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例如打人或被打。
6
回覆列表
  • 1 # 像風一樣吹過4

    當孩子走出家門,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就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然而,這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不分享、愛告狀、打人、被欺負、沒有主見等等讓父母擔心的問題,而孩子打人與孩子被打的問題,又是這些問題中最突出的兩種。

    分年齡詳解孩子打人背後的心理機制孩子在不會說話之前的打人,是在用“打人”引起你的關注;1-2歲孩子打人,是他們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3歲到6、7歲的大孩子打人,更多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除此之外,大人做了壞的演示和壞的榜樣,還有強制性管制,也會強化孩子的行為。針對孩子打人,幾個非常實用的應對辦法 一歲以前的孩子,給他們安全感;1-2歲孩子,幫他們把情緒內化到遊戲中去;

    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樣作用,並給孩子一個可替代的選項;

    增加孩子的運動量,消耗孩子的多餘精力;

    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引導孩子用其他辦法解決問題;

    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

    孩子沒有情緒上的問題,大人就不要去打擾

    我家孩子2歲半,是個小男孩。我從小在家教他有禮貌、謙讓、友善的待人態度,所以他不搶玩具,也不欺負小孩,比他大的,比他小的,他都謙讓。若有小孩從他手中搶東西時,他不會搶回來,而且好像還覺得挺好玩的,有時候還會笑。孩子總是這樣會有問題嗎?以後會不會更容易被欺負?我們有些擔心。

    絕大部分時候,孩子們之間的衝突並無危險性,基本都屬於遊戲,尤其是男孩子,他們會將肢體看成交友的方式。比如這個案例裡,這個孩子會覺得“小爭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並不認為是自己“被欺負”。這個時候,倒是大人有些焦慮了。

    所以,一般孩子們之間玩耍,有爭搶,都屬於正常。只要他們都投入到當時的情境中,並沒有遇到情緒上的問題,那大人就不要去打擾。孩子之間有時候就是透過一些肢體的接觸來交往的。他們之間的肢體接觸更多帶有遊戲的成分,並沒有太多“吃虧”不“吃虧”這樣的想法。大人要做的,只是盡到監護人的責任,確保孩子們的基本安全。

    而且,孩子現在沒反應,跟以後“容易被欺負”沒有任何邏輯上的聯絡。只要能在日常教養過程中,教會孩子界限區分,那麼等孩子長大,若遇到觸及自己的底線,Ta就一定會懂得捍衛自己的權利。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催逼。等孩子長大,自然不怕去做真正的自己。

    當孩子情緒有影響,幫助孩子正確歸因

    前幾天我從幼兒園接我們家寶寶回家的路上,發現他情緒不對,就問他怎麼回事。他說是在幼兒園拿玩具的時候被小朋友打了臉。我問他後來怎麼樣,他說老師看到後製止了那個小朋友。我不知道他最近在幼兒園是不是經常會受到這樣的欺負,因為他以前特別活潑愛表現,最近變得也不愛說話了,總是委屈的樣子。我該怎麼引導他呢?

    孩子情緒有變化,說明這個事情對他來說是有影響的。當孩子講述並求助了之後,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幫助他做正確的歸因,跟他一起來解決問題。比如:

    引導孩子不要畏懼和逃避。遇到欺負自己的小朋友,直呼“不能打人!”以保護自己;

    引導孩子想一想怎麼樣應對 “如果他是一個兇惡的大熊,我們怎麼去對待他呢?”“我們好好吃飯長個大個子,有力氣了他就不敢欺負我們了對不對?”幫助孩子以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下面這個故事也許會給你一些啟發。

    一個4歲男孩,他打從開始和其他小孩一起玩,身上的傷就沒斷過。孩子看起來沒有受到多少影響。只是有時候被打疼了,情緒會低落。這位媽媽為這個事情沒少憂心。不過,她既沒有一怒之下教孩子“誰打你,你就打誰”,更沒有因此阻止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兒。而是陪孩子看那些富有力量對抗的繪本,或者乾脆給孩子編故事。

    故事的背景常常是這樣的:

    你的面前站著一個惡狠狠的人,不讓你回家,你怎麼辦呢?

