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甬城阿斌
-
2 # 太思錢想厚
這個跟清朝很重視祖制有關,清初,或者說,後金時期,大貝勒代善讓位給皇太極,後來多爾袞逼豪格讓位給福臨(就是順治),從而,在制度傳統上就沒有強調皇長子繼承。
-
3 # 韓戀橙
因為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沒有漢族大臣“嫡長子繼承製”那種迂腐思想,有種我是蠻夷我怕誰的味道,反而淘汰了落後的嫡長子繼承製,乃中國之幸也!
-
4 # 瓊林夜話
蟹妖~~~
清朝自努爾哈赤以來直到宣統皇帝,共經歷了十二個統治者。
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位。
皇太極死後,第九子福臨繼位。清朝入主中原,年號順治。
順治死後,第八子玄燁繼位,年號康熙,平三藩,收臺灣。
玄燁死後,第四子胤禛繼位,年號雍正。
胤禛死後,第四子弘曆繼位,年號乾隆。
弘曆死後,第十五子顒琰繼位,年號嘉慶。
顒琰死後,第二子綿寧繼位,年號道光。
綿寧死後,第四子奕寧繼位,年號咸豐。
奕寧死後,獨子載淳繼位,年號同治。
載淳死後,無子,道光第七子的兒子載恬繼位,年號光緒。
光緒死後,無子,溥儀繼位,年號宣統。
從上面可以看出,清朝皇帝的繼位似乎並沒有定律,既沒有什麼嫡長子繼承製,也沒有什麼兄終弟及,繼位的皇帝完全靠的是前任皇帝的指定。
那麼,前任皇帝根據什麼指定呢?福臨、玄燁的繼位靠的是孝莊太后的犧牲和多爾袞的力排眾議,畢竟這兩位都是幼年繼位。
康熙時期,原本是由嫡長子繼承的。康熙的皇后生下了後來的太子,只不過這個太子不讓人省心,被兩立兩廢。廢除太子後,四子胤禛憑藉才幹贏得了康熙的賞識。
雍正時期,四子弘曆被康熙親自調教,再加上弘曆本身優秀,讓他繼位也在意料之中。
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皇帝基本是在自己兒子中選擇優秀者繼位。這樣的好處在於不會出現明朝時期亂來的君主,可以維持清朝的統治。
-
5 # 男人研究所
清朝在最開始也有類似於中原嫡長子繼承製的繼承傳統(還沒有上升到制度),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一直就被當作接班人培養,可惜後來由於褚英與諸大臣不合,自己也存在問題,努爾哈赤被迫將他圈禁,最後處死。
努爾哈赤在後期實行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共同主政的格局,臨死沒有指定接班人(估計他就想讓四大貝勒集體主政),最後皇太極在鬥爭中勝出,繼承了汗位,後來又稱帝。
皇太極死得突然,也沒有指定接班人,他的弟弟多爾袞和長子豪格開始爭,結果最後貴族集團達成妥協方案,讓六歲的福臨(順治)繼位,多爾袞和濟爾哈朗(鄭親王)輔政。
康熙時期,三藩叛亂,國家處於危險狀態,同時也為了昭示清王朝是中原正統王朝,爭取人心,康熙決定依照嫡長子繼承原則,立尚在襁褓中的皇后所生的次子(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他也是清朝唯一一個在皇帝健康地活著的時候當過又名有份的皇太子的人,而且還當過兩次),因為嫡長子繼承製度可以說是漢族的一大政治原則,這一舉措對於當時清王朝爭取漢族人心,孤立吳三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後來父子關係不好,鬧出兩廢太子,諸子爭立的局面,讓晚年的康熙傷透了心,臨死決定傳位胤禛(雍正)。
為了避免康熙晚期皇室大戰的悲劇重演,雍正皇帝發明了秘密建儲制,具體就不碼字了,百度一下就知道了。秘密建儲制有效地保證了皇帝意志的高效執行和政權的平穩交接,一直用到咸豐臨死指派八位輔政大臣輔佐同治。
同治、光緒均無子(當然他們也無權),繼承者由當權的慈禧在皇族近親中選擇。
以上基本就是清王朝皇位繼承的概要,手邊沒有資料,全憑記憶,疏漏之處在所難免,還請見諒。
