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藺MG
-
2 # 韶華傾夢
其一,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允許。漢朝統治了幾百年,儘管到了東漢末年,諸侯並起,但其對民間的影響力還是比較深遠的。他們對於漢朝的認可,以及對漢帝的維護還凝結著一股力量。而這股力量就是民心,它令眾多諸侯眼饞。
要不然,當時董卓架空和幽禁天子時,袁紹等諸侯就不是打著“光復漢室,營救天子”的旗幌了。
另外,曹操當時能“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有一定的運氣使然。一部分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因素,使其能快速的搶在前頭;另一部分就是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論的價值還未完全提現,各諸侯還被眼前的“董卓架空天子而被殺,王允挾持天子而被處死,郭李二人把持天子而被反間”等事例所震撼。所以,曹操是冒著巨大的風險營救漢帝的。因此,當時活著的漢帝比一個死了的漢帝更能讓他獲利,從而達到凝聚人心,發號施令的目的。
其二,曹操地盤小。曹操當時發家比四世三公的袁家兄弟小的多,而且其頭上的宦官子弟更是令其在發展勢力的途中重重波折。要知道,前期的曹操,主要依靠的還是曹氏和夏侯氏兩大家族的鼎力支援才走出諸侯的第一步。所以,曹操“挾天子”,在沒有碾壓袁紹等勢力的時候,是不敢冒天下之諱的。畢竟,他還要依靠荀彧,鍾繇等終於漢朝的世家子弟。
其三,也許曹操內心深處還把自己當成“霍去病”,勒馬陰山的大英雄吧!要知道,曹操的當時夢想是救漢朝於水火,做大將軍,出征塞外,揚名立萬。所以,當了孝廉做洛陽北部尉時,就頒佈五色棒,使得“京師斂跡,無敢犯者”。而且在後來,曹操還殺過匈奴使節,維護了民族大義。
或許是命運使然,把中興之臣的曹操推向亂世梟雄吧!
-
3 # 錦繡河山688
這是曹操的高明之處,他若殺了獻帝,會招來全國各地王公貴胄的討fa,而控制了獻帝,可以把自已的號令以天子旳名義召告天下,而且別人無法反對,這樣既可以借天子的名義壯大自己的威風,也可以名正言順討fa異已,他可以大權獨攔,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思令行禁止,所以他根本不捨得殺了天子。
-
4 # 亮珠
曹操的本心就是匡扶漢室。從內心來說在迎接漢獻帝時期曹操還沒有這代天子的野心。自從接受謀士的建議挾天子以令諸侯後,曹操在政治大義上就已經佔據的絕對優勢。當時天下大大小小諸侯還有很多,天下的名義還是漢室的。所以在政治上曹操必須用好漢獻帝這塊金字招牌!在軍事上還沒有實力冒天下之大不韙廢除漢帝。等曹操隨著實力增長,衣帶詔事件後,曹操稱公,獨自開府後,曹操的內心已經把自己往皇帝方面想了。但就其一生,曹操的心路過程是非常複雜的。從匡扶漢室的熱血青年,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梟雄。一生都是無可比擬的傳奇。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傑出的詩人。曹操就如正邪同體,一生都在鬥爭。早年是為匡扶漢室而鬥,中年為寒族推翻士族壟斷鬥爭。晚年為曹氏家族和漢室正統支持者而鬥。整個三國最精彩的人物就是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沒有第三個了!
