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10
回覆列表
  • 1 # 曉遇躍讀

    選書、讀書和記書(記憶書籍內容??)的技能是為閱讀目的服務的。

    技巧都是為目的服務。

    所以,掌握技能的前提是是否明確閱讀的目的。

    如果是為了拓展知識面,泛讀或瀏覽不失為好方法之一。

    如果是為了提升自身能力,則需明確提升的具體能力是什麼。

    例如:不少人想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於是去讀大量的相關書籍。工作溝通、人際溝通、傾聽技巧、談判技巧、說話密招等等。但很有可能他真正的問題是不知如何和年紀比自己長出十來歲的長者交流。(對公大客戶銷售)

    找到需提升具體能力,不是易事,在閱讀時至少有個大方向,然後讀至少3本經典主題書籍,慢慢的就能找到真正需要的啦。

  • 2 # 九月說運營

    第一點,關於選書。

    1.豆瓣圖書。偶爾會上豆瓣看看一些評分高的書籍,同時主題又剛好符合自己的想看的書,就會加入書單,等待購買。

    2.KOL推薦。自媒體時代,很多自帶光芒的人物,他們身上的優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所以,可以透過這些人的推薦,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

    第二點,關於讀書。

    1.檢視閱讀。對書籍的簡介,目錄,前序等做一個大致的閱讀。首先明白書籍的框架,這樣有助於系統化的思考整理。

    2.分析閱讀。接下來就是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閱讀了,最好選一兩個小時,遮蔽身邊一切干擾,然後開始細細閱讀書籍。

    3.主題閱讀。這個其實是針對需要突破某項技能或者知識點的時候所使用的閱讀方法。比如我想學習畫畫,那就去買跟畫畫相關的,口碑好的一些書籍,進行統一的主題閱讀。

    第三點,關於記書。

    1.閱讀筆記。如果你自認為記憶驚人,過目不忘,那便忽略筆記吧。如果不是,那還是老老實實做筆記,不然,今天看完的書,明天就忘了。

    2.堅持輸出。既然閱讀書籍是為了輸入更多的知識,那做筆記其實就是一個消化的過程,消化完成便是做輸出的動作。有助於整理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同時透過分享,也能得知自己的收穫。

    3.技能實踐。任何沒有經過實踐的道理都是假道理,所以要想自己的知識體系經得起考驗,那就不斷的練習,時間吧。即使是簡單的戰術,如果練到極致,那便也是絕招。

    共勉/九月說。

  • 3 # 茹錦花開

    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去讀,首先,如果從實用的角度來看,你應該考慮的是:

    1、這本書對你的個人的職業發展而言有什麼價值?

    2、對你認識這個世界,開闊眼界有什麼價值?

    3、對你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有什麼價值?這本書中的內容,是否能夠成為你現有的知識框架中的一個部分?

    4、這本書裡面講到的一些知識點,能不能引發你對自己過去已有的觀點/知識進行反思和重構?

    5、這本書裡面的內容,在你未來面臨難題或需要做出決策的時候,能不能起到指引和啟發作用?

    但是,僅僅思考以上幾個問題的答案,還不能為你的決策提供充分的依據。接下來,你要從五個維度來考慮這本書本身的價值/含金量:

    1、時間跨度:這本書是什麼時候出版的?書中有多少內容受到了當年的時代背景的影響?書中給出的一些術層面的東西,在當今社會的文化背景下,是否還有借鑑和參考價值?

    比如《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提到的決策流程:明確問題的性質—劃定界限條件—反覆推敲方案—保證落地實施—重視反饋改進,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一種先進高效,並且能夠有效規避風險的決策方式。

    但是,在當今各行各業都熱衷於用快速迭代思維進行研發和運營的時代背景下,是否還應該按照這樣嚴謹的流程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確保方案萬無一失之後再做出決策,就需要重新斟酌了。

    2、主觀角度:這本書中的內容,哪些是屬於客觀事實,哪些是屬於作者的主觀判斷?如果是作者的主觀想法,書中有沒有透過合理的論據推匯出結論?這些論據是否充分且必要?

    比如《專注力》這本書中,其中有一個章節提到了郵件中的溝通技巧。作者寫這個章節是希望讀者意識到,提高郵件寫作效率也能提升做事情的專注力,但是書中並沒有給出充足且恰當的理由來證明這個觀點,或者說給出了一些論據,但是論據與結論之間的溝壑沒有完全打通。

    3.內部角度:與這本書的作者同行業/同領域/同專業的人是如何看待書中的內容的?他們是否認可作者的觀點?他們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嗎?這個可以透過序言、引言、導讀、書評等途徑瞭解。

    4.知識遷移角度:沒有任何一本書中的思想/知識點是完全獨立存在的,不可否認它是作者思維過程的結晶,但同時,它也建立在很多其他相關的知識架構之上,只是作者在寫書的過程中,對這些知識進行了深度加工或者延伸拓展。

    如果你能把書中的知識點和你以往從其他地方習得的知識點相關聯、和你的實踐經驗相關聯、和你頭腦中已有的思維體系相關聯,你的大腦皮層中,與這個點相關的溝回和褶皺就會增加,對於這個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就會更深刻。

    5.解決問題的深度:

    這本書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

    它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適用於什麼型別的問題?

    這種解決問題的思路有什麼樣的利弊?

    只能用這樣的方法/流程/思路來解決這樣的問題嗎?

    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能解決這型別的問題?

    以上是從書對自我成長的促進作用,以及書本身的價值,這兩個維度來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去讀。

    不過,真正有效且持久的方法是,一開始就建立一套你自己的選書標準。遇到任何書籍,都採用這套標準來進行判斷和選擇,由此節省不必要的“選擇時間”,增加對書“一見鍾情”的機率並且保證你和它感情的持續性。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建立自己的選書標準呢?

    建立自己的選書標準的第一步,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理解層次、知識框架、經驗沉澱,對市面上的書籍進行分類。

    比如說,在我的思維體系當中,書可以分為五種型別,分別是:

    1.技能方法類:就是能夠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類的書,比如講PPT、Excel、思維導圖方面的書。

    2.專業知識類:和你所從事的工作相關的必備知識,通常有一定的門檻,需要系統的學習才能掌握。比如財務知識和法律知識。

    3.故事文學類:比如《明朝的那些事兒》《西遊記》這種型別的書。故事文學類的書通常有很強的畫面感和足夠豐富的衝突性,能夠引導你不斷的讀下去。

    但是你能從中學到什麼,完全取決於你的關注點和思考角度:

    如果你注意到了書中的為人處事之道,你就能在這方面有所感悟;

    如果你留意到了書中那些故事的呈現方式和構造思路,你就能在如何講好故事方面有所啟發;

    如果你關注的是書中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你就能學到一些寫作技巧。

    4.態度理念類:心態類,心理類的書籍,比如《重塑心靈》、《愛的藝術》、《積極達成》等調整心態和情緒方面的書。

    5.思維方式類:這型別的書,能夠提出和你不一樣的觀點,能夠調整你原有的認知,能夠讓你看到另外一種思維方式,讓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理解一些事物,甚至可能顛覆你原有的思維,比如《資本論》《博弈論》。這類書看起來很燒腦也很費時。

    分類是建立選書標準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用輸出倒逼輸入,來建立你的讀書型別選擇清單。

    如果只是輸入而沒有輸出,那你從書中“學到”的知識,只是過了你的眼,沒有過你的心。

    為什麼你看過的書記不住?

    為什麼你明明理解了書中提到的方法,到了現實生活中卻無法運用?

