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覃慬_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部讓我很震撼的長篇小說!

    英國小說家毛姆於1919年創作了《月亮和六便士》,創作靈感來自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毛姆以他大概的生活歷程去塑造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小說人物→_→斯特里克蘭德。

    斯特里克蘭德以前也像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過著循規蹈矩的平凡生活,甚至可以說是過著我們大多數人所向往的安穩日子。直到有一天,他做出了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決定並迅速加以行動——拋妻棄子,放棄一切流浪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餘生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繪畫。他像是突然著了藝術的魔。述寫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解剖了人性的弱點與生命的意義。表現了天才、個性與物質文明以及現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間的矛盾。

    而小說中的很多句子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反思——它們是人生、藝術、信仰的解剖物:

    【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點什麼。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裡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有時候,人們把面具佩戴得天衣無縫,連他們自己都以為在佩戴面具的過程中的自己實際上就成了和麵具一樣的人了。】【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頭看到了月光。】【以適應的緘默遮掩自己的怪異行為,我們並不覺得這是虛偽。並非任何事情都一概需要直言不諱。】【作為一個墜入情網的人來說,男人同女人的區別是:女人能夠整天整夜談戀愛,而男人卻只能有時有晌兒地幹這種事。】【我那時還不瞭解人性多麼矛盾,我不知道真摯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蘊藏著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惡裡也找得著美德。】【所以的人都討厭你、鄙視你,這對你一點兒都無所謂嗎?】

    故事的結尾,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我們在理想面前是那樣的軟弱,那樣的不堪一擊,在“月亮”和“六便士”面前該怎麼選擇?我們常常叨著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是出發前可曾想過自己是否能承受這可能帶來的後果?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現在就出發→_→吧!

  • 2 # 土土方元

    女人的恐懼是與生俱來的本能,一旦這種恐懼莫名其妙地被自己毫無遺漏感知的時候,可能就比較嚴重了,你的身體才是你最真實的朋友,恐懼到渾身發抖便預示著什麼不正常的事情。你不好說這源自於什麼?勃朗什對於思特里克蘭德的恐慌無助遠遠超過了她所能承受的本身,她恐懼並毫不猶豫地堅硬拒絕,但最後依然不可救藥地愛上了這個魁梧的男子。然而對於一個有夫之婦到底是源於道德滑坡?還是我們草率地賦予她敢愛敢恨的模糊定義。(讀《月亮和六便士》小感之片段三)

    有些人追求的聖事,我們至死也不能夠理解,是虛弱的醜陋還是無與倫比的魅力,就像思特里克蘭德生命的最後日子,瞎著眼完成了鉅作壁畫,但卻命令小妻子在他死後必須把房子燒點一點灰都不剩一樣。他自己已經看到了自己的高峰,滿足即是滿足。但是得到了便銷燬,而且片甲不留,多麼光怪陸離的境界。(讀《月亮和六便士》小感想之片段二)

    你永遠洞察不了情感中的所有,弄不清情感問題中的標準答案。你不清楚男人,女人,在什麼時間有什麼特殊的需要,就像你不曾清曉思特里克蘭德當年為什麼棄下安穩的令人慕羨的生活和溫柔的髮妻和自己可愛的親生孩子孑然一身跑去巴黎,去追逐尋覓被他擦拭乾淨了的早已蒙塵的畫家夢;你也不會理解勃朗什出於什麼痴心追隨她夢中的英雄,撇下對她忠實如狗的施特略夫,自願獻身並願意用冰冷的方式自果自己的人生;更不能懂特里克蘭德怎麼會,放下他堅硬的石頭心與愛塔結合在塔希提原生態地平靜生活了那麼久,並允許有了生命的傳承~(原諒我一個小女生突兀的小想法,也即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之片段一)

  • 3 # 博美的後花園兒

    《月亮與六便士》—感情自有其理,理性難以知曉

    一口氣讀完一本小說,總給人一種暢快感。每房感到茫然若失或對讀書有極大的渴望時,我就會窩在書房、臥室或跑去書店,選一本小說,捧五到八個鐘頭不挪地地一口氣讀完,若身邊沒有水,也無暇去買來喝。

    《月亮與六便士》就是我在床頭半倚,用一天的時間讀完的,作者毛姆詼諧的語言以及洞悉人性般地對書中人物言語行為的剖析,越來越引人入勝的情節,到最後讓人不禁汗涔涔充滿唏噓感嘆的悲慘結局,都像一股神秘的黑洞力量攫著你一直讀下去。

    一個朋友說,他看一本小說是否好的標準,就是當你讀完後有沒有意猶未盡不想讓他結局的感受,要是有就是一本好小說。若這般來看,《月亮與六便士》就是他所說的好小說。我一直不希望故事結局,我想知道那個怪異但對美的追求深入靈魂的繪畫天才斯特里克蘭後來又遇到哪些驚人聽聞的事,又畫出怎樣渾然天成的驚人之作。

    乍看《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原以為它與《小王子》一樣,透過童話故事傳達出一些人生哲理。而書中月亮和六便士兩個詞從未出現過,因英國《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上的書評稱毛姆另一篇小說的主人公菲利普.海里“為天上的月亮神魂顛倒,對腳下的六便士視而不見”,毛姆喜歡這個說法,就有了《月亮與六便士》這個書名,但書中又處處可見這兩個詞的剪影。

    這部小說首先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寫作手法。書中一直以“我”(一個作家)做引線,講述“我”與故事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的親身接觸以及參與他生活的相關人士的講述,把斯特里克蘭奇異的後半生以及“我”對人性的看法娓娓道來。

    貫穿書中有三個主線故事讓人張口結舌:

    第一,斯特里克蘭為什麼拋妻棄子,放棄文明人一貫安逸舒適的生活,去過著衣衫襤褸,居無定所的流浪漢生活呢? 第二,布蘭奇為什麼背叛對自己忠貞不渝的丈夫,而與不愛自己的斯特里克蘭在一起,最後還因其自殺了呢? 第三,斯特里克蘭為什麼把在患麻風病之後,傾其畢生精力創作的驚世之作,在自己死後讓他後來的妻子將之付諸一炬了呢?

