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朝文社

    史記和其他史料都沒記載過虞姬自殺的事,楚漢春秋講了虞姬,但沒有說過結局。霸王別姬更多來自民間文學。唯一確切說到虞姬結局的《太平寰宇記》則認為,虞姬是項羽親手殺死的。

  • 2 # 一水詩書

    如果虞姬不自殺,後世之人可能並不會知道歷史上曾經有這麼一位聰明又貞烈的美人存在。畢竟,在垓下自刎之前,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裡僅記載道:“有美人名虞。”以至於是姓虞名虞都遙不可考。

    但就是這麼一個之前並不引人矚目的女子,卻在楚漢相爭的最後一幕裡,以自己敏銳的眼光、貞烈的愛情、決絕的行為,成為了當仁不讓的“女主角”。

    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楚霸王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了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史稱《復垓下歌》或《和垓下歌》。此詩《史記》、《漢書》都未見收載。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則加以引錄,始流傳至今。後人曾根據《垓下歌》,以及相傳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猜想她的結局是在楚營內自刎(好與項羽烏江邊自刎般配),由此流傳了一段關於“霸王別姬”的傳說。

    我們假設虞姬真如後世《霸王別姬》的劇目裡所演的那樣,真是自刎於楚帳之中。那麼,她的自刎動機無外乎以下幾點:

    1.看清了大勢所趨,項羽已經無力迴天,結局已經註定了悲劇,不願成為漢軍的俘虜而受辱;

    2.之前無敵的英雄愛人變得意氣消沉,心中的偶像已然坍塌,頓覺心灰意冷;

    3.不願成為項羽的拖累,給愛人一個心無掛礙的突圍機會;

    如果虞姬自刎只是後世文人的臆想,那麼,塑造這麼一個人物,無外乎以下原因:

    1.楚霸王作為英武蓋世的豪傑,應該有一個這樣的紅顏知己用同樣的自刎行為陪著他,更能營造出英雄末路的文學氣氛;

    2.“從一而終”忠貞節烈的女性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謳歌的,趁著楚漢之爭這個“大戲”舞臺,正是一個最佳的造神機會;

  • 3 # 軒轅十四Rex

    正史上根本就沒說虞姬後來的下落,死沒死、怎麼死的,完全不知道。連“虞”是她的名還是她的姓都不知道。

    那麼,如果仍然要問這個問題:虞姬為什麼最後要自殺?

    答案就是:藝術效果需要。

    從歷史的夾縫中,捕風捉影、敷衍鋪陳(“敷衍”一詞在此用的是其本義,而不是現代漢語中的意思)出一段悽情婉轉的動人故事,不正是市井閒餘所喜聞樂見的嗎?這種例子很多,效果不是一般地好呢!

  • 4 # 三鹿娛樂

    第一種:虞姬的死是被逼的。

    虞姬是項羽的妻子,和項羽一起出生入死,陪伴著項羽涿鹿中原。可是,項羽最後敗給了劉邦,他們被劉邦的軍隊包圍起來,再一次打完敗仗之後,項羽回到軍營,對著虞姬說了那句話,虞姬舞劍,最後身死。

    但是,在《史記》中,並沒有虞姬自刎的描訴,這個描訴不排除因為年代過遠而有誤區。不過,這樣的誤區。是不是寫了虞姬是被逼死的。

    在當時的朝代,虞姬的美貌是揚名的,劉邦的猥瑣也是有名的。一旦項羽敗了,虞姬有很大的可能會被劉邦收入後宮。自己的愛人從此以後承歡在其他人的身下,這是對項羽的侮辱。此外,當時已經是四面楚歌,項羽原本就突圍困難,再加上一個虞姬,這個就讓困難變得更加的困難。而項羽和虞姬也生死與共,不可能丟下虞姬,派兵保護虞姬也不太現實。

    再這樣的情況下,加上虞姬也是一個通透的性子,死亡也就成了她唯一的一個出路。

    第二種:虞姬是自己赴死。

    虞姬和項羽在後人的描訴中,是一對青梅竹馬,門當戶對的夫妻。當項羽被漢軍圍困的時候,隨軍的虞姬也就成了一個拖累。哪怕項羽他會保護好虞姬,但突圍的難度一樣會增加。而項羽是不會丟下虞姬的,一是他們之間的情誼,二是穩定軍心。