-
5 # 天上人間148540475
東漢末年,國家分裂,皇帝手裡的實權並不多,不得不依靠身邊的大臣來鞏固皇位,而曹操在漢獻帝身邊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曹操為什麼不殺掉漢獻帝呢?主要是因為兩點,一來說,當時漢獻帝雖然示弱,是在貴族和民間還是有一定的威望的,古代大家對於皇帝的崇拜是天生,而不管怎麼樣,漢獻帝終究是一國之帝。當時各方勢力也並沒有在明面上,公然反抗朝廷,而是私下裡兼併土地,消滅自己的敵對勢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控制皇帝,顯然更利於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更利於曹操發號施令。而當時曹操殺掉漢獻帝的話,就會成為天下其他勢力的攻擊目標。第二點來說,當時曹操的勢力,並沒有大到能夠讓曹操登上地位。所以就算殺掉漢獻帝,曹操也不可能成為皇帝。所以何必做這樣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
6 # 縱橫捭闔逍遙自在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曹操的高明之舉。曹操本身就是漢臣,往上幾代都是漢臣,可以說是世食君祿,如果殺了漢獻帝,就是不忠,下場指定比董卓還慘!不用說給了四方諸侯出師之名,就是許昌內部一直到曹操老年都是心在漢帝的大臣,知道多少刺殺活動就難以應付!即使曹操勉強能應付,當了皇帝,也難免讓後世效仿,你得國不正,必然讓權臣有了機會就會效仿曹操幹掉曹操的後代,司馬代曹就說明了這一點。雖說漢室衰弱,但是人心還在,一個御醫吉平都想殺掉曹操,就知道心向漢室的的有多少人了。
既然成為了權臣,就身不由己了。如果不繼續往前走,後面就是萬丈深淵。曹操只願意做周文王,這是曹操最高明的決策。曹操是漢臣,不方便篡位,但是曹丕不是漢臣,他篡位就順理成章的多了。但是君由其所成,必有其所亡,怎麼得到的,就會怎麼失去,即使沒有司馬氏篡位,也會有其他人,畢竟得國不正!
-
7 # 豔陽九天
對於曹操為何不殺天子的原因,我覺得有好多。
其一,沒必要。東漢末年,漢室衰敗。全雄各起,天下混亂。最後形成了三國鼎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官居宰相,皇帝只是個形式,並無實權,曹操當權,就跟皇帝一樣,何必非要把皇帝殺掉呢。
其二不敢。雖說漢室名實存亡。但朝廷官員幾乎都以光復漢室為主,並把曹操視為國賊。如果殺了天子,那麼曹操就腹背受敵,孫權劉備必會以討伐國賊名義揮師北上還有朝廷內部,到時候就前功盡棄。
其三為了理想。如果不殺天子的話,曹操便可以以正義之師討伐劉備,孫權那時民心所向,事半功倍。反正就是不殺天子曹操便是臣,劉備孫權是國賊。殺了天子,曹操成了國賊。所以不殺。
其四名譽。曹操祖上世代漢臣,深受皇恩,並且他討伐董卓時以光復漢室為主的,如果殺了天子,就落的一個不忠不義的下場。
其五,不想殺,因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人們所貪圖的權力,地位錢財都有了,可以說是名利雙收,光宗耀祖。啥都有了,那時年邁的曹操就想,世上還有什麼他能追求的呢,唯獨只有忠義了,所以不想殺他,以免後入說他背信棄義。
-
8 # 大話昔遊
首先,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各地諸侯誰也不敢宣佈獨立,漢王朝雖然名存實亡,但是封建制度對大多數人已經銘刻於心,一部分想挽救大漢,一部分是想推到大漢,只是差一個得當的理由和時機。
其次,基於當時的形勢,曹操以天子為劍,命令各地諸侯,諸侯們也不敢不從,所以天子對於根基還未穩固的曹操來說,對其有非常多的好處。
他在利用天子,殺天子會受到諸侯們的討伐,所以殺天子相當於自己斷後路,這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
-
9 # 北斗實驗室小胖
挾天子以令諸侯,殺天子就不能令諸侯啦,而且還會在天下留下罵名,被群起而攻之;為什麼天子不能殺?第一,漢朝統治400年之久,早已深入人心,它的統治地位是合法的是不容踐踏的;第二,殺了天子只是逞一時之快,沒用不說還會帶來負面影響,而挾天子就不一樣啦,天子可以發揮大作用,至少平民百姓很擁護曹操,認為曹操是忠於大漢的;第三,如果殺了天子,曹操稱了帝,那天下諸侯都要稱帝,局面一發不可收拾,後來的蜀漢就說明問題啦,曹丕廢了漢帝自立,這樣他的合法性就失去啦,所以劉備才能打著奉密詔討賊的旗號來打曹丕!天下人心都向著劉備,劉備打勝仗則人們高興,劉備打輸了人們就不高興,就很說明這個問題了。
-
10 # 歷史小廚
曹操在歷史上的形象並不怎麼好,這主要還是因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原因,後期的做法有想要取代漢室的意圖。
但是再仔細想一想,曹操這一生為漢室做了多少貢獻,南征北戰到最後也沒有邁出稱帝那一步。
漢獻帝是被曹操挾持還是被曹操救助呢?如果漢獻帝不留在曹操身邊,他能去哪?
