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門悅享匯
-
2 # 劉老師北京中考數學
成功的人共通之處就在於,果斷執著。人性的弱點,自帶膽怯軟弱。知道自己該學習,又做不到,那就是沒吃夠生活的苦,不逼自己一把,你哪知道你的潛能底線在哪裡,年輕不努力不吃苦,老就就要去吃土。
-
3 # 平凡練家人
在看到你這個問題時,我能感覺到你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其實這是好事,至少說明你還有心願意讓自己優秀起來。對此問題有幾點建議:
樹立適合自己的目標出現這樣的情況,往往都是心中目標沒有更好的明確,或者說自己定的目標不適合自己目前的實際情況,或者你還沒有自己的目標。
那麼你需要做的就是樹立目標、調整好目標重新給自己目標定位。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目標也一樣。定的過高,超過自己實力範圍,你沒有行動的積極心;定的過低,你雖然能輕鬆達到,但是對你自己沒有挑戰性,你都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
甚至還會懷疑自己:想學好,為什麼就是行動不起來呢?就跟你現在的情況一樣。所以確定一個目標並且是適合自己的目標很關鍵,有助於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父母溝通,得到他們的鼓勵心中有目標,也想努力學好,可還是處於消極狀態。建議可以和父母做一次溝通,畢竟他們就是你最親近的人,你把內心話跟他們講,相信任何父母都會用他們應有的成年人思維和智慧來給予你建議和引導。
和父母溝通,他們還可以幫助你消除學習上的壓力,因為和父母交流談心是世界上最溫暖的溝通,他們不會隱藏他們所知道的,而且還會想方設法的盡他們所能幫助提高學習積極性。
不學習就要落後,甚至被淘汰既然自己知道該努力,那就對自己“狠”一點吧,“逼迫”自己一把。人都是往往沒到絕境的邊緣,他是不會拼命掙扎的。“逼”自己一下,對自己嚴格一點,或許你會發現自己原來是這麼優秀。
自己在頭腦裡要有個學習的動力和概念:學生的本質任務就是學習,不學習就要落後!既然有想法那就趕快行動,難道你還眼看著比你優秀的人還更優秀嗎?
不要讓思想行動起來了,身體還在原地不動,這叫:空想。時間長了就導致行動變得更加“僵硬”,真的就無法行動了!
不負韶華,不負青春!少年加油!
-
4 # 初中數學匯
自己能有這個想法就等於是一個小小的進步了,說明心理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需要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了。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呢?
努力學習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投入,它是積極向上的一種狀態,而要養成這種狀態,就需要摒棄自己長期已經養成的懶惰、或學習不投入等惡習。下面介紹幾種方法吧:
自己要做好一個長期備戰的準備,學習是一件過程很苦的持久戰,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它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任何人能幫到你,需要自己下定決心去改變,去努力。努力的過程必然很枯燥,自己可以把一個長久的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例如想提升數學,先確保基礎送分題型的得分率,如果完成小目標給自己一個小獎勵來激勵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任何目標都是從邁出去第一步開始的。學習也要掌握方式方法,學習的動力有了再加上正確的方法就一定能成功。在自己行動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自己的狀態,如果自己之前不好的習慣來參與自己做某項決定時,就要用積極的習慣去取代它,例如,再遇到難一些的題目時,以前可能這樣想,我是學渣,我不行的,我成績那麼差,怎麼可能會做,放棄吧;而現在要時刻提醒自己,我能行,我相信我自己,不管多花多少時間,什麼途徑,我一定要搞明白裡面的所有知識點。這樣時間久了,學習效率與知識點的覆蓋面就上來了。最後,以夢為馬不負韶華,邁出去第一步很重要,但行百里路半九十,堅持到底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
5 # 沈鑫2019
2、一個人如果沒有夢想就像鳥兒沒有翅膀,長大無法飛翔;一個人如果沒有夢想就像是鹹魚,活著其實已經死了。
3、朗朗就是因為找到了夢想,他的夢想就是談鋼琴,他喜歡談鋼琴,他爸爸為了幫他實現願望把家裡的房子買了給他買架鋼琴,帶他到北京、到國外去學習彈鋼琴,最終成就了他的夢想;
4、傑克遜從小自卑內向,但他只要拿起麥克風,就成舞臺上的舞神;劉翔在找到跨欄這個愛好前也不出名,但他結束運動生涯時他要親吻那個欄杆,可見他多麼的熱愛!
