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房控
-
2 # 淺夏風裡的香樟樹
12月21日是冬至。從第二天開始。正式開始(數九)。古人有一種頗為風雅的數九習俗。叫做九九消寒圖。畫九九消寒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九九消寒圖一般有三種形式。銅錢形,梅花形,文字型。
銅錢型共有九組,81個銅錢。每天塗一枚。塗法是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既能計算日期又能記錄天氣。
梅花型九九消寒圖,又被稱為雅圖。《帝京景物略》中有記載: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已。曰“九九消寒圖”。
文字型九九消寒圖,選取九個筆畫為九的字,組成一句有深意的詩句。製成雙勾空心狀。每天描一筆。待九個字都描完了。數九寒冬也就過去了。最著明的一句詩是“亭前垂柳重待春風。”據聞是由道光皇帝所制。
-
3 # 太常吸貓
清代潘榮陛所撰《帝京歲時紀勝》對於當時北京城的冬季民俗有不少記載。十月份的幾個有:送寒衣、佔風、燻炕、蛞蛞、安期、白塔燃燈;十一月有消寒圖、冰床、滑擦、蹙鞠(蹴鞠);十二月有臘八、窖冰、祀灶、稽善惡、亂歲等等。
下面舉幾個比較不常見的民俗詳述一下。
送寒衣既有國家祭祀宗廟的重大典禮,又有士民家同中元節一樣祭祖掃墓之俗。送寒衣則是在傍晚用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在門外祭奠焚燒,名曰送寒衣。
佔風則是屬於皮毛商人的日子。“皮客於九月晦,聚眾商洽酌陳餚,候至三更交子,則為冬朔。望西北風急烈,則卜冬令嚴寒,皮革得價,交相酬酢,盡歡達旦。”
蛞蛞這個名字比較有意思,實際上指的是少年子弟畜秋蟲的習俗,蛞蛞是螻蛞這種蟲子的別種。秋天捕捉善鳴的蛞蛞放在葫蘆罐子裡,平時揣在懷裡,喂一些嫩黃豆、鮮紅蘿蔔,可以活到冬天。
祀灶與稽善惡、亂歲是連在一起的。祀灶其實就是祭灶、送灶,廿三日以羹湯灶飯、糖瓜糖餅祭灶,飼神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在院內立杆,懸掛天燈祭拜,婦女則在內室,掃除爐灶,燃燈默拜。稽善惡則在送灶之後的兩天後,被認為是天帝下界考察之日,稽查臧否,降之禍福。故而在這一天要謹言慎語,不能打罵孩子帶來禍患,也算是古代的“不打孩子日”了。此後的廿五日至除夕傳為亂歲日,灶神上天要到除夕才回來,所以這幾天常常是民間婚嫁的吉日,謂之百無禁忌。(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
4 # 老照片
“冬至”應該是冬季除了春節之外最為重要的節日了,所以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辦各式各樣的儀式活動來過冬至。從冬至開始就“入九”了,古人會玩“九九消寒圖”, 在這天畫一枝素梅,上有81個瓣,名為“九九消寒圖”,每天用紅色塗一瓣,全部花瓣塗盡了,也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稱“數九”。
(九九消寒圖)
有的地方還有“蒸冬”的習俗,有的是蒸窩頭,有的蒸餑餑,傳說蒸冬是為了祈禱來年揚場時有風。民謠說:“蒸冬蒸冬,揚場有風。”古代蒸冬是為了慶賀陽至,冬至以後陽生,正如杜甫詩中所寫“冬至陽生春又來”。
(蒸餑餑)
有的地方會在冬至之前繡布鞋,冬至日贈送舅姑。《中華古今注》中寫道:“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表示婦女從此開始做針線,同時也是為了圖個吉利,所以,曹植的《冬至獻襪履表》中有“亞歲迎祥,履長納慶”的句子。
-
5 # 牛頌通鑑
冬天民俗有趣的在北方的民族很豐富,比如生活在“白山黑水”的滿族人,祖先女真人是遊獵民族,寒冷的冬季形成了一整套民俗,比如春節就安排的很細:
正月初一佔雞,清晨要往索倫杆子上放穀物或骨頭碎末喂鳥,放鳥,以求吉利。初二佔狗,滿族有“黃狗救主”的傳說美話,所有的狗當天都會得到一次飽餐。
