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真的是互相沖撞嗎?
9
回覆列表
  • 1 # 浙麗弘道

    1、戰國之前

    這一階段,騎步雙方主要是騎兵衝鋒,屬於進攻方;步兵戰車佈陣,處於防禦階段。 如果重灌甲的騎兵,衝破戰車陣,則步兵一方基本被全殲;不過,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除了後來的金裝備了重灌甲騎兵外,多數由於經濟條件和生產力水平,沒有裝備重灌甲。

    2、漢代

    這一階段的騎兵對戰,基本是純騎兵戰,沒有其他兵種的協戰,所以戰術比較單一:雙方呈散兵線射擊和衝鋒,主要以馬刀為武器,弓箭為輔:弓箭射擊用於中遠端射擊,一般命中率較低,馬刀主要是用於近戰-砍腦袋。沒有什麼在馬上還用長槍的,因為沒有馬鐙,要用一隻手抱住馬脖子,一手拿刀砍。

    主要戰鬥程式是:開戰後,雙方慢跑或者靜止射擊,當然主要是弓箭;活力偵察完後,就是騎兵衝鋒,對砍。

    3、漢以後的唐代

    這一時期的騎兵戰爭,就是一個字:快。快速衝鋒、快速戰鬥、快速追擊。這一時期,由於手的解放,騎兵可以運用長兵器,進行格鬥,是近距離戰鬥的主要武器;弓箭由於穩定性得到提高導致命中率提高仍然是中遠距離戰鬥的主要活力;而馬刀,只有在對步兵進行追擊時,才派得上用場了。

    這個時期的騎兵對戰,拚的基本是戰場判斷、馬的速度、及武器銳利度。作戰方式已經變成正面衝擊、多面合圍,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4、宋元明

    從五代十國開始,騎兵的發展有了最恐怖的變化:一是重型化,出現了“柺子馬”這樣的重灌甲騎兵;二是輕便化,就是超穩定的弓箭與高速度的馬力相結合。

    宋朝結合前人的戰術,發展出一套新戰術:仍然用盾牌抵擋敵騎兵第一輪遠端攻擊,次以鉤鐮槍攻擊敵騎兵組合,再以藤牌兵攻擊敵騎兵馬腿;這個回合後,敵騎兵基本變成步兵,才開始雙方真正的對決。

    明兵的特點是,騎兵不是單一的兵種,它和步兵是混編的。明騎兵和蒙古騎兵的戰鬥流

    程一般是:明軍列陣,蒙古衝鋒。明軍的作戰程式是:騎兵分於兩側,步兵立於中央;步兵分三排,第一派,照例是盾牌和藤牌兵,第二排是長槍兵和刀兵,第三排是火槍手和火炮;兩邊的騎兵,基本裝備火槍,弓箭,馬刀。

