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街味道

    問題:《琵琶行》裡的江州司馬是白居易嗎?白居易為何自稱江州司馬呢?

    前言

    古人喜歡用地名、官職等代替姓名。如袁世凱是河南項城人,因此又叫做 袁項城;柳宗元是河東人,因此叫做柳河東。

    因為柳宗元又做過柳州刺史,所以又被叫做稱“柳柳州”。杜甫因為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又被稱為杜工部。

    白居易當然也可以被叫做白司馬。

    一、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

    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政令不行。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淮西節度使吳元濟謀反,唐憲宗委培宰相武元衡清剿,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有唇亡齒寒之憂,於是派人刺殺了武元衡。

    當時白居易上書論事被認為“越職言事”,又因為母喪而遭到誹謗。因此被變為江州司馬。

    白居易被貶江州的第二年寫下了《琵琶行 》,其中寫到: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這個江州司馬是白居易的自稱。

    二、好友寫詩慰藉白司馬

    白居易被貶江州後,好友楊巨源作詩《寄江州白司馬》

    江州司馬平安否,惠遠東林住得無。湓浦曾聞似衣帶,廬峰見說勝香爐。題詩歲晏離鴻斷,望闕天遙病鶴孤。莫謾拘牽雨花社,青雲依舊是前途。

    江州是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當地最著名的風景區是廬山。東晉時淨宗初祖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主持。白居易在廬山北建立草堂,常與當地的僧人交遊。因此楊巨源問道,白司馬你平安否,在東林寺附近住得怎麼樣呢?

    受到白居易提攜的小朋友徐凝也作詩 《寄白司馬》:

    三條九陌花時節,萬戶千車看牡丹。爭遣江州白司馬,五年風景憶長安。

    相對上面兩首詩,元稹的這首流傳更廣,《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樂天,是白居易的字。當時元稹白貶謫在通州(州治在今四川達縣)任司馬,聽說白居易的事情,於是寫了這首詩。

    白居易在江州市,常常和元稹書信往來,相互唱和,這一天元稹又得到白居易的一封信後,做了一首《得樂天書》

    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何如。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

    元稹遠在他鄉得到好友書信,激動若此。

    三、白居易自稱江州司馬

    除了在《琵琶行》中,白居易還在其他的詩中自稱為江州司馬。例如《聽崔七妓人箏》

    花臉雲鬟坐玉樓,十三絃裡一時愁。憑君向道休彈去,白盡江州司馬頭。

    這次不是淚流滿面的“江州司馬青衫溼”,而是愁不能禁的“白盡江州司馬頭。”

    還有這首《送蕭鍊師步虛詞十首,卷後以二絕繼之》

    欲上瀛州臨別時,贈君十首步虛詞。天仙若愛應相問,可道江州司馬詩。

    白居易815年被貶江州,818年被任命為忠州刺史,離開了生活了三年的江州。當時還做了一首紀念,《自江州司馬授忠州刺史,仰荷聖澤,聊書鄙誠》

    炎瘴拋身遠,泥塗索腳難。網初鱗撥剌,籠久翅摧殘。 雷電頒時令,陽和變歲寒。遺簪承舊念,剖竹授新官。 鄉覺前程近,心隨外事寬。生還應有分,西笑問長安。結束

    貶官江州對白居易的打擊非常大,甚至改變了他的人生觀,其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了"獨善其身"。

    白居易自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其諷喻詩,也正是這些詩給他帶來了麻煩。從此以後,他的閒適、感傷之詩越來越多。

  • 2 # hyg陌上花開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當時的三大詩人之一(另兩位是大李杜)。和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於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通俗易懂。代表作長詩有《長恨歌》、《賣炭翁》、當然,還有這首《琵笆行》。“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在民間流傳甚廣。

    《琵琶行》裡的江州司馬就是白居易本人,為什麼說是他,當然得從他自身的經歷講起。

    《琵琶行》創作於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的第二年秋,在潯陽江頭送客,偶遇一年輕時紅極一時,年老色衰後被“重利輕別離”的商人拋棄的歌女,聯想到自己的遭遇,觸景生情,作六百一十六字歌行長詩,送給她。其實,也是送給他自己。

    那麼,大詩人白居易遭遇了什麼,讓他對一名歌女惺惺相惜,甚至覺得自己和她一樣“天涯淪落”呢?

