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它指舊時私家編撰的史書,在正史不敢寫的,野史也會對它進行一些補充,可一定要進行邏輯論證,以免功過論述不客觀或表達個人意志,與正史相對。 問題來了,寫野史的都是什麼人?
17
回覆列表
  • 1 # 皇帝不稱朕

    說到“野史”,不得不先說的歷史書的分類。

    在《漢書·藝文志》裡是還沒有史書的獨立地位的。到中國第二部系統的圖書整理集錄《隋書·經籍志》(修於唐初),則首次提出“經史子集”的圖書分類法,史書居於“四部”的第二位,顯示中國史學至此蔚為大觀,已經獨立成體系,且其地位僅居於經書之後,合稱經史之學。

    在《隋書·經籍志》的“史部”裡,歷史書包括15類: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 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其中是沒有所謂“野史”的。

    清朝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其“史部”基本上沿襲了隋書經籍志的分類方法,也是15大類,其中傳記類下分聖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五屬;又“子部”收錄諸子百家著作和類書,包括14大類,其中雜家類又分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六屬,小說家類分雜事、異聞、瑣語三屬。我們今天說的野史,就散佈於“史部”傳記類和“子部”雜家類、小說家類中。

    我們今天說到歷史,總習慣自動分為“正史”與“野史”,似乎可信者為正史,不可信者皆屬野史。

    從上面的介紹來看,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正史”在古代史書分類中有確指,就是官方認可的那二十幾部史書(稱“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其他史書還有很多,則分別入類,但是沒有“野史”這一類。

    其次,“正史”固然資料豐富,但未必就可信(比如官方所諱者,正史往往會誣寫);而野史雖然沒有正史那麼高大上,有官方組織編撰的色彩,多出私人目擊耳聞,但其中儲存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材料。故正史、野史均具有史料價值,不可偏廢;尤其是透過大量的野史,可以管窺一個時代的人文風情與精神面貌,而不至於只能以官方的單向角度來看歷史。

    從這部現代作者——作者是一位雜文家——所著之書來看,作者是以其個人的聽聞作為野史的。則“野”有在野之意,是相對於官方的在野視角,其所取多為官書不錄的“野材料”,因此會讀書者並不廢野史,不輕視野史。

    野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野史作者都是私人著史。

    宋代以來,尤其是明代,私人撰史之風很盛,有記故典的,有記時事的,有記趣聞佚事的……凡文人私家所述之史、之時聞,一般稱為“筆記”(如中華書局所出宋、明、清三大套歷代筆記叢書),裡面的材料或來自作者親眼目擊,或來自輾轉傳聞,儲存了許多“時聞野記”,因此,一些筆記也被稱為野史。

    一般來說,筆記作者如果是官員,宦遊四方,交遊廣泛,他所記材料的史料價值會更大一些,其著述就被稱為“筆記”(雜史);如果作者是鄉野市井未為聞達的書生,他的書裡,聽聞來的野語就多一些,則他們的書往往被稱為“野史”。我舉一個例子,明代著名才子祝允明(他曾做過一任通判),寫了一本筆記,定名為《野記》,可能祝允明自己認為,此書的內容主要來自聞見(而非檔案、官書),隨手抄錄,應屬野史吧!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宋、明以降,出版印刷業發達,但能夠從事著述事業的,只能是讀書人(或稱士人、文人)。如果此翁運氣好,入仕做了官,他的書內容會更豐富,史料價值更高,有正大之氣,大家不會拿“野”字來評他;如果此翁運氣不好,一生淹蹇,終身居鄉,未曾發達,只能把從社會上聽來一些雜事、瑣事入書,則他的書的材料往往較為細碎微末,史料價值相應也會低一些。但不管怎樣,一本書能夠流傳幾百年至於今,任何一部書都是具有價值的,不可以其正或野而輕下褒貶之論。

    當然,對於歷史,社會上往往有一些奇異的傳聞,比如清朝呂四娘殺雍正、乾隆是漢人子等等傳說,也屬於野史,則此種野聞即使入書,也只能視作小說,而不能當做歷史。這些所謂“野史”的創造者,不是寫書的文人,而是全體喜歡八卦者計程車農工商的集體創作與傳播了。

