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3
回覆列表
  • 1 #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酒文化是古代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醇香濃烈,別具一格,自古文人墨客都喜歡將喜怒哀樂傾倒進酒中,於是在酒中飄逸出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或抒發建功立業的豪情,或表現淡泊明志的曠達,或抒寫離愁別緒的寄託,或寄寓閒情逸志的瀟灑......

    酒是催化劑,“自古聖賢多寂寞,唯有飲者長留名”,自古多少文人,演繹了一段段精彩的人生篇章。

    “酒”是文人雅士淡泊明志的曠達

    自偉大詩人屈原獨步汩羅江畔,行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酒與文人便結下了不解之緣,可惜,詩人處於“眾人皆醉唯吾獨醒”的時候,酒並不能化解他的萬千愁緒,他赴身江中以示與汙濁世界訣別。

    東晉詩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隱居鄉野,“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他的詩中有酒,酒中有詩。阮籍生在魏晉後英雄時期的亂世,他目睹官場險惡,政治黑暗,酒成了他躲避官場,守住自我的盾牌,他喜歡一個人駕木車遊蕩,木車上載著酒,沒有方向地向前行駛,信馬由韁來到楚漢相爭的遺蹟,面對天風浩蕩,落葉滿山,徘徊良久,嘆一聲“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蘇東坡是著名文學家,他的詩,他的詞,他的散文都有濃濃的酒味。他身藏雄才大略,胸懷遠大理想,可“烏臺詩案”使他身陷囹圄,出獄後,僻遠的黃洲成了他人生驛站,他滿心疲憊,遠離故鄉,遠離親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是一個遊子的曠達,也是一個名士的灑脫,黃州這個窮鄉僻壤,讓他體味了自然和生命的意義,讓他迴歸淡泊和寧靜,“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成了千古絕唱。

    酒”是志士仁人,壯志難酬的情懷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盛唐的李白滿懷抱負,胸有大志,晉京長安,施展才智,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他想幹一番“濟蒼天,安社稷”的事業,但他知道自己只是一個歌舞昇平的“點綴”,一個御用文人的頭銜,他失落了,於是便有了“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君主呼來不上船,自雲臣是酒中仙”,他渴望自由,長安終不是他久留之地,“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於是只得選擇在酒中超越現實,釋放心靈。他開始了漫遊生活,祖國的名山大川,留下他不朽的詩篇,“酒”成了他詩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酒”成了他傾訴自己懷抱,抒發壯志未酬的“鎮靜劑”,“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他對天長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詩人從及時行樂的主題中昇華為一種對生命主題個體經驗的追求。詩人借酒消愁但並未消釋其胸中的塊壘,“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可正是“酒”造就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宋代文人范仲淹,平生清廉律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個人榮辱升遷置之度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黎民疾苦掛在心頭,僅存五首詞,皆為名篇,“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酒伴隨他的戍邊生涯,成為以身許國的英雄氣概,成了憂國思鄉悲涼情懷的寄託。”“亂世出英雄,”生於末世的曹操,面對“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人生,面對離亂苦難的社會,他吟詠出“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但他並未沉淪其中,他因酒而豪情萬丈,“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己”,他唱出了澄清天下,建功立業的理想。

    盛世清明,好男兒志在四方,“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邊塞詩人王翰筆下的縱酒高歌,更多地體現了一種豪俠的英武之氣,在酒中超越邊塞、戰爭、男兒本色,而回到現實,去追求酒”是志士仁人,壯志難酬的情懷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盛唐的李白滿懷抱負,胸有大志,晉京長安,施展才智,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他想幹一番“濟蒼天,安社稷”的事業,但他知道自己只是一個歌舞昇平的“點綴”,一個御用文人的頭銜,他失落了,於是便有了“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君主呼來不上船,自雲臣是酒中仙”,他渴望自由,長安終不是他久留之地,“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於是只得選擇在酒中超越現實,釋放心靈。他開始了漫遊生活,祖國的名山大川,留下他不朽的詩篇,“酒”成了他詩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酒”成了他傾訴自己懷抱,抒發壯志未酬的“鎮靜劑”,“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他對天長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詩人從及時行樂的主題中昇華為一種對生命主題個體經驗的追求。詩人借酒消愁但並未消釋其胸中的塊壘,“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可正是“酒”造就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宋代文人范仲淹,平生清廉律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個人榮辱升遷置之度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黎民疾苦掛在心頭,僅存五首詞,皆為名篇,“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酒伴隨他的戍邊生涯,成為以身許國的英雄氣概,成了憂國思鄉悲涼情懷的寄託。”“亂世出英雄,”生於末世的曹操,面對“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人生,面對離亂苦難的社會,他吟詠出“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但他並未沉淪其中,他因酒而豪情萬丈,“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己”,他唱出了澄清天下,建功立業的理想。