  • 2 # 月夜luck

    1、戰國之前 這一階段,騎步雙方主要是騎兵衝鋒,屬於進攻方;步兵戰車佈陣,處於防禦階段。 如果重灌甲的騎兵,衝破戰車陣,則步兵一方基本被全殲;不過,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除了後來的金裝備了重灌甲騎兵外,多數由於經濟條件和生產力水平,沒有裝備重灌甲。2、漢代 這一階段的騎兵對戰,基本是純騎兵戰,沒有其他兵種的協戰,所以戰術比較單一:雙方呈散兵線射擊和衝鋒,主要以馬刀為武器,弓箭為輔:弓箭射擊用於中遠端射擊,一般命中率較低,馬刀主要是用於近戰-砍腦袋。沒有什麼在馬上還用長槍的,因為沒有馬鐙,要用一隻手抱住馬脖子,一手拿刀砍。 主要戰鬥程式是:開戰後,雙方慢跑或者靜止射擊,當然主要是弓箭;活力偵察完後,就是騎兵衝鋒,對砍。 3、漢以後的唐代 這一時期的騎兵戰爭,就是一個字:快。快速衝鋒、快速戰鬥、快速追擊。這一時期,由於手的解放,騎兵可以運用長兵器,進行格鬥,是近距離戰鬥的主要武器;弓箭由於穩定性得到提高導致命中率提高仍然是中遠距離戰鬥的主要活力;而馬刀,只有在對步兵進行追擊時,才派得上用場了。 這個時期的騎兵對戰,拚的基本是戰場判斷、馬的速度、及武器銳利度。作戰方式已經變成正面衝擊、多面合圍,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4、宋元明 從五代十國開始,騎兵的發展有了最恐怖的變化:一是重型化,出現了“柺子馬”這樣的重灌甲騎兵;二是輕便化,就是超穩定的弓箭與高速度的馬力相結合。宋朝結合前人的戰術,發展出一套新戰術:仍然用盾牌抵擋敵騎兵第一輪遠端攻擊,次以鉤鐮槍攻擊敵騎兵組合,再以藤牌兵攻擊敵騎兵馬腿;這個回合後,敵騎兵基本變成步兵,才開始雙方真正的對決。明兵的特點是,騎兵不是單一的兵種,它和步兵是混編的。明騎兵和蒙古騎兵的戰鬥流程一般是:明軍列陣,蒙古衝鋒。明軍的作戰程式是:騎兵分於兩側,步兵立於中央;步兵分三排,第一派,照例是盾牌和藤牌兵,第二排是長槍兵和刀兵,第三排是火槍手和火炮;兩邊的騎兵,基本裝備火槍,弓箭,馬刀。

  • 3 # 趙振67

    騎兵分三種,重騎兵,輕騎兵和遊騎兵,重騎兵重甲重槍,以衝擊為主,輕騎兵以速度取勝,用於包抄追擊,遊騎兵就是蒙古那種騎射的,殺傷半徑大,運動靈活,但是直面對抗弱。

  • 4 # 花木蘭隊長

    騎兵對決在古代其實是很有講究的,並非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那樣,一群人拿著武器直接衝過去。

    第一,騎兵的戰場在古代主要是大平原機動作戰時才會使用,騎兵的機動性,快速支援性都是在大平原作戰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在一般的攻城戰,防守戰,基本不會有騎兵的份

    第二,騎兵在大平原對決的時候,也沒有影視劇裡的那麼誇張,直接衝峰,沖垮敵人的防線,如果真的這樣打仗,那騎兵的傷亡就慘多了。

    騎兵在古代主要的作戰兵器是弓箭,其次是短劍。長予類的兵器基本屬於禮義性騎兵使用,在戰場上沒有多大的殺傷力。因為在高速奔騰的馬上,由於要利用雙腳和一隻單手掌握平衡,過長過重的兵器沒發讓人發揮出全部的力量,自然也不會普及。

    而騎兵要發揮出自己的特點,最大的殺傷力,需要的不是衝鋒,而是利用自己的機動性側翼包抄,給予敵人突然的發力襲擊和意想不到的打擊。再著,側翼包圍,既能發揮弓箭兵器的作用。也能使敵軍陣容散亂,進而是自己的主力有重創敵人的機會。

    第三,歷史上不存在真正的騎兵間的對決,因為騎兵的作用就是快速突襲,側翼包圍,來去如風。歷史上草原民族之所以讓中原王朝頭疼,就是因為草原騎兵的快速騷擾,即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也因為起的機動性,讓中原王朝很難對其有有效的反擊。

    兩軍對陣,真正的主力一定是步兵,騎兵都是在兩翼策應步兵行動的,不存在兩軍騎兵擺好陣容互相沖鋒的情況,如果真是那樣,戰場上遍佈人和馬的屍體,會讓騎兵後續的衝鋒無法發力。

    所以,古代,騎兵只是一種工具人般的存在,不存在所謂的騎兵對決。

  • 5 # 正實88

    奇兵作戰可不是像電視劇裡那樣衝上去瞎砍一通,騎兵也是有陣型的!騎兵訓練花費很大,耗時也很長,所以中國古代往往都是開國的時候會有強大的騎兵,之後財政緊張就養不起了!到了火器時代,騎兵就成了輔助兵種,一般負責側翼衝擊敵人火槍陣和炮兵陣地,追擊潰敗的敵人!

