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神工高
-
2 # 木雞10
元末的朱元璋當了皇帝后,把他的敵對勢力都打入社會底層,女的當妓女,男的當龜公。而且,服裝上有所區分,也就是綠色,帽子也是綠色。於是,一個男人如果戴綠色的帽子,就是龜公。引申開來,後來把戴綠色帽子作為妻子與人通姦的代稱。
妻子通姦在目前讓人難為情,但並非古今中外一貫如此。在歐洲中世紀直到啟蒙運動之前,貴婦人與騎士的婚外情,是收到丈夫默許的。伏爾泰與情婦同居時,其本夫也有時一起生活,大家相安無事,可見一斑。
-
3 # 糖糖的五千年
現如今,“綠帽子”成了嘲諷婚姻不忠人士的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夫妻雙方,有一方出軌,那麼另一方就是被戴了綠帽子。那麼“綠帽子”的典故是怎麼來的呢?
在古代,尤其是唐宋之前,似乎並沒有關於綠帽子的歧視,比如《三國演義》的描寫:“船漸近岸,見雲長青巾綠袍,坐於船上......”
又有《詩經》中的說法:“綠兮衣兮,綠衣黃裡。心之憂矣,曷維其已!”
顯然,在當時,“綠帽子”的概念還不是這個意思,綠色也並沒有被賦予其他的引申義。
但是到了元明兩代,“綠帽子”漸漸就稱為了特指家中另一位出軌的詞了。
據說在元代,綠頭巾正式成為官方對某類人的鄙視的標誌,《元典章》規定:“至元五年中樞省札,娼妓穿皂衫,戴角巾兒,娼妓家長並親屬男子,裹青頭巾。”
也就是說,從元朝開始,娼妓之家、家長和親屬男子都要裹綠頭巾。而到了明代,依然使用這一習俗,規定專業樂戶,也就是歌舞的賤民群體,需要佩戴綠頭巾作為標誌,以此形成對樂戶的侮辱。
隨著這一制度在民間的推廣,當時的江南地區,只要有男子的妻子出軌,便可用綠頭巾來侮辱。
而清朝時代,隨著小說創作潮流的到來,大量文人在小說的寫作中也使用了當今的綠頭巾、綠帽子的說法,也就形成了普遍意義的“綠帽子”。
此外,關於綠帽子,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典故:
說的是有一家人,男的經常外出做生意,女的獨守空房寂寞難耐,漸漸與街市上一個賣布的好上了。於是丈夫外出做生意的時候兩人就經常廝混在一起。
直到有一次,丈夫突然提前回來,差點抓個現成。於是妻子想了個辦法,問賣布的要了一塊綠色的布,給丈夫做了一頂帽子,每次丈夫要出遠門便讓其帶上並對他說:“外面風沙大,戴上就不會弄髒頭髮,而且你這樣看上去特別俊。”
丈夫聽了非常高興,便照做了。於是每次丈夫一戴著綠帽子出門,賣布的便大搖大擺來到其家中,與其妻子混在一起,漸漸地,綠帽子的故事就這麼傳開了。
-
4 # 君馨看世界
青色在一定程度上作為“賤”色,《聞見錄》中記載唐代地方官吏對犯罪之人“不加仗罰,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可窺一二,白居易在被貶江州司馬時,《琵琶行》中也用“青衫”代稱。
綠色在中國曆代的顏色評等上,乃是最低階的顏色,唐代的官吏,品級不夠高大上的,也會穿綠衣服,同樣是白居易的一首詩《懷微之》有詩句曰:分手各拋滄海畔,折腰俱老綠衫中;李白在《古風》中有“綠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也可以為之佐證。
到了宋朝,《夢溪筆談》中則記載,一個玩世不恭的貴族青年出門戴了頂綠頭巾,結果被官服抓了,並被質問:巾帽用青,屠沽何異?
意思是,你一個公子哥,戴個綠頭巾,和屠戶、賣酒的有什麼區別?