漢朝自桓靈兩帝以來,已經是民不聊生,帝王實權不是被外戚所佔,就是被宦官所替代,皇帝在很多時候已經成了一個擺設。
而且天下諸侯紛爭不斷,到了董卓時期,開始霍亂朝綱,引起天下諸侯的公憤,群起而攻之。這時候的漢獻帝才九歲,被董卓立為帝,開始了傀儡的人生。
之後董卓被滅,天下諸侯又開始爭奪天下,但是名義上都是匡扶漢室,這就需要保住漢獻帝,在這之中,曹操率先找到了漢獻帝,並且收留了他。
年經輕輕的漢獻帝若是沒有曹操的收留,在這亂世之中能不能存活都是個問題。漢室已經名存實亡,想利用漢室之威來保住自己的皇位,這一點是絕對不可能的。只有在一個真正忠心於漢室的人手中,漢獻帝才能活!
看一下曹操挾天子之時的天下局勢。中原地區有袁紹跟曹操兩大集團進行相互抗衡,孫策佔領江東,劉表佔領荊州,劉璋佔據益州,韓遂、馬騰佔據涼州,公孫度盤踞遼東,還有《三國》主角劉備集團穿插其中。
這樣的局勢之中,群雄都對漢獻帝虎視眈眈,試問落入誰手好呢?想要不落實一方勢力手中,那是絕對不可能的,誰都想挾天子有的甚至想加害天子,因此漢獻帝在當時的位置是非常尷尬的,沒有實權反而成了香餑餑,人人爭之。
有人說了,他可以投靠劉備,先不說劉備是不是真心為了復興漢室,況且劉備還是皇叔,就算復興了漢室,那誰來做皇帝也就兩說著,這從後來稱帝就可以看出,劉備一直都想佔據帝位!
這些勢力之中,劉備能不能得到漢獻帝,得到了能不能守住,這顯然是不能的。劉備一直都在不斷地轉移,自顧不暇,那還有能力來保護得住漢獻帝。
而唯一能保護住漢獻帝的就是曹操,有野心、有能力、有實力、有忠心。在曹操得到漢獻帝之後,就開始了以天子令頒佈訊息,這也不能說是曹操奸臣。
當時漢獻帝年齡能夠治理得了國家嗎?你讓他自己釋出命令看看,能控制住局面還是能恢復了經濟?都不能,在這個時候,只能是別人來替他管理國家!
而曹操在擁有天子令之後,對外南征北戰,對抗袁紹,開始清除各路諸侯。
討伐張繡,東征袁術,攻呂布,擊破眭固,取河內,將勢力擴大到黃河以北。後面官渡之戰擊敗袁紹,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局勢,遠征烏桓,赤壁戰東吳,平定涼州。這一系列行動,都是為了將局勢穩定,實現國家的統一!
相比於劉備孫權,曹操才是真心的在實現天下的統一。而這一些,是身為帝王的漢獻帝所做不到的,不管是謀略還是野心,都做不出曹操的成果。
對內抑制地方豪強,政治上唯才是舉,不論出身,大大的為國家爭取到了人才。實行屯田,興修水利,使得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百姓的日子也開始慢慢變好。這一切,同樣是漢獻帝所做不到的!
因此漢獻帝才會不斷的加封曹操,直至位極人臣。
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之後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封曹操為魏王,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
從這裡可以看出,曹操已經是皇帝的待遇,而這個時候的天下雖然還沒有完全統一,但是北方已經盡數掌握在曹操手中,而天下人也慢慢的認可了曹操的統治,因為換做其他人,未必就比他做得更好!
到了這種程度,如果說曹操將漢獻帝取而代之,雖然會引起天下不滿,但也不會出現大的混亂,無非就是再次進行鎮壓。
但是曹操依舊奉漢獻帝為尊,自己依舊以漢臣身份自居,這得益於曹操此人對漢室的忠心。大家都知道曹操的為人,生性多疑,對於名聲幾乎是不怎麼在乎,但是他心中依然會有自己的底線,並且堅守著。
等到曹操暮年之時,其實天下已經沒有漢室了,這個時期的百姓只認曹操、劉備、孫權。曹操也是真的對漢室失去了信心,因此才會說出:“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這其實是曹操已經看出未來天下的走勢,知道自己阻擋不了子孫的做法,而對於漢室的無能,也是心灰意冷。如此情形之下,只能是由自己子孫成就帝位,繼續延續自己打下的天下,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使生靈免於塗炭!
