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姒莞萱
-
2 # 漂浮菌
提問者看的很仔細,崔器拿的大餅在當時叫做胡餅,就跟現在的燒餅類似。為什麼要給一個胡餅這個多鏡頭呢,今天我就跟大家說說這個問題。
胡餅在本劇中第一次出現,是在張小敬被帶出監獄,前去檢視崔六郎的屍體。當時崔器捧了一個放有胡餅的碗,前去供奉他的哥哥。
胡餅是漢朝時候從西域傳入中原的食物,是當時的少數民族的發明的,傳入中原後深受當地人的喜愛,變成了平日裡最經常吃的主食之一。尤其是唐朝,當時北方的主要農作物就是小麥,百姓的最常吃的就是麵食。
而麵食的種類很多,相較於麵條、饅頭等麵食,胡餅有很多優勢。比如裡面會加入芝麻等物,會更好吃點,而且也更加耐放,不容易變質。
唐代人很喜歡胡餅,《舊唐書》中就有“貴人御饌,盡供胡食”的描述,當時上至權貴,下至百姓,都吃胡餅。
上面說的這麼多,下面該進入正題了,崔器為什麼要拿著一個胡餅呢?主要是為了紀念他的哥哥崔六郎。
崔器和他哥哥崔六郎的感性特別深,崔六郎甚至可以說更像他的父親。當年兄弟二人的生活特別苦,原本只是逃脫了田籍的農民。當時的農民日子特別苦,辛苦一年種出來的糧食還不夠繳稅,甚至還得欠官府的錢。所以很多農民就會拋棄土地,外出討生活,崔家兄弟就是這樣的出身。
後來崔六郎敢拼命,做了很多見不得光的事情,混跡於黑白兩道之間,終於翻了身,賺了些錢。這時他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幫弟弟崔器買了軍籍,讓他從一個盲流黑戶成為了一個當兵的。
後來為了讓弟弟過的更好一點,花了一大筆錢打點,把弟弟從西域調入了長安。
為了賺錢,崔六郎幹起了走私了的買賣,他把珍珠裝到羊腸裡,然後吞入肚子裡,靠人體帶貨,就跟現代的人體走毒一樣。
但是這麼做雖然賺了很多錢,但是對身體的傷害也很大,那些珍珠劃傷了崔六郎的腸胃,導致他以後無法正常進食,從此以後都只能吃流食了,也就是隻能喝稀飯了。
作為一個唐人,崔六郎原本也是很喜歡吃胡餅的,但是胡餅比較硬,他傷了腸胃以後,就再也吃不了胡餅了。弟弟崔器知道了以後,也很自責,深知哥哥為了自己付出有多少。
所以崔六郎死後,崔器給哥哥的屍體前供奉了一個胡餅,這是哥哥生前想吃但又無法享受的美食。
後來崔器一直帶著這張胡餅,也是為了紀念他的哥哥崔六郎。
-
3 # 無月文化館
題主問的,是第17集裡的一個場景:
崔器一個人很失落地坐在地上,想著剛剛過去的幾個時辰裡發生的驚天事件:哥哥死了,手下的兵在闕勒霍多的爆炸中非死即傷,自己也是九死一生。
這麼大的犧牲就換來了聖人的一句不賞不罰,這可怎麼對得起那些死去的人呢?