-
5 # 文儒風
導讀:綠帽子,本意指綠色的帽子,現在多意指伴侶出軌。隱含的意思是伴侶的一方和其他人偷情、相好,另一方就被稱做是被戴了綠帽子。而被人戴綠帽子是件很不光彩、很丟人、丟臉面的事情。"綠帽子"相傳已久,雖然說法不一,但大概意思是一致的,後來大家便把這類事情叫做給人戴了"綠帽子"。
中國有五千年曆史,使文字的使用也達到了登峰造極,好多俗語,我們平時用它、聽它,習以為常,卻沒注意過它的來歷或出處,為什麼它會表達這個意思。
相傳,古時候,有一對夫妻。妻子是一位主婦,生得嬌豔可人,平時在家裡做點針線活,因生得貌美,早就已招徠一些狂蜂浪蝶追求;丈夫是一個生意人,要經常到外地去做生意。兩口子的日子過得也富裕,在丈夫外出的日子裡,妻子就不免枕冷襟寒、寂寞難耐。終於有一天,妻子忍不住跟街市一個賣布的好上了,在丈夫外出做生意的時候,他們就巫山雲雨地在一起廝混。有一次,丈夫回家後三個月都沒有外出,直急得那個賣布的天天在他們家附近打轉。一天,丈夫騎著馬到城外打獵去了,經過街市,那賣布的見了非常高興,以為他又要外出做生意,當晚就迫不及待地竄進了妻子的臥室,準備和相好幽會。
當晚丈夫回來了,幾乎將他逮了個正著,妻子也嚇了個半死,那賣布的只好哆嗦在人家的床底一整晚。這件事後,妻子就向那賣布的要了一塊綠色的布料,做了一頂帽子給丈夫,還和那賣布的約定,當你看見我丈夫戴上綠帽子外出的時候,你就可以來了。過了幾天,丈夫又要外出做生意了,妻子趕緊拿出那頂綠帽子對丈夫說:“外面的風沙大,戴上就不會弄髒頭髮。而且這顏色讓你看起來很俊,以後你每次外出我都為你做一頂,就像我跟在你身邊一樣,你就不用牽掛我了。”丈夫聽了很開心,以為自己真的很俊,於是高高興興戴上那頂綠帽子,騎著馬得意洋洋穿過街市,到外地做生意去了。當晚,他妻子就和那賣布的睡在他的床上。以後,那個賣布的凡見了那丈夫戴著綠帽子外出時,心裡都不禁心花怒放:“哈!你的綠帽子真是很俊,不過今晚該到我俊了。”於是,綠帽子的說法就這樣傳下來了。當然這種說法只可拿來逗樂,不可當真。古時沒有電視網際網路,他們的事不會流傳那麼廣的。那麼綠帽子這個詞究竟怎麼來的?這還得從中國人對色彩的傳統觀念說起。我們都知道漢民族向來是重色彩的民族。《禮記》裡講:“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後來秦滅周,又尚黑;漢滅秦,武帝“易服色”,改為尚黃。隋唐建立後,正式把服飾的顏色作為區別貴賤尊卑的一種手段。太宗貞觀年間規定:皇帝就穿黃色的龍袍,百官中,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緋(深紅),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青。以後各朝代均大體沿襲此法。由此可見,綠色青色排名最後,在官場上是低賤的代表。
把綠頭巾定義為妻子通姦應在元朝之後。據《元典章》載,當時規定娼妓家長和男性親屬要裹“青頭巾”,而青、綠二色相近。此例一直沿用至明朝,《明史·輿服志》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下詔規定教坊樂人和伶人要戴青巾,而樂人、伶人之妻通常都是樂妓、女伶,雖然以賣藝為主,“綠帽子”一詞則是清以後的用法,易實甫作《王之春賦》就有“帽兒改綠,頂子飛紅”之句,描繪了當時官場的性賄賂。於是“綠頭巾”或“綠帽子”就成為妻子與人通姦的男子之代稱了,這種用法亦流傳至今。
形成因素
綠帽子形成心理和主要因素
心理因素
綠帽子的產生有多重心理因素,因人而異,很大程度上與男性出軌的心理有相似之處。
後悔心理:部分女性在結婚前對婚姻往往不是把感情需求和家庭需求放在首位,而是錯誤地追求一種婚姻的附加值。例如男方經濟條件,男方家庭條件,男方家人是否好相處等。而實際上,婚姻的附加值是可以替代的。附加值在婚後得到以後便變得不再受到重視。這個時候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悔心理。這是一個麵包與愛情的古老理論。而實際上無論選擇麵包還是愛情都會後悔。人們總是希望麵包與愛情兼得,當無法兼得的時候,選擇一種而放棄了另一種。但在接下來的生活中,缺少另一種的問題就會隨之凸顯。這個時候就會十分後悔,覺得當初的選擇是錯誤的。而往往忽視了正在擁有的快樂。因此,婚前應當考慮多方面因素,儘量能夠二者兼得,如果不能,也要慎重選擇。而婚後應當多多注意已經擁有的快樂。
