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動藤動銅鈴動

    秦王殺白起並不奇怪,奇怪的是秦王為何不在白起抗命拒出攻邯鄲的時候殺,而最後要在秦軍在邯鄲城外數次敗卻後殺他呢?果真是由於範睢的讒言嗎?

    下面根據《史記》中的記載來分析一下。

    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武安君病癒,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上面一段文字中,王陵在邯鄲城外亡五校後,秦昭王曾派人去請白起一次,自己親自出馬去下令一次,又叫應侯範睢去請白起出馬一次,一共被白起拒絕三次。

    秦王使王齕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武安君病,未能行。

    邯鄲的秦軍情況非常不妙,白起對此發了句牢騷,這句牢騷話不知白起對誰說的,也不知怎麼傳到秦昭王耳朵裡了。秦昭王聽了當即很憤怒,但為了作戰取勝的大局,再次強請白起,白起託辭說病重又拒絕了。

    範睢這個能說會道的人也又一次去請白起出馬,也再次被白起拒絕。由此可見範睢跟秦昭王的後面是跟的很緊的,只要秦昭王想要做什麼,他立即快速跟進。

    白起就不行,又連著拒絕兩次,這下秦昭王有點難忍,於是貶他為士兵,遷往陰密。

    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在邯鄲之戰“秦軍數卻,使者日至”的緊急軍情下,秦昭王卻先令人去叫白起滾出咸陽,顯然是擔心他看到前線使者綿綿不斷,又會說出些風言風語。

    然後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臨時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商討邯鄲前線如何應對。當大家都一籌莫展束手無策時,有人提起了恐怕只有白起才能挽回危局,因此話題才會又轉到了白起身上。

    範睢接著說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昭王和群臣一聽這話,頓時意識到白起絕對不會再領兵出戰,全都有了被白起背叛的感覺。國家軍隊暴露在外處於危急之中,所有人都火燒火燎的時候,他還幸災樂禍說風涼話!

    於是這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秦昭王這才下定決心,處死白起。

    所以說,白起之死並不僅是因為功高蓋主,好幾年前他早已經功高蓋主了;秦昭王也並不是一個糊塗的國君,他之所以一忍再忍也是為了顧全軍國大局,最後忍無可忍之下才決定殺白起。這很符合秦昭王的個性,而不是聽信範睢的饞言。

    綜上可知,白起陷於死地,大部分是咎由自取。秦昭王基本上是一個明君,當秦王這麼多年,經歷過那麼多事,知錯也能改,為人也比較能忍讓,如果不是白起屢次抗命還不服氣的話,也不會非要殺他不可。

    白起臨死還想不通自己有什麼罪,猜都猜錯了,當然之前更不會想到自己居然還有該殺之罪。只能說他的政治情商太低,或者是他太過於自負了。

  • 2 # 人者仁義也

    白起在軍事上是一個天才,但是在政治上水平並不是很高。他一次又一次的挑戰秦昭襄王的極限,最終使得秦昭襄王一怒之下殺了他。其實這裡說了要說明的是白起是正統的秦人,極有可能是秦國白氏一族的後人,現在很多影視劇把白起汙衊為“狼孩”,這是十分錯誤的。白起是一個純粹的軍人,他在秦國以軍功起家,一步一步走上秦國的政治舞臺,但是因為軍人,他的思考模式很軍事化。這就現實的政治發生了極大的衝突。

    白起和秦昭襄王發生矛盾主要是在長平之戰之後。當時趙軍主力四十萬人被盡數攻滅後,秦軍發動了對於趙國的強烈攻勢,秦軍分為兩路進攻趙國,第一路是秦將王齕攻打皮牢,第二路是司馬梗攻打太原,兩路並進,但是秦昭襄王聽信範睢的話,最後撤兵。其實這也不能夠完全怪罪秦昭襄王,長平之戰雖然秦國完勝趙國,但是秦國自身受到戰爭的傷害也很大。史料記載:

    “當長平戰後,秦國大飢”

    當然在《史記》的說法裡是範睢聽信了趙國使者的話擔心白起因為軍功而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不過更為可信的是因為秦國在長平之戰中的損失使得秦國也要修養一下,於是白起被迫回國,秦國和趙國,韓國簽訂合約,韓國,趙國割城池給秦國,秦軍的攻勢暫停。這個行為引發了白起和範睢,秦昭襄王的矛盾。

    但是在修養之後,秦國因為趙國拒絕割讓城池,於是再度發起對於趙國的強攻,白起由於生病並沒有前往,秦軍統帥是王陵,但是王陵攻打趙國都城損失慘重,秦昭襄王只好啟用白起,但是白起從軍事角度說了一番話:

    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之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雖勝於長平,士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

    當時的趙國派平原君聯絡魏國和楚國,再度組建合縱聯軍,在這種情況下,秦軍圍攻趙國都城久攻不下,在加上長平之戰的秦軍的損失,現在強攻趙國,恐怕會被諸侯聯軍大破。所以白起不願意擔任主帥,最後秦昭襄王給了白起面子,讓範睢前去邀請白起,白起和範睢有過節,現在秦昭襄王讓範睢去白起府上低頭,可以說給予白起的面子很大,但是白起依舊認為秦軍必敗,不願意去。最後秦昭襄王無奈,只好讓王齕代王陵擔任攻打邯鄲的主帥。

    王齕攻打邯鄲期間,魏楚聯軍趕到,城內的趙軍感到了呼應,雙方大戰,結果秦軍數次戰鬥不利,白起聽聞訊息後,說了一句話。

    王不聽吾計,今何如矣?

