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理再現人間

    《宇宙與人類真實歷史》

    我們這個宇宙實際是多時空的物體,宇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生命體,是宇外大智慧造就。同時同地有許多空間同時存在,每個空間都有山水動植物,龍鳳麒麟等等其實就是其他空間生命。

    高層空間的人,我們稱其為神佛仙道等等。低層空間則是鬼類古人叫陰間,我們人生存的三維空間叫陽間。研究懂了都是科學不是迷信,所以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

    當今科學也知道宇宙是多時空的,提出多維空間理論,特別量子學更是發現宇宙是有思維的,也知道宇宙是多時空的,所以提出平行宇宙理論。

    哪個民族都講神用泥土造人。其實是高層空間的泥土,在高空間造就然後放到地球表面三維空間中,在給我們加上這個肉身,同時怕人類太聰明瞭做惡,所以把人大腦封閉百分之八十多,眾多本能特異功能也封閉,只有修練提高道德才給開啟大腦與本能。

    人類的靈魂多是犯天條被打下來的,給人一個機會讓人修練提高道德再返回家園才是人生目地。所有正的宗教都同理。也就是高層空間不同種族的神類仿照自己形象造就地球上自己的種族人體形象,而元神靈魂多是各層空間犯罪的神類生命。

    所以人類才是地球之主,一切動植物都是給人類造就,吃用欣賞玩的。大陸板塊是運動的,天災人禍沉入海底,所以海底有城市遺址,新陸地高層生命再給造就新物種。那個進化論能把人騙死。什麼都是不解之迷。

    地球也是給人造就的,把高層空間垃圾塞進地球裡做為人類的能源,煤礦就是高層空間樹木,石油是高層空間的動物屍體。這也是科學不解之迷,因為地球上根本沒那麼多動植物與形成的條件,必須把眾多動植物突然聚在一起,塞進地下高壓高溫才可,否則爛掉。…

    中國古體字實際是高階生命傳給人類,目地講清宇宙,使人提高道德返回去。那麼豐富語言只能講清一點,因為人類思維必須有時空概念,而宇宙到一定境界無時空,比如宇宙之外就如此,中國文化卻知道,比如混沌、太虛空無等等。刪改漢字那是最大破壞文化。

    許多人問為何看不見外星人?它飛碟早突破空間的飛行,比如它進入一個無時間的空間,去哪裡一瞬間,快的無法想象,所以才能星際旅行。人家走的是封閉高速,你走的泥路,當然看不見人家了。許多磚家講飛碟什麼空氣動力學等等,聽了可笑。

  • 2 # 國學書舍

    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好像一棵樹,《道德經》所寫的思想在於樹根,是在土下面埋藏的一個根源部位,而天下所有的事情和現象是枝末和樹葉,也就是本源所呈現出來的狀態。

    比如《道德經》的核心智慧是“無為”,所謂無為就是不以主觀妄念施為。

    因為人生的很多災禍和問題就是因為自己主觀妄為而導致的,比如說人生的因慾望而是生的妄念太重,那麼就會有一些言行不符合規律,當一個人肆意妄為的時候,就會產生災禍和問題。

    人生的很多現象都是如此,比如說一個人沒有到達某一個層次,德行和學問都沒有積累到一定地步的時候,就過分貪圖外在的名利,甚至透過不法的手段來得到自己所企圖的名利,那麼在他肆意妄為的過程中,必然違背道德和法律,災禍也由此產生,傷害別人的動作也由此出現。

    《道德經》中說:甚愛必大廢,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足不殆,可以長久。

    意思就是說:過分珍惜必定會造成大量耗費,豐厚貨藏必定會造成慘重損失,所以只有知道滿足才不會受到恥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害,所以能夠長久的生存。

    《道德經》的智慧就是讓我們能夠透過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質,看到每一個人心生妄念的根源所在,並且讓我們擺正自己的心態,去修正自己的認知,以更合理更適度的狀態去面對這個世界。