    盛世清明,好男兒志在四方,“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邊塞詩人王翰筆下的縱酒高歌,更多地體現了一種豪俠的英武之氣,在酒中超越邊塞、戰爭、男兒本色,而回到現實,去追求追求軍功和理想。

    “酒”是遊子離人離愁別緒的寄託

    “人生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屢試不第、仕途坎坷的柳永,“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那音律婉約的詞中亦有淡淡的酒味,“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抒寫出漂泊江湖,羈旅失意的情懷。白居易晚年自雲“醉吟先生”,他愛酒,“酒盞酌來須滿滿,”被譽為“千古絕唱、詩壇圭臬”的《琵琶行》,開頭便是“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臨行餞別,自然飲酒抒懷,把所有的離愁別緒倒在濃濃的美酒之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從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勾起詩人對自己遭貶的傷感。飲酒賦詩有感而發,自身的境遇,便是主觀情感的渲洩。

    也是重陽佳節,丈夫遠行,獨居的李清照難耐寂寞,徜徉園中睹物思情,見花起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真是詞意婉約,酒意也婉約。一覺醒來,耳邊鶯啼鸝語,卻揮不去萬千愁緒,詞興未盡,閒愁難遣,“昨夜風疏雨驟,春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那庸懶的嬌姿,那半嗔半喜,一位多愁善感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女詞人的酒應是淡酒、清酒,雖沒有烈酒的豪邁,卻不失清香和溫柔,酒成了她排遣寂寞,冰釋悲哀的幽怨,“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醒也罷,醉也罷,都寄寓了真心和至情。

  • 2 # 水墨鄂州

    滄海桑田,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折衝樽俎,狂傲不羈,酒文化典故紛繁多趣。

      酒仙。

      “五花馬,千金裘,呼爾將出換美酒”。這是歷史上著名“酒仙”李白的暢飲情景。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雲:“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可見李白的詩文及其一生與酒的關係是何等密切!

      酒狂。

      古人飲酒至酒酣時孤傲不馴,放浪自任,輕佻禮疏。唐天寶初年春,一日唐玄宗與貴妃在興慶宮沉香亭畔賞牡丹,忽聽樓上李白飲酒狂歌:“三杯通大道,一半合自然。但得酒中趣,莫為醒者傳”。太監連忙上樓大呼:“奉旨宣李學士見駕!”誰知李白全然不理,口中念道:“我醉欲眠君且去。”太監無奈,只得扶他進興慶宮。玄宗見李白爛醉,忙命宮女含水噴其面,並親自遞來醒酒湯,李白睜眼一看,便要玄宗賜酒。玄宗關切地說:“你剛清醒,再醉怎麼辦?”李白答曰:“臣斗酒詩百篇,醉後詩如泉。”文人墨客與酒之性情,於這可見一斑。

      酒義。

      依許慎《說文解字》上說,酒既可以製造出吉利,也可製造兇光。如《戰國策.魏策》:“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又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果不出所料,他的後代以酒為樂,朝夕狂飲爛醉,忘乎所以,招來滅國之禍。 酒謀。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恰如《晏子春秋》雜上篇曰:“夫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於千里之外。”曹丕設酒宴以甘蔗作劍勝鄧展將軍;秦昭王之“平原十日飲”;項羽之“鴻門宴”;曹孟德“青梅煮酒論英雄”;張獻忠與李自成之“雙雄會”,均於飲酒中施行計謀。這些計謀至現在還有人仿效之,且多有得逞者。可見酒謀的作用之大。