    大王不聽我的計策,現在怎麼樣?這句話使得秦昭襄王大怒,但是為了前方的戰事,秦昭襄王無奈只好親自到白起府上,讓白起帶兵出征,白起不答應繼續稱病,說自己病情很重。最後秦昭襄王和白起撕破臉皮,秦昭襄王大怒,廢白起為士卒,把白起發配往陰密,白起由於生病沒有前行。但是這個時候秦國軍隊不斷失利的訊息傳來,秦昭襄王更是大怒,他感覺白起在打自己的臉,於是派使者強行要求白起出發,最後白起被迫出發,在到達咸陽城外的十里的杜郵時,秦王使者趕到,帶來秦昭襄王的命令,白起自殺而死。

    可以白起以軍事角度說明攻打邯鄲必敗,但是他絲毫沒有顧慮秦昭襄王的臉面,這使得秦昭襄王痛恨白起,最後導致白起的死亡。

  • 3 # 怪咖侃歷史

    秦昭襄王是秦國發展程序當中最有名的君主,他在位期間,不僅大挫魏國,還讓秦國的國力上升了又一個臺階。就是這樣一個很有名的君主,偏偏殺了秦國有名的大將白起。對於這件事情,想必大家不能理解。還有就是秦昭襄王是在聽信范雎的話之後才痛下殺手的,難道他聽不出范雎是故意而為之嗎?

    白起被殺的真正禍根

    在著名的長平之戰當中,白起打敗紙上談兵的趙括,坑殺趙國士兵40萬人,軍功達到人生巔峰狀態。此後韓趙兩國派蘇代去秦國遊說范雎。蘇代的口才十分厲害,他對范雎說,白起殺趙括取上黨,又準備攻打邯鄲,趙國滅亡,他當封為三公。如此一來,您的地位不就受到威脅了嗎?所以,不要再讓他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了。

    於是范雎向秦昭襄王進言,秦軍太勞累了,讓韓國趙國割地求和吧,讓士兵回來休養吧!這番話一下來,秦朝將王就聽從了范雎的建議,讓秦軍從攻打趙國的前線回來了。白起本來想趁此將趙國滅掉,結果被范雎這麼一攪和,計劃全部落空。於是白起跟范雎徹底結下了死樑子。

    據不受命,最終被迫自殺

    長平之戰之後,白起就開始用自己有病不能出征為由,整日待在家中。等到秦國後來再次攻打邯鄲之時,由於接連失敗,秦昭襄王責令白起領兵出征。但是白起說邯鄲城不是容易攻下的,其他國家的救兵紛紛到達。雖然我們消滅了長平的趙軍,可是秦軍死亡人數也超過一半,兵力不足。如果千里迢迢攻打別人的首都,實在是不可取。秦昭襄王也認為白起書的有理,但是就是非要讓白起領兵。如果白起一直不願意啟程。

    如此幾次三番下來,秦昭襄王對於白起的耐心也終於到了盡頭。在秦昭襄王向白起,下了死命令,必須要領兵出征之後。秦昭襄王與范雎等一干大臣商議後決定,把離開咸陽時滿腹怨言,不服氣的白起賜死。使者奉命送劍給白起讓他自殺,白起自殺前仰天長嘆,我到底有什麼罪過?上天竟然讓我落得如此下場。

    秦昭襄王對范雎信任無比

    秦昭襄王為什麼要聽從范雎的話殺死白起。他難道不知道範雎的話其實是腸炎嗎?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范雎讓雞肋後一直做傀儡的秦昭襄王翻身做了主人,作為真正大權在握的秦王,並且獻計使秦國謀取了三川之地,打通了羊腸小道的天險,堵塞了太行山的通路,切斷了趙魏兩國相連的要道,是六國諸侯不能合縱,棧道連綿千里通往屬地,天下諸侯都害怕秦國。所以對於范雎提議讓白起自殺的建議,秦昭襄王並不懷疑。

    總結

    秦昭襄王所以要殺死白起,主要還是白起作為一個將軍,君主讓你上前線打仗,竟然抗命不尊。這在古代來說,必然是死罪。當然他的死跟范雎在後面推波助瀾也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如果白起不是本身抗命不尊的話,范雎也找不到機會進行彈劾,再加上秦昭襄王對於范雎特別信任,白起也就不會死了。

  • 4 # 減水書生

    聽得出、聽不出,這都不重要。

    殺白起的原因,不在於范雎的讒言。范雎沒那麼重要,他的讒言也沒那麼大威力。

    主要是秦昭襄王就是想殺白起。

    1.長平之戰前,白起已經面臨危局

    秦昭襄王之所以能夠成就蓋世武功,與兩個人的關係非常密切。可以說,他前半世的武功,都是這兩個人幫著建立的。

    一個是他母親羋八子,一個是他的舅舅魏冉,這是秦國朝堂的一股楚國集團。但是,別以為楚國集團就會對楚戰國客氣,這兩個人收拾起自己的母國,從來也沒手軟過。可能不想滅楚國,但是搶楚國的土地,肯定是能搶多少就搶多少。

    在魏冉執政時期,秦昭襄王就是個傀儡,他說了不算。所以,白起是在魏冉和羋八子時期培養出來的名將。前266年,魏冉免相,然後“身折勢奪而以憂死”;次年,也就是前265年,宣太后羋八子,也死了。

    秦昭襄王自前306年開始當國王,也就當到前251年。而前266年,他舅舅魏冉才免相;前265年,他的老媽羋八子才去世。自此之後,秦昭襄王才可以說是秦戰國真正的主宰。之前,他只能算半個。

