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張紅心

    諸葛亮自始至終都反對劉備伐吳,還有趙雲也是竭力阻止劉備伐東吳,此時劉備早已被哥們義氣,兄弟私情充滿心田,不能能同日生,但求一日死迷惑了劉備理念,再加上劉備佔據西川后軍事力量暫時強大,或者說有了幾點起色,劉備驕傲自滿,公報私仇,吞吳稱霸進而和曹操分庭抗禮的虛榮心,野心,還有一點嫉妒諸葛亮的心,形成了不可動搖的衝動力,他想亮一手給諸葛亮看,而他知道西川也須要員把守,就沒有讓諸葛亮隨軍出征,結果造成兵敗東吳,氣死在白帝城的悲劇。

  • 2 # 唐朝的長老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這是宋朝著名詞人蘇東坡所作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但是這句話描寫的是周瑜,而非諸葛孔明。因為電視劇的影響,恐怕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但是不好意思,是老羅偏愛諸葛亮,同時欺騙了你。說了這麼多小編就是想告訴大家,諸葛亮的用兵如神只是在三國演義和影視劇中是存在的,在歷史當中,諸葛亮在軍事方面完全是一個謹慎而且中規中矩的人。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看一下劉備不帶諸葛亮東征的原因吧。

    諸葛亮反對東征

    諸葛亮在劉備東征的時候是完全反對的,這讓劉備很不爽的。任何一個人是絕對不會帶一個持反對意見的人出去打仗的。如果劉備真的帶著諸葛亮一起東征勢必會讓諸葛亮反對的言論進入到了軍隊的耳朵中去,那樣的話一定會影響軍心的,一心要吞併東吳的劉備是萬萬不能這樣做的!

    諸葛亮善於搞政治,而並不善於帶兵打仗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劉備在赤壁之戰後打的幾次大的戰役都是沒有帶諸葛亮出征的。對於出謀劃策的往往是龐統和法正,而且諸葛亮自己也承認如果法正在世是可以阻止劉備東征的,說明劉備在軍事方面依靠的是法正並不是諸葛亮。這就說明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是他的長項,如果諸葛亮真的用兵如神,哪有龐統法正的用武之地呢?

    大本營需要有人鎮守

    說起來鎮守大本營的話諸葛亮就是一個能人了。首先諸葛亮政治才能比較厲害,其次諸葛亮比較忠心,交給這樣一個人鎮守大本營是再好不過了!況且曹魏一直對蜀吳虎視眈眈,剛好當時曹魏自己內部矛盾激化無暇去攻打蜀國,不然蜀國當時如果遭受到曹魏的攻打,蜀國是沒有反抗之力的!

  • 3 # 陽光水岸觀影時

    因為在劉備心目中,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好的行政人才、外交人才、後勤保障人才,但非軍事人才。諸葛亮的技術特長不在打仗上面。自從劉備請諸葛亮出山,除了諸葛亮獨自出使東吳,尋求聯盟,其他時間都是作為輔助的角色存在著。

    後來,劉備即將兵臨成都城下,這才命令諸葛亮入川。命令他入川顯然也不是要他出謀劃策而打仗,因為此時已經基本上無仗可打了。後來,劉備帶法正和夏侯淵、曹操爭奪漢中,也沒有帶諸葛亮。諸葛亮負責後方的糧草補給。

    後來法正給劉備出奇謀,斬殺了曹操手下的大將夏侯淵。曹操聽說後表示:我說大耳賊啥時候變得聰明瞭?原來是法孝直出的主意啊!唉!天下鬼點子多的謀士基本上都被我搜羅來了,怎麼單單漏掉了一個法正呢!

    而曹操從來沒有對諸葛亮有過如此評價,甚至一個字的評價都沒有。看來曹操這樣的人物,眼裡是沒有諸葛亮的。

    而後來劉備東征東吳,當然也不會帶諸葛亮,還是讓諸葛亮負責後勤,鎮守大後方。除了技術特長的因素以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當中,跨有荊益兩州,和東吳聯盟共同對付北方的曹魏政權,是最重要的兩個目標。目前,第一個目標湊合著算是實現了。但現在要和東吳撕破臉皮,這顯然說明劉備已經部分拋棄了《隆中對》的第二項主要內容。

    而對於和東吳聯盟的提出者諸葛亮,劉備此刻當然不能帶他上陣,因為他是不主張和東吳對抗的,是要聯盟的。如果非要他上陣,搞不好他會像徐庶進曹營一樣“一言不發”,甚至會倒戈投降。