    為什麼你感覺讀了那麼多書,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你沒有輸出,這些知識和方法沒有在你的大腦中留下痕跡,沒有經過從吸收到理解到領悟到思考的這個內化過程,沒有和你已有的經驗結合起來,沒有舉一反三的擴充套件和處理,所以你無法把它們用起來,讓它們快速的為你帶來價值。

    輸出帶給你的,不僅僅是以上這些價值,不僅僅是幫助你觸類旁通和應用自如,而且還能在無形之中,幫助你完善自己頭腦中的知識體系,提升知識品味。

    所以,讀一本書之前,你就要想清楚,在讀完這本書之後,你會以什麼樣的形式輸出:分享?寫作?教別人應用?設計成一幅圖?構造出一個模型?

    根據你的輸出方式和輸出途徑,來選擇你要選的書的型別。

    舉例來說:

    如果你的輸出方式是分享和寫作,那麼可以選擇專業知識類和態度理念類的書;

    如果你的輸出方式是教別人應用,那麼可以選擇技能方法類的書;

    如果你的輸出方式是設計成一幅圖,那麼可以選擇故事文學類和態度理念類的書;

    如果你的輸出方式是重構模型,那麼可以選擇思維方法類的書。

    輸出,是最快的一種學習方式。所以,上過我的《化書成課》應用版課程的學員,我都要求他們應用所學的技術和方法,化一本書來做沙龍分享,我給這些學員提供分享平臺和實踐機會,讓他們可以快速體會到學以致用帶來的成就感。

    書的型別確定了之後,第三步,去看這個領域、這個書圈有哪些是你感興趣的書,或者是你看了之後立刻就能用得上的書。

    興趣和實踐是選書的兩大原則性指標。

    有了興趣,即使你看書的時間很少,即使這本書讀起來很燒腦很費勁,即使書裡面有些內容暫時看不懂,你也有足夠的動力堅持去讀去思考。

    有了實踐的機會,你才能經歷從體驗到應用到質疑到驗證的這個思維過程,你才知道書中的這套方法如何運用,運用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

    在這個選書的過程中,你也可以適當的參考一些大咖的推薦、豆瓣的書評、同領域中的牛人的建議。

    但是,無論如何,只要確定了你的選書標準,只要選擇了你認為合適你現階段閱讀的書,就認認真真的讀下去,就坦然的接收讀書過程中的各種心理變遷,就不要再猶豫和糾結。

    因為,你用這種方法和途徑,所選擇的每一本書,都能拓展你的思維,開闊你的視野,增添你的體驗,加速你的成長。你的輸出,也能夠給你自己和你身邊的人,帶來更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 4 # 魂舞大漠

    需要記才會記,理解了就不會囫圇吞棗,只有感興趣才會強烈選擇。好書不必人人都要讀要記,讀小說者只知道個故事,而文學家則要窮究故事結構,人物特點,語言風格,以及創作思想和社會影響。

  • 5 # 壹點伍億上書房

    如何選書?這裡有技巧

    最近我瀏覽網站和一些APP,發現總有一些網友詢問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選書?”確實,走進書店,開啟電子書,瀏覽網上書店,我們很多時候總是會淹沒在茫茫書海中手足無措。面對大山般的書海,我們總是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曾經,我選書的要求是這樣的:哪本書熱門就選它,買回來看了幾頁不合胃口就束之高閣。在讀書APP上看別人讀什麼書,有興趣也跟著看看……總之我都是跟隨別人的腳步,沒有自己的方向。以至於很多時候看下來,我都不知道自己最近看了些什麼,很雜亂無章。

    後來,根據書友的推薦,讀了這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發現乾貨滿滿,值得一讀。根據大多數書友和我的困惑,結合這本書,我就說說其中的兩點。

    明確讀書目的

    每個人讀書的目的都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吸取專業知識,為自己的專業添磚加瓦;有的是為了打發一下無聊時光;有的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內涵和氣質,比如曾看到一個微友詢問哪些書可以提升氣質,覺得自己很粗糙,需要靠書來修煉修煉一下;有的人就純粹是裝逼,把書買來放在那裡,拍一張照片發到動態裡後,就讓那本書靜靜地躺在那裡,任憑灰塵慢慢鋪滿封面。

    讀書目的不一樣,那麼在選書上也有著區別的。每年都有大量的書籍上市,還有以前的書籍。一個人皓首窮經也沒辦法把所有的書都讀完。故怎樣選書成為了一個問題。本書的作者結合自己的涉獵和總結,給我們提供了方法,從這四個方面來選擇自己所需要的書籍。

    選擇什麼書

    作者把書分為四類,分別是:主食、美食、蔬菜或水果、甜點或零食。

    主食主要指的是職業、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書。這類書根據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就像各地方的主食都是有差別的一樣。根據自己的愛好,或者當時的需求選擇。在寫論文時,接觸多的肯定就是專業方面的多一些,這時的主食就是你的專業書籍。如果你在一個階段比較困惑,特迷茫,需要重新認識自己、認識周圍。那麼這段時間的主食就是心理方面的書。

    總而言之,主食是可以根據環境改變的,不用一味的鑽在一個主食裡。

    美食主要指的是不是解決一些問題,但能滿足思想的一類書。家常菜吃多了,也會時不時的換換口味,嚐嚐其他美食。這類書籍主要指的就是哲學、歷史、藝術方面的書籍。偶爾看看這類書,增加一些自己的見識,陶冶情操。這也是因人而異,如果你想知道一些歷史方面的知識,那就去多蒐集這類書;如果想知道哲學發展史,就可以去選擇這類書;如果想學習西方藝術,就去搜搜這個美食看看。

    總之,挑選美食,根據自己的口味來選擇,不要強迫自己,否則適得其反。

    蔬菜或水果指的是工具書,幫助我們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例如你想提高自己的閱讀速度,那就去找鍛鍊閱讀速度類的書籍加以研讀;你想研究怎樣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那就去找思維方面的書籍。根據自己當時的需求選擇對應的水果,品嚐其甘甜。

    甜點或零食指的是小說、娛樂性圖書之類的書。這類書可以在打發無聊的時光下閱讀,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讀。有的喜歡根據小說分類來選擇;有的喜歡根據作者來讀;有的喜歡那本熱門讀哪本……但最好不要貪食,攝入過多對人體無害,不會對你的成長有多大好處。

    把書進行分類,下次在遇到不知怎麼選書時,就在心裡問問自己:我需要攝入什麼食物,主食?甜品?美食?確定後在去尋找相應的書籍,再也不用擔心會在茫茫書海中迷失了。

  • 6 # 面碼遊戲

    這個問題實則包含了三個問題:如何選書?如何讀書?如何記書?

    理論上應該有三個回答的,但實際,在我看來 就一個:無他,唯手熟而已。這三項技能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大量閱讀之上。

    且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如何選書?

    很多人可能覺得去看名人或者豆瓣上推薦的書單即可。但是,別人認為好看的書你未必覺得有價值。因此,我覺得這只是選書的第一步,你可以先大量閱讀此類暢銷書、薦書等,邊讀邊思考作者的觀點是否真的無懈可擊,或者是否前後一致。同類書籍若能讀個20來本 ,你很快就會發現哪些書是真的言之有物,而哪些就像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經過這樣的練習,你甚至能夠做到在看完一本書的目錄時 就能判斷這本書值不值得讀。至此,你選書的標準已然形成。

    其次,如何讀書?

    我的不成熟的建議是:先聽後讀。 找到市面上這本的有聲版,草草過一遍,如果覺得必須要進一步閱讀,那麼,再去精讀紙質書或者電子書。至於如何消化一本書的內容,建議你去看看《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中提供許多實際可行的方法。當然,要真正掌握讀書的方法,少不得勤加練習,不斷重複。

    最後,如何記書?

