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房控
-
2 # 葉離聲
#丁酉新春#
歷史上的記載是:中國自帝舜時代就開始使用天干十個符號和地支十二個符號相配合的“干支紀年法”。以動物紀年的方法最初起源於中國古代西、北部從事遊牧的少數民族中。《唐書》載:“黠戛斯國以十二物紀年,如歲在寅,則曰虎年。”清代著名考據學家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考證雲:“益北狄俗初無所謂子、醜、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至漢時呼韓邪(單于)款塞人居五原,與齊民相雜,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
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玉皇大帝想選出12種動物作為代表,然後他就派神仙下凡跟動物們說了這件事,又定了時間在卯年卯月卯日卯時到天宮來競選,來的越早的排的越吞靠前,後面的排不上。而那個時候的貓和老鼠還是好朋友。貓愛睡覺但他也想被選上,所以就叫老鼠到時候叫他。可是老鼠一轉頭就忘記了。老鼠去找老牛,說他起得早跑得快,叫牛到時候帶帶他。老牛答應了。 那個時候的龍是沒有犄角的,而雞是有犄角的。龍就跟雞說,雞已經很漂亮了,用不著犄角,叫雞借他。雞一聽龍的奉承,很高興,就把犄角借給了龍,並叫龍競選後記得按時還他。龍滿口答應了。 到了卯年卯月卯日卯時,眾動物紛紛趕向天宮,而貓還在睡覺 。 鼠坐在牛的背上。到達天庭後,老鼠“蹭”的一跳。玉皇大帝就說老鼠最早到達,讓老鼠排第一;老牛排第二;老虎也隨後到了,排第三;兔子也到了,排第四;龍來得很晚,但他個兒大,玉皇大帝一眼就看到了他,並看他這麼漂亮,就讓他排第五,還說讓他的兒子排第六,可龍很失望,因為他兒子今天沒來。這時後面的蛇跑來說:“他是我乾爸我排第六!我排第六!”蛇就這麼排了第六;馬和羊也到了,他倆你讓我我讓你的:馬兄你先,羊兄你先,他們推來推去的,玉皇大帝看他們這麼有禮貌,就讓他們排了第七第八;猴子本來排三十幾的,可是他憑自己會跳,就拉著天上的雲朵跳到了前面,排到了第九;接著雞狗豬也紛紛被選上。 競賽結束後貓才醒來,老鼠剛回家就被貓滿世界的追……競賽結束後龍來到大海邊,看到有犄角的他比以前漂亮多了,就不準備還雞了。為了躲雞,他從此就消失在人間,而雞很氣憤於是他從此以後天天一大早的起來對著大海喊:快還我!快還我!
雖然民間傳說缺乏歷史依據,但是卻因為想象力豐富,且融入了一些生活現象,使得故事生動有趣而廣泛流傳。
-
3 # 藍圖科技環保牆衣
十二生肖也被稱為十二年獸。在中國的歷法上有十二隻年獸依次輪流當值,所以我們的中國年就有以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和豬應用在曆法上? 十二生肖始於紀元前六世紀,初期跟地支一組的數字互相應用,到後來才變成的紀年的年號. 其實,民間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話說當年,佛陀召集了所有的動物出席群獸大會,最早到的十二頭野獸將作為十二個年號 群獸大會當天,老鼠最早到,所以獸年中它排行最大,接著是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和狗。豬最後一個才到,因此十二年獸中它排行最後. 這個故事的另外一章講述的是貓鼠為何成仇人。當時,貓和鼠原是好朋友,在赴群眾大會前,它們一起睡並約好誰先醒就叫醒誰. 豈知,老鼠第二天起得早,竟然靜悄悄地獨自赴會,不理會貓。等貓醒來趕赴大會時,佛陀已經將十二年號分配好了。貓和鼠便從此結下深仇. 中國古代根椐動物出沒時間和生活特徵,將十二種動物作為十二生肖,即每一種動物為一個時辰。老鼠排行第一(與“子”時搭配),以下次序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鼠:晚上11時到第二天1時(即“子時”)。這時候,老鼠膽量最壯,活動最頻繁,所以,子時同鼠搭配。 當然傳說歸傳說,民俗學者郭立誠氏的看法則較可獲得歷史記載的應證。人們是為了便於記住天干地支名歲,而將代表十二辰的動物來稱呼它們。 中國古代根椐動物出沒時間和生活特徵,將十二種動物作為十二生肖,即每一種動物為一個時辰。老鼠排行第一(與“子”時搭配),以下次序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鼠:晚上11時到第二天1時(即“子時”)。這時候,老鼠膽量最壯,活動最頻繁,所以,子時同鼠搭配。 牛:凌晨1-3時(即“丑時”)。這時候牛吃足了草,“倒嚼”最細、最慢、最舒適,所以丑時同牛搭配。 虎:凌晨3-5時(即“寅時”)。據古書載,這時候,老虎最活躍、最兇猛、傷人最多,因此寅時同虎搭配。 兔:清晨5-7(即“卯時”)。這時,太陽還沒露出臉面,月亮的光輝還未隱退完全。玉兔是月亮代稱,是月宮神話中惟一的動物,這樣卯時就同兔搭配。 龍:早晨7-9時(即“辰時”)。傳說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龍是神話中的動物,於是辰時屬龍。 蛇:上午9-11時(即“巳時”)。據說這時候的蛇不會傷人,也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蕩,多隱蔽在草叢中,這樣巳時就屬於蛇的了。 馬:上午11時至下午1時(即“午時”)。依據道士的說法,中午太陽當頂,陽氣達到達極點,陰氣漸漸增加,在陰陽換柱之時,一般動物都躺著休息,只有馬還習慣地站著,甚至睡覺也站著,從不躺著。這樣,午時就屬馬了。 羊:下午1-3時(即“未時”)。據說羊在這時候灑尿最勤,灑出的尿可治癒自身一種驚瘋病,因此,未時屬羊。 猴:下午3-5時(即“申時”)。這時候,猴子最喜歡啼叫,聲音拉得最長,最洪亮。所以申時屬猴。 雞:下午5-7時(即“酉時”)。這時候,日落山崗,雞開始進籠歸窩、夜宿,於是酉時屬雞。 狗:晚上7-9時(即“戌時”)。黑夜來臨,狗看家,守夜的警惕性最高,併產生一種特殊的視力和聽力,看得最遠,聽得最清楚。所以戌時屬狗。 豬:晚上9-11時(即“亥時”)。這時候豬睡得最酣,發出的鼾聲最洪亮,全身肌肉抖動得最厲害、長肉最快,於是亥時屬豬
-
4 # yuexz414
十二生肖也被稱為十二年獸。在中國的歷法上有十二隻年獸依次輪流當值,所以我們的中國年就有以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和豬應用在曆法上?