    白居易任左拾遺時,以“濟天下為己任”,忠實地履行諫官職責,“有闕必規,有違必諫”,據說他領的諫紙都不夠用;同時寫了大量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甚至於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以此補察時政,針砭時弊。他的大膽和直接得罪了太多的人,有時候弄得皇帝也下不來臺。他在《與元九書》中說“權貴豪盡者,相目而變色”,“執政柄者扼腕”,“握軍要者切齒”,可見他樹敵之多之廣。元和五年,一次朝廷“面論之後”,皇帝對他在朝堂之上和自己直接辯論神策軍中尉吐突承璀的事深感不快,任命他為京兆府戶曹參軍,明升暗降,實際上就是剝奪了他的諫官發言權。其實這就等於給他提了個醒,讓他少說話;後來又任了個虛職左贊善大夫,可是生性耿直的白居易還是沒能學會低頭折腰,更沒有學會閉嘴。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當時掌權的官僚集團都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卻挺身而出,主張嚴緝兇手。於是被權貴們抓住把柄說他越職言事,大肆打壓,被貶謫為州刺史;而他得罪過的中書舍人王涯又趁機誣謗他寫的“賞花詩”和“新井詩”有傷孝道,因為他的母親是看花掉井而墜亡的。說這樣的人不配治郡,於是又被再貶,為江州司馬。其實,這是純粹的“欲加之罪”,白居易的賞花詩和新井詩都寫於母親墜亡之前。可是“牆倒眾人推”,當權者們一起發力報復,活活把白居易從繁華的京城推到了江州,做了司馬。所以說《琵笆行》末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中的江州司馬就是白居易本人。

    那麼,白居易為何要自稱江州司馬呢?

    白居易“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被心懷嫉恨的當權者們聯手逐出京城;“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當起了江州司馬。

    我們來看看這“司馬”是個什麼官?

    唐朝時,司馬這個職務相當於當地刺史助理,徒有虛名,沒有實權,基本上是被貶的代名詞,但可領俸祿,所以白居易說它是“養老官”。而且一般情況下,官員們輕易不會和司馬們交往,怕被牽連;同時又因為不知道哪一天風水轉了,他們再調回京城,所以也不會太怠慢,大多會敬而遠之。故而司馬們很難有朋友,難免孤寂落寞。司馬本是從五品以下,但如果是散職,則會品階更低。按《舊唐書•與車志》:"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下服緋,六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詩中是“青衫溼”,可見當時白居易所任司馬是八或九品,是地位低微的“芝麻官”,他心中的失落和煩悶可想而知。

    他在詩中寫下“江州司馬”,以這個微不足道的被貶後的官職自稱,一方面以示和歌女“同是天涯淪落人”,同病相憐;另一方面感嘆自己懷才不遇,一種自嘲和無奈罷了。

  • 3 # 桃之夭夭老牛

    江州司馬是當時白居易的職務,他被貶江州擔任的就是司馬。

    白居易受權貴誣陷,被貶為江州司馬。白居易當時心情惡劣。來到江州正是秋天,放眼看時,“樹木凋疏山雨後,人家低溼水煙中。菰蔣餵馬行無力,蘆荻編房臥有風。”(《初到江州》)九江潮溼炎熱,梅雨季節陰雨連綿,雲含瘴氣,北人南來,難以適應,唯有叫苦。