寂寞心理:
一種情況,由於工作原因或是兩地分居,一些丈夫經常不在妻子身邊。如果這樣的丈夫忽視家庭關懷不關心妻子,不經常寫信或以其他方式表達對妻子的思念之情。二種情況是,丈夫應酬過多,經常晚歸。三種情況是,丈夫缺乏家庭責任感,婚後依然和朋友花天酒地,自由玩耍,完全忽視了家裡還有一個等待的妻子。久而久之,必然使夫妻之間的感情趨向淡漠,使妻子產生寂寞心理,感到沒有精神依託。此時,如果遇上合適的異性恰好能夠填補這一空白,妻子就可能喪失抵禦誘惑的能力。
渴望心理:婚後生活或多或少與婚前有所不同,但是也不應當完全平淡。很多男性出軌者抱怨妻子婚後沒有戀愛時期的激情,或者性生活趨於冷淡。其實,女性婚後一樣有類似的需求。如果丈夫因為性功能障礙,不能滿足妻子正常的生理需要,或因為追求事業終日忙碌,忽視了給予妻子溫情,沒有了婚前的浪漫,久而久之,就會使妻子產生渴望心理,從而有可能"紅杏出牆"。
優越心理:有的妻子或姿色出眾,或地位不凡,或事業學歷突出,而丈夫各方面平庸甚至很差,這樣的差距如果過大,妻子就會產生優越心理。而如果此時丈夫不思進取,久而久之,更容易使妻子"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從而覺得丈夫配不上自己。所以各方面條件都比丈夫好的妻子出現婚外戀的機率大。
主要誘因
第一大誘因:
生活開始缺乏激情。有的男人一結婚卻往往就沒有了往日激情,對自己的女人日漸疏懶。
第二大誘因:
便利的條件。有的女人自身條件出色,出軌比男人更容易找到物件。有的女人一生比男人面臨更多的誘惑,研究表明,任何一個稍有姿色的女人從小到大從婚前到婚後都應有數不清的被男人糾纏的經歷
誘發原因
誘發綠帽子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有很多男人對他的女人做到了無微不至地關懷,睡覺抱著,吃飯帶著,上班想著,時刻沉迷於這型別男人自以為是的愛情故事,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男人的一廂情願,這是非常危險的。在愛情的天平上,誰付出越多,誰就無足輕重,如果這型別男人總是付出、付出,這就想當於給對方不斷地新增愛情砝碼,勢必導致天平的指標偏離自己,讓自己變得很輕浮,最終不被女人重視,容易誘發戴綠帽子。
2.企業家應酬太多,每天要處理很多事務,在情感上顧及不了妻子,時常陪客戶去一些色情場所,一旦把握不住就釋放了激情,回到家中倒頭就睡,在身體上滿足不了妻子,容易誘發戴綠帽子。
民工的生活大多艱苦,這些民工的妻子很無奈,為了尋求物質和金錢,便容易誘發戴綠帽子。
大學生雖然很單純,但是很多女生同時擁有幾個男朋友的情況也是不少的,很多女生想換新男朋友卻不想跟原來的舊男朋友分手,害怕跟舊的男朋友分手了,新的男朋友卻沒有著落,這樣感情就出現了"空載"的狀況,便給舊男友容易誘發戴綠帽子。
高學歷群體也是容易誘發戴綠帽子人群,有些高學歷的男人駕馭了知識卻駕馭不了女人,這些高學歷的男人在考場上的主動性削減了在情場上的能動性。男人別想拿畢業證書來壓倒女人,那是很古老的手段。
3.帥哥當中有陽痿者也有不陽痿者,陽痿者當中有帥哥者也有不帥者,帥哥與陽痿沒有必然的聯絡。但研究表明,帥哥與陽痿患者最容易被戴上綠帽子。帥哥給女人一種不安全感,很多帥哥明明沒有外遇,可總是不被人相信,這些人的女人或女友一但被帥哥冷遇或傷害了,就會極力去尋找一個愛情的支點來實現她與帥哥之間的人格平等,便誘發戴綠帽子。
常用語
至元明時,政府部門更要求娼妓家中的男人都得戴綠頭巾。從此以後,就用戴綠頭巾、綠帽子等來譏諷妻子有外遇或淫行的男人。於是女人紅杏出牆,自家的男人便戴起了綠帽,所謂紅花還得綠葉配,一紅一綠交相輝映,真乃"紅杏枝頭春意鬧"也!