    1.利用思維導圖理清書中框架

    2.做讀書筆記

    同樣,想要真正掌握 , 還是需要不斷練習。

    ————————————————————————————

  • 7 # 老李校長

    在開始讀一本書之前,你應該先決定自己讀什麼樣的書,你的讀書目的又是什麼,謹慎的挑選你所要仔細閱讀的每一本書。

    怎麼選擇要讀什麼?隨著網路化生活的普及,買書變得越來越方便,網購時可以在噹噹這樣的網站大概看看讀者評價,像豆瓣這樣的書評網站也可以幫忙你挑選出適合你的書;除此之外,可以由朋友、老師推薦一些他們讀過的書來讀;也可以讀一些你感興趣的領域裡面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書,這些往往都是不錯的選擇。在選擇讀什麼時,要謹慎的選擇暢銷榜的新書,這些書裡面雞湯文佔很大的比例;另外,要謹慎的選擇網路上各種書單裡面的書,挑選適合自己的。

    關於怎樣讀書,這裡提供一下我個人的讀書方法。有些書適合泛讀,例如作為消遣用的言情小說、漫畫等等,這些書只要掌握大概講了什麼就可以,用2、3小時就可以快速地讀完。而有些書需要精讀,一般來說,一本需要精度的書至少要讀2-3遍。第一遍用很快的速度讀完,瞭解這本書大概講了什麼、結構是怎樣的;第二遍用比較慢的速度再重讀一遍,在認為重要的章節段落做標記、反覆細讀,邊讀邊做讀書筆記,這個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記錄下來,然後去查其他資料來解決。第三遍讀應當是1-2個月後,對照著讀書筆記,來回憶這本書到底講了什麼,重點是哪些,然後再速讀一遍,加深記憶。

    記書這個事,很多東西不是靠死記硬背的,只有你真正理解了,才能做到融會貫通。在反覆閱讀之後,最重要的是要把從書本里學到的東西,嘗試著運用到實踐中、生活中去,這才是讀書的終極目的。所謂知行合一,知道卻不去做,和不知道有什麼區別呢?這大概就能避免,知道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吧。

  • 8 # 有書共讀

    我也常有這樣的體驗。

    若讀到一本好書,不禁欣喜若狂,高山流水遇知音一般,好像世間萬事萬物,都瞬時通透明亮了起來;

    而若是抱著很大的期待去讀一本書時,卻發現這本書價值不夠,完全辜負了自己的期望,那感覺好像被騙了一樣,付出熱情,卻被騙走了時間和期待。

    找到並用心閱讀完一本適合自己的書,是件很幸運的事兒。在此,我總結出幾個比較好用的找書小tips,但願所有愛書的人兒,都能一直讀到正適合自己當下閱讀的好書。

    1.順藤摸瓜法

    這是張佳瑋的找書法。當時看了他這個方法,覺得既狡猾又實用,仔細想想,發現自己也早就在用這個方法找書了。

    所謂順藤摸瓜法,就是找個自己很喜歡的作者,然後在他的書裡挖他喜歡提到的人。

    張公子這樣描述自己的找書法:

    比如,我第一次知道卡爾維諾、奧威爾、馬爾庫塞、杜拉斯這些名字,是我小時候讀王小波時看到的。

    比如,我第一次知道胡安魯爾福、科塔薩爾,都是打馬爾克斯那兒知道的。

    我第一次知道菲茨傑拉德、錢德勒和卡佛,是從村上春樹那兒。

    都說文人相輕,可是文人也慷慨。如果你喜歡一個作者,那十有八九,你也會喜歡他喜歡的作者。

    在找書這件事兒上,愛屋及烏,當真是很有道理的。

    2.直覺法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老師告訴我的方法。

    這位老師很喜歡讀書,一生閱書無數,所用的方法也有些特別。

    他說他從不給學生列書單,也從不去看別人列的書單。不看書單的理由是:“說不定那些列書單的人,水平還沒有你高。”

    他輕狂、自傲,當然,他也當真有疏狂傲嬌的資本。在我問到他如何找書看時,他回答了我兩個字:“直覺!”

    他是憑直覺找書的。

    “首先你要想好你現在想看哪個型別的書。然後,親自跑到書店或是圖書館,站在那個型別的書架前,憑顏值、憑感覺,從書架上拿下你覺得自己會喜歡讀的書。看看封面,翻翻目錄,掃掃內容,做完這些,你就知道自己現在是不是需要這本書了。”

    老師說,每當他想找某個領域的書時,定會事必躬親,親自站在那個領域的書架前,憑感覺尋一次書。

    他還有句名言:“找書就像找物件,感覺對了,一切都對了。”

    突然想到哥哥唱過的一句歌詞:“但願我可以沒成長,完全憑感覺覓物件,模糊地迷戀你一場……”

    憑感覺覓到一本好書,然後盡情地迷戀它一場,想想就覺得是件很美好的事兒呢。

    3.論文法

    這是我自己摸索出來的方法。

    讀研時寫了好多論文,水平參差不齊,當然差的居多。每次寫論文的過程都挺枯燥,唯一能緩解這種枯燥的,是找到好書的興奮。

    對,有挺長一段時間,我是透過寫論文、看論文來找好書的。後來,我又想到了直接搜論文找書的方法。

    如果你想讀某個領域的書,那不妨先去搜一下這個領域裡比較有名的論文,然後翻翻論文後面附的“參考文獻”(也可以讀讀論文前面的“文獻綜述”),作者一般會在文獻綜述裡對這個領域的書籍做一個梳理,也會把自己寫論文用到的書附在參考文獻上,而你想要找的好書,或許恰好就在這裡面。

    要知道,一本好書,如果當真有價值,那必然會有學者利用其價值。

    如果一本書出來,沒有學者去品評借鑑。那麼,要麼這是一本只能流行一時的暢銷書,要麼可能這本書價值量當真不夠。

    4.尋根法

    這也是我常用的一個讀書方法。

    尋根這個說法不是特別確切,但可以大體傳達這個方法的精髓。

    所謂尋根,既當你想要涉足某個領域的書籍時,先找到這個領域最基礎的那本書。把最基礎的書讀完,心中自然有了個邏輯框架,而後順著這個你自己搭建起來的框架,再去順藤摸瓜,再去憑感覺覓其他書,再去借論文找好書。

    比如我最近想讀些心理學的書。於是,在閱讀各種名目繁多的心理學暢銷書之前,我先去諮詢了讀心理學專業出身的朋友,詢問這個領域最基礎的讀物是哪本?

    朋友為我推薦了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所著的《心理學與生活》。這是他們的教科書,非常厚,看起來也不是很好讀,但入門原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兒。我現在正在每天啃這本大厚書,樂在其中。

    於我而言,讀書是一件特別賺的事兒。讀一本書,就像是認識了一個作者,結識了一種思想。這樣計算一下,如果我們每週閱讀一本書(相信我,這很容易),而我們的生命假設還有50年,那麼我們一生將閱讀2600本書。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會透過書本,和2600位作者進行交流。(假設每本書的作者,或其筆下的人物、思想都不盡相同。)這裡套一個我曾讀到的資料,根據某社科機構的研究,人一生平均只會認識1700個人。

    那麼,讀書的人,當真是有了賺翻了的生命。

    最後,我想說的是,愛讀書的人從不拘泥於某一類書,某一個作者。不要懶,要去看不同領域的書籍,看不同作者的書籍。這樣才能有真正的提高。

    記住,如果你一直接觸同樣的人、看同樣的書,那麼五年甚至十年後的你,和現在的你可能沒有什麼不同。唯一變化的,是增長的年齡和鬆弛的面板。

    我們都想要擁有豐富美好的生命,那不妨從好好找書開始,給自己的生命以更為豐盛的可能。

  • 9 # 迪迪乾貨

    每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中國就會計算全國平均讀了多少本書,甚至國家跟國家之間比看書的數量。然後推薦各種各樣的書單,比如習大大看的10本書。

    一味的讀等於沒有讀,所謂的閱讀量不應該是看你的數量,而是你閱讀質量是多少。

    同樣是看書,為什麼別人看書卻大有收穫,而你看了這麼多書仍舊沒有長進。

    因為你把看書的頁數當成閱讀了。 就像我在一本書上看到的一句話:一個人對待知識和思想的態度,就體現在你用什麼東西去丈量它,而我錯誤的選擇了“頁數”。

    無論你手機裡收藏了多少份書單,無論你家裡的書有多少本,只要書裡的內容沒有儲存到腦子裡,你讀書就是浪費時間。

    一切只用眼睛看,不動筆的閱讀就是耍流氓。你還不如不讀。

    奧野宣之《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詳細介紹了到底該如何閱讀,這本書作者教我們如何運用“讀書筆記”來有效讀書的“乾貨”集合;在這裡,“讀書筆記”不僅僅指筆記本的“實物”,更是一種方法論,在這種方法論的指導下,“筆記”將貫穿於讀書過程的始終,並幫助我們將書中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思想財富。

    本書所講的讀書方法包括以下4方面內容

    如何選書:怎樣選擇自己真正想讀的書

    如何購書:怎樣買到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書

    如何讀書:怎樣加深理解、深入思考 如何活用:怎樣運用從書中獲得知識

    如何選書?