總之,清王朝是有過嫡長子繼承製度的,但後來被秘密建儲製取代,這也是清代皇權專制達到頂峰的一大表現(明朝及之前的皇帝都沒有這麼自由)。早期清王朝滿洲貴族對皇位繼承還有很大的影響,但隨著皇權加強而影響消失。晚清皇權旁落(慈禧垂簾),皇位繼承也由慈禧決定。
-
6 # 長安一少年
謝邀!由於清朝一開始就推行“漢”位繼承製。清初期努爾哈赤一開始也想用嫡長子繼承製,但當時長子褚英和二皇子代善先後被人揭發廢掉,然後努爾哈赤就發現設立儲君在皇子之間和大臣之間鬥爭太激烈,矛盾太大,因此他提出汗位推舉制度,由八旗旗主推出一位大漢,由推舉的漢來繼承皇位。這樣就沒有了嫡長子繼承製一說了。皇太極,順治,康熙都是這樣確立的。到了雍正時期,鑑於之前儲君之位鬥爭過於激烈,因此雍正考慮秘密立儲制,皇帝把儲君是誰寫好放在匣子內掛在正大光明匾後面,等皇帝死了,由顧命大臣拿下匣子宣讀皇帝詔書,確認儲君。這樣就避免了大家都要來爭儲君,而是看皇帝覺得誰合適誰就來繼承下一任皇帝。乾隆,嘉慶,咸豐,道光都是這麼確立的。到慈禧太后的時候就確認懿旨即位制,這是慈禧為了確保已經手裡的權力不會旁落,就用懿旨直接任命誰當皇帝。當時光緒就是這樣操作的。
-
7 # 長沙生活集
這個可以從自身文化和歷史傳承來看。
從文化上,清朝統治者是滿族,是由女真族發展過來的北方少數民族,也是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的文化中,選繼承人本就不是立長,而是立能。因為遊牧民族靠打獵畜牧衛生,逐水草而居,生存條件惡劣。沒有土地這個限定條件,統治者雖然擁有更多資源,但並不具有對被統治者絕對的支配和控制力。這種條件下,如果統治者無法憑自己的能力,帶領大家獲取更多的物質資源,那沒人會追隨他。所以,他們一般不會像漢人一樣出現孩子當皇帝的現象,成吉思汗鐵木真就是最好的例子。當然,選能的話,也就不介意他是否是“長”,大家憑真本事。
而漢族王朝立長,是因為漢民族是農業民族,大家的居住生活和生產範圍比較固定,這樣的社會更穩定,階級分化後,統治階段、精英(如地主、士大夫)階級就佔據了以土地為主的大量社會資源,普通百姓通常只能依附於他們。所以漢族王朝的統治者,只要掌握住權力和資源,繼承人選誰都可以,哪怕是個孩子、白痴。這樣當皇族選繼承人時,最簡單最不引發衝突的方式就是立長,誰是長子這是天生的,“天”決定的,如果立賢的話,“賢”的標準如何定?誰比誰更賢?這很容易引發矛盾、對立。
再看清朝本身的歷史傳承。努爾哈赤之後,是皇太極成為統治者,是他建立的滿清,稱帝。而皇太極自己就不是長子,皇太極之後是順治帝福臨,他也不是長子,是第九子。而且皇太極和福臨,都不是正常指定登基,而是奪得的。而清入主中原時的皇帝順治,後來又是非正常死亡,順治帝死前本想讓事實上的長子福全繼位,但此時的權力掌握在孝莊手裡,孝莊更喜歡玄燁,只好遵從孝莊的意思,讓玄燁登基。
已經入主中原了,康熙帝玄燁本來是按照漢人的傳統,選了長子做太子,作為皇位繼承人的,無奈長子不爭氣,又幾立幾廢,最後雍正繼位還是經歷了九子奪嫡。此後吸取這一教訓,都不再立太子,而選擇秘密立儲。
-
8 # 二曲人
清朝其所以不重視嫡長子繼承製,與其立國過程密不可分。明萬曆十三年(1583年)努爾哈赤繼承祖、父遺志,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的事業。五年後先行統一了建州各部,但整體實力仍然比較弱,不足以馬上統一海西女真各部,更不足與大明抗衡。努爾哈赤分析形勢,明確主次矛盾;收斂羽毛,對明朝表現得十分恭順,接受明朝的封號,自己親自多次到北京進貢。明朝比表面現象所迷惑,對努爾哈赤採取寬容的政策;而努爾哈赤則抓住時機經營自己的事業,用了近十九年時間先後擊敗了哈達、輝發、烏拉、葉赫等海西女真四部,基本完成了統一女真各部的目標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創立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組織女真各部進行生產和戰爭。為了便於自己統治,努爾哈赤把自己的親屬分別派往八旗擔任旗主。