    就好像一棵樹一樣,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樹根照料好了,那麼展現出來的枝葉就是健康的,自己的言行舉止都是合乎規律的。

    如果樹根腐爛,吸入的都是有毒素的養分,那麼枝葉必然出現問題,而《道德經》的智慧就是能夠在根源處修正自我。

    《道德經》從道的角度出發,講述的是生成天地萬物的一個原始,從天地自然的角度,講述了萬物的形成和萬物的存在狀態,以及萬物應該秉持的道理。

    我們瞭解這一切之後,再來回答這個問題,就比較容易理解,《道德經》把所有的事理都說盡了,原因就是因為它解決的是事理的根源。

  • 3 # 顏小二述哲文

    我是顏小二,我來回答。

    五千多字的《老子》(也叫《道德經》)一書,真的把天下的事理都言盡了?這種觀點個人還是不認可的。雖然我十分喜歡道家思想,但是,面對這般近乎“盲目崇拜”的觀點,還是不得不提出反對意見。

    誠然,道家《老子》一書在我看來,屬我讀過的諸子百家各學派書籍裡面,相當精妙的存在。而且,老子在書中表達的世界觀,確實攘括了天地萬物,甚至是整個宇宙,但即便是這樣,我依舊反對將《老子》一書看成是把天下事理都言盡了的存在。

    首先,從《老子》這本書本身來說,裡面貫穿了老子的“辯證”思想,萬事萬物,還確實沒有絕對一說,更多是相對的,而老子辯證思想中,更是揭示了“道”有“變”的特性。所以,將《老子》看成是把世間之理言盡了的存在,太絕對,這種觀點本身就違背了道家辯證看待萬物的原則。

    其次,道家思想再怎麼高深,他終究是一門文化,文化雖然可以傳承千年,但是即便是道家,不同時代的道家文化有不同的特色,也會存在一定的歷史侷限性。春秋時期的《老子》一書,既然存在於那個歷史背景之下,就會帶有那個歷史背景下的特色,從今天看來便會有歷史侷限性。

    也就是說,即便我們今人研讀甚至說活用《老子》一書裡面的經典思想,也不能直接生搬硬套,而是需要結合當前的時代環境進行創造性轉化,這某種程度上也表明了,《老子》一書不能看成是把所有事理都言盡了的存在。

    1、老子辯證思想裡的“變”

    老子在春秋末年留下了《老子》一書,這本書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屬不可多得的經典,從其洋洋灑灑的五千多字間,我們能夠“嗅”到老子的辯證思維。

    舉個比較簡單的例子吧,比如,老子說過一個比較經典的理論,“反者,道之動。”

    直接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句話描述了“道”的運動軌跡,即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有迴圈復的特徵,比如花開花落,花落花開。

    那麼我們細緻來分析一下這個過程,也就是說從“花開”的“道”,到“花落”的“道”,為了適應花的狀態,“道”是處於運動中的。或者這樣說可能更清晰一些,讓花從“開”到“落”的“道”,每時每刻都是有差別的,因為這個有差別的“道”,所以花才得以順利開了又敗。

    以此,從老子的辯證思想,我們細化分析,不難看到裡面蘊含著道的一個特性——“變”。

    若“道”是僵化不變的,那麼,《老子》的思想體系也不會那麼吸引人了,整本書也就僵化了,和“死”了一般,

    某種意義上說,大多世人更喜歡道家,而頗有些不那麼喜歡儒家,原因有很多,但也可能是因為人對儒家維護上下尊卑之禮的排斥。因為這種“禮”許多時候顯得不那麼不靈活,有些個僵化趨勢。(當然,這裡不是說儒家屬完全僵化的存在,這裡的議論只是與道家靈活的“道”比起來,相對而言所做的發揮。)

    因此,把握老子辯證思想裡面“變”的特色,我個人就不大建議各位將道家的《老子》一書看成是把世間之理講盡了的存在,雖然能夠感覺到這種觀點中人們傾注的熱情,但是這某種程度上說也違背了道家老子拒絕僵化的精神。