還有他的哥哥崔六郎。
這時候,崔器起身,他將一張餅雙手捧著,然後又放回了自己的頭盔裡,同時伴隨著幾個關於回憶崔六郎的回憶畫面交替緩慢閃過。
崔器手裡拿著的這個餅叫做胡餅,是陝西一種著名的小吃,在漢代的時候隨著絲綢之路入中原,到唐朝的時候,它成了長安百姓必不可少的以一種主食了。
在第一集剛開始的時候,長安大街上小販攤點上累著許多整整齊齊的胡餅。
崔器手裡拿著的這個胡餅,和他死去的哥哥崔六郎有很深的關係。
崔六郎死後,崔器在崔六郎屍體旁邊放了胡餅,但這個細節在當時還無法理解,可是看到後來,就漸漸明白了。
胡餅就是崔氏兩兄弟化不開的兄弟情深啊。
崔器曾經對張小敬說過,當年崔六郎為了攢夠為弟弟買隴右軍籍的錢,他用羊腸子裝了珍珠,用身體幫人夾帶珍珠,如此數十趟傷了身體,便只能吃流食,再也碰不得胡餅這樣的硬食了。
這一段很多朋友都覺得崔器表現的很到位。
現在看來,崔六郎生前應該是很愛吃胡餅這種食物,只是後來因為弟弟的緣故,再也吃不得了。
所以崔六郎死後,崔器在他屍體邊放了胡餅,讓崔六郎帶著最愛吃的食物到下面去吃。
於是崔器平常就帶著崔六郎喜歡的餅,就像兄弟倆還在一起,其實就算一種感情的寄託,睹物思人罷了。
歷史上有沒有把餅藏在頭盔裡的習俗倒不可考,但掛脖子上的記錄是有的:
秦朝的時候,士兵們出戰的時候通常每人帶兩個鍋盔(一種餅),用繩子穿好,前胸後背各掛一個。這樣的攜帶方式,既方便食用,還可以當“防彈背心”敵人的箭過來,打在鍋盔上“吃箭”,保護了自己,還可以再利用敵人的箭,簡直一舉三得。
《長安十二時辰》裡,類似關於歷史風物的細節有很多,有待於大家去發現。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4 # 瑾湉mm
《長安十二時辰》劇情架構龐大宏偉,細節卻又細膩動人。一張簡單的胡餅,就將崔器與阿兄崔六郎的深厚感情刻畫地淋漓盡致!在昨晚更新的第17集中,聖上頒下詔書,狼衛案被提前結案,靖安司更是被勒令停止對此案的繼續追查。崔器跪倒在聖旨前顫抖地發問:“不記功,不升遷嗎?”在得到郭利仕的答案後,他喃喃自語:“那我阿兄,豈不是白死了?”
回到內堂後,崔器捧著胡餅發呆,腦海裡晃過他與阿兄的最後一面,他將胡餅塞到六郎的手裡,而胡餅裡面藏著的是賄賂守城門將的銀兩。(這段劇情因為演員的原因遭到了刪減)劇情回到一開始,在長安城車水馬龍的大街上,鏡頭掃過一個胡餅攤,而買胡餅的人正是崔器。在那天的清晨,崔六郎奉命潛入狼衛內部,崔器則化身便衣埋伏在城內。
胡餅,是崔器與阿兄最後的信物。而阿兄的死亡之路,也正是從這一張小小的胡餅開始。在六郎的屍體前,崔器看著做為證物的胡餅,懊悔和不甘都寫在了臉上。崔器將胡餅放在頭盔裡,更多的是為紀念阿兄,也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阿兄的血海深仇。就算莽撞衝動如崔器,都不過是一個依靠一塊胡餅以解思兄之情的可憐人。
而有人更將“鍋盔”與“胡餅”混淆,錯把後者當前者,逗趣地認為胡餅可以拿來抵禦弓箭傷害。其實鍋盔確實在秦朝時期的戰場上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鍋盔直徑能有五六十釐米,厚度十五釐米,只有這樣敦實的餅才能真正起到擋劍的功效。而《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迷你胡餅就算了吧。
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問一問馬親王將胡餅放在頭盔裡這一操作到底是從哪裡得來的靈感。按照他的腦洞,或許又是和嚼薄荷這一情節一樣,是屬於歷史架空的。但是不管崔器將胡餅放在什麼地方,他對阿兄的情誼都是真真實實存在的!
-
5 # 青蛙圈
《長安十二時辰》第17集裡有這樣一個情景,就是崔器一個人很失落地坐在地上,想著剛剛過去的幾個時辰裡發生的驚天事件:哥哥死了,手下的兵在闕勒霍多的爆炸中非死即傷,自己也是幾次以身犯險,整個靖安司的人都是提著腦袋和一個死囚張小敬打配合,為得就是剿滅長安的狼衛,解救長安的百姓。
可是到頭來呢?所有的成果就換來了聖人的一句不賞不罰,這可怎麼對得起那些死去的人呢?尤其是他的哥哥催六郎。其實,所有的人都是覺得這樣的做法是沒有人情可講的,只不過崔器勇於站出來說而已,聖意已決,沒有人可以迴轉。這裡這能有一句長安的水太深來形容的!