    寶貝,這有一條黑暗的路,你必須要走過這條路……

    現在,我們要講一個你自己的故事,你有一個任務,那就是去消滅一頭兇惡的怪獸……

    故事的結局,總會在媽媽一步步的引導下,讓孩子戰勝虛擬的敵人。而當孩子表現出退縮的時候,媽媽從不嘲笑。她甚至告訴孩子,自己曾經也很膽小。除此之外,媽媽還會多營造機會,讓爸爸陪孩子玩力量對抗的遊戲。說白了,就是“打架”。爸爸經常會被孩子打敗,然後孩子就會興奮地哈哈大笑。

    現在,他仍然不是一個強悍的孩子。但是,當別人有傷害他的動作時,他能夠自己大聲制止,或者走開。他開始會按照自己的判斷,去選擇和誰一起玩……

    我相信,這個孩子長大後,一定會像一個真正的男人一樣有擔當,又有智慧。

    當孩子求助時,教孩子更多的社交技巧

    “我家孩子兩歲了,別人拿了她的東西后,她不去要回來,倒是自己亂髮脾氣。以前我都會鼓勵她自己去拿回來,有時候孩子可以拿回來,也有時候會受挫。不知道是不是害怕,別人搶她東西,她有時看看我,我朝她微笑,她偶爾會自己去拿回來,但有時去了想把小朋友的手掰開但又不敢下手,只能哭著發脾氣,我會抱抱她說出她的情緒,但次數多了我也困惑該怎麼辦了,我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孩子這個年齡,孩子自我意識比較強了,她會希望自己很有力量去解決問題,所以遇到挫折就容易發脾氣。

    一般情況下,遇到孩子與其他小朋友有衝突,建議大人不予干預。或者發現孩子情緒問題後,只是進行情緒安撫、共情。很快,孩子們自己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不過,若孩子有明顯的求助,比如這個案例中孩子的眼神投向自己,或者有的孩子會牽著大人的手,希望大人去幫自己擺平,那麼其實父母就應該在這個時候再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比如告訴孩子:跟其他小朋友提出“輪流”和”替換“的概念。引導孩子去跟別的小朋友說:如果你想玩我的玩具,那我們可以輪流來,我玩5分鐘,你再玩5分鐘;再或者:咱們不如交換著玩玩具,你玩我的,我玩你的。

    當然,這些技巧,如果能在日常陪孩子游戲的過程中,就透過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前融入互動遊戲中,教會給孩子,是最好不過。

    不管怎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社會交往方式。做為父母,是否介入、何時介入、怎樣介入,裡面都有學問,不過“尊重”孩子的意願,是任何一種解決策略的前提。

  • 2 # 軒軒鑫寶

    孩子打人、被人打,怎麼辦?

    當然不是“打回去”這麼簡單的處理辦法。我剛才仔細看了一下大家的提問,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咱家寶寶打人,推人,咬人的,家長和家長之間該怎麼辦?

    咱家寶寶被人打的,家長和家長之間該怎麼辦?

    孩子打人或被打的,家長和家長之間該怎麼辦?

    咱家寶寶打人,推人,咬人怎麼辦

    1歲以內的寶寶,會特別喜歡拍,拍人,拍自己,撲人,甚至咬人。這都不是故意的。他們是在探索,是正常的發育過程。“打”是由於上臂的控制能力還不夠靈活。如果孩子上臂僵硬,就會出現過於用力的情況。

    有媽媽說寶寶會從別人身上碾壓過去,或是衝撞對方。這仍是基於孩子身體的發育。這裡有兩個關鍵詞:空間感、身體控制能力。

    5個月的孩子到處亂抓,屬於正常。有的還會抓傷自己的臉,因為手的控制能力差,父母要仔細看護。

    1.5歲以後,孩子的空間感好了,可以敏銳地發現身邊的障礙物。另一個就是身體的控制能力。一般1.5歲的孩子才可以在快速前進的過程中,迅速剎車或拐彎。剎車的能力與孩子的內耳前庭的發育有關係。肌肉控制能力更好的孩子,會靈活地加速或減速。

    3歲以前的孩子打人,一種是生理性的,一種是模仿的,極少的是惡意行為。

    有媽媽問到,怎樣可以讓寶寶拍得輕一點。

    解決方法1:促進寶寶的手部觸覺能力。按摩,接受更多的觸覺體驗,告訴寶寶什麼是輕、重。

    如果寶寶手部觸覺能力發展的不好,以後在寫字的時候,也會比較吃力困難。手發育的好的,是可以繡花的;發育的不好的,只能鋤地啦。

    解決方法2:肢體操,幫助寶寶控制上臂的力量和靈活性。

    咱家寶寶被打,怎麼辦

    媽媽:我看到了被打,孩子哭了。

    王榮輝:你看到的是個現象,是行為。而被打是種感受。

    根據孩子心理和生理的發展,在早期孩子不會把別人咬他、掐他、推他當成被打。但是,你的行為會告訴孩子:你被打了,被欺負了!這就會影響孩子的認知、安全感,會影響孩子的自我意識。

    舉個例子,你們兩夫妻打情罵俏時,也會有打一下拍一下的情況。這也是打呀,但是你會生氣嗎?你會覺得你老公在家暴嗎?