十二生肖始於紀元前六世紀,初期跟地支一組的數字互相應用,到後來才變成的紀年的年號. 其實,民間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話說當年,佛陀召集了所有的動物出席群獸大會,最早到的十二頭野獸將作為十二個年號 群獸大會當天,老鼠最早到,所以獸年中它排行最大,接著是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和狗。豬最後一個才到,因此十二年獸中它排行最後. 這個故事的另外一章講述的是貓鼠為何成仇人。當時,貓和鼠原是好朋友,在赴群眾大會前,它們一起睡並約好誰先醒就叫醒誰. 豈知,老鼠第二天起得早,竟然靜悄悄地獨自赴會,不理會貓。等貓醒來趕赴大會時,佛陀已經將十二年號分配好了。貓和鼠便從此結下深仇. 當然傳說歸傳說,民俗學者郭立誠氏的看法則較可獲得歷史記載的應證。人們是為了便於記住天干地支名歲,而將代表十二辰的動物來稱呼它們。
十二生肖的由來流傳著一個神話傳說: 說玉皇大帝想選出12種動物作為代表,然後他就派神仙下凡跟動物們說了這件事,又定了時間在卯年卯月卯日卯時到天宮來競選,來的越早的排的越吞靠前,後面的排不上。而那個時候的貓和老鼠還是好朋友。貓愛睡覺但他也想被選上,所以就叫老鼠到時候叫他。可是老鼠一轉頭就忘記了。老鼠去找老牛,說他起得早跑得快,叫牛到時候帶帶他。老牛答應了。 那個時候的龍是沒有犄角的,而雞是有犄角的。龍就跟雞說,雞已經很漂亮了,用不著犄角,叫雞借他。雞一聽龍的奉承,很高興,就把犄角借給了龍,並叫龍競選後記得按時還他。龍滿口答應了。 到了卯年卯月卯日卯時,眾動物紛紛趕向天宮,而貓還在睡覺 。 鼠坐在牛的背上。到達天庭後,老鼠“蹭”的一跳。玉皇大帝就說老鼠最早到達,讓老鼠排第一;老牛排第二;老虎也隨後到了,排第三;兔子也到了,排第四;龍來得很晚,但他個兒大,玉皇大帝一眼就看到了他,並看他這麼漂亮,就讓他排第五,還說讓他的兒子排第六,可龍很失望,因為他兒子今天沒來。這時後面的蛇跑來說:“他是我乾爸我排第六!我排第六!”蛇就這麼排了第六;馬和羊也到了,他倆你讓我我讓你的:馬兄你先,羊兄你先,他們推來推去的,玉皇大帝看他們這麼有禮貌,就讓他們排了第七第八;猴子本來排三十幾的,可是他憑自己會跳,就拉著天上的雲朵跳到了前面,排到了第九;接著雞狗豬也紛紛被選上。 競賽結束後貓才醒來,老鼠剛回家就被貓滿世界的追…… 競賽結束後龍來到大海邊,看到有犄角的他比以前漂亮多了,就不準備還雞了。為了躲雞,他從此就消失在人間,而雞很氣憤於是他從此以後天天一大早的起來對著大海喊:快還我!快還我!母雞就喊:快還他!快還他!小雞也叫:還!還! 關於十二生肖的由來,歷史上的記載是:中國自帝舜時代就開始使用天干十個符號和地支十二個符號相配合的“干支紀年法”。以動物紀年的方法最初起源於中國古代西、北部從事遊牧的少數民族中。《唐書》載:“黠戛斯國以十二物紀年,如歲在寅,則曰虎年。”清代著名考據學家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考證雲:“益北狄俗初無所謂子、醜、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至漢時呼韓邪(單于)款塞人居五原,與齊民相雜,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 十二生肖最早見於世界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小雅·車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馬。”又見於《禮記·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氣。”十二生肖之說,究竟產生於何時?有史料雲:它最晚應形成於漢代。其依據是東漢王充《論衡·物勢篇》雲:“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又云:“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申,猴也。”共提出十一種生肖名。加上東漢趙曄《吳越春秋》中有“吳在辰,其位龍。”恰好補上了“辰龍”,而成全了十二生肖。可見在東漢十二生肖已經形成。至於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時代就已經出現。北史《宇文護傳》記載了宇文護的母親寫給他的一封信,內容是:“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由此可見當時民間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記錄人的生年了。 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即1975年12月間,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第11號秦墓的出土文物中,發現了上千支竹簡。其中《日出·盜者》清楚地記載著用生肖占卜盜賊相貌特徵的文字。這一奇蹟的出現,證明了在春秋戰國時代就使用十二生肖了。因為第十一號秦墓,據考證葬於始皇帝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有人說:我們的祖先用生肖紀年,遠在秦始皇稱帝之前就開始了,而且具體地指出“始於夏,流傳於商周。”但如何引證,恐尚待史學和文物學者進一步探究了。 中國古代南北朝不僅使用十二生肖紀年,而且出現了沈炯創作的《十二屬詩》: 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 虎嘯坐空谷,兔月向窗開。 龍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 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 猴慄羞芳果,雞砧引清懷。 狗其懷屋外,豬蠡窗悠哉。 這首詩在首字按序嵌入了十二生肖名,且突出了每種動物的生性特點,起到畫龍點睛之作用。 明朝大學者胡儼撰寫的十二生肖詩,不僅依次嵌入生肖名,而且一名一典,頗有情趣。詩云: 鼷鼠飲河河不幹,牛女長年相見難。 赤手南山縛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驪龍有珠常不睡,畫蛇添足適為累。 老馬何曾有角生,羝羊觸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雞空自老林邱。 舞陽屠狗沛中市,平津放豕海東頭。 首句“鼷鼠”即水鼠。二句的“牛女”即民間牛郎織女的傳說。五句的“驪龍”是龍的一個種類,其頦下有寶珠一顆,故謂之驪龍。八句的“羝羊”即公羊,“觸藩”指羊角觸籬笆。十一句的“舞陽”指漢高祖劉邦封名將樊噲為舞陽侯,他曾在江蘇沛縣以宰狗為生。最後一句是指漢武帝丞相公孫弘,當年曾在東海放過豬。
