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左和啊呦的小日子
-
2 # wangjay177072402
沖泡一壺好茶,受到各種因素影響,且不論查有好壞,不同的泡茶者受其沖泡習慣的影響沖泡出的茶湯的香氣,滋味往往也會有所差別。
有經驗的泡茶者瞭解所泡茶葉的特性,能夠根據茶葉選擇合適的泡法,控制呈味物質浸出率,突出其品質特點中令人愉悅之處
,降低品質缺陷造成的不悅感。泡茶的基本要素可以歸納為以下6個方面
〖1〗沖泡用水:水中含有的礦物元素或其他物質對沖泡結果有影響;
〖2〗沖泡水溫:茶葉呈味物質和香氣成分在不同溫度下浸泡出率和揮發率不同對沖泡結果有影響;
〖3〗沖泡時間:不同的浸泡時間對沖泡結果有影響;
〖4〗茶水比:不同的茶水比對沖泡結果有影響;
〖5〗茶具:茶具不同的造型與材質對沖泡結果有影響;
〖6〗沖泡程式:沖泡步驟的先後順序對沖泡結果有影響。
-
3 # 笑看風雲淡坐看雲起時
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我認為一壺好茶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水質、茶品、茶具、茶藝、茶意、茶景等。
一、茶品
好茶當需上等茶葉。我理解的上等茶葉是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眾所周知,茶有千萬種,價位萬千樣。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二、水質
好茶需好水,好水配好茶。水質能夠影響茶湯的色澤、香氣和味道等。專業的茶室要求更高。居家喝茶純淨水就可。如果使用自來水,最好經過淨化。
三、茶具
茶具是品茶的重中之重的要素。一是精緻有品相、有故事的茶具,能提升品茶的品味和文化魅力;二是合適的茶具能突出茶的色澤、香味等特色,提升誘惑力。比如,喝紅茶時,可用玻璃杯或是用白色瓷器襯托其紅色茶湯的誘人;喝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時使用透明玻璃杯,這樣你可以看到茶葉在水的擁抱下,急速旋轉,仿若群鳥衝向天空,待芽頭立穩水中,又悠然舒展,好似春天的小仙子在水中翩然起舞,別有一番意境,此乃“茶舞”;喝烏龍茶、普洱茶可以用紫砂壺、蓋碗杯沖泡,方便聞香和賞葉底,能使茶湯醇厚,香氣不散。
四、茶藝
1、水溫
一般來說,每種茶適宜的沖泡溫度與其發酵程度有關。我們在家泡茶,沒有那麼多講究,一般就用70-80℃的水沖泡即可。這類茶比較細嫩,剛煮沸的水溫度太高會破壞綠茶的清香。而烏龍茶如鐵觀音、大紅袍等是半發酵茶,適合用沸水多次沖泡。我喜歡喝紅茶和普洱茶,紅茶是全發酵茶,高水溫浸泡能夠促進其中有益成分溶出,最好用剛煮沸的水來泡;普洱茶是發酵茶,沖泡時也要用100℃的沸水。
2、清潔茶具
利用燒水的時間清潔茶具。所謂清潔茶具,就是利用茶盤的消毒功能,將茶杯用開水煮一遍,將茶盤用剛用開水煮燙過的小毛巾擦拭一遍。一方面,是為了衛生,是對客人的一種尊重,讓客人感覺乾淨放心;另一方面,清洗茶具的過程,也是一種享受,清潔著心愛的茶具、欣賞著茶具的形、色,那種愛不釋手,真是一種享受。
3、取茶
一般不要直接用手去抓茶,要用專門的茶勺等專門茶具,一方面衛生,另一方面是種品味,有藝術感。
4、洗茶
通常第一道茶是不喝的,此道工序也稱之為洗茶。洗茶具有“除塵、醒茶、潤茶”的作用。
具體操作方法:用沸水衝注茶葉,輕輕搖動幾次後,立即倒去茶水,茶的有益成分在沖泡後的三秒就開始浸出,如果緩慢倒掉茶水,營養成分就會大量損失。“洗茶”能除去部分易溶於熱水的農殘物和重金屬,特別是沸水衝飲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鉛的攝入量。
從口感上來說,“洗茶”有利於茶葉的舒展和茶汁的浸出,使飲用者可以很快感覺到茶葉的香氣。茶多酚、氨基酸等多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物質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溶出,對於普洱茶、烏龍茶這樣的功夫茶來說,更是如此。
