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一點科技工作室

    就是說,你在該平臺註冊過帳號,而且經常用這個帳號登入消費,你就是一個老熟客。而你的帳號資料(id、消費記錄清單等)都是存在平臺的伺服器裡面。

    平臺根據消費記錄,確定你是個熟客,以某種條件作為提價手段,區別於新客戶的價格,把老熟客的(服務)價格提高,而大大優惠於新客戶,就是這麼個意思。

  • 2 # 八爺的江湖醉

    大資料殺熟是指線商平臺上銷售的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

    大資料殺熟一般都在隱蔽狀態,很多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溢價了,所以我們在平臺購物的時候也要多多比價,這樣才能買到自己更心怡的商品

  • 3 # 大力揚帆

    謝謝邀請,大資料殺熟,就是培養了用的習慣,而且是忠實使用者。有一定依賴了,然後透過大資料分析,對這部分人進行殺熟,稍微給你抬高購買或支付價格,而這個是非常隱秘的,一般很難察覺,這也是一些企業的無恥行為,我想對這些公司再次說下,你對使用者如何,使用者就會加倍對你進行回饋,企業領導人的格局不夠,只能作死的命。短時間因為風口,投資機構砸錢搞大了的企業,一樣也撐不久。

  • 4 # 羽軒王者

    大資料殺熟這個名詞在最近也是頻頻被傳出來,這個確實是商家的一些不良的行為,對於一些忠實使用者來說真的是非常的不公平。而如果被使用者知道了,那麼肯定是會對平臺有很大的打擊。但是平臺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還是有很多平臺會這麼做的。

    那麼大資料殺熟是什麼意思呢?

    大資料殺熟就是透過運用大資料對使用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理念進行採集,分析總結然後運用資料的不對等性進行對商品價格的調整。特別是一些忠實的使用者進行一些價格上面的調高以獲得更多的利潤。

    大資料殺熟主要透過三個步驟實現。

    第一,對使用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理念進行採集。這一步其實是很容易做到的,因為我們在平臺的每一條消費記錄都會進行一個數據的儲存。

    第二,對這些資料進行大資料分析。分析使用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理念,確定使用者所需要的是哪一些商品。

    第三,對這些商品進行隱秘性價格調整,這個其實比較容易做到,因為生活中我們的資訊是非常不對等的。即使平臺調整了價格,我們很多時候也是發現不了的,而即使發現了,我們也會更多的認為只是平臺的等級制度不同而已。

    其實大資料殺熟現在很多平臺都是在做的,我敢說一些大平臺也是有在做,我就有發現過這樣的事情。因為這些基本就是一些純獲利的技術手段,而大資料分析本身就是為了研究消費者的一個消費習慣而已,只不過大資料殺熟做的更加過分而已。

    當然大資料殺熟也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商業模式,如果被曝光,那麼平臺也是會受到很大的名譽損害的。所以還是忠告一些平臺,千萬不要把使用者和消費者當傻子了,商人誠信為本,一個不誠信的商家是走不遠的。

  • 5 # 東風高揚

    大資料殺熟是什麼意思?目前熱炒的大資料殺熟簡單的來說,就是平臺透過記錄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和偏好,對不同使用者採取不同的報價方案。結果就可能是對於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還有一種是自動給老使用者升級服務但費用也同時增加,這就是“大資料殺熟”。

    殺熟現象並不陌生

    比如做生意,一般是老客戶應該獲得更多的優惠。但實際上有可能成為老客戶以後就沒有受到這麼的重視了。反而為了拉取更多的人員或業務對新人員進行優惠。現在這種現象還很多,比如通訊,新使用者新手機號辦理入網時可能很優惠價格很低,而如果老使用者要去享受那種優惠就沒門兒了。

    大資料殺熟也是一樣

    1、同樣服務老使用者價格高。前段時間某旅遊平臺爆出的新老使用者住同一個酒店的價格,老使用者竟然比新使用者高許多的現象。平臺為了更多的來人新使用者反而對新使用者更多的優惠,對老使用者就不能享受那樣的價格住宿了。

    2、老使用者自動升級但費用也升高。另外也爆出某叫車平臺預約了普通網約車,但來的卻是商務車,要按照商務車的收費來收的,比普通網約車更貴。

    3、同樣的服務,使用不同的系統價格還不一樣。有的爆出某網約車同一線路,iphone叫車便宜七八元,安卓就要貴七八元。而某影片網站會員年費,Iphone要248元,安卓登入同一個賬號年費只要178元,使用iphone的人更有錢麼?