    所以,他在煩惱怎麼辦,怎麼把虞姬帶著一起突圍,怎麼在傷亡最小的時候,把虞姬帶出去。所以他發出了無奈。

    虞姬隨軍多年,對戰場局勢變化有著自己的判斷,為了斬除項羽的後顧之憂,她選擇了赴死。

    第三種,虞姬必須死。

    打王者的時候,匹配還可以放過虞姬,但是,排位上,連項羽都不放過虞姬。所以,王者見到虞姬怎麼辦,肯定要打死她。

  • 5 # 道亦我道

    古往今來,大英雄無疑都是受到女性愛慕的,更何況是項羽這種千年一遇的人才。就像現在的女性崇拜和愛慕一些超級巨星一樣,但她們也僅僅是侷限於崇拜和愛慕。而虞姬對項羽,除了崇拜和愛慕之外,更多的是義。所謂義,就是仁義,是體現人性境界的一個標準,也就是說可以為身邊的人做任何事情。因為有很多表面上看似很恩愛的的情侶甚至夫妻,受到某些利益衝突或大難臨頭的時候都是各自飛的,而這種現像人們通常界定為假情假義。話說回來,在當時那種緊急形勢下,虞姬將對楚霸王的情義表現得淋漓盡至,這也就是為什麼霸王別姬這個故事受世人傳承的原因。

  • 6 # 飄搖的炊煙

      

      1、她愛項羽,害怕自己會成為項羽的負擔。帶著她一起突圍,難度大多了。

      2、假如她留下來,落到劉邦手上,也會成為威脅項羽的籌碼。一旦受辱,會讓項羽丟臉。

      3、真心愛上一個人,會將對方看得比任何東西都重要。所以,虞姬最後一次獻上了悽美的舞蹈,戚然一笑,自刎身亡。

      

  • 7 # 徐行星

    著名的霸王別姬中虞姬在項王唱完《垓下歌》後起身舞劍,唱“漢軍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君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後自刎而亡。但是這個傳說出現在唐朝左右,秦末並沒有出現如此工整五言詩,所以說更像是歷史加工。但垓下至烏江附近一路上有霸離鋪村,相傳霸王八百勇士突圍沛公軍後,在此虞姬覺得自己拖累霸王突圍自刎而死。所以靈璧埋有姬身。項王悲痛欲絕,所以割下虞姬頭顱帶著虞姬頭顱繼續逃命,從此可以看出霸王虞姬真是相愛至極。三十里後霸王被追上,不得不把虞姬頭顱就地掩埋,所以有了虞姬村和埋虞姬頭的嗟虞墩。後面就不用說了,霸王烏江自刎,我認為和虞姬自刎有很大關係。

  • 8 # 唐152322511

    按照最簡易的說法,虞姬之死,是“從一而終”.當霸王窮途末路,喚她一起殺出重圍的時候,她既不想拖累他,也不願棄他而去另投明主,於是自刎,表明自己對項王忠貞不二. 坊間流傳的戲曲沿襲了這一種看法,從諸唱詞中可見一斑—— 1. 項羽(轉對虞姬,白)——妃子,快隨孤殺出重圍! 虞姬 ( 虞姬(白)——大王啊,此番出戰,倘能闖出重圍,請退往江東,再圖復興楚國,拯救黎民.妾妃若是同行,豈不牽累大王殺敵?也罷!願以君王腰間寶劍,自刎於君前. 項羽(急問)——怎麼! 虞姬(白)——免你牽掛. 2. 項羽:(白)且住呀!敵人攻打甚急,孤不出馬,豈非怯戰?此去必當戰死沙場,再不能與妃子相見了. 虞姬:(白)大王此去,倘有不利,且退往江東,徐圖後舉,勿以妾為念也. 項羽:(白)哎呀,妃子啊!此番交戰,必須要輕車簡從,方能殺出重圍,看來不能與妃子同行,這、這、這便怎麼處?哦呵,有了!劉邦與孤舊友,你不如隨了他去,也免得孤此去懸心. 虞姬:(白)大王啊!自古道: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王欲圖大事豈可顧一婦人?也罷!願乞君王,三尺寶劍,自刎君前,喂呀!以報深恩也! 項羽:(白)妃子,你、你、你、你不可尋此短見. 後一段唱詞中,霸王更是暗藏諷刺.於是虞姬的心荒涼了下去,十年恩愛兩茫茫,到頭來他竟信不過她!也許她對他來說,不過是眾多“妾妃”之中比較投契的一個,除此之外,也沒有什麼特別.她又有什麼權利要求他相信? 她委屈,然而她更為霸王感到深深的悲哀——他信不過她不要緊,卻不該連他自己的感情也一併否定了去.——但是她終於微笑了,因為她知道,最後的結果會令他相信的. 他對她的“深恩”,也許曾經對很多女子施加過,連霸王自己都不記得了,但是她,卻不能忘記.她一定要當著他的面證明給他看,雖然她對結局已經不再關心.

