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少年強
-
2 # 歷史上的小書童
關於這個問題,有其本質的不同,如果說有人不同意的話,那自然就是因為明朝在北京的都城已破,正統皇帝(世襲制)已亡,雖然南明政權仍然是大明的血脈,但是總是會讓人認為“非正統”,認為是殘餘勢力的延續。
如果承認的話,那麼就是抓住了皇室血脈的這一點,留著朱家血,舉著反清復明的旗。做著明朝該做的事。
其實這個問題,要看怎樣去理解了。
-
3 # 隱語
認為南明不是明朝歷史一部分的,大多是從南明的存續時間、政權穩定性、國家影響力等方面敘述的。的確,南明比起東晉、南宋甚至蜀漢,都太過短暫、分裂、短暫了。但是一個國家再弱小混亂也不影響它是個國家——自1644崇禎殉國開始到永曆帝1662被絞死,期間是18年;如果算到1683年鄭克塽降清、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為止,則有39年。這18年或39年間,南明所控制的地區大時囊括長江以南小時亦有臺灣島,盛時人口達一億以上,有健全的朝廷,以明為正朔且帝王均為明朝皇室成員,甚至還保留有大量藩屬國——所以從法理上說,南明首先是一個(幾個)國家,其次是明朝的繼承國,這兩點與東晉、南宋並無二致。
認為南明不是明朝的人,要回答一下這兩個問題:
1、 如果東晉、南宋只維持了十年不到,還會被視為晉朝與宋朝的組成部分嗎?
2、 北元是元朝的一部分嗎?如果是,那明朝是不是並沒有統一中國?如果不是,那南明與北元有什麼區別?
按法理來說,東晉、南宋就算只存在一年,也應當算是晉朝與宋朝的組成部分,但如果歷史果真如此,相信歷史學家依然不會特意寫一本東晉史、南宋書。比較有代表意義的是項羽的“楚朝”和劉玄的“玄漢”,事實上這兩個國家從法理與統治疆域來看都是王朝,但歷史學家並不以其為王朝,因為年代實在太短,從研究的角度來看,沒有意義。
但是北元與南明還有一點不同:這兩個政權牽涉到後繼王朝的正朔。元朝退居漠北之後,明朝否認其與元朝的繼承性——在明人眼中,元朝的皇帝是皇帝,北元的皇帝只是地方政權的首領,元朝的正朔已經由明朝繼承。
滅亡西晉的北朝小國與滅亡北宋的金,都不是統一王朝,正朔問題雖然有,但沒有明朝與清朝那麼嚴重。繼明朝否認北元的繼承地位之後,相同的情況,發生在清朝與南明之間。從1644年開始承認南明就等於承認自己還沒有取代中原王朝的正朔,尤其是清入關之前提出的口號是“天下取自於賊,而非明”,也就是說明朝自大順入京時就已經滅亡了,南明當然不是明朝,而是“偽朝”,與後來的“汪偽”、“偽滿”的意思差不多罷了。
-
4 # 股股有故事
現今的中國歷史,承認與否,歷史的評價,只不過是現今政治手段而已,過去的歷史缺少所謂公明正確,也沒有正義與邪惡之分,只有是否適合現時的政治利益。為了符合現今的利益,國家英雄變民族英雄,侵略成了融合。試問這樣不分是非的國度,怎麼能存在多少大義正氣呢。以當代的利益去評價歷史,會是正確嗎?既得利益者只會描繪適合自己的顏色。因為融合,你們對得起那些反抗的戰士嗎?拋頭顱的先烈嗎?這是內裡精氣神。物質可以用實力拿回來,民族國家的精氣神靠的是內在人民意志正義。一個國家民族沒有精氣神,出拳又怎麼有力量呢。朋友也會捨棄你。
-
5 # 談古論金
首先,並非大家都不承認南明是明朝的一部分,比如鄧之誠先生的《中華二千年史》中的明世系、《辭源》中的明條目都認為明朝終止於1661年。
但是,確實這不是一個普遍的認識。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南明”只是明亡之後幾股明朝殘餘勢力在南方的救亡圖存事業,始終沒有能建成政權比較穩固、地盤比較穩定的政治格局,所以南明不能算是一個朝代,也不能算是明朝的延續(這不代表我們否定南明君臣的自我認同)。
南明的開始是崇禎十七年(1644)五月福王朱由崧即位於南京,是為弘光帝,弘光帝敗亡於1645年五月,同年閏六月唐王朱聿鍵即位於福州,是為隆武帝,1646年,隆武帝敗亡,其弟朱聿鐭即位於廣州,是為紹武帝,才一月多即敗亡;同年,桂王朱由榔即位於廣東肇慶,是為永曆帝。
(隆武帝)
(永曆帝)
永曆政權的結束,應該不是永曆十五年(1661)永曆帝被吳三桂擒獲之時,而是1659年永曆帝從雲南騰越逃亡進入緬甸境內並同時被解除武裝為界。
如果用更廣的視野看,建號定武的(清順治三年—康熙二年,1646—1663)明宗室韓王朱本鉝被在川、鄂、陝、豫諸省交界處的武裝“夔東十三家”推舉為共主抗清,也屬於南明的範圍(顧誠先生的《南明史》質疑朱本鉝的存在,孟森先生、柳亞子等認為存在),那麼他們直到康熙三年(1664)年才被消滅。