    住下去白居易發現了它的美妙之處。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物產豐富,魚米之鄉,盛產美酒。蔬菜也別具風味,“此州乃竹鄉,春筍滿山谷。山夫折盈抱,抱來早市鬻。物以多為賤,雙錢易一束。置之飲甑中,與飯同時熟。”(《食筍》)九江的廬山,白居易一到那裡便陶醉:“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廬山草堂記》)

    白居易在此置草堂三間,栽花植樹,引泉灌溉。廬山“春有錦繡谷花,夏有石門澗雲,秋有虎溪月,冬有爐峰雪。”(同上)山水悅目,琴書消憂,一上廬山,十天半月不歸。這時的白居易,又願終老在九江了。

    《琵琶行》序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證明白居易在江州過的舒服。《琵琶行》詩中反映出來的悲傷不過是詩人的悲傷罷了。詩中講的悲慘遭遇也不過是缺少高檔音樂,“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無音樂,“山歌村笛”,“嘔啞嘲哳”。住的地方,“黃蘆苦竹”。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居所竹子繞宅,多麼愜意。但白先生嫌竹子苦。他是熊貓嗎?吃出了苦味。顯然不是,矯情而已。“取酒獨傾”也不見得,不是該有劉十九嗎?

    白居易《琵琶行》是與琵琶女相比,同是京城來的,同樣風流瀟灑過。琵琶女色衰下嫁,白居易被貶下臺。琵琶女尚有“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的失落感,白大才子怎麼能不表示一下呢?於是就失聲痛哭,以至“江州司馬青衫溼”了。其實琵琶女的自述也不可信,夜深了,怎麼還能“夢啼妝淚紅闌干”,睡覺不卸妝嗎?睡前不洗臉嗎?都是詩人的感覺,詩人以誇張、聯想、想象為能事的,切不可相信啊!

  • 4 # 晴空莽莽

    江州司馬就是白居易,《琵琶行》寫於白居易被貶江州期間。

    被貶起因

    1、因為當朝宰相武元衡被刺殺身亡,白居易上書主張緝拿真兇,被指為越權。說到武元衡,是武則天的曾侄孫,歷經三朝的元老,唐德宗盛讚其有宰相之才,在唐憲宗時期受到重用,也因為損害了一些人的利益遭到刺殺。

    元和十年,淮西節度使吳元濟謀反,憲宗委任武元衡統領軍隊對淮西蔡州進行清剿。引起與淮西勾結的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等割據勢力的恐懼,決定刺殺武元衡等主戰派大臣,以救蔡州。

    2、另有人誹謗:白居易的母親因為看花墜井身亡,白居易寫了“賞花”和“新井”詩,是為不孝。因此,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今江西九江)。

    有關於白居易的母親墜井之言,其實是自殺。白居易小的時候父親去世,生活的重擔壓在母親身上,因此產生了心理問題。白居易的家窮到什麼情況呢?一家人沒飯吃經常找周邊的鄰居去借,要知道古代人十六七歲就結婚,白居易也到了37歲的高齡才成親。

    幸得白居易科舉一考就中,正要穩定生活接母親一起去住,她的母親曾在家中自殺未遂,後來趁婢女不注意跳井,白居易連最後一面都沒能見到,之後守孝三年。

    自稱江州司馬

    古代為官之人,都是以官職、地名自稱或稱呼他人,例如:王羲之官拜會稽內史,領右將軍,故又稱之為“王右軍”;杜甫,人稱杜工部;柳宗元,又稱柳柳州;顏真卿,又稱顏魯公等等。

    被貶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巨大轉折。之前有這“兼濟天下”的雄心壯志,希望為國家多做貢獻;此後漸漸只有“獨善其身”之心志,雄心不在,怡然自得。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琵琶行》的由來

    《琵琶行》與《長恨歌》是白居易最得意的作品,後者寫的是楊貴妃,今天著重說一下前者,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悲慘遭遇。