      酒戰。

      據《淮南子.繆稱州》載,戰國時期,楚國令合諸侯時,魯國和趙國都給楚王獻了酒。趙國的酒醇厚,魯國的酒淡薄。楚國主管酒的官吏私自向趙國要酒吃,趙國不給,這酒官羞怒之下,偷換了兩國進獻的酒,並說趙國不把好酒獻給楚王。楚王動怒而下令進攻趙國,把趙國的邯鄲城圍困起來。這場“魯酒薄邯鄲城圍”的酒戰,可謂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 3 # 贏在思維z

    我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每當語文老師講到李白的人物介紹時,總會說他是“酒仙”,喜歡飲酒;講到陶淵明時,總會說他性嗜酒,無酒不歡;講到李清照時,總會說她雖為女子,但酒量不讓鬚眉......實話說,小編小時候就對酒很好奇了,不知大家是不是這樣。我就納悶了,為什麼文人墨客都喜歡飲酒,酒的魅力有這麼大嗎?

    酒深受詩人喜愛,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方面,詩人即為藝術家,藝術是需要靈感的,酒是能使人中樞神經興奮的飲料,故而受寵。另外一方面,古代社會貧富不均,作為詩人,很多都是憂國憂民,道德高尚的階層,借酒消愁可謂是麻痺身心的最好方式了。

    一、詩人與酒的不解之緣

    自從傳說中的杜康、儀狄釀酒起始,酒作為一種日常飲品,走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起初,由於生產力落後,人們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酒的生產數量也就十分有限。一直到了階級社會的第一個階段,奴隸社會的中後期,酒的大量使用也僅僅侷限於貴族之間的宴飲以及祭祀。但是也就是在這一時期起,酒宴上逐漸新起的祝酒詞,一部分成為了詩歌創作的一種源頭,像後來李白的《將進酒》可以說是一首典型的祝酒詞。

    從《詩經》起,關於酒的文學,有《周書·酒誥》,就連艱澀難懂的《周易·爻辭》中也有“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後兩句的意思是“我有好酒,我們共醉一場”。詩歌的源頭《詩經》裡更是流淌著酒的味道:《豳風·七月》“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小雅·鹿鳴》“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最有名的當屬《小雅·賓之初筵》,大概是詳盡描繪筵飲歌舞場面的最早作品了。可不可以這麼說,沒有酒,也就沒有了中國古代的詩歌與詩人,也許五千年的文化,要遜色許多。

    二、酒發酵了詩人的思想,引發了詩人的靈感

    詩人們為什麼喜歡酒呢?難道是因為黃酒的風味醇厚、鮮甜甘美、香氣濃郁;白酒的芳香濃郁、綿柔甘冽、回味悠長麼?我看不盡然。總有些什麼獨特之內涵在酒之中、在酒之外的。酒香飄起來了,是形的消隱,還是韻的昇華呢?

    對詩歌來說,酒可以刺激神經,可以把詩人帶入一種擯除世俗紛擾和功利煩擾的迷狂狀態,獲得精神上的自由。這正是靈感爆發的契機,所謂“醉後樂無極,彌勝未醉時。動容皆是舞,出語總成詩”。恐怕這是詩人喜歡飲酒的一大緣故。王勃寫《滕王閣序》時,先磨墨數升,繼而酣飲,然後拉起被子矇頭而睡,醒來後從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借得靈機,寫下了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起筆一揮而就,不改一字。李白當年奉詔書為玄宗寫清平調時,也是在爛醉之下用水潑醒後寫的。

    西方有些美學家,如尼采,也提到“酒神性格";西方、印度、波斯、阿拉伯的文學家也常常詠酒,寫與酒有關的故事,但從數量或質量上比較,都遠遠不及中國文人與酒的關係之廣、之深、之密。中國文學藝術史是和中國 酒文化 史難分難解的,文學藝術中處處充溢著酒氣。