    2、文化帶有一定的時代特色,這也註定文化千年傳承間,會有一定的歷史侷限性

    每個時代,都會產生與其時代背景相適應的文化,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也彰顯了那個時代的特性。如果按照馮友蘭的說法,《道德經》為後人借老子之名所著,那麼老子思想,更像是承接了楊朱,但是也一定程度上隱去了“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的“表面極端”,並繼承了楊朱思想的深刻核心,從該核心的一個角度來說,我們可以把楊朱這句話理解為,他是在表達“如果人人都安好,不需要別人的幫助,為何還要拔這一毛呢”,其實,楊朱的不拔一毛,一定程度上表達的便是對這種理想之人人安好狀態的嚮往。

    如果按照現在通行認可的說法,道家老子在楊朱之前,屬於春秋時期人,那麼老子所處的春秋末期,在孔子眼裡,屬於禮崩樂壞的年代,那麼在老子眼裡,又能好到哪裡去呢?孔子從禮崩樂壞的表象入手,以整理好“禮樂制度”為己任,期待以此讓社會恢復和諧。

    而老子呢,則從禮崩樂壞的表象深入探析背後的原因,得出世間動亂的原因是人心之慾太勝,繼而就有了其《老子》一書。所以,我們總能看到老子在書中對人的慾望進行批判,甚至也有不少人將老子的“無為”、“無慾”理解成消極避世的意義。這是為什麼?因為沒有結合老子所處的年代去孤立理解老子思想。

    所以,即便是講述無所不包之“道”的《老子》一書,也存在其歷史侷限性的,而有侷限性,便會有短板的地方。高明的人,則會盡力克服這個短板,接納這個歷史侷限性,然後根據現在的時代特色,進行創造性轉化。這種創造性轉化絕對不是僵化的生搬硬套,更不是盲目崇拜,而是理性、客觀、靈活,且寓有創造性的轉化。

    多說一句:“盲目崇拜”是危險的

    我個人剛剛接觸中國哲學的時候,沒過多久就被中國哲學,尤其是道家哲學折服,那個時候,我也有過這樣的想法:“道家思想太精妙了,它涵蓋了這世間所有的理,沒有其它學問可以比得上它”。

    但是我的導師狠狠批評了我,因為她發現我在接觸道家以外思想有類似“門戶之見”的牴觸。老師告訴我們,研究學問,要盡力保持客觀,雖然人有喜好,但是這個喜好未必是個好東西。因為我們傾向於去將精力放在自己喜歡的東西上,於是便難以發現其餘東西的美好,甚至還會因為自己的喜愛,而無視被自己喜歡的東西身上存在的缺陷,久而久之,人會變得狹隘、偏激,這對自己只有害處而沒有好處。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一葉障目之哀吧。

    所以,即便各位再喜歡道家哲學,還是建議各位不要將其絕對化,不要將其的精妙過分誇大,況且道家哲學更多是教人摒棄個人私心,以客觀角度看世界。所以,我個人反對將道家《老子》看成是說盡了天下道理的書,同時也反對這其中“盲目崇拜”的情感。這不是批評,而是勸告,“盲目崇拜”是危險的,容易讓人陷入狹隘境地而不自知,不要因為偏執浪費了自己的熱情,這很可惜。

  • 4 # 一老沈一

    老子《道德經》五千多字,把天下所有事理都言盡了?

    不會吧?

    要在過去,首先儒家弟子們就不同意。

    南宋林駧所著《古今源流至論》前集卷八《儒吏》載:“趙普,一代勳臣也,東征西討,無不如意,求其所學,自《論語》之外無餘業。”其《注》說:“趙普曰:《論語》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這大約是“半部《論語》治天下”說法的出處——半部《論語》,要比《老子》的五千言厲害多了。

