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凡凡影視廳
-
2 # 專注影視領域
首先,鄧艾的計謀之所以可以成功,是因為姜維當時已經失去了漢中。要知道蜀漢雖然地勢險要,但東邊和北邊都不算安全,畢竟此時荊州已失,東面就是東吳,而北方雖然山路崎嶇,但還是有道路的。不過東邊的孫吳在蜀漢後期與蜀漢一直算是同盟,因此東邊並不危險,但漢中的遺失,則讓蜀漢的北方門戶大開。因為漢中一丟,魏國可以用兵力優勢,從三面包圍蜀漢,在這樣的情況下,蜀漢滅亡是遲早的事情。
關鍵的是,鄧艾能偷渡陰平成功,是因為他背後有魏國作為強有力的支撐。畢竟此時的蜀地已經疲敝不堪,常年的征戰讓百姓厭倦,更讓人無奈的是,當時蜀漢早早進入了衰頹期,此時蜀漢國內已經出現了漢末時期的一大特徵,宦官當權。由於當時黃皓手握大權,為了消除異己,他不僅誅殺重臣,更是逼得姜維要避禍沓中,遠離政權中心。反觀魏國,此時司馬家已經取代了曹家掌控大全,朝廷內部安穩,國力雄厚,即便鄧艾偷渡陰平失敗,也對此次戰爭的結局沒有太大影響。在如此強有力的後盾之下,鄧艾能成功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蜀漢人口少,資源匱乏,最先滅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即便不是鄧艾偷渡陰平導致蜀漢滅亡,鍾會也會率領大軍攻破成都,最終導致蜀漢滅亡
-
3 # 山中雪間一枝梅
我認為鄧艾偷渡陰平成功有兩大原因。
公元263年,鍾會率領魏國大軍進攻蜀漢。當時鍾會指揮的東路魏軍是主力,被蜀軍阻攔在險要之地劍閣,無法前進。魏軍西路指揮官鄧艾在攻佔沓中後,向鍾會建議從陰平偷越,直逼涪城,劍閣守敵必定回救涪城,大軍即可乘勢前進;如果劍閣守敵不撤,涪城空虛,定能攻下。鍾會接受這一建議,令鄧艾實施。陰平與劍閣相隔百餘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區,崇山峻嶺,很難行走,蜀軍也沒有設防。鄧艾從沓中出發,通過了陰平小道,直撲涪城。涪城守將馬邈不戰而降,魏軍從而迅速攻下涪城和綿竹,等魏軍逼近成都,劉禪投降,蜀漢亡。
但實際上,當時鄧艾偷渡陰平,僅僅只用了三千士兵。這要比當時魏延在第一次北伐途中,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所使用的兵力更少,而且“子午谷奇謀”不過只是魏延的設想,但偷渡陰平卻就此成功,並最終導致了蜀漢的滅亡。那鄧艾之所以可以偷渡陰平,作戰成功,靠的只是他自身的本事嗎?