5、我想說的是找到你的愛好、擅長的事最為你的夢想,去追求、去實現.有夢想後,你會生出無窮的力量、動力想要去實現它!
6、然後制定實現的具體計劃,分解你的計劃到每年、每半年、每月、每週、每日,然後每日、每週、每月、每半年、每年去檢驗完成的情況!
7、把目標或夢想視覺化貼在牆上,每天要看至少一遍,每天要想像已經實現的場景!
8、目前學習是你實現的計劃之一,這樣你會生出無窮的力量來學習!
9、最後提醒你的夢想一定是你特別渴望的、夢寐以求的,當一個夢想實現以後再設立另一個夢想!夢想是用來支撐靈魂的!
-
6 # 喵喵漫畫手繪
知道該努力了是好事,說明你成長了
提不起勁是因為迷茫無助
你發現有了目標就是找不到方法,不知道該怎麼辦,努力了但見不到效果,這很正常的,人都是喜歡做自己有成就感的,有收穫的事
學習跟一個人天賦 學習環境,學習方法有很大的關係
但是隻要你下定決心就一定能學好
首先
你先分析一下自己擅長的和不擅長的科目有哪些
在細心整理一下每一個科目會多少
讓自己感覺一下自己對哪些科目接受能力相對較快
其次,給自己定一個短期的學習目標
先選擇對自己來說學起來比較容易的科目
指定一個短期的提高目標
這樣會給自己增加信心
其他科目鞏固一下自己已經學會的,每天增加一小部分新的內容
再次看看自己的學習方法怎麼樣需不需要向他人尋求幫助或者改變一下學習環境
相信只要你努力就會有改變
-
7 # 哈嘍老張00000
其實提不起勁頭學習,這個東西,怎麼說呢。透過我自身的經驗吧,這個東西源於個人的習慣問題。不是提不起勁學習,而是已經養成了很懶惰的習慣,大腦啊,身體啊就會習慣性地懶惰。想想我們高中那種強迫性學習,每天高強度學習,養成了習慣,那時候的基本上就不會有提不起勁學習的問題。而且學習這種東西,也不是立竿見影的,往往你要花很功夫花很多時間才會有成就感,覺得很爽,然而只要你當下不學習,偷偷懶,馬上就覺得很爽了,大腦也因此習慣於偷懶。所以呢,要解決問題,最好是培養一下自己的耐性,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具體到細節就是每天最好固定一段時間去學習,學習任務也不要拖著不管,也集中一個時間點去處理他們。慢慢獲得成就感之後,每天認真做事之後的充實感也是很棒的。
至於制定計劃這件事,在試驗很多次之後,我發現實際實現起來很難。除非你真成了那種不食人間煙火,心神歸一的人,其他情況下基本很難保證計劃的完美實行。所以呢,我現在一般制定計劃只是定一個大致方向,每一個時間段大概應該完成的任務。計劃什麼的也不要定得太空太遠,一口吃不成胖子,儘可能貼近實際,比如一個學期學會Java的基本操作之類的,然後就是多少周看完教材啊,多少周學會編譯簡單程式啊,一步一步來。制定計劃之後,不是把它擺在一個高高大大的位置,而是每過一段時間就檢視一下自己,要時常唸叨著自己真正想做的,唸叨自己的計劃。踏踏實實做事!