    也正是因為這些綜合原因,劉備沒有帶諸葛亮東征,還是讓他在後方坐鎮。當然,這並不能說明諸葛亮沒有能力,只是他的能力不在於到前線出謀劃策而已。

  • 4 # 來龍去脈a

    劉備東征為什麼沒有帶上諸葛亮?答案,讓孔明守住老家。

    我們先要了解三國的含義,它為什麼叫三國,正是因為大家互相攻伐互相牽制。

    劉備得了荊州又得了東川和西川,這個時候軍事是非常的強大。

    劉備為什麼東征?目標就是為關羽報仇,第二,也想得回荊州基地。

    過去劉備薄弱的時候,想都不敢想去打東吳,現在軍事強大了,就去伐東吳。

    我們可知道三國的含義,劉備強大的時候,曹操與孫權合作對付劉備,荊州就是這樣的結果。

    劉備去東征的時候,軍事還是十分強大的,劉備出征了,曹丕對劉備也是虎視眈眈,留下諸葛亮那最好不過了。

    劉備哪怕還有龐統在身邊照樣失敗,三國每個國家都是為了自保互相牽制,曹丕不可能給劉備打敗東吳,唇亡齒寒這個道理,三國的人都懂。

    曹丕恨不得兩國相爭,不管哪一方勝利,哪一方失敗,對曹丕都是最有利。

    然而,不知好歹的劉備,被荊州與報仇衝昏頭腦,使自己的兵力一減再減。

    最後所講的,劉備帶孔明也沒有利,不帶孔明也沒有利,戰東吳也是蠢,不管失敗與勝利,都是愚蠢的行為。

  • 5 # 80後阿旭

    東征的念頭,劉備是深思熟慮過的。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東征進行的時候,離關羽被殺已經有兩年之久了。東征時未帶上諸葛亮,也是經過商討決議的。起碼有以下三點:

    1.與丞相意見相左

    劉備按照諸葛亮隆中之策,一步一步的走到今天,已完成了一半。按照隆中之對,此時應全力發展,待天下有變,再有所行動。東征諸葛亮是不支援的。此為其一。

    2.穩定後方

    劉備在佔據西川后,川內已有兩大政治集團。原劉璋勢力集團,益州本地名門士族集團,劉備,諸葛亮屬於外來荊州集團。劉備一走,荊州系剩餘比較有威望的,就只有諸葛亮了。所以兩個人,必須要留下一個人。另外關羽被殺後,劉備第一件事是稱帝,其實也是為了穩定。曹丕已稱帝,東漢已滅亡。如自己不稱帝,就無法再用漢這面大旗了。稱帝后,自己東征時以天子身份號令,各方政令通暢很多,如諸葛亮去東征,糧草供應方面,肯定不如自己下令效果好。再加上諸葛亮確實也是後勤的一把好手。

    3.必須自己去。

    於公於私劉備自己去東征時最好的人選。

    於公方面是為義弟報仇,桃園三結義兄弟情同手足,天下皆知,兄弟慘死。自己豈能苟活?不然天下人會怎麼看?

    於私方面。

    自己為東征已準備了2年,俗說哀兵必勝,此次為義弟報仇,且軍力是東吳的數倍,定可一舉蕩平東吳,這個不世功勳的建立,劉備也希望是自己。屆時劉備在創立的個南漢,北漢的也未嘗不可!(已有西漢 東漢)

    綜上所論,東征時未帶上劉備是深思熟慮過的,也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 6 # 一條傻狍子

    一方面,劉備東征,諸葛亮是不支援的。諸葛亮認為在魏國一家獨大的格局下,與吳國開戰不智。

    另一方面,劉備東征需要有一位既有威望又有才能的人留守後方,諸葛亮就是不二人選。

    綜上所述,諸葛亮才沒有隨劉備東征。

  • 7 # 信陵侃史

    劉備東征是蜀漢與東吳間發生的最大的一次戰爭,這麼重要的場合,那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出征呢?原因有三。