洗茶的工序最好不要省,不僅是為了達到除塵、醒茶、潤茶的功效,還可以讓口感變得更好。
5、沖泡時間
不同的茶,沖泡時間不一樣。綠茶的沖泡時間一般為2~3分鐘,最好現泡現飲;紅茶的沖泡時間以3~5分鐘為佳;普洱茶等黑茶,沖泡時間一般2~3分鐘為佳。在家品茶也沒有必要那麼計較沖泡時間,一般洗茶後,迅速倒入沸水,泡上二--五分鐘,即可“逼”出茶的精華。
6、品茶
1)觀茶色茶湯。
2)聞茶香。
3)品茶味,飲一小口,讓茶湯在嘴內迴盪,與味蕾充分接觸後再徐徐嚥下(品茶文化中強調分三小口嚥下),不同的茶,味道當然是不同的。有的鮮爽甘甜,輕滑滋潤,滿口生津,吞下之後,齒頰留香,餘韻悠長。說是品到了春天的靈魂也不為過。
五、茶意
喝茶,不僅僅喝的茶,是喝的茶的意境。俗話說,習慣喝茶,茶意十八層。這裡我介紹幾種較高層次喝茶的意境。有的人喝茶,不問茶的出處、來源、年份,只為喝到自己心中真正的茶;有的人謂之茶狂,只求修煉茶道者,這一階段有些走火入魔的感覺了,一不小心便是陷入了“痴、貪”之中;有的人謂之茶賢,珍惜茶又珍惜人情者,人生一世,有所得亦有所失,珍惜人情者也即珍惜當下;有的人 謂之茶聖,已經達到喝茶也罷,不喝也罷,對茶當前,悠然自得者;有的人謂之茶宗,見茶即樂,不必再喝;喝茶的最高境界謂之涅槃茶,這個境界可以因茶而抵達另一個境界者也。在茶文化中,常將茶葉的浮沉比作人的一生,沉沉浮浮,起起落落,歷經水的浸泡、歷經升降起伏的沖刷禮後,最終釋放完清香,沉睡於杯底。滄桑歲月中幾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幽香。
六、茶景
我這裡說的茶景,是說喝茶的環境。喝茶與喝茶時的環境同為重要。大多時候我們品茗希望有一個安靜、乾淨、舒適、美麗的環境,再加上品茗時的茶香,使人神怡心曠,一茶在手,能漸漸消除疲勞,舒緩身心。所以,在家喝茶也要有個好的環境。
人是萬物之靈,在茶藝諸要素中,人是茶藝最根本的要素。茶藝人要儀表美、風度美、語言美、心靈美、行為美。茶由人制、水由人鑑、器由人選、境由人創、藝由人編、茶由人品。品茶就是品文化、品人生。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清--清正廉潔;靜--心靜神怡;雅--高雅文明;和--天地人和。
不對之處,見諒。
-
4 # nike
沖泡一壺好茶,不僅需要有好水和好的茶具,還需要掌握很多衝泡茶葉的技術,如果一個方面沒能把握好,還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分享沖泡茶中必須注意的三個關鍵要素:即茶葉用量、泡茶水溫以及沖泡時間。 1、茶的用量 茶葉用量就是每杯或每壺中放適當分量的茶葉。要泡好一杯茶或一壺茶,首先要掌握葉用量。每次茶葉用多少,並沒有統一標準,主要根據茶葉種類、茶具大小以及消費者的飲用習慣而定。 茶葉種類繁多,茶類不同,用量各異。如沖泡一般紅、綠茶,茶與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幹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飲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如用茶壺,則按容量大小不小適當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烏龍茶,每次投入量幾乎為茶壺容積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 用茶量多少與消費者的飲用習慣也有密切關係。在西藏、新疆、青海和內蒙古等少數民族地區,人們以肉食為主,少食蔬菜,因此茶葉成為生理上的必需品。他們普遍喜飲濃茶,並在茶中加糖、加乳或加鹽,故每次茶葉用量較多。華北和東北廣大地工人民喜飲花茶,通常用較大的茶壺泡飲,茶葉用量較少。