-
5 # 南山采詩
#丁酉新春#
據毛宗澤1999年出版的《十二生肖的來歷》一書中說道,十二生肖的起源很早,考古發現的戰國末期睡虎地秦簡與放馬灘秦簡《日書》中已經出現配有干支的十二獸,在獸名、干支排列上與後世十二生肖總體相似,其使用方法、占卜邏輯也與後世生肖相類,由此可推測睡虎地秦簡與放馬灘秦簡《日書》中出現的配有干支的十二獸應是後世十二生肖的雛形。十二生肖紀年始於東漢時期。《北史·宇文護傳》中,記載了宇文護的母親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中說:“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表明當時民間已有12生肖的用法了。
關於12生肖來歷的解釋,已經被許多人認可的說法是:中國古籍中記載,古代的中原地區,最初使用的是“干支紀年法”,即用10個天干符號,相配合來紀年。同時,也有采用地支配合十二種動物來簡單紀年。到隋朝時中原曆法傳至中國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他們在曆法的紀年上僅吸收了十二種動物紀年法。因此才有《唐書》中記載:“黠戛斯國以十二物紀年,如歲在寅,則曰虎年”。另外,《宋史·吐蕃傳》中也記載說,吐蕃首領在敘事時,以物紀年,所謂“道舊事則數十二辰屬日,兔年如此,馬年如此”。正像清代趙翼在《陔餘叢考》中指出的那樣,“蓋北俗初無所謂子醜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此外,關於12生肖來歷的說法還有: 洪巽的《陽穀漫錄》中說,12地支中位居奇數者,以動物的指或蹄也為奇數相配,如子位居首位,與它相配的鼠為5指,地支中居偶數位的,則取相屬之偶數以為名,如牛與醜相配,為4爪。葉世傑在《草木子》中,把12生肖的來歷解釋為:術家以12肖配12辰,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如鼠無齒(無磨牙)、牛無牙(無尖牙)、虎無脾、兔無唇、龍無耳、蛇無足、馬無膽、羊無瞳、猴無臀、雞無胃、犬無胰、豬無眉、人則無不足”。它們最大特點都看不到眉毛。
-
6 # 逆倒塵光
民國時期明理學家袁樹珊在《命理探源》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江蘇東臺縣,瀕臨大海一帶,產一種最奇特的魚,名字叫“閏魚”。這種魚只有閏年才能見到,並且形狀不固定,根據所閏之年的地支生肖而變化。如年支是子,子年生肖是鼠,該年閏魚就是鼠頭魚身。如此則丑年是牛頭魚身,寅年是虎頭魚身,卯年是兔頭魚身等,而且特別形象。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流年甲申,閏五月,是猴年。據說袁大師就親眼見過這猴頭魚身的閏魚,身長十餘丈,肋骨就有一丈多長。
看來天干、地支並非某一個人或者某一時代發明的,而是歷史上逐步形成的。而且有現實的依據。
今年是丁酉年,生肖為雞。不知道東海會不會發現雞頭魚身的大魚呢?
《命理探源》原文:己酉秋,晤宋午庭先生,詢於貴處東臺。濱海之地,物產必 饒。渠雲:東海出產,以動物佔多數,而尤以閏魚為最奇異。蓋尋常 之魚,無論鉅細,形狀不更,每年應時而出。閏魚則閏年不可見也, 且形狀不一。按其所閏之年支生肖,而變更焉。如子年則鼠首魚尾, 丑年則牛首魚尾,推而至於寅年虎首,卯年兔首,無不酷肖。光緒甲申閏五月,餘會親見閏魚之形狀,猴首魚尾,身長十餘丈,肋骨幾及 丈餘者。但此魚非人力所能捕獲,必待海潮驟落,自斃沙灘。乙卯秋, 又與葉子實先生,縱談及此,所見亦同,據二君之言,則海隅動物, 有若是之靈異,地支生肖,有若是之明證。
-
7 # 淨慧師傅玄學
十二生肖最早見於世界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十二生肖之說,究竟產生於何時?有史料雲:它最晚應形成於漢代。其依據是東漢王充《論衡·物勢篇》雲:“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又云:“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申,猴也”。共提出十一種生肖名。加上東漢趙曄《吳越春秋》中有“吳在辰,其位龍”。恰好補上了“辰龍”,而成全了十二生肖。可見在東漢十二生肖已經形成。至於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時代就已經出現。
天下動物很多,古人為何選擇了這十二種動物為屬相?
軒轅黃帝是中國中原各民族的祖先。 黃帝統治中原地區後事物繁多, 為便於管理,他命史官倉頡造字,令負責天文地理的巫官制定干支紀年法,即將天干與地支相配合,六十年一輪迴,稱為“一個甲子”。天干地支紀年法比較複雜,在民間不易流行,於是有人建議以十二種動物為名,得到了黃帝的同意,並命倉頡辦這件事。倉頡下令所有動物於正月初一到帝宮前候選。牛知道自己腿腳慢,便在大年三十晚上提前動身。結果牛第一個到達,接著是虎,下面依次為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貓是第十二位。老鼠來得晚,遠在十二位之後,對入選已不抱希望,便溜進黃帝的倉庫裡,偷咬了倉庫中的大紅蠟燭。而大紅蠟燭正是黃帝對頭蚩尤送來的禮物,中間是空的,裝滿了火藥,只要點燃蠟燭便會爆炸。第二天,當黃帝召開十二生肖命名典禮準備點蠟燭時,侍衛從老鼠咬破的地方發現了蠟燭中的火藥。老鼠無意之中救了黃帝一命,黃帝念老鼠有功,把它選入十二生肖,並排在第一位。其餘動物依次後移,貓便被淘汰了。所以至今貓仍然忌恨老鼠,是它的死對頭。
-
8 # 晉唐風骨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十二生肖從我們出生之日起就與我們相伴,屬相也彷彿成了我們身上的一個符號。但是,對於十二生肖的起源,你瞭解多少呢?