    別說范雎為了秦昭襄王能夠親,政貢獻了多少力量。他一個山東遊學士子,沒那麼大的本事。秦昭襄王能夠親政,就是羋八子和魏冉都死了,跟範睢的關係不大,範睢的能力也沒那麼強。

    但是,秦國朝堂的權力變動,就為白起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有魏冉和羋八子在,白起能夠得到朝堂信任;而魏冉和羋八子不在,白起就會被猜忌,而猜忌他的就是秦昭襄王,因為白起不是自己人。

    國王猜忌武將,這就是武將的最大危局。

    2.長平之戰中,秦昭襄王與白起產生矛盾

    長平之戰,徹底把六大戰國給打傻了。

    本來是抱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旁觀者心態,在白起坑殺趙卒四十萬後,旁觀者心態徹底變成了恐怖心態。

    一直知道秦國強,但沒想到秦國這麼強。此戰之後,趙國喪失了全部有生力量,接下來的結果只能是滅國。

    其他五國為什麼不趕緊插手?

    長平前線集結了秦國幾十萬大軍,其他五國要插手至少得動員十萬大軍。沒有這個量級的軍隊,去了就是送死。而舉國動員都需要時間,等組織妥當、出兵援趙了,趙國可能早就是秦國郡縣了。

    魏國不是有十萬大軍,集結在邊境嗎?

    沒用,魏國早就被秦國打怕了,有兵也不敢動,只能靜靜地看著。魏國一家去支援,也不能發揮多大的作用。所以,信陵君竊符救趙,也是趕上了時機。魏王要是聽他的,提前出發援趙,肯定跟趙軍一起被收拾。

    關鍵是恐懼,秦軍徹底把東方戰國打出了恐懼。這種恐懼直接影響了六國國君的決策心態。大家最好都別惹秦國,因為真得惹不起。

    但是,這個時候,秦國朝堂卻出了故事。

    一個是丞相范雎不願意滅趙,因為滅國之功太大,擔心以後自己鎮不住白起。另一個是秦昭襄王也慫了,他也沒見過這麼打仗的,七國爭雄上百年,滅國真得少見,燕滅齊也只是一時。所以,一個秦王、一個秦相,就決定了朝堂要保守,就是宰割一下趙國山河,然後再慢慢來。

    但是,白起可是見過大陣仗的,他是最接近炮火的人。白起知道長平之戰,雖勝卻是慘勝,這個時候不滅趙,真是對不起死去的秦國銳士。剛剛打完大勝仗,還是空前的大勝仗,秦軍雖然也疲敝,但士氣正是空前的旺盛,滅國或是把趙國打成代國,只需咬咬牙。

    而這就是白起與秦昭襄王的矛盾,還是出於公心的決策矛盾。

    3.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與白起矛盾激化

    矛盾激化,開始於秦趙韓三國議和,白起回咸陽,又累又氣,然後就病了。

    矛盾激化,發展於再伐趙國,一年後秦國再伐趙國,白起稱病不將,然後秦軍作戰不利。

    矛盾激化,不可調和於秦趙戰事的白熱化。

    秦昭襄王這次應該是下了決心,就是要滅趙;但是,白起認為喪失了滅趙的大好機會,這時候就不能再出兵。因為對趙戰事的白熱化,所以秦昭襄王屢次強要白起為將,而白起就是不從。

    最後,果然也證明了白起的預見,秦國不僅伐趙不成,而且喪師辱國、邯鄲戰敗。

    到這個時候,已經不是朝堂決策和組織戰爭的問題了,而是要追究戰敗責任的問題了。

    前方的秦國將士打得很苦,遭遇了列國聯軍,秦昭襄王就是再混蛋,也不好意思去追究出戰秦軍的責任。因為他也知道這是決策的問題,是在不該打仗的的時候,他非要打仗所造成的。

    身為秦王,他又沒有主動承擔罪責的勇氣,所以就需要找一個替罪羊。

    情緒就是惡魔,而且情緒往往戰勝理性。

    秦昭襄王的認識,就是:長平之戰能成功是因為名將白起主帥,邯鄲之戰失敗是因為名將白起不是主帥,而白起之所以沒有為將出徵,就是因為他欺負我這個秦王。

    魏冉與羋八子之後,秦昭襄王本就不信任白起;上長平之戰後,君臣之間的矛盾已經徹底激化;邯鄲之戰後,必須得找一個替罪羊承擔戰敗的責任,或者說為他這個秦王出口氣。

    而這個人就只能是白起了,於是賜死白起。

    至於范雎起了多大的作用,實際上真得沒啥太大的作用。要殺白起這樣的名將,只能是秦昭襄王拿決策。

    范雎與白起之間的矛盾,嫉賢妒能可能有之,但主要還是在長平之戰後的施策矛盾,白起主張滅趙,而范雎站到了昭襄王一面,主張議和。

  • 5 # 始於終

    昭襄王要殺白起,是由於白起不願意前往邯鄲前線扭轉戰局。范雎的讒言並不是主因。

    在長平之戰後,秦王和白起就怎麼滅趙的大戰略發生嚴重分歧。白起主張順勢攻打邯鄲,把長平的戰果最大化;秦王為了徹底滅掉趙國,考慮到秦軍在長平經歷激烈戰爭後需要休整的情況下,同意趙國和韓國割地求和的請求,暫時停戰。停戰不到一年,他就以趙國沒有履行合約為由派王陵率軍攻打邯鄲。

    雙方意見的分歧點在對長平之戰的認識上。

    秦國出兵長平半年多,居然完滅趙國45萬士卒,這讓秦王非常過分小看趙國的實力。壯年損失慘重後,他認為趙國很容易滅掉。秦國為了爭奪上黨一個郡發動長平戰役,但沒想到白起統帥得力,一舉消滅了趙國的有生力量,秦軍不但拿下了上黨,還攻下了太原以及武安。兵鋒直指趙國都城邯鄲。