曹操一生為漢臣,這就是他不殺漢獻帝的原因。
-
11 # 水手也有夢
因為殺天子對曹操沒有任何好處。
東漢末年,雖然天下大亂,但民心依舊向漢,從袁術篡漢自立,最後被曹操滅掉,沒一個人幫他,雖然曹操也沒人幫,但各路諸侯也沒一個人敢反對,因為曹操打的旗號就是剿滅亂賊,背後意思也就是說,我在為漢天子處害,明正言順,所以袁術很快沒曹操所謂的正義消滅了。
-
12 # 妖百慧1
曹操控制天子而不殺天子,這就是曹操的聰明之處。曹某人絕對是想殺掉天子自己做皇帝的,只是東漢末年局勢混亂,曹操不想成為眾矢之的。
他拿著天子做擋箭牌,自己躲在後面經營自己的一某三分地,一旦時機成熟,就會取而代之。
01以黃巾軍為代表的起義轟轟烈烈,他們反抗朝庭的統治,要推翻天子,這個時候朝廷的貴族們誰當皇帝,誰就會成為起義軍打倒的目標。東漢末年,朝廷更加腐敗,宦官外戚爭權奪利。土地兼併日趨嚴重,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失去了土地,加上天災和瘟疫,飢不裹腹。
人民活不下去於是紛紛起來造反,叛亂的起義軍到處都是,其中最著名的是“黃巾軍”。
各地的叛亂對東漢政權產生了巨大沖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方豪強擁兵自重,不斷擴張勢力。雖然起義最終失敗了,但軍閥割據的局面也形成了。
在當時,曹操也被朝廷派出帶兵鎮壓叛亂,這讓老謀深算的曹操狠狠的撈了一把,藉機擴大自己的勢力,一躍成為了大軍閥,朝廷的實權派。
雖然大規模起義失敗了,但各地起義轉戰了很多年,在這種情況下槍打出頭鳥,曹操才不會傻到殺了天子自己當皇帝呢,他需要天子這個擋箭牌,蟄伏在後面積攢實力等待時機。
02為鎮壓起義,東漢朝廷對地方過度放權,地方可以帶兵平叛,於是擁兵自重,造成了群雄割據的局面,雖然起義失敗了,但軍閥混戰又開始了。當時湧現出的大軍閥有冀州、青州、幷州的袁紹;揚州的袁術;涼州的韓遂、馬騰;司隸的李榷、郭汜;荊州的劉表;南陽的張濟、張繡;益州的劉璋;幽州的公孫瓚;遼東的公孫度;徐州的劉備;江東的孫策;兗州的曹操……小的割據勢力就更多了。
“各軍閥兼併混戰長達31年(公元190年—公元220年)曹操、孫權、劉備逐漸從群雄割據中脫穎而出。”
董卓死後曹操就把漢獻帝接到了許都,把天子錦衣玉食的供養起來,實則控制起來。這時候曹操雖然是丞相,卻幹著天子份內的工作,大臣們原先每天要到天子那裡去報到,現在要到曹操這裡來報到了。
其實每個豪強軍閥的夢想都是殺了漢朝天子自己當天子,但局勢混亂,誰先當天子誰就會被群起而攻之,曹操不會冒這種險,而且他還得保護好漢朝天子的安全,不能落下弒君的罵名,免得成為被攻擊的把柄。
袁術袁公路這廝就是做了這件蠢事,拿了個玉璽稱帝了,結果惹得曹操和劉備煮酒一頓罵,呂布等人群起而揍之,讓後世都覺得他做的有點傻。
03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使得各地諸侯陷入兩難境地,服從則不利於己,不服從相當於要造反。曹操坐收漁利,逐漸統一了北方。曹操把天子抓在手裡,絕對是比殺了天子自己稱帝好使。所有的政令都以天子的名義頒佈詔書,特別是命令一個軍閥出兵滅掉另一個軍閥的時候,比曹操自己一個個的去幹掉省事兒多了。
雖然各路諸侯軍閥都罵其“曹賊”,敢挾天子!但實際上他們也想“挾天子”,可惜讓曹操搶了先。