    是理想與現實的搏鬥,是藝術與生活的搏鬥,是感情與理智的搏鬥,是人類追求美的原始力量的召喚,讓人們身不由己,亦步亦趨的尋找超然世外的美。

    左手月亮,右手六便士,整個小說從題目到書中每個故事都是一個矛盾體,一邊批判人性違反道德真理,一邊歌頌這些人為追求超然的美不顧一切,他們像被靈魂攫住肉體,又像被宿命安排著無法阻擋,無法改變。主人公斯特里克蘭既帶有現實生活的粗鄙與肉慾,也有著無人能及的超凡意志和精神追求。

    正因此,斯塔裡克蘭一路吸引著女人們前仆後繼為他獻身,追隨他,供養他。他一直在探尋“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這個精神問題的答案,最終他在封筆之作中找到。這種探尋真理追求美的力量吸引著其他人性中的原始美向其靠攏,而這些天性往往與現實社會的秩序背道而馳。

    我們從那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

    書中最讓我費解的是斯特里克蘭與斯特洛夫夫婦那一段友情、愛情與性慾的糾纏,作者對人天性的剖析不考慮世人為它所帶的枷鎖,而赤裸裸揭露其內在本質。

    故事中斯特洛夫因為看重斯特里克蘭的繪畫才華,把他當作比自己還重要的朋友,因為他比自己更有天賦。在斯特里克蘭生病奄奄一息時,他不顧妻子的憂心,求著妻子同意把他帶回家照顧。待斯特里克蘭大病初癒後,不僅霸佔了他的畫室,還讓他的妻子也愛上了自己。

    當斯特洛夫的妻子布蘭奇毅然決然地要離開他,她寧願和斯特里克蘭一起受凍捱餓,自己掙錢養活他時,斯特洛夫開始心疼她了,他一直把她當世界最好的女人來愛,來膜拜,他不捨得她受苦。於是,他選擇自己離開,把房子畫室都留給妻子和斯特里克蘭。

    一個男人最大的愚蠢,是把另一個比他優秀,尤其是連他自己都這麼認為的男人帶回家,這無疑是給自己徒增了一個強勁的敵人,更不應該讓他與自己的女人有獨處的機會,讓她愛上他。

    因為無論是怎樣的荒唐不經的愛,當他發生時,心中再疑惑不解或嫉妒或憤怒,你都無法阻擋與譴責,畢竟,愛是混沌未開,善惡未分時便存在的原始力量。

    布蘭奇對斯特里克蘭的愛身不由己,是一種來自性慾的誘惑,因為他有著男人的狂野和肉慾縱橫的臉,這一切激起了她的原始本能的激情,而那正是她需要的那種力量。

    正如書中說的那樣:

    當一個女人隨便選擇一個男人愛了的時候,本以為會日久生情,但卻抵擋不了這種天性的激情。布蘭奇被強烈的性慾緊緊攫住,雖然依舊討厭斯特里克蘭,但卻渴望得到他,在此之前的一切,都變得一文不值。

    到頭來卻發現,她陷入了自己織就的羅網,她得不到斯特里克蘭的靈魂,最終選擇服毒自盡。

    下面附書中摘錄的星星點點。

    關於命運:上帝的磨盤轉得很慢,但磨得很細。 一個人往往不是他想成為的那種人,而是他不得不成為的那種人。 關於愛情:一個人要是為情所困,就會對世界上的一切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就像被囚禁在小船上搖槳的奴隸,身不由己。 關於女人看待男人:每當一艘輪船靠岸,我都會和船上的官員談情說愛,可喬治視而不見。最後我厭倦了他,跟他離婚了。要這麼個男人有什麼用?有些男人對待女人的方式真是可怕。 關於生活: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一年賺一萬英鎊,取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這取決於你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你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書中關於人性的弱點,愛情,慾望的深刻理解不勝列舉,也許只有親自去讀一遍,去聆聽一遍這個奇異故事的來龍去脈,才能明白其中讓人醍醐灌頂的道理吧!

  • 4 # 拾書小記

    回想起讀《月亮和六便士》,已經是三年前的事兒了,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影響我非常深遠的一本書,要說讀出了什麼,還真有幾點:1)什麼都可以丟,但是不能丟去夢想看過《月亮和六便士》的讀者都會知道,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是因為想追求自己而是被父母禁錮的畫畫愛好而拋棄妻子出國逐夢的。你能想象嗎,一個40歲,有妻子子女的中年男青年,本該好好工作,為什麼要突然選擇這樣一個讓人費解的路呢?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它遇到了中年危機,他無法忘卻自己童年時對畫畫的憧憬,如果沒有逃離這個生活怪圈,他是無法再次觸控到那個夢想的。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裡卻有一種強烈的願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這種安詳寧靜的快樂好像有一種叫我驚懼不安的東西。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變遷——變遷和無法預見的刺激,我是準備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滿布的海灘的。”2)女人遠比你想象中的敏感如果你深入理解斯特里克蘭德太太,你會發現,這就是一個普通的中年少婦的形象,有了丈夫和孩子,她能在乎什麼呢?要麼希望老公再爭氣點,要麼希望子女再爭氣點。為了什麼?讓自己臉上有光啊!而斯特里克蘭德的出走則給了她深深的一錘,所以也會出現書中的「我」對斯特里克蘭德太太心寒的那一幕“思特里克蘭德太太對流言蜚語這樣介意,叫我心裡有些發涼,因為當時我還不知道旁人的意見對於女人的生活竟有這麼大的關係。我認為這種態度對她們深切的情感投擲上一層不真摯的暗影。”3)對於審美,或許我們都差太遠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有間接傳遞了一種對美的認知,這種認知彷彿給了我致命的一擊,讓我發現自己過去對於品位、對於美的理解都太過膚淺,書中是這麼形容的,“為什麼你認為美——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會同沙灘上的石頭一樣,一個漫不經心的過路人隨隨便便地就能夠撿起來?美是一種美妙、奇異的東西,藝術家只有透過靈魂的痛苦折磨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來。在美被創造出以後,它也不是為了叫每個人都能認出來的。要想認識它,一個人必須重複藝術家經歷過的一番冒險。他唱給你的是一個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裡重新聽一遍就必須有知識、有敏銳的感覺和想像力。”這才是美,你看書囫圇吞棗、你看劇心不在焉你怎麼能欣賞得了創作者給你帶來的那份美呢?如果不能與作者、策劃師形成共鳴,你又怎麼能讀懂它們呢?如果不懂毛姆,你又怎麼能讀懂《月亮和六便士》?最後,附上毛姆寫作此書的背景:毛姆生於1874年的法國巴黎,父母早喪的他寄居在了英國的叔父家,在大學雖攻讀了醫學專業,但是卻對文學興趣頗大,在倫敦實習完後,23歲的毛姆寫下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蘭貝斯的麗莎》,並開始了世界旅行,積累寫作素材。值得一提的是,讓毛姆的作品最初被更多人知曉的還是他的戲劇創作,34歲的時候,毛姆的四部創作的戲劇在倫敦的四座劇院同時上演,打響了其在戲劇領域的名聲。另外,毛姆在一戰期間先後在比利時與英國從事救護傷員以及情報局的相關工作,40歲的時候寫出了半自傳體的小說《人性的枷鎖》,並在一戰結束時,也就是他45歲的時候,寫出了本書《月亮和六便士》。