    白居易任職江州司馬的第二年秋天,為友人送行,走到了潯陽江頭。聽見一旁的船上有人在彈琵琶,打聽之下原來是長安的歌女,現在嫁與商人為婦,少年歡樂,如今日日漂泊無依,跟著丈夫到處流浪,悽苦悲哀。

    琵琶女的高超技藝: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白居易深感自己這兩年的經歷,有感而發,作此《琵琶行》送給她(原作《琵琶引》)。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這句經典名言後來廣為流傳:我們都是淪落天涯的人,有著相同或相似的境遇,同病相憐,那麼就算此前素不相識,又有什麼關係呢!今日能夠相逢就是緣分啊!

    延伸典故:司馬青衫

    青衫,是唐朝官服,文官八品、九品都穿青色官服,是白居易身份的標誌,後來的詩人常用這個典故來表作因為心中痛苦而傷心流淚。

    宋代司馬光著有《錦堂春》寫道:“席上青衫溼透,算感舊、何止琵琶。”說的就是之事,遠遠超過琵琶女的悲慘身世。

    元白樸寫《奪錦標》也說到“誰念江州司馬,淪落天涯,青衫未免沾溼”。

  • 5 # 梧桐樹邊羽

    《琵琶行》裡的江州司馬是白居易嗎?白居易為何自稱江州司馬呢?

    這兩個問題並不算複雜,我們借這個問題大致分析下白樂天的這首名作。

    一,《琵琶行》裡的江州司馬就是白居易自稱。

    《長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兩首藝術成就極高的歌行,分別是他在年輕時期和被貶之後的代表作品。《長恨歌》是結合歷史、民間故事、作者想象的虛構作品,情節曲折動人,修辭浪漫熱烈。而《琵琶行》正好相反,是他被貶江州時期的作品。

    年輕的白居易也是衝動、針砭時弊、不留情面的。他在年輕時倡導的新樂府運動,就因為直面社會弊病得罪了不少權貴。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其後白居易又被誹謗,他母親因看花而墜井去世,他卻著有“賞花”及“新井”詩,有害名教,於是被貶為江州司馬。

    《琵琶行》很長,我們大體分析一下。整個詩的結構分為四段,第一段是: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這一段交代寫詩記事的時間、地點、事由並進行環境描寫、作情感的渲染。因為是離別,景色又很蕭瑟,主客相送都感覺很悽慘的樣子,就希望有音樂來沖淡一下。正好聽到水上有琵琶聲,兩人走的不走,送的不回,一起去找這琵琶聲的來處。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這一段寫琵琶女演奏過程,真真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手筆。以詩詞詳寫樂器演奏音樂之美,大概在白居易這裡到達了頂峰。從定調——起手——漸入佳境——高潮迭起——低沉抑鬱——銀瓶乍破——裂帛收聲——江心月白,一氣呵成,有起有落,有慢有快,將琵琶的音色之美、琵琶曲的曲折奔放、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寫得淋漓盡致。

    如果這首長詩到這裡完結了,同樣是不得了的精品大作。但是於整體長詩的結構來說,這一段的盛況華筆不過是整體“起承轉合”中的“承”罷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還在後面。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琵琶演奏完了,女子整頓衣裳,收拾臉上表情,正經聊天。在聊天中,身世娓娓道來,原來這女子原本是教坊第一部的琵琶高手。相當於當今國家藝術團的琵琶獨奏一把手,年輕的時候風花雪月,“秋月春風等閒度”。終於年華易逝,青春易老,嫁給了地位低下的商人。之所以在這裡相遇,是在等待丈夫回家的閨怨中夢醒,拿起曾經的琵琶演奏來紓解寂寞。