    4、常規地方比稍微偏離常規地方要貴。某網約車同一線路,在原來常規地方打車要比離這裡稍遠一點點兒的地方打車要貴10%-20%,這也被殺熟給算計了。知道你經常在那裡打車,我就收貴一點兒,殺熟你有怎麼樣呢。

    現在很多所謂的大資料談不上大,很多平臺是根據自己的資料分析,有自己編制軟體根據自己的意願來管理,一旦心思走歪了受傷的就是使用者了。

  • 6 # 老王簡單說

    其實我覺得這只是一種大資料技術,叫大資料殺熟只是吸引大家眼球。

    平常我們應該很常見一些軟體對新使用者有優惠,等你使用久了就沒優惠了,這種模式很正常吧,不靠優惠不能吸引新使用者。

    正常情況下,新使用者和老使用者都有各自的優惠,新使用者的優惠力度是很大的,老使用者就沒辦法像新使用者一樣的優惠。

    我也不可否認,可能是有些無良業者把這大資料作為一種殺熟的幫兇。但是大資料殺熟是不正常的,正常人思維都知道天天來你這消費,可能會有優惠,不會是天天來消費,還越來越貴。

    所以大資料是不能拿來殺熟,這是對大資料錯誤的使用。

  • 7 # 程式魚哥

    2018年3月,“大資料殺熟”這個詞進入大家視野,不過這一現象或已持續多年。有資料顯示,國外一些網站早就有之,而近日有媒體對2008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1.3%的受訪者遇到過網際網路企業利用大資料“殺熟”的情況。

    所謂大資料殺熟,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通俗地講,就是網際網路廠商利用自己所擁有的使用者資料,在出售同一件商品或同一種服務時,老使用者的價格要高於新使用者。主要出現在機票、酒店、電影、出行等領域。

    與其稱這種現象為“殺熟”,不若說是“殺對價格不敏感的人”:一罐可樂,在超市只賣2元,在五星級酒店能賣30元——這不能叫價格歧視,而是因為你能住得起五星級酒店,那麼你就是要被“殺”,這樣的例子在現實中比比皆是。但是,這個理論套用在“大資料殺熟”上卻並不恰當。一個關鍵問題是,一罐可樂的正常價格是透明的,所以在五星級酒店的溢價是公開的。但“大資料殺熟”卻處於隱蔽狀態,多數消費者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溢價”了。此外,將老顧客等同於“對價格不敏感的人”,也有偷換概念之嫌。

  • 8 # 大道是天道

    對電商平臺“大資料殺熟”就應立法禁止

    江德斌

    日前,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對《電子商務法(草案)》(三審稿)進行了審議。與此前的二審稿相比,三審稿對於電子商務經營者的定義、登記範圍、大資料殺熟等都做出了新的規定,並在多處強調了消費者權益保護。多位專家認為,該審議稿更加重視消費者權益,並對電商熱點問題作出了相應規定。

    前不久,去哪兒網、攜程等平臺相繼曝出利用“大資料殺熟”事件,同一商家、同一產品,不同的消費者卻可能面對不同的價格,甚或同一個賬號,只是換款手機,價格就存在差異。顯而易見,部分電商平臺利用技術手段,根據歷史資訊資料分析,對使用者採取不同的報價,以獲得最大的收益。“大資料殺熟”涵蓋線上差旅、線上票務、網路購物、交通出行等多個領域,特別是OTA線上差旅平臺較為突出。

    廣大消費者對電商平臺搞“大資料殺熟”行為非常痛恨,媒體、專家也紛紛表態,對涉事平臺予以強烈批責,督促監管部門加強約束規範,透過立法予以禁止。此次電商法三審將“禁止大資料殺熟”納入草案,明確“向該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尊重和平等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顯示法律對消費者權益高度重視,認識到大資料技術潛藏的“殺傷力”,對消費者造成差別化待遇,破壞了市場公平秩序,以此立法予以禁止,扭轉電商平臺濫用大資料技術牟利的不當做法。