  • 5 # 來點悅讀

    在《月亮和六便士》(1919)之前,我首先閱讀了毛姆的另一部小說《刀鋒》(1944),本書描寫一位青年放棄愛情與財富,去未知的地方苦苦尋找著什麼是“人生的真理”,揭露精神與實用主義的衝突,即使放到現在小說仍具有相對的意義。然後才閱讀了《月亮和六便士》,以後又反覆看了幾遍,沉浸其中,回味無窮。

    毛姆的小說極有咀嚼性,平淡的敘述語言風格,內蘊藏火山般的熱情。

    《月亮和六便士》,題目就說明一切,極具象徵性:月亮代表美好的精神追求,六便士代表俗世的種種誘惑。正如小說中所說:“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頭看到了月光。”

    然而做為主人公的思特立克蘭德,仍然選擇了“厄運”,放棄了“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

    夢想是現實的淤泥中開放的花,美麗妖嬈卻會讓人不由自主沉陷太深,一不留神太多追求夢想之花的人,最終頭破血流甚至殞命不存。

    然而人生若沒有了夢想,與一條鹹魚又有什麼區別?

    現代人處於資訊爆炸的年代,或許接收了太多這樣那樣學說,瀏覽了各種各樣的人事,歷練成精,變得圓滑自如,自以為“曾經滄海難為水”,早就忘掉“激情”兩字有何意思。

    為夢想放棄安逸與安穩的生活?幾乎所有人都會給你“搞沒搞錯,腦袋秀逗了?”的叱責。

    其實大家都沒有錯,畢竟能夠像思特立克蘭德那樣極端的做法,在現實中終歸還是少數。

    小說有它的夢想,現實的人也是有自己的生活,毋須分辨對錯,更沒有是非,因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存方式。

    記住:你是這個世界上的唯一!

    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就是最漂亮的的方式!

  • 6 # 要我對你說

    最近才看完這本書,一開始以為自己看了同名的另一本書,因為感覺書名和內容似乎沒有太多的關聯,後來才知道是選擇月亮還是便士的意思,看完之後覺得還是不枉所讀的。

    這本書裡面有很強烈的對於人類原始的內心追求的描述,主人公是一個作家,他描述的《月亮和六便士》這部小說情節並不複雜,寫的是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沒有人能夠理解。在異國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飢餓煎熬,而且為了尋找表現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後,主人公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終於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傑作。在他染上麻風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後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透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的產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係、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

    看完之後,心裡感覺有一種空靈和迷惑的感覺,對於主人公做出違背常理的做法,對於朋友造成的傷害,我感到很吃驚且很不能理解。但主人公卻一直得到了朋友和愛人的擁戴,他身上的魅力不是一種世俗的魅力,而是一種超越金錢,名譽的魅力,他真正做到了自己給自己力量,自己給自己支撐,自己給自己評論,雖然沒有死得其所,卻是自己給自己最好的安葬方式。

    如果說我們沒有成為一個後來名垂千史的畫家,他會是一個可憐的人嗎?不會,他根植於自己內心深處的價值觀早就形成了他的世界,他的快樂一直都在前方指引著他,直到死亡。都沒有恐懼,悔恨。

  • 7 # 相機諜報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一直抬頭在看月亮。對於查爾斯·斯特里克蘭來說,這一切並非是遠離故土,反而是在尋找歸宿。

    ——寫在前面

    在看這本書之前就聽過關於它的一些故事和傳說,最著名的一句話當屬“是低頭撿起地上的六便士,還是抬頭看看天上的月亮”。稍微想一想就會明白,這是在談理想與現實。但是看完之後我卻一點沒有那種受到啟發的通透感,那種覺得精神高潮的快感,恰恰相反,它讓我很壓抑、很難過。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 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渥美滿的生活,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高更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

    看完書以後我粗略的瞭解了一下高更的生平,大概和書中描寫的差不多,但是斯特里克蘭更加極端與狂熱,我想大概沒有人能像他那樣為了追逐理想可以如此的犧牲自己,也不憚於犧牲別人,而且我相信在他看來,犧牲這個詞用的是不對的,這大概也是我們會對斯特里克蘭這樣的人物高山仰止的原因。

    其實我特別不願意用“理想”這個詞,因為在現在這個大環境下,理想這個詞已經被用的爛俗了,在我印象中毛姆也沒有用到這個字眼,這本書成書於1919年,也許那個年代,理想也被用的爛俗了吧。

    讀每一本書的時候,自然會被讀書時的狀態和心境所影響,最近高興,讀起來就會興高采烈,哪怕悲傷的橋段也顯的有悲劇的喜感,最近失落,讀起來自然黯然神傷,哪怕是最幸福的日子也透露著生活的不如意。

    書中的很多人物其實都有斯特里克蘭的影子,斯特羅夫是個矮胖的藝術評論家,他最愛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就是他的理想,他為了她可以拋棄一切尊嚴,做出一切妥協,付出一切心血。而斯特羅夫的太太則執著的愛著斯特里克蘭,為了和他走,不惜離開自己的丈夫。說到這我多說一句,我向來認為,女人,或者說絕大多數女人是沒有愛情的,誰對她好,她就跟誰跑了。但是這種感情是經不起情慾的衝擊的,當愛情真有一天降臨的時候,這感情就脆弱的不堪一擊。也許因為代價太過沉重而不去捨棄原本的感情,但並不代表這感情無堅不摧。

    斯特里克蘭的第二任妻子叫愛塔,這是一個抱著“我是你的女人,你去哪我去哪”的觀念的妻子,是塔希提島的一名土著。斯特里克蘭是她的理想,在他得了重病後不離開,陪他走完輝煌藝術人生的最後一程。

    斯特里克蘭放棄了他原本擁有的一切,向著未知的前方前進,他只是說,我必須畫畫。毛姆在書中探討過這樣做是否會後悔這個的問題,但他說,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怎麼看待生活的意義。

    怎麼看待生活的意義?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曾想過這個問題,我們的大多數人活成的並不是自己想要活成的樣子,而是我們應該活成的樣子。當我們活成了應該活成的樣子以後,就沒有勇氣追尋那個想要活成的樣子了。

    說真的,我特別羨慕那些能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的人,他們有那樣的能力,他們有明確的目標,他們更有無以倫比的勇氣。有時候我們都會這麼安慰自己,他又他的優點,我有我的優點,各有長處,沒法比較。當真沒法比較嗎?不,能比,我們比的應該是,尋找到做什麼可以滿足內心訴求的能力,應該是想要做成這件事的意志力,應該是跳出固有思維、斬斷羈絆的勇氣,更應該是在做的當中既享受快樂又享受痛苦的精神力。