而如果把奉永曆正朔的臺灣鄭氏集團也認為是南明,那南明要持續到所謂永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這顯然是把歷史紀年搞亂了——民族感情和對南明君臣苦心孤詣的敬意和歷史科學的定義釐清是兩個概念,我們尊敬史可法、張煌言、瞿式耜白刃臨頭唯一笑的大義凜然,尊敬鄭成功、李定國的海外絕域有孤忠的抗節不屈,但這和在年代學上把南明算不算做明朝的一部分是兩回事。
換言之,明朝的終止之年只能是1644年,南明在中國歷史上和東晉、南宋完全不一樣,不能認為是一個朝代。
-
6 # 清風明月逍遙客
很多人都不知道南明的存在,甚至以為只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小國。實際上,南明存在於1644年—1683年間,是明朝京師順天府失陷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權,歷經四帝一監國。
嚴格來講,南明既然不是清朝,自然算是大明帝國的一部分,但是南明與東晉、南宋相比歷時太短,地盤太小,難以相提並論。東晉、南宋都享國百年以上,雖然在軍事上不如北方強盛,但在經濟和文化上都超過北方,歷來被視為中華正統。
而相比之下,南明在朝政上幾乎沒有正式的、穩定的行政體系,在地盤上沒有穩住半壁江山,在文化上也沒有建樹,南明雖然傳了四帝,但最長也只有十九年。
南明的內鬥嚴重,從弘光到永曆,從建立之初到滅亡,先是閹黨與東林之爭,後是對歸附的起義軍的貶低和不信任,政治黑暗,腐敗,內訌不息,辜負了大明遺民的期望,所以很多人,包括一些嚴肅的歷史學家,也把南明視為清初地方割據的小政權。
▲1644年 清軍入關
南明歷經弘光、隆武、魯監國、永曆四朝弘光政權
1644年,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即皇帝位,年號弘光。
在此期間,南京內部出現擁潞王(朱常淓)與擁福王之爭,最後軍閥勢力佔據優勢,推舉福王為帝。
馬士英和軍閥勢力自恃擁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閹黨餘孽,貪贓枉法,與高弘圖等東林餘黨針鋒相對。
1645年,寧南侯左良玉稱奉崇禎太子密詔,入誅奸臣馬士英以清君側。弘光朝廷,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
清軍迅速南下,兵臨揚州城下。二十二日朱由崧被獲,解北京處死。弘光政權覆滅。
隆武政權
1645年,唐王朱聿鍵稱帝,改福州為天興府。
隆武帝即位不及半月,就下詔親征,安撫難民,聯絡抗清義軍,改變原來弘光朝廷聯虜滅賊的錯誤政策方針。然隆武不得勢,軍政大權都掌握在地方實力派鄭芝龍手裡。
隆武二年(1646)七月,清軍揮師南下。鄭芝龍暗中與清軍洽降,撤兵還安平鎮。福建門戶敞開,清軍長驅直入。
八月二十八日,隆武帝被清軍追及擒殺,隆武政權滅亡。
隆武帝本人可以說是南明諸帝中最為有能力的皇帝之一,只可惜在錯誤的地點選擇了錯誤的勢力,才使得他無所建樹,隆武朝廷復國無望。
▲隆武帝
魯王監國
隆武元年(1645)閏六月二十八日,明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控制了浙東紹興、寧波、溫州、台州等地,其政權高度腐敗,熱衷於與隆武朝爭奪皇統,勢同水火。
1646年六月不戰而潰,朱以海出海至舟山。該政權建立不到一年即告滅亡。
紹武政權
1646年十一月初二,大學士蘇觀生、隆武輔臣何吾騶等於廣州擁立朱聿鍵之弟朱聿鐭為帝,改元紹武。
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軍李成棟部攻入廣州,朱聿鐭等皆死。紹武政權僅存41天。
▲永曆皇帝
永曆政權
1646年十一月,桂王朱由榔於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曆元年。
這是南明存在時間最長,有小朝廷樣子的政權。
政權主力是李自成、張獻忠的義軍餘部,驍勇善戰,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
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鬥爭再起,廣東、廣西等諸多將領回歸明朝,各個抗清力量發動了廣泛的攻勢。