-
6 # 拍石阿拉善
首先,說起綠帽子的由來,還和齊國的一個國君有關:話說齊國國君齊莊公搞出來的。這位國君說白了很好色,而且有著跟後代的梟雄曹操一樣的癖好,喜歡別人的妻子,也就是少婦。而在一次宮廷家宴上,齊莊公看到上大夫崔杼的老婆十分漂亮,簡直就是傾國傾城,色心頓起。
自看上崔杼的漂亮老婆後,齊莊公按耐不住自己的內心喜悅,做了兩件事:第一,經常派崔杼出國公幹,或者到地方去視察,反正就是讓他老出差,儘量不在家;第二,經常有事沒事就往崔杼家跑,這個你懂的,一來二回,加上國君的威逼,崔杼的老婆也不得不從了。自此之後,齊莊公那是如魚得水,逍遙快活,而且也特別得意,因此,有一次偷完情後,竟然在崔杼的家裡面偷拿回了一頂綠色的帽子。而且為了炫耀,他還把這頂綠色的帽子賞給了大臣,內心的誇耀之情溢於言表。
而不久後,這個招搖的綠帽子事件就傳到了崔杼那裡。崔杼頓時茅塞頓開,本來以為國君經常來家裡是對自己的器重,沒想到玩的是套路,愛屋及烏啊!崔杼感到奇恥大辱,因為當時其是上大夫,掌握相當的軍政大權。因此,一次,其假稱生病,沒想到不出所料,齊莊公上門來探望(也是想乘機探望老情人),結果被事先安排好的刀斧手衝出,在逃跑過程中被劍射中屁股,最後被亂刀砍死。
至此留下了一個綠帽子的典故,在時刻提醒人們注意綠帽子的危險。而且,從這個典故也可以看出,給人戴綠帽子那是奇恥大辱,狗急了也會跳牆的
-
7 # 浮生說歷史
“綠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
綠帽子的說法曾經有個民間典故。與現代的“綠帽子”所代表的含義相同,說的就是古時候有一個已婚婦女不甘寂寞為了與情人相會而不被丈夫發現,就扯了塊綠布給他做成了綠帽子,用以作為招呼情人來家裡私會的訊號。每當他的丈夫帶著綠帽子出去了,情人看見知道偷情安全就會到婦女的家裡去私會。
但是民間傳說尚不可考,而在歷史上“綠帽子”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它所代表的含義歷朝歷代都有些許差別。 其實古人喜歡以顏色來劃分等級尊卑,而在中國歷史上綠色是最低階的顏色。早在周朝人們就以黑色為尊,所謂“上玄下纁(xun)”,為帝者,所穿衣服皆以黑色為主色,下襬為淺紅色。後來黃色成為了皇家的壟斷顏色,並且禁止平民穿黃色,否則視為對天子的不敬。
而綠色早在東漢時期就是貧民或賤民的頭上應該穿的顏色,但是古時候的綠色可能與現在鮮豔的綠色有所不同,應該是一種經過漂染之後接近於白色的灰綠色。 在唐代的時候,也經常會令犯人戴綠色頭巾,因為綠色是低賤的顏色,以此來懲罰羞辱他們,
《聞見錄》中:“不加杖罰,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就是最好的證明。
元代開始,碧綠色、綠色的服裝都是“娼妓”的專屬服裝,乃至他們的直系親屬都必須要穿戴綠色的頭巾,用以來證明自己低賤的身份,除此之外國家還總是將他們列為特殊的人群,給予特殊對待比如,不允許他們走路的中間,只允許走路得兩側。
在元代以後,綠色頭巾也漸漸成為了現在的綠帽子,含義也許我們現代的詞彙含義一致了。
-
8 # 何必強求
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條大河,在河岸邊走一個洞,裡面住著一對王八,一雌一雄。隔壁還有一個洞,這個洞裡住著的是一條光棍公蛇。
典故描寫王八妻子美若天仙(王八看綠豆,對眼了),王八丈夫形象猥瑣(沾點邊),單身雄蛇英俊瀟灑(口味好重),日久天長,王八妻子與單身雄蛇產生愛慕之情(這個不算跨界吧),作出苟且之事(真能整)。
這個王八丈夫每每外出忙活的時候,王八妻子就春心蕩漾,耐不住心情躁動之時,便與光棍蛇苟且偷歡。
時間一長,這王八丈夫有所察覺,它就故設圈套,將奸蛇淫王八捉姦在床,光棍蛇挺厲害,與王八丈夫決鬥,王八丈夫不敵,被趕出洞,光棍蛇名正言順的與母王八做起了夫妻。世事無常啊!