    三、酒與詩,詩與酒

    詩的因緣,還因酒是人們日常應酬的常用品而加密。文人獨酌固然能助詩興,催詩情,集宴歡飲尤能激動彼此間的詩興和詩情的交流。歷代詩人因此有大量的即興酬酵之作,詩人的酒會又常順理成章地成了詩會。這些文人詩酒之會常是文學史上的佳話。

    另外,從酒與詩之間的關係來說,酒本身也就是詩歌大量描寫的物件。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有三十篇,即佔十分之一的篇章提到酒。 而大量關於酒的詩篇都在大、小《雅》,尤以《小雅》為多。這因為《風》詩大都是民歌,《雅》詩則是士大夫中上層人士的詩。當時酒還是奢侈品,為平民所難得, 自然不能形之於民間歌詠。大小《雅》共為一百一十一篇,而詠酒者最頻,如依此計算,出現酒的詩的比數就很可觀了。

    四、酒是詩人抒發情懷的一種道具

    酒對詩人而言可以宣洩情感,澆去心中的塊壘,起到“移情”之效;酒趨陽剛,讓人沉醉超脫出世。鄉野鄙夫酒喝多了可以發洩到妻兒的身上,可詩人呢?詩人在清醒的時候往往難於擺脫世俗的得失厲害,因而創造力必然受到束縛壓抑。酒酣耳熱時則容易實現心靈的解脫、精神的超越。他敢說敢寫,敢哭敢笑,任情放縱,無所顧忌,創造力由此獲得解放。從“聽天由命”到“形而上的慰藉”,作為本體的生命意志的性質變了,由盲目掙扎的消極力量變成了生生不息的創造力量。倘若沒有酒,屈原也不會說:“眾人皆醉我獨醒”。從相對的角度來說,其實這話也可以說成是“眾人皆醒我獨醉”,否則他也不會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為國而“醉”!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酒與詩人情感的抒發,情緒的釋放關係可見非一般可言。

    在階級社會,尤其是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權和利的糾葛往往會導致當權者人性的扭曲和心理的不健全,詩人耿直和率真的個性,使得政治抱負,往往無法施展,更有甚者生活貧困潦倒,在這樣的境地,詩人身心極度疲憊,抑或寄情于山水,抑或寄情於酒。倘若沒有酒,那詩人的身心何以康復。

    有人說,作家都是悲傷的,因為孤獨;但他們同樣歡愉,因為文字。或許,文人墨客愛酒,非因酒的魅力大,只因酒可以忘卻痛苦;又或許,他們愛酒,非因酒可以忘卻痛苦,只因酒可以催生文字間的排列組合。總之,文人墨客與酒,詩歌與酒,酒與文人墨客,酒與詩歌,一直都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迴圈關係。

  • 4 # 紹軒日記

    古代有文化的人艾灸程度完全令人驚訝,李白被稱為酒仙,每次題詞寫詩畢飲幾杯,才能寫出大作,古時候的久度數低,器皿小,愛誇張,而且古時候最早的酒都是發酵酒,從歷史上可以追溯到公園前5000年左右。

    米酒是古人最主要的酒精飲品,而作為蒸餾酒的白酒在中國的釀酒史上,則沒有米酒的歷史久遠。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一句,燒酒非古法也,考古界發現早在遼金時期,北方就已經有了蒸餾酒的釀造作坊,並且與李時珍記載的釀造方法一致。古代的酒主要由穀物釀造,香氣別具一格,聚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

    而在傳統的陰陽觀念裡,土地具有生命,能孕育萬物,因而土地和從土裡長出來的穀物屬陽。養生是古人比較重視的一方面,尤其是自身的陽氣,一個人如果沒有陽氣,生命也會跟著終結。

    而酒,提取穀物中的精華而成,因此是陽中之陽,乃純陽之物,益氣養生,酒入體內後,身體發熱,所以酒為養生之道。

  • 5 # 蔚來計劃

    酒,是個好東西,酒在古代是一種非常受寵的飲品。因為,除了酒就沒有其它代替品了。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也是如此。不管是什麼樣的宴席,喜紅白事、喬遷滿月、金榜題名,都要喝酒。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歡嘛。