  • 9 # 正正經經的解說員

    首先,項羽是坦克,虞姬是射手,陣容搭配不好,對面還有張良這麼噁心的控,還有劉邦這種敬業的戰士。項羽硬懟,虞姬輸出又不夠,導致團戰失敗,項羽有平推技能,可以逃走,虞姬沒有啊,所以項羽身為合格的坦克,肯定是要保護虞姬撤退的,這樣也對後面回防高地守小兵有幫助。可是殘血虞姬看見殘血項羽都快死了,所以乾脆自送一血,讓項羽回去守高地。項羽跑到河道的時候,想想開團後隊友都陣亡了,他一個坦克沒死,會不會顯得自己太坑了,就乾脆自殺了。其實虞姬如果換成黃忠或者魯班的話,輸出力夠,團戰也不至於輸了。。

  • 10 # 八千里雲

    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層層圍困在垓下的西楚霸王,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我的力能拔起高山,我的氣勢蓋世無雙,戰局對我不利,我的烏騅也跑不動了,我能怎麼辦?虞姬啊,虞姬!我拿你怎麼辦呢?項羽是要虞姬表明態度,當時楚軍是幾萬疲憊飢餒,而漢軍幾十萬重重包圍,項羽若想帶著少數親信和精銳騎兵突圍,那心愛的女人怎麼辦呢。在這種情形下,虞能做何選擇呢?

  • 11 # 巴山夜雨涮鍋

    首先,正史上並沒有記載虞姬自殺。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

    可見,這裡只說了項羽詠詩,虞姬和詩,但並沒有說虞姬自殺。

    不過,因為項羽在最後一戰前的絕命詩中,還專門提到了虞姬,這種深厚的感情為楚霸王增色不少。因此,人們樂意相信虞姬也自殺了。畢竟,項羽隨後帶著八百騎突圍而走,虞姬嬌滴滴一個美人,不大可能跟在其中。

    她自殺的原因也很簡單:

    漢軍佔領了幾乎全部楚地,項羽基本上是窮途末路了。項羽被滅,自己如果不死,就得被漢軍俘虜,送去給劉邦蹂躪,或者賞給張三李四的部將。這讓她怎麼承受呢?就算是能僥倖逃脫,隱居鄉下,又如何能忘記當初那個叱吒風雲的霸王?曾經滄海難為水,與這樣氣魄蓋世的英雄相處過,她怎能接受以後的平庸?與其如此,不如轟轟烈烈地和他一起死好了。

    再則,如果虞姬不死,項羽必然會照顧他。項羽自己說“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是吧虞姬放在烏騅馬之上的。可是在戰陣之中,烏騅馬能帶著項羽突圍,虞姬卻會拖累項羽。就算增大項羽突圍的成功機率,虞姬也會寧願自己死去。

    所以,虞姬在和歌之後自刎,也就順理成章了。

  • 12 # 漫公子

    因為虞姬知道不自殺,項羽也會殺掉他後自殺,看那首詩就知道了,項羽捨不得她一人在世。並且如果虞姬不自殺,被敵軍俘虜後還不知會有怎樣的命運,反正不會好就是了!而古人對名節一類的東西看的比生命還重要。