    這一段相當於“起承轉合”中的“轉”,將思路從鬼神皆驚的高妙琵琶演奏中轉換出來,用女子的身世將詩人、讀者的思緒重新拉入“江水寒”、“秋月白”的人生愁怨中來。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最後一段,還是聊天互動,只是這裡詩人成為了敘說者。白居易感慨自己的身世,抒發與琵琶女的同病相憐之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二句感情濃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淚,也為千古失落者觸發了一見傾心之機。中間幾句大致表明了自己被貶江州的處境和寂寞,最後邀請女子再彈一曲,並說自己願意為她寫一首《琵琶行》。這裡白居易使用到了文中明文的手法,大大加強了這次際遇的真實性,這種手法在今天咱們很多拍電影、寫書,特別是自傳型別的作品中還經常使用。

    女子本不願再彈,被作者一番言語感動,見他如此真誠,如此動情,便重新入座演奏了一支更為悲惻的曲子。這支曲子使得所有聽者無不唏噓成聲。多情的詩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經溼透了。

    司馬是從九品,而八九品官員當時都是穿的青衫,所以有“江州司馬青衫溼”之語。

    整首詩至此完結,我們可以很明確地看出最後一段作者的身份表明和情節自敘,所以江州司馬正是白居易的自稱。

    二,為什麼白居易自稱江州司馬?

    這是他當時的官職。古人在稱呼他人的時候,一般是用官銜代替本名,以示尊重。這其實就跟我們今天稱呼某人為“某局”、“某處”是一樣的。像杜甫尊稱“杜工部”,因為他在嚴武手底下做過工部侍郎,王昌齡尊稱“王江寧”,那是因為他曾經是“江寧丞”。

    這裡就有一些不同,到底是以官銜相稱還是以管轄地方相稱呢?這其中好像並沒有什麼定數,取決於官員的身份大小或者在管轄地的成就,總的來說就是以功績大的來冠以稱呼,同時要注意稱呼的順口。比如咱們若稱呼王昌齡為“王丞”,就不大合適吧?但是王維,咱們又可以尊稱他為“王右丞”,這就是因為平仄的順口問題了。

    回到白居易這裡來。為什麼別人使用的尊稱,而白居易拿來自稱呢?

    第一,司馬這個官挺小的,不存在尊稱。這就好像咱們現在的公務員自報家門一樣,“我是某某地方科級幹部”,因為職位不高,所以自己說出來並沒有唐突。那麼一般生活中,別人稱呼白居易,應該是稱呼“白司馬”才對,這樣就附加了職位尊重。而白居易這種加上地名和官職的自稱就是一種簡單的指代,並沒有自誇的情緒在裡面,甚至還帶有一點點自嘲。

    畢竟,從中央直落地方司馬,對他來說,是大不如前的。

    同時,還有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詩詞平仄關係。我們知道歌行這種古體詩是不必遵守平仄格律的,但是作為中唐詩人,平仄格律基本上已經深入了創作狀態。他們在寫詩的時候會盡量使用合乎平仄的律句——這不是一種要求,而是一種習慣——所以後來古體詩慢慢地都成為了“律古”,直到發展出格律精體詞牌來。

    咱們不說格律,“江州司馬”四個字放在詩歌裡,就是比“白司馬”幾個位元組奏感強,而且順耳,大家多讀幾遍就知道了。

  • 6 # 聽雪話詩文

    《琵琶行》裡的江州司馬可以確定是白居易本人。

    《琵琶行》是白居易最為著名的長篇樂府詩,這首詩是白居易於元和十一年(816年)所作,815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次被貶帶給白居易嚴重的打擊,也成為白居易整個思想精神的轉折點,雖然依然有兼濟民生之心,但是從前高進的思想經此打擊轉變為了消極淡然。

    寫下《琵琶行》的時候,是白居易被貶至江州(今江西九江)的第二年的秋天。這一天,白居易送友人至江州的潯陽江頭,偶遇身世悽楚的琵琶女,在聽過琵琶女的高超彈奏和悽楚身世後,深受感觸寫下了這首著名長篇樂府詩《琵琶行》。