    不會!讓你真正感覺被打的,除了身體上的疼痛外,還同時伴有被傷害、被欺負、傷心,孤獨,害怕,憤怒等感受和情緒。如果你總是被一個人打,你會對他產生恐懼嗎?會迴避這類人嗎?這些感受會怎樣影響你的行為?這就會影響到我們的社交和安全感。

    當孩子感覺自己被打,絕大多數家長都是在第一時間處理生理上的傷害。實際上如何安撫心理上的傷害才是重中之重。

    該怎麼處理呢?我們大人在覺得不公平、被欺負了、恐懼時,心理需要什麼?首先是安撫,緩解我們的疼痛、悲傷和被傷害感;其次是支援,讓你變的強大。

    你會用怎樣的方式安撫嗎?會擁抱嗎?會親親嗎?會溫柔的耳語嗎?除此之外,還要給孩子力量,讓孩子覺得自己足夠強大。不然的話,以後在面對別人的欺負時,會無力回擊,以後就會越來越弱小,會變成生態鏈最低端的環節。

    孩子打人或被打,家長和家長之間該怎麼辦?

    當孩子開打後,家長該如何處理?

    如果對方家長極度不配合,價值觀育兒觀與你不一樣,非常衝動、情緒化,此時你應該儘快遠離,避免出現進一步的傷害和不可控的後果。因為你要保護孩子。你心裡可以把對方罵一萬遍,但是,請控制自己的行為,減少對孩子心理上的傷害。

    舉個例子,當你和老公在餐桌上大聲爭執時,你的孩子反應是什麼?有的孩子就會嚇呆了,有的會嚇的哇哇大哭,有的甚至還會嚇的做惡夢,因為孩子早期的安全感是非常不足的。試想,如果你和對方家長造成衝突,不管你們之間的衝突是誰打贏了,吵贏了,或是報警了,受傷害最大的是誰?是雙方的孩子。這個時候是雙輸的局面。

    我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例子:有孩子事後真的就自閉了!做為父母,你能承受如此沉重的後果嗎?我特別認同我的好朋友陳冰博士的一句話:做父母一定要情商智商都要高。你衝過去把對方打一頓並不是給孩子真正的保護。

    如何幫助孩子在處理這些衝突時成長?

    最後我想和大家談談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在處理這些衝突時成長?

    有媽媽說:總不能孩子被打時,我說你沒有被打,或是把孩子帶走,這樣會不會把孩子養成懦夫?

    王榮輝:幫助孩子成長,一定是要基於孩子現在的成長水平。例如,一歲的孩子,你總不能教他說:直接打回去,第一次就把對方收拾的服服貼貼的,把對方打到怕吧。因為你家孩子根本做不到,做不到就會再增加他的挫敗感,這可能導致我們的孩子更加畏懼。但是十歲的孩子,可以這麼做嗎?可以的。

    爸爸媽媽們,你是否清楚孩子在不同年齡段,解決社交衝突的能力在什麼水平上?他們可以使用怎樣的方法來解決?下一個提升的目標在哪裡?

    1歲以內就不要想了,他們完全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連參與的能力都沒有。以看護人為主導來解決問題。

    1歲多的孩子,教會他在被打的時候,用跑躲避攻擊;或是尋求幫助,跑過來喊媽媽或看護人。因為這麼大的孩子不能判斷對方是否比自己強大等,所以這個階段應以尋求幫助為主。旁邊沒有大人可喊時,把胳膊伸出來,保護自己,阻擋對方的攻擊。

    2歲左右,孩子可以清晰表達了,用語言理論。如“不準打人,不準搶東西,我不給你,這是我的”。我們有些學員的寶寶在1歲8個月時就可以講很好的句子了,這樣的方法寶寶也可以駕馭了。