    其一,蜀漢初定,需要諸葛亮坐鎮大本營。

    劉備東征的時候,蜀漢還剛建立,國家還不夠穩定,如果皇帝出征了,自然要派一位能人鎮守,而諸葛亮便是最合適的人選,

    第一,諸葛亮在蜀漢素有威望能夠鎮得住留守的群臣。

    第二,諸葛亮是一位治國能手,這個劉備自然是知道的,蜀漢剛建國,國家還不夠穩定,事務繁雜,人心竄動,所以,需要諸葛亮留守。

    第三,在外打仗,後勤保障十分重要,如果後勤跟不上,前方的仗就沒法打了,而諸葛亮又是一名優秀的後勤部長。

    其二,劉備覺得東吳易打,沒必要帶諸葛亮這樣的重量級的人物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劉備率軍攻打益州的時候,諸葛亮是留守荊州的,並沒有隨軍出征,後因在攻打成都時,隨軍軍師龐統被流矢所殺,諸葛亮才趕往成都救援,所以,一般情況下諸葛亮留守居多。

    自赤壁之戰以來到劉備東征前,劉備一直是勝多敗少,幾乎沒有多少敗績,先是佔據荊州之地,不久又取了益州,後在漢中大敗曹軍,贏得了漢中,劉備的軍力達到了鼎盛。

    所以,此時的劉備雖然折了關羽,張飛,但他還是志得意滿,信心十足的。更何況此時東吳的能將周瑜,魯肅,呂蒙均已過世,所以,劉備心中自然認為攻打東吳是易事,因而並沒有選擇諸葛亮作為隨軍軍師,而是選擇了馬良。

    其三,諸葛亮對東征持反對意見

    劉備提出為關羽報仇,東征東吳的時候,諸葛亮是提了反對意見的,這讓劉備很是不開心,所以為了在攻打東吳的時候,諸葛亮不掣肘自己,諸葛亮留守便是最佳選擇。

  • 8 # 潮田渚最棒了

    首先西川人心未定,其次劉備東征也需要運輸穩定,最後諸葛亮治軍還行但卻是沒多少奇謀的(相對來說),在劉備這樣的老江湖看來沒必要帶上他

  • 9 # 小小司馬遷

    劉備東征吳國,之所以不帶上諸葛亮主要還是因為諸葛亮不適合這次戰役。

    劉備為什麼東征?

    答: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實則是想搶回底盤,更甚至是想吞併東吳。眾所周知,關羽死於公元219年,被孫權部將呂蒙偷襲,不僅失了荊州,還丟掉性命。而直到兩年之後的公元221年,劉備才帶領十萬精兵討伐吳國,打出的旗號是為二弟關羽報仇,那麼劉備如果真的顧念兄弟之情,為何不立即給二弟關羽報仇,而要等到兩年之後?而且,關羽當初兵敗,並沒有見到劉備派援軍來救,這點本身救很值得懷疑。因此,劉備伐吳,主要還是為了搶地盤。關羽北伐失敗身死,原來的荊州被曹操和孫權瓜分,他怎麼能咽的下這口氣。並且公元221年,曹操剛死,曹丕繼位,正是好時機,他當年能在漢中大敗曹操,何況只是一個小小的孫權。荊州對於蜀國來說,戰略地位太重要了。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是在擁有荊益兩州的基礎上實施的。此外,劉備已經60多歲了,想在臨死前吞併東吳,和曹魏平分天下。

    劉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呢?

    首先,因為劉備需要諸葛亮穩定大後方。當年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劉備規劃職業前景,其中的重要一步就是奪取荊州,並以荊州為跳板佔領拿下益州(也就是四川),作為大後方,等待時機,出擊關中,成就霸業。(“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因此對於劉備集團來說,益州太重要了,而且現在已經失去了荊州,益州就是他們最後的根據地,必須守住。況且當時,劉備入蜀時間上段,蜀中各方勢力尚需彌合,生產力急需恢復,這些都離不開諸葛亮,因此,不能帶他。

    其次,因為劉備知道諸葛亮適合治國,但不適合打仗,對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陳壽在《三國志》裡說法很明確,“(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要知道陳壽原來是蜀國的官員,對諸葛亮是極為崇拜的,連他都這麼說,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非有限的,而對於這點劉備是認識的很清楚的。

    再者,諸葛亮並不贊成伐吳,而且諸葛亮的親哥哥,諸葛瑾正出任荊州太守。就單憑這一點,劉備也不會帶上諸葛亮。

  • 10 # 煮茶道史

    劉備東征不帶諸葛亮,和他攻佔益州只帶龐統的原因是一致的,就是在他的眼裡,諸葛亮是偉大的戰略家,而不是能征善戰的軍事家。

    諸葛亮在軍事上的建樹乏善可陳,他所擅長的是內政外交。

    我們可以看到,自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追隨劉備,幾乎就沒有單獨指揮過一場戰役。無論是赤壁之戰,還是後來的益州之戰,漢中之戰,都是劉備親臨一線親自指揮,而諸葛亮坐鎮後方提供軍需保障。