    那為什麼古代文人墨客偏愛喝酒呢?最有代表的“酒神”非李白莫屬。從他的詩詞中,都可以體會出濃濃的酒香,拿去釀酒估計還能釀成不少好酒。

    酒裡含有大量的酒精,使人中樞神經興奮,文人墨客在寫作的時候需要尋找靈感,這時候酒就成了很好的興奮飲料。從而文人墨客非常喜歡酒,故而受寵。

    另一方面呢,在古代,社會貧富差距懸殊,大多數的詩人都是憂國憂民的。大家應該都很瞭解辛棄疾、屈原、杜甫、白居易這些詩人吧,他們有一顆愛國的心,滿腔熱血,卻沒有可以讓自己施展才華的機會。所以,文人墨客們只好借酒消愁了。

    酒,無事可小酌兩杯,但是酒大傷身,容易誤事。看官們,還是少喝點為好。

  • 6 # 跟偉人學謀略

    酒有兩大功能:傷害自已身體和迷醉自已精神。酒文化就是基於這個前提。因笫一個功能與中國傳統等級制度相匹配,敬酒者為卑,被敬者為尊。文人往往是失意者居多,也就需要第二個功能了。你們覺得呢?

    那為什麼西方喜歡喝咖啡呢?

  • 7 # 小勞叨叨

    在咱們的印象當中啊,中國古代的文人、有學問人,都愛喝酒。得虧那陣兒是沒有汽車呀,要不然都得酒駕逮起來,“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 ,那陣兒沒汽車。據說啊,這人一喝酒就興奮,一興奮啊,頭腦就閃靈光,容易捕捉創作的靈感,酒精刺激人,能發揮各種的想象力和潛在能力,這文章寫的就出奇。有典故,比如說,咱們東晉的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有《蘭亭序》,那就是喝多了以後寫的,醉書《蘭亭序》,等他這酒醒了,再讓他寫,哎呀,寫不出來了!就這陣兒晃晃悠悠,朦朦朧朧的,這勁頭兒啊,似有若無,赫!寫得特別好。他這麼大能耐,自己再仿學都學不出來。

    咱再說說杜甫,杜甫剛住這個成都他那個草堂的時候,就寫過一首《客至》,都落了佩了,都住草堂啦,還忘不了喝酒吶,“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旁邊一老頭兒,隔著籬笆牆,“來,乾杯!”倆人還喝呢!借酒澆愁。

    那麼也有喝美了的,李清照。那位說這不是女的嗎?女的也喝酒?好麼~!女的喝的更多!前兩天那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名字就是出自李清照寫的《如夢令》,這首詞的頭兩句寫著啦,“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昨晚上颳風下雨,啊,睡一宿挺美,我都睡一宿了,這酒還沒醒呢,還迷糊呢,“哎呀,好睡好睡!”還好睡呢!喝多少呀這是。現在也是一樣,酒桌上您看那女的,敢端杯,就夠嗆,這女的要能喝,這比這男的邪乎。

    最有名的當屬李白了,有詩為證啊,“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你瞧,李白呀,經常去這個都城長安的酒樓裡喝酒,都城長安那是多繁華呀,酒肆兒、酒樓,太多啦。喝多了他也不回家,好麼,直接就溜桌,在人那兒睡了。這陣兒正睡著呢,好,唐玄宗找不著人了,上班兒沒來,上朝沒人,哪兒去了?快快,撒人兒找去。這個~不定又在哪家兒呢,挨家兒轉啊。好不容易找著了,大爺醒醒吧,醒醒吧,皇上找您去一趟。噢,走。“唉,皇上,我來了。呃~怎麼沒酒啊?我可是神仙,我是酒~中仙,我還得接著喝。”還要酒呢!您看見沒有。