怎奈公王八忘不了母王八,母王八也覺得內疚,便在蛇外出時,又搞起了老勾當,招來公王八重續夫妻之歡。有時蛇回來,公王八躲閃不及,便藏在荷葉之下,蛇也裝作不知(自知理虧嗎?),慢慢的訊息傳到了人類(咋傳的呢?),人類便開始用此典故,來替代難言之隱。這就是當王八和戴綠帽子的由來(這句話靠譜)
-
9 # 歷史地平線
一句話回答版:
元朝時期規定,妓女的老公在出門時,必須頭戴一條綠頭巾來表明身份,這就是“綠帽子”的最初由來。
以下為較詳細版,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多瞭解一下~
中國古代對於顏色的好惡傾向由來已久。
其中,最喜愛、最上得了檯面的5個,則分別是青、赤、黃、白、黑,美其名曰“正色”。
究其原因,主要是與五行、五德等進行對應,很多朝代皇帝的衣服也基本都是從正色中選取,比如黑、黃等
秦始皇
而正色之外的顏色都稱為“間色”,指由五大正色混合而成的顏色。
而正色和間色,則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明貴賤、辨等級”的工具。
毫無疑問,“綠”是間色的一種。
那麼,“綠色”和咱們現在所說的“被綠”這層意思,又是怎麼扯上關係的呢?
古代,各社會階層之間分化嚴重,而要說起地位最低下的,大概要數“賤籍”了。
賤籍又稱“賤民”,不屬於“士農工商”等法定的社會等級,也不能和其他階層的人通婚,而且生下來的孩子,還是賤籍。換句話說,“賤籍”是世襲的。
毫無疑問,妓女的屬於賤籍的。
統治者們當然不會允許這些地位低下的人穿不符合身份的衣服。
元朝時期,朝廷就規定,妓女們只能穿紫色,以和常人區分開來,
而正如前文所說,身為賤籍的人無法和其他階層的人通婚,當時的妓女只能和同樣隸屬於“賤籍”的男性“倡優”結婚。所以相對應的,朝廷規定:男性倡優必須要在頭上系一條綠頭巾來表明低賤的身份,讓人一看就知道你家有風塵女子。
娼妓穿皂衫,戴角巾兒;娼妓家長並親屬男子,裹青頭巾。——《元典章》
自此,綠頭巾就和老婆是娼妓聯絡了起來。這個典故傳到現在,就變成了人們常說的“綠帽子”。
所以,“綠帽子”中國古代統治者在“低賤”的顏色與“低賤”的社會身份之間建立聯絡的產物。
-
10 # 荼蘼香晚
綠帽子源自唐朝樂戶,樂戶是賤民,罪犯罪不至滅族,其家屬通常入為樂戶,一般世代不得脫籍,且只能是樂戶之間通婚。樂戶通常有一個家長,男性叫“倡”,女的叫“伎”,以在宴席上歌舞演奏為主業,也提供女色身體服務。“倡”跟“伎”專業上都擅長樂器及表演,但在事務上另有分工,“伎”兼任出賣女色,“倡”兼任接活,兼任類似現在所謂“拉皮條”,妓院“龜公”的角色。
古代五色當中,綠色、青色屬於間色,為低賤之人所穿戴。《新唐書·肅宗七女傳》:“阿不思之妻隸掖庭,帝宴,使衣綠衣為倡”,意思是阿不思的妻子在宮廷裡做奴隸,肅宗舉行宴席,讓阿不思的妻子穿上綠衣扮演倡的角色。由此可見,在唐朝,“倡”是穿綠衣的。
“倡”是否帶綠帽子,暫時找不到直接證據。但通常認為唐朝樂戶中的“倡”及妓院的“龜公”都是頭帶青巾。到了元朝,《元典章·禮制·服色》:“娼妓之家,家長及親屬男子裹青巾”,則明確證實,樂戶之家的家長及男性“倡”是帶青巾的。中國古代顏色所代表的社會意義,基本是一脈相傳,以此推論,唐朝樂戶的家長及男性“倡”帶綠色頭巾或青色頭巾是靠譜的。