    原因無非是,這本書對我沒啥用處,這本書我不喜歡看。 認真選擇每一本書,你要對自己選擇的書負責。你選擇的書應該是你自己真正的需要,而不是別人需要。

    選書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你在看書的過程中,書中會出現書名,你可以用筆記錄下來;你想看同主題的書籍,可以在豆瓣上搜索相關的書籍;當別人推薦給你書籍時,可以先看看這本書的書評。

    我專門用一本本子記錄購書清單,收集到差不多時,就會一起下單。下單的書籍就會在本子上做上標記。

    選書應該是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與書有關的資訊,記錄自己想要讀和需要讀的書,這樣做可以減少與內容範圍,自己不感興趣的接觸,提高選書的:“命中率”,不要被動的接收別人的推薦書籍,而是自己主動選擇書籍。

    如果你自己選的書,買下來,自己都不願意看,這是不是說明你選書方式就有問題呢?

    如何購書? 你是如何買書?直接在書店漫無目的的逛,看到暢銷書,買!看到這個書名不錯,買!看到這本書促銷,買!如果在網上購書,直接看榜單,榜單前三名,買!不要在盲目跟隨了,養成製作購書清單的習慣。

    直接對照這清單找到對應的書架;網上購書的方式,搜尋書名,確定下單。

    製作購書清單的理由:

    理由一:你不得不問自己“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你想從這本書中獲得什麼內容?不同人的看同一本書,感受是完全不同,就像“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而透過製作購書清單這個動作,可以確定自己讀這本書的目的,比如購買小說作品,你想要看故事或者你想看了解以下這本書作家的寫作風格;比如你購買職場類書籍,是因為你最近在職場上遇到了麻煩想要解決;比如你購買商業書籍,就會考慮能否運用到以後的工作當中,方便傳授給別人。

    在你買書的時候,你就明確讀這本書的目的時,當你看完這本書以後,就不會人云亦云,別人說好就是好,別人說差就是差。

    所謂的讀書的動機或者目的性,就像攝像中的“焦點”,即使拍攝相同的場景,但聚焦在不同的地方,拍攝出來的效果和意境也就不同。讀書也一樣,抱著不同的目的閱讀同一本書,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理由二:能幫自己找到真正想讀的書 你買書是衝動消費,當你站在書店的書架前,或者開啟噹噹網,京東網時,看到各種樣的書籍,你很容易失去判斷,無法冷靜的選書。

    為了你理智購買書籍,更加主動的選擇書籍,重要的就是做好計劃,看清楚自己真正的讀書需求。 如何讀書 用筆讀書要比用腦讀書更好,你讀書也許只是帶了腦子,看看就好,從不動筆,但讀書必須要動筆。

    寫和不寫的區別非常大。寫可以讓你的思考書面化,讓靈感,想法脫離之前的抽象狀態,會更容易理解消化。

    如何做讀書筆記?寫明三個資訊:寫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 這三個要素可以讓你想起“原來那個時候我讀過這本書”。除去上面三個要素之外,還需要增加兩個要素,分別為:

    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摘抄)

    作者奧野宣之的讀書筆記都是手寫的,他寫了滿滿幾十個筆記本,做了詳細的目錄,以備重讀和查詢。而我採用的是電腦方式,用word和excel進行,word是用來做摘抄的,excel用來做記錄,方便以後查詢。如圖所示,我個人做讀書筆記方式。

    做讀書筆記好處: 加深記憶:無論你是摘抄到本子上,還是記錄到電腦上,其實摘抄是一件很費時間的事情。 但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人很容易健忘的,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到書中的知識,當有一天你用到是,你就不會說:“這個好像在哪本書裡看到過,我怎麼不記得了。而簡單的摘抄可以加深你對這段話的影響。

    加深理解:在摘抄過程中,你是一個字一個字寫的,你會比看還要認真,甚至你的大腦會思考作者這樣的目的是什麼?這段話有什麼意義?如何理解這段話?

    如何活用? 如果把讀書過程比喻成做菜,那麼“購書清單”就是購買食材,“寫讀書筆記”就是洗菜切菜,接下來要說明的“透過讀書筆記進行思想輸出”就是開火炒菜了。

    而你只完成了買書,做讀書筆記,卻忘記活用了,導致你看完書以後,覺得這本書沒有用處。 如何活用?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寫書評。

    其實簡單來講,可以參考拆書幫:RIA拆書便籤法 拆書幫便籤讀書法將閱讀分為:R(閱讀片段)、I(用自己的話重述知識)、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和A2(以後我怎麼應用)

    R=Read,閱讀原文片段:在讀書時,遇到某一個心動片段,停下來,劃出來。

    I=Interpretation 引導促進:用自己的話複述原文知識,達到理解知識本身是什麼的程度。

    A=Appropriation 拆為己用: 寫和這個知識有關的自己的經驗,透過反思自己的相關經驗,讓這個知識真的和自己有關。

    A2(以後我怎麼應用): 寫下針對這個知識自己可以如何進行的下一步行動,讓知識真的應用在自己的生命裡,我們才能因為它變的更好。

    寫書評的好處: 1.有效地輸出: 寫書評跟讀書摘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很多人把做讀書摘抄當成書評了。

    2.做好筆記是寫好文章的基礎。 寫讀書筆記可以鍛鍊對文章結構的組織能力,提高思想輸出的質量,寫作技巧會得到大幅提升。寫作是一件需要大量輸出的事情,大量的輸出,意味著大量的輸入。原來的儲備,已經消耗掉了,這就要求自己需要更大的輸入。怎麼輸入?除去社會經驗之外,還有一個就是透過大量的閱讀。就像一輛汽車,他不斷的在馬路上前行,總有一天汽油會沒有,而你要不斷地儲備。

    書的價值是透過時間體現的。有些書只有在讀完一段時間以後才能讓人源源不斷地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如果說你買一件衣服,一雙鞋子,也許明年就會過時,你就扔掉;但你讀過的書,做過的筆記,寫過的書評,永遠都不會過時,總有一天你會用到。你只不過開始準備了。

    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內容接地氣,方法也實用,你不妨先認真的看這本書,並根據書中的方法行動起來,也許你會成為一個合格的閱讀者。

  • 10 # 小學三四年級

    要會選書、讀書、記書,其實就是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有一個TED的演講,主題叫做《資訊就是食物》,演講者技術人員提出,資訊的本質和食物非常相似。當我們攝入食物之後,會經過胃的消化、吸收和處理的過程。攝入資訊之後也是要經過這樣的過程,只不過不是發生在消化系統,而是在大腦。