  • 6 # 紫鑑歷史

    騎兵單挑情況下雙手運槍比單手夾槍更有威脅,因為騎槍比馬刀長大沉重,單手是不可能靈活使用騎槍格鬥的。夾槍衝鋒戰術,集團衝鋒很恐怖,但是在單兵格鬥中侷限很大,因為是一錘子買賣。容易被格擋、撥開、抓住槍桿。跟超長槍方陣類似,集團戰時,陣型不破就很牛。一旦被標槍、弓弩、劍盾等破了個缺口,就任人宰割了。

    騎兵混戰,馬刀佔優勢。但是這個優勢在十分密集的混戰時才能顯現。在進入這種密集程度的混戰前,肯定有個遠距離衝鋒的過程。而在集團戰衝鋒時,騎槍仍然佔優勢,至少第一波衝鋒可以戳爆馬刀騎兵。另外,槍騎兵一定會配刀劍、錘斧之類的短兵器,以備近身作戰。

  • 7 # 晚清歷史影片

    大蒙古可汗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共11個兒子。其中2個做了皇帝,那便長子蒙哥與四子忽必烈。

    除此二人外,還有一子,無論是在謀略和能力方面均不次於蒙哥和忽必烈,這便是第6子旭烈兀,他比忽必烈小2歲,但卻在任何方面也不輸給這個哥哥。

    蒙古人

    蒙古人共有三次大西征。第一次西征由成吉思汗親率,第二次是拔都西征,第三次西征的統帥便是旭烈兀。

    相傳忽必烈9歲時,成吉思汗西征凱旋歸來,忽必烈和旭烈兀共同去迎接祖父。成吉思汗讓兩個孫子比試射箭,忽必烈射死一隻兔子,而旭烈兀射死一隻野山羊。

    蒙古人的習俗,少年第一次射殺禽獸,要將獵物的血塗在長輩的手指上表示敬意。旭烈兀成吉思汗手上塗血時,用力很重,成吉思汗責備他太粗魯。而忽必烈則捧住祖父的手輕輕塗拂,成吉思汗很是歡喜。這件小事顯示出兩兄弟從小就性格不同,忽必烈顯然更比弟弟討人喜歡。

    當成年之後,兄弟幾人個個都是能征慣戰之人,而旭烈兀表現最為突出。蒙哥做了大汗後,派六弟旭烈兀西征。

    1253年10月,旭烈兀率蒙古大軍踏上西征之路,第一個進攻的地點,是此次西征要討伐對手的木剌夷在裡海東南的根據地。旭烈兀派出先鋒元帥“怯的不花”率部先行。怯的不花無論是在戰術還是戰略方面都有過人之處,所攻之城無一不破,西域諸國聞其名喪其膽。一時之間,竟有360座山城敗於怯的不花之手,很多城池不敢應戰,早早開城門跪迎蒙古元帥怯的不花。

    公元1256年,木剌夷教主魯克那丁.克爾沙向旭烈兀投降,並請求親自去求見蒙哥汗,但被蒙哥汗所拒,克爾沙在返回木剌夷途中遭到殺害。在其死後,整個西域士氣低落,幾乎沒有任何人敢於挑戰蒙古人。

    馬穆魯克VS蒙古鐵騎

    下一個目標巴格達!

    旭烈兀在征服木剌夷後,於1257年兵分3路進攻巴格達。1258年底蒙古大軍在巴格達城外四十里處完成集結,並發動全面進攻,巴格達奮起反抗,但是毫無作用,最終巴格拉首領向旭烈兀投降。因為這次抵抗造成了蒙古人傷亡1500餘人,旭烈兀下令屠城,士兵可隨意搶掠任何財物,可斬殺自己看到的所有人。這場肆意焚掠長達10餘日。據載,巴格達附軍民在蒙古軍攻城和城陷後的燒殺中,死難者達80萬人之多。

    旭烈兀攻下巴格達之後,下一個目標則是敘利亞。1259年秋,旭烈兀分兵3路攻入敘利亞,次年一月,破阿勒頗城。敘利亞蘇丹納昔兒逃離大馬士革,在逃亡密昔兒(埃及)的路上被蒙古軍捕獲。大馬士革長官因為害怕出現巴格達那樣的屠城慘劇,不敢有任何抵抗而獻城投降。雖然這看上去很丟人,但是卻保全了城中百姓的性命和財物。

    蒙古射術

    討伐埃及之戰!