    詩中的“江州司馬”是在全詩的最後出現,在最後他寫道:“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在這裡白居易以自己被貶後的官職自稱作以結尾,雖然地位懸殊,但當時白居易除了對琵琶女的同情,更重要的是與之有著同病相憐之感。

    “江州司馬”對白居易來說是受到貶謫打擊的符號,在詩的結尾他以官職自稱,表示自己因感觸淚泣已至青衫被打溼,正是他迫切表達自己內心情感思想的表達方式,也是突出刻畫與琵琶女同病相憐的境遇了。

    相比於《琵琶行》中其他經典的名句妙語,如“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等,我總是獨獨感動於結尾這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一句“江州司馬青衫溼”,其中包含著多少的前塵近事、世事糟粕,他的無奈,他的同情,他的失落都已盡在其中。

  • 7 # 雲端客tyt

    因為當時白居易被貶到江州做司馬,他聽琵琶女的悽慘遭遇,聯想到自己的遭遇,十分感概:“同是天涯滄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流下了同情的眼淚在青衫上。古代的官員官服是分等級的,既是青衫,說他的官階不大,頂多是個八,九級的芝麻官。古代稱青即藍色,故說青衫溼。

  • 8 # 上品下司

    白居易在被貶為江州司馬期間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其中的《琵琶行》就是代表作之一。詩中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等名句流傳至今,篇末的“坐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中的“江州司馬”指的就是白居易自己。

  • 9 # 路遙lgy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句千古名句,道不盡人生滄桑,多少人以此相知相交身同感受。

    大詩人白居易在這首《琵琶行》裡還寫下了“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這裡的“江州司馬”,指的就是白居易本人。

    白居易早年可謂是春風得意,十年間,三登科第。也正是白居易的少年得意,使他當了諫官後,把自己當做了魏徵,常常奮激上書。可是當時皇帝是唐憲宗不是李世民。

    在白居易四十四歲時,他擔任太子身邊閒職,不該自己諫官的秉性,上書直言刺殺武元衡案件,結果得罪掌權派,被貶江州刺史。他的上書,按照現在來說是跨界了,他一個閒職小官,根本挨不上他管的事。

    再則,白居易人品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高尚,自然是得罪了不少的人。在他被貶江州刺史不久,有人叫王涯告他不孝順,不可以當治府的官。緣故是白居易的母親,因為看花掉井裡淹死了,他還在賞花吟詩。

    其實白居易的母親是有病,按現在說是精神病,墜井而亡是真事。白居易曾寫詩懷念,並悔恨自己沒有照顧好母親。這純屬意外的事,被朝廷接納。白居易又被貶成了江州司馬。

    經歷了這一番變故後,白居易深有感觸,從曾經輝煌的皇帝身邊京官,一下被貶到遠方最低階的官職。加上母親的去世。他覺得自己成了“天涯淪落人”,才寫下了這千古名篇《琵琶行》。

    “江州司馬”,其實是一個比較低階的文化職員。應該是九級,身穿官服是青色的,就是黑色。所以有了“江州司馬青衫溼”的詩句。

  • 10 # 檸檬愛跑步

    江州司馬是白居易被貶官後的職務,實際上那時他已經被貶為文散官最低一級的從九品將仕郎,所以他當時只能著青服而不是從五品的緋服。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11 # 許家那個人

    我認為《琵琶行》裡的江州司馬就是指白居易,白居易自稱江州司馬的原因如下:

    第一,白居易任職於江州司馬這個官職: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譁,藩鎮勢力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反側”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有“擅越職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諷喻詩,得罪了朝中權貴,於是被貶為江州司馬。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白居易得罪了權貴,降職為江州司馬。

    第二,《琵琶行》的寫作背景看:

    元和十一年秋天,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已兩年,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藝技紅極一時,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心情抑鬱,結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體裁,創作出了這首著名的《琵琶行》。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他是因為自己在任江州司馬的第二年,為朋友送行,感懷自己的遭遇創作的《琵琶行》。