    技術本身是中性的,無所謂對錯,關鍵看怎麼使用,掌握在誰的手裡。大資料是一項非常強大的資訊科技,已經在網際網路領域得到全面使用,很多電商平臺都在利用大資料技術,對使用者隱私資訊、消費習慣、上網軌跡等進行採集,並進一步做深入挖掘分析,給使用者進行消費者畫像,從而實現精準營銷、個性化推薦等,以提高成交率,降低營銷成本,提升消費體驗。

    由此可見,大資料技術是一項具有實用性的資訊工具,如果善加利用的話,會給商家和消費者帶來很大益處,實現雙贏。可是,以去哪兒網、攜程為代表的部分電商平臺,不想法提供有價值的增值服務,卻利用“大資料殺熟”,給熟客的定價比普通客戶還高,或者看人下選單,搞不透明消費等。

    比如攜程蘋果使用者打車、訂酒店比安卓使用者貴,買機票時動態漲價,酒店評級排名失真,捆綁消費等,都明顯違背了商業規律,乃是涸澤而漁的做法,其企業價值觀出現偏差。而且,攜程還涉嫌濫用市場壟斷支配權,強行制定規則收取熱門酒店的保證金,導致平臺價格比酒店前臺價格還貴,又透過“大資料殺熟”,利用資訊不對稱抬高價格,限制旅客自由選擇權利,完全屬於霸王條款。

    在大資料時代,電商平臺擁有海量的使用者資料,商家可以利用資訊科技給消費者提供更為便利的服務,也可藉此牟取更大的不當利益。電商平臺濫用“大資料殺熟”,對消費者造成極大傷害,可如今網路消費已經成為日常,單憑消費者個人難以抵禦平臺的侵權。而且,追逐利潤是企業的天性,依靠商業倫理道德,寄希望於企業自覺,總是不太靠譜,唯有將法律基礎打牢,禁止電商平臺濫用大資料技術,將其限制在合理範圍之內,保障消費者的隱私資訊,維護平等消費權益,令其違法成本大幅抬升,使其得不償失。

  • 9 # 知於大資料分析

    何為大資料殺熟,簡單來說,就是同樣的服務或商品,老客戶獲得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高的社會現象。

    “大資料殺熟”的另一種理解或概念:當我們在網站上瀏覽網頁時,網頁會根據你的喜好推薦內容,這將讓你的眼光被包圍在狹窄的空間,從而讓你的見識和收穫得不到全面的、反面的東西而受到認識“損失”。

    希望可以幫到您, 如需輿情繫統監測登入網址:https://www.zhiyu01.com/#/

  • 10 # 使用者6423317300690

    即網際網路廠商利用自己所擁有的使用者大資料,對老使用者實行價格歧視的行為,同一件商品或同一項服務,網際網路廠商顯示給老使用者的價格要高於新使用者。

  • 11 # 工業網際網路

    你聽說過大資料殺熟嗎?

    以前買東西,經常中商家殺熟的槍,本以為經常光顧某一家商鋪,就能獲得更多的優惠,同時商家也能夠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但是事實往往是,熟悉的商家摸清了顧客買東西的喜好和習慣,比方說有些顧客不喜歡討價還價,對商品價格不甚在意,商鋪就會將同一件商品,賣給這樣的顧客更貴的價格,是不是很扎心,但是事實就是這樣的。

    大資料殺熟,也是這個意思嗎?是的,只不過這樣的殺熟,是大資料做了推手和始作俑者。怎麼解釋呢?比方說最近鬧得比較火的一件事,引發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和控訴,某網友在線上某平臺購買機票,出現了這種情況,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們開始懷疑,這就是大資料殺熟的表現,儘管平臺自己並不承認。

    說的更加直接一點,大資料殺熟,就是看人下菜,比如說你常常在某平臺買一些價格昂貴的奢侈品,然後你可能會驚奇的發現,同樣一件商品,你朋友買200塊,你買2000塊,當然,價格偏差只是舉個例子,是不是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你可以留個心眼。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大資料殺熟發生在你的身上呢?