    旭烈兀和他的蒙古大軍,幾乎讓所有人感到畏懼,但是這時候卻有一人站出來公然對抗旭烈兀。他便是馬穆魯克王朝蘇丹忽都思,在馬穆魯克第2任國王馬合謀死後,忽都思篡位自立,他收容大批被蒙古消滅的花剌子模遺臣與殘部,這些人原本屬於另一個英雄“扎蘭丁”,在扎蘭丁死後,他們沒有了去路,因此來投奔馬穆魯克人,忽都思要用自己的實力告訴蒙古人,西域諸國中依舊有英雄存在!

    1260年,旭烈兀遣使到達埃及開羅 ,要求忽都思投降。忽都思用了一番極具諷刺性的話羞辱使者,然後只留下一個使者讓他回去給旭烈兀送信,其餘的使者全部斬殺後,懸首示眾。

    忽都思激怒了旭烈兀,兩個強者的對決很快開始了。1260年8月,忽都思不等蒙古人來攻,親率12萬大軍從開羅出發,前往敘利亞主動去跟蒙古人決戰。

    蒙古人

    這幾年來蒙古的西征大軍在旭烈兀的統帥下,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席捲波斯和兩河流域。忽都思知道整個伊斯蘭世界現在正站在懸崖邊上,而力挽狂瀾的重任落到了自己的肩膀上,生死存亡繫於此戰,倘若失敗,伊斯蘭世界或將不復存在。

    而此事一個訊息的傳來,讓忽都思意識到自己一定能贏。蒙古大汗蒙哥在與南宋的攻防戰中死於釣魚城下,旭烈兀的哥哥忽必烈和阿不裡哥為爭奪汗位而發動內戰。旭烈兀接到訊息後,連忙率領十幾萬大軍東歸“以助其兄一臂之力”(實質上他自己也想當大汗)。只留下部將怯的不花率領2萬軍隊鎮守大馬士革。

    忽都思得到訊息,明白這正是決戰的天賜良機。為此,忽都思派信使去聯絡十字軍在巴勒斯坦的據點,建議暫時拋棄前嫌,合力抗擊蒙古入侵。(大獅注:十字軍跟馬穆魯克有世仇,這一次面對蒙古人,十字軍和馬穆魯克暫時成為盟友。)

    但十字軍騎士們因為剛剛被怯的不花擊敗,已經喪失鬥志,為此拒絕了忽都思兩國合兵的提議,但同時保證不會阻攔馬穆魯克大軍借道巴勒斯坦北上,並且答應給予後勤補助。

    十字軍

    對忽都思來說,這些已經足夠了,但同時他也有了另外一個計劃,打敗蒙古人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十字軍。

    在裝備方面,馬穆魯克騎兵全部為重騎兵,頭戴精鋼打造的頭盔,身披鎖子甲。武器裝備包括一張強弓,一支長矛,一柄鋒利的大馬士革彎刀和一面盾牌。另外,馬穆魯克所使用的強弓在尺寸比蒙古強弓還要大,射程遠,穿透力強,不足點是射速稍慢。而坐騎則是世界聞名的阿拉伯純種馬,身高腿長,衝刺速度驚人,耐力也不錯。

    但是,馬穆魯克騎兵基本上是一人一馬,而蒙古鐵騎卻是一人最少擁有4匹蒙古矮馬。因此馬穆魯克騎兵機動性遠遠不如蒙古騎兵。

    馬穆魯克VS蒙古鐵騎!