    即使秦國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實際上還有兩個問題無法忽視。

    一是秦軍動員不足。戰國七雄已經並列數百年,縱然戰爭中有一時的得失,可它們都是春秋亂世不斷兼併產生的龐然大物,並不會危機國家存亡。秦國是為了上黨發兵,沒人能想到會發展到滅國。二是此時前線秦軍非常疲憊。他們已經在長平苦戰半年,戰後秦軍又一分為三,分別攻打上黨、太原和武安。此時他們已經成了強弩之末,就算能靠餘威拿下邯鄲,由於數量不足兼已經長時間作戰,並不能保證能完整拿下趙國,。

    正因如此秦王才同意和趙國休戰。他打算全國動員,鯨吞整個趙國。秦王讓勝利衝昏了頭腦,他太小看趙國的實力。

    秦軍統帥白起卻不這麼看。首先他充分認識到即便在長平損失慘重,戰國全民皆兵的情況下,尚武的趙國還擁有不可小覷的實力,並不能輕易吞併;其次,東方其他國家可以容忍秦國削弱趙國,可不會坐視趙國讓秦國吞併而使原本就過於強大的秦再勢力倍增。一旦秦軍出兵邯鄲,其他強國會群起增援,秦國雖然強大,可還沒把握擊敗六國聯軍。

    在他心裡,秦國此次勝利的極限就是拿下邯鄲。長平勝負變化太快,等秦國在長平大勝以後,其他國家沒來得及反應。此時秦軍攻打邯鄲,易如反掌。但秦軍拿下邯鄲以後,秦國將與東方各國全部接壤,面臨它們的強力反撲,形勢不容樂觀。

    秦王已經讓長平巨大的勝利衝昏頭腦,沒接受戰略宗師白起的忠言。

    後續事情也正如白起所料,停戰期間度過惶恐期後,趙國將有生力量集中到邯鄲抵抗秦國入侵;同時合縱魏、楚等強國。當秦軍對邯鄲久攻不克後,信陵君無忌和春申君黃歇帶領魏、楚援軍趕到邯鄲,秦軍敗退。秦國把從昭襄王四十三年來秦國侵佔的領土都丟失,同時損兵折將不可勝數。這是秦國對東方征戰以來最慘痛的失敗。

    秦國是法制國家。軍功封爵制度下,士卒透過斬獲首級得到賞賜和榮譽,可有賞也必然有罰。秦國將領如果因領導不利導致戰爭失敗,要負主要責任,承擔罰款、奪爵甚是斬首的懲罰!邯鄲戰後因曾舉薦應侯范雎而讓秦王重用的王稽因為統兵不利,麾下士兵叛逃,最後落個棄市(鬧市斬首)的悲慘下場。邯鄲慘敗也需要人來承擔懲罰。

    當秦軍數次增兵邯鄲卻依然無法破城時,秦王就意識到自己先前的想法出了問題。楚國援軍正往邯鄲火速前進;魏國援軍讓他哄住而原地待命,可他也不確定能維持多久,邯鄲秦軍危在旦夕。秦國將領只有戰神白起能扭轉戰局。因此他幾次三番請白起出徵。可白起執著於戰略分歧,不願到邯鄲帶兵,事實上坐視秦軍戰敗、昭襄王出醜。

    白起這種態度徹底惹惱了昭襄王。白起和魏冉交情深厚,可昭襄王為獨攬大權把扶他登上王位的親舅舅遠遠的貶到陶邑。隨著秦軍節節敗退,秦王戰略失誤導致的後果越發嚴重,他心中的怒火也越發高漲。白起有能力改變戰局卻不願為他效力,秦王懷疑白起的用心,想著他很可能故意看自己出醜,將個人意氣之爭看的更高於軍國大事。因此秦王免白起為士卒並把他發配到甘肅陰密。當范雎趁機饞言說白起臨行前有不服言論時,惱羞成怒的秦王當即賜死白起。他心裡只怕沒反省自己的失誤,而將秦軍戰敗的責任全推給白起。

    總結:白起因戰略高明而威震華夏,最後也因此丟掉性命。

  • 6 # 歷史評說

    其實秦昭襄王要殺白起,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白起抗命,不願意率軍攻打趙國。而且戰事的程序和白起的預測幾乎一模一樣,秦昭襄王,為了自己的面子,對這位秦軍的擎天玉柱起了殺心。

    而范雎的話,只不過是一個催化劑而已,有沒有范雎的讒言,都不能改變白起將要被秦昭襄王處死的命運。

    白起作為戰國時代第一名將,人生最成功的一場戰役,就是秦趙長平之戰。在此戰役中,秦軍擊潰43萬趙軍,極大的打擊了趙軍的有生力量。如果當時秦軍能夠一鼓作氣進攻趙國的首都邯鄲,以秦軍當時的士氣戰鬥力,面對已經喪失勇氣,缺乏訓練的趙軍,完全有一戰而勝之的能力。

    邯鄲陷落,縱然趙國不一定滅亡,但是從此趙國將一蹶不振,不再具備和秦國爭天下的實力。白起看準這個時機,多次上書秦昭襄王要求繼續進軍,可是沒有被秦昭襄王採納。對於如此痛失好局的情況,白起心中一直耿耿於懷。