    再說,釋教弟子大概也不會同意。晉末高僧道生雲:“返迷歸極,歸極得本。”這需要皈依佛門才可如願。

    進一步說,現在的很多學生以很可能不同意。學數學的說,五千言能讓我高數不掛科麼?學物理的說,《老子》能解釋相對論公式麼?學化學的說,讀了這部書,該上分子化學的課還得上呀?現在國內外的醫生說,五千言也好五萬言也好,都代替不了對病毒的研究……。

    所以,一部書可以言盡天下事理這種情況,是根本不存在的。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興起,西漢劉歆將其中有影響的,概括為“九流十家”。

    但也在西漢,董仲舒諫議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採納,設五經博士。從那以後,歷代帝王,基本上是把儒學越抬越高。

    當然,也有例外,唐朝開國皇帝姓李,稱老子是其祖先,崇奉道教,儒學和佛教都受到相當程度的抑制。

    嚴格來說,漢以後的各朝,大致上是外儒內法,間崇道教和佛教。

    這就是中國兩千封建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史實。

    這樣的意識形態,對於維護維持各代政權,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對思想的創新、科學的發展,具有不可否認的阻礙作用。

    清乾隆年間,皇帝敕令編輯《四庫全書》。擔任執行主編的紀曉嵐說:“世間的道理與事情,都在古人的書中說盡,現在如再著述,仍超不過古人的範圍,又何必再多著述。”

    編輯《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浩大的文化工程,功不可沒。

    但是,紀曉嵐的這段話,即代表了滿清帝王對傳統文化和世界形勢的認識,也反映了當時的中國主流知識階層的思想高度和眼界。

    這個時候,是18世紀的後半葉。

    當時,中國以外的世界,正興起著三大革命——科學革命、工業革命和由此引起的政治革命。

    僅就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來說,二者相互促進,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蒸汽機為工業機械化提供了全新動力,使蒸汽機車和鐵路成為現實;珍妮紡紗機把紡織勞動生產率一下提高數十上百倍;蒸汽機和紡織機械的發明,又大大促進了鋼鐵業和煤炭生產;交通業和通訊業也由此突飛猛進,1866年,大約正是紀曉嵐寫下前面那段話的時候,橫越大西洋的電纜鋪設成功了。科學也大踏步前進。僅就當時的化學來說,就在煤裡,提煉了煤焦油;在煤焦油裡發現了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劑、輕瀉劑、香水、攝影用化學制品、烈性炸藥、香橙花精和數百種燃料。

    可中國當時最高統治者和他的眾多謀士們,還在關起門來自得其樂。

    中國曾經長期領先於世界。但在西方的地理大發現之後,也就是16世紀初開始,特別是17、18世紀落伍了。

    悲載!惜哉!

    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思想上因循守舊,抱著老祖宗的思想遺產津津樂道,不思改革進取。

    其實,先秦諸子的學說裡,就不乏變法革新的思想。但統治者總會從有利於自己的角度出發,“天不變,道亦不變”,專門從“百花園裡”挑揀那些適用的奉為圭臬,識了字的,只能讀“四書五經”;想當官的,也必須會做八股;凡主張有所創新的,都被認為是離經叛道。

    以上種種,成為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慣性。

    上世紀初爆發的新文化運動,恰恰就是要打破這種阻礙中國發展的“慣性”。

    《老子》一書,充滿樸素辯證法的思想,這是其極其寶貴之處。但是從其社會治理思想來說,又主張退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去。

    老子的“物化”學說,只講到了物極必反,相互轉化的層面,遠不如莊子的“物化-自化”所包含的發展思想深刻。

    現在好像很實行講“國學”,但錢穆先生早就認為,“國學”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

    還有一些觀點似乎認為,或者《老子》,或者《易經》,或者其他的什麼古代典籍,已經窮盡了史上的所有學問。

    這樣的認識,和紀曉嵐的說法,有多大區別呢?

    最關鍵的是,真的能靠一兩部幾千年前的古書,就可以讓中國再次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麼?