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消費者主要飲用綠茶或龍井、毛峰等名優茶,一般用較小的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也不多。福建、廣東、臺灣等省,人們喜飲工夫茶。茶具雖小,但用茶量較多。 茶葉有量還同消費者的年齡結構與飲茶歷史有關。中、老年人往往茶年限長,喜喝較濃的茶,故用量較多;年輕人初學飲茶的多,普遍喜愛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 總之,泡茶用量的多少,關鍵是掌握茶與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則味濃;茶少水多,則味淡。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取4只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葉,再分別倒入沸水5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5分鐘後審評茶湯滋味,結果是,加水50毫升的滋味極濃,加水100毫的滋味太濃,加水150毫升的滋味正常,加水200毫升的滋味較淡。 2、泡茶水溫 泡茶水溫就是用適當溫度的開水沖泡茶葉。古人對泡茶水溫十分講究。宋代蔡襄在《茶錄》中說:“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湯最難。”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得更為具體:“水一入銚,便需急煮,候有松聲,即去蓋,以訊息其老嫩。蟹眼之後,水有微濤,是為當時;大濤鼎沸,旋至無聲,是為過時;過則湯老而香散,決不堪用。”以上說明,泡茶燒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剛煮沸起泡為宜,用這樣的水泡茶,茶湯香味皆佳。如水沸騰過久,即古人所稱的“水老”。此時,溶於水中的二氧化碳揮發殆盡,泡茶鮮爽味便大為遜色。未沸滾的水,古人稱為“水嫩”,也不適宜泡茶,因水溫低,茶中有效成分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飲用不便。 泡茶水溫的掌握,主要看泡飲什麼茶而定。高階綠茶,特別是各種芽葉細嫩的名茶(綠茶類名茶),不能用100℃沸滾開水沖泡。有時,為了保持和提高水溫,還要在沖泡前用開水燙熱茶具,沖泡後在壺外淋開水。如飲用磚茶,則要求水溫更高,將磚茶敲碎,放在鍋中熬煮。 一般說來,泡茶水溫與茶葉中有效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關,水溫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湯就愈濃;反之,水溫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湯就愈淡,一般60℃溫水的浸出量只相當於100℃沸水浸出量的45~65%。 這裡必須說明一點,上面談到,高階綠茶適宜用80℃的水沖泡,這通常是指將水燒開之後(水溫達100℃),再冷卻至所要求的溫度;如果是無菌生水,則只要燒到所需的溫度即可。 3、沖泡時間和次數 沖泡時間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將茶葉泡到適當的濃度後倒出開始飲用,二是指有些茶葉要衝泡數次,每次需要泡多少時間。茶葉沖泡的時間和次數,差異很大,與茶葉種類、泡茶水溫、用茶數量和飲茶習慣等都有關係,不可一概而論。 如有茶杯泡飲一般紅綠茶,每杯放幹茶3克左右,用沸水約200毫升沖泡,加蓋4~5分鐘後,便可飲用。這種泡法的缺點是:如水溫過高,容易燙熟茶葉(主要指綠茶);水溫較代,則難以泡出茶葉;而且因水量多,往往一時喝不完,浸泡過久,茶湯變冷,色、香、味均受影響。改良沖泡法是:將茶葉放入杯中後,先倒入少量開水,以浸沒茶葉為度,加蓋3分鐘左右,再加開水到七八成滿,便可趁熱飲用。