還有手機電腦這件事,講真的確很影響學習,如果自己不能控制的話。我當初就是上課時沉迷於手機遊戲和聊天,回宿舍了就用電腦和室友開黑。其實吧,電腦手機都是工具,遊戲也是遊戲,不能讓自己被工具所控制,也不能讓自己被遊戲玩了。再說現在也不是玩的時間,等到混出名堂了,砸錢玩遊戲豈不是更爽。現在玩得爽,將來就只有辛苦勞動的份。所以呢,在不是特殊情況下,白天去上課就不要帶手機了,買幾本書啥的,空下來就看看書。老師的課聽不懂,不想聽了也不要念想著玩手機,睡睡覺豈不是更舒服,硬著頭皮聽其實也聽不進去什麼。等到晚上回宿舍了,在開手機處理那些訊息,和室友打打遊戲啊,刷刷微博貼吧啊,沒有學習上的孤寂,玩得也盡興。等到一段時間下來,你就會發現其實並不是有那麼多訊息去接受,也不是有那麼多人是認真想跟你聊點什麼,大部分都是扯淡。
至於負罪感,我相信要是跟我有差不多情況的人,應該都會有吧。其實呢,負罪感什麼的沒啥必要,你一直惦記著我做錯了,我對不起父母,我真是條鹹魚,這樣唸叨來唸叨去,自己慢慢就會潛影默化影響自己,搞得自己自卑,不自信,有時候甚至會想反正都這個樣子了,索性一股腦墮落下去算了。然後第二天又進入賢者模式,又開始自我厭惡的惡性迴圈。講真,其實沒必要有負罪感的,是人都會犯錯,誰年輕沒走過歪路。迷茫來,迷茫去,一路走走停停才是人生嘛。不要一直惦記著自己做錯的,反而應當以此為戒,來約束自己現在的行為,把握住當下,不再繼續犯錯。
具體來說就是這些了,也是我做學生時的感悟!最後再說幾個小技巧:
宿舍是大學生活的墳墓,在圖書館打遊戲也比在宿舍打遊戲強。
你看完這些東西覺得很有用,哇,我一定要改正,重新認真開始自己的人生呢!
結果你第二天就忘得乾乾淨淨。
所以千萬不要試圖感動自己。自己騙自己多了,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
8 # Kate成長記錄
個人覺得最主要的還是在於態度。也就是說對於學習不好的後果,認為可以接受。即使不好,對自己的影響也不是太大,所以自己的重視態度不夠。比如大家知道多運動就可以減肥,為什麼還是做不到呢?那是他覺得自己還不夠胖,還可以接受這個胖的程度,還可以出門見人,還能再湊合。要去改變,只能是發自內心的覺得自己胖到不行了,無法見人了,自己很痛苦了。學習也是一樣,目前還能接受自己學習不好,所以沒那麼大決心去努力。
可能還有如下原因:
1.自己的學習不好,可能不是一般不好,與好有很大的差距,擔心憂慮畏懼自己付出努力還是達不到目標。
2.對學習的重要還是沒有徹底認清。不清楚努力學習帶給自己的好處,心裡沒有願景。
3.可能家境不錯,想著留有後路。
-
9 # 魔幻大口袋
不知道你聽沒聽說過,心理學領域有一個“象與騎象人”的比喻?
“象”比喻的就是我們的情感,“騎象人”比喻的就是我們的理智。
相信你可以想象得到,坐在大象背上的騎象人,可以看到更遠的地方,可以指出更好的路徑。
然而人和大象的力量實在太過懸殊,大象平靜愉快時,興許會聽聽騎象人的指揮。若是恐懼或暴怒起來,狂亂的大象又豈是小小騎象人能左右的?
沒錯,這個研究就是告訴我們,人的理智在情感面前不堪一擊。
“知道自己該努力了”這是理智層面的思考;“就是提不起勁來”,這是情感層面的選擇。
沒有哪個人的改變是容易的。否則也不會出現那麼多“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人了。
“改變”的本質是你擁有了不同於以往的新體驗。是你採用了新行動,這種新行動帶來了新結果,新結果又強化了你的新行動,形成一個正反饋迴圈。最終,這個迴圈將你帶入一個新境地,改變也就成功發生了。
最大的難點首先就發生在新行動的啟動上。
稍微有點物理學知識或者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一輛車子在起步的那一刻最需要能量。一旦開起來了,就會輕鬆很多。改變同樣如此。
騎象人明明看到了光明的遠方,並且還看到了通往遠方的路,但是大象卻始終在深陷的泥潭中打轉,不肯邁開前進的步伐。
這個時候,不要急著責怪甚至鞭打大象。要學著聽懂你內心那頭大象的語言。
我們每個人,幾乎所有形成的習慣,不管好的壞的,最初都是保護我們來應對某一種焦慮或者恐懼的。
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從最早的不努力學習中,得到過什麼好處呢?