    再大一點:用手伸出來控制對方。如果對方仍在攻擊,孩子無法控制局面,還是要尋求幫助,此時大人應該介入。在這個階段,鼓勵孩子自己處理,父母應減少協助。

    孩子4、5歲時能否順利進入下一階段完全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處理衝突,如吵架、打架等,取決於孩子對身體的控制能力、情緒的控制能力、能否遵循社交規則。比如孩子情緒激動時肢體會失控,那家長可能還是要給予一定的協助,以免狀況失控;但如果孩子在處理衝突後仍能愉快的融入到團隊遊戲集體生活中去,這時候就可以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處理這些衝突。

    特殊情況:孩子和兄弟姐妹之間、孩子跟發小或閨蜜出現衝突時,建議:把身體傷害控制在一定範圍內,讓他們自己去處理和解決。

    特別強調

    尋求幫助與告狀的不同

    尋求幫助的主體仍然是孩子,只是孩子的力量不夠。比如孩子的表達能力不夠,需要媽媽給他力量和協助。

    而告狀是我告訴媽媽這個事情,然後你幫我解決去,還要按照我的期望去解決。告狀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性,這也不是我們大家都接受的社交規則。

  • 3 # LXM134407229

    幼小的孩子,尤其是2-3歲的寶寶,往往會因不懂得恰當表達情緒而做出“打人”的動作,其實,他們內心並沒有惡意,也不會“記仇”,而且雙方很快也會再開心地玩到一起。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無需過度憤怒或緊張,可以透過耐心教導、親身示範、講故事、做遊戲等方式,告訴孩子被打的小朋友會不開心,以及表達情感需要透過恰當的方式進行。

    而對於再大一點的孩子,尤其是上幼兒園、開始集體生活的孩子,如果被欺負,家長往往會教育甚至強制要求ta“還手”,但是,這樣是否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呢?

    其實,孩子在被欺負那一刻做出的反應,是自己的本能、性格、認知、生活經驗等綜合作用的結果,不會因家長一時的“強制”而有所改變,家長過於強硬的話,只會加深孩子的內疚感。

  • 4 # sweet然然

    作為一個幼兒園階段孩子的家長,我給的建議是針對幼兒園的孩子之間的問題可以交由孩子自己去處理。孩子在學習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慢慢了解人際交往的內涵,也是成長的一個必經的階段。當然了,如果出現了打人或者被打的情況,要看事情發生之時的具體情況,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多時候是無心之舉,萬一造成了傷害父母的介入要及時同時要注意方式方法。父母第一時間要和老師取得聯絡,瞭解事情的起因,然後及時觀察孩子的狀態,在保證孩子精神和心理沒有問題的前提下進行干預,不能輕易下結論,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為自己的行為進行思考。

  • 5 # 蛻容

    不管孩子是打人被打或者其他的; 第一:能不干涉就不要干涉,讓孩子去解決;或許是在鬧著玩不用當真。每次孩子發生爭執時,父母特別是母親往往會第一時間介入其中。 第二:對待孩子之間的爭執,大人應該保持冷靜的態度;理智的進行處理。應該從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角度來處理,無論誰對誰非都要對孩子少責備多鼓勵的方法;如果自己的孩子做的不會,不能偏心袒護更不能粗暴的打罵;而是批評教育,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當面給受傷害的小朋友道歉。教育孩子做一個團結有愛,有禮貌和勇於承擔責任;知錯能改的好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也要認真分析事情,權衡利弊找到解決方法。

  • 6 # 孟可的思想空間

    小孩子之間是沒有絕對朋友和絕以敵人的。所以在小孩子發生矛盾的時候,大人最好不要介入。一旦介入就會令問題複雜化。

    可能家長和家長之間就容易形成矛盾,當大人之間的問題還沒有爭論出誰對誰錯的時候,小孩子之間轉個身又合好了。

    如果這個時候,大人過來說,不准你和誰誰一起玩了,小孩子反倒一臉糟逼的問你:為什麼啊?你說,你們兩個打過架,小孩子一定會告訴你:我和某某某早合好了,我們是哥們……一副誓死悍衛他友誼的樣子會令你哭笑不得。

  • 7 # 伊寧玄雪

    現在大多數的家庭教是獨生子女,這個一家人的珍寶可都是父母的貼心肉,打不得,罵不得,可以說是個個都跟供祖宗似的奍孩子。家長的這種超乎重視也導致了,孩子必須在自已的視線範圍內或是生怕孩子受到別人欺負的心理。

    可是大家數家長的這種嬌奍方法,造成了孩子就算有錯,也捨不得打罵,這使得自已這寶貝不行的心頭肉在別人那受了欺負,就會被家長無限的放大,看成了天大的事。

    其實,小孩子在與一起玩的小朋友玩耍時發生摩擦或是起了衝突,今天被個小胖子推了,或者明天被個稍大一點的孩子打了,這種是很正常的事,難道成人與成人之間的交往就都很順利,一絲摩擦也沒有?這種事情誰敢打保票不會發生?