為了建立有威權的上層統治,又在1636年建立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員有王朝宗室貴族中的王爺與八旗固山額真(旗長,隸屬旗主)、議政大臣。最初設立時,此會議權力極大,能夠決定皇位繼承這樣的最大事項;就是其他事項,只要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的,皇帝也不能更改。順治、康熙時期,會議權力逐漸縮小,雍政設立軍機處後,議政王大臣會議有名無實,由皇帝一人專制了。
綜上所述,清朝立國時就不存在嫡長子繼承製度,而是大家(議政王大臣會議)公推皇帝,如皇太極上位,就是履行了公推手續的。就是順治帝上位、甚至康熙帝上位,還都有公推的意思。所謂公推,是推賢不唯推嫡長;雖然後來逐漸由皇帝一人說了算,但這種立賢不唯立嫡長的制度還沒有完全拋棄。如果對從周朝以來的立嫡長、立長制度進行總結,清朝的推賢不推嫡長或立賢不唯立嫡長制度還是有長處的。當然,皇帝喜好並不代表賢,但起碼比立嫡長、立長的選擇面擴大了,對國家的君主來源多了選擇,避免了司馬衷式皇帝的產生。
-
9 # 可可潘琴
據瞭解清朝幾百年,皇后生的嫡長子就出在康熙朝!就是太子胤仁!後來又是三廢三立!中不能立為即位者!才發生九王奪嫡!所以在清朝不尊重這嫡長子!而是大都皇后少產子,或不成器!
-
10 # 有得觀史
清朝開始試行嫡長子繼承製的是康熙皇帝,結果以失敗而告終,雍正吸取教訓,創造出秘密立儲制,一直延續下去,嫡長子繼承製就沒有實行起來。可以說,康熙嫡長子繼承製試點的失敗是導致大清朝不重視這一制度的根本原因。
努爾哈赤駕崩,沒指定繼承人,但是留下遺言,新汗王由親王和郡王推舉產生。這種方法我們稱之為貴族公推制。皇太極和順治皇帝都是透過貴族公推制產生的。
採取貴族公推制,可以保證有能力的人掌握大權。清朝初期上升勢頭強勁,就是因為公推制的落實,把皇太極和多爾袞這樣的能人推到了權力巔峰。
順治是入關後第一位皇帝,最早接受漢文化,也比較欣賞漢文化,最有可能實施嫡長子繼承製。但是,順治沒采用嫡長子繼承製,而是臨終指定接班人。原因是順治沒有嫡子。
順治駕崩時兒子都很小,福全九歲,玄燁八歲,常寧五歲,奇綬三歲,隆禧和永幹兩歲。兒子年齡小,他有意讓弟弟繼位,孝莊堅決反對,最後只好從兒子中選。雖然人們常說三歲看老,但實際上這是很難的事情。沒辦法只好從大到小排,福全有眼疾,下一個是玄燁,玄燁很正常,也很聰明,孝莊同意玄燁繼位。
順治拿不定主意,於是徵詢湯若望意見。湯若望說玄燁得過天花,終生免疫,可避免因皇帝換的勤引起社會動盪。最後順治選擇了玄燁,也就是康熙。
康熙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主動採取嫡長子繼承製的皇帝。
康熙在位,立兩歲的嫡長子胤礽為太子。太子長大後與康熙分權,威脅到康熙的皇位安全,康熙廢了太子,引起了九子奪嫡,鬧得他心力交瘁。康熙復立太子,又再次廢掉太子,最後經過深思熟慮決定不再立太子,而是默定儲君。
雍正繼位後,吸取康熙的經驗教訓,創立了秘密立儲制,把擬定的儲君名字寫好了,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老皇帝死了,把秘密立儲的詔書拿出來,新皇帝繼位。雍正之後,秘密立儲成為大清的基本制度。中原政權的嫡長子繼承製就沒興起來。
乾隆、嘉慶、道光、咸豐都是被秘密立為儲君的,嘉慶後來被公開了,那是乾隆當太上皇之後的事,之前是秘密的。咸豐因為就同治一個兒子,無所謂秘密,也無所謂嫡長子,同治無子嗣,光緒也無子嗣,就更無所謂秘密,也更談不上嫡長子了。
大清朝十二位帝王,只有道光是嫡長子。但他能當上皇帝並不是因為他是嫡長子,而是因為嘉慶覺得他最合適才選擇了他。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11 # 楚邾
並不是清朝不重視嫡長子繼承製,恰恰相反,清朝十分重視嫡庶之別。