    第三,從《琵琶行》的詩詞內容看:

    詩中有一句叫“坐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問在座之中誰流的眼淚最多?我江州司馬淚水溼透青衫衣襟!所以從此可以看出誰的感觸最深,肯定就是作者白居易,因此這個江州司馬就是指的白居易。

  • 12 # 車工00

    丨《琵琶行》裡的江州司馬,當然是白居易自己了。

    白居易寫這首詩時正處於人生低谷,此時因母親離世守孝期滿,國家正處於動盪之時,自己雖時常進諫得唐憲宗賞識,然唐宗也只是為了得一從善如流的虛名,其實對他早有抱怨。當堂堂一國宰相武元衡遭人刺殺,竟無下文時,白居易上書皇上,請求抓捕兇手,嚴加懲罰。卻遭對手誣陷,說是越權,又因自己寫過花詩,而母親卻因賞花不慎跌落水中淹死,竟成了打擊誹謗他的理由,因此被貶為江州司馬。

    白居易有次在歌坊中聽到淒涼的琵琶聲,瞭解到彈琵琶女子身世坎坷,聯想到自己仕途,由感而發,遂寫下《琵琶行》這一千古絕唱,其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識何必曾相逢。"正是自己坎坷遭遇的真實寫照。本文在最後兩句"坐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已經點出,其中的江州司馬就是自己,可謂"同是天下淪落人"!

  • 13 # 我之煙臺

    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膾炙人口,盡人皆知。“江州司馬青衫溼”中的江州司馬,毫無疑問指的就是白居易本人。

    古時的江州即現今江西九江。原本白大才子穩居長安任高職,奈何彈劾過多,惹毛了天子,一聲令下,被貶江州任司馬一低階文職。

    滿腹經綸,卻報國無門。愁苦鬱悶至極,散發扁舟,偶遇技藝高超但身世坎坷的琵琶女子。聯想自己仕途不順,流落他鄉,故生惺惺相惜之意。

    其實很多優秀的作品,都是在人生失意彷徨、深陷低谷之時爆發出來的。人往往在這種時候,能喚醒靈魂深處的敏感細微處,留下千古絕唱。

  • 14 # 小柒的旅行江湖

    非常著名的《琵琶行》,學生時代,能全文熟背,後來也寫過相關的一些美文。

    原文是: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感同身受的白居易哭的最慘。誰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再來看看江州司馬是一個什麼樣的官兒?

    江州是一個地名,唐朝、宋朝的行政區劃之一。 唐代在今江西九江因長江流經設江州,因沿襲時間較長,特別是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貶任江州司馬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琵琶行# 》名篇更令九江這個“江州”比較出名。一直到宋代、元代。

    司馬是一個官職。殷商時代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徒、司空、司士、司寇並稱五官,掌軍政和軍賦,春秋、戰國沿置。漢武帝時置大司馬,作為大將軍的加號,後亦加於驃騎將軍,後漢單獨設定,皆開府。隋唐以後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司馬# 的職能有:管理軍賦、組織軍訓、執行軍法,與主管人民的司徒和主管工程建設的司空協作,從事“書土田,度山林,鳩藪澤”等大量非軍事的工作。

    江州司馬是江州刺史的副官,一般用於貶官任職,唐朝的刺史類似於紀檢委,但是偏重於軍事。司馬相當於個參謀長,軍區的參謀吧。但是沒有實權,#白居易# 本來是個高位的文官,宋朝重文官。白居易左遷江州後,就成了個參謀,心裡也是一萬個不悅呀。結果,琵琶聲聲落到心坎上,觸動了淚點……

  • 15 # 彩虹之南R

    《琵琶行》裡的江州司馬是白居易嗎?白居易為何自稱江州司馬?