    要說不知道這個秦昭襄王怎麼想的,長平之戰,他沒有趁勝追擊,給了秦國最強大的敵人趙國喘息之機。趙國趁勢將另一隻強大的邊軍,調入邯鄲拱衛首都。由於這支軍隊,在長平之戰中,再加上得知秦軍坑殺趙卒40幾萬的惡行,沒有參戰,他們計程車氣非常高昂,卯足了勁要和秦國人一決雌雄。

    在這種情況下,秦召襄王居然打算進攻邯鄲,滅亡趙國。很顯然,這不是最好的時機。要知道,由於趙國一下子損失了40多萬精兵,這件事情天下震動,山東五國都深怕秦國此番滅了趙國,將矛頭指向自己,他們決定紛紛派出大軍援助趙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國進攻趙國想要取得勝利,已是千難萬難。所以當秦王請白起出戰時,白起一開始是拒絕的。秦王看白起不願意出戰,心中大怒,難道死了張屠夫,老子就得吃拜毛豬?

    於是就派遣了另外一位將軍,率軍進攻趙國。可是天不遂人意,以往戰無不勝的秦軍,竟然在戰場上吃了癟。在以趙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的打擊之下,秦軍陷入了苦戰,戰場形勢極為不利。

    在這個緊要關頭,秦王又想起了大秦戰神白起。可是白起仍然不願意去邯鄲,指揮秦軍作戰,還說大王不聽我的,你看怎麼樣,讓我說中了吧?

    扎心了,太扎心了!秦王大怒,強令白起出戰,將白起的武安君爵位革除,從秦軍的統帥降為小兵,還不解氣,最後將秦軍的一代戰神白起賜死。

    結果這場遲來的邯鄲之戰,秦軍主力被擊潰,以信陵君為首的多國部隊,成功的將秦軍壓制在了函谷關之內。

    白起的死亡,在於他是一個純粹的軍人,他有很高的智商,但情商卻不高。如果他能委婉地表達出他的意見,或許就能避過這一劫。

    而作為秦昭襄王老王暮政,難免有昏聵之舉。隨著白起屢建奇功,他對白起的忌憚多於信任,面對一個屢建奇功,卻又有些不怎麼聽話的大將,作為王者,很難不心存芥蒂。

    尤其是在秦軍作戰不利,白起又是埋怨,又是看笑話的表現,讓他給極其不爽,這才讓他動了殺心。所以無論有沒有范雎的話,白起都難逃一死。

  • 7 # 大海中的一滴水0205

    一個雄心偉略的帝王能被讒言左右?白起跟魏冉的關係不用說了,本來就被忌諱,秦王有自己的通盤謀劃,一心削弱六國,不斷增兵,白起有自己的考量,可能知道不會勝有損威名,可能他的想法跟秦王背道而馳,這就是站隊錯了,往小了說不尊王令,往大了說那就是白起跟太后是一夥的,死活要阻礙秦王的大展宏圖,你不死誰死

  • 8 # 93四個金

    秦昭襄王殺白起我個人覺得有範睢的原因,但卻不是主要因素。因為長期以來秦昭襄王在秦國是沒有真正掌權的,而白起由於長期的對外戰爭勝利使得其在秦國國內和軍中的威望是遠遠超過秦昭襄王的,當秦昭襄王真正擺脫太后和魏冉的控制後自己掌權時白起已經是秦國第一人了,由於是當長平坑殺趙軍四十萬人之後,白起在秦國內外的聲望達到了頂點,成為人人談之色變的殺神。而此時秦王命令他繼續攻趙他選擇拒絕,同時範睢又進饞,這正好給了秦王理由,進而殺掉了白起,其時真正的原因應該是功高蓋主,又不受控制,賜殺就變成了在所難免。

  • 9 # 李氏之子

    當年秦昭襄王傾盡關中兵馬伐邯鄲,必欲滅趙,以大將王齕換下五大夫王陵,強攻不下,大怒!欲重新起用白起換下王齕,代秦伐趙,

    白起不肯!

    秦王親自為請,白起猶不許!

    秦相範睢強請,白起亦不許!

    先是長平大戰之時,白起大破趙兵,坑殺趙兵四十餘萬,趙人大震。白起意欲一舉滅趙!而範睢恐白起功高過己,便用蘇代之言,割韓、趙之地而收兵!由是白起與範睢有隙焉!歉棄範睢私心太重,非為國盡忠!

    所以如今舉大兵伐趙,圍趙都邯鄲,白起不願效命!

    再者,白起堅持以為長平雖然大敗趙兵,但是邯鄲堅固,未易拔也!再者,趙本強國,如若令秦滅趙,諸侯將人人自危,故在趙國危亡時刻,諸侯將合縱抗秦,不會坐視趙亡!後來果然如白起所料,魏國信陵君將趙、魏、楚三國之兵救趙,大破秦兵,秦軍損兵折將退回關中!

    所以秦王深怨白起不肯助秦,故令秦國有此大辱!另一個正如範睢所言,如果白起不為秦用,亦不能為六國所用!畢竟白起身懷滔略,所謀深遠,行軍佈陣當世無雙,若為山東諸侯所用,對秦國而言,即養虎自為患也!

    所以秦昭襄王才動了除掉白起的念頭,賜死他!