    以劉備的識人之明,假如諸葛亮真如《三國演義》裡描述的那樣神機妙算,逢戰必勝,劉備不可能不給諸葛亮一個大顯身手的機會讓他盡情表現。

    有人要說,也許這是劉備多年打仗形成的風格,喜歡事必躬親。誠如是,赤壁之戰,益州之戰也就算了,畢竟那時候力量單薄,劉備親征也還說得過去,可漢中之戰劉備再親臨一線,就是置人主安危於不顧了。

    亂世之中,一方人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主強則強,人主弱則弱,你看三國諸侯,有幾個例外?此時的劉備跨其荊益,兵多將廣,正是最鼎盛時期,他還要不顧個人安危親臨一線,原因何在?

    就是因為他並不看好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呀。能成為一方統帥,一是人主信任,二要統兵能力。諸葛亮此人對劉備來說,肯定是信任的,在心目中的地位不下於關羽張飛,但論軍事能力,在劉備眼裡,應該不如謙虛的關羽和戒了酒的張飛。換句話說,真打起仗來,他認為這三人都不是統帥之才。

    事實也證明劉備的識人術的確高明,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未能走出祈山一步,己經說明了他在軍事上的平庸。

    劉備東征實際上損害了《隆中對》的戰略核心,但劉備未必知道。他和諸葛亮在對《隆中對》戰略核心的認識上出現了偏差。

    《隆中對》的戰略核心就是聯吳抗曹,這是勿庸置疑的。世人都以為,劉備東征完全是行一人之私,目的就是為了替關羽報仇。

    這顯然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太深,認定劉備仁義君子的形象。事實上站在當時的那個高度,是為一人報仇重要,還是自己追求畢生的事業重要,劉備會亳不猶豫選擇後者。

    他選擇東征,其實就是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企圖奪回荊州。在他的認知裡,他認為《隆中對》的戰略核心是跨其荊益。地盤最重要。

    這可以理解,對於一個在亂世中流浪了大半輩子的人來說,要想有個立足之地是個多麼讓人夢寐以求的事情,現在卻得而復失,劉備的心裡肯定接受不了。

    最關鍵的是,他認定荊州的得失己經影響到了他一統天下的大業。所謂跨其荊益,是要我立足荊州益州兩地,才能放眼天下。可現在你東吳把荊州拿走,我還怎麼跨,能立住就不錯了。

    這是劉備的想法。其實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他們都沒有看到一點,那就是蜀漢坐擁益州,漢中之後,荊州己不再重要,捨棄荊州重新複製當年劉邦成功之路,其實是最好的辦法。

    有人要說,諸葛亮北伐是在荊州丟失之後,那為什麼又沒有成功呢?

    原因就在於劉備東征的失敗不僅損失了大量的軍需戰備,最關鍵的是精銳之師盡毀此役。要知道,這些將士經歷了赤壁之戰,益州之戰,漢中大戰的洗禮,戰鬥經驗之豐富,戰力爆發之驚人,完全成為了蜀漢軍隊最中堅的力量。

    綜上所述,劉備不帶諸葛亮東征,一是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足於獨擋一面,二是兩人對東征的認知出現了分歧。

  • 11 # 夢語獨斷

    公元221年7月,劉備稱帝后三個月,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也為了奪回荊州,揮兵攻打東吳,初期劉備勢如破竹,但自孫權任命陸遜為總指揮後,劉備便與陸遜處於相持局面,在相持七八個月後,陸遜火燒八百里連營,蜀軍全軍覆沒,劉備隻身逃回川蜀。

    我們知道在這場戰役中劉備並未帶上諸葛亮,這是為什麼呢?