曹操“挾天子”,給了他政治上最大的助力,他手裡握的是漢室正統,在貴族和民間還有一定威望,可以籠絡到很多人才,為他順利統一北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04結束語。曹操自始至終目的就是做老大,統一全國。當他的勢力足以傲世天下的時候,他留著漢朝天子就無用了。
他的兒子曹丕逼著“漢獻帝”禪位給自己,也沒有殺天子,劃了塊地方把其養起來,其子孫更是延續了百多年。
曹操是梟雄,並不像《三國演義》中寫的那麼不恥,後世評價他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能夠做到既兼併了北方割據勢力,又平定了匈奴、鮮卑等等,曹操靠的是政治和軍事實力。
曹操在北方軍民屯田,興修水利,召回流亡人口,租給耕牛,從而使中原地區逐漸穩定,經濟發展糧食富足,為最終統一三國做好了充足準備。
-
13 # 雲山之巔
東漢末年,國家分裂,皇帝手裡的實權並不多,不得不依靠身邊的大臣來鞏固皇位,而曹操在漢獻帝身邊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曹操為什麼不殺掉漢獻帝呢?當時漢獻帝雖然示弱,是在貴族和民間還是有一定的威望的,古代大家對於皇帝的崇拜是天生,而不管怎麼樣,漢獻帝終究是一國之帝。當時各方勢力也並沒有在明面上,公然反抗朝廷,而是私下裡兼併土地,消滅自己的敵對勢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控制皇帝,顯然更利於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更利於曹操發號施令。而當時曹操殺掉漢獻帝的話,就會成為天下其他勢力的攻擊目標。第二點來說,當時曹操的勢力,並沒有大到能夠讓曹操登上地位。所以就算殺掉漢獻帝,曹操也不可能成為皇帝。
-
14 # zeng微塵
據歷史記載,曹操是一個性格多疑,手段很辣,有很有才能的領導者,但是曹操終其一生,卻沒有殺掉漢獻帝,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東漢末年,國家分裂,皇帝手裡的實權並不多,不得不依靠身邊的大臣來鞏固皇位,而曹操在漢獻帝身邊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曹操為什麼不殺掉漢獻帝呢?主要是因為兩點,一來說,當時漢獻帝雖然示弱,是在貴族和民間還是有一定的威望的,古代大家對於皇帝的崇拜是天生,而不管怎麼樣,漢獻帝終究是一國之帝。當時各方勢力也並沒有在明面上,公然反抗朝廷,而是私下裡兼併土地,消滅自己的敵對勢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控制皇帝,顯然更利於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更利於曹操發號施令。而當時曹操殺掉漢獻帝的話,就會成為天下其他勢力的攻擊目標。第二點來說,當時曹操的勢力,並沒有大到能夠讓曹操登上地位。所以就算殺掉漢獻帝,曹操也不可能成為皇帝。所以何必做這樣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其實曹操一直到死,都沒有成為皇帝。直到公元220年,曹丕稱帝,追封自己的父親為武皇帝。還有一種說法是,曹操前期的野心並不是想稱霸天下,而是在輔助漢武帝,所以曹操一直沒有對漢武帝下手,而是在朝政上把握大權。當然這種說法是後世之人對曹操的一個猜測,具體是什麼情況,千百年過去了,誰又怎樣能知道曹操當時的真實想法?
