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既可以針對先天不足的男女生,比如醜,殘疾,家庭不幸,也可以針對一部分跨性別人群(沒有生育能力,沒有在年輕時體會女生該體會的,沒有被這個世界善待過)。可能問題比較悲觀,但是作為一個跨性別人群,在常年和女生和男生的相處和生活中,我都感覺深深的自卑,而且家裡也有不少變故。很多時候,我都想樂觀面對這個社會,善意自信的和男女相處,可是就是很難做到。和男女相處都特別自卑,不知道有同樣情況的人們是如何面對的?
回覆列表
-
1 # 木微琪琪
我覺得首先要自己有一種自信自愛能力,對待一切事情要自然,不要妄自菲薄。有時我們“平常人看待先天人時往往並沒有什麼排斥更不要談什麼瞧不起什麼之類的”。所以,自己要堅強,勇敢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來。
張海迪,被折斷翅膀的天使--1955年9月出生於濟南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似小燕子般到處飛翔。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1960年一個明朗的早晨,玩具室裡剛上完一節“課”,她和小同伴們嘻笑著朝門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從此,雙腿喪失了知覺,張海迪也喪失了關於腿的記憶。 張海迪當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覆發作,非常難治。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後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張海迪,只能整天臥在床上。當年,醫生們一致認為,像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看著夥伴們高高興興地揹著書包上學校,終於有一天,張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可是因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學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張海迪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髮,打算用一種疼痛來代替另外一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髮,都能編成一條辮子了! 對張海迪來說,家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特殊的學校裡,聰明、好學的張海迪學拼音,學查字典,學一個又一個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撐著身體抄書,學完了一本又一本小學課本,沒有人催問,沒有人檢查督促,更沒有考試和考試中的競爭,全靠著自學。努力是加倍的,成功的喜悅也是加倍的。於是,她的學習自覺性、學習樂趣與生活的意志,還有思維能力,便隨著知識一起增長起來了。透過非同尋常的努力,她還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並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1970年 4月,張海迪跟著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母,來到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的農村生活。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餘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釦子、補衣服。 當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張海迪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 起初,她在白菜疙瘩上、在蘿蔔上扎。在白菜疙瘩上進了幾天以後,就在她自己身上進針,她覺得醫生就是要這樣,首先要自己感覺。曾有人問她,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沒有知覺,你的胸以下沒有知覺,你在自己身上扎針不痛苦啊?她說:“恰恰相反,我最開始針灸的時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臉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紮了以後是什麼樣的感覺,我要知道。”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