可能是避免了自己在思考難題時的痛苦,可能是獲得了更多用於自己感興趣事情上的時間,還可能是在公佈考試成績時可以把成績不好的原因歸結於“只是自己沒複習”,而不是自己的能力上……久而久之,“不努力”就成為了你在應對學習這件事上的舒適區。
“舒適區”並非指我們在其間真的感到舒適,而是指某種應對方式讓我們感到習慣和心安。
不管是什麼原因,找到它,正視它,認真傾聽自己內心大象的語言,懂得大象的恐懼所在。只有這樣,才能驅散掉這種恐懼,從而讓力量遠遠大於騎象人的大象,心甘情願地邁開步伐,走上騎象人指引的道路。
大象聽得懂“愛”,憤怒的責罵只會讓大象更加恐懼。
因為大象最開始的應對方式就是緩解某種焦慮的,如果你現在又在進行瘋狂的自我攻擊,只會讓大象更加焦慮害怕,那麼就會更加依賴那種緩解焦慮的方式。表現在你的身上,可能就是“發現自己不努力——罵自己沒用——更加不努力”這種惡性迴圈。
當你發現了大象的恐懼,也就是你內心真正想用“不努力”來保護的那個東西,請好好地感謝大象,因為它的這種做法當初真的實實在在保護了弱小的我們。
只不過環境變了,我們的應對策略也要隨之調整。就像受傷時服用止痛藥是在療愈,但之後還一直服用,那就是毒藥了。
你當初之所以選擇用“不努力學習”這個應對策略,一定是因為你內心有一種假設,你認為這樣做可以保護你想要的那個東西,或者可以讓你避免掉某種你害怕的東西。
現在,你需要找到這種假設。
人的心理也像我們的身體一樣,有自己的一套免疫系統,用於對外來的事情產生排異反應,以保持自身的固有平衡。
我們可以用X光射線掃描身體,發現一些“異物”。那心理該如何掃描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凱根提出了一個“心理免疫的X光片”,用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對自己的心理所一番掃視。概括來說,是四個問題:
你想要達成的行為目標是什麼?
你正在做哪些與目標相反的事情?
你為什麼會做這些相反的事情?
找出假設,並設計行為實驗來校驗其是否成立
舉例來說,我是一個對自己學習習慣不滿意的人,我要用心理免疫的X光片來掃視一下我的內心:
1. 我的行為目標是想要做到努力學習
2. 我正在做的相反行為有:不讀書、不復習功課、把學習的時間用來打遊戲
3. 我之所以這樣做,因為可以活在“自己很厲害”的舒適幻想中,並且一旦考試成績不好,老師同學們只會覺得那是因為我壓根沒學習,而不是因為我努力學了但依然不會
4. 我內心其實有一種假設:學了不會是件很丟人的事情,我表現出完全不努力的樣子,大家不會嘲笑我,但如果我那麼努力成績還不好,就一定會被嘲笑。
找到這種假設,我要驗證這個假設是否成立。怎麼驗證呢?我要努力學習,並且絲毫不介意老師同學們看到我的努力。如果努力之後發現還有不會的,就去請教老師和同學,看看他們的反應。如果他們根本沒有表現出嘲笑的意思,顯然我的這種假設就不攻自破了。
你要知道,當你開始對內心或許連你自己都不曾意識到的假設產生困惑甚至質疑時,改變的種子便已然埋下了。
當你開始設計行為實驗去挑戰內心多年的假設時,你已經是一位比絕大多數人都勇敢的勇士了。你勇敢地踏出舒適區,選擇逃離既有的安全感,而用一種完全陌生的應對方式去體會世界,這個過程本身就已經足夠充滿意義了!