    面對食物,因為不同的需求,我們會採取不同的做法。

    比如,一歲大的嬰兒,他的牙齒還沒張長全,消化系統還不完善,我們就會選擇把米飯做得爛一點,也比較清淡,不會重鹽重 油;而一個三十歲的成年人,為了吃的更香,就會選擇把菜用油來燒,用大火去煎。應該說,不同的人面對食物會有不同的要求,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也會有不同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吸收到足夠的營養。不然,一個三十多的成年人天天吃流食,那肯定是會影響不良的。

    其實閱讀也是這樣,面對不同的材料,需要有不同的“做法”。比如看朱自清的《匆匆》,用讀《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的方法肯定是不對的,如果硬要這樣來讀,那可能流失其中的“很多營養”;同樣的,讀《麥肯錫教給我的寫作武器》,又是拿出讀《長恨歌》的“架勢”來,最後估計會頭昏腦漲。

    不過,我們看著別人在那裡“生搬硬扯”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是輪到自己上陣的時候也是一頭霧水。不信,你看多少人,拿到書囫圇吞棗就讀完了,然後也就真的“完了”;也有的人,三更起得比雞早,五更睡得比狗晚,感動了天感動了地,就是沒有感動書,最後還是“兩手空空”。

    這,其實就是沒有掌握合適的閱讀方法。所謂合適,分兩層意思。一是,不同的材料需要不一樣的合適的方法,比如虛構類書籍和非虛構類書籍所適用的方法就不一樣;二是不同的人需要有不一樣的閱讀方法,這個方法大神用好,對小白來說卻是雞肋。那怎樣才能找到合適的閱讀方法呢?這裡推薦五本閱讀類的書,千款萬款,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款。

    1、《實用性閱讀指南》

    《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很薄,只有一百六十二頁,比起動輒三四百頁的書來說,拿到手裡分量都是輕輕的。但是這本書卻從有效率地讀書、邊讀邊做筆記、牢記讀到的內容、將書中內容付諸於行動四個方面全面系統地來論述如何進行實用性閱讀、怎樣將閱讀的效率最大化。本書可分為閱讀和實踐兩個部分,內容全面,細節可操作,這是一本讓人看完就可以上手操作的書。

    作者大巖俊之是個很有趣的人。三十的時候準備創業,但是也是一直“止步不前”,但是有一天他看到一句話:“成功人士皆為讀書家”。就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樣,開始拼命讀書,每年讀書三百本。

    在學習各種速度法的過程中,逐漸達到了所有速讀法的極限,因此致力於開發誰都能掌握的、並且絕不會遭遇瓶頸期的讀書法“緩速讀書法。”

    作為開發讀書法、思維導圖、各種記憶術等能力的講師,開展了很多讀書的活動、講座等,他也因此創業成功。可以說,大巖俊之就是《實用性閱讀指南》的最好的例項。

    之所以把這本書放在最前面,是因為他書中有一個觀點我很有感觸:反覆閱讀,留存記憶。這點在書中不顯眼,但是一個真理。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會想要找捷徑,找方法。這個確實也是有的,但是最根本的還是要多做。就像閱讀,就算學會了很多很多的方法,不去閱讀那也是沒有用的。

    所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反覆閱讀,留存記憶。

    2、《高效能閱讀》

    《高效能閱讀》透過培養閱讀興趣、掌握快速閱讀技巧、消化知識、工作運用四個部分來對資訊進行篩選和整合。可以說,透過這本書的閱讀,你就會知道如何選擇資訊、如何最終把選擇到的資訊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高效能閱讀》的作者原尻淳一,是日本龍谷大學經濟學部客座教授,曾與其他作者合著關於職場規劃的《“職業未來地圖”的畫法》,以及關於發掘創意的《整理的藝術3》。

    在日本,對於生活中的種種事情,他們都能研究得非常細緻,形成可以推廣的方法論。比如,生活整理方面有《讓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資訊整理方面有《如何有效整理資訊》等等。

    原尻淳一顯然也屬於這類實用派作者。這本《高效能閱讀》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份關於閱讀的行動手冊。書中用202頁展示出89個閱讀技巧,簡單實用又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這本書的最大的看點就是,不管你是閱讀小白還是閱讀達人,都能在89個閱讀技巧當中找到自己用得上的技巧,實用性很強。

    3、《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讀書筆記法》

    這是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的作品。從書名就點明瞭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告訴你如何做讀書筆記、如何整理讀書筆記。

    奧野宣之何許人也?筆記讀書法的倡導者,同時也是積極的踐行者。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還常常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各種媒體節目和論壇中。由他獨創的資訊整理術在商務人士當中大受歡迎。他的作品也多是關於筆記的,如《如何有效整理資訊》、《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等。

    《如何有效讀一本書》涵蓋了從選書、購書、讀書、記錄到檢索以備重讀這五個步驟,提供了一整套全科學、效能的方法。迴歸到主題:如何做讀書筆記,用讀書筆記來管理我們的閱讀生活;什麼樣的摘抄,才能讓原書精髓與自身思維的火花交相輝映。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就是“蔥魷讀書筆記法”

    這種讀書筆記由以下五個部分組成:

    (1)寫讀書筆記的日期

    (2)書名

    (3)作者名

    (4)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摘抄)

    (5)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想

    這個五個部分必不可少,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是為了做索引,為以後重讀讀書筆記做好準備。當然做筆記的時候重點是在最後兩點:摘抄和感想。

    看起來很簡單是不是,可能你會不屑一顧。但是,其中的奧妙也是過來人才能體會的。其實讀書筆記有很多,比如康奈爾筆記法、思維導圖筆記法、視覺筆記法。但是,“蔥魷讀書筆記法”是最簡單方便的,一支筆一本筆記本就可以了。

    閱讀其實是為了讓我們的思想留下痕跡,你的思想走過了萬水千山,沒有記錄最後也變成了“小橋流水人家”。一種好的讀書筆記,可以見證自己閱讀的痕跡。

    4、《這樣讀書就夠了》

    這本書有兩個版本,這裡推薦的是2017年12月出版的最新版,較之於老版,有了很多的改變,知識密度大,可操作性強,是本想要提升自己能力的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示是,我們不要太在意自己懂多少知識,而更要在意書中有多少東西是可以和我們的生活實際產生聯結。在個人的閱讀生涯中,能讓知識和自己產生情感聯結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看的書雖然多,但是都沒有產生聯結,看過了也就看過了,才會說“懂得了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產生了聯結,才能內化成意識,有了意識的指導,才能形成行動、進行實踐,從而發生改變。當然,很多人的空白在於不知道如何讓知識和自己產生聯結,《這樣讀書就夠了》其實就是教會你如何讓讓知識和自己產生聯結,不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自己還是自己。

    應該說,這本書不能提高你閱讀的速度,也不能擴大你閱讀的廣度,但是他能拓展你閱讀的深度。這種深度恰恰也是資訊氾濫時代大部分人缺少的。聯結生活,深耕於生活,最後才能作用於生活。

    5《如何閱讀一本書》

    這本書的2004版本在豆瓣上有11623個短評,長評有1517條,可見這本書的魅力。從1940年初版,到1972年大幅增訂改寫為新版,再到後來的幾十年間的不斷再版,應該說這本書是閱讀類書籍中不可忽視的一顆“明珠”,同時也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

    不管是它的精力分配法,還是讀書的四個步驟,抑或是現在很流行的主題閱讀,這裡都有詳盡的表述。

    當然,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裡面提出的基礎閱讀、檢視閱讀,也不是如何來分析一本書,而是它對閱讀的態度。

    書中是這樣說的:“閱讀,是沒有外力幫助,只憑內心力量、玩味眼前字句,慢慢提升自己,把模糊的概念理解清楚的過程。”

    現在是“知識付費”的時代,很多閱讀類的平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比如得到、新世相;也有很多關於閱讀方法的課程,比如彭小六的“洋蔥閱讀課”。但是不管平臺的音訊裡把書說得多形象生動,還是閱讀類的課把閱讀方法說得多見效。