    想要發現生活中的美和浪漫,需要我們既投入又超脫的看待自己,需要跳出第一人稱視角,在第三人稱視角下審視我們的一舉一動。不要分明拼盡全力才能平庸此生,卻還一直騙自己平凡可貴。那不美,更不浪漫。

    如果後會無期,願你死得其所。

  • 8 # 書評人青鳥

    “一個人如果遵照他的內心而活,要麼成為瘋子,要麼成為傳奇。”這是電影《燃情歲月》開頭的臺詞。

    絕大多數的人活在世上,都帶著深淺程度不同的面具,為了蠅營狗苟的生活,把最真實的自己,隱藏或者埋葬。真正的遵照內心而活,需要太大的勇氣,因為生活的艱難,往往讓我們身不由己。

    擺脫了一樁沉悶的婚姻之後,斯朱蘭開始追尋他作為一個獨立生命個體的靈魂的自由,借用布輝努船長的話說:“讓斯朱蘭著魔的是一種熱切的創作欲,叫他不得安寧,逼他為了創造美東奔西走。他是終生跋涉的朝聖者,永遠思慕著聖地,那心魔對他毫不留情。有些人渴望真理,為追求真理,他們寧願粉碎自己人生的基石。斯朱蘭就是這種人,只不過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

    在理想與現實,高雅與低俗,月亮與六便士之間,他的無畏選擇,讓他只有自己,一個最原始的孤獨的生命。

    蘇格拉底說:唯有孤獨的人,才強大。斯朱蘭,窮極一生,他追求的是描繪和表達。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不過是浩瀚天地中的一粒塵埃;而他,卻異想著認知整個世界。要如何提煉與刻畫,才能精確描繪內心對自我及世間萬物的感知,才能精確表達洶湧澎湃的情感和神魂顛倒的慾望,才能心滿意足地融入生活的這個世界,不再終其一生,伴隨著的只有蝕骨銘心的孤獨。

    斯朱蘭一生,有三個女人,當他決定離開時,從她們各異的表現,可以看出她們其實是什麼樣的人,可以分析出他離開的原因。斯朱蘭太太,一個愛慕虛榮、熱衷名利的交際花,她怒不可遏,妒火中燒,說她恨他,永遠不會原諒他,惡毒地詛咒他不得好死,以堅決不離婚作為對他的報復;司卓夫太太,一個謹言慎行、謙卑安寧的主婦,她冷靜剋制,一意孤行,有條不紊地做完家務後,她喝了草酸,但求一死;愛塔,一個單純可愛,柔弱溫順的小女孩,她不由分說,心意決絕,說:“你是我男人,我是你女人。你去哪兒我到跟哪兒。”

    有一會兒,斯朱蘭的鐵石心腸似乎稍微有些動搖,淚水滲了出來,一邊一滴,順著臉頰慢慢往下滑。但他很快又露出平時那種譏諷的笑。刻薄成性的他,彼時仍不忘戲謔。最後他說,“你高興的話,我就留下,可憐的孩子。”這一刻,他感受到了他這一生,除了繪畫以外,人生的另一種幸福,貧病不棄、生死不離的愛情。

    “速死是福氣”的麻風病,讓他除了妻子,徹底與人類社會隔絕,完全失去了作為人,社會加在他身上的桎梏,疾病與愛情,讓他爆發了最原始的生命力。壁畫裡,斯朱蘭終於把內心世界完全展露出來,把自己對生命的一切理解、一切頓悟都表現在畫中,終於藉此獲得了靈魂的安寧。

    這時候,他終於找到了自己,他是大自然的孩子,為藝術而生。

    一個人遵照他的內心而活,斯朱蘭,是瘋子,也是傳奇。

  • 9 # 小田學歷史

    讀過毛姆的三本書《月亮和六便士》《刀鋒》《毛姆讀書筆記》

    第一次接觸毛姆的文字是因為村上春樹,因為是村上的書迷,所以村上書裡提到的作家,我基本都追著看,比如卡夫卡,比如錢德勒,比如保羅奧斯特,還有毛姆

    我覺這挺有意思,書緣很投緣!不會發愁下一本要讀什麼

    自己喜歡的作家推薦的作家,不會差

    果不其然,我成了這些作家忠實的書迷讀書是非常私人的事情,讀書的愉悅有時候是因為一種錯覺:“這個作家很懂我啊”“這不就是我自己的煩惱麼?”

    書評裡說“毛姆是講故事的聖手”,很有道理

    毛姆的書一般都是第一人稱視角,感覺很像一個多年不見的老友,相逢小酌,把奇聞軼事娓娓道來

    《月亮和六便士》,書名的直面理解就是夢想和現實

    抬頭是月亮,低頭是六便士,現實世界裡極少極少的人是抬頭生活的,因為我們是“正常人”

    而這本書的主人公查理斯是抬頭看月亮的,是“不正常”的那個,甚至可以說,查理斯是一個惡棍,變態!然而正因為如此,才能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會讓世俗的我們感到震撼!

    其實,潛意識裡,我們都想做一個主人公查理斯這的“混蛋”,

    “誰還沒有夢想啊,只是不敢去實現”

    查理斯替我們出了一口惡氣,他可以用最極端方式的摒棄世俗觀念,在夢想面前,一切不是不重要,而是不存在

    他拋妻棄子,直言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們長大了 他的狂熱崇拜者“施特略夫”救查理斯於水火,而他卻與施特略夫的妻子通姦,而且光明正大的,沒有絲毫的愧疚

    因為極端,所以是故事,毛姆殘忍的提醒讀者,月亮抬頭可見,但遙不可及,為了六便士,我們不得不低頭生活

  • 10 # 懂你的貓頭鷹

    我觀《月亮與六便士》

    (以下僅鄙人的拙見,絕無冒犯作者之意,如有不妥,請諒解。)

    都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來說也是如此。它在中國深受喜愛和追捧,主要原因還是各界人士對它的極高讚譽,讓人們不得不對他產生好感。而被人們所熟知的就是“他,抬頭看見了月亮,而腳邊的六便士卻在夜裡無聲的反射著幽冷的月光 ……”都說他書裡的月亮代表了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現實的代表。而我想從另一個角度,談談我發現的作者與作品密切的關聯。