首先,鄧艾的計謀之所以可以成功,是因為姜維當時已經失去了漢中。要知道蜀漢雖然地勢險要,但東邊和北邊都不算安全,畢竟此時荊州已失,東面就是東吳,而北方雖然山路崎嶇,但還是有道路的。不過東邊的孫吳在蜀漢後期與蜀漢一直算是同盟,因此東邊並不危險,但漢中的遺失,則讓蜀漢的北方門戶大開。因為漢中一丟,魏國可以用兵力優勢,從三面包圍蜀漢,在這樣的情況下,蜀漢滅亡是遲早的事情。
最為關鍵的是,鄧艾能偷渡陰平成功,是因為他背後有魏國作為強有力的支撐。畢竟此時的蜀地已經疲敝不堪,常年的征戰讓百姓厭倦,更讓人無奈的是,當時蜀漢早早進入了衰頹期,此時蜀漢國內已經出現了漢末時期的一大特徵,宦官當權。由於當時黃皓手握大權,為了消除異己,他不僅誅殺重臣,更是逼得姜維要避禍沓中,遠離政權中心。反觀魏國,此時司馬家已經取代了曹家掌控大全,朝廷內部安穩,國力雄厚,即便鄧艾偷渡陰平失敗,也對此次戰爭的結局沒有太大影響。在如此強有力的後盾之下,鄧艾能成功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個人認為,蜀漢人口少,資源匱乏,最先滅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即便不是鄧艾偷渡陰平導致蜀漢滅亡,鍾會也會率領大軍攻破成都,最終導致蜀漢滅亡。
-
4 # 大影無疆
從幾個方面講:
領導力:
偷渡陰平路途險惡,士兵們不是不知道,為什麼鄧艾這個人能說服士兵,說明他的極強領導力,當年都督雍涼時,僅用半年就重建了因洮西之敗而元氣大傷的雍涼軍團,並在段谷大敗蜀軍,斬首數萬。這一戰是蜀漢自夷陵之戰後的又一次慘敗。從這可見鄧艾的軍事領導才能。
價值觀:
鄧艾當年已經六十六了,說白了就是馬上要入土的人了,也活夠了,如果失敗,就戰死沙場,死不足惜,也是為國而死;如果成功了,將名傳千古。無論成功或失敗都將成本流芳百世的英雄。
運氣好:
在偷渡途中有一段是從高山裹著毛氈滾下山下,死了大半人,可是鄧艾沒事,如果在滾下山崖當中,鄧艾一頭撞在石頭上犧牲了,那麼後續的也不可能有。
士兵訓練有素:
士兵們肯定都知道此行多半會喪命,但是仍然服從,並且在行軍途中,顯示出強大的毅力,有種視死如歸的感覺,說明在這些士兵心中有著強烈的責任感,愛國情懷。國難當前,此時自己的命已經不足道哉。
所以,從上至下一條心,這種強大的氣勢為何能不成功。難怪蜀軍聽到此事後聞風喪膽的投降。
-
5 # 萌娘影視
首先鄧艾偷渡陰平並不只有3000殘兵,鄧艾在戰爭之初受命拖住在沓中的姜維時,有3萬人,與姜維的周旋中沒有打過消耗戰,因此3萬人基本沒有多大的損耗。而偷渡陰平時鄧艾率領的軍隊,正是這3萬本部人馬。在險要的陰平道行軍損耗是必然的,但也沒有隻剩3000人那麼誇張,《三國志》中沒有明確記載鄧艾偷渡至江油時還剩多少人,在裴松之的引注中有“以萬人入江油”的說法,在途中損耗近三分之二,這損失不可謂不大,所以萬餘人的說法還是比較可靠的。而蜀國方面,且不論有多少人口,反正常備軍是隻有十萬上下的,當時鍾會攻漢中,蜀國方面應該有萬人的損耗,姜維五萬主力尚存,在劍閣阻擋鍾會大軍。成都應該有衛戍部隊近兩萬人,其餘的就分駐在以永安與南中為主的各地方郡縣。所以鄧艾主要面對的是蜀國在成都平原一帶的兩萬衛戍部隊,以萬餘虎狼之師對兩萬沒有實戰經驗的京畿部隊,並非不可能。
面對鄧艾萬人孤軍,蜀國方面是有機會將其消滅的。第一次是鄧艾軍入江油,當時鄧艾軍隊剛剛從深山老林出來,既沒有糧草也沒有援軍,不可謂不狼狽。但是守衛江油的將領馬邈卻被嚇蒙了,以為劍閣失手,魏軍主力已至江油,便直接開城投降,拱手將一雄關讓與敵手。