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擴大到了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還包括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三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和浙江兩省的沿海島嶼,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永曆二年(1648)春收復了湖廣、湘桂部分地區。
永曆六年(1652)收復廣西全境。接著北取長沙,東掃江西,收復二州16郡。
▲李定國
“反清復明”的形勢一片大好,但是……永曆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
永曆三年至四年(1649—1650),何騰蛟、瞿式耜、張同敞等人先後在湘潭、桂林的戰役中被俘犧牲,清軍重新佔領湖南、廣西。
不久,李過病亡,其子李來亨同其他農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政府,轉移到巴東荊襄地區組成夔東十三家軍,獨立抗清。
永曆六年(1652),南明永曆朝廷接受張獻忠部將孫可望、李定國聯合抗清建議,定都安龍。不久,以大西軍餘部為主體的南明軍對清軍展開了全面反擊。李定國、劉文秀、鄭成功等在連獲大捷,永曆政權名義控制的區域恢復到了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兩省大部,廣東、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二次抗清鬥爭的高潮。
▲吳三桂與陳圓圓
恢復明朝政權看似觸手可及,但是……劉文秀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寧戰役中被吳三桂擊敗。孫可望逼走李定國,在寶慶戰役中失利。東南沿海的鄭成功也在漳州戰役中失利。自此,在四川、湖南、福建三個戰場上,陷入相持的局面。
永曆十年(1656年),孫可望秘謀篡位,引發了南明內部一場內訌,敗於李定國,孫可望勢窮降清。
孫可望降清後,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
永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吳三桂攻入雲,桂王狼狽西奔,進入緬甸。
李定國率全軍設伏於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果因內奸洩密導致未能大獲全勝,南明軍精銳損失殆盡,磨盤山血戰是南明最後一次機會。
永曆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緬甸國王將桂王交於清軍,
次年四月桂王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七月,李定國在勐臘得知桂王死訊,亦憂憤而死。
▲永曆悲歌:吳三桂處死永曆皇帝之地
歷數南明四朝,失敗都是來自內部的不團結,晚明的黨爭並沒有因為外敵的入侵而消失
大敵當前,閹黨和東林黨之間、朝官與義軍之間、不同義軍之間矛盾重重,內訌不斷,即使沒有外敵入侵都不能長久,又焉能對外?
其實,對比東晉時期的“五胡”和南宋時期的金國,滿清的實力是最弱的,所謂“人不過八旗、馬不過萬匹”。
弘光時期山東、河南一帶並沒有滿清的大軍,當地的民兵武裝已經穩定了地方的局面,請求南明北上,而此時南明內訌正烈,竟然無人去接收。
這樣的朝廷,又焉能視為與大明並肩而立的“南朝”?1644年—1664年,南明政權形勢圖
-
7 # 三生有畫
判斷一個王朝的存在時間,主要是看他在全國政治局勢中的影響力,控制的面積,政局的穩定性,還有時間長短。
南明存在時間,自從崇禎皇帝死後,崇禎一脈,已經斷絕。所以南明的皇帝,都是崇禎的侄子,甚至於族侄子,並不是嫡系了。這是血統問題。
南明只是存在二十多年,時間很短。在這期間,南明朝廷一直是在逃跑和內鬥。皇帝換來換去,最終才輪到永曆帝手上。但是永曆皇帝,也只是控制了西南幾省短暫的時間,也很快被清軍剿滅了。
南明只是一股明朝的殘餘勢力,早就喪失了對全國的控制,以及象徵意義。沒有形成向東晉、南宋那樣,擁有穩定的政治集團、穩定的疆域,和北方政權維持了持續百年的戰略均勢。甚至於連像樣的戰略反攻都沒有。
血統不正,失去了全國的號召力,時間太短,一直都在逃跑和換皇帝。這就必然只能歸為殘餘勢力了。
-
8 # 清茶話歷史
誠邀,用最簡練最通俗易懂的說法來解釋一下。
南明不算清朝,也不算大明的一部分,那是為何?