    最終,都要落實到實實在在的和文字“打交道”的過程,這是一個孤寂的過程,就像一個人走在寂靜的小路,除了自己往前走,別無他法。

    我覺得這個態度是非常需要的,因為在人人浮躁的時代,這其實是必須的也是根本的,就像一個人蒐集到一大堆的船,自己不用手撐,那也是沒有辦法到河岸的。

    《溝通聖經》裡說:“我們給予文字的意義,取決於我們如何解釋這個世界,而我們每個人看待和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都不同。”

    作為普通的個體,我們看待和理解的方式很容易狹隘、不全,這就需要到閱讀中去見人、見事,當我們見的人越多、見得事越多,我們所解釋的世界就越全面,給予文字的意義也就越深刻。

    當然,上面五本書中的方法雖然多,看是真正要產生巨大的效應卻是在不斷的堅持當中,讓書中的方法漸漸成為你甩不掉的習慣,就好像培根在《論人生》中說的:“人們的行動,多半取決於習慣,一切天性和諾言,都不如習慣有力。”在這習慣的閱讀中,你的視野會更加開闊;你會看到別樣的山川和湖水;你會理解到原來不曾瞭解過的生命。

    也許,在潛移默化的閱讀中,你已經成為了你想成為的自己。

    2018年,看52本書,寫52本書評,成為更好的自己。關注“夢貓人讀書”,和你在路上!

  • 11 # 在下千城

    第一,選書的核心: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書。

    選書就是選出自己要讀的書,所以前提條件就是知道自己要讀什麼,這一點非常關鍵。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要讀什麼書,就跟你到了一個餐廳裡面看著選單不知道自己要點什麼菜一樣,那最後只能是空對著一本選單餓死而亡。所以,知道自己要讀什麼、要學什麼,這是選書的根本。

    第二,讀書的核心:把握書中知識。

    我們吃飯的時候並不是什麼都吃掉,菜湯、飯渣我們都會剩下,有時候可能剩下更多,我相信沒有人會連一粒米都不剩下的都吃掉飯。所以讀書也一樣,找核心、找重點、找本質內容去閱讀和吸收,而不是一股腦的什麼都往腦袋裡灌,那樣很容易讀到腦袋爆掉卻沒什麼實質性的長進,也不容易消化所有的內容。

    第三,記書的核心:爛筆頭。

    不管現在科技多麼發達,各種訊飛語記、各種筆記類APP等等,這些工具請通通都用上,但如果想要記得更牢靠,建議手寫筆記。哪怕是手繪筆記、手寫的思維導圖、手賬筆記等都會讓你對書籍知識記憶的更加牢固。

    所以,把握這三個核心,可以讓你從選書、讀書、記書的技能做起,變成一個學識淵博、底蘊厚實的人。

  • 12 # 劉潤商學

    選書、讀書、記述的話,我一般是這樣操作的。

    我喜歡地毯式地閱讀。

    比如,為了準備第二季的《劉潤 · 5分鐘商學院》,我很關心一個話題”:失敗。我回去京東上把所有和“商業失敗”相關的書刷一遍,買5-10本回來看;

    當然,也不可免俗地,讀大家都在讀的商業暢銷書;

    用一些聽書APP,聽專門的人幫我過濾出來的,一年365本書;

    有時,會在某篇文章,某位朋友的推薦中,提到一本他很喜歡,我沒讀過的書,會如獲至寶一樣地買來看。

    你一般怎麼讀書呢?

  • 13 # 馬正教育筆記

    我來回答一下吧!

    關於選書網上有很多識別好書的技巧,但是我認為讀書是個嚴肅的事情,僅僅靠技巧是不夠的,需要靠系統。

    這個系統就是:清單+試讀。

    我會看到很多人讀書時毫無理由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在讀一本書之前多數人是沒有考慮過為什麼要讀這本書,往往是衝動性的購買,或者聽別人說這本書好就買來讀,甚至看到一本書平後就買來讀。

    讀書就像處物件一樣,別人喜歡的未必適合你,而網上書評這些更是一些非權威人士的評價甚至是一些誘導購買的軟文,不足為信。

    因此我們必須要系統的掌握好:清單和試讀這兩個關鍵環節。首先說說清單,清單顧名思義就是列一個備選書籍的清單。列清單很簡單,關鍵是書籍的來源,這就需要掌握蒐集好書的技巧。我一般選書有以下幾個技巧:一、日常生活中積累蒐集資訊在平常生活中看到感興趣的問題馬上把關鍵詞記錄下來,然後去搜一下,往往能偶邂逅好書。我們常說要對生活抱有好奇心,好奇心固然重要,把好奇心收集起來更重要,這能夠讓我們帶著問題去讀書,為我們後面主題研究做好了準備工作。二、書籍樞紐在你讀到的好書之中往往會推薦一些其他的書,也會附上一些參考書籍,如果你讀的這本書內容相當不錯的話,那它裡面推薦的相關書籍也不會太差。透過書籍去找書籍的方法,我稱之為樞紐法。三、經典書籍書單

    網上會有很多書單,這些書單也可以作為參考,但還需要甄別,一些長期暢銷的經典書籍呢有兩個資料可以證明,分別是印刷次數和銷量。多次重印而且銷量上百萬的書籍一般質量不會太差,但也需要區分是全球銷量還是中國銷量,尤其一些國外的書,在國外的銷量有百萬冊之多,但在國內其實很一般,這涉及到文化的差異,像中國的四大名著翻譯到國外,讀懂的人並不多。還涉及到譯者的翻譯水平,有的書籍是經典書籍,但在引入中國的時候,翻譯者水平太差,讀起來簡直是虐待人。所以在選擇外國書籍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同的譯者,像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在國內有十多個譯本,購買之前一定要對比選擇。

    四、快餐書單隨著知識付費的興起,解讀好書類的產品日益增多,這些產品用來增長知識並提升我們的各項能力可能不太現實,但它可以作為我們迅速瞭解一本書的方式。因此其中的書單也可以很好的作為我們的參考。具體應該如何利用這些知識快餐類的付費產品,我們下節課會想回介紹。

    透過以上四個渠道蒐集起來的書籍清單,基本上已經為我們選書做好了一個基本的資訊收集工作。接下來就是選書的第二個步驟了:試讀。

    關於試讀,也可以說是略讀,《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能稱之為檢視閱讀。

    就是迅速的閱讀整本書籍,從整體上把握和評價一本書是否值得閱讀。試讀的關鍵不在於試讀的技巧,而在於試讀書籍的來源。既然是試讀,那就說明還不確定要不要花時間和精力去深入閱讀一本書。因此買書回來試讀,顯然是不現實的,這樣會造成大量的浪費,這個問題在過去,只能跑到書店去試讀了,可以說是勞苦傷神。

  • 14 # 小小一座山

    我是一名青年教師,工作之餘閱讀已經成為了我的生活方式了。

    我愛讀書,以前讀書是消遣,現在讀書是成長。並不是所有書籍都會讓我們成長,所以我們要正確的去選擇書籍,並掌握閱讀的技能,如何能夠實現這一切呢?

    一、選書

    如果你想讀書用來消遣,那任何一本你想讀的書籍都可以,但如果你想要透過閱讀實現提升自己的目的,你可以這樣做,就是列清單!

    就像我們買衣服一樣並不是特意去買衣服就能買到好看的,往往是逛街,或者無意中看到某家店裡的某件衣服很好看就買下來了。選書也是如此。

    我們要在平時養成留心的習慣,遇到喜歡的書籍,想買的書籍就可以記在專門的本子上,或者記在手機備忘錄,這樣提前做好清單做有什麼好處呢?

