹了什麼頂多流放,流放沒事幹就發明吃的或者搞個菊院種種花。武官就算你是岳飛那樣也要殺!皇帝很慌的。
-
10 # 金BOOS
雖然我看著不爽。但是不得不承認無論哪個朝代,帝王給文官的地位都會高於武將,文官在右,武將在左,人們都說右手比左手重要,朝廷上站了位置都不同的,地位能高到哪裡去呢,當然這也是有兩個原因的。
第一 帝王心術,帝王對權力的掌控是非常的強的,他絕對不會允許武將掌控的東西太多,帝王是非常猜忌武將的,因為這對於自己是不利的,身為一個帝王,從來不會相信別人的,所以武將比文官低,也是能理解的。
第二 岳飛那麼厲害,還是給秦檜給害死了,為什麼呢?因為古代的文官擅長能說會道,他們瞭解帝王的心思,順從帝王的心意,都說,文官只要用一筆桿子,都可以寫死一堆人,而出門打仗最高的軍事指揮官也是文官,這也是武將玩不過文官最主要的一個原因。
和我一樣看著武將比文官低的人,你們看著不爽,我也看著不爽,但是沒辦法。
-
11 # 大嘴說貴陽
一、重文輕武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
在古代,由於處在冷兵器時代,一把鋤頭就可以帶頭出發了……所以造反的成本相對是比較低的。隨著秦代以後,中央集權的建立,除了開國之初、開拓疆土時期對於武將比較重視外。各代皇帝著眼於王朝的長治久安,就必須對打壓武將,所以眾多開國武將功臣難得善終就是這個道理,漢代的韓信、彭越……“鳥盡弓藏”這個成語就是這樣來的,在比如明代的藍玉等……
但是,對於武將身份地位的打壓,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是一步到位的。比如秦漢之間,太尉(當時的最高軍事長官)位列三公九卿之“三公”,排位僅在丞相之後。還有點難分伯仲的意味。但是到了宋代,由於宋代統治者吸取唐朝敗亡於內的教訓,以及五代十國,走馬觀花的武將造反先例,甚至趙匡胤自己就是武將造反當上皇帝的(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所以,宋代是花了大力氣打壓武將的,所以造成了宋代國力強盛,但是軍隊一敗塗地的怪異現象。
總的趨勢來說,由於中央集權進一步完善,所以武將地位進一步的下降,這也是為了鞏固統治的需要。但有個別的王朝會有武將地位高的時候,這要看當時的國家需要了,比如,國家正在打仗,肯定武將受重視。承平日久,自然還是抬舉文官的。
二、文官集團掌握治國、輿論、話語權。由於上述原因,即皇帝為了鞏固統治對武官的打壓。而且大多數王朝來說,和平時間要長得多,治國是文官的長項。在輿論、話語權上,自古文武相輕,武官遭受到文官集團的輿論攻擊,比如說軍人是兵痞、大老粗,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等。事實上,古代武官、官兵由於處在冷兵器時代,並不需要太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其作為也比較粗放,所以在社會上的地位也是不高的。當然武官也有攻擊文官的,但是抱歉,武官也會罵“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是他們不會寫書、不會編段子,所以輿論掌握在文官集團上,這點武官是吃虧在讀書少啊。
三、同等級的文武官員在不同的朝代地位是不一樣的。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提問者問的為什麼古代文官的地位比武官高?這句話是不成立的,因為每個朝代具有矛盾的特殊性,我們要細分到某個朝代來分析才能準確一些。否則沒有太大的意義。
再者,在某一個朝代,如果要比較準確地說,應該是同等級的文官比武官比較,否則也是沒有意義的。比如在漢代,太尉(當時的最高軍事長官)位列三公九卿之“三公”,排名丞相之後。這肯定比縣令什麼的地位高多了吧。所以應該是同級別的才能相比。
中樞自下的權力分配,也有一個過程。並不是說,文與武的權力分配就一直被分配好,這是一個動態的東西。宋代的文人地位極高。但宋之前的晚唐一兩百年,又恰好是武夫們最桀驁不馴,地位很高的時候。又比如明朝,一般王朝建立以後,文官會在一段時間之後壓過武人。但恰好發生了靖難之役,又造出了一匹勳貴。然後是土木之變,政治失衡開始。到了明末,又出現了一些軍閥。擁兵自重,養寇自肥的左良玉,賀人龍。以及左右弘光朝廷的江北四鎮。這個迴圈起伏來說,不能單純認為文人的地位同時就高於武人。
四、文武官員都是統治階級。不論文官,還是武官。既然已經有了官身,是和尋常人不一樣的。在科舉與從軍之路上,這些人還是比那些炮灰們好太多的。科舉不見功,老是考不上的,貧寒失意的讀書人叫窮措大,屢遭戲謔。從軍未見成效的孤苦老軍,其實也在文學作品中出現過,記憶很深的有林沖草料場認識的那個老軍,那好吃的冷牛肉和一葫蘆酒。按階級觀念來說,這些人也是統治階級的一員。文官武官的地位再低,尚可以欺負比自己更慘的人,把自己手中的那點權力用到極致。即使文官看不起武官,武人還可以照樣悶聲發大財,回營去壓迫自己的手下,讓小卒老軍給自己乾土工,運東西。
有明嘉靖年間,被貶謫到邊境的沈煉在宣大總督楊順的慶功宴上獻詩一首:“殺良獻首古來無,解道功成萬骨枯。白草黃沙風雨狂,冤魂多少覓頭顱”。殺良冒功,砍掉良民頭顱的命令是嚴嵩乾兒子楊順發的,但是幹這種髒活的是誰呢?