    我們讀史,要區分的,不是正史還是野史,而是出自想象力的文學創作,還是傳聞有據的歷史。因此,我們看電視劇時,必要在心頭釘一告示:此非史,小說戲劇耳!切莫說那都是野史,則未免汙了“史”這個字。

  • 2 # 兔兔哥vlog

    野史,這個首先歷史是已經過往的事實,無論我們是從書本上,還是聽長者所說來的都是歷史的一部分。野史,一般大都是民間記載的一些事情。你說他是真實的吧?無從考究。你說是假的吧,但是無風不起浪。寫野史的人,如果野史是假的,就是民間的人寫的,類似於現在網路上的一些自媒體,把聽來看來的事情總結出來,寫出來,當個故事。如果這野史是真實的,可能最早是官方記錄的,但是,你也知道,古代皇帝一個人說了算,說改就改,後來可能就淪落為野史了。

  • 3 # 木微琪琪

      歷史上的年世蘭,年世蘭是個什麼樣的人?電視劇《甄嬛傳》的華妃年世蘭讓人印象深刻,她有美貌,有顯赫的家世,卻心狠善妒。她為獨得皇帝恩寵,做了很多錯事。到最後,得知不孕真相,撞牆而死。那麼歷史上的年世蘭也像《甄嬛傳》中所描述的那樣嗎?答案是否定的。

      歷史上的年世蘭出身高貴,家世顯赫,父親年遐齡是湖廣巡撫,哥哥年羹堯是撫遠大將軍。同樣出身名門,歷史上的年世蘭卻是個大家閨秀。

      皇帝在他死後追封為敦肅皇貴妃時,冊書上是這樣寫的:本性溫柔善良,做事賢淑謹慎。在王府時,恭敬伺候我,在皇后面前小心謹慎,對待下人寬容厚道。我即位後,貴妃在先皇、皇母大事上盡心盡力,著實能幫助內政。

      年世蘭在雍正還是雍親王的時候嫁入府中,封為側福晉,相繼生下三子一女,成為皇帝最寵愛的妃子。兄長年羹堯成為雍正的軍事保障,年世蘭被封為貴妃。可是年羹堯功高蓋主,做了些越矩之事,遭到皇帝的打壓,年世蘭的地位收到影響。

      年妃本來身體就很虛弱,說得上是“體素羸弱”。康熙大喪,年世蘭懷著皇九子福沛磕頭行禮。時間一長,年世蘭動了胎氣,導致難產。雖然活了下來,身體卻一落千丈。

      而後年世蘭病重,搬到圓明園。雍正三年被封為皇貴妃,死後,諡號敦肅。

      年世蘭的原型分為小說原型和影視原型。

    原著小說中,年世蘭即慕容世蘭。生年不詳,死於乾元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父親是慕容迥,哥哥是慕容世松、慕容世柏。慕容世蘭處在大周這一架空的年代,是乾元皇帝玄凌的寵妃。之後還有妹妹慕容世芍進宮,封為榮嬪。原著中慕容世蘭被稱為華妃、慕容妃、皙華夫人等。

      華妃慕容世蘭,曾為萬妃之首。後來導致甄嬛流產,降其為慕容妃,遭曹貴人告發後降為慕容選侍。慕容世蘭本性不壞,但由於過於囂張跋扈。同時皇帝忌諱慕容家兵權設計不讓華妃懷孕。皙華夫人的皙,是一種沒有果實的棗樹。華妃得知不孕真相最終自盡。死後被追封為順成貴嬪。

      影視原型中,年世蘭是安徽省懷遠縣人,生年不詳,卒於1725年。出身高貴,家世顯赫,父親年遐齡是湖廣巡撫,哥哥年羹堯是撫遠大將軍。

      雍正還是雍親王的時候嫁入府中,封為側福晉,成為專寵。為雍正誕下三子一女,可惜全部夭折。

      雍正即位時被封為貴妃,成為眾妃之首。雍正三年被封為皇貴妃,死後,諡號敦肅。當時年羹堯作為大將軍作威作福,收受賄賂。但年家只有年羹堯一脈被追究定罪,可見雍正對年世蘭的情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RJ21民航飛機發動機為什麼沒裝在翅膀上,而是裝在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