    其實呢,他這酒量未必這麼大,因為當時他們喝的那個酒呀,跟今天咱這個高度白酒啊,還不大一樣,更像咱們今天的黃酒,咱們現在喝的這白酒,這釀造技術啊,元代才逐漸形成,明清的時候,白酒才逐漸的取代了黃酒,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主角兒。古人喝酒啊,都是大碗兒喝酒,很豪爽,度數呢,也很低。古代一斤大米能出7斤酒,那個時候的酒精度數,也就相當於啤酒,4-5度的意思。那也不少啊,李白斗酒啊,一斗多大呀?唉,古代的容器標準啊,換算一下,咱拿現在瓶裝啤酒那瓶子容量核算一下的話啊,斗酒,也就9瓶啤酒左右。度數又不高,喝了也就10來瓶,酒量要大一點,那還沒到醉的程度呢,微醺,甚至哪兒也不是哪兒呢,這個大腦正好興奮呢,唉,有點兒來勁兒,再碰見李白這樣的詩仙,詩興大發,作幾十首詩呀,唉,那也就是小菜一碟,當酒餚兒了他。

  • 8 # 李郎觀點

    有道是:自古文人多寂寞,他們大多自立於俗人之外,不甘與俗人為伍。於是,寂寞時便借酒澆愁,寄託情感,或是與知己小酌,促膝長談以助雅興,這乃其一也。其二,酒有激發情感使之衝動之功力,能使其傲氣沖天力拔山河之大勇。所以,很多文人雅士 常常以酒會友,藉以揮毫潑墨一舒胸臆。久而久之,這酒就成了文人墨客的嗜好。

  • 9 # 文藝青年Right

    我國是一個具有飲酒歷史悠久的國家,百姓飲酒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時代。因此歷史上有名的人物,大都熱愛飲酒,也作為一種生活的態度,無論的舉世無雙的將軍王侯,還是聞名海內的文人雅士,都對酒情有獨鍾。古代文人雅士喜歡邊飲酒邊作詩,這是一種情懷,一種儀式感,更是一種自我安慰方式。而文人雅士飲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文人雅士在施行創作時,往往需要一些靈感,而酒卻恰恰適合,刺激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產生興奮,從而成竹在胸。例如,王羲之在飲酒時創作的千古名篇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就是在酒精的作用下催發的靈感,就連王羲之事後都感嘆如何創作出來的。而王勃更是在酒會上創作出了千古美文《滕王閣序》,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的經典名句。可見酒不僅可以催化迷惑別人,更可以使人名垂千古。曹操在《短歌行》中唱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人生哲理。在三國時期,曹操煮酒論英雄,關羽溫酒斬華雄,張飛酒計擒劉岱,就是借酒抒發情感

    二,古代文人雅士大都獨來獨往,很久才有那麼一次機會和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談天落地。所以,一張桌子,一張倚子,筆墨紙硯,一名書童,然後就在紙上抒發自己的豪情壯志,日復一日,可見,大多數文人雅士都是孤獨寂寞的,或借酒助興,借酒消愁,或寄情山水。李清照在《醉話陰》中寫道‘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更加渲染出自己內心柔弱,孤獨悲傷的氣氛。李白更是唱出了《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名句。

    三,古代社會貧富不均,社會動盪,大多文人雅士仕途坎坷,難以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但,他們內心卻憂國憂民,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時刻為人民著想。他們有的被貶去邊關,有的做著芝麻似的小官,有的隱居山野,還有的甚至是貧困潦倒,但是,他們無時無刻的為這個國家未來這個社會發展擔憂,但又無可奈何,於是借酒消愁,抒發自己內心情感。例如,范仲淹受朋友之邀寫下的遺世名篇《岳陽樓記》,裡面的一句名句寫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可以看出當時被貶的范仲淹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再如,因安史之亂而家破人亡流浪成都的杜甫,自己辛辛苦苦蓋好的茅草屋,被風吹走了不說,還被對岸的兒童撿了去,生氣又不打一處,於是藉著酒,唱出了千古名句“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我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可以看出詩人處在這種水深火熱的生活狀態中還能放心天下其他的受凍的無辜百姓,其中的境界又有幾人能有呢。

    古代文人雅士創作的作品,大都顯示自己的情懷,抒發抱負,但歸根結底,他們都是為這個國家人民的利益著想。所以請大家多多讀些書,回顧一下他們那個年代生活,也可以增長自己的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李斯和王翦輔佐的是楚國,一統天下的還會是秦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