-
12 # 歷史緯度
在中國古代社會,文官的地位和權力逐漸超過了武官,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傳統。這既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思想等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也是中國社會不同階層鬥爭的結果,更是生產關係必須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結果。古代文官的地位比武官高,不僅是一個政治問題,更是一個經濟問題和思想問題。不僅是中央和地方鬥爭的結果,還是皇權和相權鬥爭的結果,更是小農經濟和商品經濟鬥爭的結果。在政治和經濟的綜合作用下,文官的社會地位高於武官幾乎成了一種傳統文化。打仗的確是靠武官,但任何一個王朝不會一直打仗,在一個王朝延續的大多數時期,更需要的是文官。打仗的確靠武官,但打仗也需要文官,沒有文官保證後勤的武將是無法打仗的——韓信的確是良將,但沒有蕭何他也不能打勝仗。在一個封建王朝的穩定發展時期,武將常常會導致國家的不穩定,而文官對國家造成的消極影響就隱蔽一些。武官常常脾氣暴躁,一言不合就造反,哪一個統治者也受不了,而文官跟皇帝就比較貼心。安史之亂就是武官造反,導致了強大的唐朝的衰落和社會的動盪,以白居易為代表的文官就深受其害。所以,在政治上和傳統文化上表現為忠君愛國的文官的地位逐漸高於動輒造反的武官。
之所以透過打仗保家衛國的武官的社會地位低,是因為與文官相比武官的缺點很明顯也很多。那麼,文官與武官的優缺點各有哪些呢?第一,任何一個王朝在存續期間,打仗的時間少,而和平的時間多。這意味著皇帝和人民對武官需要的時間少,對文官的需要的時間多。武官在什麼時候重要?在王朝建立初期和王朝即將滅亡的末期。除去初期和末期,一個王朝在大部分時期是處於無戰事狀態的。這就導致了武官在皇帝和人民眼中出現的次數少,出現的次數少就意味著在皇帝和人民的心中沒有太深刻的印象,沒有留下深刻印象的武官的社會地位能高到哪裡去?!