在崔器起身後,有一個細節,鏡頭給了特寫。他將一張餅雙手捧著,然後又放回了自己的頭盔裡,同時伴隨著幾個關於回憶崔六郎的回憶畫面交替緩慢閃過。
首先我們要糾正的一個問題是這個餅不是平常意義我們理解的大餅,它稱做胡餅,是陝西一種著名的小吃,在漢代的時候隨著絲綢之路入中原,到唐朝的時候,它成了長安百姓必不可少的以一種主食了。這也是為什麼在劇的開篇,長安大街上小販攤點上累著許多整整齊齊的胡餅。
在唐朝的長安屬胡記做的餅最出名,被稱為胡麻餅。白居易就曾在自己的詩《寄胡餅與楊萬州》中寫到“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餓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以稱讚胡餅。
而崔器為什麼要將這餅放在頭盔了?從回憶的畫面也很容易就猜到了,與死去的哥哥崔六郎有關係。之前就有出現過崔器在崔六郎屍體旁邊放胡餅的細節,不過那個鏡頭是一種伏筆,而在這裡的作用就是為了凸顯崔家兩兄弟的兄弟情深了。
在多年前,崔六郎為了攢夠為弟弟買隴右軍籍的錢,他用羊腸子裝了珍珠,用身體幫人夾帶珍珠,如此數十趟傷了身體,便只能吃流食,再也碰不得胡餅這樣的硬食了。我想這胡餅可能是崔六郎生前一種喜愛的食物。
崔器帶著它就是給自己一種念想,這樣哥哥就算不在了,帶著崔六郎喜歡的餅就像兄弟倆還在一起,其實就算一種感情的寄託,睹物思人罷了。
不過根據這部劇情反應出來的緊張與危機,我覺得其實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自己的後備軍糧了,餓了的時候,可以拿出來沖沖飢。
畢竟作為上陣殺敵的兵,吃飯不可能總是那麼準時的。你看,牢裡的程參就一直在討要飯,右相身邊的吉溫,來回稟報訊息還餓得不行呢,也許這張餅在崔器危機的時候能救他一命。
如果是為了發揮充飢的作用,那麼我覺得就和歷史上關於鍋盔的出現的緣由就非常相似了。
鍋盔是陝甘地區一種傳統風味小吃,餅大又圓又後像鍋蓋應該稱為鍋盔,是陝西八大怪之一。關於鍋盔的出現要追溯到商周時期,相傳周文王伐紂的時候,鍋盔就被用作士兵的軍糧。很有可能從前崔器出征前,哥哥崔六郎曾為他準備胡餅讓他帶著。
到秦朝的時候更是被髮揚光大,普遍推廣。士兵們出戰的時候通常每人帶兩個鍋盔,用繩子穿好,前胸後背各掛一個。這樣的攜帶方式,既方便食用,還可以當“防彈背心”敵人的箭過來,打在鍋盔上“吃箭”,保護了自己,還可以再利用敵人的箭,簡直一舉三得。
難怪中國的勞動人民會被稱為智慧的人民,他們將生活的智慧與行軍打仗結合在一起了,真的是智慧超群。
-
6 # 林屋公子
崔器頭盔裡頂的大餅叫做“胡餅”,又叫做饢餅,是唐代長安城非常流行的一種小吃。
胡餅,本是西域胡人食用的一種食物,胡餅以麵粉為主料,撒上芝麻、鹽分等作料,放在火爐上烤制而成。由於烤乾了水分,所以易儲存和攜帶,有時候可以作為軍糧。大約在東漢時期,胡餅傳入中原。在唐代,胡餅是唐人非常流行的小吃。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曹破延進城時崔六郎賄賂守門小吏的銀子就是藏在胡餅中遞上的,可見作者馬伯庸對唐代的風土人情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崔器將胡餅頂在帽子裡,有兩個可能。其一,胡餅易儲存,便於攜帶,是很好的軍糧。崔器作為一名隴西邊將出身的將領,頭盔裡攜帶軍糧是他的習慣。
第二,崔器本為隴西軍人,是他的哥哥崔六郎歷盡千辛萬苦託關係將他調到長安城的。崔氏兄弟手足情深,在抓捕曹破延的行動中,由於佈置不周,崔六郎的臥底身份暴露,遭到曹破延的殺害。當時負責具體抓捕行動的崔器懊惱異常。在崔六郎去世後,崔器在哥哥靈前也是放置了一張胡餅,很可能胡餅是崔六郎生前最喜愛的食物,崔器將胡餅隨時帶在身上,寄託對哥哥的思念之情也極有可能。
-
7 # 共讀經典