    決戰的地點在艾因賈魯附近有一個大約6公里寬的山谷。雖然忽都思手下的馬穆魯克騎兵不足5萬,他以伊斯蘭聖戰的名義召集北非所有穆斯林部隊,最後組成一支12萬人的大軍。這些應召而來的輕騎兵來自埃及腹地和利比亞沙漠的遊牧民族,他們由於訊息閉塞,對蒙古人的軍威一無所知,因而士氣反倒比馬穆魯克軍隊高昂。

    而參戰的蒙古軍隊約為25000人,在人數方面,忽都思要完勝蒙古人。蒙古軍隊經過數十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早已患上了“勝利病”,其症狀就是驕橫狂妄,輕敵冒進。怯的不花是旭烈兀麾下頭號悍將,在自己的戰爭生涯中,連續攻破城池幾百餘,因此在開局前顯得盲目自信。他率先發動進攻,很快馬穆魯克人被擊敗,怯的不花下令緊追。殊不知這是一個陷阱,但是怯的不花和他手下的蒙古將士完全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毫不起疑地闖進忽都思的包圍圈。

    馬穆魯克VS蒙古騎兵

    當怯的不花進入包圍圈後,5萬馬穆魯克騎兵排成6公里長的陣線,用弓箭組成密集火力朝蒙古人射擊。一通箭雨之後,部署在兩側群山裡的7萬北非輕騎兵衝了出來,形成對蒙古軍隊的三面包圍。

    忽都思下令全殲蒙古人,但怯的不花不愧是久經沙場的宿將,他迅速判斷戰場上的形勢,命令蒙古軍隊的兩個萬人隊以亞美尼亞鐵甲騎兵為先鋒,向馬穆魯克陣營薄弱而突出的兩翼突擊。怯的不花親率千人,向馬穆魯克陣營的左翼猛撲過來。

    衝鋒的蒙古軍隊遭到來自前方和側面遮天蔽日的弓箭齊射,損失慘重,但蒙古人依舊保持著高度的戰術紀律,不顧傷亡向前衝擊。

    馬穆魯克陣營兩翼計程車兵看到蒙古騎兵捨生忘死,迎著一波又一波的弓箭齊射衝了過來,有些蒙古兵身中數箭依然狂呼向前,不禁膽戰心驚。本來就缺乏信心的馬穆魯克騎兵逐漸喪失鬥志。

    馬穆魯克兩翼士兵戰鬥意志的動搖像瘟疫一樣擴散開來,整個馬穆魯克陣營都開始後退,局勢危在旦夕。忽都思絕望地看著自己的大軍已經快要崩潰,他氣急敗壞地將頭盔摔在地上,單人匹馬衝進蒙古軍陣中,揮舞著大馬士革彎刀大力砍殺,所向披靡,至少有十幾個蒙古兵喪生在他的刀下。忽都思孤注一擲的英雄行為喚起了馬穆魯克騎兵的勇氣,他們狂呼著衝了上去,用彎刀同蒙古騎兵進行激烈搏鬥。

    忽必烈

    蒙古輕騎兵雖然勇敢,但是實在不擅長於近距離格鬥,和馬穆魯克騎兵較量刀法時佔不到任何便宜。

    這一場混戰從清晨打到下午,馬穆魯克大軍的人數優勢漸漸發揮了作用,蒙古軍隊傷亡漸增,開始現出敗象。怯的不花的隨從勸他撤退,但被怯的不花拒絕。蒙古士兵全部下馬,用盾牌組成環形防線,以強弓射擊,給馬穆魯克軍隊造成相當大的傷亡。當蒙古士兵的弓箭用盡以後,馬穆魯克騎兵衝了上來,最終這些蒙古勇士沒有一個人投降,全部力戰而死。怯的不花受傷從馬上跌落,暈了過去,醒來時已經被俘。

    悲劇的英雄和幸運的蘇丹

    當他被捆綁到忽都思面前時,忽都思侮辱這位蒙古大將說:“你曾打倒了許多王朝,現在你落網了!哀求我吧…..”

    怯的不花卻說:“我終身是君主之臣,不像你們是君主的謀殺者!如果我死在你手中,這是天意,而不在於你。別為片刻的勝利而陶醉。當我死的訊息傳給旭烈兀汗時,他的憤怒將像沸騰的大海,從阿哲兒拜佔直到埃及的大門口的土地將被蒙古馬蹄踏平!”