    我記得在文中作者提到過以下幾段話,“一個人的作品最容易揭示出他本人”、“但是在他們寫的書,他們作的畫裡,他們自己真實的面目卻是暴露無遺”、“對一個目光銳利的觀察者來說,即使是一部作者信手拈來的作品也能洩露出他靈魂深處的秘密”。人們都說作者對人性的瞭解很深刻,而我想說可能是作者對自己以及身邊人的瞭解很深刻。您且聽我細細道來。

    從《月亮與六便士》一書來看,我看到的是裡面的人物可能是作者自己以及身邊人的一種對映。其中主角思特里克蘭德就是作者的一個影子,一個內心有點兒偏激的影子。此話怎說?俗話說的好,知人論世。那讓我們回到作者毛姆的經歷吧,“小毛姆不滿十歲,父母就先後去世,他被送回英國由伯父撫養。毛姆進坎特伯雷皇家公學之後,由於身材矮小,且嚴重口吃,經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時還遭到冬烘學究的無端羞辱。孤寂悽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靈上投下了痛苦的陰影,養成他孤僻、敏感、內向的性格”。而我們再仔細看看書中主角的性格,書中提到過“在思特里克蘭德太太把我介紹給她的丈夫時,他只是不冷不熱地與我握了握手”、“他是看上去非常呆板的人”。從這裡不難看出主角他性格也是比較沉悶、內向的。

    最有意思的是文中的講述者“我”,雖只是旁觀者,但是如果要說他是現實中的誰,我覺得他是兩個人的結合體,作者毛姆自身和他的同志伴侶哈克斯頓。這又是為何呢?講述者“我”毋庸置疑是作者自己,因為它能接觸到每個人,瞭解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並做出評價,但是評價有沒有超過人物身份範圍。在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對於思特里克蘭德的離開,他的太太很是傷心,然後文中講述者“我”是這樣看待的,“我當時還不太瞭解女人的一種難以改掉的習慣:喜歡跟任何一個願意聽她傾訴的人,喋喋不休地談論她的私事”、“她很不快活,可是為了贏得我的同情,她能把她的這一痛苦充分地表現給我看”。不可否認,人確實如此,但我想作者為何這麼寫,也離不開自身的經歷吧。“1915年,毛姆與慈善家托馬斯·巴爾那多博士的女兒茜瑞·威爾卡姆生下一個女兒。茜瑞當時是個有夫之婦,但她次年與丈夫亨利威爾卡姆離婚,並與毛姆結婚。但是婚後,毛姆大部分時間與哈克斯頓生活在一起。1927年,茜瑞終於不堪這番冷落,與毛姆離婚。”這樣不難想到,文中的太太不和現實作者太太有著相似的經歷嗎?而且她們的表現也很可能非常一致。對於其太太的表現,作者應該感受了很多吧。兩個人的分開,主要還是志向不同吧,作者更想要靈魂上的伴侶吧。那為何又說他又是作者通知伴侶的化身呢?我想是我看到了書中他們兩能坐下來心平氣和的說心裡話,而且講述者“我”也是性格內向的主角唯一不那麼討厭的人吧。文中最幽默的地方我覺得就是兩個人之間的談話了吧,而作者現實中的“毒舌”也在這裡展現的淋漓盡致。文中的一段對話,“她願意把這發生的這一切都忘掉,重新開始。她不會說你一句的。”“讓她見鬼去吧。”主角就是這麼直截了當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你是個不折不扣的混蛋。”“好了,既然你已經把壓在你心頭的東西倒出來了,讓我們去吃飯吧。”雖然會和朋友爭鋒相對,但是全然不影響恢復往日平靜的感情。我最喜歡,覺得最有愛的莫過於這一段了:

    當這個胖子離開以後,我說:

    “戴爾克 施特略夫認為你是個偉大的畫家。”

    “你以為我會在乎他的評價嗎?”

    “你願意讓我看看你的畫作嗎?”

    “為什麼我要給你看呢?”

    “也許,我願意買上一副的。”

    “也許我還不願意買呢。”

    “你過得好嗎?”我笑著問。

    他咯咯地笑了。

    “我看上去像過得好嗎?”

    “你好似一副餓得半死的樣子。”

    “那我就是餓得半死了。”

    “那麼,我們一起去吃頓飯吧。”

    “為什麼你要請我?”

    “我可不是出於憐憫,”我冷冷的說。“你餓不餓肚子關我什麼事。”他的眼睛又一次亮了起來。

    “那麼我們走吧,”他站起來說。“我正想美美地吃上一頓呢。”

    這不就是現實生活中朋友之間互損,但還是彼此關心。又一次認同“藝術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可以說是主角最有趣的時光了,和自己的好友毫無顧忌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在現實中作者毛姆的與同志伴侶的經歷是這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40歲的毛姆加入了法國的紅十字急救團。在西線服役時,他遇到了22歲的美華人吉拉爾德·哈克斯頓。哈克斯頓外向活潑、精力充沛,與由於口吃而不善交際的毛姆恰成互補。毛姆遂僱哈克斯頓為自己的私人秘書,兩人的伴侶關係一直保持到哈克斯頓1944年去世。”因為三觀、志向相合,這可能是他們在一起的原因吧。那在這再提一提文中的另一女性角色—愛塔(剛剛靈光一現,“愛塔”這一名字是不是和中文裡諧音“愛他”,這僅是個人的過度亂想,沒有其他意思)。而這一角色,也正是作者同志伴侶的對映,現實生活中這位伴侶一直默默的陪伴在他的身邊,就如同書中的愛塔一樣。“這對同志伴侶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攜手同行,遊覽了中國、印度、拉美等地。毛姆作為“世界旅行家”的稱號也由此而來。在這些旅行中,哈克斯頓好比毛姆的眼睛與耳朵,在與旅途中各色人等的交往中,為毛姆蒐羅了大量“奇聞軼事”,而這些故事日後則成為毛姆小說創作的源泉。”

    還是回到作者說過的:“一個人的作品最容易揭示出他本人”。

  • 11 # 大先生的故紙堆

    毛姆的小說大多是給平庸的人閱讀的,他要告訴這個世界,那些真正偉大的人是怎麼玩弄生活的,用句俗語就是,zuo的第一聲,也就是那句經典的chinglish,no zuo no die。

    我很快就要去大洋洲的一個小島塔希提。在那裡,生活的必需品不用金錢即可得到。一旦我的物質生活安排妥當,我就在那裡獻身於偉大的藝術。我將排除一切藝術嫉妒,也不需要任何卑鄙的交易。在藝術中,一個人與精神狀態發生聯絡有四分之三時間;因而如果他想搞點偉大而又持久的作品的話,就必須珍惜這段時間。

