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房控
-
2 # 葉離聲
#丁酉新春#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家家戶戶都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等等。不管大人小孩,都要在當天洗浴、剪髮(因為陝北正月是不能剪頭髮的,如果一定要剪,必須讓要剪髮的人坐在尿盆上,不然會死舅舅),以除去身上的汙穢,迎接新年。
-
3 # 陽光水母
#丁酉新春#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 祭灶對聯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
4 # yuexz414
何為小年?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江浙滬一帶的很多地區稱正月初五為小年,中國國內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
清代中期,淮安人賀年、拜年之俗,沿襲明代。清晨、土民之家,著新衣冠,束佩帶,祭神祀祖,焚燒紙錢,闔家團拜後,出門拜年賀節。有登門揖拜,即使路上親友相遇,也要下車長揖。
正月初三小年朝。正月初一到初三是一個年節的時間段落,在明清兩代淮安府城內外的男男女女,這幾天都要到勺湖龍興萬壽禪寺敦煌塔前繞塔,以求好運。清代淮安稱初三為“小年朝”,這一天如同元日,也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淮俗,在這天早晨祭祀家堂神,晚上接灶神。
正月初五破五、送窮、接財神,根據明清人文集與地方誌。到了初五過小年,淮安有個舊俗,淮安三城內外家家戶戶都要上墳祭祖、圓墳,講究的人家還請人挑上供品、香燭之類到祖墳祭祀,以示孝心。
淮安小年在過去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有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廣為流傳。
-
5 # nes134249840
#丁酉新春# #潮汕習俗#每年農曆十二月廿四,傳說是灶神(司命君)出門上天述職的日子,潮汕農村各地,紛紛殺牲蒸餜,為神餞行,述職後於農曆正月初五才返回人間。祭品必備的三件物:豬雞魚,合稱“三牲”。當然了,除了三牲也少不了其他各類的粿點,應該有不少人家裡現在已經在做粿了吧? 臘月廿四,送神上天,各家各戶開始進入忙碌的節前準備。“採囤”(大掃除)、買新衣、辦年貨、理髮、挽面。其中做粿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小孩喜歡在旁邊摻和著,這時家裡的老人會習慣性的做一個“不合格”的粿,蒸熟就可以先吃了,不用等到拜老公後才吃。這也是潮汕人的“惜落順勢”。
-
6 # 創設小工坊
#丁酉新春#
我的家鄉在陝西安康。臘肉可是這裡過年飯桌上不可缺少的風味佳餚。每到臘月,農村家庭有豬的家戶,就會張羅著殺豬。然後經過鹽漬掛在閣樓風乾或者掛在火爐上方進行煙燻,鹽漬或煙燻出來的臘肉風味各有不同,但都爽口不油膩,能儲存很長時間。每到過年,安康每家每戶大多都會吃臘肉。還有個習俗是掃塵祭灶,也就是收拾屋子,掃除屋子裡的垃圾,把屋子收拾得乾乾淨淨。在農村,我們會把灶王爺的影象貼在爐灶靠牆的地方,祈求來年的幸福平安。
-
7 # 最美好的時光50
#丁酉新春#
1.祭灶王
小年,這一天,是民間祭灶的日子。傳說,灶王爺會在這天向玉皇大帝稟告這一家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2.剪貼窗花
這個還是挺有意思的,通常會剪一些喜鵲登枝,蓮年有魚啊等等3.炒米糕
這些甜點也是必不可少的,湯圓也都在準備中,意味著團團圓圓。
最後祝大家新春快樂!