    二、讀書

    選擇一本合適的書籍之後接下來就可以開始閱讀了,問答上有關閱讀書籍的方法有很多,在這裡我結合我的閱讀經驗,總結了最關鍵的三點:

    1.讀最重要的內容。

    傳統的讀書方法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那是因為我們在學生時代讀書時,教科書上的每一個內容,甚至每一個標註對我們來說都是重要的,所以我們需要每個字都仔細讀,甚至還要背誦。

    但成年以後的書籍沒有人幫我們選擇,我們要透過自己去判斷一本書最有價值的內容在哪裡。

    好書太多,將一本書的精華部分仔細讀,讀細緻,對於不重要的內容略讀甚至不讀,才是最正確也最有限的讀書方法。

    2.實在讀不下去的書可以不讀。

    有的人開始的時候選擇了一本書,但讀著讀著發現自己理解不了,或者乾脆“沒有感覺”,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是強迫自己讀下去還是選擇放棄?

    當然是放棄!!!

    實在讀不下去的書籍,如果不是必須的,比如你的教科書,或者你必須要完成的書評作業的書籍,那麼你就可以選擇放棄。

    有的時候等你過一段時間心境變了,會重新喜歡上這本書,也有可能乾脆就是讀不下去。強迫自己去讀自己不願意讀的書籍,最後只能讓你對讀書本身產生厭煩,或者是花了很多時間但什麼都沒有掌握。還是那句話,好書那麼多,不差這一本!

    3.一次只讀一本書。

    最後給你的一個建議是,一次只讀一本書,而且是隻要你開始讀某一本書了,那就請你使出所有業餘時間只讀這一本,等完全讀完了,再休息做其他事。

    當你不斷的在重複某一個主題的時候,大腦會接受到訊息,幫助你迅速進入狀態,甚至進入深度學習狀態,極大的提高我們的閱讀效率。

    如果你能夠掌握以上三點技能, 那讀書對你而言就是很簡單的事情了。

    三、記書。

    所謂的記書,就是做讀書筆記。這是一定要的。讀書筆記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書籍,還能幫助我們整理和記憶書中精彩的部分,未來我們在查閱內容的時候,我們只需要查閱筆記,而不是書籍,極大程度的幫我們節約的了搜尋的麻煩。那同樣我也結合自己的經歷總結了一些要點:

    1.想些什麼寫什麼。

    讀書筆記本身就是記錄下自己讀書時的所思所想,所以想寫什麼寫什麼。

    2.不要顧及讀書筆記是不是寫的精彩。

    讀書筆記是自己閱讀時當下的感受,或者是結合書籍內容作出的深度思考。所以任何內容都是有價值的,但是千萬不要去評價自己的讀書筆記,是不是精彩,是不是程度深?

    因為隨著你當下心境和經驗的不同,你在閱讀書籍的感受也會發生變化,如果你太在意好不好,才是真正有可能將當下最有價值內容刪去了。

    我經常回過頭看自己的筆記的時候驚訝,當時覺得寫得不好,但是現在看來卻寫得非常有深度,甚至覺得現在的我寫不出當時的文字。但如果當時刪掉了,可能現在就不會收穫這樣的驚喜了。

    3.隨時複習。

    讀書筆記是要隨時拿起來複習的。

    記憶力再好的人,也會隨著他接受資訊越來越多,而忘記一些內容,只有常常的複習,才能夠保證常看常新,才能真正的將學到的知識牢牢的記憶在腦海中,才能夠需要他的時候,隨時跳出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讀書筆記說難,很難,如果你用名家寫讀書筆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那距離確實很遠,但如果只是奔著,對自己有用,那讀書筆記就挺簡單的,只要寫就可以。

    總結一下,以上三點,就是我在選書、讀書、記住這三個方面給出的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建議。當然,最後我還是想補充一點,任何的學習都是在掌握方法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調整,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 15 # 廈九九
    一,如何選書?判斷一本書的好壞,值不值得讀,掌握3個核心要領

    第一,選經典。

    經典基本都是比較好的書。既然能夠成為經典,必然接受了時間的考驗,說明它承載了真理。對於非經典的書,到底好不好,判斷就不容易了。這就需要接下來兩步。

    第二,瞭解作者的背景。

    並不是看他是否是名人,名人寫的不一定就是好書。而是看他是否是一個公認的有理想有良知,同時有出色能力的人,他所寫的書是否正是他最擅長最專業的領域,如果答案是肯定,那他寫的這本書應該是不錯的,值得去讀。

    第三,瞭解作者寫作初衷、目的和寫作時的心態。

    因為這些會嚴重影響一本書的質量。如果作者帶著一種功利目的,以浮躁的心態來寫作,他的文字價值不會太大。

    第二、第三點其實是可以從一個人的文字中看出一二的。

    二,如何讀書?抓住3個核心操作

    第一,關聯你的知識結構。

    讀書學習,要把不同的知識之間的關係搞清楚,將其納入你的知識結構中,具體屬於什麼模組,建立起與以往知識點之間的聯絡,這樣才能融會貫通,加深理解。

    第二,好書要經常讀,反覆讀。

    好書是常讀常新的。隨著你閱歷的增長,對同樣一句話,理解的程度會不一樣,甚至會有很大的變化。真正的好書值得你長期去讀。

    讀書不在於多,而在於精而適用。其實世間的基本道理原本就這麼多。遇到事,怎麼把這個原理用好,這才是讀書要解決的真正問題。而我們常常會把基本道理忘掉了。好書講的都是一些非常基本的道理。需要不斷溫習,感悟和理解。

    第三,用心去讀去感悟。

    如果是純科學的東西,靠邏輯建立起來的,需要不斷去摳細節才能看懂。除此之外的書,特別是關於人生社會體驗的書不要逐字逐句去摳,也不要去咬文嚼字,你要用你的心去感悟。

    用心感悟的前提是,你平時就已經在思考與之相關的問題。讀書的時候就要把平時的思考、實踐經驗,結合進來去理解書中的內容。

    三,如何記書?學會3點筆記要領

    第一,勤做讀書筆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看一本書前,寫下你想從這本書中獲得什麼?帶著目的和問題去讀,邊讀邊做筆記,尤其是你對某個知識點、某段話的理解和感悟,而不止是摘抄原文。

    第二,總結提煉出最重要的3個知識點。

    讀完一本書,要學會總結提煉全書精要。對照讀之前你的目的,想獲得什麼,歸納提煉出最重要的三個知識點,只要3個就行,貪多嚼不爛。

    第三,運用或輸出。

    想想你總結的3個知識點,如何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寫下你接下來可以採取的行動和計劃。如果暫時沒有實踐的地方,試著把這三點輸出分享出來,寫成一篇讀書筆記或者講給別人聽。

    好了,以上就是選書、讀書、記書的核心要領,做好這九點,也就掌握了選書、讀書、技術的技能,讓你成為一個有學識,並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人。

  • 16 # 帽帽的小宣園

    01、選書

    選自己需要的書,想看的書,否則買來就只能用來蓋泡麵了。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裡有個好辦法,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關書的問題記錄下來。

    例如看到有人推薦《百年孤獨》,可以把這本書記下來,並寫上記錄這本書的理由(誰誰推薦的)。如果由此想到移民文化,或者想了解一些馬爾克斯的傳記可以記上一筆,方便以後如果想看的話,有尋找的方向。

    最實用的當然是按照日常需要,解決日常的問題選書了。例如對目前自己所處的職場不滿意,又沒有勇氣辭職。除了找朋友聊聊,還可以去找3-5本關於職業規劃方面的書。想了解心理方面的,可以找去心理學方面的書來讀。

    記錄了這些關於書的想法以後,去找書。可以去豆瓣看看書評,看看電子書的目錄、試讀章節最後決定要不要讀。一下子想讀的書太多的話,就列一個購書清單。把要讀的書列一個購物清單,按照清單上的書去購買,閱讀。買過的和讀過的做記號。