唐朝樂戶中的“倡”及妓院的“龜公”都是頭帶綠巾或青巾,於是“綠巾(青巾)”就成為“倡”和“龜公”的代稱。古代綠色青色顏色相近,通言之無別。頭巾就是裹頭之布,通言之也算是帽子。於是民間稱之為“綠帽子”,成為“倡”及“龜公”的代稱。現在把伴侶的一方出軌,另一方就被稱做是被戴了“綠帽子”,正是由此而來。
回覆列表
古時候,有一對夫妻。妻子是一位主婦,生得嬌豔可人、風韻猶存,平時在家裡做點針線活,因生得貌美,早就已招來一些狂蜂浪蝶追求;丈夫是一個生意人,要經常到外地去做生意。兩口子的日子過得也富裕,在丈夫外出的日子裡,妻子就不免枕冷襟寒、寂寞難耐。
終於有一天,妻子忍不住跟街市一個賣布的好上了,在丈夫外出做生意的時候,他們就巫山雲雨地在一起廝混。有一次,丈夫回家後三個月都沒有外出,直急得那個賣布的天天在他們家附近打轉。
一天,丈夫騎著馬到城外打獵去了,經過街市,那賣布的見了非常高興,以為他又要外出做生意,當晚就迫不及待地竄進了妻子的臥室,準備和相好幽會。當晚丈夫回來了,幾乎將他逮了個正著,妻子也嚇了個半死,那賣布的只好哆嗦在人家的床底一整晚。
這件事後,妻子就向那賣布的要了一塊綠色的布料,做了一頂帽子給丈夫,還和那賣布的約定,當你看見我丈夫戴上綠帽子外出的時候,你就可以來了。過了幾天,丈夫又要外出做生意了,妻子趕緊拿出那頂綠帽子對丈夫說:“外面的風沙大,戴上就不會弄髒頭髮。
而且這顏色讓你看起來很俊,以後你每次外出我都為你做一頂,就像我跟在你身邊一樣,你就不用牽掛我了。”丈夫聽了很開心,以為自己真的很俊,於是高高興興戴上那頂綠帽子,騎著馬得意洋洋穿過街市,到外地做生意去了。
當晚,他妻子就和那賣布的睡在他的床上。以後,那個賣布的凡見了那丈夫戴著綠帽子外出時,心裡都不禁心花怒放:“哈!你的綠帽子真是很俊,不過今晚該到我俊了。”於是,綠帽子的說法就這樣傳下來了。
擴充套件資料
唐代李封做地方官時,強制犯人頭裹“碧頭巾”以示羞辱,導致當地人以“綠帽子”為奇恥大辱。“李封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日數為等級,日滿乃釋。吳人著此服,出入州鄉,以為大恥。”——《封氏見聞記》
北宋孫伯純在蘇州做官時,指責當地不學無術的子弟:居然戴青色的巾帽?讀書人的臉都被你丟光了!
中國古代歷來重色彩,漢武帝之後,儒家禮樂制度的建立,也伴隨著服飾的尚色制度的建立,班固在《漢書·刑法制》有載“奸邪並生,赭衣塞路”,規定罪犯需穿赤褐色的衣服。服飾的顏色也成為區分貴賤以及尊卑的一種手段。
青色在一定程度上作為“賤”色,《聞見錄》中記載唐代地方官吏對犯罪之人“不加仗罰,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可窺一二,白居易在被貶江州司馬時,《琵琶行》中也用“青衫”代稱。
綠色在中國曆代的顏色評等上,乃是最低階的顏色,唐代的官吏,品級不夠高大上的,也會穿綠衣服,同樣是白居易的一首詩《懷微之》有詩句曰:分手各拋滄海畔,折腰俱老綠衫中;李白在《古風》中有“綠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也可以為之佐證。
到了宋朝,《夢溪筆談》中則記載,一個玩世不恭的貴族青年出門戴了頂綠頭巾,結果被官服抓了,並被質問:巾帽用青,屠沽何異?
意思是,你一個公子哥,戴個綠頭巾,和屠戶、賣酒的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