《詩經》是現存最早的涉及十二生肖的文獻資料,顯示出在春秋前後,地支與十二生肖的對應關係就已經確立並得以流傳。湖北雲夢出土的春秋時期的竹簡《日書》在描寫盜者時說:
“子,鼠也,盜者兌口希須醜……醜,牛也,盜者大鼻長頸”
這也印證出十二生肖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中國的十二生肖與具有中華文明特色的天干地支有密切聯絡,生肖是繼“干支紀年法”創立後才出現的,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相互對應,以動物作為地支標誌,用於紀年;至於選取這12種動物,則是出於中華民族早期的動物崇拜。干支紀年是由中華民族獨創,受干支理論強烈影響的十二生肖又怎麼可能是外來的呢?況且,印度佛教思想在漢代才傳入中原,這時十二生肖制度早就在中華大地上廣泛使用了,所以這樣的時間顛倒是沒有說服力的。
反而是印度佛經中採取中國十二生肖的例子很多,可見十二生肖的混淆問題是出現在佛經漢譯過程中,也許,翻譯的人為了使佛教理論更好的在中原地區傳播,於是借用了中國的十二生肖來解釋印度佛教的相關制度。一次次的考究顯示,十二生肖的確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文化,並在其發展過程中影響著周邊民族習俗發展。
著名學者郭沫若專門寫作考古學論述《釋支幹》首先提出了中國與印度在十二生肖制度上的聯絡以及互相影響的可能性。關於十二生肖,郭沫若總結自己的見解,認為:
“此有獸之制不限於東方,印度、巴比倫、希臘、埃及均有之,而其制均不甚古,無出於西紀後百年以上者。意者此殆漢時西域諸國,仿巴比倫十二宮而定製之,再向四周傳播者也。”
即干支紀年雖為中華民族創制,但十二生肖卻有可能是後來傳入的。不過郭沫若在論證時用了“殆”、“疑”等不確定口氣的詞語,這說明他自己對這一論斷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所以本著存疑從無的論證方法,十二生肖的確是發源於中華大地上,土生土長的中華文化。
-
9 # 兮兮說事兒
剛剛過完農曆狗年新年。十二生肖現在雖然沒有實際意義,但是它作為一種傳統,仍舊留在大家的血液之中。很多人聚在一起寒暄,有的時候不好意思問對方年齡,就間接的說你是屬什麼的,以此推算對方年齡。
那麼,十二生肖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十二生肖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關於十二生肖的起源,史料上有多種說法。唐代的著名佛典《法苑珠林》裡面說:“閻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獸,並是菩薩化導”,意思就是這十二生肖是菩薩的化身,所以很有可能來自於印度。不過,還有人認為,十二生肖應該起源得更早,也就是佛教在魏晉南北朝普及之前的漢代。
陸深的《春風堂隨筆》和趙翼的《陔餘叢考》認為,十二生肖起源於漢朝時期的北方匈奴民族,認為這最開始本來是匈奴的習俗,後來匈奴和漢朝彼此交流日甚,才在中原流行。
不過,這些說法雖然被很多人所認同,但是,根據考古證據來看,十二生肖的起源應該還要早。在洛陽金村戰國漢墓中,出土了一件銅器,這件銅器上出現了虎、兔、龍、馬、雞、羊、豬、猴和狗,只是沒有鼠、牛、和蛇,由此可見,戰國時期,就開始出現了十二生肖裡面動物的影象。
洛陽金村戰國墓裡面的動物形象
其實,我們可以根據十二生肖裡面的動物分成兩大類,比如馬、羊、雞、犬和豬,這是我們古代稱之為的“六畜”,也是我們農業民族重要的生產工具和食物來源。此外的虎、兔、龍、猴、蛇、龍,很有可能來自於少數民族,比如遊牧民族的影響。尤其是龍,在古代很有可能這是一種大的蛇,現在已經滅絕,並被我們想像成我們民族的圖騰。
至於十二生肖為什麼和十二地支相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子鼠、丑牛、寅虎等等,這很有可能也是受到少數民族的影響。少數民族把很多動物當成守護神,然後用以紀年,比如西藏吐蕃時期,就用動物來紀年。這些文化曾深深影響了漢民族,十二生肖也可能是由此過來的。
-
10 # 我是小朵朵吖
在咱們中國,十二生肖,就是指每個人的所生年份對應的十二屬相,也指相應的年份。
它由十二種動物同十二地支相互搭配,作為一種紀年方法,十二生肖如何創立?何時開始?為什麼用十二生肖與地支配合呢?縱觀古籍文獻與考古發現,就生肖起源問題我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華夏民族在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影響下,以部分動物名稱配合抽象的十二地支,創造出了十二屬相。
第二種說法:漢代以前中國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僅有十二地支紀年法,而北部、西部從事遊牧的少數民族則長期使用動物紀年。到了匈奴單于呼韓邪(即昭君出塞時的匈奴首領)歸漢後,民族文化融合,產生了十二屬相。
第三種說法:中國的十二屬相是從印度傳來的。在現行屬相中,只有第三個和第十個兩者有所不同:第三個屬相,印度是獅,中國是虎;第十個屬相,印度是金翅鳥,中國是雞。其餘的都相同,而且排序也一樣。
究竟哪種說法正確,至今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
-
11 # 北京民俗
關於生肖起源的時間、內涵眾說紛紜。有說始於夏商周,成熟於漢代;有說秦朝才是生肖的肇始。十二生肖的形象有說紮根於古人的經濟生產,有說表達的是古人的精神面貌。
無論何種說法,十二生肖早已融入在中華民族的骨血之中,這其中蘊含的內容既博大精深又通俗易懂。
在遠古時期,許多原始部落擁有自己的圖騰,這些圖騰以動物居多。黃帝部落的圖騰為蛇,炎帝、蚩尤為牛、女媧伏羲為龍和蛇、舜和商為雞、西王母又虎和兔、羌為羊、犬戎為狗。以此來看,十二種的生肖動物在原始社會很多是某一個部落的圖騰標識。
每一種生肖動物都有具體代表的族群。從不同的圖騰我們可以對古人的進行大膽的推測。古人已經擁有了領地意識,利用不同的圖騰來圈畫自己的領域。佛洛依德在《圖騰與禁忌》中寫道:在所有有圖騰的地方,我們都可以發現一條定規:擁有相同圖騰的人禁止通婚。那麼圖騰就相當於指示標的作用,禁止族內成員通婚。當然,除了我們現在定義的十二生肖作為氏族的圖騰外,超出這十二個形象的動物作為圖騰也是存在很多的。
這種動物標識的婚配最講究的是時間,在隨後人類的發展中,就慢慢與已經被掌握的干支紀年相結合,形成了取數十二的生肖十二屬相。
據記載,十二生肖的採用“始於夏,流傳於商周”。到漢時,已經被很明確的固定成俗。東漢《論衡》中,對十二生肖有非常詳細的描述和記載。
到現在,居住在四川大涼山的彝族,現在仍以十二獸記日。有的地方現在還建有十二獸神廟,每年舉行祭禮活動。 作為民俗偶像的十二生肖從原始社會的圖騰發展到民俗信仰的概念,它紮根於廣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並且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和社會歷史程序。
-
12 # 江蘇高科中維