    綜上所述,只有自殺才會留一世清名。

  • 13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虞姬之所以在項羽兵敗垓下之後選擇自刎,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虞姬怕託項羽的後腳。

    項羽從楚漢爭霸的大好局面到兵敗垓下的窮途末路,過程是驚心的,也是令人心灰意冷的。項羽是個從小服輸的人,他雖然在垓下和韓信進行的大決賽中失敗了,但他依然有信心轉敗為勝,因此,準備修整一番和韓信再進行決戰。然而韓信料敵於先,在項羽大敗後,當天夜裡便使出了暗招子——四面楚歌。楚軍聽到這悲涼的楚歌,勾起了思親之情,再加上兵敗的影響,他們無心戀戰,紛紛選擇了逃亡。而事情發展到這裡,項羽本領再強,也可奈何了。一直跟隨在項羽身邊的虞姬自然也察覺到了情勢的變化,知道項羽決戰夢已碎,先行突圍也是唯一之路。為了心愛之人在突圍時無牽無掛,不成為其累贅,選擇了自刎,以這種方式激勵項羽早下決心,成功突圍,捲土重來,為自己報仇,再創輝煌。

    二是虞姬怕成為劉邦的俘虜。

    虞姬長的美那是沒得說,要不怎麼有楚國一枝花之稱,要不項羽怎麼對其獨寵呢。而事實上,虞姬不但長的美,而且善解人意,她溫柔體貼,更讓項羽對其痴迷。與項羽的痴情相比,劉邦卻是有名的好色之徒,只要是美女統統攬入懷中。而聰明的虞姬深知劉邦的為人,她知道自己一點沒能隨項羽突圍出去,被俘虜後,但只有一條可走了——慘遭劉邦的蹂躪。虞姬是個烈女,她心裡只有大英雄項羽一個人,自然不能願成為劉邦的“情奴”,為了儲存自己的名節,她選擇了以死為志。

    總之,一句話,虞姬是對項羽愛的刻骨銘心,對劉邦恨的也刻骨銘心,最終很識大局,也很明智的選擇了自刎。

  • 14 # 小螞知道你知道嗎

    據史料記載,虞姬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不僅顏好還有才,雙劍也是舞得盈如水、快如風。

    虞家與項家是世交,兩家都是楚國名門,而且相隔不遠。項羽打小就常往虞家跑,吃個飯、品個茶、比個武什麼的,和虞姬也算是正經的青梅足馬。

    一眨眼,虞姬到了婚配年紀。一家有女百家求,何況是個大美女?虞家時不時就來些貴族子弟,拖著聘禮和媒婆上門提親。殊不知他們與這位虞美人之間,還隔著千山萬水。

    說白了,其實是隔著一個人,他就是項羽。作為項羽的監護人,項梁將軍也支援這門親事。於是佳偶天成,那一年,項羽23歲,虞姬15歲。

    成婚後的項羽常年征戰,鉅鹿一戰,項羽的聲名遠播,很快便進入關中,自立西楚霸王,而在征戰之中,虞姬與項羽形影不離,感情十分的融洽。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項羽被劉邦兵困在垓下,兵孤糧盡。楚營裡的將士夜晚又聽到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紛紛逃跑。項羽看見大勢已去,心如刀絞。

    面對虞姬,項羽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一旁的虞姬,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以斷項羽後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之鬥志,希冀勝利突圍。

    虞姬死後,項羽後又自盡於烏江邊上。項羽虞姬雙雙自盡給後世留下了“霸王別姬”的悽美愛情故事。

    那麼為什麼虞姬會自刎呢?當項羽被四面楚歌唱的心煩意亂的時候,他已然意識到自己盯不住了。如果項羽死了,虞姬就會落到劉邦這個潑皮的手裡。而猥瑣男劉邦又有這個嗜好,專門挖別人牆角,所以虞姬不願意遭劉邦蹂躪;另一方面,虞姬也希望借自己的死,激項羽奮戰之鬥志,讓項羽無後顧之憂,勝利突圍。