    在小孩子之間起到衝突的時候,只要在合理打鬧的範圍內,家長都不應該干涉,因為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也許小孩子在鬧過之後一會就好了呢。所以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要受欺負,別人打你一下你就還回來的這種做法完全屬於多餘,因為孩子在玩耍時,你推我一下,我搡你一下,這是常會發生的事,沒什麼了不起的。

  • 8 # 笑笑孃親

    記得我家寶寶二歲生日前,鄰居男孩來家裡玩,兩人因為搶玩具,男孩先踢,沒踢到,我家寶寶於是模仿踢回去。我當時是分開兩個人,說,來,你們覺得打得過我嘛?你們記住啊,打架永遠解決不了問題。總有比你更能打的,你打不過的。於是我罰寶寶生日那天沒有蛋糕。

    等孩子長大,她還是會模仿有的孩子上手上腳的,這個從小我是絕對禁止的。我也反思了一下。其實現在的社會絕大多數父母跟我不太一樣。而這種打架,似乎挺常見的。我怎麼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以及正面解決衝突。

    同學小朋友之間,我的寶貝多半會容忍,有時候她跟我說,我也氣不過,會建議她推開那個不講理的小朋友。

    好吧,希望她會找到自己認為的好辦法。我很期待!

  • 9 # 積木育兒

    我們小區有個2歲半的小女孩,小臉蛋粉粉的,長得很可愛,可就是特別喜歡打人,尤其喜歡打嬰兒車的小寶寶。每次,她看到嬰兒車,就要湊上去看一下。可一靠近嬰兒車,就立刻揮起手來,一巴掌打在小寶寶臉上,嚇得小寶寶哇哇直哭。

    而後面緊跟著的奶奶,趕緊把小女孩拉開,然後,打她的手以示懲罰,並嚴厲指責她:“疼不疼?看你以後還打人不?”可小女孩呢,一聲不吭跑了,下一次見到小寶寶,還是照打不誤。也因此,小區裡知道這事兒的父母,只要見到她,就將嬰兒車推走,避而遠之。而這個小女孩,似乎也沒有朋友,也幾乎沒看到過她的父母,她的身後永遠都是追著她跑的奶奶。

    奶奶很無奈,不知道怎麼改掉孩子愛打人的毛病。

    孩子打人的問題一直是父母比較關心的熱點問題,父母所擔心的是,打人會影響孩子的社會交往,而社交能力又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

    怎麼做?

    ❶ 如果孩子經常打人,而且打人已經不分場合,不分人群,那麼可以試試“標準行為訓練法”,即,在看到孩子打人時,抓住孩子的手,並告訴孩子“如果你再打人的話,我就要控制你的手6秒鐘。”數到6秒之後,告訴孩子:“你如果不打人,我會放開你的手。”

    ❷ 對於有一定表達能力的孩子,有一個可以通用的辦法是,和孩子溝通,“我看到你剛才追著打他了,好像你們剛才發生了什麼事兒,你願意告訴我嗎?”嘗試著讓孩子把當時右腦高漲的情緒和攻擊性的行為用左腦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對他也有一個內在的整合作用。當孩子願意用語言說出來的時候,他的打人的行為才有可能被理解和除錯。

    要改變這個孩子的打人習慣,首先,父母需要放下自己的擔心。要知道,你的孩子沒有那麼脆弱。你不必手把手教給孩子社交過程中具體如何做。你只需要跟你的孩子建立好進退有據的親子關係,那麼你的孩子就能找到跟他人的相處之道。

    其次,父母需要放下那些大道理。多去看到孩子的情緒,並給孩子的情緒去命名。“你現在很生氣/難過/委屈……因為……”,這樣的句式可以幫孩子釐清他們的內在世界,讓孩子情緒的天空由陰轉晴。內在世界變得清爽透氣了,孩子也就獲得了心理能量和空間,去管控自己的情緒以及行為。

    TIPS:

    孩子在不會說話之前的打人,是在用“打人”引起你的關注;

    ❷ 1-2歲孩子打人,是他們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❸ 3歲到6、7歲的大孩子打人,更多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❹ 大人做了壞的演示和壞的榜樣,還有強制性管制,也會強化孩子的打人行為。