  • 5 # 心靈成長空間

    最好別輕易相信《道德經》、《易經》等言盡了天下事理!對任何一個人、一本書產生終極的信仰,都會讓自己固步自封,看不到更廣闊的思想天地。開放包容,不斷學習、探索、成長,不斷突破自我,才是人生正途!透過不斷的學習,你會發現《道德經》並不能言盡天下事理。

    《道德經》不能言盡儒家之事理

    在《道德經》看來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是禍亂天下的根源。

    老子認為,道法自然,一切人和物皆有其自己的天性,人要順應萬事萬物的天性才能成功。而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是統治者人為製造的,並強加給百姓,這隻會束縛、扭曲人的天性,進而造成混亂。但在儒家看來,仁義恰恰就是人的天性,是道賦予人的。而人要將仁義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恰當的表達,就需要禮,也就是一套大家都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而這些恰恰是老子要摒棄的。兩者之所以有此差異,是因為儒家和老子對道、對人、對人性有不同的認識。可見《道德經》並不能言盡儒家之事理。

    宋代儒家學者批評老子只講精深高妙的道,而不講如何落實到生活中。這是有道理的。道要落實到生活中,恰恰需要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不然社會如何運轉?

    《道德經》不能言盡佛教之事理

    《道德經》重在闡述道,以及道在為人處事、政治等方面的應用。而佛教關心的是人生的苦,以及如何從苦海解脫。其解釋人生的苦以及實現解脫的理論主要就是般若與佛性。

    般若主要講緣起性空,萬事萬物皆因緣而有,緣盡而滅。這和《道德經》倒還有相通之處。實際上解釋佛教“緣起性空”說最厲害的人僧肇在其所著《肇論》中就大量用了道家的東西。

    但後來佛教又流行佛性說,認為人人都有佛心佛性,明白人生真諦、解脫人生苦海的途徑就是頓悟自己的佛性。所謂心中有佛。佛性說涉及大量對人心、人性的探討,這是《道德經》根本就沒有的。佛教基於佛性提出的“一切唯心造”、“萬法唯心”等和《道德經》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理論,一個認為世界和人本質上是由人心造就的,一個認為世界和人是由作為一切存在本源的“道”演化生成而來。可見《道德經》不能言盡佛教之事理。

    《道德經》不能言盡西方文化之事理

    中西文化有根本差別,其中之一是思維方式。西方的思考方式是形而上學的,即把事物分為具體的現象存在與抽象的規律,世界就是由具體現象和抽象規律組成,由此決定人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規律、本質表達出來全是概念、邏輯,所以他們擅長純粹理性思辨、邏輯分析。康德、黑格爾的那些哲學著作,一般的人都看不懂,因為概念、邏輯太複雜。中國傳統的思維不是這種二分,而是由一個統一的本源“道”生成萬物,是由一到多,一統攝多,多歸於一(這是《道德經》的主要內容)。在這種思維下,一切事物都是動態的、生成著的,並沒有什麼固定不變的東西。即使是所謂規律也只在某些情境下適用,並非固定不變(科學規律都有其前提假設,其應用不能離開假設所規定的範圍)。所以在這種思維下處理事情,本質上要看事物所處形勢如何,更多的是分析動態的形勢,而不是如西方思維更多關注固定的抽象的規律。中國沒有發展出現代科學和這種傳統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關係。中國沒有出現像康德、黑格爾那樣的哲學也是同樣的道理(宋明理學雖與之有些相似,但畢竟有根本不同)。可見老子不能言盡西方哲學之事理,不能言盡科學之事理,不能言盡邏輯之事理。

    不要覺得自己掌握了終極真理、能言盡天下事理,那只是幻象

    掌握終極真理是中西方無數哲學的終極追求。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源自人本性的一種需求、渴望。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很多回答的人肯定也都有這種渴望。在謙虛的習慣下,他們當然不會聲稱自己掌握了最終真理、能言盡天下事理,於是把這種渴望、需求寄託到某個自己信奉的聖人或書上,比如老子、《易經》等,覺得那些人、那些書有終極真理、言盡了天下事理。但這實質無非是在幻象中滿足自己的渴望罷了。

    然而幻象終究是幻象!