  • 10 # 白鷹52012

    有這麼幾點原因:1.白起作為臣子,太過剛硬,加上有小人范雎從中挑撥,功勞過大,觸犯了君王的底線 2.在白起所處的那個環境,或許因為政治的原因,秦昭襄王已經不需要他了,加上太過清高,只忠於秦國,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要還以王者的尊嚴 3.秦昭王屢次讓白起出戰,白起託病不出。秦昭王認為白起心裡恨自己當初將他找回,害怕他有反心,就下令賜死了白起。

  • 11 # 雲鎖高飛

    首先這是我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我覺得秦昭襄王並不是一個很昏庸的皇帝。因為首先秦朝的崛起,是秦國幾任君主的努力。而其中也包括了秦昭襄王,所以說秦昭襄王應該不是一個。和會用的皇帝。我覺得殺掉白起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功高蓋主。其實功高蓋主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比如說像咱們,漢朝的開國大將。韓信。最終落了一個什麼下場?你看明朝的開國這些將領。許無論是徐達也好啊,或者說後邊兒的藍玉這些最終落的下場並不是很好。你再看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其實還是因為功高蓋主這麼一個事兒。

  • 12 # 南宮外史

    這倒是個很有見地的問題。不然,人們往往會忽略這個問題,以為白起死於范雎的讒言。仔細分析秦昭襄王,就會發現問題遠非范雎讒言這麼簡單。

    秦昭襄王是一個很明智、善於決斷的人,但又是一個性格比較溫和的人,並沒有什麼爭權奪利、名譽地位之心,可以說是一個心地比較純潔的人。自19歲即位,朝政大權就由母親宣太后和舅父魏冉代理執掌。當然,宣太后和魏冉也不是庸主,把秦國治理的井井有條。秦昭王四十年來都習慣於順從宣太后和魏冉的見解。當然,昭王的意見,魏冉也很尊重,君臣關係還是比較融洽的。

    直到秦昭襄王四十一年,60歲時,范雎的到來,才一語驚醒昭襄王。昭王這才免去魏冉的丞相職務,從宣太后手中收回執政權,由自己親政,任命范雎為秦國丞相。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就發生了長平之戰,昭王派人使用離間之計,讓趙王用趙括撤換掉廉頗;而暗中讓白起掛帥替換王齕(he);及趙括被圍後,立即命令全國郡縣15歲以上男子全部支援前線,這都是秦昭襄王的決策,當然,肯定有范雎的計謀在裡面,不然,昭王是想不起來使用離間之計,以及離間楚、魏與趙的關係,不使其去救趙的。

    可以說,范雎在秦昭王的決策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謀臣角色。秦昭王的長處就是善於聽取不同意見,而後做出正確的判斷,最後採取正確的決策。

    秦昭王在親政之後,由一個比較單純的人向一個成熟的帝王的過渡,其中秦昭王對帝王權術也應該有一個學習的過程,他的師傅應該就是范雎,這是六國官僚最擅長的拿手戲。

    長平之戰,秦昭王后期已經參與,但資料顯示,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投降的戰俘,並沒有向秦昭王請示的跡象,應該是白起擅自做主。對於白起的殘忍嗜殺,心地單純的秦昭王不會沒有看法和不滿。

    長平之戰後,白起想要一舉滅趙,范雎與秦昭王則認為秦國也已經損失近半,無力一舉滅秦,終止了白起的行動。這導致白起與范雎結下仇怨,也可以說白起也對秦昭王有所不滿。

    范雎雖然有趙國的求情及離間計因素在裡邊,但以范雎的聰明才智,不會識不破趙國的詭計,也不會聽不出說客對他與白起的挑撥離間,說:“假如白起滅趙,就會封為三公,地位就會在范雎之上,與范雎爭權”,這簡直就像騙小孩子的言語,怎能騙得了范雎?范雎在昭王心目中的分量,豈是白起所能動搖的?范雎自己會更清楚自己的地位。即使後來范雎舉薦的人,投敵叛國,按法律范雎應受到株連被殺頭,范雎自己也感到無地自容。這時,昭王還對他始終百般呵護,甚至不讓大臣提及此事,可見昭王對他的信賴有多深。只不過范雎能識破陰謀而不說破,也應是考慮到秦國滅趙的時機還不到。所以,順水推舟,做個空頭人情而已(趙國的離間之計成功,應該是趙國自認為成功)。事實證明,秦國滅亡第一個國家——趙國時,是在24年後的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假如趙國這麼好滅亡的話,也不會等到秦始皇十一年才去滅掉。

    長平之戰三年後,因秦國派兵攻打趙都邯鄲,出師不利,損兵折將。秦昭王堅持讓白起前去掛帥,白起心有怨言,抗命不遵。秦昭王大怒。

    這時,秦昭王應該想起白起的一貫表現:長平的擅自做主、殘忍嗜殺,而今又口出怨言,抗拒王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居功自傲,目無君王,驕兵悍將。這樣的將領如果繼續保留的話,早晚有一天會壞大事。歷史經驗告訴人們,這樣的將領就應該果斷殺掉,否則,貽害無窮。范雎也自然明白這個道理。

    秦昭王親政已經十來年時間,有范雎在身邊隨時指導,昭王駕馭臣下的帝王權術,應該已經非常熟練了。白起的表現,不用范雎多說,昭王自己就會採取處置措施。所以,當昭王與范雎商量此事時,范雎實事求是地說了一句:“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昭王立即心領神會,果決地處死了白起。

    綜上,實質上,白起既不是死於范雎的讒言,也不是秦昭襄王糊塗的識不破范雎的陰謀,白起的死,純粹是死於自己的作為。

  • 13 # 劉一千五

    一,為什麼?