    高更在塔西提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裡實現眾多凡夫俗子的內心真正的渴望,痴迷藝術,拋妻棄子,向優裕生活說拜拜之後,奔赴南太平洋,把自己全部的生命顏料全部攤鋪在炫彩的畫布之上。即使是疾病和死亡也沒能阻擋前行,就是這樣義無反顧,就是這樣zuo,就是這樣die。結束生命之時,也是他成就偉大之刻。

    自由自在而又熱情地去畫畫,你就會取得進步,而且你遲早會發現它們將被賞識的價值。重要的是隻要不在畫幅前焦躁不安,一股強烈的感情就能很快傳達出來,要善於幻想,併為這種感情尋求一種最簡單的形式。

    六便士是當時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有人跟毛姆開玩笑,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覺得這說法挺有意思,就起了這個書名。

    所以我們在仰望星空,瞻仰著別人或者自己的理想的同時,別忘了腳下還有一枚個閃閃發光的大剛蹦。

    撿起來吧。高更和毛姆都不會笑話我們的。

  • 12 # 玖葉茶

    《月亮和六便士》是美國威廉·阮默塞特-毛姆的著作,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我就自己的感想和大家談談在《月亮與六便士》之中我讀到了什麼。首先,在《月亮與六便士》裡,我看到的是藝術無上的魅力。

    試問,一個正常有穩定收入,算得上是小康生活的人,怎麼會放棄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幸福生活,跑去異國他鄉找罪受?!這我不理解也很難理解,畢竟我也不是小康生活的人。當然,我是不願意放棄美好而又安逸的生活跑去遭罪的,這是找虐,這是姜太公上吊——嫌命長!由此也看出藝術獨特的魅力,竟然能讓一個人心甘情願放棄一切去吃苦,由此看來,藝術的確有著其無上的魅力。

    除了藝術的魅力之外,我還看到了人性的詭異之處。

    為什麼這麼說呢?追求藝術的主人公,來到異國他鄉,創作了許多精彩的作品,這些作品,每一個,都是許多人做夢都想不到的,隨手一幅作品,都能賣出好些價錢,可謂是價值連城。然而,作為主人公,並沒有拿著這些作品向世人公開,不公開也就算了,你可以自己留著收藏嘛,再怎麼說這也是自己的一番心血嘛,他竟然,竟然讓別人把他的作品全都燒了,你沒看錯,全部!這算什麼,辛辛苦苦創作,難道只是圖一時之快?!既然創作了,那為什麼還要毀了?!這是我看到的人性的詭異之處,也是人的矛盾之處。

    不過,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書籍裡那句: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

    這句話讓我想起了《簡愛》裡的“在上帝面前我們都是平等的?”,我們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孤獨地離開這個世界,一路上會遇到很多人,也會遺失很多人,但是,最終,我們還是要平等地面對死亡,那一刻我們是孤獨的。

  • 13 # 蠟筆小杏杏

    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作為一名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作品常以冷靜、客觀乃至挑剔的態度審視人生,帶有諷刺和憐憫意味,但細細品讀之後又會發現隱匿於背後的溫情。

    《月亮和六便士》便是這樣一部帶有濃濃毛姆風格的作品。整部小說情節出人意料,月亮代表著遙不可及、極有可能失敗的夢想,六便士意味著平庸但無慮的生活。在書中,毛姆探索了夢想與現實的矛盾,人性的本質,天才與藝術等令人深思的問題,讀完之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一位已步入中年的證券交易所經紀人,收入穩定,家庭美滿,擁有著平庸但幸福的生活。但突然有一天,他毫無徵兆的迷戀上了繪畫,被內心強烈的無法抑制的“魔鬼”驅使著離家出走,踏上了前往巴黎追求繪畫夢想的路途。尋夢之旅困難重重,思特里克蘭德不但受到了家人朋友的質疑,在異國忍受貧窮和疾病,更經歷和目睹了巴黎藝術圈子裡的荒誕與浮躁。於是,對巴黎甚至對文明世界感到無望的他,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在這裡,他終於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創作出一幅幅令後世震驚的傑作。

    思特里克蘭德的“尋夢歷險記”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以及身邊一個個平凡的普通人。在小學的課堂上,當老師問起夢想時,一張張稚嫩的臉龐用天真的聲音回答著“科學家”、“畫家”、“宇航員”、“大明星”等不切實際的夢想;在高中的課間閒談時,我們的夢想變成了要放手一搏的一所所985、211;在大學的畢業典禮前夕,我們的目標是找到高薪穩定的工作,遇見一起面對未來的伴侶;在30歲……;在40、50歲……

    在現實面前,我們的夢想不斷的在改變,而年少時的夢像朵不凋零的花默默的開在心中的某個角落,在夜深人靜時依舊散發著令人嚮往的芳香。那麼,我們是否有勇氣、是否應該打破現有的生活去追尋呢?我想我們也許不需要像思特里克蘭德一樣,在滿地都是六便士時,抬頭望見月亮,但我們需要找到生活的意義,找到自己的價值。就像小說中所表達的: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裡,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 14 # 彈球小姐Lydia

    在沒有讀《月亮與六便士》之前,有的人可能會以為,這是一本指導人們選擇遠方的夢想還是眼前的金錢的故事。

    當你讀完,你會發現,這本書沒有講述選擇夢想與金錢的糾結,沒有講述追逐夢想的艱難困苦或心路歷程,而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如何看待在金錢世界蟄伏半生後猛然醒悟自己的熱愛與天賦所在,並且這熱愛這麼強烈,、灼燒著自己去燃燒一生,甚至妻子的一生、孩子的一生、成為畫家後身邊對他愛慕的人的一生。

    本文以男主妻子的朋友——作家為第一視角,描述了證件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德突然放棄了結婚十幾年的妻子與家庭、放棄了中產階級的地位、放棄了無憂無慮的優渥的生活,隻身赴異國學畫併成為一位有魅力的畫家的故事。

    一開始,也許你會跟從作家的觀點,對斯特里克蘭德人到中年突然學習畫畫試圖更改自己的人生表示懷疑、對他拋家棄子追逐“夢想”而施以道德制高點的嘲諷與批評、也對他能夠鼓起勇氣直面自己的熱愛並緊緊抓住而羨慕與欽佩。