    怯的不花這番話不但令在場所有的“勝利者”感到恐懼,有人甚至懇求忽都思放了怯的不花。忽都思顯然也有些害怕,但是他還是下令殺了怯的不花。

    小布什與旭烈兀扮演者

    雖然怯的不花說了這番豪言壯語,但是蒙古人再也沒有為他報仇,因為旭烈兀不想再無休止的打下去,他也沒有回到草原去爭奪汗位,而是在伊朗、敘利亞、伊拉克、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一帶建立一個大汗國,稱為“伊兒汗國”。

    忽都思顯然碰到了好運氣,他成了所有人眼中的抗蒙英雄。然後他的另一個計劃開始了,殺掉所有的十字軍和基督徒……

  • 8 # 東方評史

    騎兵對決,單從字面上看大有雙方對陣決鬥的意思。

    其實這種情況在古代是不存在的,要知道打仗那是生死攸關的事情,到騎兵崛起時雙方決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打仗還是要靠腦子的。

    在冷兵器時代,雖說有騎兵打仗的先例,但是大概來說除了亞洲北部的蒙古草原之外,其他的那些帝國騎兵數量一般很少,主要還是以步兵為主。

    主要的原因就是農耕地區沒有那麼遼闊的草場來為這些馬匹提供保障,所以雖說有騎兵建制但還是以步兵為主要作戰單位。

    但是生活在亞洲北部的這些苦寒地區地廣人稀、青草茂盛,而本來養馬就是這些地區的人們的一種生活來源,所以他們有著充足的馬匹來為士兵提供作戰保障,因此大規模的騎兵對決只能發生在這些草原地區,而這些遊牧民族在和農耕民族交戰時,基本就是騎兵對陣一部分由少數騎兵和大部分步兵組成的軍隊交戰。

    就算是如此,交戰雙方也不像小說演義中所表現的那樣,雙方互派一名將官出來進行單挑。

    大部分的作戰都是講究戰略戰策的,比如說伏擊戰、破襲戰,巧妙的利用地形地貌的關係進行設伏等。

    而且我還有一個疑問,是不是在兩軍交戰時那些騎在馬上打仗的騎兵真的就像《隋唐演義》、《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手持一丈多長的大刀長槍、鎏金钂、三股叉進行衝鋒陷陣?

    時間畢竟過去了那麼多年,對於過去所發生的這些戰爭,誰都不敢輕易下結論。

    但我在此表達我的一點看法:如果真的是手持長兵器進行衝鋒陷陣的話會出現兩個弊端。

    第一,如果手持長兵器在馬上進行砍殺的話,由於馬是不斷快速奔跑的,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失去平衡,即便是在馬鐙出現之後也不行。

    現代騎兵的作戰方式表明,在騎馬衝鋒時,必須是一手持刀,一手抓緊馬的韁繩才行,這樣才有利於保持平衡和穩定。

    而且即便是這樣,在大規模的騎兵衝鋒時,也時常有會騎手從馬上掉落下來,就更別說是在馬上端著大刀長槍了。

    第二,由於馬匹是快速向前奔跑著,如果是手持長槍在刺中一名敵人後,由於對手是固定不動的,而且馬匹是向前快速的奔跑,如果騎手不快速撒手的話就極有可能將他從馬上頂下來。

    事實上,在馬鐙還沒有出現之前的時代,衝鋒的騎手手持長槍只是做一次性使用,也就是在刺中一名敵人之後即撒手,而且還是一手抓韁繩一手持矛。

    因此個人認為,在冷兵器衝鋒陷陣的時代,像《三國演義》、《說唐》和《說岳》中所表現的那些手持大刀長槍進行砍殺的描述是不存在的。

    雖說電視劇把這些東西用特寫鏡頭表現了出來,但這畢竟是在拍戲而不是真正的戰場,真正的戰場要比這殘酷得多。

  • 9 # 火器工坊

    真正的騎兵對決,首先要看騎兵本身的屬性,然後再看對手的情況。

    像影視劇上那種騎兵無腦衝,也只有在對手潰逃之際才會使用。反正敵人敗逃已經跑的毫無章法了,放手去追也未嘗不可。

    但要是雙方都嚴陣以待,無腦衝基本就是給對方送馬了。

    像輕騎兵,騎兵自身甲冑簡易或者乾脆無甲,很少會採取肉搏戰。主要負責的任務就是騎射、騷擾、偷襲。像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就是把騎兵練成這個樣子。