    1.諸葛亮的角色類似於蕭何,屬於大總管型別。

    自諸葛亮追隨劉備以來,其一直扮演的後勤保障者的角色。赤壁之戰前,諸葛亮作為劉備方代表前往東吳商談聯盟事宜,並未參與戰爭。赤壁之戰後,劉備收荊州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練兵治理三郡地方。(武陵郡由黃蓋接管,劉備並不能掌控)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劉備吞併川蜀時,諸葛亮才有了第一次領兵出戰的機會,與張飛,趙雲各領兵馬分道平定川蜀。自此之後,諸葛亮就常鎮成都,治理內政,並提供劉備征戰時所需的後勤。

    先主外出,亮常鎮成都,足食足兵。

    可見,夷陵之戰時,劉備留諸葛亮鎮守成都是為了保障其後勤供應,而諸葛亮自始至終也是扮演的蕭何的角色。

    2.維持後方穩定。

    劉備集團屬於外來侵略者,整體利益架構:第一集團,荊襄元老,第二集團,劉焉、劉章倚重的東川集團,最後才是益州本土軍團,相比與劉章時期,壓在本土集團身上的大山多了一座,本土集團的利益受到極大的損害,劉備東征,此時的蜀漢立國時間較短,佔領時間較短,內部還未穩定,又經歷了荊襄之敗,而東征又把大部分精銳軍隊派出,內部空虛,為了維持穩定,保證後方的安全,只能派能力強又值得信任的人駐守成都,而諸葛亮顯然是不二人選。

    3.諸葛亮反對東征。

    對劉備發動的東征,諸葛亮並不認同,並與趙雲等進柬劉備,希望其罷兵。諸葛亮對東征的不贊成態度,也是劉備東征不帶他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 12 # 老許侃電影

    劉備東征沒帶軍師諸葛,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諸葛亮一直都是留守後方。

      作為首席軍師,諸葛雖然軍事上幫劉備許多,但真論及真槍實刀打仗,還是劉備自己率軍打下來的,諸葛亮的遊戲在於智力方面的謀劃而非勇力值的拼殺;並且傾巢出動的東征,劉備也擔心後方出變動,需要信得過有能力的人留守並且保證行軍糧草等。

    (2)諸葛亮本身也反對東征

      劉備的此次出征,軍師本身從戰略來說是不認同的,為關羽報仇是私情而非國事,以國家的立場,傾巢出動討伐東吳無論成敗都會給一旁魏國可趁之機。既然諸葛不同意,強行帶上也只會導致二者不合軍令難以實行,所以索性不帶。

    (3)劉備本身的剛愎自用短板

      號稱70w大軍,舉國之兵從數量上來說,蜀軍確實有優勢,劉備自己也是刀槍中過來的,長期都是諸葛亮謀劃戰略不經意間也就壓制了劉備主公的施展空間,在劉備看來為弟報仇的正義之戰在兵力優勢下就是以石擊卵,絕對的武力面前不需要智力。

  • 13 # 唐風宋月

    原因很簡單,諸葛亮打仗不行。

    現在好多人一聽諸葛亮打仗不行,馬上自己先不行了,跳腳大罵,其實他打仗不行在當時就有定論,三國志作者說,行軍戰略,非其所長。打仗不是他的強項。

    諸葛亮的強項是幹宰相,掌控大局,運籌帷幄。劉邦說過,他能成功靠三個人,蕭何搞後勤,韓信當大將,張良出主意。諸葛亮其實就是蕭何的角色。

    蕭何出身刀筆吏,負責大漢王朝政策的制定,藍圖的規劃,執行不是他的強項,也不是他的責任。諸葛亮也是如此,隆中對出師表其實就是戰略規劃,具體執行者不應該是他。

    所以劉備打益州時候帶的是龐統,留諸葛亮輔佐關羽,如果諸葛亮比龐統會打仗,劉備為啥不帶他。後來攻打孫吳,也讓他留守後方,搞後勤,道理是一樣的。

    諸葛亮後來六出祁山,那都是旱鴨子上架,為了給蜀國找一條出路,其實打仗並非他的強項,也非他的本意。蜀國這個地方很容易消磨人的鬥志,任何人只要一入川,就什麼都不想幹了,就想安逸巴適的活著,喝茶擺龍門陣。

    因此諸葛亮才要堅持北伐。

  • 14 # sunjin6278

    三國時期,荊州之戰,關公為東吳俘斬,荊州丟失,本橫跨荊益的蜀漢國土一下子少去了一半,舉國震驚。劉備更是痛不欲生,一來荊州重地丟失,讓自己完美的戰略規劃喪去一半,另一個就是與自己恩若兄弟的關公被殺,此仇不報,其心怎消?更會被天下人恥笑。蜀漢與東吳不可調和的仇恨算是結下了,征伐東吳報仇雪恨,是劉備板上釘釘的事。