胡餅,很像現在新疆的饢,易於儲存。
在電視劇中第一集裡片頭有一段,還未開市之前,靖安司的旅賁軍在西市內扮作商人埋伏。那個賣胡餅的就是崔起假扮的,旁邊的都是旅賁軍的人。
等到西市開市後,崔六郎帶著狼衛一夥進入西市,六郎在崔起的胡餅攤前買了塊胡餅,似乎還有什麼暗語溝通,電視劇中沒有詳細解釋,可能是因為剪掉了吧。
後面崔六郎殞命,崔器既自責又傷心,想起跟哥哥最後一面、最後一物竟是這胡餅,所以才會拿一塊胡餅收在頭盔裡。
根據後面的情節,崔起的胡餅並不是藏在頭盔裡,想想頭髮出汗也沒法吃了。崔器是把胡餅藏在小腹前,應該是為了時刻懷念哥哥,以及要記住哥哥對他的期望。
在後面回憶中,崔六郎花錢讓崔器調回長安時說:“我弟弟崔器自幼在隴右當兵,他是一個好兵,他配得上長安。”
結合最新的一集內容,23集中,崔器英勇戰死,在死之前拿出腹部的胡餅,雖然胡餅已被打成碎片,他還是拿起一塊咬了一口,應該是對哥哥的思念,以及告別。
他用手指在口裡沾血寫了長安兩個字,也是為了說長安我配得上你。
崔器,你就是長安人。
-
8 # 小小嬴政
在這部電視劇裡,第一集就出現了吃餅的場面,似乎整個長安都是賣大餅的。這場面十分浩大,不禁讓我們生出了疑問:那時候的長安,真的是這樣嗎?真正的樣子是什麼,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細究了,但是大餅在唐朝,確實是個極受歡迎也是極為常見的東西。那崔器到底為何要在頭盔裡面長期頂著大餅呢?
我們先說這大餅的由來這種大餅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饢”,也叫胡餅。說到胡餅,大家肯定就能想到這種麵食的出處了。沒錯,這種東西一開始就是出現在胡人地區,而胡人在古代主要分佈在北長城外、新疆這些地方,這些人幾乎都是遊牧民族,平時的生活方式和我們內地人迥異。因為頻繁搬遷,所以他們幾乎很少有機會做飯,餓了就是吃動物。
但是他們還經常喜歡攻打雙方交界的一些地方,掠奪一些物質,他們不善於長期作戰,因為他們沒有補給,所以為了應對飢餓,就發明了這種胡餅。
胡餅做起來簡單、方便,關鍵是不容易變質,即使是放上幾天,再拿出來依然能吃,或者是幹吃,也可以蒸煮吃。而且後來隨著工藝的改進,這餅的味道也越來越好了。
傳入中原胡人經常和我們有來往,除了不時的摩擦外,其實也有牛羊毛皮與內地百姓通商,換取衣服、鹽等物質。這樣的情況下,胡餅就漸漸地從北往南傳來進來。因為胡餅是面做的,所以有面的北方地區,幾乎都能做這種食物。
我們古代的皇帝,面對的敵人通常都是北方關外之人,所以歷代皇帝都很喜歡把都城定在北方,以此把國家的重心放在邊關,鞏固國防。比如西漢都城在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這裡就離邊境很近,幾乎扣關即到,那這些地區距離胡人就很近,大餅也能迅速傳入,到了東漢靈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記載,說他很喜歡這種麵食。而到了唐朝,更是如此,所以電視裡面才會出現了這類鏡頭。
那說到了這裡,我們就能猜測崔器頭頂大餅的願意了。經過幾百年的變遷,不但是胡人打仗會帶著大餅,就連關內的老百姓,也都知道這種餅好做、好吃,關鍵是容易攜帶。而崔器顯然會經過幾百年的變遷,不但是胡人打仗會帶著大餅,就連關內的老百姓,也都知道這種餅好做、好吃,關鍵是容易攜帶。
而崔器顯然會有這方面的考慮,他生在動盪的年代,在叛軍的地區生存,是非常艱難的,因為經常發生征戰,所以在這裡食物更是難得。而這個時候,胡餅自然就成為了一種非常難得的食物,技能隨身攜帶,又不讓人有什麼負擔。
如果頭盔裡面經常準備一張大餅,那一旦有什麼情況,這大餅就能讓他在兩三天的時間裡不會被餓死,依然能有體力求生。而那些沒有準備的人,顯然只能任人宰割了。
歷史上有這類典故嗎?那當然是有的,胡人不就是這種例子?只不過胡人因為不懂冶鐵,沒有什麼盔甲,胡餅不能放在頭盔裡罷了。