十二生肖計年始於東漢時開始了,《北史·宇文護傳》中,記載了宇文護的母 十二生肖圖(12張)親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中說:“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表明當時民間已有12生肖的用法了。 12生肖的來歷如何呢?中國古籍中記載,中國古代的中原地區,最初使用的是“干支紀年法”,即用10個天干符號(甲、乙、丙、丁、戊(wù)、己、庚(gēng)、辛、壬(rén)、癸(guǐ)和12個地支符號(子 、醜、寅、卯、辰、巳(sì)、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合來紀年。在中國西北地區的少數遊牧民族則以動物來紀年。《唐書》中記載:“黠戛斯國以十二物紀年,如歲在寅,則曰虎年”。另外,《宋史·吐蕃傳》中也記載說,吐蕃首領在敘事時,以物紀年,所謂“道舊事則數十二辰屬日,兔年如此,馬年如此”。以後,在中原同少數民族的交往中,兩種紀年法相互觸合形成現在12生肖。正像清代趙翼在《陔餘叢考》中指出的那樣,“蓋北俗初無所謂子 醜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這種關於12生肖來歷的解釋,已經被許多人認可。 另外,關於12生肖來歷的說法還有:洪巽的《陽穀漫錄》中說,12地支中位居奇數者,以 《十二生肖歌》中動物排序影象 動物的指或蹄也為奇數相配,如子位居首位,與它相配的鼠為5指,地支中居偶數位的,則取相屬之偶數以為名,如牛與醜相配,為4爪。葉世傑在《草木子 》中,把12生肖的來歷解釋為:術家以12肖配12辰,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如鼠無齒、牛無牙、虎無脾、兔無唇、龍無耳、蛇無足、馬無膽、羊無瞳、猴無臀、雞無腎、犬無胃、豬無 筋、人則無不足”。 其它的說法還有種種。諸如:黃帝要選拔12種動物在天上按時值班……透過競賽而選中了鼠 、牛、虎等12種動物;12生肖來源於原始社會一些氏族的圖騰崇拜,按某次集會時各部落的強弱劃分;12生肖可能是從天竺引 進的;或28個星宿分佈周天,以值12個時辰。每個星宿都以一種動物命名。從每個時辰值班的動物中挑選某種常見的作某一年的代稱等等,不一而足。 儘管人們不能確定12生肖的確切來歷,但因為它的通俗、方便又具有趣味性,所以一直沿用至今,成為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種仍有實用價值的寶貴遺產。 傳說 十二生肖的由來流 木雕十二生肖 傳著一個神話傳說:當年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動物擔任宮廷衛士,貓託老鼠報名,老鼠給忘了,結果貓沒有選上,從此與鼠結下冤家。大象也來參賽,被老鼠鑽進鼻子,給趕跑了,其餘的動物,原本推牛為首,老鼠卻竄到牛背上,豬也跟著起鬨 ,於是老鼠排第一,豬排最後。虎和龍不服,被封為山中之王和海中之王,排在鼠和牛的後面。兔子又不服,和龍賽跑,結果排在了龍的前面。狗又不平,一氣之下咬了兔子,為此被罰在了倒數第二。蛇、馬、羊、猴、雞也經過一番較量,一一排定了位置,最後形成了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的順序。
-
13 # 宏記木雕
十二生肖屬相的來歷,在民間一直流傳著很多神話傳說。其中生肖流傳最廣的就是玉皇大帝分封十二屬相的故事。據說,為了讓百姓分辨四季和長幼尊卑,穩定凡間秩序,玉皇大帝決定將凡間的百姓分門別類,為方便百姓生活,他還將一天做了細緻的劃分。
-
14 # 回首亦江南
十二生肖計年始於東漢時開始了,《北史·宇文護傳》中,記載了宇文護的母
十二生肖圖(12張)親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中說:“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表明當時民間已有12生肖的用法了。 12生肖的來歷如何呢?中國古籍中記載,中國古代的中原地區,最初使用的是“干支紀年法”,即用10個天干符號(甲、乙、丙、丁、戊(wù)、己、庚(gēng)、辛、壬(rén)、癸(guǐ)和12個地支符號(子 、醜、寅、卯、辰、巳(sì)、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合來紀年。在中國西北地區的少數遊牧民族則以動物來紀年。《唐書》中記載:“黠戛斯國以十二物紀年,如歲在寅,則曰虎年”。另外,《宋史·吐蕃傳》中也記載說,吐蕃首領在敘事時,以物紀年,所謂“道舊事則數十二辰屬日,兔年如此,馬年如此”。以後,在中原同少數民族的交往中,兩種紀年法相互觸合形成現在12生肖。正像清代趙翼在《陔餘叢考》中指出的那樣,“蓋北俗初無所謂子 醜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這種關於12生肖來歷的解釋,已經被許多人認可。 另外,關於12生肖來歷的說法還有:洪巽的《陽穀漫錄》中說,12地支中位居奇數者,以 《十二生肖歌》中動物排序影象
動物的指或蹄也為奇數相配,如子位居首位,與它相配的鼠為5指,地支中居偶數位的,則取相屬之偶數以為名,如牛與醜相配,為4爪。葉世傑在《草木子 》中,把12生肖的來歷解釋為:術家以12肖配12辰,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如鼠無齒、牛無牙、虎無脾、兔無唇、龍無耳、蛇無足、馬無膽、羊無瞳、猴無臀、雞無腎、犬無胃、豬無 筋、人則無不足”。 其它的說法還有種種。諸如:黃帝要選拔12種動物在天上按時值班……透過競賽而選中了鼠 、牛、虎等12種動物;12生肖來源於原始社會一些氏族的圖騰崇拜,按某次集會時各部落的強弱劃分;12生肖可能是從天竺引 進的;或28個星宿分佈周天,以值12個時辰。每個星宿都以一種動物命名。從每個時辰值班的動物中挑選某種常見的作某一年的代稱等等,不一而足。 儘管人們不能確定12生肖的確切來歷,但因為它的通俗、方便又具有趣味性,所以一直沿用至今,成為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種仍有實用價值的寶貴遺產。
傳說
十二生肖的由來流 木雕十二生肖
傳著一個神話傳說:當年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動物擔任宮廷衛士,貓託老鼠報名,老鼠給忘了,結果貓沒有選上,從此與鼠結下冤家。大象也來參賽,被老鼠鑽進鼻子,給趕跑了,其餘的動物,原本推牛為首,老鼠卻竄到牛背上,豬也跟著起鬨 ,於是老鼠排第一,豬排最後。虎和龍不服,被封為山中之王和海中之王,排在鼠和牛的後面。兔子又不服,和龍賽跑,結果排在了龍的前面。狗又不平,一氣之下咬了兔子,為此被罰在了倒數第二。蛇、馬、羊、猴、雞也經過一番較量,一一排定了位置,最後形成了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的順序。
-
15 # 老街趣聞
中國古籍中記載,中國古代的中原地區,最初使用的是“干支紀年法”,即用10個天干符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個地支符號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合來紀年。在中國西北地區的少數遊牧民族則以動物來紀年。《唐書》中記載:“黠戛斯國以十二物紀年,如歲在寅,則曰虎年。”
另外,《宋史·吐蕃傳》中也記載說,吐蕃首領在敘事時,以物紀年,所謂“道舊事則數十二辰屬日,兔年如此,馬年如此。”以後,在中原同少數民族的交往中,兩種紀年法相互觸合形成現在12生肖。正像清代趙翼在《陔餘叢考》中指出的那樣,“蓋北俗初無所謂子醜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這種關於12生肖來歷的解釋,已經被許多人認可。
十二生肖來歷的另一說法 另外,關於12生肖來歷的說法還有:洪巽的《陽穀漫錄》中說,12地支中位居奇數者,以動物的指或蹄也為奇數相配,如子位居首位,與它相配的鼠為5指,地支中居偶數位的,則取相屬之偶數以為名,如牛與醜相配,為4爪。葉世傑在《草木子》中,把12生肖的來歷解釋為:術家以12肖配12辰,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如鼠無牙、牛無齒、虎無脾、兔無唇、龍無耳、蛇無足、馬無膽、羊無瞳、猴無臀、雞無腎、犬無胃、豬無 筋、人則無不足。”
-
16 # 踏浪尋歡
其實正規點來說,十二生肖是由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之中的黃帝,在建好皇宮之後招來的十二護衛,專門負責守衛皇宮。
總之十二生肖的出現與黃帝有關!