    《琵琶行》裡的江州司馬是白居易自己,為何自稱江州司馬,因白居易當時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

    白居易被貶的一年裡,倒沒有什麼不開心,由於有一天聽到了琵琶女的悲情彈奏,勾起了他一直藏在內心深處被貶的哀傷,為什麼“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因為琵琶女彈奏的曲中人彷彿也是白居易自己!

  • 16 # 西山詩家國

    江州司馬就是白居易!

    千古絕唱《琵琶行》表面上是描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不幸經歷,其實是白居易對自己“懷才而不被大用”的懷抱寄託。

    說白了,白居易聽了琵琶女的遭遇,就好比又看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作為文人、男人和名人,他又不可像女孩子一樣抽抽搭搭地自訴委屈,於是,就借用琵琶女的遭遇來表達自己的委屈和不甘!

    所謂‘執手相看雙淚眼,同是天涯淪落人 ’正是白居易當時的心理寫照。

    在《琵琶行》的結尾,白居易寫道: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其中,“江州司馬”是白居易當時的官職,也是他自稱的“稱號”!

    古代文人常以出任過的最高或者最顯耀的官職作“稱號”

    古代的文人、詩人經常使用地名、官職或表字作為“稱號”來自稱,主要用來區分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自我提示和標榜意義。

    比如柳宗元,其作品稱為《柳河東集》。河東就是柳宗元的出生地。

    柳宗元自稱:“河東,古吾土也”。這是因為柳氏一族得姓於柳下惠,後來遷到山西運城,發展成門閥士族,柳宗元常常自豪地說:“柳氏之分,在北為高”,可見,他以河東籍貫為傲。

    又如王維,其詩集又稱為《王右丞集》。這是因為王維曾經官至尚書右丞。

    王維雖然出身於河東王氏,但王氏已經沒落很久,所以,他以正四品的尚書右丞為名號,也有光宗耀祖的自得之意。

    白居易寫這首《琵琶行》時,正任職江州司馬這一官職,按照文人的習慣,他是可以稱自己為江州司馬的!

    不過,在唐朝中後期,“司馬”一職是京城貶官的獨屬職務,沒有實權,清閒而又憋屈,地位卑微。

    因此,白居易這裡自稱“江州司馬”顯然不是褒揚自己,而是別有懷抱的。

    白居易為什麼自稱‘江州司馬’這一低微的“稱號”?

    前文已經說過,古代文人喜歡以最高的、或最顯耀的官職作為稱號來自稱,除了具有很高的區別度之外,也是一種從政成就的炫耀。

    因為,文人的心底一直都有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夢想。其中,官職位置的高低正是他們從政治國能力的體現。

    在白居易出任“江州司馬”這個卑微的小官之前,他先是被貶為江州刺史。再早之前則是正五品上的太子左贊善大夫,更早之前則是左拾遺這樣清貴、顯耀的諫官。可見,他從左拾遺開始,是一路被貶下來的。

    白居易從小就很出眾,才華橫溢,初到京城即因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而名滿京華。後被唐憲宗賞識而提拔為左拾遺,品秩雖然只有七品,但卻是登上相位最快捷的路子!他一再被貶,上進的希望顯然越來越渺茫,也難怪他滿腹自憐自惜,竟然使用“江州司馬”這一低微的官職做稱號,令人唏噓!

    後來的白居易

    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轉折點!他認清了朝廷的政治形勢,開始走上“獨善其身”的路子。

    《琵琶行》一詩寫完不久,也不知道是唐憲宗動了惻隱之心,還是他詩中卑微的“司馬、青衫”打動了賞識他的大佬。白居易開始走上飛黃騰達之路!

    一年後,白居易轉任忠州刺史。

    四年後,他被召回長安,任尚書司門員外郎。

    五年後,轉任主客郎中、知制誥!又一年,加上柱國、中書舍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有什麼樣的家庭,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更好地體現家風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