  • 15 # 我是二師兄呀

    虞姬自殺,是向英雄致敬。

    在後人的心中,項羽是一個英雄的形象,他雖然也很殘殺,一次就坑殺了秦朝降卒二十萬人。但是,他卻也做了很多英雄的事情。比如在鴻門宴上並沒有殺劉邦;比如抓到劉邦的老爹和夫人後,並沒有羞辱他們,又把他們放了;比如他打下天下以後,並沒有一人獨吞,而是把天下分封給了有功的諸侯;比如他一生戰無不勝,少有敗績等等。

    項羽這樣的作為,與劉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然而,結果卻是,項羽最終失敗,劉邦最終獲得了江山。

    不過,項羽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的英雄行為,卻為後世所敬仰。人們之所以想象虞姬會為項羽自殺,就是一種向英雄致敬的心理。所謂“美人配英雄”,只有虞姬自殺,才是一種對英雄項羽最完美的敬意。

    二、虞姬自殺,是向愛情致敬。

    愛情,是千百年來,最永恆的話題,也是人們最美好的企盼。

    在古代,由於男尊女卑,男人總有三妻四妾。因此,一個女人對男人有愛情容易,但是一個男人對女人有愛情,似乎很難。

    劉邦無論走到哪裡,只要攻下了一座城,第一件事就是躲進“溫柔鄉”裡。在秦宮是這樣,攻陷了彭城也是這樣。對於他來說,根本就沒有“愛情”二字。他在打江山的時候,呂后在家裡給他養兒子。可他自從有了戚夫人,對呂后從此不聞不問。他的身上,滿滿都是“薄倖”。但是項羽不一樣,無論項羽打下多少城池,歷史上都沒有他迷戀美色的記載。而且,他的身邊,只有虞姬一個女人。

    項羽對虞姬,有沒有愛情?這一點或許不能定論。但是,後人心裡有這種企盼,所以就有了那一出纏綿悱惻的“霸王別姬”的大戲

    三、虞姬自殺,是向守貞致敬。

    “貞節”觀念,無疑是文化糟粕。然而,在古代男權社會,這卻是男人的一種嚮往。男人若是打江山失敗了,都希望女人能跟隨他一起失敗。如果女人被敵方俘虜,男人就覺得是一種恥辱。崇禎皇帝最後上吊前,逼迫他的嬪妃們自殺,就是這種心理的反映。

    因為有這種心理,因此,他們都覺得在項羽兵敗的時候,虞姬應該自殺,不應該落入劉邦的手裡。

    由此,虞姬就“自殺”了。

  • 16 # 華町

    當時項羽先生垓下被圍,四面楚歌,情況萬分危險,虞姬已經看出項羽必敗, 虎賁軍8千江東鐵騎,也大部分降漢。

    虞姬為何自殺呢?主要是她明瞭當時的時局,同時也看透了項羽這個人,知其必敗,同時也知道項羽一根筋!失敗後必死,所以也只好先行一步。

    至於想要想要項羽絕去後顧之憂,背水一戰,倒是不必!因為項羽常年在外作戰,總是虞姬相陪,早成常態,虞姬在與不在業已無關大局,當時項羽的大勢已去,無法挽救必敗的命運。

    虞姬特別擔心的是成為劉邦那個色鬼的俘虜,那這個故事就太悲催了。

    所以虞姬的自殺的原因是她崇拜項羽這個二桿子所謂英雄,也明瞭當時的天下大勢, 她的死非常的悽美,無愧天下絕唱。

  • 17 # 寶貝兒9999

    虞姬與項羽的愛情,可以說是轟轟烈烈,感動了上天,註定不平凡,只是歷史的腳步推著他們向前走,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得不做出選擇,還有就是項羽過於在乎虞姬,導致政務荒廢,可見兒女私情是一把雙刃劍,要想獲得國家的平安,必須十全十美,考慮的面面俱到,自己的心裡承受能力過強,所以到了最後關頭虞姬選擇自盡,也是為了成全項羽,可是項羽的風光已經不在,他的心裡只有虞姬。

    就像皇上逃命的時候,官軍逼著皇上殺掉楊玉環是一個道理,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原本相愛的彼此最終還是沒能躲過命運的安排。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不知各位小主如何理解?