但浪尋歡要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十二生肖。
怎麼說呢?
《西遊記》!
《西遊記》這部古典名著,不但但只講唐僧師徒西天取經,也是十二生肖的來歷之一。
大家看看,十二生肖全在《西遊記》裡面!
這裡面的十二生肖不是神仙,就是妖怪,都有些手段,而且能夠呼風喚雨,法力強大。
浪尋歡就此來說說。
一,子鼠。
老鼠精只所以排在第一位,因為她是唐僧的初戀情人。唐僧在取經之前,從來都沒談過戀愛,在無底洞和老鼠精在一起,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跟一個女人走得那麼近,可算是他的第一次約會,也可認為這是他的第一次戀情,心上人排第一這是肯定的。
二,丑牛
三,寅虎。
虎力大仙排第三,似乎有些說不過去,比他強的多了去了,他咋能排第三?人家虎哥是百獸之王啊。十二生肖都是獸類,虎哥是他們的領導。虎力大仙排第三,說得過去。
四,卯兔。
玉兔精排第四,這兔子似乎本領不大啊。大家可別忘了,這兔子可是嫦娥仙子的寵物。嫦娥仙子又是何方神聖?人家可是玉皇大帝認的四姑娘。玉皇大帝的面子要給吧。玉兔精就排第四。
五,辰龍。
四海龍王排第五,他們又有何能奈?東海龍王敖廣還被哪吒這小孩捶了一頓呢。四海龍王最大的本事就是呼風喚雨,凡人種莊稼就得求他們,只有求得龍王答應了,才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凡人求雨的時候,那是五體投地。所以四海龍王排第五。
六,巳蛇。
蟒蛇精本領不大,被悟空給打死了,肉也分給村民吃了。蟒蛇精要吃孫猴子,這猴子是她能吃的嗎,看到他你就得溜啊。悟空打死蟒蛇精,把蛇肉分給了村民,村民們吃過這蛇肉之後,紛紛伸出大姆指給這好吃的蛇肉點贊:“666”!所以這被打死了的蟒蛇精排第六。
七,午馬。
白龍馬排第七,這馬去西天取經,也沒出多大力,怎麼就排第七呢?這白龍馬是唐僧的座駕啊,領導的親信。排第七那還不是領導的一句話就搞定。
八,未羊。
羊力大仙好像也沒做什麼壞事,最後還是被砍下了羊頭。為什麼?因為他修的是黑魔法。西方人在練黑魔時,一般都要殺一隻羊。羊力大仙曾經給自己算過八卦,全都“撲街”,他就是個倒黴的東西,排第八。
九,申猴。
十,酉雞。
十一,戌狗。
十二,亥豬。
豬八戒為何排在最末尾?
因為在古代大家養豬的話,一般都是養到十二月才殺。又是一年新春到,殺豬宰羊過大年。所以豬八戒就只能排到十二生肖的末尾。
唐僧西天取經一完事,這十二神怪就被玉皇大帝和如來佛祖共同封為十二生肖,於是十二生肖就流傳了下來。
-
17 # 寶遊戲愛好者
十二生肖,又叫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1]
十二生肖的起源與動物崇拜有關。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簡可知,先秦時期即有比較完整的生肖系統存在。最早記載與現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傳世文獻是東漢王充的《論衡》。[1]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剋的民間信仰觀念,表現在婚姻、人生、年運等,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並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如婚配上的屬相、廟會祈禱、本命年等。現代,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徵。
生肖作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歷代留下了大量描繪生肖形象和象徵意義的詩歌、春聯、繪畫、書畫和民間工藝作品。除中國外,世界多國在春節期間發行生肖郵票,以此來表達對中國新年的祝福。[1]
-
18 # 正人尊子
十二生肖的來歷
《12生肖的來歷》是1999年西泠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毛宗譯。 該書講述了很久很久以前,玉帝為了給人間定時間給人類歸屬,決定在人間選拔十二種動物作屬相。 於是,凡間各動物們展開了一場爭奪“生肖王”的比賽……因此群獸大會當天,老鼠早所以排行大接著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和狗豬才因此十二年獸排行。 故事另外章講述貓鼠何成仇人當時貓和鼠原好朋友,赴群眾大會前們起睡並約好誰先醒叫醒誰.。豈知老鼠第二天起得早竟靜悄悄地獨自赴會不理會貓,等貓醒來趕赴大會時佛陀已經十二年號分配好了貓和鼠便從此結下深仇。當傳說歸傳說民俗學者郭立誠氏看法則較獲得歷史記載應證人們了便於記住天干地支名歲而代表十二辰動物來稱呼們。
-
19 # MKBK
十二生肖來歷的童話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們說:“我們要選十二種動物作為人的生肖,一年一種動物。”天下的動物有多少呀?怎麼個選法呢?這樣吧,定好一個日子,這一天,動物們來報名,就選先到的十二種動物為十二生肖。
到了報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來了,可是它光想到自己的事,把好朋友貓的事給忘了。就自己去報名了。{十二生肖故事傳說}.
結果,老鼠被選上了。貓呢?貓因為睡懶覺,起床太遲了,等它趕到時,十二種動物已被選定了。
貓沒有被選上,就生老鼠的氣,怪老鼠沒有叫它,從這以後,貓見了老鼠就要吃它,老鼠就只好拼命地逃。現在還是這樣。
十二生肖的順序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怎麼讓小小的老鼠排在第一名呢?這裡也有個故事。
報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們在路上碰到了。牛個頭大,邁的步子也大,老鼠個頭小,邁得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氣不接下氣,才剛剛跟上牛。老鼠心裡想:路還遠著呢,我快跑不動了,這可怎麼辦?