    但很快,你就會被畫家原始、狂野、自在的個人魅力而吸引,你發現道德上的批判逐漸褪去,畢竟人人都有道德上的瑕疵,最終留下無窮盡的驚歎。

    畢竟,每個人都渴望能夠找到一生所愛,做喜歡的事,為熱愛的生活燃燒自己。

    而每個人也都無時無刻不希望掙脫現實的枷鎖,困住自由的房租、工資、績效、家人的期望與社會的輿論。

    願每個人都能堅持自己的熱愛,保有純粹的自己,無論你是落入穩定體制內,還是被優渥的生活圍繞。 願你有機會,如畫家(原人物為高更)絢爛自己存在世上幾十年的靈魂。

  • 15 # 品書中人

    《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的小說。說起毛姆他和中國同時期的著名文學家魯迅的經歷有些相似,兩人都是棄醫從文,都參與過革命事業。不過和魯迅相比。毛姆的經歷更具傳奇色彩,毛姆在不滿10歲時,父母先後去世,只能去英國和叔父一起生活。在英國上學時,由於長得又矮又小,還有嚴重口吃,經常受到高年級孩子的霸凌,也讓他養成了敏感的性格。而五年的學醫生涯,讓他有機會了解到底層人們的生活現狀,並且醫生的職業特性,也讓他能更冷靜、理智的看待人生和社會問題。

    20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讓歐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這不僅帶來了物質上的富裕,同時也促進了霸權意識的增長,瘋狂的殖民擴張,引發了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兩次世界大戰都爆發在這個時期。而毛姆參加兩次世界大戰的經歷,讓他真切的感受到歐洲文明社會對人性的壓迫和摧殘,金錢至上的社會,讓他更加認識到人性的複雜與矛盾,也讓他更加嚮往單純、自然的土著文化。這些豐富的個人經歷和感悟,對他以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

    其實毛姆剛開始寫小說的時候並不成功,差點連自己都養不起,就在他準備放棄想重新回醫學院進修,重操舊業時,他之前不被人重視的劇本《弗裡德里剋夫人》奇蹟般的大賣並且好評如潮,並且第二年上演的四部劇作,同樣火爆,就這樣毛姆從一個無人問津的小人物,搖身一變成為大牌編劇,也為文學史挽留了一個耀眼的明珠。

    這部《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去南太平洋旅行結束後的作品。毛姆在旅居巴黎時,對法國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非常痴迷,在去南太平洋旅行時到過,對高更的藝術創作產生深遠影響的塔希提島,在旅行結束後,毛姆就以保羅·高更的經歷為原型創作了這部小說。

    雖然小說斯特里克蘭和高更的經歷有很多的相似點,像兩人都是從股票經紀人到中年立志學畫,都曾捨棄家庭,在窮困潦倒時接受朋友的幫助,之後卻和對方的妻子暗通款曲,最後都曾在塔希提島創作並了此殘生。但是如果你把這部小說看成是高更的自傳體,那就有點言過其實了。毛姆只是以高更的經歷為靈感,創作了自己的“德育故事”,用斯特里克蘭的經歷向讀者傳達自己對當時那個時代的所思所想。

    只看小說框架的話,斯特里克蘭就是一個十足的渣男,人到中年,突然拋妻棄子去追尋看不見的藝術夢想,這還不算,更讓人深惡痛絕的是,他還給救命恩人戴綠帽子。但是隻要你深入閱讀這本書,你就會發現,發生在斯特里克蘭身上種種離經叛道的故事,在小說中都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釋。那就是不受控制的藝術衝動和無趣乏味的現實生活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也是小說的主線。

    毛姆在敘事風格上別具一格,小說是以和主角有過接觸的敘述者“我”的角度來講述故事,就如同一臺晚會一樣,敘述者擔任著主持人的工作,在整場晚會上起到一個串場的作用,從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這裡的敘述者是局外人、旁觀者,他的聲音是整個小說的基調,或者說他代表了作者的態度,是謹慎而包容的。每當敘述者對小說裡面的人物和事件做出判斷的時候,緊接著就是自我反省。

    小說中多次提到類似“我所做的猜測都是毫無根據的”話。小說中反覆證明了這種謹慎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說,在敘述者沒有見過斯特里克蘭之前,把他想象成一個弱不禁風、其貌不揚的人,但實際上他魁梧雄壯,很像我們現在認為的山東大漢的形象;而斯特里克蘭太太早前敘述者認為她是一個溫柔可人、心地善良的女子,但斯特里克蘭為夢想離家出走後,敘述者卻發現她陰險狠毒。

    這種強烈的反差,不僅增加閱讀的快感,還為毛姆在小說最後所要講述的人生哲理做了鋪墊。在小說中這種反差其實很多,可以說《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就是在不斷夾雜的矛盾中進行的。

    為了方便理解,我先用故事中出現的三個主要地點,來給大家講述一下這本書的主要故事情節。

    第一站:倫敦(對一眼望到頭的說明書似的人生感到厭煩)

    在倫敦這個城市,主要描寫了斯特里克蘭和家人的決裂,在這裡毛姆用了多次有關人物性格的翻轉,乃至最後一章毛姆也用了斯特里克蘭家人的狠毒無情作為結尾,有用時你就是小心肝、小棉襖,沒用時你就是狼心狗肺。從善到惡,小說詳細的描述了人性的複雜以及當時中產階級的自私自利、虛榮無情。

    第二站:巴黎(理想的代價)

    小說中斯特里克蘭在巴黎的日子,主要是以他貧困的生活和一段風流韻事展開的。這時候的斯特里克蘭過得非常不好,離家出走後,他好像解放了天性,說話粗俗、喜歡譏諷人,這種性格讓他沒有幾個朋友。平時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畫畫了,只有在沒錢的時候才去打零工,往往就是吃了上頓沒下頓,他曾經有六個月,每天就只靠著一片面包和一瓶牛奶度日。

    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打磨繪畫的技術,這種惡劣的生活環境,讓他在生病後沒錢看病。在快要病死的時候,被老好人斯特羅夫收留,並精心照顧了一個月才康復。只是令斯特羅夫沒想到的是,他的妻子布蘭琪卻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從恨斯特里克蘭到愛上了斯特里克蘭,並且堅持要和他一起離開。

    在敘述者看來,斯特里克蘭找上布蘭琪,純粹是受到了這個敢愛敢恨的女性,展示出來的不同於人的勇氣。斯特里克蘭從錦衣玉食到食不果腹,一心追尋自己的藝術世界,但是自己的畫技依然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精神還是肉體,都備受挫折,他急需在另一個人身上,找到他需要的力量。

    第三站:塔希提島(理想的創作樂園)

    斯特里克蘭在塔希提島,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大溪地,找到了理想的創作樂園。在這裡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妻子,支援他畫畫,在他生病時不離不棄,打理好所有的一切,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小說中除了妻子愛塔外,塔希提島上的土著人都更包容、善良,在他們眼裡只畫畫並不是什麼過錯。他們願意接納一個不一樣靈魂的人。

    如果整部小說從反差的角度考慮,小說裡面對人物描寫的小反差,其實是為了突出整本書的大反差。現實社會的倫敦和巴黎,這種大都會代表了兩種階級力量,倫敦富裕的上流社會,整日的聚會、玩樂;巴黎的下層社會,人們為了謀生無所不用其極;塔希提島代表理想樂土,這裡的人們更自由、更包容,可以接納不同的事物,這裡不僅是斯特里克蘭的創作樂園,他的藝術人生在這裡大放光彩,同時也代表了作者毛姆自己的嚮往,作為一個同性戀,在那個時代這可是不可饒恕的大罪,終日小心謹慎,還要忍受別人的威脅。

    這就是毛姆眼中的現實和理想,那麼聰明的讀者,看了斯特里克蘭為了理想做出的犧牲,你對理想和現實有什麼想法?在自己人到中年的時候,你會不會拋開一切,去創業或者是進入另一個全新的領域重新開始?或者在另一半創業的時候,你會選擇什麼樣的態度?在或者對於創業者,陌生的有能力的你,願不願意提供一些幫助?