  • 18 # 唐代丹藥

    在項羽達到時不利兮的境況下,應該說虞姬是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的。

    可是,在史書中一閃而過的虞姬究竟有沒有自殺卻是一個模稜兩可的結果。司馬遷似乎故意如此,讓虞姬的死處於無限的懸念之中,來反襯曾經叱吒風雲的項羽正經歷他人生最為悲慘遭遇的程度,即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無法保護,只能暗示虞姬以死換來不受辱。

    於是就有了一個問題。

    虞姬究竟有沒有以死來結束和應對?

    在西漢初期陸賈所做的《楚漢春秋》中,虞姬以歌賦在迴應項羽的《垓下歌》時,似乎有了死志。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可是,何聊生並非只有一個含義,即好像是虞姬在詢問項羽自己未來該如何生活。又是虞姬在反問項羽,她是不是就只剩下一條路可走?

    而這些又成為了一個謎。

    項羽並未回答,虞姬的蹤跡就此戛然而止。

    僅有項羽上馬率軍對戰的情景,根本沒有虞姬自殺的場面。

    關於虞姬是否自殺,寫出了《史記》的司馬遷,雖然沒有以文字交代虞姬的蹤跡,但是卻以自己的行蹤給出了一個不是答案的答案。

    司馬遷的女婿是楊敞,漢宣帝時期為丞相。楊敞的曾祖是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騎都尉楊喜,樊噲一路追擊項羽,楊喜就在軍中。項羽自殺後,漢軍內部為之爭功自相殘殺,除王翳獲得首級外,楊喜呂馬童等四人各得一部。

    楊喜為此獲得赤泉侯。

    在民間的傳說中,項羽在虞姬自殺後,割取了虞姬的頭顱掛在馬上,而將其身體葬在了靈璧縣或定遠縣。

    楊敞作為司馬遷的女婿,對岳父一心做書的心思,不可能不知道,畢竟司馬遷的《史記》最後是由楊敞次子楊惲代為保管和呈於漢宣帝的。

    司馬遷自然也不會放過項羽臨終前的種種細節,會多方瞭解項羽的事蹟。項羽之死正是楊家起家的起點,祖上如此豐功偉績,楊敞自然也不會隱瞞。可是,關於項羽虞姬之間的事情只有在帳中的一段,之後虞姬的蹤跡依然沒有點出,那隻能是虞姬的頭顱並不在項羽馬上,而是在陰陵短暫停留或在帳中時,已經離開或死去。

    那麼,究竟是在哪裡呢?

    項羽與虞姬互以歌賦訴衷腸時,正受困於垓下。按照韓信的佈置,故意遺留下向南的方向沒有將整個包圍圈合攏,以此來瓦解楚軍鬥志,又經過四面楚歌的心理攻勢進一步打擊項羽,使得本就因兵少(漢軍40萬對楚軍10萬)糧缺(糧道先後被彭越騷擾以及英布劉賈截斷)的楚軍,軍心渙散,不復以往項羽3萬大破劉邦56萬的勇猛。

    連番大戰過後,項羽於夜間率800餘人脫困。

    此時,虞姬或許可以夾雜在其中逃出。

    劉邦和韓信得知項羽逃脫,命樊噲率騎兵五千追趕。

    渡過淮河後,項羽從中挑選了百餘名精通騎術的繼續跟隨,到達陰陵。

    因田父指錯道路,在大澤附近耽誤了時間,返回東城縣與樊噲所率的追兵遭遇,戰至29人後,分成四隊反覆衝殺而後脫困,來到烏江邊拒絕渡江,再次遭到漢軍圍困,項羽與28騎兵下馬持短兵與漢軍再戰,殺數百漢軍後,項羽看到故人呂馬童在漢軍之中,乃自殺,以自家首級付與故人。

    可以看出,項羽在南方行進時路過陰陵並短暫的停留,沒有與漢軍發生戰鬥,但也沒有虞姬的蹤跡。

    也就是說,在渡淮河時,虞姬甚至都沒有在八百餘人之中。作為項羽的愛姬——虞姬很可能在渡淮河之前已經離世。葬在了靈璧或垓下,因為項羽不可能在秘密突圍前後,長時間帶著虞姬的屍身持續搏殺。要知道那時還沒有馬鐙,項羽無法借力,而馬鐙要在公元四世紀才有。

    那麼,虞姬為什麼在還有一絲生還的希望時就選擇自殺?