它腦子一動,想出個主意來,就對牛說:“牛兄弟,牛兄弟,我來給你唱個歌。”牛說:“好啊,你唱吧---咦,你怎麼不唱呀?”老鼠說:“我在唱哩,你怎麼沒聽見?哦,我的嗓們太細了,你沒聽見。這樣吧,讓我騎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來,你就聽見了。”牛說:“行羅,行羅!”老鼠就沿著牛腿子一直爬上了牛脖子,讓牛馱著它走,可舒服了。
它搖頭晃腦的,真的唱起歌來:牛兄弟,牛兄弟,過小河,爬山坡,駕,駕,快點兒羅! 牛一聽,樂了,撒開四條腿使勁跑,跑到報名的地方一看,誰也沒來,高興得昂昂地叫起來:“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牛還沒把話說完,老鼠從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躥,躥到牛前面去了。
結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所以,在十二生肖裡,小小的老鼠給排在最前面了。
-
20 # 書生小正
中國自帝舜時代就開始使用天干十個符號和地支十二個符號相配合的“干支紀年法”。以動物紀年的方法最初起源於中國古代西、北部從事遊牧的少數民族中。《唐書》載:“黠戛斯國以十二物紀年,如歲在寅,則曰虎年。”清代著名考據學家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考證雲:“益北狄俗初無所謂子、醜、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至漢時呼韓邪(單于)款塞人居五原,與齊民相雜,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
十二生肖最早見於世界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小雅·車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馬。”又見於《禮記·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氣。”十二生肖之說,究竟產生於何時?
有史料雲:它最晚應形成於漢代。其依據是東漢王充《論衡·物勢篇》雲:“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又云:“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申,猴也。”共提出十一種生肖名。加上東漢趙曄《吳越春秋》中有“吳在辰,其位龍。”恰好補上了“辰龍”,而成全了十二生肖。可見在東漢十二生肖已經形成。
至於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時代就已經出現。北史《宇文護傳》記載了宇文護的母親寫給他的一封信,內容是:“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由此可見當時民間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記錄人的生年了。
傳說軒轅黃帝是中國中原各民族的祖先。 黃帝統治中原地區後事物繁多, 為便於管理,他命史官倉頡造字,令負責天文地理的巫官制定干支紀年法,即將天干與地支相配合,六十年一輪迴,稱為“一個甲子”。天干地支紀年法比較複雜,在民間不易流行,於是有人建議以十二種動物為名,得到了黃帝的同意,並命倉頡辦這件事。倉頡下令所有動物於正月初一到帝宮前候選。
牛知道自己腿腳慢,便在大年三十晚上提前動身。結果牛第一個到達,接著是虎,下面依次為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貓是第十二位。老鼠來得晚,遠在十二位之後,對入選已不抱希望,便溜進黃帝的倉庫裡,偷咬了倉庫中的大紅蠟燭。而大紅蠟燭正是黃帝對頭蚩尤送來的禮物,中間是空的,裝滿了火藥,只要點燃蠟燭便會爆炸。第二天,當黃帝召開十二生肖命名典禮準備點蠟燭時,侍衛從老鼠咬破的地方發現了蠟燭中的火藥。老鼠無意之中救了黃帝一命,黃帝念老鼠有功,把它選入十二生肖,並排在第一位。其餘動物依次後移,貓便被淘汰了。所以至今貓仍然忌恨老鼠,是它的死對頭。
另一種說法: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個動物擔任宮廷侍衛,貓託老鼠幫它報名,老鼠忘記了,結果貓沒選上,從此與老鼠結為冤家對頭,見到就咬。
還有人說十二生肖的選用與排列是根據動物每天的活動時間規律來確定的。
回覆列表
十二生肖的來歷說法不同:
1.民間故事說:
軒轅黃帝要選十二動物擔任宮廷衛士,貓託老鼠報名,結果老鼠忘了,貓就錯過日期,從此貓見老鼠就尋仇。原本推牛為首,結果老鼠偷偷爬上牛背佔先機,鼠排第一,牛為第二。虎和龍不服氣,被封為山神和海神,排在鼠和牛的後面。這下兔子又不服,要和龍賽跑,兔子又跑到龍前面。狗又不樂意,一氣之下咬傷兔子,被罰到了倒數第一。蛇、馬、羊、猴、雞之間還經過一番較量,到最後,豬又跑來,狗又成倒數第二了。
上述傳說還解釋生肖為何無貓。其實,遠古中國並沒有貓,家貓的故鄉在非洲蘇丹,後來傳入埃及,由埃及傳到中國,其時生肖早已形成。
這個傳說故事,遠不是對問題的科學解釋,反映了人們解釋十二生肖的願望。
關於十二生肖的由來,歷史上的記載是:中國自帝舜時代就開始使用天干十個符號和地支十二個符號相配合的“干支紀年法”。以動物紀年的方法最初起源於中國古代西、北部從事遊牧的少數民族中。《唐書》載:“黠戛斯國以十二物紀年,如歲在寅,則曰虎年。”清代著名考據學家趙翼在《陔餘叢考》中考證雲:“益北狄俗初無所謂子、醜、寅、卯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類分紀歲時,至漢時呼韓邪(單于)款塞人居五原,與齊民相雜,浸尋流傳於中國,遂相沿不廢耳。”
2.十二生肖最早見於世界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小雅·車攻》曰:“吉日庚午,既差我馬。”又見於《禮記·月令·季冬》:“出土牛,以送寒氣。”十二生肖之說,究竟產生於何時?有史料雲:它最晚應形成於漢代。其依據是東漢王充《論衡·物勢篇》雲:“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又云:“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申,猴也。”共提出十一種生肖名。加上東漢趙曄《吳越春秋》中有“吳在辰,其位龍。”恰好補上了“辰龍”,而成全了十二生肖。可見在東漢十二生肖已經形成。至於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時代就已經出現。北史《宇文護傳》記載了宇文護的母親寫給他的一封信,內容是:“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由此可見當時民間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記錄人的生年了。