  • 6 # 章小飛魚

    我不認同。

    但是如果改成:老子《道德經》五千多字,把人間的大事理都說透了,就差不多了。

    人間事理千變萬化,豈止千萬,更不是五千字能夠說透的,尤其是具體的小事兒上,有的甚至無理可講,例如家務事,清官難斷家務事,找《道德經》出來也怕無能為力。

    《道德經》講的是人間大道,更恰當些。

  • 7 # 黃叔觀察

    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迴歸。

    老子的《道德經》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此書雖以道德命名,但全書並沒有直接涉及到如何做到有德有性,老子是想教人以一種順其自然的方是做到超凡脫俗,致使人人守規則,最後實現道德。

    於是有人高度評價《道德經》一書:全書不過五千餘字,卻把天下所有的事理言盡,此乃一本奇書。

    其實筆者也比較認可這個觀點。

    因為一部著作自它產生開始,便被原作者賦予了獨立的靈魂,不同的人看同一本書以及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看同一本書都會受到不同的啟發或產生不同的想法。

    《道德經》這本書看似平常,只是給我們講述一些人生哲理以及明理規範,但實際上他又不同尋常,全書沒有直接涉及到醫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等領域,但實際上老子的思想又完全覆蓋到了這些領域。

    當然,認可這種說法的只能取決於讀者,《道德經》實際上是一部百科全書,講的是高度抽象的、宇宙間最基本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任何將其限定在一個領域內的定義都是偏頗的。

    這本書不是兵書,不是醫學書,也不是政治書,更不是哲學書,它其實什麼都不是,但又什麼都是,無論是軍事家、醫學家、政治家或哲學家,都可以從中各取所需,汲取營養。

    所以我們在細讀《道德經》的時候,不妨多加思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讀懂《道德經》這本書。

  • 8 # 天道183

    《道德經》同《易經》一樣,是中華文化的聖書,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至高無上,是天人合一的大道,超越人類社會,人類社會中的萬理當然也在其中,看《道德經》、《易經》要跳出人類社會的思維框框去參悟才能得正解!

  • 9 # 外星文明新時代

    當然,道德經釋遍了宇宙萬物! 但是,老子曰: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無為’,實際上,本民科還可以進一步將道德經`損之又損’,最終高度濃縮成為三個漢字: 道,玄,德,便可以釋遍宇宙,萬物,一切的一切!

  • 10 # 守一sy

    老子五千言 一個字而已 道

    天之道

    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

    為而不爭

  • 11 # 獅子睡覺

    南韓人是每天考證宇宙是南韓的,華人是每天從廢紙堆裡面找自己的文化是天下第一的證據!

    相比之下,後者更加安全點,反正除了華人自己,也沒多少人來反駁,別人看不懂啊,大部分華人自己也看不懂啊,你說是就是,大夥兒樂一樂就過去了

  • 12 # 伍增傑書法詩詞歌賦

    怎麼講你的問題呢?道德經屬於哲學著作。而且語言表達得很深刻,很難把握讀懂其三昧,可以這樣說,該說說的很深,不該講講得不具體但有“影射”,就看你能不能讀懂讀得讀出來了。或曰道可道非常道,不著文字盡得風流。

  • 13 # 自在瞭然1

    我認同。道,包含一切。人必須具備的就是德,還要有理,把道理弄明白了,就自然去積德。認清道,悟道,修道,體現人走什麼道。正道,大道是人類最認同的。無論萬事萬物,宇宙都是道。大道自然。遵循大道自然規律就是我們追求的目的。天地人合一。適應大自然,而不是大自然由我們操縱。違背大自然規律是要吃虧的。得到的是報復。