    ❺ 與其打罵孩子或者講道理,不如多陪陪孩子,帶孩子多做一些發洩體力的運動,多與孩子有肢體上的親密接觸;每當孩子有打人舉動的時候,溫柔地握住孩子的手,簡單地告之“不可以”就好。

    ❻ 如果面對孩子打人,父母能夠少些焦慮、憤怒、責罵,從容面對,那麼就一定會帶動孩子更好地改變。

  • 10 # Candy的早期教育觀

    在教育行業工作十年,孩子衝突是非常常見的事情,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驗。

    孩子發生衝突是令家長頭疼但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作為成人,在孩子發生衝突時,如何解決,怎樣給予正確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解決衝突的一些方法,家長在下次遇到孩子衝突的時候不妨一試:

    1. 成人保持冷靜,避免進一步傷害行為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後,成人首先保持冷靜,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大聲呵斥孩子。冷靜的將發生衝突的孩子分開,以免出現進一步的傷害

    2.認可理解孩子的情緒

    家長往往在孩子出現衝突時,先批評孩子,“你怎麼能打人呢?”。這樣否定孩子的情緒的話,容易讓孩子變得更加激動,委屈。 成人要認可孩子的情緒,例如你可以說:‘我知道現在你很沮喪,很生氣,我們來想一想要怎麼辦呢?’

    3.詢問孩子衝突的問題是什麼

    4、和孩子一起找出解決方法

    成人不要自己給出一個解決方法,孩子往往不同意,會又加劇孩子的情緒。可以問問孩子想要怎麼辦,或者給出多個解決方法讓孩子來選擇,比如:“現在只有一個小汽車,那我提一個建議,我們輪流玩五分鐘,我來當小裁判幫你們計時。或者一個人玩小汽車,另一個人和我玩一個新的遊戲。你們覺得哪個方法好呢?”

    孩子在社交發展中出現衝突時在正常不過的事情,那麼給予他們正確的示範和觀念,是我們成人應該引導的,千萬不可以告訴孩子別人打你,你要打回去這種觀念。以暴制暴多數只能兩敗俱傷。 孩子發展健康的社交關係,是平時的一點一滴形成的。

    希望的我回答能夠給到您一些幫助。

  • 11 # 久隱517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身心發育不同,我建議分年齡段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一)3歲以下的孩子:

    1.安全第一,同時家長進行必要的干預,協助解決衝突。

    3歲以下的孩子,大多數還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社交能力也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在這個年齡段,很多孩子本身也是行動優先大腦的階段,也就是有什麼情緒孩子第一反應是行為表現化,拳腳相對、推人、搶東西,這些都是他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方式,或者表達情緒的方式。他還沒有發育到可以先考慮這樣的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會讓對方感受到什麼負面情緒之類的先思考後行動的階段。

    孩子間有衝突了,家長可以先在旁邊觀察,如果孩子能夠透過簡單的語言自己解決,那當然是最好的,該出面干預時就要進行干預,而不是讓孩子手足無措地感受被欺負或者隨意欺負別人。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引導,對孩子以後的行為規範是有很大的影響的。

    2.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能效仿家長的處理方式,也獲得了安全感。

    家長用行為和語言傳遞教育孩子:我們不主動傷人,但也要學會保護捍衛自己的權利。

    這個階段孩子雖然還不那麼會表達或者不敢說,但是他會模仿,以後遇到同樣場景的時候,他也會學著家長這樣處理。

    但一定注意,儘量避免把孩子的矛盾升級成為大人的矛盾。遇到太熊的孩子和家長,惹不起躲得起,俗話說,不要和豬打架就是這樣滴。

    (二)3-5歲的孩子

    1.平時多用各種方式給孩子講公共場合的規則,比如看電視,看繪本等等方式。

    3歲以上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也慢慢開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開始建立規則感和秩序感。我們做一個觀察者,陪伴在旁邊,留給孩子空間並引導他們自己去積極處理夥伴間的矛盾。

    2.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引導孩子積極解決問題。

    讓孩子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理解別人的心情和感受,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情商,也可以讓他更懂得怎麼去社交。

    (三)6歲以上的孩子:鼓勵孩子自己解決

    這個年齡段在處理同齡人之間的關係時,應該多少都具備了一定的能力。

    家長做一個旁觀者就好,只要孩子的方式是積極正面的,我們都可以鼓勵他們自己去處理。畢竟,以後孩子要慢慢獨立面對自己的小社交圈了。

    另外,處理孩子之間“雞毛蒜皮”小事時,請先照顧孩子的情緒,第一時間安撫雙方情緒,讓他們描述情境,表達感受(這點很重要,很多大孩子無法正確表達情緒,所以,情緒表達從小教起),接下來幫助孩子自己協商解決衝突,找到雙方都有利的結果,最終達到情緒調節的目的。