-
9 # 小鼠報道
其實我們都聽過一種食物叫鍋盔,它的誕生就跟崔器的做法有關係。
我們知道華夏五千年的歷史中戰爭是永恆的主題,畢竟英雄出亂世,但是除了出名的這些人外,大部分參與的還是士兵。
沒有士兵的將軍就不叫將軍,沒有士兵參與的戰鬥就不叫戰爭。
雖然士兵的地位很低,但是確是一場戰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我們都聽過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士兵之所以會參加戰爭,自然不可能都是為了成名而去的,最大的目的還是為了吃個飽飯。
士兵上場拼命廝殺,下了戰場要是不給他們吃飽肚子,那是要造反得,所以每次戰爭,這後勤補給也是很重要的。
我們現在的軍隊建設中,都會給部隊配備炊事班,專管伙食,而古代也會配備火頭軍,像大名鼎鼎的薛仁貴,據說都當過火頭軍。
而火頭軍在平時訓練時,還算有用,但是一旦戰事吃緊,他們也要打仗,自然不能指望他們做飯,然後怎麼辦呢,當然是提前備乾糧。
可是如果幹糧吃完還沒打完仗呢,那隻能現做,可是那時候也沒個炊具可用,士兵們就把主意打到了頭盔上。
作為麵食盛行的時代,戰場自然沒時間弄麵條,最方便的就是用水和麵,然後把頭盔架到火上就開始烙餅,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總說被偷襲後,到處都是丟棄的頭盔,被火燒的那麼燙,誰能戴啊。
而頭盔的作用是無窮的,戰場上士兵除了盔甲兵器,儘量什麼也不帶,畢竟帶了很容易影響戰鬥,為了這東西把命丟了,那多虧。
可是戰鬥開了很少能很快結束,戰到一半沒力氣了更不行,必須吃東西,所以最早士兵都是把餅用繩子穿起來掛在脖子上。
但戰場是個絞肉機,身上難免被血汙了,餅也就沾上了,除了實在心大的,一般人看個血還行,你讓他吃血,誰願意。所以要找個不容易染血的地方。
頭盔是個好地方,把餅塞進去也不容易丟,想吃的時候,伸進手揪一塊也方便,而且戰鬥時候人體發熱,頭盔裡就更熱了,跟個微波爐是的,也能吃個熱乎東西。
於是,不知道那個先行者這麼做了,眾人效仿,最後成為常態,頭盔功用開始繁複起來,煮個水,熬個湯,烙個餅,藏個糧食。
所以後來很多窮苦人家都會去戰場翻找頭盔,不但可能找到吃的,實在不行拿回家當個鍋用也是極好的。
-
10 # 元二使安西
頭盔裡放大餅,這事兒立刻讓人想到一種食物:鍋盔。
鍋盔是陝西一帶挺有名的小吃,四川也有,是一種幹香有嚼勁兒的餅。
說起鍋盔,還有一段故事。
據說,武則天時期,朝廷組織了大量民工在奉天縣城外為唐高宗和則天女皇修建陵墓,工程非常浩大,聚集了幾萬民工。
為了施工安全,監工大臣便特製了一種薄鐵的鐵盔帽,發給民工佩戴。
因為工程緊迫,民工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吃飯,監工又讓人給大家發麵粉,需要吃飯的時候,直接拿頭盔烙餅,又快又方便,還能填飽肚子。
陵墓修建完畢,這種鐵灰盔烙餅的方式也就流傳下來,經過改良後,成為鍋盔。
鍋盔的故事,無非說明,古時候的頭盔除了是打仗、施工時的護具,還可以兼作炊具。
歷史上真的有這樣的事情嗎?
別說,不僅有,還源遠流長。
漢代有一種常見的炊具,叫作鐎,又稱為刁斗。
軍士們行軍打仗時,可以用刁斗溫食、做飯,夜間還可以用作報警器物,一有情況就敲打 鐎,軍士翻身而起,還可用鐎自衛反擊。
《史記李將軍列傳》裡記載:"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
裴姻《史記集解》中則引孟康的話解釋:"以銅作鐎器,受一斗,晝炊飯食,夜擊持行,名曰刁斗。"
不過,這時候的刁斗跟頭盔還是缺少相似度 ,刁斗是三足有柄、腹部扁圓的飲具,能拿在手裡敲人頭,但要自己戴在頭上,還是非常勉強的。
那麼,什麼時候有頭盔煮食的記載呢?