  • 14 # 灝林好成

    為人提供了因果思維,發散性思維,逆向思維模式,是一篇開啟人智慧的鉅作。道理有道,懂的人不用全文看,也能可通道。

  • 15 # 思辯虛理

    估計這個提問人不用手機,而是用陰陽八卦五行說發出來的的提問。

    估計提問人不需要經過勞動、生產、製造、加工,用老子“道德經”那麼一想,哎!哈哈,飯菜、服裝、金錢、名利、地位都自動就跑到跟前了。

  • 16 # 自然法則是真理

    我看,古代的理性都模糊樸素。

    為什麼模糊?因為科學基本還沒有,對世界,對宇宙都是一種非常朦朧的看法。

    為什麼樸素?人們剛開始對自己的周圍想要去說明它,把自己幼稚的看法毫無保留地全盤托出,所以樸素。

    《道德經》與西方的古哲學是同時代出現的東西。非常可愛的古哲學思維。

  • 17 # 哲別1976

    老子包含了哲學原理,比如一陰一陽之謂道,再比如1234567890這些數字,我們說這些數字包含整個數學行嗎?顯然是不行的,因為數字在變化的,道德經中的哲理在每個時代俱體的事上會有變化的,它只是哲學原理。

  • 18 # 笑笑問答

    【笑笑拆字錄】獨特觀點:雖然老子的《道德經》才短五千字,把所有的事理都道盡了,我非常認同理由如下:我們老祖宗著書,是對前人的經驗和自己經驗的總結,完全是精華部分,用字言簡意賅,字字精煉,僅僅5000字而已,對於現在5000字可能不值一提,但是對於那個時候,絕對是一個大手筆。佛家的大乘經典《心經》也不也就260多個字嗎?大家所熟知的《金剛經》不也就5000多個字嗎?孔子的《論語》也不就1萬多個字嗎?

    我們中國字是特有的語言符號,就單單一個“道“字來說就能有幾十種解釋,代表我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的生活狀態和哲學思想,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所以老子用一個“道”字,來勉強代表他要表達的思想,因為他要表達的,已經找不到任何語言能準確表達了。

    所以老子用了一句:道可道非常道

    釋迦摩尼佛也說:不可說不可說

    孔子也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這是一種擴大的語義,以下就簡單介紹幾種:

    1道:可指道路,方向。當我們有的時候,迷失方向了會問路,有的時候工作生活迷茫了也會向有經驗的長輩尋求經驗。評判一個人沒有目標,有的時候也會說嘴邊的一句話.:“這個人真不上道。”

    2 道:指導,就像老師教授學生,師傅教徒弟,某種技藝達到爐火純青,達到那個領域的拔尖水平。當我們評判一個藝術家或者工匠的作品時會說:大師級人物,已入道。或者說這個人“道行”很深,值得學習,是俗稱的有“兩把刷子”,就是對某個人的學識和技術的充分認可!當然願意把自己的孩子或親朋好友帶來認識,從而獲得他的指導,在社會上不走彎路獲得名利和生活上的富足。

    3:道:禮節,禮儀,人情世故及各種場合的規章制度

    4:道:語言、說話、理論、就是講道理。讓人信服並遵從的照做的語言,比如毛主席的語錄,比如我們經常津津樂道的歷代名人名家的語言。因為聽了他們的話,我們能變成大家都喜愛的人,所以他們的話就稱作為“道理”。

    要認同作者並且認同作者的思想猶如換腦袋一樣不容易,每個人的思想積澱,文化積累也並不一樣。更何況是哲學著作或者專業性著作。我們使用的語言是民眾在形而下的日常生活中構建的,而任何一個思想學問一定是形而上的,可是沒有形而上的語言符號來去完美的表達。

    比如《道德經》中的“道”,通常的含義是道路。‘但是老子想表達的是天地執行規則。

    他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字眼,只能借用日常生活中相近的字來代表,他沒有辦法為每一個字做註解,每個詞以及每句話的邏輯含義構成的那個符號,是否能表達深層的蘊意,這是思想性著作和符號本身的困境,能突破這一系列麻煩的辦法叫讀書。

    知識浩瀚如海,文字如舟,怎可能與之相提並論呢?重要的是我們藉助文字的這個工具,能從《道德經》中獲得什麼才是重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今市面上有什麼冷門生意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