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世子、長子封爵。世子是親王之一子應襲親王者,原則上是嫡長子,未襲爵以前所封的名位名號;長子是郡王之一子應襲郡王者,原則上是嫡長子,未襲爵以前所封的名位名號。
世子的冊封源於順治朝,順治八年,封鄭親王濟爾哈朗嫡長子富爾敦為世子。此後又有十一位受封世子、長子者,其中鄭親王濟爾哈朗嫡長子富爾敦、簡親王雅布嫡長子雅爾江阿、裕親王保泰嫡長子廣善是真正以嫡長子身份受封;濟爾哈朗嫡次子濟度(富爾敦死後所封)、安親王嶽樂嫡子馬爾渾(第十五子,因嶽樂前十四子中僅第八子存活下來,但其為庶子,故馬爾渾為事實上的嫡長子)、裕親王福全嫡子保泰(福全嫡福晉所生子早夭,保泰為第三子,系側福晉所生,也即實際上的嫡子)、誠親王允祉嫡次子弘晟(嫡長子早夭)、恆親王允祺嫡子弘昇(嫡福晉無子,弘昇為長子,系側福晉所生,事實上的嫡長子)、淳親王允佑嫡子弘曙和弘暻(弘曙獲罪革除後封弘暻,嫡福晉無子,二人均為側福晉所出,弘曙為長子,事實上的嫡長子)均以實際上的嫡長子身份承襲。
後來,因為世子列在親王之下、郡王之上,長子列在郡王之下、貝勒之上,考慮嫡長子與其餘嫡子及庶子身份相差過大,所以乾隆以後鮮有封世子、長子的情況。
其實世子、長子的性質就像皇儲之太子,清朝以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只有一位,主要的原因是客觀造成的,並非主觀的不重視,正如乾隆朝,乾隆元后所生的嫡長子與嫡次子一個被立為皇太子,另一個也曾囑意為太子,但均早夭,所以才不得不另選他人。更何況清代後期,皇族子嗣甚少,選擇權都少有,更遑論去挑選嫡庶。
再者,其實不止清朝,縱觀歷史,真正以嫡長子繼承皇位的都不多。
-
12 #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首先是生不出嫡長子,或者嫡長子實在不頂用。
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但對於漢文化的接受是全方位的,包括繼承製。縱觀清代各皇帝,不是不重視嫡長子,主要是生不出嫡子,要不就是嫡子不爭氣。
努爾哈赤,他最初也是寄希望長子褚英的,但褚英性格暴戾,被努爾哈赤囚禁,最終被殺。接替努爾哈赤大位的是八子皇太極。奪得大位是經過殘酷的“大妃殉葬”之後。
皇太極,皇后生了三個女兒,就是生不出兒子,所以他沒有嫡子。皇太極無疾而終後,長子豪格與多爾袞勢均力敵,雙方各退一步,推6歲的皇九子福臨繼位。
順治帝,兩任皇后都不和睦,沒有嫡子,只喜歡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可惜這個孩子很小就沒了。選擇康熙只是因為他得過天花。
康熙帝有了嫡長子胤礽,被立為皇太子,但這個皇太子把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爛,被兩廢兩立。最終皇位落到了皇四子身上。
雍正帝,嫡子也很小就夭亡了。雍正最喜歡的年妃的兒子也都早亡。雍正因為經歷了九子奪嫡的慘痛經歷,怕兒子們相互殘殺,就設定了秘密建儲制度。他在僅有的三個兒子中選擇了弘曆。
乾隆帝,是希望立嫡子的,他對於永璉的喜愛多年後還念念不忘。可惜,他的兩個嫡子都沒有長到成年。他繼後的兒子,因為媽媽狠狠滴得罪了乾隆,最後連一個封號都沒有。更談不上繼位了。
嘉慶帝,他選擇的就是嫡長子道光。道光也是清代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
道光帝,在四子和六子之間反覆猶豫。後來選擇了他認為更為仁孝的。奕詝他媽是他爹的第三任正妻,是貴妃扶正。咸豐不是她媽在皇后之位生下的,是在妃位時生的。所以,咸豐嫡長子的含金量不如道光。
道光之後的繼位皇帝,生育能力急劇下降,甚至連兒子都生不出來,更別提嫡子了。咸豐,就同治一個活下來的兒子,行不行都得是他;同治就沒兒子;光緒也沒兒子。
所以,不是清朝皇帝不重視嫡長子繼承製度,是根本就生不出嫡子或者嫡子就不行。雖然後來有了秘密立儲制度,但皇帝頭腦中心向嫡子念頭還是有的,比如乾隆就非常想立嫡長子,只是嫡子亡了,還能怎麼辦呢?!