據說這頭盔煮食的軍俗是從成吉思汗那時候流傳下來的,這位馬上君主,他和他的後代帶領著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所向披靡。
蒙古騎兵戰力強,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他們基本不浪費時間在其他瑣事上,行軍打仗不用背什麼吃飯家伙,直接頭盔裡裝水,煮點肉乾就解決了一頓。
比起漢軍還得埋鍋做飯,頭盔煮食,簡直太方便了。
小結:頭盔與大餅,實在是種天然搭配,行軍出門,減負而行,你值得擁有。
回覆列表
在昨晚更新的《長安十二時辰》第17集裡有這樣一個情景,就是崔器一個人很失落地坐在地上,想著剛剛過去的幾個時辰裡發生的驚天事件:哥哥死了,手下的兵在闕勒霍多的爆炸中非死即傷,自己也是幾次以身犯險,整個靖安司的人都是提著腦袋和一個死囚張小敬打配合,為得就是剿滅長安的狼衛,解救長安的百姓。
可是到頭來呢?所有的成果就換來了聖人的一句不賞不罰,這可怎麼對得起那些死去的人呢?尤其是他的哥哥催六郎。其實,所有的人都是覺得這樣的做法是沒有人情可講的,只不過崔器勇於站出來說而已,聖意已決,沒有人可以迴轉。這裡這能有一句長安的水太深來形容的!
在崔器起身後,有一個細節,鏡頭給了特寫。他將一張餅雙手捧著,然後又放回了自己的頭盔裡,同時伴隨著幾個關於回憶崔六郎的回憶畫面交替緩慢閃過。
首先我們要糾正的一個問題是這個餅不是平常意義我們理解的大餅,它稱做胡餅,是陝西一種著名的小吃,在漢代的時候隨著絲綢之路入中原,到唐朝的時候,它成了長安百姓必不可少的以一種主食了。這也是為什麼在劇的開篇,長安大街上小販攤點上累著許多整整齊齊的胡餅。
在唐朝的長安屬胡記做的餅最出名,被稱為胡麻餅。白居易就曾在自己的詩《寄胡餅與楊萬州》中寫到“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於飢餓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以稱讚胡餅。
而崔器為什麼要將這餅放在頭盔了?從回憶的畫面也很容易就猜到了,與死去的哥哥崔六郎有關係。之前就有出現過崔器在崔六郎屍體旁邊放胡餅的細節,不過那個鏡頭是一種伏筆,而在這裡的作用就是為了凸顯崔家兩兄弟的兄弟情深了。
在多年前,崔六郎為了攢夠為弟弟買隴右軍籍的錢,他用羊腸子裝了珍珠,用身體幫人夾帶珍珠,如此數十趟傷了身體,便只能吃流食,再也碰不得胡餅這樣的硬食了。我想這胡餅可能是崔六郎生前一種喜愛的食物。
崔器帶著它就是給自己一種念想,這樣哥哥就算不在了,帶著崔六郎喜歡的餅就像兄弟倆還在一起,其實就算一種感情的寄託,睹物思人罷了。
不過根據這部劇情反應出來的緊張與危機,我覺得其實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自己的後備軍糧了,餓了的時候,可以拿出來沖沖飢。
畢竟作為上陣殺敵的兵,吃飯不可能總是那麼準時的。你看,牢裡的程參就一直在討要飯,右相身邊的吉溫,來回稟報訊息還餓得不行呢,也許這張餅在崔器危機的時候能救他一命。
如果是為了發揮充飢的作用,那麼我覺得就和歷史上關於鍋盔的出現的緣由就非常相似了。
鍋盔是陝甘地區一種傳統風味小吃,餅大又圓又後像鍋蓋應該稱為鍋盔,是陝西八大怪之一。關於鍋盔的出現要追溯到商周時期,相傳周文王伐紂的時候,鍋盔就被用作士兵的軍糧。很有可能從前崔器出征前,哥哥崔六郎曾為他準備胡餅讓他帶著。
到秦朝的時候更是被髮揚光大,普遍推廣。士兵們出戰的時候通常每人帶兩個鍋盔,用繩子穿好,前胸後背各掛一個。這樣的攜帶方式,既方便食用,還可以當“防彈背心”敵人的箭過來,打在鍋盔上“吃箭”,保護了自己,還可以再利用敵人的箭,簡直一舉三得。
難怪中國的勞動人民會被稱為智慧的人民,他們將生活的智慧與行軍打仗結合在一起了,真的是智慧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