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傳統春節民俗禮儀花饃,是傳統春節走親訪友必備的禮物,家家戶戶都會在臘月27、臘月28做出各種帶餡包子、動物、棗花等,用於拜訪親友。由於各地習俗不一,做出來的花饃會有差異。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開始用各種高檔菸酒、包裝食品代替了這一傳統,而且很多想延續這一傳統的人怕被嘲笑落伍,礙於面子也漸漸的淡出了這一傳統。
4
回覆列表
  • 1 # 書房控

    花饃存在的意義:

    ①花饃藝術的奇妙之處就是能夠將普通的麵食演繹成為美味佳餚、精神寄託於審美追求於一身的審美創造,成為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俗文化大餐。

    ②具有好的象徵:早在男女青年初訂秦晉之好時,男方就要送給女方一對“魚兒餛飩”——輕巧精靈的面魚上盛開一朵大蓮花,象徵男方母親期望自家未來的兒媳像魚兒那麼靈巧,像蓮花那麼純潔。魚也正是生育力旺盛的表徵。女方送給男方的是“老虎餛飩”:一對威風凜凜、雄赳赳、氣昂昂的坐虎,這是丈母孃送給未來女婿的禮物,表達了她對未來女婿勇武能幹的期許。而這些祈求幸福的信物,均由我們平時容易吃到的最普通的麥面饅頭精工製成。在婚禮筵席上,主人家還要給客人送來自家做的各式各樣的花饃,花樣有上百種之多,一般能想到的就能做到,並不拘泥於形式。在薛強的婚宴上,我們大致數數,造型花樣百出的花饃就有20多種,而且製作精細考究,表現出豐富和詼諧的想象力,看得我們浮想聯翩,根本捨不得咬上一口。及至新婚夫婦生子滿月時,孃家和眾親朋就要送“圈圈子”,其形如項圈,上飾各種花草圖案,意思是要套住這小寶貝的生命,讓他(她)得以健康成長,其功能相當於盛行於中國各地的長命鎖,但這是可以吃的“長命鎖”。待孩子滿百日、週歲時,又要送“貓饃”,送“虎饃”,讓貓、虎護衛著孩子,使病毒邪魔不得近身。在過去,天花、牛痘是中國農村威脅孩子生命的病魔,老百姓認為貓、虎之類的動物不會得天花、牛痘。

    因此,千百年來,這些花饃製作的動物圖形注入了祈求幸福的元素。

    ③執著而誇張的造型情趣,花饃的造型多於民間傳說及民間祝壽、祭祀有關,造型極具想象力,多用誇張概括、寫意的手法來表現,令人百看不厭,興趣無窮。其造型題材表現廣泛,花樣繁多,如“獅子滾繡球”,“二龍戲珠”等造型,簡潔概括,神態各異。那稚氣的眼神,憨態可掬的動勢,令人愛不釋手,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嚮往。這種飽含淳樸鄉土氣息的造型意識和行為,雖然並非完全受純粹的審美觀念支配,但它呈現出的藝術化的形式卻與上層文化中純粹的精神性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儘管存在著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的迥然之別,但同樣融入了普通民眾的審美創造,因而具有極大的審美價值。一招一式在揉捏掐弄中無不折射出民眾的理想、願望、情感的生活寫照。這種形式表達已超越了人們最基本的實用性功能的需求,從而上升到精神的意識、思維活動的心理狀態的表述。花饃將人生的功利需求轉化為審美形式的典型反映,從而使這一物化形式彰顯出樸素、粗獷、純真、清新和自然真誠的審美特徵與魅力。

    ④喜慶而簡潔的色彩特徵,花饃採用分層著色,以品黃,品綠,大紅為基調,然後用藍、黑、青等色勾線。藝人十分注意色彩的對比效果,在彩繪同時注重點、線、面的有機結合,以色傳神,以神著色,從而形成了色彩豔而不俗,美而不媚的效果,充分顯示出喜慶、祥和的韻致,表現了民間藝人對美的非凡創造力和想象力。

    花饃有著悠久的歷史,但究竟起源於何時,一無資料記載,二無實物考證。從它的造型和民俗風情看,它是隨著人們的習俗、地域風土、風情一起變化,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市場上的圓饃、槓子饃、罐罐饃、窩窩頭等可能是它們的始祖。

    現在的農村,人們的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優質小麥的出現、糧食的豐產,為花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資基礎。花饃這一民間奇特藝術,將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對傳播中國民族文化、弘揚民間藝術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印象中的花饃是這樣的

  • 2 # 西府天地

    我也發一些我們這裡的花饃吧,我們這裡,花饃主要是孩子滿月,老人祝壽,親人過世時候用,祝壽的叫壽桃,祭祀的叫獻祭,花型是有講究的,但是沒有過年送花饃的習俗

  • 3 # 右眼的倔強

    #丁酉新春#

    因北方盛產小麥,為此,民間就遺留下來蒸花饃的習俗。花饃,不同地區叫法不同,也有稱麵塑、面花、捏麵人等。流傳在民間的花饃,用小麥面發酵,捏製成各種人物、動物、花卉等造型,用紅棗以及各種豆類加以點綴,放入鍋內蒸熟,趁其柔軟時再施以彩繪,好看的花饃就算做成了。這些既能食用,又能作為禮物饋贈親友的花饃,是中國特有的民間藝術,也最具地域特色的種類之一。

    民間送花饃講究很多,北方民風淳厚,又崇尚禮儀,生日壽辰、婚姻嫁娶、祈禱祭奠,各種場合都要送花饃助興。民俗節令,走親串友,送的也是花饃,花饃是親朋往來的禮品。那流行了百年的民間禮俗,把純樸、美好的生活意境,作為吉祥如意的禮物,帶給你想送的人。

    民間花饃的製作,在黃河流域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我區的呼和浩特和包頭地區就非常盛行製作花饃。蒸花饃曾是民間習俗重要的技藝之一,不僅從審美和造型上有它吸引人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民間的傳統文化與內涵。花饃是土生土長的造型藝術,手手相傳,那純樸的造型,鐫刻著黃河文化古老的印跡,它與民眾休慼相關,因此也成為農耕文化的代表性藝術,廣泛流傳於黃河流域,影響極深,沿襲至今。在中國民間飲食文化中,花饃可謂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漢代就有了花饃製作的記載,宋代民間就有把花饃用於春節、中秋節、端午節以及結婚、祝壽等活動的描述。花饃經過百年的傳承,如今它是民俗和民間藝術的成員,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料。

    就捏製風格來說,黃河流域粗獷豪放、淳樸的民風,都體現在了花饃的造型藝術上。這些花饃的形態、用途、色彩與當地的民俗風情聯絡緊密並發展變化。按照習俗,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他喜慶時日,捏花饃已成為一種必然的活動,以示慶賀。這些花饃,大都出自農村及城市家庭主婦之手,尤其在結婚、生子、祭祀和過各種民俗節日時,家家都要蒸制花饃,根據需要製做成人物、動物、花卉、瓜果等,花樣繁多、技藝精湛。由於這種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的民間活動,造就了一大批捏製花饃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為什麼喜歡趙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