第二次是綿竹之戰。諸葛瞻不聽部將黃崇堅壁清野,據險死守的建議,謎之自信地列陣要與從陰平道生死一線下來的魏軍虎狼之師正面決戰。結果是明顯的,養尊處優的諸葛駙馬不是鄧艾的對手,幾乎沒實戰經驗的成都衛戍部隊也不是魏國從刀光劍雨和懸崖峭壁中走過來的百戰之師的對手。這兩次機會,一個因為主將太慫,一個因為主將不知道在塔下猥瑣,都錯過了。從綿竹失守的那一刻,蜀國其實就已經宣告了滅亡。
無論是江油的馬邈還是綿竹的諸葛瞻,只要面對形式做出正確的決策,以堅城據守,鄧艾孤軍深入,既沒有攻城器械,也沒有援軍和補給,用不了多久就會不戰自亂,鍾會也會因為戰線過長,糧草不濟,而短期又攻不下劍閣而退兵,那樣蜀國是有機會繼續割據蜀地的。但是,現實是殘酷的。諸葛瞻失敗最嚴重的後果,不是劉禪宣佈投降,而是姜維被迫放棄蜀地最後的屏障劍閣,馳援成都。只要將魏軍十萬主力放進盆地,那就沒有翻盤的機會了。劉禪投不投降已經不能改變什麼了,早點投降還能使蜀地免受戰火荼毒。
-
6 # f夢飛翔f
首先鄧艾偷渡陰平並不只有3000殘兵,鄧艾在戰爭之初受命拖住在沓中的姜維時,有3萬人,與姜維的周旋中沒有打過消耗戰,因此3萬人基本沒有多大的損耗。而偷渡陰平時鄧艾率領的軍隊,正是這3萬本部人馬。在險要的陰平道行軍損耗是必然的,但也沒有隻剩3000人那麼誇張,《三國志》中沒有明確記載鄧艾偷渡至江油時還剩多少人,在裴松之的引注中有“以萬人入江油”的說法,在途中損耗近三分之二,這損失不可謂不大,所以萬餘人的說法還是比較可靠的。而蜀國方面,且不論有多少人口,反正常備軍是隻有十萬上下的,當時鍾會攻漢中,蜀國方面應該有萬人的損耗,姜維五萬主力尚存,在劍閣阻擋鍾會大軍。成都應該有衛戍部隊近兩萬人,其餘的就分駐在以永安與南中為主的各地方郡縣。所以鄧艾主要面對的是蜀國在成都平原一帶的兩萬衛戍部隊,以萬餘虎狼之師對兩萬沒有實戰經驗的京畿部隊,並非不可能。
面對鄧艾萬人孤軍,蜀國方面是有機會將其消滅的。第一次是鄧艾軍入江油,當時鄧艾軍隊剛剛從深山老林出來,既沒有糧草也沒有援軍,不可謂不狼狽。但是守衛江油的將領馬邈卻被嚇蒙了,以為劍閣失手,魏軍主力已至江油,便直接開城投降,拱手將一雄關讓與敵手。
第二次是綿竹之戰。諸葛瞻不聽部將黃崇堅壁清野,據險死守的建議,謎之自信地列陣要與從陰平道生死一線下來的魏軍虎狼之師正面決戰。結果是明顯的,養尊處優的諸葛駙馬不是鄧艾的對手,幾乎沒實戰經驗的成都衛戍部隊也不是魏國從刀光劍雨和懸崖峭壁中走過來的百戰之師的對手。這兩次機會,一個因為主將太慫,一個因為主將不知道在塔下猥瑣,都錯過了。從綿竹失守的那一刻,蜀國其實就已經宣告了滅亡。
無論是江油的馬邈還是綿竹的諸葛瞻,只要面對形式做出正確的決策,以堅城據守,鄧艾孤軍深入,既沒有攻城器械,也沒有援軍和補給,用不了多久就會不戰自亂,鍾會也會因為戰線過長,糧草不濟,而短期又攻不下劍閣而退兵,那樣蜀國是有機會繼續割據蜀地的。但是,現實是殘酷的。諸葛瞻失敗最嚴重的後果,不是劉禪宣佈投降,而是姜維被迫放棄蜀地最後的屏障劍閣,馳援成都。只要將魏軍十萬主力放進盆地,那就沒有翻盤的機會了。劉禪投不投降已經不能改變什麼了,早點投降還能使蜀地免受戰火荼毒。
-
7 # 火星影視人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因素:
天時