1 南明與東晉、南宋相比歷時太短,地盤太小,難以相提並論。一個王朝的延續是需要時間來佐證的,持續的時間長才能證明你王朝存在的必要性。
2 南明不是一個獨立的王朝,只是明朝的大臣各自擁護一些皇族人士的建立的反清組織,時間很短就滅亡了,沒有統一的行政及政權體系。就像一個擁兵自重的地方勢力一般的存在,歷史就是這樣的開玩笑,想必朱元璋如果知道他的後代有如此下場,不知道會做何感想。但事實就這樣,盛久必衰。
3 江山版圖漂浮不定,文化更是缺失,時間短暫, 頻繁內鬥。從弘光到永曆,從建立之初到滅亡,內部勾心鬥角,政治黑暗腐敗,盡失人心,這是很重要的一點。當一個王朝缺失了文化,那離著滅亡也就不遠了。
4 明朝是一個大一統王朝,清朝也是一個大一統王朝。相對於明清,南明從沒有被外界承認過,沒有獨立的外交和地位。沒辦法被承認,也就不存在是誰的一部分,只能說是一種象徵和延續。
所以大部分學者都把南明歸位一個個的割據政權,注意是一個個,不是一個。
舉個例子:三國大家都熟悉吧,劉備的蜀漢 算大漢朝的一部分嗎?當然不是。假如後來沒有司馬家篡權,而是魏國一統天下建立統一政權,那歷史上就不會有三國了,蜀漢而是像唐明清前期那樣,一律併入“魏朝” 。而南明和蜀漢都無可比性,南明內部政權林立,支離破碎。
-
9 # 我們是鈉梨子
這個,其實首先很多人並不知道南明,我們大多數人對歷史知識的系統的瞭解,來自於教科書,可是這個書上似乎並沒有,所以大家都不怎麼知道南明
南明公元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破北京,明毅宗
首先說說什麼是南明吧
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亡。後來清軍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的抵抗滿清政權的統稱。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紹武政權及永曆政權,前後共歷18年。1661年(歷十五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永曆帝,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永曆交於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此後鄭氏政權繼續奉永曆為正朔。1683年,延平郡王鄭克塽降清,清軍佔領臺灣,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標誌著南明最後一個政權的覆滅。
看完這裡可能很多人會問,這不是很像南宋嘛,為什麼南宋算宋朝,南明不算明朝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存在時間太短了,十八年,而且有十多年,是逃亡在外國的緬甸,南明只在江南守了一年,就退居東南亞了,這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根本不值一提,太短,而且沒什麼意義
再者,如果一定要算那麼幾年的話,這中間也是幾個藩王自己內訌爭奪皇位,真正的朱由檢的子孫,全都死光了,知道最後幾年才出來個永曆帝,中間不斷的更換政權,短短十八年,換了四五個皇帝
最後其實我們可以總結一下教訓,朱由檢自殺後,其實南明還有長江以南和十幾萬軍隊,而且群眾基礎和經濟都非常的富裕,但是為什麼會失敗呢?,主要是朱由檢覺得實在搞不過滿清自殺了,也沒做什麼補救,結果他的孩子都被殺了,正統的繼承人沒了,導致各藩王起來搶皇位,一片混亂,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知識分子的變節,毫無節操可言,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一切,百無一用是書生啊
吳三桂和李自成其實也有很大的原因在裡面,這裡就不在細說了
-
10 # 炭烤母豬蹄兒
南明政權沒有合法性啊。人家崇禎留了遺詔傳位太子了,(初上未崩時,諭閣札託純臣輔太子。明季北略卷二十)你朱由崧的繼位合法性何在?那時候只知道崇禎死了,還不知道太子死沒死啊喂兄終弟及?你朱由崧比崇禎年齡還大(崇禎帝朱由檢1611年生,朱由崧1607年生),總而言之,你朱由崧算個什麼東西?直接導致,給了多爾袞替崇禎太子蕩平篡位逆賊的好理由。(深痛爾明朝嫡胤無遺,勢孤難立,用移我大清宅此北土。厲兵秣馬,必殲醜類,以靖萬邦。吳晗《北韓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上編,卷五十八。)