-
8 # 繪梨衣142369788
#丁酉新春#在河南過小年,大掃塵主要是將家裡進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裡的床鋪傢俱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乾淨。掃屋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掃房之後,各店鋪、居民家煥然一新。新貼的春聯,鮮豔奪目,顯示著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活靈活現的門神,抬頭見喜的橫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畫,花團錦簇的燈籠,和神龕上豐饒的祭品,無不顯示著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小年的習俗:趕亂婚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小年的習俗:貼窗花 建好窗花後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裡,給家裡增添了許多過年的喜氣。 窗花圖案有各種動、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
9 # 音樂盒子
#丁酉新春#今天是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
灶神,本是因為萬物有靈觀念驅使以及對上古人發明火燒食之功的崇拜、感念而臆想出來的神。《周禮》稱“顓頊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灶神在上古是指火神祝融氏,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才出現了人格化的灶神。
所謂“送灶”,就是把舊年的灶神神像取下來焚化,表示灶神已經“上天言好事”去了。祭灶的習俗表面看是人對神的敬畏,其實是人對發明火的先賢功德的感念。人們賦予灶君“司命”的職責,透過一送一迎的神聖祭祀儀式,教育主灶之人和家人不要鋪張浪費,要勤儉持家,從而達到弘揚民族優良傳統美德的習俗。
大掃除
這個大家可能是最先想到的,對對對!也是最麻煩的,積攢了一年的灰塵,也該讓他們見見光了,消消毒了。哈哈!
放鞭炮
話說記憶中的過年總是在鞭炮聲度過的,孩子們總是成群結隊的放著炮,捂著耳朵,那種感覺現在已經越來越淡薄了,他們都說現在的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最近這幾年不是為了治理空氣汙染啊什麼的,城市裡面大部分已經不讓放炮了,雖然心裡蠻不舒服的,但是為了能有一個好環境的還是表示支援的。
吃餃子
這個也就不多說啥了,我相信北方的人們,腦海裡總會有那麼一幕,孩子和爸爸擀皮,媽媽包餃子·······這代入感滿滿。
剪窗花
小年的民俗活動多種多樣,多是為了過大年做準備,剪貼窗花也是其中一項。據介紹,窗花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花樣繁多,樣子討喜。
貼灶神畫像
祭灶,其實小年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除了供奉糖瓜、糕點,還要換灶神畫像。把舊的灶神畫像揭下的同時,家家戶戶也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
-
10 # 不一樣的達人
#丁酉新春#
不同的地方都會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
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我們家過年主要有以下幾個習俗:
1吃餃子
冬至要吃,小年也要吃,大年三十也都要吃,而且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熱乎乎的餃子其樂融融的樣子會更有年味。
2.貼窗花
過了臘月二十三,便離春節很近了,挨家挨戶就開始裝飾自己的家裡忙叨開了。窗花一般都是自己剪,手巧的老年人帶著孫子孫女一起剪漂亮的窗花貼上,好一副喜氣洋洋的畫面。
-
11 # 社畜王小銳
#丁酉新春#
過會!然後六月份也有場會!我查百度應該是“忙罷會”和傳統廟會差不多吧。今天剛過完。已經兩年沒有回家過會了,小時候提前兩個星期就開始期待搭戲臺,然後期待過會,然後親戚們都來,熱鬧!逛街,買玩具,吃小吃,現在慢慢的長大了心勁兒不比以前。慢慢的也找不回以往的感覺,現在過會人也變少了,也許正在慢慢消失!