    秦昭王殺白起,表面上看起來,是白起不聽話,實際上是白起殺了趙軍四十餘萬惹下的禍根。

    本人曾作《軍功爵制,究竟是成全了白起,還是害了白起》一文,獲得青雲計劃獎,請藉此文章與本回答同時閱讀,或有補益。

    商鞅變法的核心在戰與耕,"耕"不講,說"戰”如下:

    商鞅變法的核心之"戰",是在戰鬥中獲得晉爵資格,不同等級待遇不一樣。當然是越高越好。怎麼晉法呢?靠敵人的人頭。大家注意一下,在秦始皇滅六國之前的文獻中記載的殺死敵人,一般用斬或斬首。聽上去恐怖,敵人死了,還要割頭,用人頭記功,一顆人頭,稱為一級……與此類推。在白起時代,幾乎記錄殺死敵軍人數,差不多用"斬首"二字,刻下的烙印就是這麼深。造成人口銳減也與此有不小心關係。

    由此可知,長平之戰,白起與廉頗和趙括戰鬥。秦軍死傷慘重,秦國內幾乎全民皆兵。但戰鬥中損員,趙國不過損失四五萬人。這四五萬是這樣來的:司馬遷說白起前後消滅趙國四十五萬餘人,而坑殺的四十餘萬。所以兩數一相減,趙軍在此戰之中,在長達三年時間裡,傷亡不大。說明廉頗,趙括能幹。趙括戰死之後,趙軍投降。四十餘萬趙軍成了秦國上層和軍隊的處置分歧。

    白起坑了四十餘萬敵人,緣於上黨趙軍及馮亭等反覆,不能說不是原因。但殺了就有四十餘萬級首級,按照商鞍的軍功爵制一對應計功。這獎賞的資金該是一筆秦國的沉重負擔,秦國打長平之戰本來就虧空巨大。國庫虧空還沒填滿,這四十餘萬級的軍功爵又擺在秦昭王和範睢面前,這對君臣恐怕高興了幾天,又開始憂愁了。由此可知,白起坑殺趙軍四十餘萬,給秦國添麻煩了。

    二,怎麼辦呢?

    好辦。誰惹的禍,誰去消除。

    那就繼續攻擊趙國,取敵國財物來補賞長平之戰中的得了功勞的秦軍士兵。

    於是,有了邯鄲之戰。由於秦軍連續作戰,已經成了"強弓之末,力不能穿魯縞,衝風之舟,勢不能飄鴻毛"。秦軍久功不下,耗損嚴重。

    秦昭王範睢不知道秦軍的戰鬥力已經處於低谷,硬要去與同仇敵愾的趙國軍民及六國援軍對抗。因此攻不下。秦王故伎重演,換將,焦點集中在白起身上。

    但是,白起不去了。他看出了秦軍的困境,戰鬥力低,趙國頑強,諸侯增援,秦國孤立。他認為秦軍這臺戰鬥機器該"熄火",休整才是上策。所以堅持不就徵召去進攻趙國。秦王君臣一看白起不去,進攻趙國必失敗,虧空的國庫及獎勵士兵的功勞之計劃就沒法完成。

    白起因此被註定清算。之後秦國增兵攻擊趙國。範睢的朋友鄭安平率幾萬力竭的秦兵投降趙國。邯鄲之戰,秦國失敗。

    三,結果

    其實,白起的"伯樂",是穰侯,穰侯等被驅逐後,白起背後垮了靠背,本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俗規,白起早就該納入清除之列。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軍,給秦國本來就虧空的國庫增加了巨大壓力。這讓秦君臣很不爽。讓白起去攻下趙國,掠奪趙國物資來彌補空虧,但是白起不去。問題就沒法解決。白起不去解決問題,那就不要活了!

    同時四十萬軍隊被坑殺,使秦國被六國震當靶子,他們驚醒過來,不奮鬥一致對付秦人,下一個就是自己的國家,秦國的形象徹底變成屠夫,因而促使六國空前團結,共同對敵。

  • 14 # 歷史不退貨

    專制時代,國君殺死大臣需要理由嗎?後人給秦昭襄王殺死白起安了很多理由,聽信范雎讒言、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的報應……但卻忽略了問題的本身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是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大約56年!話雖如此,在長達41年的時間裡秦昭襄王並沒有掌握實權,秦國主要還是宣太后及其孃家人魏冉等說了算。只要是有作為的君王,都有著天生的權力慾望,比如漢武帝等等,這些君王不喜歡自己的權利被分享,哪怕是親媽。就在秦昭襄王無奈之際范雎來了,在范雎的謀劃下秦昭襄王成功奪回了大權,某種程度上范雎是秦王自己人。

    再說白起,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宣太后的人。在范雎建議下,秦昭襄王趕走魏冉頂多拿回政治權利,但是軍權呢?還在白起等人的手中,秦昭襄王是不放心的。須知,長平之戰最開始的秦國將領並非白起,可見秦昭襄王有意無意在削弱其在軍隊中的影響力。後來白起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建議直取邯鄲卻被秦昭襄王拒絕。那麼秦昭襄王不知道那是消滅趙國的絕佳時期嗎?不是不知道,對於已經被打殘的趙國,秦昭襄王更擔心白起,不希望他再立軍功。不僅不能讓白起立功,最好讓他吃敗仗。

    後來秦昭襄王執意讓白起攻打趙國就是這個道理,一年後的趙國雖不說恢復元氣,卻也不是輕易能打敗的。況且趙國軍隊經過胡服騎射後,哪怕經歷了戰敗依然不容小覷。白起越沒有把握打,秦昭襄王硬是要他出手。如果白起戰敗了,那麼順勢奪了他的兵權。誰料這小子不上道,不願一世英名毀於一旦。不過白起還是太年輕,雖然他打仗是把好手,但玩政治根本不是秦昭襄王和范雎的對手。

    當初秦昭襄王撤了白起職務,如果老老實實回家或許也沒事,臨走前一幫兄弟為他送行,也有可能是別人故意安排,但酒後說點什麼,哪怕什麼都不說,傳到秦昭襄王耳朵裡就是禍患。秦昭襄王或許正是需要這樣的藉口,一把寶劍送過去,白起也明白了怎麼回事,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一代殺神就此落幕!