    有殺熟的大資料技術,也就會出現反殺熟的大資料技術。比如說一些比價軟體的存在,不只是單純地比較價格,而是在使用者被殺熟時給予善意的提醒。

    《電商法》已經明確,電子商務經營者根據消費者的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特徵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搜尋結果的,應當同時向該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尊重和平等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這個要求實際上就是要預防可能出現的“大資料殺熟”行為。

    為什麼我們去高階商場,完全不需要擔心被殺熟,因為這些場景中不需要降價,價格很透明,線上購物亦如是,大資料殺熟賺的是小錢,只有給消費者提供最好的體驗,甚至消費者願意額外付費的優質服務體驗,才能走得長遠。

    比如說現在一些平臺的會員制,可以一定程度避免大資料殺熟:消費者花錢購買會員本質就是要更好的服務、更低的成本、個性的體驗,平臺從會員身上賺取了額外的錢,牢牢黏住了使用者粘性,不需要再對他們進行大資料殺熟,如果這樣做會員就會流失,得不償失。

  • 12 # 犀利熊貓

    大資料殺熟,也可以說是對存量客戶的經營

    我們常說,客戶是企業生存的根基。我們也聽到了太多的類似於海底撈的客戶服務模式。但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變化,當今的客戶為中心,又應該如何做好客戶關係管理、提升客戶價值、豐富客戶體驗呢?

    也許大資料殺熟存在著三種方式,給我們帶來新的思維。

     

    1.大資料帶來客戶關係的變化

    我們上一篇《對於技術小白,在談論大資料時,如何才顯得不那麼low》談到了大資料海量等特徵,隨著客戶行為不斷“聯網化”,客戶的行為、習慣,逐漸透過資料演化成生動而真實的客戶畫像。

    基於客戶終端資訊、位置資訊、瀏覽行為、生活等網上行為,不斷豐富資料,形成個人軌跡,每個客戶都形成了資料化的人口統計學特徵、消費行為、上網行為和興趣愛好的標籤,進而能夠藉助資料探勘分析技術,實施客戶分群,瞭解和掌握客戶行為偏好和需求特徵。

    各平臺越來越懂我們,我們也越來越依賴平臺。

    2. 大資料帶來客戶體驗的變化

    伴隨客戶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日常需求也在變的更加多樣。這既為更多企業提供了創造價值的空間,也給企業帶來了非傳統概念的競爭對手。

    大資料結合日常軌跡、行為的分析,也將提前掌握客戶的痛點,洞察客戶需求,形成商機挖掘商機,從而助力做到“人無我有”。

    大資料能夠透過每一個客戶需求的特殊性,連結到某類客戶需求的普遍性,使得服務提供者比客戶自身更瞭解其需求。

    傳統的客戶生命週期管理包括新客戶獲取、客戶成長、客戶成熟、客戶衰退和客戶離開等五個階段的管理。而隨著資訊化的不斷髮展,生命週期界限將變得更加模糊,大資料的應用也將不斷適應和最佳化客戶生命週期的分析和管理方式。

    在產品的精準設計、精確營銷,逐漸形成了羅輯思維類的聽書營銷、豬八戒類的兼職營銷、小罐茶類的高階營銷等,圈子營銷、內容營銷、實時營銷也逐步開始探索。特別是3D列印不斷興起,智慧隨選、小眾定製,也將不斷適應發展變化,滿足客戶需求。

    產品越來越豐富,客戶越來越滿意。

     

    3. 大資料帶來客戶價值的變化

    傳統時代,使用者與企業單向聯絡。現在每一個智慧化的觸點,都成為企業聯絡客戶的方式。

    大資料可以透過各媒介分享的各類有效資料,準確觀測到客戶在不同時間、位置、行為,以及產品觸點、型別、互動效能、安全性等資訊,對資料甄別後,將結果反饋、傳達到企業有關的工作環節和流程內,使企業豐富觸點,及時為客戶提供專業解答和優質服務體驗。

    這也是為什麼年初爆出來的微博抽獎性別歧視性等問題,實際上也是對客戶的一種篩選。

    高價值客戶越來越受重視,服務體驗越來越超前

    在資料時代,多觸點、多樣的選擇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將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更好的生活體驗。

     

  • 13 # 漠宸非辰

    聽說現在一些網際網路平臺和商家已經成佛了,不“殺生”都改“殺熟”了。

    你知道“殺熟”是什麼意思嗎?