當喝到杯中尚餘三分之一左右茶湯時,再加開水,這樣可使前後茶湯濃度比較均勻。據測定,一般茶葉泡第一次時,其可溶性物質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10%左右;泡第四次,則所剩無幾了。所以,通常以沖泡3次為宜。 如飲用顆粒細小、揉捻充分的紅碎茶與綠碎茶,用沸水沖泡3~5分鐘後,其有效成分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飲用。飲用速溶茶,也是採用一次沖泡法。 品飲烏龍茶多用小型紫砂壺。在用茶量較多(約半壺)的情況下,第一泡1分鐘就要倒出來,第二泡1分15秒(比第一泡增加15秒);第三泡1分40秒,第四泡2分15秒。也就是從第二泡開始逐漸增加沖泡時間,這樣前後茶湯濃度才比較均勻。 泡茶水溫的高低和用茶數量的多少,也影響沖泡時間的長短。水溫高,用茶多,沖泡時間宜短;水溫代,用茶少,沖泡時間長。沖泡時間究竟多長?以茶湯濃度適合飲用者的口味為標準。 據研究,綠茶經一次沖泡後,各種有效成分的浸出率是大不相同的。氨基酸是茶葉中最易溶於水的成分,一次沖泡的浸出率高達80%以上;其次是咖啡鹼,一次沖泡的浸出率近70%;茶多酚一次沖泡的浸出率較低,約為45%左右;可溶性糖的浸出率更低,通常少於40%。紅茶在加工過程中揉捻程度一般比綠茶充分,尤其是紅碎茶顆粒小,細胞破碎率高,所以一次沖泡的浸出率往往比綠茶高得多。目前,國內外日益流行袋泡茶。袋泡茶既飲用方便,又可增加茶中有效物質的浸出量,提高茶湯濃度。據比較,袋泡茶比散裝茶沖泡浸出量高20%左右。
-
5 # 孫大臉說美食
泡好一杯(壺)好茶的基本要素如下:
1、茶要好
2、水要好
3、壺要好
4、杯要好
-
6 # 王銘57926679
一壼山泉在湖心
選來香茗投杯中
看茶葉種選水溫
擇來姿位衝葉種
濾來香汁公道盅
寒信點兵到杯中
-
7 # 手機使用者lizhenda
茶葉品質要好,水質要好,茶具要好,而且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好喝茶的人都會說的一句話;頭杯水二杯茶,真正喝茶就喝第二杯。
-
8 # 王大胖愛生活
泡茶基本要素?基本要素當然是要有好的茶葉了,每個人口感不同,選擇自己喜歡的茶葉最重要,其次,水溫也很重要!
-
9 # 歐陽發偉
一、茶水比例
1
1.茶的品質:
茶葉中各種物質在沸水中浸出的快慢與茶葉的老嫩和加工方法有關。氨基酸具有鮮爽的性質,因此茶葉中氨基酸含量多少直接影響著茶湯的鮮爽度。名優綠茶滋味之所以鮮爽、甘醇,主要是因為氨基酸的含量高和茶多酚的含量低。夏茶氨基酸的含量低而茶多酚的含量高,所以茶味苦澀。故有“春茶鮮、夏茶苦”的諺語。
2
2.茶水比例:
茶葉用量應根據不同的茶具、不同的茶葉等級而有所區別,一般而言,水多茶少,滋味淡薄;茶多水少,茶湯苦澀不爽。因此,細嫩的茶葉用量要多;較粗的茶葉,用量可少些,即所謂“細茶粗吃”“精茶細吃”。
3
普通的紅、綠茶類(包括花茶),可大致掌握在1克茶沖泡50~60毫升水。如果是200毫升的杯(壺),那麼,放上3克左右的茶,沖水至七八成滿,就成了一杯濃淡適宜的茶湯。若飲用雲南普洱茶,則需放茶葉5~8克 。
鐵觀音烏龍茶因習慣濃飲,注重品味和聞香,故要湯少味濃,用茶量以茶葉與茶壺比例來確定,投茶量大致是茶壺容積的1/3至1/2。廣東潮、汕地區,投茶量達到茶壺容積的1/2至2/3 。
茶、水的用量還與飲茶者的年齡、性別有關,大致說,中老年人比年輕人飲茶要濃,男性比女性飲茶要濃。如果飲茶者是老茶客或是體力勞動者,一般可以適量加大茶量;如果飲茶者是新茶客或是腦力勞動者,可以適量少放一些茶葉。
一般來說,茶不可泡得太濃,因為濃茶有損胃氣,對脾胃虛寒者更甚,茶葉中含有鞣酸,太濃太多,可收縮消化黏膜,妨礙胃吸收,引起便秘和牙黃,同時,太濃的茶湯和太淡的茶湯不易體會出茶香嫩的味道。古人謂飲茶“寧淡勿濃”是有一定道理的。
END
二、沖泡水溫