再則,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慘烈,讓雍正捨不得自己的兒子投入到那種慘烈中去。出於保護兒子,更出於江山社稷的穩定需要,雍正之後採用了“秘密建儲”制度。立儲詔書在老皇帝去世後,把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的立儲詔書拿出來當眾宣佈(得與皇帝隨身攜帶的對了後)。從此開啟了在皇子們的假面舞會。他們在老爸面前小心翼翼地表演著自己的仁孝,取悅於皇帝。
清初皇太極逼迫阿巴亥殉葬或者九子奪嫡這種躲位鬥爭雖然殘酷,但還有利於選擇出有城府、有計謀、有決斷、有意志力的能人。那麼,秘密立儲制度就要看老皇帝的眼光和判斷力的。也有老爸看走眼的,比如道光就選擇了弱的咸豐而放棄了奕訢。
-
13 # 雍親王府
清朝並不是不重視嫡長子繼承製,相反,滿清王朝是非常看重嫡長子繼承製的,但是客觀上總是不允許。
滿清政權自努爾哈赤起兵開始,就非常重視“嫡長子繼承製”,但是,這彷彿又是一個“魔咒”一般,深深地困擾著大清王朝及其前身後金政權的最高統治者們。
努爾哈赤與其原配福晉佟佳·哈哈納扎青生下了兩個兒子,長子褚英和次子代善。努爾哈赤先是冊立褚英為繼位人,而褚英與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等同樣戰功卓著的兄弟以及努爾哈赤的“五大臣”關係交惡,最終也為努爾哈赤所殺;隨後努爾哈赤選擇代善為繼位人,但是代善與大妃阿巴亥關係曖昧被人抓住了把柄,再加上自己治家不嚴,這些小節上的不檢點也被努爾哈赤放棄。
皇太極在位時期,其正宮皇后哲哲一直沒有誕育皇子,於是皇太極將自己最為寵愛的妃子關雎宮宸妃、也就是哲哲皇后的親侄女海蘭珠的兒子立為太子,視為嫡出,希望傳位於他,但是海蘭珠的孩子不幸早殤。
順治皇帝也是遭遇了同樣的情況,多爾袞和孝莊太后先後給順治安排的兩位來自蒙古科爾沁部落的博爾濟吉特氏皇后都不得順治的喜歡,也沒有誕育子嗣,順治也是將自己最為寵愛的董鄂妃的孩子立為太子,視為嫡出,但是這個還是也是不幸早殤。
而到了康熙朝時期,康熙的結髮妻子,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為康熙生下了嫡子胤礽後因為難產去世,胤礽被康熙立為太子,但是胤礽的表現實在不能讓康熙滿意,最終也是為康熙徹底廢黜。
雍正與結髮妻子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所生的長子弘暉在雍正還沒有繼位的時候就去世了,乾隆皇帝與其結髮妻子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所生的永璉和永琮也是先後去世。
可以說清朝前中期的嫡長子、嫡子,下場都並不怎麼圓滿,不是年幼夭折,就是中年被廢,所以並不是清朝的皇帝不重視,而是確實客觀條件不允許。
道光皇帝可以說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了。道光皇帝旻寧,是嘉慶皇帝與其結髮妻子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所生的嫡長子,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嘉慶皇帝去世,旻寧正式登基,成為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儘管此時繼位人的傳承已經需要遵循秘密建儲制度,但是道光皇帝仍將與自己感情深厚的結髮妻子喜塔臘氏所生的旻寧確立為繼位人。
至於道光皇帝的兒子奕詝,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他的生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儘管也被封為皇后,但是其生育奕詝的時候身份僅僅是貴妃,並不是正室福晉或者是正宮皇后,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也不能算作是嫡出。
而咸豐只有慈禧太后所生下的同治皇帝,而清朝最後的三位皇帝同治、光緒、宣統更是都沒有子嗣,所以嫡長子也就更加的無從談起了。
所以總結起來就是,並不是大清王朝的皇帝們不想採用嫡長子繼承製,而確實是客觀條件不允許罷了。