鄧艾滅蜀的時間是公元263年,而史料記載蜀漢最後一位大將星諸葛亮的隕落時間是公元234年。時隔將近30年之久,蜀漢各方面的發展均不勝劉備執政時期。劉備剛得益州之時,武有關、張、趙、馬、黃等五虎上將,文有諸葛亮、法正等人,可謂是蜀漢的巔峰時期。在關羽敗走麥城之時,蜀漢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後來,劉備為了給兄弟關羽報仇不顧眾人反對,毅然決然地與東吳決裂。八百里連營,陸遜的一把火燒掉了蜀漢歷經多年積攢的軍隊,燒出了劉備白帝託孤。也是自此時起,孫劉兩家也是再無力征服曹魏,蜀漢和東吳只能與曹魏硬耗。殊不知兩家三州之地怎能耗過曹魏六州的中原沃土啊。
劉備死後,蜀漢巔峰時期的文臣武將也是相繼去世。諸葛亮一方面秉承著先帝的遺志,另一方面是為了以戰養戰來發動北伐戰爭。最重要的是為了鼓舞蜀漢上下的鬥志,天府之國的錦官城好似天上人間,自古以來就容易滋生人性的惰欲。如果偏居一隅,固步自保的話,終有一日,曹魏鐵騎將會勢如破竹直抵錦官城下。諸葛亮萬萬沒有想到僅僅過了不到30年,劉禪就將錦官城拱手相讓。諸葛亮被託孤期間是苦苦支撐著蜀漢,與曹魏交手多次,是成是敗,相信這位偉大的軍事家早有定奪。北伐為的是鼓舞士氣,不讓蜀漢全國上下都沉醉於天府之國的虛幻泡影之中。所以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時,先不從戰略戰術上看。就單單看付出的代價:5000精兵和5000雜兵還有諸葛亮北伐的大部隊。去實行這個冒險的計劃。以諸葛亮的北伐步法光復漢室利率渺茫,如果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有一定的成功機率。但是,失敗的後果是北伐部隊消耗殆盡、蜀漢上下元氣大傷,就算諸葛亮想再次北伐也已經無兵可用(蜀漢滅亡時可用士兵約為10萬)。這時堅守派在朝堂上佔領上風,讓那個本就想安穩做幾天享樂皇帝的劉禪找到把柄。以此為藉口不再給這位相父面子。恐怕諸葛亮積勞成疾的那天便是魏國進軍之際。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成功的機率也是極小的,蜀漢僅以益州這一州之地想要吞併曹魏的六州,極難成功。
可是,鄧艾不一樣。鄧艾率領的是九州之地獨佔六州曹魏的兵甲,實力方面更是不容置疑。
在曹魏方面,曹家勢微,司馬一族是實際的掌權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早有篡位之心,可是現在的司馬家與曹家不同。曹家在歷經奸雄曹操赫赫戰功後由曹丕篡漢位,眾人信服。雖然此刻權力的核心掌握在司馬家的手裡,但是司馬家還需要一個足以使眾人折服的功勞。因此,司馬昭急於滅掉蜀漢,以此來讓自己受封,被封為晉王后便可以“名正言順”的篡位。內部鄧艾、鍾會、諸葛緒得到了司馬昭的大力支援並無內患之憂。
在蜀漢方面,諸葛亮去世近30年,蜀漢內部早已安享現狀。姜維等一眾主戰派在黃皓的讒言下遭到了劉禪的孤立。劉禪是很想享受的,以前諸葛亮北伐,他無話可說。因為那是父輩,那是口中的相父。現在剩下的是相父的徒弟,和自己同輩,而且姜維還是魏國降將。因此,劉禪也是對姜維略有猜疑。蜀漢兵甲疲敝、主臣猜忌,不堪一擊。
地利
鄧艾進軍的路線也是很有考究。紅色是鍾會軍進軍路線,藍色是姜維軍行軍路線,綠色是鄧艾偷渡蜀漢的進軍路線。
鄧艾先是在蜀漢東北方的狄道進軍,轉至沓中與姜維發生小規模戰役後,因為姜維防守劍閣而得以繼續前行。所謂取道陰平取得是摩天嶺上的小道。(黑色標記便是摩天嶺)摩天嶺已是如蜀難以逾越的峻嶺,突破摩天嶺便是蜀中腹地。雖不說一馬平川,但也可暢通無阻。摩天嶺海拔高度2200米左右,西北側較為平緩,不時有當地百姓攀登;南側山麓為懸崖峭壁,幾乎杳無人煙。川蜀人都明白要想翻越摩天嶺必由西北側開路,南面山麓無路可走,頗有些《蜀道難》的意味。而鄧艾正是出奇兵,從南面懸崖之上以毛毯裹身越嶺而下,驚為天兵。