據測定,用60℃的開水沖泡茶葉,與等量100℃的水沖泡茶葉相比,在時間和用茶量相同的情況下,茶湯中的茶汁浸出物含量,前者只有後者的45%~65%。這就是說,沖泡茶的水溫高,茶汁就容易浸出;沖泡茶的水溫低,茶汁浸出速度慢。“冷水泡茶慢慢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泡茶的茶水一般 以落開的沸水為好,這時的水溫約85℃ 。滾開的沸水會破壞維生素C等成份,而咖啡鹼、茶多酚很快浸出,使茶味會變苦澀;水溫過低則茶葉浮而不沉,內含的有效成分浸泡不出來,茶湯滋味寡淡,不香、不醇、淡而無味。
三沖泡的時間
-
10 # 浩哥0512
要泡好一壺茶必須掌握三個技巧,即:瞭解茶性,正確使用茶具,以最好的程度,沖泡出茶葉的最佳品質。①、瞭解茶性,不同的茶類其品質持徵不一樣,因此對茶具水溫,茶水比例,沖泡時間的要求不同。②、茶具選擇,高擋綠茶宜用無花玻璃杯及白瓷杯;花茶及中低擋綠茶宜用蓋碗;紅茶用白瓷杯或塗白釉的紫砂杯;烏龍茶宜用紫砂茶具③、最好的程度,指茶水比例,泡茶水溫,泡茶時間及泡飲次數。a茶水比例:一般紅綠茶茶水比例1:50,烏龍茶1:18-20,磚茶1:80。b水溫:高擋綠茶850c,一般紅綠茶95—1000c,烏龍茶1000cc時間:一般紅、綠茶、花茶2-3次,烏龍茶1分鐘(每泡增加15秒)。d次數:一般紅綠茶2—3次,烏龍茶7次有餘香10.試用典型例項描述中華茶文化發展歷程追本溯源,中國歷史上自茶被發現利用直到唐代以前,茶多是以生葉直接或羮飲作為食用或藥用。至唐代開始才有了人為的加工製作,形成的中國的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1)在公元735年,官方修文書的[開元文字音義]一書,將民間變革的茶字正式刊載錄用其中,替代習用的荼。[茶]:字形簡單,詞義明確,易於區別,用以專指被人們廣泛利用的茶這一植物(樹木)。2)公元8世紀後陸羽《茶經》的問世,以及大量茶書、茶詩的湧現,標誌著茶文化的正式形成。3)專門貢奉給朝廷飲用的貢茶出現及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納趙贊議,開始徵收茶稅;4)禪教的興起有關(武則天信佛教),僧人認為茶的作用有三德:“一為提神益思、二助消化、三是不思淫慾”,故寺廟崇尚飲茶,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僧人們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加工茶,從而推動了寺院經濟和茶葉的發展。5)宋徽宗趙佶輕政重文,一生愛茶,嗜茶成癖,常在宮廷以茶宴請群臣、文人,有時興至還親自動手烹茗、鬥茶取樂。在(公元1107年)親自撰著茶書《大觀茶論》,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繪就的【文會圖】描繪了文人會集的盛大場面。不愧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鬱郁乎文哉”時代的真實寫照,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6)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釋出詔令,廢團茶,興葉茶。從此貢茶由團餅茶改為芽茶(散葉茶),對炒青葉茶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7)清朝(公元1644--1911年)年間:六大茶類的興起。促使茶區的面積擴大,茶產業迅猛發展,茶作為飲料從社會的上層走向全民,普天下盛行品茶。使萌芽於晉代、南北朝茶文化得到了弘揚、發展,最終使原產於中國的茶成為國飲並走向世界。
-
11 # 超之樾
愛喝茶的人,多數是熱愛生活之人。魯迅先生也說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喝茶既能使人解渴,又是人們修身養性、培養情趣的一種方式,更是一種人生的意境。
但是要泡好一壺好茶,可不容易。