-
14 # 宋安之
清朝不是不支援,而是一直在嘗試和改變的過程中,最後形成了一條自己獨特的繼承製度。
其實清朝的皇位繼承人制度,很長一段時間屬於是沒有秩序的,很多選擇是車到山前必有路之下的選擇。
比如說順治帝是因為父親皇太極猝死,叔叔多爾袞和大哥豪格爭奪皇位,鷸蚌相爭之下,自己漁人得利。還有康熙帝,也是因為父親順治帝死的太快了,自己得過天花,有免疫力才上位的。
給人一種感覺是不重視嫡長子繼承製度。
其實並非如此,清朝因為出自邊疆民族,所以漢化是一個過程,很多事情亦是經過很多嘗試的,包括皇位繼承人制度。
像清朝在沒有入關時,繼承人制度就很有特色,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後的清太宗皇太極,就是透過八王共制的推選制度繼承汗位的。皇太極的兒子順治帝福臨能繼位,雖然是多爾袞與豪格爭奪皇位之下的妥協,但基本上也走的是推選制形式繼位的。康熙帝是因為得過天花,擁有免疫力,所以由孝莊太后決策,並取得順治帝福臨的同意,才繼承皇位的。
他們的繼位看似有些許制度,其實都存在著激烈的皇位鬥爭和各種偶然性。這中間稍微棋差一步,就是滿盤皆輸的下場。比如說因為沒有明確的繼承人制度,加上皇太極猝死,所以造成多爾袞和豪格爭奪皇位,不是雙方妥協,選擇了順治帝福臨繼位,那麼內亂起來,清朝在明朝滅亡之後估計都沒有實力入關。
當然有一個主要原因在於清朝當時是建國伊始,各方面包括皇位繼承人制度並沒有確定下來。
在各種嘗試之中,清朝其實也嘗試過嫡長子繼承製度。
像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帝是一位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皇帝,他比較認可嫡長子繼承製度,所以很早就按照嫡長子制度立了嫡次子胤礽(嫡長子早夭,胤礽是實際上的嫡長子)為皇太子。
康熙這一做法,自然是使漢人大臣,還有深受漢化的部分滿族大臣接受和支援。但清朝當時入關不過三十餘年,還保留有大量的關外特色,所以康熙立下這個嫡長子制度,其實並非是所有大臣的支援,像很多滿族大臣就不支援,可以視為這是康熙對於漢化的一次嘗試。
結果是康熙太能活了,胤礽當了近四十年的太子,兩者之間可謂是矛盾重重。並且因為早立儲君,導致了儲君形成的太子黨和其他阿哥組成的反太子黨的激烈鬥爭,太子胤礽兩立兩廢以後,康熙徹底放棄了嫡長子制度。
康熙對於嫡長子制度的嘗試失敗以後,清朝的立儲制度再次進行探索之中。
到了雍正帝即位後,從中吸取教訓,並且取長補短,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不再公開立皇太子,將立皇太子的秘密諭旨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待皇帝駕崩後由御前大臣共同拆啟。
秘密立儲制度的特色是什麼呢,是擇優而立。而且這種制度既使天下人都知道國家有了儲君,使人心穩定下來。還使大家不知道究竟是誰,避免了皇子之間因為嫡位而自相殘殺。
而且秘密立儲制度還有一個特色,因為不確定將來那位皇子是皇位繼承人,所以皇子們接受的教育都是一樣的,不至於像明朝那般不一樣。
而且對比明朝防著藩王,使藩王如同圈養的動物一般。清朝因為皇子之間的教育程度一樣,培養的還可以。加上藩王雖然沒有兵權,但有參政權,所以藩王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比如說晚清風雨飄搖之際,鬼子六恭親王就起到了力挽狂瀾之勢。
要說這兩種制度,可謂是各有千秋。嫡長子制度方便守成,秘密立儲制方便進取。相對來說,密謀立儲制,還是很適合清朝的。
那麼秘密立儲制這條清朝獨特的特色,大家覺得怎麼樣呢?
回覆列表
原因有二:
清朝初建完全是滿族當權,滿族並不很篤信漢族的嫡長子繼承製,而是以謀略、軍功為重,努爾哈赤死後繼位的皇太極就不是嫡長子,已成了慣例,這是其一。
第二個原因就是漢族嫡長制繼承製確實有很大弊病,象劉禪、司馬衷、司馬德宗這些人也可以當皇帝,尤其後二位,完全是白痴!清朝吸取了教訓,不再立嫡長子,儘量選好一些的。所以清朝皇帝責任心都較強,否則他們不可能被選中。但八旗子弟腐化墮落已成風氣,皇家不可能獨善,清朝終於還是無可挽回地走向了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