這就與子午谷奇謀有天大的差異,子午谷雖然難走,但是知曉這條古道的人比比皆是。於是,這一奇謀的“奇”字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
比較鄧艾偷渡陰平。雖說陰平古道也是眾人皆知,但是在人們的固有觀念中。翻越摩天嶺只有西北側可走,至於南側那簡直是天方夜譚。所以在鄧艾入蜀後必會使蜀軍大吃一驚,這就是天將雄師。
人和
鄧艾孤軍入蜀,其實本意在於出其不意攻擊劍閣後方的涪縣。使得姜維在分兵救援的戰略上左右為難。無論如何選擇,姜維都想被孤立。分兵救援涪縣,劍閣將極易被鍾會突破,蜀漢門戶大開;倘如不救涪縣之危,在兩軍夾擊之下,劍閣也遲早會被突破。
令鄧艾所意想不到的是,在翻越摩天嶺後,鄧艾軍深居蜀漢腹地。此刻,糧草輜重已無望,將士們自知破釜沉舟異常英勇。江由守將馬邈的投降更是鼓舞了士氣。於是,鄧艾便一鼓作氣直搗黃龍。在攻克綿竹之後,兵臨錦官城下。後主主動開城投降,使得鄧艾成為了滅蜀第一功臣。這也為鄧艾、鍾會二人的相互猜忌、雙雙殞命埋下了禍患。
鄧艾入蜀後行軍之所以如此順利,在於人和。
翻過摩天嶺,偷渡陰平成功的那一刻。鄧艾軍上下都已經明白了無路可退了,要麼前進、要麼滅亡。所以士氣高漲,這隻軍隊連死亡都拋之腦後,怎能不兇猛異常?
鍾會也是極其地配合,與姜維率領的蜀漢精銳對峙劍閣。劍閣此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鍾會軍止步於此。機緣巧合之下鍾會牽制了蜀漢的主力,後方相對來說較為空虛。頗有些當年項羽鉅鹿之戰的意味,這樣讓鍾會認為是鄧艾搶了自己的功勞。
益州疲敝,業已多時。如果不是司馬氏篡位在即,也許蜀漢還能虛度幾年光陰。可是,無論怎麼說,蜀漢已經是苟延殘喘。內廷中黃皓宦官奸佞小人作祟而劉禪毫無作為;國防上劉禪猜忌姜維,離心離德,江山不保只在朝夕;經濟上蜀漢再怎麼發展也是無力對抗坐擁三分之二天下的曹魏的,拖得越久,就越是無望。在天時、地利、人和決定因素方面蜀漢必敗,蜀漢的傾覆只是個時間的問題。滅國者可以是鄧艾、鍾會或是其他什麼人,恰巧鄧艾另闢蹊徑、得天獨厚,在自身才能、勇氣的積澱下和運氣的加成下,終成滅蜀大將。
在曹魏方面,曹家勢微,司馬一族是實際的掌權者。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早有篡位之心,可是現在的司馬家與曹家不同。曹家在歷經奸雄曹操赫赫戰功後由曹丕篡漢位,眾人信服。雖然此刻權力的核心掌握在司馬家的手裡,但是司馬家還需要一個足以使眾人折服的功勞。因此,司馬昭急於滅掉蜀漢,以此來讓自己受封,被封為晉王后便可以“名正言順”的篡位。內部鄧艾、鍾會、諸葛緒得到了司馬昭的大力支援並無內患之憂。
在蜀漢方面,諸葛亮去世近30年,蜀漢內部早已安享現狀。姜維等一眾主戰派在黃皓的讒言下遭到了劉禪的孤立。劉禪是很想享受的,以前諸葛亮北伐,他無話可說。因為那是父輩,那是口中的相父。現在剩下的是相父的徒弟,和自己同輩,而且姜維還是魏國降將。因此,劉禪也是對姜維略有猜疑。蜀漢兵甲疲敝、主臣猜忌,不堪一擊。
地利
鄧艾進軍的路線也是很有考究。紅色是鍾會軍進軍路線,藍色是姜維軍行軍路線,綠色是鄧艾偷渡蜀漢的進軍路線。