-
15 #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利益使然!把漢獻帝控制好,好處至少有以下幾點:一、有了漢獻帝這杆大旗,有利於統戰工作的開展。很多的名士不願自降身價給曹操打工,但有了漢獻帝,就可以讓他們名義上為皇帝打工,似乎和曹操一樣,都是大漢的臣子,這樣有利於曹操團結更多的利益集團。政治就是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曹操得實惠,當然需要漢獻帝了。二、對於自己的對頭,用漢獻帝的名義去征伐,佔據大義,明正言順,更易成功。三、漢獻帝的位置自帶光環,有些利益集團就圍繞在漢獻帝周圍,這樣曹操和他們有鬥爭也有合作,也有取利的機會。
當然,漢獻帝在手,曹操的地盤裡名義上就會形成兩個權力中心,對曹操整合內部帶來困難(這是其它諸侯沒及時迎接漢獻帝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他們對這種高難度的操作信心不足。)有前例:董卓被殺,這也是原因之一。
一旦殺了漢獻帝,曹操外有強敵,而內部很多大佬也會反對曹老大稱帝(任何一個智商線上的政治人物,都不希望自己上面有個強勢的、有生殺予奪權力的皇帝,那樣安全感就太低了。有漢獻帝在,當曹操損害他們的利益時,可以高呼我是大漢忠臣,圍繞在漢獻帝周圍對抗曹操),所以在孫權勸曹操稱帝時才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的話來。
總之,兩利相權取其大,兩害相權取其輕,曹操在對待漢獻帝的問題上,經過智囊團縝密的推演,才決定相處方案的。
回覆列表
我之前回答了一個曹操為什麼狹天子已令諸侯,而不殺了皇帝的這個問答有異曲同工之處,
下面我來再給大家分析分析。
在當時的那個社會大環境下,漢室皇帝雖然名存實亡,沒有任何權利,可他依舊是當時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史大夫郗慮冊封曹操為魏公,以冀州、幷州等十郡為魏國封地。於鄴城建立魏王宮銅雀臺,享有天子之制,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力。 公元215年攻佔陽平關,擊敗、降服了漢中張魯。 公元216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
至此,曹操雖無皇帝之名,卻掌握著朝中軍政大權,離皇帝的寶座只有一步之遙,那他幹嘛不殺了皇帝自己稱帝呀?
我認為是以下幾點,
一
在曹操的《述志令》中有這樣一句話“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周室也。”曹操認為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和晉文公之所以能稱霸中原、名垂千古,不光是他們的兵馬強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供奉周天子。
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吸取歷史經驗。曹操挾天子就可以用天子的名義發動對外戰爭,發動的戰爭在名義上就可以說是正義的,這種正義是任何諸侯(包括董卓)都不具備的,甚至可以說是他們夢寐以求的。
東漢末年王室衰微,何進、董卓等人都曾把持政權,但是都沒有敢貿然稱帝,曹操如若稱帝,必然會背上漢賊的罵名,遭到天下人的唾罵。再有就是當時戰亂紛爭,曹操並沒有統一天下,只是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地區,在南方還有孫權、劉備等割據勢力。倘若貿然稱帝,正好給他們討逆漢賊的口實,使孫劉聯合成為可能。這時的曹操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就都是被動了,不再掌握主動權。
二
內部因素。
曹操最開始起家,從小做起,一直是以光復漢室為名招攬人才的。除了最開始起家的是曹家和夏侯家的本家兄弟,其他的人很多都是招攬過來的,最開始的初衷都是為了光復漢室的。以曹操重要的謀士荀彧為例,他就是一名忠實的支援漢室的人,而荀彧在曹操的隊伍裡,威望非常高,有相當一批人是依附於荀彧的。
當年,曹操不是沒有想過稱帝,他測試過群臣的反應,可是都不如意。也就是說,如果曹操稱帝,先不考慮外在因素,光內在因素,這一關都不好過。如果曹操稱帝了,很可能發生的事情就是,有相當一批支援漢室的人,轉去支援其他競爭對手或者不幹了。這對曹操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失。
三
曹操是個浪漫現實主義者,有宏偉的理想抱負,也有冷靜的現實權衡,《述志令》可以看做是曹操的人生“自白書”,而其全部處世哲學就凝練在“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這九個字。“慕虛名”既是指辭官辭爵以博取謙退自抑的“美名”,亦是指在已身為帝國實際主宰的情況下,還要去謀求那如處“火爐”之上的皇帝位子。“處實禍”既是指失去權勢後“己離兵為人所禍”,亦是指為謀取帝位需揹負道德罵名。
起初的時候,曹操也是漢朝的一個臣子,從刺殺董卓可以看出來,曹操當時是有救國之心的。
但隨著時間和形勢的轉變,曹操轉變了自己對待漢室的態度,正是對漢室失去信心,曹操才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及“時勢造英雄”的想法,曹操也完全是按照這樣的方針去做的,這樣性格的轉變,也讓曹操成為了歷史上遭質疑最多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