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即1975年12月間,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第11號秦墓的出土文物中,發現了上千支竹簡。其中《日出·盜者》清楚地記載著用生肖占卜盜賊相貌特徵的文字。這一奇蹟的出現,證明了在春秋戰國時代就使用十二生肖了。因為第十一號秦墓,據考證葬於始皇帝三十年,即公元前217年。有人說:我們的祖先用生肖紀年,遠在秦始皇稱帝之前就開始了,而且具體地指出“始於夏,流傳於商周。”但如何引證,恐尚待史學和文物學者進一步探究了。
3.中國古代南北朝不僅使用十二生肖紀年,而且出現了沈炯創作的《十二屬詩》:
鼠跡生塵案,牛羊暮下來。
虎嘯坐空谷,兔月向窗開。
龍陰遠青翠,蛇柳近徘徊。
馬蘭方遠摘,羊負始春栽。
猴慄羞芳果,雞砧引清懷。
狗其懷屋外,豬蠡窗悠哉。
這首詩在首字按序嵌入了十二生肖名,且突出了每種動物的生性特點,起到畫龍點睛之作用。
4.明朝大學者胡儼撰寫的十二生肖詩,不僅依次嵌入生肖名,而且一名一典,頗有情趣。詩云:
鼷鼠飲河河不幹,牛女長年相見難。
赤手南山縛猛虎,月中取兔天漫漫。
驪龍有珠常不睡,畫蛇添足適為累。
老馬何曾有角生,羝羊觸藩徒忿嚏。
莫笑楚人冠沐猴,祝雞空自老林邱。
舞陽屠狗沛中市,平津放豕海東頭。
首句“鼷鼠”即水鼠。二句的“牛女”即民間牛郎織女的傳說。五句的“驪龍”是龍的一個種類,其頦下有寶珠一顆,故謂之驪龍。八句的“羝羊”即公羊,“觸藩”指羊角觸籬笆。十一句的“舞陽”指漢高祖劉邦封名將樊噲為舞陽侯,他曾在江蘇沛縣以宰狗為生。最後一句是指漢武帝丞相公孫弘,當年曾在東海放過豬。
5.從文獻記載來看,黃帝時代就有十二地支,它跟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等十二星座有關,最早的十二地支、十二星座都代表著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殷商時期發明了甲、乙、丙、丁等十個計算與記載數目的文字,後來研究命理的人把它稱為天干,並使之與地支結合運用,如甲子、乙丑等,用於計年、月、日、時。
相傳以十二種動物取代十二地支,來代表十二個月令,是漢朝東方朔的傑作。有明確記載的是東漢王充所寫《論衡》中的《言毒篇》,他提到了十二種動物的名稱。用十二生肖來計年,也起於東漢。清朝趙翼所著《陔餘從考》也指出這一史實。至於為什麼要選定十二種動物作標誌,最早可能與圖騰有關。古代各部落都選一種特別懼怕或特別喜愛的動物,以其圖案作為本部落標誌。宋代洪巽的《暘谷漫泉》、明朝郎瑛的《七修類稿》等對此都作了解釋。另外佛經《大集經》記有十二生肖輪流遊行的故事,但其中無虎而有獅子,因此有人認為,十二生肖是由古印度傳入中國的,以虎代獅,可能與中原不產獅有關。
也有人認為,十二生肖首先出現於記時。一晝夜是二十四小時,古代天文學家將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同時他們在觀天象時,依照十二種動物的生活習慣和活動的時辰,確定十二生肖。夜間十一點至次日凌晨一點,屬子時,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靜,頻繁活動之時,稱“子鼠”。凌晨一點至三點,屬丑時。牛習慣夜間吃草,農家常在深夜起來挑燈喂牛,故稱“丑牛”。凌晨三點至五點,屬寅時。此時晝伏夜行的老虎最兇猛,古人常會在此時聽到虎嘯聲,故稱“寅虎”。清晨五點至七點,屬卯時。天剛亮,兔子出窩,喜歡吃帶有晨露的青草,故為“卯兔”。早晨七點至九點,屬辰時。此時一般容易起霧,傳說龍喜騰雲駕霧,又值旭日東昇,蒸蒸日上,故稱“辰龍”。上午九點至十一時,屬巳時。大霧散去,豔陽高照,蛇類出洞覓食,故作“巳蛇”。中午十一點至一點,屬午時。古時Mustang未被人類馴服,每當午時,四處奔跑嘶鳴,故稱“午馬”。午後一點至三點,屬未時。有的地方管此時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時候,故稱“未羊”。下午三點至五點,屬申時。太陽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時啼叫,故為“申猴”。下午五點至七點乏肌催可詘玖挫雪旦磨,屬酉時。太陽落山了,雞在窩前打轉,故稱“酉雞”。傍晚七點至九點,屬戌時。人勞碌一天,閂門準備休息了。狗臥門前守護,一有動靜,就汪汪大叫,故為“戌狗”。夜間九點至十一點,屬亥時。夜深人靜,能聽見豬拱槽的聲音,於是稱作“亥豬”。就這樣,一天的時辰和動物搭配就排列了下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後來人們把這種紀時法用於紀年,就出現了十二生肖。
對十二種動物配十二時辰,還有一類似的說法。據說天地生成於子時,生之初,沒有縫隙,氣體跑不出來,物質無法利用,被老鼠一咬,出了縫隙,才使氣體跑出來,物質便能利用了。老鼠有開啟天體之神通,子時就屬鼠了。老鼠打開了天地之縫,牛便出來耕耘在地,於是丑時就屬牛了。傳說人生於寅,“寅”字有敬畏之意,古時人最怕老虎,寅時便屬虎了。卯時已經進入清晨,但太陽還沒有出來,照亮大地的還是月亮,而月宮中唯一的動物是“玉兔”,於是卯時便屬兔。傳說辰時正是群龍行雨的時候,此時自然屬龍了。蛇善於利用草掩藏其行蹤,據說巳時蛇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動,不能傷人,所以巳時屬蛇。午時陽氣達到極限,陰氣剛欲產生,馬跑離不開地,是屬陰類動物,故午時屬馬。傳說羊吃了未時的草,並不影響草的再生,未時就屬羊了。申有“伸”的意思,而猴子最善於伸屈攀登,故申時屬猴。本時雞開始歸窩,此時當屬雞。戌時天漸漸黑了,狗開始“工作”,看家望門護院,這時就屬狗。亥時已入夜,萬物寂靜,天地混沌,而豬和天地混沌一樣,除“吃”以外一無所知,亥時自然就屬豬了。
《法苑珠林》引《大集經》言十二生肖由來曰:“閻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獸,並是菩薩化導。人道初生,當菩薩住窟,即屬此獸護持、得益,故漢地十二辰依此行也。”又云:“其所以分配之義,則《暘谷漫錄》言之頗詳。據之,子、寅、辰、午、申、戌俱陽,故取相屬之奇數以為名的鼠、虎、龍、猴、狗皆五指,而馬單蹄也;醜、卯、巳、未、酉、亥屬陰,故取相屬之偶數以為名的牛、羊、雞、豬皆四爪,兔兩爪,蛇兩舌也。”據此,十二種動物按足趾奇偶排列為:牛四趾,為偶;虎五趾,為奇;兔四趾,為偶;龍五趾,為奇;蛇無趾卻兩舌,為偶;馬一趾(單蹄),為奇;羊四趾,為偶;猴五趾,為奇;雞四趾,為偶;狗五趾,為奇;豬四趾,為偶;十二種動物中,只有鼠最特殊,前足為四趾,為偶;後足五趾,為奇。這樣,原是奇、偶全佔,因此就排在了十二種動物首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