    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和時間,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鼓勵和支撐,告訴他們,爸爸媽媽在這呢,讓他們在足夠的安全感中學會正確地表達情緒,處理衝突。

    教育孩子處理衝突固然重要,對於孩子的基礎知識教育也是很重要的,而識字認字,是一切知識學習的基礎,是必須要掌握的一項技能,特別對於3-6歲的孩子來說,尤為重要。

    隨著寶寶的年齡增長,很多寶媽都遇到了是否該讓寶寶識字的問題。作為過來人,我覺得應該尊重寶寶的意願,不能強迫他識字。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孩子,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透過遊戲和故事來接觸文字,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同時與寶寶多互動,呵護孩子的興趣,讓他真正喜歡上識字。

    有些寶媽應該和我一樣平常工作忙,陪伴寶寶的時間少,爺爺奶奶帶孩子可能會遇到口音重,或者不識字的情況,購買讀物沒人陪寶寶互動,寶寶的興致也不高。面對這種情況,給寶媽們推薦一個APP【貓小帥學漢字】,同類型的產品有很多,但是為什麼我就推薦這款呢?因為它課程全部免費哦!

    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課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

    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培養小朋友的用眼習慣哦。

  • 12 # 嘰裡咕嚕楊媽咪

    孩子們不會懂得我們所謂的人情世故,她們在一起純粹是為了玩兒,就算偶爾有衝突了,其實也正常,過倆天自然就好了,有時候孩子們起衝突其實是一種內在心理活動的表現,是她們性格特徵和大腦判斷、選擇、決策能力的表現,也是孩子一種綜合素質的表現,就好像我們有時候會說“這個孩子真會來事兒”、“那個孩子真軸”,孩子之間也有交際,如果產生矛盾我們應該交給他自己解決,可以引導不能干涉,讓他們在交往的過程中得到鍛鍊,但是我們還是有必要了解孩子這種現象的,也應該知道作為家長要怎麼如何處理:

    1.小孩子沒有隔夜仇,不要用大人的行為習慣強加干涉孩子

    2.正確的引導,不要添油加醋,可以告訴她們方法讓他自己去解決

    3.如果傷害到其他小朋友,必須讓他道歉,有事候懲罰是必須的

    孩子的世界是最純粹的,不要讓我們的複雜心態讓孩子錯失成長的鍛鍊,要相信孩子們!

  • 13 # 快樂成長聯盟

    小孩子之間相互掐,並非一定是打架。面對孩子間的糾紛,教育專家告訴你:不要太擔心!兒童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哪個國家、哪種文化,進攻性行為在所難免。相反,越是挑逗性行為多的孩子,越具備社交能力。

    1

    孩子打鬧很正常,這是他們在交往

    孩子的心靈是純潔的,孩子的世界也是簡單的。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並沒有“持強凌弱”的概念,他們的“觸碰推打”很多時候是一種“自然行為”。

    即便像上面我講的案例中,朋友兒子的兩個小表弟一樣,存在“主觀故意”,其實也並無多少惡意,是他們渴望與他人交往、交流的一種表達方式。試想,對於三、四歲的兩個小表弟,八歲的強強可堪稱是“巨人”,但兩個孩子卻並不懼怕,很“勇敢”對其挑戰,看強強沒反應,又變本加厲地找來棍子……這表明,在他們心裡,這只不過是遊戲,他們如此做,只不過是與被打之人“親近親近”的一種交往方式,只不過,這種方式不太恰當罷了。

    所以,對於此類情況,我們不能以成人的思維教育孩子,把一切“碰觸推打”自己身體或“侵害”自己利益的人都看成是敵人,都要以牙還牙,針鋒相對地“打回去”!

    2

    孩子磕碰時常有,恰當處理防患燃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幼小的孩子很容易形成“慣性思維”。我這裡說,不要輕易把孩子們的“觸碰推打”定義成“持強凌弱”,並不是說對其聽之任之。就像前面那兩個小表弟,拳頭擊打沒反應,就會升級成棍子。

    我們不能教育孩子“有小朋友衝過來推你”,“就抓住他的胳膊,咬他”,但也要告訴孩子,遇到類似情況,要理直氣壯,做出迴應:“你為什麼要推我?”“你要向我道歉!”