初三佔豬,滿族人以北為上,很重初三,又叫“小年朝”,豬日不能吃豬肉,又要以豬話吉祥,這日接財神,家中貼著肥豬背上馱聚寶盆的剪紙,取“肥豬拱門”之意。
初四佔羊,滿族人有“紅羊劫”的民間諢話,讓大家不要出門,不宜離家,只有侄子可以看姑姑,這是滿族姑奶奶在家中地位高的特權,其他人要在家收拾整理家務,也不做新的飯菜,把幾天來剩下的飯菜和在一起大雜燴,稱作“折籮”,這一天全家人一起吃折籮。
正月初五佔牛。家門和店門要見新,掛幌子,放炮竹,而且可以出門討賞錢,唱喜歌,農耕者要祭牛王。
初七占人,滿族人崇尚自然和順,從初一到初六分別是雞狗豬羊牛馬的生日,初七則是人的生日。人日要尊重每一個人,家長也不能教訓孩子,族長(穆坤達)在這一天要為當年滿16歲的男丁舉行成人禮,少女則要自制人勝、花勝等飾物,自己佩戴或相互饋贈,這是展示青春美好的一天。
初八佔谷,傳說這一天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穹現出星斗最多,長輩這天要教兒孫們認星星,天冷不能在外久呆,還要靠從香蠟鋪請來的“星神馬兒”上所列星宿名號瞭解天文。這天夜裡要舉行祭星儀式,初九換常服,這天脫下節日的盛裝,表示年節過完了又一年從頭開始。
初十祭石頭,滿族人認為這一天是石頭的生日,凡磨、碾、碓、臼之類皆忌移動,恐傷當年的和氣與收成。住山區的族人則要祭石神,嚴禁燒香,也用撒豆方式祭祀。
滿族人大量移居關內,住居京城後,古人的這些民俗又對京味民間文化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回覆列表
第一個古代冬日民俗是冬日廟會打鐵花
打鐵花”前,先要在寬闊的場地上搭起一丈餘高的四角大棚,稱為“花棚”,花棚頂鋪一層新鮮的柳樹枝(柳樹枝細密、綿軟、水分多,不易燃燒),樹枝上綁滿各種煙花、鞭炮等。“花棚”頂部正中豎起一丈餘高的杆子,稱為“老杆”,“老杆”頂上綁上鞭炮、煙花等,稱為“設彩”。花棚旁邊立一座熔化鐵汁用的熔爐,用大風匣鼓風,把事先準備好的生鐵化成鐵汁待用,打鐵花用的鐵水需要達到1600℃~1700℃,即看到鐵水迸出金花才行。打鐵花雖然好看,但表演卻極具危險性。打鐵花時,先把熔好的鐵汁注入事先準備好的“花棒”(一個拳頭粗細、一尺多長的新鮮柳樹棒,棒的頂端掏有直徑3釐米大小的圓形坑槽,用以盛放鐵汁),打花者一手拿著盛有鐵汁的“花棒”,一手拿著未盛鐵汁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擊盛有鐵汁的上棒,使棒中鐵汁衝向花棚,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跟一人,鐵汁遇到棚頂的柳枝而迸散開,又點燃棚上的鞭炮、煙花等,五彩繽紛、震天動地。
第二個是畫九九消暑寒,12 月 21 日不僅是芥末日,而且是冬至,從第二天起,正式開始「數九」。古人有一種頗為風雅的數九習俗,就是畫「九九消寒圖」。
數九的習俗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產生,而九九消寒圖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九九消寒圖一般有三種形式:銅錢型、梅花型、文字型。
銅錢型的九九消寒圖上,一共有九組共八十一個銅錢,從一九到九九,每天塗染一枚銅錢,塗法是“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這樣不僅便於計算日期,同時還記錄下了每天的天氣。梅花型的九九消夏圖,又被稱為雅圖。《帝京景物略》雲:「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
文字型的九九消寒圖,選取九個筆畫為九的字,組成一句有深意的詩句,製成雙鉤空心字。每天描一筆,這樣,待到九個字都描好,數九寒冬也就過去了。
最著名文句應該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據稱是由道光皇帝所制。目前故宮還收藏了一幅這樣的九九消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