鄧艾先是在蜀漢東北方的狄道進軍,轉至沓中與姜維發生小規模戰役後,因為姜維防守劍閣而得以繼續前行。所謂取道陰平取得是摩天嶺上的小道。(黑色標記便是摩天嶺)摩天嶺已是如蜀難以逾越的峻嶺,突破摩天嶺便是蜀中腹地。雖不說一馬平川,但也可暢通無阻。摩天嶺海拔高度2200米左右,西北側較為平緩,不時有當地百姓攀登;南側山麓為懸崖峭壁,幾乎杳無人煙。川蜀人都明白要想翻越摩天嶺必由西北側開路,南面山麓無路可走,頗有些《蜀道難》的意味。而鄧艾正是出奇兵,從南面懸崖之上以毛毯裹身越嶺而下,驚為天兵。
這就與子午谷奇謀有天大的差異,子午谷雖然難走,但是知曉這條古道的人比比皆是。於是,這一奇謀的“奇”字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
比較鄧艾偷渡陰平。雖說陰平古道也是眾人皆知,但是在人們的固有觀念中。翻越摩天嶺只有西北側可走,至於南側那簡直是天方夜譚。所以在鄧艾入蜀後必會使蜀軍大吃一驚,這就是天將雄師。
人和
鄧艾孤軍入蜀,其實本意在於出其不意攻擊劍閣後方的涪縣。使得姜維在分兵救援的戰略上左右為難。無論如何選擇,姜維都想被孤立。分兵救援涪縣,劍閣將極易被鍾會突破,蜀漢門戶大開;倘如不救涪縣之危,在兩軍夾擊之下,劍閣也遲早會被突破。
令鄧艾所意想不到的是,在翻越摩天嶺後,鄧艾軍深居蜀漢腹地。此刻,糧草輜重已無望,將士們自知破釜沉舟異常英勇。江由守將馬邈的投降更是鼓舞了士氣。於是,鄧艾便一鼓作氣直搗黃龍。在攻克綿竹之後,兵臨錦官城下。後主主動開城投降,使得鄧艾成為了滅蜀第一功臣。這也為鄧艾、鍾會二人的相互猜忌、雙雙殞命埋下了禍患。
鄧艾入蜀後行軍之所以如此順利,在於人和。
翻過摩天嶺,偷渡陰平成功的那一刻。鄧艾軍上下都已經明白了無路可退了,要麼前進、要麼滅亡。所以士氣高漲,這隻軍隊連死亡都拋之腦後,怎能不兇猛異常?
鍾會也是極其地配合,與姜維率領的蜀漢精銳對峙劍閣。劍閣此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鍾會軍止步於此。機緣巧合之下鍾會牽制了蜀漢的主力,後方相對來說較為空虛。頗有些當年項羽鉅鹿之戰的意味,這樣讓鍾會認為是鄧艾搶了自己的功勞。
益州疲敝,業已多時。如果不是司馬氏篡位在即,也許蜀漢還能虛度幾年光陰。可是,無論怎麼說,蜀漢已經是苟延殘喘。內廷中黃皓宦官奸佞小人作祟而劉禪毫無作為;國防上劉禪猜忌姜維,離心離德,江山不保只在朝夕;經濟上蜀漢再怎麼發展也是無力對抗坐擁三分之二天下的曹魏的,拖得越久,就越是無望。在天時、地利、人和決定因素方面蜀漢必敗,蜀漢的傾覆只是個時間的問題。滅國者可以是鄧艾、鍾會或是其他什麼人,恰巧鄧艾另闢蹊徑、得天獨厚,在自身才能、勇氣的積澱下和運氣的加成下,終成滅蜀大將。
-
8 # 帥哥影視留聲機
那是因為武侯諸葛亮去世後,因為諸葛亮做事事必躬親,沒有培養大批人才,所以他去世後,很多官員都是六神無主,蜀國出現政治危機,就是大量官員不合格,比如鄧艾偷襲時候,陰平都幾乎沒有軍隊駐守,可見蜀國已經軍事鬆懈到何等程度。這是一個很大的原因,另一個是鄧艾的傑出指揮才能。看是運氣的程度高,其實鄧艾成功不是偶然的,沒有鄧艾偷襲,也會有李艾偷襲成功。
-
9 # 巴喀布