    或許這就是《月亮和六便士》這本書深受幾個世紀的讀者喜愛的理由,它不僅是那個時代的困惑,也是每個時代的困惑,每個人都可以在裡面看到自己的影子,現實和理想何去何從 ?

  • 16 # 有書快看

    有書君真正喜歡的作家不多,毛姆算是一個。長篇小說《月亮和六便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有書君自然是讀過的。那個時候,這本書在國內還沒有這麼多人看。也不知什麼原因,這兩年看《月亮和六便士》的人突然增多,彷彿一夜之間就火遍了整個大江南北,也因此掀起了“毛姆熱”。有很多人私下問有書君關於這本書的看法,今天正好又討論到這個話題,索性就一起談談。

    《月亮和六便士》講述了主人公查爾斯—思特里克蘭德為了實現自己的畫畫理想,放棄了自己在證券交易所的工作,以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從英國跑到巴黎去學畫畫,幾經波折和努力,查爾斯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有書君看這本書的時候,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之後有書君就一直在思考三個問題,首先是作為一個男人的責任。

    在別人看來,查爾斯的一家是美滿幸福的。查爾斯在證券交易所上班,工作穩定,前途無限,回到家裡有妻子做好的晚飯,沏好的熱茶;查爾斯的妻子是專職的家庭主婦,教育孩子,收拾家務,外面有丈夫負責打理,不用外出工作,不用掙錢養家;查爾斯還有一雙兒女,孩子漸漸長大,不需要自己過分操心。男主外,女主內;分工合理,和諧一致。這樣的生活貌似是很多人的追求,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

    可查爾斯,放棄了這樣的生活。他認為自己對妻子兒女沒有特殊的感情,他們只會耽誤自己畫畫;他認為自己已經養活他們很多年了,他們可以自食其力了。於是,他留了一張紙條之後,就離家出走去了巴黎。

    隨之而來的是譴責,無盡的譴責,在英國是如此,如果查爾斯生活在當今的中國,我估計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原因很簡單,查爾斯沒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一個男人的責任。對父母而言,查爾斯是個不孝子,沒有侍奉雙親,照顧他們終老;對孩子而言,查爾斯是個不負責任的父親,沒有履行教育、養育他們的義務,在妻子看來,查爾斯是個渣男,辜負了自己對他的信任。如果換做我,我絕不會這麼做。

    其次是,對夢想的追求。

    人沒有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區別,這句話貌似是在告訴我們,是個人都應該有夢想,沒有夢想的人簡直不能稱作“人”。可諷刺的是,現實生活能堅持自己夢想的人少的可憐。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我們一點點地妥協,最終服從現實和命運的安排,放棄了自己最初的夢想。

    從這個方面來說,我們都是失敗者,而查爾斯是當之無愧的“成功人士”。查爾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實在是揹負了太多,也失去了太多。

    為了畫畫,他人至中年離家出走,背上了不務正業,拋家棄子的罵名;為了畫畫,他緊衣縮食,把所有的一切都投入到了畫畫上。查爾斯的一生什麼都沒有,沒有穩定的住所,跟別說是別墅豪宅;他也沒有鉅額存款,甚至可以說是一貧如洗。查爾斯臨死的時候什麼也沒有留下,除了自己的畫,自己的夢想。

    我們都信誓旦旦地說要實現自己的夢想,說自己就是為了夢想活著,如果實現夢想所需要的代價像查爾斯一樣大,那麼還有多少人會選擇堅持。現實就是最好的回答,我們都做不到,所以我們才喜歡查爾斯,崇拜查爾斯。

    最後,是價值取向。

    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有書君摘錄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難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讓你感到舒服的環境裡,讓你的內心得到安寧是糟蹋自己嗎?

    難道成為年入百萬英鎊的外科醫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嗎?

    我相信很多人都同意第一種看法,我也知道絕大多數人在最後都選擇了第二種生活方式。我們的價值取向究竟是怎樣的呢?就目前的環境來看,好像所有的“事實”都在告訴我們,金錢才是最重要的,沒錢寸步難行啊,如果這種務實唯利的人生觀是正確的,那麼身邊收入無憂的人都表示過得不幸福,又該怎麼解釋呢。

    我們究竟看重什麼,又看輕什麼呢,換句話說我們的價值取向到底是偏向哪一方,是金錢物質,還是夢想精神?人有所重,縱使別人視之如鴻毛,我亦不改初心;人有所輕,哪怕他人嗜之如命,我亦云淡風輕。

  • 17 # 皮克斯

    我讀到了,千萬不要跟藝術家做朋友,不然他會把你的房子,老婆全都給霸佔了。

    我當我讀到斯特里克蘭與他救命恩人老婆偷情,還厚著臉皮住在他家時,我恨不得跳起腳來大罵。恨那個人的懦弱和婆媽,恨斯特里克蘭的無恥和卑鄙。

  • 18 # 永恆的科幻夢

    讀書這件事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像魯迅所說的:“同樣的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在大學的時候,我看的這部作品。當時,大學英語的課文中有毛姆的文章,老師推薦這部小說,我花課餘時間讀完的。

    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天才的啟示。原文的主人公原型是高更,他曾放棄事業和家小,追尋自己的理想,把精力和熱情放到繪畫創作中。

    自此,高更的生活變得非常拮据,為了追尋藝術的月亮,他沒有維持溫飽的六便士。最終的結果是,他成功了,他的繪畫創作具有非同凡響的藝術價值。

    這本書,最終要談的問題是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主人公的解決方式極具代表性。

    另外,這本書的語言比較幽默,對話風趣,是毛姆語言風格的代表作,本人對他的句式和行文還是很推崇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潘貴雨為什麼好意思厚著臉皮找房四井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