    總之就是要根據自己當前的實際情況來選書,選自己需要的,感興趣的書,你才會去讀,不然可能買回來就束之高閣了。

    02 讀書

    選好了書以後,讀書。一本書不可能每句話都是精華,所以先粗略的略讀一遍,重點部分劃線、折角或者貼標籤紙。第二遍讀第一遍留了記號的地方。

    一本書也不一定要從頭開始看,很多書可以從任何一章開始讀。先看目錄和序言,決定閱讀順序。從頭開始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有的時候從頭往後可能會遇到困難看不懂,可以直接跳過,等後面的看完,再回過頭來,也就看得懂了。

    03 無筆記不讀書

    讀書想要記住書裡內容多少都要做點筆記的。哪怕是“好棒啊”“真好看哎”這樣的也比什麼都不記要好。最重要的是留住閱讀體驗,以後用筆記的時候,根據這些蛛絲馬跡就能想到一些當時讀書的感受。

    “蔥鮪筆記法”不管是紙質還是電子筆記都適用。電子筆記更方便,直接拍照留存,在下面寫上感想。

    不論是哪種方法做筆記,最後都是為了能夠用,很多人的筆記好像就是為了記而記,以後都不會拿出來看的。我以前的筆記就是,記完了以後自己從來不會去看。今年來說寫作以後經常會想起某個說法或者故事,以前聽到過,記過,但是回頭翻筆記的時候發現特別難找到。後來我就給筆記做了個目錄,並寫幾個標籤,就好找多了。

    筆記多了為了要精確的找到內容,需要給筆記做一個目錄,方便檢索。目錄上記日期,書名,作者,出版社,頁碼。在筆記背脊按照時間先後貼上第幾冊,封面補充具體是什麼時間至什麼時間。再製作一份電子表格。表格就按照目錄的樣式加上冊號(鎖定哪一冊)製作就行了。

    電子筆記就好找多了,起標題的時候一定要提取關鍵詞,電子筆記本都有新增標籤的功能,可以給筆記新增標籤便於檢索。

  • 17 # 暗仔小亮亮

    這個問題有點大,我今天就先關於“如何選書”來談一談我的想法吧!

    我這裡談的書指的主要是實用類書籍,文學和藝術類的書,我感覺主要憑的是你的喜歡和愛好。當然多看金典書籍總是沒錯的,畢竟金典的都是經過了大家篩選的。

    現在言歸正傳,關於如何挑一本實用類書籍。我認為只要分成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我們要明白讀實用類的書籍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解決實際的問題

    那麼首先你就要問自己,我面臨的問題是什麼?

    比如我現在面臨的問題就是“休息質量不太好”。

    然後帶著這個問題,我會在知乎,噹噹網和豆瓣網上搜索關鍵詞,看有沒有關於休息和睡眠的書。

    當然如果你有相關專業的朋友,也可以直接尋求他們的推薦,比如當我看心理學的書的時候,我就詢問了我那幾個心理學專業朋友。

    這個過程有兩項任務要去做。

    1.去掉那些評價比較低的書籍。

    2.透過目錄和序言所講的內容,搭建一個大概的知識體系,知識框架。

    第三步,去《樊登讀書會》、《得到》和《喜馬拉雅》聽書軟體去聽聽這些書。看看究竟怎麼樣。

    有些書很好,但是作者的文筆和結構比較晦澀難懂。

    像我看時間管理的書的時候,雖然知道《搞定》很好,但是仍然先從《小強升職記》看起,從易到難。

    第四步,第四步就是把書買回來了,但是注意,不是把篩選剩下的書籍全部都買回來。而是把能解決你問題的那一兩本買回來就可以了。

    因為透過第二步你已經系統性的瞭解了和這個問題有關的內容了。

    而你的重點是解決你面臨的問題,所以其他的相關的書籍有興趣再去買。

    (PS: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是關於第三步的,如果兩本書講的差不多,一本是大家認為的金典但是晦澀難懂,一本比較通俗易懂。

    我的建議是選你好理解的先看,看完後如果感興趣把另一本不好理解但是被認為金典的買來讀一下,畢竟金典是有原因的。

    像《搞定》這本書就是我後來才買的,畢竟《小強升職記》講的我足夠用了,《小強升職記》的很多內容來自《搞定》,但是前者更加通俗易懂。)

    就好像我現在要解決的就是關於休息質量的問題。

    那麼,我只把其中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書買回來就可以了,於是我挑了兩本《睡眠革命》和《高效休息法》,至於其他講睡眠機制的書我瞭解個大概就可以了,沒必要買回來通讀。

    第五步,第五步是最重要的,看了書立馬行動,如果不行動,上面講的所有的內容都與你無關。

    PS:很多人擔心,解決一個問題,如果不把所有相關書籍看完就會有遺漏,但是我建議看幾本相關的金典書籍的目錄,梳理一個框架就可以了。

    如果真的碰到了別的情況,見招拆招就可以,畢竟你不會為了擔心看書的時候有一個字不認識,而把字典背下來吧!)

  • 18 # 一個悅己

    前一陣剛剛系統總結了一些關於讀書的問題。這裡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怎樣選書?

    第一步:有明確的領域。

    你是想讀歷史,讀心理,還是讀文學小說,先讓自己明確這個問題。

    第二步:有明確的目的。

    讀這本書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要對自己選擇的圖書有一定的心理預期。

    第三步:篩選圖書。

    去豆瓣,知乎,噹噹,百度等平臺去了解書的大概內容和目錄,看看能不能幫助解決你的問題。

    第四步:選擇購買圖書。

    這時候如果你的時間精力和經費充足的話,可以把覺得不錯的圖書都購買回去,進行主題閱讀。如果經費不足的話,可以請教一些你覺得能夠給你幫助的人,讓他給到一些建議,決定後再購買。

    市面上的書數不勝數,真正需要閱讀的書是需要好好篩選的。有明確的目的去解決當下的困惑,這樣讀書才高效,有針對性,也更有效果。

    怎樣做讀書筆記?

    第一,做摘抄➕批註

    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裡,作者提到了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這裡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將“摘抄”比作魚肉,將“評價”比作蔥段,作為同樣重要的材料進行融合的一種讀書筆記法。

    簡單來說就是讀書要有摘抄+評價。摘抄可以是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句子,觀點,段落等等,摘抄之後可以使自己的印象更深刻,促進對內容的理解。評價是對摘抄部分的感悟與想法,透過自己的實際情況與書中的觀點發生關聯,更好地思考。

    可能有同學會說我摘抄的部分很多怎麼辦啊?摘抄並不是說讓你原封不動地謄寫作者的原話,你可以找出關鍵詞或者關鍵句,提取主要的部分。我的通常做法是記錄新知。哪些是作者不說,我就不知道的內容重點記下來。

    讀一本書能夠和作者感同身受固然是開心的事情,但這也說明這本書沒有給你帶來任何新的東西,沒有顛覆你以前的認知,給到你一種撞擊,拍手叫好的感覺。摘抄可以著重記錄這些新的知識,隔一段時間再看,理解了上面的內容,需要摘抄的東西也會隨之減少。

    放置了一段時間,仍然經得起考驗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東西,常讀常新。

    第二,做索引系統

    知識積累好了也要知道怎麼用,再找的時候方便。這時候索引系統就很重要啦。

    我會在看書的時候,順道把自己覺得有用的地方折上頁尾,在上面記錄下關鍵詞,或者買一些索引標籤,便於自己的查詢。

    這些小技巧讓我們在找資訊的時候非常方便,你首先要記住資訊在哪裡,後面索引就很方便。

    最後一定要常翻看。

    怎麼記書?

    現在我們看書一般是致用類圖書,這些書是為了讓我們學以致用,我個人看書一般會在旁邊批註後,形成自己的方法論,在實踐中去檢驗。

    看完也去做了,這個觀點就會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

    讀書的方法很多,大家可以大量學習➕刻意練習,慢慢來,比較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到好多旅遊景都開始開放了,旅遊景點開放有那麼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