-
12 # 江湖一壺酒
#丁酉新春#
在老家安徽,除了北方普遍的喝臘八粥、小年掃除、吃餃子、初二走親戚等等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習俗。
壽縣春節習俗在壽縣,大年三十一天全家誰也不準吃早飯和午飯,只准吃一頓年夜飯。 吃年夜飯,必須要有一盤鮮魚,但這盤鮮魚任何人不準吃(意味著年年有餘),只有過完大年初三才能動筷吃這盤魚,人人都要吃上一口。吃年夜飯時不準說話(意味著埋頭大發財),吃年夜飯一定要留點飯在碗中。 大年三十、初一、初二、初三,四天不許重新開鍋做飯,這也是壽縣當地一特色的年俗。所以,大年三十晚間的每家年夜飯做得很多,有的家庭鍋能做多少飯就做多少飯。 大年三十的年夜飯,做得也很有特色。所有人吃罷年夜飯後,年齡最長者將剩下的飯盛出,然後在灶上慢慢烹製鍋巴,大約半個多小時後,一個整體鍋狀的鍋巴就新鮮出爐了。這時,老人虔誠地用雙手將它放在稻屯上(任何人不準吃),意味著來年大豐收。 宿州春節習俗在宿州地區,從臘月二十四開始,百姓就開始準備年貨。還要蒸饅頭、炸出各式的面制小糕點。第一鍋饅頭出爐後要燃放鞭炮以祭灶神。在大年三十的中午吃團圓飯,飯前會放一串鞭炮,菜相當豐盛,但不一定有米飯也可以是稀飯,晚飯卻很簡單,只是吃些麵條或元宵,晚飯後開始捏扁食,全家動手。扁食是作為年初一的早飯,素餡,主要以青菜、雞蛋末、粉絲末作為原料,包制時隨機放進一些硬幣、一元、一角、五角等。扁食完工後,會有一個自願“守歲”的家人照看。初一早飯時,誰吃到包有硬幣的扁食,就代表誰會在這一年裡財運亨通,而且硬幣面值越大,就證明賺的錢越多。在宿州地區,拜年是在年底進行,大家提著禮品看望親戚。而在正月初二、四、六等雙日期的日子裡,晚輩再到長輩家,這時還會收到長輩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 黃山春節習俗黃山春節和保持著古徽州的傳統,趁這假期,春節外出過年!旅遊和休閒還有愉悅同時進行,到黃山體驗徽州人家的過年習俗!吃八大碗,土雞,筍尖燉火腿,米粉蒸肉,瘦肉丸……放煙花,鞭炮,下雪還可以堆雪人回到童年時代,老少皆宜。上山敲響新年的鐘聲企盼美好的一年到來!運氣好還可以看到雪景,雪景可是一年當中黃山最美的景色了。黃山的冬天,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北風呼嘯,冰雪難耐,令人生畏。其實這裡冬天的氣候特點是寒而不凍的。不僅如此,冬季黃山景色更佳,冬雪就是冬遊黃山的一個亮點。黃山的冬雪,妙在雪與黃山的松、石、雲、泉巧妙而完美的結合。
-
13 # 每日三分鐘
#丁酉新春#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據說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由於華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儲存,必須隨時烹煮。[2]
由於每家都有爐灶小年祭灶,所以由此產生一個傳說,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一位監督員-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爺、灶王),以監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灶神將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玉皇大帝根據彙報來決定下一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來繼續監督這家的作為。祭灶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
具體操作方式:由於一般每家在灶臺附近貼有灶神畫像,有時還有灶王奶奶畫像陪伴,經過一年煙熏火燎,畫像已舊,面目黢黑。要把舊像揭下,用稻草為灶神扎一草馬,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還要賄賂他,用一塊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說好事,然後和草馬一起燒掉。這個過程被稱為辭灶。新年後再買一幅新畫像,將灶神請回貼上。在中間這幾天內,由於沒有灶神的監督,一般人放量暴飲暴食、聚眾賭博,放縱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時也認為不應該犯的小過錯。
回覆列表
在江蘇徐州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定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後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後,曾借《經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後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裡,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地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中國封建社會里,諸教並存,神靈之數高達萬千之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可能是為了簡化統一,易記易行的緣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說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並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的祭灶節日。
山西境內,絕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陽城等少數地方是臘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在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了說話,上天后嘴被餳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是給狐狸、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說它們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點一下。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臺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後,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說法,祭灶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民間傳說,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裡,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裡,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在晉北地區流傳著“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裡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麵。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家,清理箱、櫃、炕蓆底下的塵土,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其一是“ 二十三,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糰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迫和準備工作的緊張。
其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心理。
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種戲劇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於四進土,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的說法,體現了民間對戲劇故事的偏愛。有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制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戶,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型別。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 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米麵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臘月二十三以後,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髮。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乾淨,不留一點汙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