文官在什麼時候重要?在一個王朝存續的始終都重要。在和平時期,需要文官治理國家;在戰爭時期,更需要文官治理國家,而且需要文官在此時更好地治理國家。如果文官在戰爭時期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那就意味著武官打敗仗的可能性會增大,甚至意味著武官無仗可打。從文官和武官的分工上講,武官其實是受制於文官。所以,文官的地位高於武官。
由此可知,社會地位的高低不僅取決於文官和武官被需要的時間長短,還跟文官和武官掌握的力量相關。經濟和政治力量高於軍事力量。
第二,武官的時常叛亂導致最高統治者和文官對武官存有戒心,而且社會的發展需要的是穩定的社會環境。武官經常會造成社會的混亂,而文官則負責使社會穩定。任何一個王朝的發展都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穩定的社會環境的維持不僅需要武官,還需要文官。然而,在非正常狀態下,武官會大規模的破壞社會穩定,而文官則不會。武官和軍隊既是社會穩定的保障,也會變成社會穩定的威脅。社會失去了穩定,也就失去了發展的可能。
看看春秋戰國,看看魏晉南北朝,看看五代十國,這些大分裂時期社會的發展有保障嗎?當然沒有。這樣的政治大分裂時期,是誰造成的?文官還是武官?當然是武官。是誰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武官和軍隊。是誰造成了唐朝末年的藩鎮格局?以安祿山為代表的武官。武官對社會的傷害可見一斑,武官的社會地位比文官低也可以預見。
由於武官的叛亂,文官集團從宋太祖開始就大規模的有意識地對武官進行壓制。重文輕武的政策雖然降低了軍隊的戰鬥力,但卻維持了社會秩序的穩定。
第三,與皇帝親密接觸的文官掌握了社會的輿論導向,在文官輿論的引導下形成了文官社會地位高於武官的社會氛圍。從秦始皇開始,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是以文官來制衡武官。在封建王朝的初期,文官和武官的社會地位相差並不大,甚至武官的社會地位在一定時期超過了文官。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武官對最高統治者的生命產生了嚴重威脅;而文官頂多是對最高統治者的權力產生的威脅。失去權力與失去生命相比,皇帝會選擇哪一個?所以,皇帝逐漸傾向於文官。
所謂的文官,就是從小讀四書五經的儒生,就是在科舉考試中考中的儒生。儒生最基本的道德準則是什麼?忠君愛國。從小就被灌輸忠君愛國的儒生徹底背叛皇帝的可能性大不大?可能性非常小。武官呢?武官基本上不讀四書五經,五官甚至有可能是文盲。一個武力值高的文盲武官對皇帝有多高的忠誠度?如此一對比,皇帝對文官的依賴越來越嚴重。
文官就是儒家的儒生,儒生就是儒家的信徒,而儒家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和主流思想。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文官掌握了社會輿論。在文官的引導下,東華門外唱名者方好兒的思想盛行。於是,整個社會都認可文官而否定武官。
第四,脾氣暴躁的武官會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造成嚴重威脅,而講究忠君愛國的文官則會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文官的社會地位高於武官實際上是中國社會政治發展的需要,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斷髮展的需要。傳統文化的發展表現在政治上就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完善,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造成威脅就是對傳統文化造成威脅。要發展傳統文化就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制度,而要加強中央集權就必須削弱武官的權力。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度,最高統治者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從董仲舒的新儒學到宋明理學,傳統文化在不斷的完善的過程中加強了忠君愛國的內容。越是講究忠君愛國,就越是在加強文官的社會地位。文官社會地位加強的過程,就是武官社會地位削弱的過程。武官和文官是一對矛盾,是一種相互制衡。
在文官和武官相互制衡的過程中,實現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發展,實現了傳統政治的完善和傳統社會的進步。
由上述可知,武官社會地位的降低在一定時期內是適應了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需要的。然而,既然文官和武官是一對矛盾,那麼就要實現這種矛盾的制約同時的相互平衡。歷史證明,文官和武官是同等重要的,文官的社會地位和五官的社會地位應該是平等的。文官固然能夠推動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但若失去了武官的武力保護就是自尋死路。在經濟發展和政治鬥爭的過程中,在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文官和武官的平衡發展。
-
13 # 當代曹植
古代並不是所有的朝代,文官都比武官地位高。
趙匡胤是個轉斬點,北宋以前,重武輕文,北宋建國之後,除元朝與外,皆重文輕武。