    歷史上大多遊牧民族在強盛之前,也基本是這個狀態。

    既然裝備跟不上,那就要從戰法上提高效率。於是乎帕提亞戰術就誕生了。

    所謂帕提亞戰術,就是輕騎兵在騎射時,隊伍會繞著圈跑,然後讓圓圈的一個曲面面向敵人,就這麼不停的跑不停的射,透過持續不斷的火力逼敵人就範。

    遇到危險,騎兵隊可以從中間抽一行作前隊,然後往後逃跑,跑路的過程中還可以回頭射敵。

    不過總有人想著騎馬近戰,而近戰,就很需要穿上盔甲,就這樣,中型騎兵誕生了。

    中型騎兵有三種,一種和輕騎兵的職責一樣,不過有了盔甲,可以更安心的短兵交接。

    第二種是近戰纏鬥的騎兵,不過近戰纏鬥鬥得並不是步兵,而是對面的騎兵。像中國最早的近戰纏鬥騎兵出現在西漢,目的就是和匈奴騎兵拼刀子。

    第三種是衝擊騎兵,衝擊騎兵也是一種近戰騎兵,但是他們不善於纏鬥,而是更喜歡發揮騎兵強大的衝擊力。比如突襲、奪旗、斬將等等都是這類騎兵的工作。

    不過雖說騎兵有了甲冑的保護相對安全,但是馬匹也是血肉之軀,挨一刀子也會流血會犧牲。而且說實在的,古代戰爭,馬比人貴,像衝擊騎兵這麼大風險的工作,犧牲的馬多了那就是敗家。

    考慮到這個要素,就開始有人為馬匹披上甲冑了。這就是具裝騎兵。

    具裝騎兵,是重騎兵下的一個範疇,因為在一些戰鬥場合下,具騎可以不披馬甲,而像中裝騎兵那樣戰鬥。

    不過在面對同一級別或者稍遜的騎兵或者步兵時,具裝騎兵或者半具裝騎兵就必須帶好全部裝備,隨時準備衝鋒。

    對付騎兵,具騎往往採用菱形陣直衝,或者迂迴到側翼然後一個猛子插進去。

    對付步兵時,按照金國鐵浮屠的方式,以楔形陣找準突破口猛扎進去,然後不要停,讓騎兵保持衝鋒,衝出敵陣後再這返回來,反覆衝擊,直到敵陣瓦解。

    如果敵方的步兵方陣過於緊密,一時間找不到突破口,那具騎會選擇放棄進攻或者乾脆下馬當重步兵推進。

    總而言之,騎兵作戰很講究,不會傻乎乎的衝鋒送人頭的。

  • 10 # 優己

    真正的騎兵對決其實是以騎射為主的,雙方騎士互相拉開弓箭射擊,將其射落,比如蒙古騎兵就是這麼打(從240步以外開始射箭)。成吉思汗打仗的時候就特別要求每一名騎兵之間的間隔必須達到3丈以上,方便騎兵自己選擇突破空間。

    持刀對砍的事基本上不會發生在騎兵身上,因為戰馬跟戰馬互相沖撞會直接導致同歸於盡,沒有哪個人可以經受得起。

    有這麼一組計算資料的轉換!當一個體重100斤重的人以四十公里/小時的速度衝撞在一堵牆上面,相當於一包標準重(100斤)的水泥從20米高空扔下來產生的衝擊力。

    騎兵的話,一般連人加馬(帶盔甲武器)的總重量大約在800~900斤,戰馬的衝刺的時速也大約在40公里左右,如果兩馬對沖的話,那麼動能還會增加一倍。這意味著如果兩個騎兵互相沖撞的話,那麼直接產生的撞擊力將直接把人給砸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瑞幸咖啡為什麼承認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