-
11 # 飛哥講歷史
我們看歷史主要是看官方歷史記錄,至於一些野史,學者猜測,沒有辦法得到印證,所以一般情況不會明確表示,只是作為參考意見寫出來,至於同意與否該觀點,全憑觀者自己
南明的記錄雖然不算野史,但卻沒有出現在正統的《明史》裡面,因為《明史》,是清朝編制的
該書,從1645年開始編制,也就是崇禎帝(1644年)死的第二年,雖然來來回回編了九十多年(至乾隆四年,1739年)才編制完成,但在清朝眼裡,自崇禎帝景山自縊後,大明朝就亡了,剩下的只是藩鎮割據(也可以認為此舉是清朝名義上不承認南明的正統地位,但小編覺得名義上的事從來都是自欺欺人)
當然,除了正史的影響,最主要的還是南明自身不爭氣
請看這張圖
這是1644年,崇禎皇帝剛剛去世時的勢力分佈圖,南明的勢力範圍依然是最大的,但此時朝廷內部就誰做皇帝鬧得不可開交,直到兩個月後,朱由崧取得勝利,即皇帝位,改元弘光,在位八個月,沉湎酒色,內政不修,政治腐敗,南京失陷後,南明從此四分五裂,再無統一的核心領導機構
1645年6月李自成戰敗(紅色是張獻忠的地盤),朱聿鍵於福州登基稱帝,改元隆武,魯王朱以海紹興在紹興監國(實際上就是又建立了一個政權),兩者之間為爭正統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為戰
之後清朝利用南明內亂,一步步蠶食,直到1659年,永曆帝朱由榔由滇西逃往緬北
標誌著南明滅亡,此時南明在中國境內已無任何立足點
從1659年,到1683年,雖然還是南明,但已經是鄭成功的故事了,就不多說了
總結一下:南明王朝歷時39年(1644-1683),雖然算不上一手好牌,但也算是不賴(畢竟當時清朝屬於外族入侵,很多地方都有民眾自發組織反抗),南明政府自己坑了自己,再加上清朝故意忽視,時間長了,自然都不認可了(關於氣節,小編就不多說了,都要讓人打死了,還談什麼氣節)
-
12 # 金海岸666888
因為是滿人編寫的明史,在崇禎殉國後,八旗入主中原,滿人已經把自己當做正統,南明朝廷在他們眼裡就是前明餘孽。
-
13 # 北洋海軍炮手
崇禎自掛東南枝後明朝滅亡這一條是清朝確定的,也是為歷代所接受的,這就要從清朝給自己找的合法性說起了。
清朝給自己入關找的合法性是替崇禎報仇:義兵來,為爾等君父復仇。所以多爾袞入關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為崇禎發喪,併為崇禎修墓,以宣傳自己是明朝繼承者的形象。另一方面,就是把滅亡明朝的功勞一股腦的推給了李自成,這可以說是滿洲軍事貴族和漢族文官所心知肚明的。因為滿洲人在沒入關的時候至少消滅了明軍三十萬部隊,五次破關擄走了大量的財物和資源,給明朝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是為了給自己找合法性,效忠清朝的滿漢官員都選擇了無視這一點。而且還不斷的拔高明朝,尤其是要美化崇禎,並將李自成汙名化。
但是歷代史家又為何會承認,或者是至少預設清朝給自己找的合法性呢?簡單點說,南明實在是太次。
首先,南明只是軍閥的牌坊。南明的各個政權基本上都是依靠軍閥生存,而且南明的各個反王們也都是軍閥扶植的。對於這些軍閥來說,南明這些反王們不過是個牌坊而已,他們之所以願意扶植南明不過是為了保障自己的個人私利。而南明的反王們也知道單靠個人能力無法同清朝對抗,只能越來越依靠這些軍閥,往往對軍閥愈發依賴,反王們為了拉攏軍閥往往對軍閥們予取予求,而軍閥在利益增加之後想的往往不是如何效忠主子,而是如何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
所以在面對清軍的時候,這些軍閥往往會選擇退避甚至直接投降,比如說李成棟、劉澤清、劉良佐以及鄭芝龍。但是投降清朝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這些軍閥們會發現,清朝足夠強勢,不會允許他們有太大的個人利益,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李成棟、金聲桓、姜鑲等會反水,因為清朝並沒有滿足他們的利益訴求。清朝之所以不會滿足他們的利益訴求,是因為他們入夥時間太短,還不足以讓清朝為之割肉。但是他們又沒有自知之明,所以在利益訴求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反覆,堪稱小人。