鄧艾偷渡陰平之策略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世人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魏國國力強盛,人口眾多,物阜民豐。蜀國居西南一隅,號稱天府之國,有成都平原,蜀漢鼎盛時期兵力8萬左右,讓蜀國百姓兵卒豐衣足食可以,有天塹但不能變通途,諸葛亮經營數年六出祁山北伐就是看到蜀國守不住,沒有站略縱深,只能主動出擊,像諸葛亮這樣的曠世奇才他是知道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之前魏延奇襲子午谷的謀略與鄧艾偷渡陰平之策略出乎一致,但是魏延只有一次機會,當時的蜀國在成敗上像極了今天的以色列,成功則與魏國分庭抗禮甚至兵臨城下;失敗就是蜀國危矣,諸葛亮沒有十足的把握不敢孤獨一擲。諸葛亮臨終前留了一千人守兵鎮守陰平,陰平的重要性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或是後來的蔣琬、費禕時期都是相當重視的,因為這幾乎是進入蜀漢的唯一通道,雖然看起來沒有通道,但在漢中失守的前提下,這是進入蜀漢的最好捷徑。
所以,諸葛亮就明確指出過“全蜀之防,在於陰平”,當年廖化就是陰平太守,而且姜維也意識到了陰平的重要性,後來被劉禪撤掉了。
回覆列表
在公元263年,鍾會率領魏國大軍進攻蜀漢。當時鍾會指揮的東路魏軍是主力,被蜀軍阻攔在險要之地劍閣,無法前進。魏軍西路指揮官鄧艾在攻佔沓中後,向鍾會建議從陰平偷越,直逼涪城,劍閣守敵必定回救涪城,大軍即可乘勢前進;如果劍閣守敵不撤,涪城空虛,定能攻下。鍾會接受這一建議,令鄧艾實施。陰平與劍閣相隔百餘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區,崇山峻嶺,很難行走,蜀軍也沒有設防。鄧艾從沓中出發,通過了陰平小道,直撲涪城。涪城守將馬邈不戰而降,魏軍從而迅速攻下涪城和綿竹,等魏軍逼近成都,劉禪投降,蜀漢亡。
但實際上,當時鄧艾偷渡陰平,僅僅只用了三千士兵。這要比當時魏延在第一次北伐途中,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所使用的兵力更少,而且“子午谷奇謀”不過只是魏延的設想,但偷渡陰平卻就此成功,並最終導致了蜀漢的滅亡。那鄧艾之所以可以偷渡陰平,作戰成功,靠的只是他自身的本事嗎?
首先,鄧艾的計謀之所以可以成功,是因為姜維當時已經失去了漢中。要知道蜀漢雖然地勢險要,但東邊和北邊都不算安全,畢竟此時荊州已失,東面就是東吳,而北方雖然山路崎嶇,但還是有道路的。不過東邊的孫吳在蜀漢後期與蜀漢一直算是同盟,因此東邊並不危險,但漢中的遺失,則讓蜀漢的北方門戶大開。因為漢中一丟,魏國可以用兵力優勢,從三面包圍蜀漢,在這樣的情況下,蜀漢滅亡是遲早的事情。
最為關鍵的是,鄧艾能偷渡陰平成功,是因為他背後有魏國作為強有力的支撐。畢竟此時的蜀地已經疲敝不堪,常年的征戰讓百姓厭倦,更讓人無奈的是,當時蜀漢早早進入了衰頹期,此時蜀漢國內已經出現了漢末時期的一大特徵,宦官當權。由於當時黃皓手握大權,為了消除異己,他不僅誅殺重臣,更是逼得姜維要避禍沓中,遠離政權中心。反觀魏國,此時司馬家已經取代了曹家掌控大全,朝廷內部安穩,國力雄厚,即便鄧艾偷渡陰平失敗,也對此次戰爭的結局沒有太大影響。在如此強有力的後盾之下,鄧艾能成功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筆者認為,蜀漢人口少,資源匱乏,最先滅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即便不是鄧艾偷渡陰平導致蜀漢滅亡,鍾會也會率領大軍攻破成都,最終導致蜀漢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