武將固然重要,但是隻用於打仗的時候,而一般打仗幾十年就基本統一了,之後的幾百年治國都需要文官,武將的作用就弱化了。因為如果武將手握兵權,一旦有二心,很容易起兵威脅到統治,而古代以中央集權為主來維護統治,所以對武官會打壓多一些,文官相對來說環境更寬鬆。
另外一個方面,為了削弱武將兵權,加強中央集權。古代有不少起義都是因為地方勢力太強了,還有很多因為地方勢力太強而導致藩鎮割據的先例。已經有了這種先例,所以一國之君不得不防。從北宋開始,朝廷便開始以文御武,文官開凌駕於武官之上。文士的重要性開始超過武士。
綜上,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統治手段的進步,越往後,文官越重要,文官的地位越高。
-
14 # 舟舟說歷史
在宋代以前武官的地位和文官地位一樣。甚至高於文官。可是到了宋朝這樣的局面就改變了。
原因是在唐朝末年,藩鎮勢力崛起。進入了中國歷史上最亂的時期之一——五代十國。公元959年,後周周世宗柴榮駕崩。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趙匡胤因為五代十國時期的武將勢力割據。宋太祖趙匡胤認識到必須要削弱武將。於是進行了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把武將都召集到一起喝酒,在宴會時和他們隱晦的說讓他們解除兵權。第二天武將大臣紛紛離職。這個措施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
所以宋朝一直是文官的地位大於武官。宋朝特別尊敬士大夫,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在文官的體制中,也進行一定的約束,防止文官的權利過大影響皇權。
宋朝重文輕武這一舉措也影響了北宋朝的命運,導致金朝入侵時屢戰屢敗。最後宋徽宗和宋欽宗被擒。趙構建立南宋,在南宋的時候也是重文輕武,導致簽訂了一系列不太平等的條約。比如紹興和議。但是拋開這些軍事方面的問題,宋朝的經濟文化發展是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帝國。
-
15 # 村裡的男爵
為了削弱武將兵權,加強中央集權。古代有不少起義都是因為地方勢力太強了,還有很多因為地方勢力太強而導致藩鎮割據的先例。已經有了這種先例,所以一國之君不得不防。宋代差不多就開始了重文輕武的舉措,比方說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請來諸多將領,邊喝酒邊讓他們交出兵權。沒有殺開國功臣已經是仁慈,削弱將領兵權集中到中央才是最終目的。
-
16 # 淺醉浮塵
不是,古代文官武官的地位對比不是固定不變的,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
以宋代為分界,宋代之前整體上是武官的權力大於文官。
前半段中國的尚武意識是比較濃的,因為惡劣的環境,經常的戰爭,使得無論王侯將相還是普通百姓都必須強大自己乃至國家,不然只能被滅。即使是文官也必須尚武,孔夫子都要掛腰刀,唐朝時無論文官武官都要佩戴配劍。
後半段文官壓過武官,社會改為讀書考取功名,從漢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由於統一國家的誕生,必然要統一思想,以有利於國家穩定和統治,儒家最初提倡能文能武,但後世帝皇為了更加穩固統治,控制百姓思想,對儒家經典不斷修改,以有利於自己統治,社會尚武風氣被慢慢改變,直到宋代,武官被宋代皇帝弄的死死的,楊家將,岳飛,都是例子,不僅是武將,還有文化,朱熹改編的儒家思想更是被當時的年輕人所認同(當然宋代的高度發達的經濟以及貿易讓宋代有了享樂的資本,當時的享樂主義盛行,享樂的地方多而且廣),至於明清的八股取士就更甚了。
簡單來說,宋代之前,中國的尚武風氣很盛,進取心強,武官權力大於文官,宋代之後,皇帝的刻意打壓,社會風氣變得偏文,思想開始僵化,讀書考取功名成為底層上升的注意渠道,文官大於武官。
-
17 # 開啟歷史的門
古代的武官,一般都沒有什麼文化,所以都是文官節制武官的,再有就是怕武官用兵自重造反,所以一般都是文官運籌帷幄,武官征戰沙場!很多朝代都是文官比武官地位高!
回覆列表
武將固然重要,但是隻用於打仗的時候,而一般打仗幾十年就基本統一了,之後的幾百年治國都需要文官,武將的作用就弱化了。因為如果武將手握兵權,一旦有二心,很容易起兵威脅到統治,而古代以中央集權為主來維護統治,所以對武官會打壓多一些,文官相對來說環境更寬鬆。
第一個方面,為了削弱武將兵權,加強中央集權。古代有不少起義都是因為地方勢力太強了,還有很多因為地方勢力太強而導致藩鎮割據的先例。已經有了這種先例,所以一國之君不得不防。宋代差不多就開始了重文輕武的舉措,比方說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請來諸多將領,邊喝酒邊讓他們交出兵權。沒有殺開國功臣已經是仁慈,削弱將領兵權集中到中央才是最終目的。
第二個方面,太平盛世更需要文官。雖然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和平年代還是佔大多數的。在和平年代,軍隊主要是鎮守邊關,主要是維護和平和社會治安,不太用得上。因此武將的權力和地位,比手握一方實權的文官,可能會低一些。太平年代要發展農業、商業貿易、治理水土,這些主要都是由文官去負責的,而不是武將。
第三個方面,為了培養廉政的風氣,文官地位和俸祿高於武官。武官的職位和俸祿主要是靠戰功來獲得的,朝廷給的只有基本俸祿維持生計。而文官是沒有額外收入的,又常常和地方商賈打交道,因此俸祿給高一些,以免出現文官為了生計被迫貪汙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