    一、虞姬她是怕自己拖累項羽

    畢竟,此時是漢軍四十萬對楚軍十萬,在兵少糧乏,軍心因四面楚歌而渙散的境況下,一向神勇的項羽也無法輕易獲勝。尤其是在項羽此時還要率軍在包圍之中開啟缺口逃出昇天而得以重振旗鼓,容不得半點分心。

    二、劉邦的惡名

    劉邦還未起兵時,已經有了好酒及色的名號。項羽身邊的第一謀士范增也曾對項羽談及劉邦這些不堪入耳的醜事,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

    而劉邦在漢三年時,攻擊魏王豹時,先收了戚姬,而後又將魏王豹置於內室的薄姬,管夫人和趙子兒一併收取。

    這些即不是項羽能接受的也不是虞姬可以承受的。

    更重要的是,項羽在烏江邊自刎前,曾說無顏見江東父老。虞姬一旦落入劉邦手裡,項羽更是臉上無顏。

  • 19 # 伊耆角木

    虞姬未必就自殺了,說虞姬自殺只是劇情需要,為了烘托項羽這個英雄形象,營造出項羽英雄豪邁,虞姬盡節自盡的悲劇氛圍。真實歷史上虞姬下場如何沒有任何記載,只能說人們希望虞姬這樣的美人盡節而死,不要被玷汙罷了。

    《史記·項羽本紀》對虞姬的記載只有這麼一段: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這之後就是“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項羽就殺出重圍去打他一生最後一戰了。根本就沒有寫虞姬怎麼樣了。她有可能如現在的霸王別姬故事一樣自盡死了,有可能在漢軍衝殺中被殺了,也有可能被劉邦收了。真實的歷史是殘酷的,可以肯定的只是,亂世之中,虞姬這樣的女人身不由己,成王敗寇,她的男人倒了她也就沒有什麼指望了。

    後來的故事,各種戲曲小說演繹的《霸王別姬》故事逐步演化為虞姬自刎,說是斷項羽的後顧之憂,讓項羽能夠專心突圍,這從清理上也說得通。也是人們希望的。因為項羽一直是以悲劇英雄的形象出現。英雄身邊的美人應該是完美的,不能被玷汙,所以她要自盡,即使生命最後關頭,也要為她的男人著想。這是給項羽,也給虞姬留下最完美的形象。當然,這未必是真實的了。

  • 20 # 北門猿

    虞姬自殺這是逐漸層疊出來的民間傳說。《史記》中最原始的記載,沒記載虞姬的下落——甚至沒說她叫虞姬。

    原文是這樣的: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項羽有個經常隨從在身邊的美人,叫做“虞”(其實虞姬,就是指“叫虞的美人”);有匹經常騎乘的駿馬,叫做“騅”。項羽感到窮途末路了,於是悲歌一曲——就是著名的垓下歌了。

    美人隨聲應和,左右都被感染,哭得不能自已。隨後史記裡寫到項羽上馬,帶兵突圍,但虞美人的下落如何,壓根就沒提。可能在那個混亂的時候,也沒人注意到她的下場怎樣。

    到了唐朝,有人替史記註解,寫了一本《史記正義》,裡面說:

    楚漢春秋雲: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楚漢春秋》是西漢初年的陸賈所著,不過這首詩風格實在不像漢初,公認為是後人託名的。但可以看到,至少到唐朝時,人們在傳說中,已經傾向於給虞姬安排一個“死了”的結局。

    可能虞姬自刎的故事,就從這裡慢慢發展出來。

    我沒查到最早的起源,但關漢卿寫的《包待制智斬魯齋郎》裡面,已經有這麼一段:

    你、你、你,做了個別霸王自刎虞姬,我、我、我,做了個進西施歸湖范蠡,來、來、來,渾一似嫁單于出塞明妃。

    可見這時候,虞姬自刎的傳說已經定下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硬碟要分割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