    大資料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

    經營者運用大資料收集消費者的資訊,分析其消費偏好、消費習慣、收入水平等資訊,將同一商品或服務以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的消費者從而獲取更多消費者剩餘的行為。

    “殺熟”的形式多樣,主要有三種表現:

    一是根據使用者使用的裝置不同而差別定價,比如針對蘋果使用者與安卓使用者制定的價格不同;

    二是根據使用者消費時所處的場所不同而差別定價,比如對距離商場遠的使用者制定的價格更高;

    三是根據使用者消費頻率的不同而差別定價,一般來說,消費頻率越高的使用者對價格承受能力也越強。

    與其稱這種現象為“殺熟”,不如說是“殺對價格不敏感的人”:一罐可樂,在超市只賣2元,在五星級酒店能賣30元。這不能叫價格歧視,而是因為人們能住得起五星級酒店,那麼就是要被“殺”,這個理論套用在“大資料殺熟”上卻並不恰當。一個關鍵問題是,一罐可樂的正常價格是透明的,所以在五星級酒店的溢價是公開的。但“大資料殺熟”卻處於隱蔽狀態,多數消費者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溢價”了。此外,將老顧客等同於“對價格不敏感的人”,也有偷換概念之嫌。

    所謂“大資料殺熟”的問題早在數年前就引起風波。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該詞彙成為了2018年流行語,包括天貓、京東在內的多個平臺之前都被消費者指責有“大資料殺熟”的嫌疑。

    大資料殺熟有價格歧視的嫌疑,明顯背離了樸素的誠信原則,也是對老客戶信賴的一種辜負,引發了商業倫理的扭曲,值得人們警惕。

    另外在2019年1月1日正式開始施行的《電子商務法》第18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根據消費者的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特徵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搜尋結果的,應當同時向該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尊重和平等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商家利用差別化定價來獲取更高利潤是合理的,但前提是不能剝奪消費者的選擇權。除了個性化定價,消費者有權瞭解不針對個人的公共選項是什麼樣的。

    我們先來看看都有哪些“殺熟”事件:

    1.大資料無意識演算法所致

    第一起“殺熟”事件還要追溯到2000年,有使用者在刪除了瀏覽器Cookies之後,發現之前瀏覽過的一款DVD售價從26.24美元變成了22.74美元。亞馬遜倒也誠懇,CEO貝索斯親自站出來向公眾道歉,並且說明這只是向不同的顧客展示的差別定價實驗,只是測試階段,保證和客戶資料沒有關係,最後亞馬遜停止了這一實驗。

    後來經過研究發現這兩個商家都是用程式定價策略自動調價,不同的是兩家的競爭策略完全相反,profnath的定價策略以低價取勝,價格總是別人的99.83%,而另一家bordeebook則是憑藉自己125k+、93%的好評率,價格總是別人的127.059%。

    所以歸根結底,鬧出上面的烏龍事件,是無意識演算法的鍋,但是隨著大資料的發展和演算法算力的提升,很多公司又開始了基於大資料分析的演算法“殺熟”。

    2.商家為盈利故意為之

    2017年10月,一位名為劉興隆的環境工程師在杭州出差,在和幾位同事約網約車時,發現他們使用同樣收費標準的專車服務,走同樣的路線,在幾乎同時到達的情況下,他付了35元而同事只需要付25元。自此之後,多位使用者在使用網約車平臺時發現“殺熟”行為。

    除網約車外,機票、電影、酒店、電商等多個平臺都出現了類似的“殺熟”現象,下面我們就挖一下“殺熟”的深層問題。

    一、大資料“殺熟”的計算方法

    1、使用者的數字畫像

    透過對使用者基礎資料、行為資料等進行分析之後,能夠為每一位使用者勾勒出一個大致完整的數字畫像,從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等各個方面方便機器認識你。

    2、行為資料分析

    透過對所有使用者的基礎資料進行分析,可以得出更深層次的使用者資訊,比如你的價格敏感度。

    一般的商城平臺在使用推薦演算法處理問題的時候,並不是簡單地依據消費者購買的商品數量和價格確定,而是會看他可能購買的商品在所有三級品類中的價格排序,比如,那些被他加入購物車的商品有著怎樣的排名。

    獲取使用者的資訊可以透過多種渠道,最常見的是在APP上埋點採集、透過一些廣告聯盟來共享使用者的瀏覽器記錄、Cookies等資訊,當然還會有專人倒賣使用者基本資料和行為資料,甚至在使用者電腦上植入木馬病毒,以後臺執行的方式來獲取使用者的行為資料。這就導致不論是在搜尋引擎、淘寶還是在聊天軟體上的記錄,都有可能被獲取到。雖然不合法,但是民不舉官不究,就這樣繼續下去了。