    那麼劉備討伐東吳,諸葛亮為什麼沒跟著去呢?就當時情況看,原因還是很複雜的,最主要的可能有以下幾點:其一,大本營需要一個有能力且值得信任的人來鎮守。在前方奮戰的將領,都知道自己後方大本營的重要性,一旦後方出了問題,那可就成了無根之水,釜底抽薪,那可是致命的。因此,劉備出征在外,一般都是讓諸葛亮代自己鎮守後方,諸葛亮是自己最信得過的人,諸葛亮也是具有獨當一面能力的人,在後方他不但能鎮守好,還能足食足兵供應前方打仗。這次劉備出征東吳,自然仍會留諸葛亮鎮守益州大本營了。其二,諸葛亮對征伐東吳態度闇昧。作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這時他的思想也很矛盾,荊州是實現他隆中對策的重要戰略要地,是蜀漢重要的兵源地人才地和產糧地,對蜀漢意義非同尋常,是必爭之地;同時呢,東聯孫權抗曹也是隆中對策的重要一環,曹魏太過強大,沒有東吳的配合,滅曹魏那簡直是痴人說夢。正鑑於這兩點,諸葛亮在劉備討伐東吳這件事上,不支援也不反對,沉默闇昧,自然也不會積極跟隨劉備出征了。其三,避親嫌疑。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官居要職,他曾寫信勸阻劉備討伐東吳,這時如果諸葛亮也勸阻劉備東征,就有和諸葛瑾相互串通的嫌疑。諸葛亮有至親在東吳,不跟隨劉備徵東吳,也有避嫌之意。其四,劉備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劉備在日,諸葛亮主要顯示的是其治國理政才能,戰場經歷很少,又鑑其比較年輕,劉備有意鍛鍊培養其治國守成才能,對諸葛亮戰場過於謹慎不冒險的思想不認可,因此不刻意讓諸葛亮跟隨自己去征伐東吳。

    正是由於這四點主要原因,劉備不強,諸葛亮不願,征伐東吳的劉玄德,在沒有謀主跟隨的情況下,就獨自奮然帶銳卒東進,失敗的前兆,其實從此時已顯現。借荊州,取益州,奪漢中,一路順風的劉備沒有仔細考慮以前為什麼會如此順利地取勝,帶著傲視天下的得勝餘威,悍然與蓄謀已久又以逸待勞的東吳兵對峙,慘敗已不可避免,蜀漢的命運也由此定格。

  • 15 # 冷兵器研究所

    劉備東征時期為什麼不帶上諸葛亮,這是很多歷史迷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其實吧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蜀國離得開劉備,離不開諸葛亮。

    劉備東征孫權是出於報復孫權對關羽偷襲的考慮,其實本質上是一場報復性作戰,其目的主要在於對東吳的復仇。但是劉備很清楚,自己這次東征是絕對不能帶諸葛亮一同出發的,主要是有三個考慮。

    第一, 諸葛亮作為劉備集團的總後勤部長,實際上相當於劉邦集團中蕭何的位置,諸葛亮在劉備攻伐四川時期就一直在荊州總攬劉備的後勤供應,這次東征的難度遠超當年攻打四川,所以諸葛亮的位置更加重要,他的後勤供給是保證劉備這次取勝的關鍵,所以他不能離開。

    第二, 當時整個蜀漢集團剛剛攻下四川和漢中不久,根基未穩,尤其是漢中,當時漢中在蜀漢集團的地位特殊,因為遠在北方,運輸糧草困難,為了能夠維持漢中需要蜀地的供應,這樣北方和東線戰場都需要蜀地糧草的補給,這樣的後勤壓力必須又有諸葛亮才能完成,而且諸葛亮的人氣威望在蜀地非常高,可以穩住人心不會動亂,幫助劉備治理後方。

    第三, 諸葛亮在這次東征的決策上明顯是反對的,諸葛亮一直是聯合東吳的主要支持者,早在隆中對之時諸葛亮就已經明確提出要聯合東吳,不能輕易對東吳用兵的策略,但是劉備這次出兵攻打孫權,明顯破壞隆中對決策,諸葛亮內心一定是反對的,所以讓他出徵恐怕也沒太大作用,不如放在後勤更能夠發揮他的才能。

    因此綜合以上幾點意見,劉備決定留下諸葛亮,事實證明如果劉備這樣做讓蜀國在夷陵慘敗之後能夠保住元氣,可以說是很明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刀怎麼打男槍,瑟提這些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