    這樣,“推”得孩子自知理虧,一般就會停止“攻擊”。反之,若是我們教孩子一味忍讓,對方就會形成“推你很好玩”的心理,時間長了,還會漸漸由感覺“好玩”嬗變為有意的“欺負”了。

    3

    真正地廝打,有時是在發洩情緒

    有時,個別的孩子會在沒有明顯挑釁的情況下,主動對小朋友施加暴力。比如,有的孩子在遊玩的過程中,會突然掐、擰、打或者咬其他的小朋友。一般來說,有這種舉動的孩子,是在發洩某種情緒,也許是要引起他人關注。

    每一個孩子都有感到難過的時候,都可能做出過激行為。偶然一次,我們不必如臨大敵,而是平靜化解、及時處理。要耐心地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可以的,不可以傷害他人。

    孩子是在“嘗試——錯誤”中學習和成長的,不允許孩子犯錯誤,也就等於剝奪了他們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很多孩子在嘗試一兩次,並且發現這種行為不被接受之後,會逐漸削弱,學會以其他方式表達自己。

    孩子在交往當中,大約10的遊戲行為是兩個或者多個孩子糾結在一起,身體衝撞,扭打摔跤。在這種遊戲當中,孩子們體驗著自己的力量,發現著自身的強度和限度,增強著自信心。並且還排出老大、老二的順序,還會根據夥伴的力量逐步調整。做家長的不僅需要經常擁抱孩子,也應該多跟孩子進行扭打遊戲,有助於孩子發現自己、找到力量的極限、建立起自信。

    孩子之間發生糾紛,甚至大打出手是常有的事,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面對孩子玩耍時的“打架”、“糾紛”問題,家長要合理對待,正確“周旋”,讓孩子的打架成為一種成長!

  • 14 # 東北寶媽毛豆娘

    儘量不插手,旁邊默默觀察就行了,如果嚴重了,可以適當的協調,大人做到公正合理,最後的結果還是要讓孩子自己去做決定

  • 15 # 隔壁王姐

    作為家長怎樣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呢?

    有些家長對這些問題採用極端的處理方法,如“他打你你就打他”鼓勵孩子去和別人打,認為是培養孩子競爭意識;還有的家長認為別的孩子不好,就限制自己的孩子與其交往,這都不是正確的解決方法。前者會使孩子滋長不良的行為習慣,後者則使孩子喪失了鍛鍊交往能力的機會。身為家長,解決孩子之間的矛盾應做好以下幾點:

    1.家長首先應該明白活潑好動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遊戲時,發生一些矛盾是難免的,家長不要把小問題當成大問題,更不能把孩子之間的爭執等同於成人之間的矛盾。

    2.對待孩子之間的爭執,家長應持冷靜的態度,理智的進行處理,應該從培養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處理,無論誰是誰非,對孩子都要採取多鼓勵少責罵的方法,如果自己孩子不對,不能偏心袒護,更不能粗暴打罵,而要批評教育,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當面給被傷害的小朋友道歉,教育孩子做一個團結友愛,有禮貌,勇於承擔責任,知錯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也要認真實情,家長應該肯定孩子的行為:“你是對的,你文明、有道理,你比他做得好,我為你自豪,他雖然打了你,他也很後悔,老師也批評了他,我們不生氣原諒他。”家長的肯定,可以讓孩子丟掉委屈情緒,產生自豪感。這種自豪感對性格懦弱膽小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

    3.家長應教給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告訴孩子,哭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被認為是膽小怯懦的表現。當別人打過來時,要知道用手去擋開,或者避開,不能呆在那裡讓人打,還要及時將這一情況告訴老師,在該爭的時候要去爭,特別是遇到一些有害於小朋友、危害集體的事情,要勇敢地站起來敢於制止,必要時包括還手. 以上一些觀點,但這些方法也不是一次兩次就能解決問題的,況且小孩易反覆,需要老師家長耐心地進行指導,堅持一貫性原則。孩子之間的不友好行為是成長階段的正常現象,家長對此要有正確認識,用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以促進孩子社會能力的發展。

  • 16 # 明月36829

    一定要先了解情況,問問孩子為什麼事情而爭執,然後給孩子分析他(她)這樣做到底對不對,為什麼。千萬不能不分青紅皂白的打罵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廠的效率低下,老是無法按時交貨,裙帶關係眾多廠長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