    二、平臺的“殺熟套路”

    1、提高價錢

    對購物毫不猶豫的使用者,平臺會在適當時候給予一點點提價,因為這部分人對價格不敏感,不會注意到這部分提價,結果便會多花一點點錢。

    2、減少優惠

    這種“殺”的方式不是故意抬高價格,而是減少優惠券,因為你是老使用者,已經養成了習慣,有沒有這張優惠券都會忠誠的留在平臺上。但同時平臺會多給新使用者優惠券,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

    不過,商家透過大資料“標記”使用者的行為在某一程度上也能為消費者帶來便利,例如餐飲業透過美團和大眾點評等訂餐平臺可以獲取消費者口味偏好以及消費評價,根據這些資訊提高服務質量,這在以前的被動獲取時代是無法實現的。因此,不能因為少數商家的不道德行為,對大資料分析全盤否定。

    三、面對大資料“殺熟”的應對方法

    針對大資料“殺熟”,我們也要見招拆招,充分利用平臺的機器人檢測機制,順應演算法來套取部分優惠。之前脈脈上就有使用者爆出,針對京東監控使用者的購物車問題,提出了反向破解方式:

    這是應用了機器人檢測過程中的邏輯規律,反其道而行之,順應演算法來獲得優惠,但不知道是否已經被修正。

    我們還可以透過以下方法進行對抗。

    1、多賬號對比分析

    準備一部備用機,連上Wi-Fi後不註冊賬號,在目標平臺上進行商品價格監測,與正常的搜尋價格進行對比。如果用蘋果手機,可以再用一部安卓機做補充,用安卓機可以用蘋果機做補充。

    2、避免資訊串聯

    儘量避免在多個平臺上使用相同的暱稱和郵箱註冊,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某平臺採用資訊拼接的方式獲取到你的多維度資訊。

    日常避免多APP串聯,比如,拒絕APP在毫無必要的情況下讓你關聯脈脈、芝麻信用、大街網等第三方網站,這樣也能夠有效防止資訊被共享。

    3、線上線下尺標預估

    有時間的話去實體店轉轉,或在平臺上對比不同的商家、查詢多款APP來比價。

    所以,面對大資料“殺熟”的趨勢,消費者應該積極主動的保護個人隱私;作為商家,應該反思大資料的各種不同用法,在利用大資料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同時,遵守合規合法的交易原則,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殺熟”能變成“親熟”!

  • 14 # 如願SAAS

    大資料殺熟這種現象,近些年在一些大的網際網路公司非常常見。攜程、美團這些大體量的公司都因為大資料殺熟被詬病。大資料殺熟是什麼意思?企業為什麼要殺熟?今天小如就來詳細和大家聊一聊。

    所謂的大資料殺熟簡單來說就是企業利用網際網路資料留存手段,透過採集使用者購買的資料,評估使用者的實力,然後在不同的使用者面前呈現不同的價格。在大資料的運作下,相同的服務和產品,老客戶要比新客戶購買價格高出許多,這不僅傷害了老客戶的感情,也對使用者資料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脅。

    大資料殺熟,我們經常會在一些大體量的企業身上看到,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於這些APP,前期的推廣投入太大,隨著流量增長見頂,營收越來越少。想要保持利潤,就要從老客戶身上找利潤,而大資料殺熟就是最佳的利潤獲取途徑。但在小如看來,企業做大資料殺熟,是非常不明智的。

    因為和殺熟相比,大資料顯然能做更多的事情。用大資料分析使用者資料,我們可以在營銷時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用大資料分析資料,我們可以在開發階段,研發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用大資料分析使用者資料,我們可以減少庫存,實現科學化智慧化的營銷。

    資料的作用很多,很廣,而這些企業選擇了最有風險的一種,是戰略上的懶惰,也因為這樣的懶惰,付出了相有的代價,不僅被國家嚴厲打擊,也失掉了消費者的心。

  • 15 # 千里走單騎毛驢

    如果你的收入很高,出去旅遊經常會選擇高檔酒店,賓館的話,下次在手機裡面預約的時候軟體就自動推送這種地方,就算是淡季️打折優惠你也享受不到,等到你住進去時問過前臺會發現自己多花了幾百塊,這就是大資料殺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目前年齡34週歲,想要回鄉創業,要具備哪些硬性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