最後,還想提醒一下。改變的路道阻且長,沒有動力時,我們需要抬頭仰望星空,用腦海中那充滿詩意的遠方為自己賦予能量,讓自己相信現在做的一切是有意義的。當困難重重看不清前路時,我們最好低下頭來腳踏實地,別管前路如何,先邁好腳下這一步吧。
祝你能像個戰士一樣,尋找到內心的使命感,讓未來的你能夠感謝當下的你所做出的每一個決定。
-
10 # 魚寶寶來了
從70年代開始,心理學家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跟蹤研究,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最後總結出的“延遲滿足”理論,對教育行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延時滿足能力是重要的成功因素“棉花糖實驗”的實驗者給一些4歲左右的兒童每人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們:如果等20分鐘吃,就可以吃到兩顆。可想而之,有的孩子一分鐘都等不及,有些孩子等了一會兒,還是沒能抵制住誘惑,只有少數孩子經受往了考驗,得到了雙倍回報。研究人員在十幾年以後再考察當年那些孩子現在的表現,研究發現,那些“延時滿足”能力強的孩子,要比習慣於“即時滿足”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學習,之所以不能讓人容易堅持下來。就是很難得到及時滿足,及時考試時能得到好成績,但一旦懈怠,就會又一次失利。學習這條路上除非有很高的智商和天賦,大部分人都要勤勤懇懇,才能得到回報
人生中最寶貴的就是青春年少時期,大腦在迅速發育,也更容易學到更多的知識
一個過來人告訴你,好好學習,絕不會讓你吃虧。當你有能力卻選擇平凡時,那是你的自由。當沒有能力時你選擇平凡,那就是無奈
-
11 # 平凡之聲
很多學生會有這樣的感覺,明明知道自己成績不理想,應該努力。可是就是提不起精神來!人是需要成就感、滿足感、自豪感的,是需要得到別人對自己的肯定以及自己對自己的肯定的。我就此來和大家探討以下幾點:
第一,分層次,分目標。給自己設立一個由易到難、由低層次到高層次的目標。比如,你以前語文考60分,那你可以設立一個逐步達成的目標。65分,70分,75分,480分,85分,90分,100分,105分,110分,116分……一次進步一點點,時間長了就是飛躍。為什麼要一小步一小步的來呢?因為,你的小小的目標達成了,你心理上就會輕鬆,甚至會驚歎:“唉,原來我也可以!”從而整個人會更加的自信,能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學習。反之,如果目標設立的太高,你難以達到,整個人可能會越來越沮喪,學習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第二,經常進行積極肯定的自我暗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成功心理、積極心態的核心就是自信主動意識,或者稱作積極的自我意識,而自信意識的來源和成果就是經常在心理上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反之也一樣,自卑意識,就是經常在心理上進行消極的自我暗示。”所以說,什麼樣的自我暗示就會形成什麼樣的心態。所以,我們常說的心態決定命運,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麼,我們如何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呢?首先,透過潛意識。要經常在心中默唸這些充滿正能量的話,比如“我能行”、“我一定行”、“我可以考上理想的中學、大學”“我可以做得更好”等等。其次,透過聽覺。經常聽一些正能量的歌曲、故事等等。再次,透過視覺,多看積極的人或者事。最後,透過觸覺,多接觸充滿活力、充滿正能量的事物。比如,打籃球、打乒乓球、跑步、接力賽、拔河等等。
第三,及時的與家長、老師交流溝通。家長老師可以幫助我們剖析自己的長短得失,給我們指明前進的方向。
-
12 # 郝峰濤
學習需要一個理由……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們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自然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以某一方面為核心,連帶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迫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學習源於自然變化的力量和社會變化的力量,而教育只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力量。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為什麼不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比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四,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教育的壓抑,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敬:
回覆列表
作為一名曾經的學渣,我來幫你解疑答惑!
知道自己該努力了,可打不勁來,這是大多數人會有的一種迷茫感覺。
在學生時代,迷茫主要來自於環境。如果你的周邊大多都是不熱愛學習,天天混時間的同學時,你很容易被這種環境所感染,儘管你知道自己不能和他們一樣,但他們的舉止時刻都在影響著你,這時候,你應該主動跳出來,和他們完全劃分界限,去尋找那些學習刻苦認真的同學為伴。
在這個時刻,你還可以尋找老師的幫助,向老師訴說自己的疑惑,只有主動學習的學生,老師才會更加熱切的幫助你。老師也會給你做一些開導的工作,儘量把你調到學習環境更好的座位,當然,這些都是給你的外在幫助,最後學習的過程還是看你個人。
產生這種心裡和感覺都是正常的,就算是畢業出來工作了,同樣會時常產生這種情況,方法都是類似的,要學會調節自己,主動尋求幫助,千萬不可得過且過,浪費自己的大好光陰和前途。
- 在教育路上,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