這些軍閥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孫可望、李定國的大西集團以及鄭成功的鄭氏集團,鄭成功為了鄭家獨立的經濟利益而同清朝對抗,孫可望等人在取得了雲南以後也為自身的獨立性而同清朝對抗。比如說鄭成功對朱由榔小朝廷聽宣不聽調,孫可望、李定國等人都架空朱由榔。而且在孫可望同李定國政治鬥爭失敗後,他就毫不猶豫的投奔了清朝。所以說到底。南明的軍閥們都是為了個人利益同清朝對抗,而南明只不過是個牌坊罷了。
如果清朝能夠承認這些軍閥的獨立性,那麼他們隨時可以拋棄南明,併為清朝作戰。但是首先入夥時間決定了他們不會獲得清初四位漢王的地位,再者清朝也不會允許再有軍閥割肉。
第二,南明可以同時有多個政權並存的現象。這也是比較搞笑的,比如說唐王集團同魯王集團,唐王集團同桂王集團之間,他們可以為了爭一個名號打的你死我活,全然不管清軍已經大軍壓境。
所以,這使得抵抗勢力力量被分散,反而方便清軍將其各個擊破。比如說李成棟剿滅唐王集團,就是利用唐王和桂王自相殘殺,廣州兵力空虛,李成棟乘虛而入。可笑的是,李成棟手下只有幾千綠營兵,還沒有滿洲兵,居然可以透過假借滿洲兵的名號一路攻城略地,甚至打下一省,也是有意思。
第三,只有清朝才能重建社會秩序。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想要發展就必須需要社會穩定,想要穩定社會秩序就要求政府必須要足夠強勢。而實際上只有當時的清朝足夠強勢,其強盛的武力在當時的東亞很難能找到相應的對手。再加上清朝透過保護地主階級利益以及透過開科取士籠絡了大量的知識分子,所以清朝的統治癒發穩固。
曾經劉文秀等人圍攻保寧的時候,清軍守將吳三桂、李國英等人甚至打算棄城,撤退至川北保寧,結果招致清朝監督鄉試的文官郝經強烈反對。郝經言辭激烈,表示不死於賊,必死於法。更何況當時替清朝安撫地方的主力就是知識分子,所以可見,知識分子早已放棄了滿漢成見,選擇了效忠姓愛新覺羅的皇帝。
說到底,南明不過是幾個軍閥為了個人利益同清朝對抗而已,壓根算不上明朝的延續。
全文完
回覆列表
南明中國明王朝滅亡後,明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的一些地方性政權的統稱。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紹武政權及永曆政權,前後共歷18年。
弘光政權 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1644)五月初三首先建立。由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監國於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號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孫,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進封世子。崇禎十六年嗣封福王。次年初,農民軍掃蕩北方,朱由崧流亡淮上。時南京之明殘餘勢力議擇君以定南都,然後揮師北上。曾出現擁潞王與擁福王之爭,最後馬士英恃勢逼史可法等同意立福王朱由崧為帝。馬士英等以擁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閹黨餘孽,貪贓枉法,與高弘圖等東林餘黨針鋒相對。清順治二年三月,寧南侯左良玉稱奉太子密詔,入誅奸臣馬士英以清君側,起於武昌,進逼南京。時清軍迅速南下,連續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隨後,清軍渡長江,克鎮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蕪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龍、王鋒、錢謙益等獻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獲,解北京處死。弘光政權覆滅。
隆武政權 順治二年閏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及南安伯鄭芝龍、靖虜伯鄭鴻逵等,奉唐王朱聿鍵稱監國於福州。閏六月二十七日稱帝,改福州為天興府,以是年為隆武元年。朱聿鍵,朱元璋九世孫,端王朱碩熿之孫。崇禎五年嗣立唐王,九年因率兵勤王擅離南陽獲罪,弘光時獲釋。順治二年五月避亂經杭州,適南都已亡,鄭鴻逵等迎之入閩。隆武政權建立之初,儼然有所作為,集廷臣議抗清戰守。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詔親征,影響頗大。江浙、安徽、江西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抗清號召。然而軍政大權掌握在地方實力派鄭芝龍手裡,隆武本人也為其挾制,實際並無建樹。三年七月,清軍攻下浙東浙南,即揮師南下。鄭芝龍暗中與清軍洽降,撤兵還安平鎮。福建門戶敞開,清軍長驅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軍追及擒殺,隆武政權滅亡。