首先要講究泡茶用水。好水是好茶之根。古人對泡茶用水的選擇,一是甘而潔,二是活而鮮,三是貯水得法。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提出了科學的水質標準,衛生飲用水的水質標準規定了感官、化學、毒理學和細菌等四方面的內容。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按來源可分為泉水(山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好水是好茶之根。
其次是泡茶器皿。古代茶之器皿很多,陸羽《茶經》裡列舉了煮茶和飲茶的29種器皿,如今的茶具已無取水用具、煮水用具等,通常是指茶壺、茶杯、茶碗、茶盤、茶盅、茶托等飲茶用具。東北、華北一帶,大多數人喜喝花茶,一般常用較大的瓷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江南一帶,普遍愛好喝綠茶,多用有蓋瓷壺泡茶。福建、廣東、臺灣以及東南亞一帶,特別喜愛烏龍茶,宜用紫砂器具。四川、安徽地區流行喝蓋碗茶,蓋碗由碗蓋、茶碗和茶托三部分組成。喝西湖龍井等名綠茶,則選用無色透明玻璃杯最理想。品飲名綠茶和細嫩綠茶,無論使用何種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否則,大熱量容易使茶葉燙熟。
三是要注意泡茶用量。茶葉用量為泡茶三要素(用量、水溫、沖泡時間和次數)之首。茶葉種類繁多,泡茶時茶葉用量各異,還要考慮泡茶用具大小和飲茶者的習慣。沖泡一般紅、綠茶,茶與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或1:60,即每杯放3克左右茶葉,加沸水150—200毫升。如飲用普洱茶、烏龍茶,每杯放茶量5—10克,如用茶壺沖泡,則按茶壺容量大小適當掌握比例,投入量為茶壺容積的一半,或更多。
四是注意泡茶水溫。泡茶水溫的掌握因茶而定。高階綠茶,特別是芽葉細嫩的名綠茶,一般用80度左右的沸水沖泡。水溫太高容易破壞茶中維生素C,咖啡鹼容易析出,致使茶湯變黃,滋味較苦。
五是注意沖泡時間。沖泡茶葉的時間和次數相關。茶葉沖泡時間與茶葉種類、用茶量、水溫和飲茶習慣都有關係。沖泡時間以茶湯濃度適合飲用者的口味為標準,一般講,用茶量多,水溫高。細嫩紅綠碎茶,沖泡時間宜短,3—5分鐘左右。
回覆列表
茶好水好步驟對,這就是完成一壺好茶的要素。好茶好水比較容易理解,那麼正確流程是什麼呢!下面給您介紹一下!
1、溫杯
泡茶的第一步,就是要在茶裡注入熱水,也就是溫杯,事先在急需(茶壺)或是茶杯之中倒入滾開的水,一般水溫要在90°以上,作為溫杯之用。茶器溫熱之後便將熱水倒掉。
2、取茶
沖泡一次的茶葉大約就是一大匙(約6g)。儘量使用茶匙,每次都取差不多的分量,如果有條件的啊,可以用測量工具,儘量避免目測取量。
3、以手感受杯子是否已達到適溫
在事先以沸水溫好的茶杯或茶壺注入90度的沸水,當手感覺到杯子傳來的熱度時,便是泡茶的適合的溫度。如果溫度不夠可重新溫杯一次即可。
4、茶葉浸泡
取適量的茶葉放入茶杯或是茶壺中鋪平。注入差不多蓋過茶葉的熱水,蓋上茶杯或是茶壺時,觀察茶葉浸泡在熱水中的狀態。茶葉一般都要浸泡在熱水中,在蓋上茶杯或茶壺。
5、萃取
餐茶葉吸收了熱水之後,變得橙黃綠色時候,便是“倒茶”的時間點了。接著以一連串的動作,將剩餘的熱水倒入,蓋上蓋子,把茶湯分別倒入茶海或分茶器中。
6.少量分次倒茶
倒茶的時候要注意“分量平均、濃度一致”。最好是“少量分次”的方式可便於調整。觀察“茶湯的狀態”,並詢問與你喝茶的人的迴應。以便下次沖泡時候進行調整,這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要記得倒茶的時候,不要把茶壺一口氣直立起來,正確方法是應該是緩慢的抬起放平。
茶葉喝完之後,可以掀開裡面的茶底觀看茶葉的狀態,若是茶底和向下方高度傾斜,就可以知道“下次倒茶的時候必須謹慎一些了”。倒完茶,姿勢很重要,一般得當的倒完茶之後茶底自然會呈平鋪的狀態。
這麼一系列流程下來,儀式感滿滿的,這樣精心製作的一壺茶就完成了。
當然了,每個人喝茶的方式都不一樣,只要您喜歡,什麼方式都可以,沒有那麼多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