魯王監國 清順治二年閏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餘姚、會稽、鄞縣等地抗清義軍及故明官吏縉紳的扶持下,明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孫,魯王朱壽鏞第五子。崇禎十七年二月嗣王位。魯王政權建立後,控制浙東紹興、寧波、溫州、台州等地,擁有浙中義師及原明總兵方國安、王之仁部,且憑藉錢塘江天險,曾匯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權腐敗,熱衷於與隆武朝爭奪皇統,勢同水火。順治三年六月不戰而潰,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軍迅速平定浙東,魯王大臣張國維、朱大典、孫嘉績、王之仁等先後死,方國安、馬士英、阮大鋮等降清。該政權建立不到一年即告滅亡。
紹武政權 順治三年十一月初二,大學士蘇觀生、隆武輔臣何吾騶等於廣州擁立朱聿鍵之弟朱聿?為帝,改元紹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軍李成棟部攻入廣州,朱聿?等皆死。紹武政權僅存41天。
永曆政權 順治三年十一月初八日,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戴桂王朱由榔於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曆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孫,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為人懦弱寡斷,昏庸無能。在抗清名將何騰蛟、瞿式耜、堵胤錫、鄭成功等的支援下,尤其是大順、大西農民軍與之聯合抗清,永曆政權得以生存下來,支撐臺灣及中南、西南數省半壁江山,聲勢頗大。順治五年春收復了湖廣、湘桂部分地區。順治九年收復廣西全境。接著北取長沙,東掃江西,收復二州16郡。但永曆朝政腐敗,統兵將帥專橫跋扈,朝廷中宦官專權,朋比為奸,內訌激烈。順治十五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3路進攻貴州,年底進入雲南。大西軍精銳損失殆盡。十六年正月永曆帝狼狽西奔,進入緬甸。十八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同年十二月永曆帝被俘。次年四月與其子等被吳三桂縊殺。南明最後一個政權覆滅。
附南明完全帝系表廟號
諡號 姓名 年號 在位時間
都城孝皇帝 朱常洵
明安宗 赧皇帝
朱由崧 弘光 1644 —1645
應天(監國) 潞王 朱常淓 1645
杭州(監國) 威宗太子 王之明 1645
應天(監國) 魯王 朱以海 1645 —1655
紹興 舟山(監國) 益王 朱慈炲 1645
撫州端皇帝
朱碩潢裕皇帝
朱器墭敬皇帝
朱宇溫順皇帝
朱宙栐明紹宗
襄皇帝 朱聿鍵 隆武 1645 —1646
天興(監國) 靖江王 朱亨嘉 1645
桂林唐王 朱聿鐭 紹武 1646
廣州(監國) 益陽王 朱術?
1646 龍游韓王 朱亶塉 定武 1646 —1664
房縣 明禮宗 端皇帝 朱常瀛明昭宗 匡皇帝
朱由榔 永曆 1646 —1662
肇慶 安龍 滇都淮王 朱常清 東武 1648
南澳(監國) 益王 朱由榛 1647
揭陽(監國) 楚王 朱容藩 1649
夔州延平武王 朱成功 1661 —1662
承天延平王 鄭襲 1662
承天延平文王 朱錦 1662 —1681
承天延平王 朱克臧 1681
承天延平王 朱克塽 1681 —1683
承天1.還有鄭成功本名鄭森,後過繼給朱聿鍵為兒子,賜名鄭成功。鄭襲為朱成功弟弟,但未過繼給朱聿鍵,所以用本名,其他的為朱成功子孫,故用國姓。2.王之明雖非國姓,但亦監國三日,且國號未更,故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