  • 15 # 商文君

    一、屠長平,中離間,退邯鄲,生嫌隙

    《長平之戰》白起因糧草不足無法養活20多萬降軍,連殺帶埋40多萬趙軍被屠戮殆盡,白起想乘勝追擊,直接拿下邯鄲,趙王害怕白起真的進攻邯鄲。便去找秦王求和,並許下眾多城池。秦王此時盛氣凌人,驕傲自滿,就有些粗心大意,秦王中了趙王的離間之計;此時趙國派人到秦國跟範睢說:如若白起拿下邯鄲,致相國於何地。白起功高震主,且統兵數十萬,就不怕白起自立為王嗎?範睢聽後果然中計,他到秦王盡了讒言:白起功高蓋主,不得不防啊。此時攻進邯鄲,拿下邯鄲後如若自立為王,大王到時如何控制白起?之後秦王命令白起退兵,白起看到退兵詔書氣急敗壞對秦王失望之極。君臣二人此時已然生了嫌隙。

    二、秦王出兵邯鄲,白起拒抗王命

    到後來趙國答應秦王的城池一分未獻,秦王氣急敗,命令白起立刻領兵出擊邯鄲。白起心知肚明,這時打邯鄲已經是強弩之末不可能成功的。他毅然勸阻秦王不要攻打邯鄲,秦王不聽勸告,他讓白起立刻出發出擊邯鄲,就問他去不去,白起此時身體也有舊疾,抱病婉拒。秦王一意孤行派了王稽將軍進攻邯鄲,結果可想而知,久攻而不破。秦軍損失慘重,秦王把這個怨氣全部撒在白起身上,就覺得是白起為了自己常勝將軍的名聲而抗王命。秦王對白起恨意加深,還沒有人敢違抗他的王命。殺白起之心漸起,只是時間問題了。

    三、白起戰功赫赫,確實功高蓋主

    白起一生戰伊闕,攻鄢郢,取華陽,擄陘城,屠長平。可謂是所向披靡,無人可擋,他立下的戰功簡直是無人可擋,到最後賞無可賞。範睢雖進讒言但也不完全沒有道理,如若白起真的自立為王,他又是戰神誰又能打的過他呢?秦王從小知道受制於人的痛苦,他不想在失去權力,所以殺白起也是早晚的事。只不過秦王想要在有生之年打下天下,白起是他取天下最為重要的砝碼,他不想過早的處死白起。

  • 16 # 微點觀

    白起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戰功赫赫所向無敵,在初為秦將時即初露鋒芒,率軍大破韓魏聯軍,攻城略地斬殺韓魏二十餘萬人,白起威震諸侯。

    其後又作為征伐楚國的主帥,連戰連捷打的楚國潰不成軍,都城郢都被攻下,迫使出國向更南方向遷都,自此楚國國力江河日下一蹶不振,從此白起名震天下。

    秦與趙在長平相持不下,秦軍傾國之力連續攻打趙國三年,都未能攻破趙國防禦,自身卻是損兵折將。此時的兩國都到了崩潰的邊緣,這時秦秘密派出了白起為主將,趙換下廉頗派趙括為主帥,由於連年征戰趙國早已不能支撐,於是趙括不在防禦,選擇了主動出擊,在白起後退誘敵計策下,趙軍被分割包圍,趙軍被圍而殲之,最後主帥趙括戰死,四十萬趙軍被坑殺,經此一役,趙國根基動搖,強國之勢不復存在,諸侯聞白起之名膽寒,自此天下諸侯皆懾服於秦。

    在白起達到了人生巔峰之時,引來了韓魏的恐懼,派人向秦相范雎言明利害,秦相范雎也深感自己地位受到威脅,心生妒忌的范雎為了保持住自己的地位不被白起超過,於是范雎向秦昭襄王進了白起讒言,將相失和換來的是白起被賜死杜郵的結局。

    然而白起被賜死,原因是多方面的,白起之攻城墮邑取勝如神,達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秦昭襄王雖不失為一代明君,但此時已感覺壓制不住白起,此時又有重臣范雎適時進讒,最終造成了白起的悲劇命運,死非其罪的白起確實讓人同情,但其誘降坑殺趙四十萬大軍,實在也是殘暴至極。

  • 17 # 一壺清茗品春秋

    白起征戰一生,攻城無數,殺敵近百萬,極大削弱了六國的有生力量,即使把白起說成秦滅六國最大功臣也不為過。但如此功高卻最終被秦昭王賜劍一把,自刎而死。那麼白起之死的原因:

    范雎讒言是白起被殺的直接原因。

    在長平之戰後,白起又先後拿下皮牢和太原兩地,準備一鼓作氣拿下邯鄲。這時,趙國開始走外交路線,讓蘇代出使秦國,面見范雎,透過遊說范雎,讓秦國退兵。由此,范雎與白起產生了嫌隙。此後,秦國進攻趙國再次失利,想要請白起復出,白起多次稱病推辭,即使范雎去請,也不復出。最終被秦王貶為士兵,逼迫離開咸陽。剛動身不久,秦王與范雎又商議,白起心中不服,有怨言,最終逼迫白起自殺。可以看出,在白起被殺,范雎起到了添柴加火的作用,因為怕白起功高,位居自己之上,屢次進言,最終讓秦國處死六華人人忌憚的名將,幹了件親者痛,仇者快的錯事。

    秦王的猜忌是白起被殺的主要原因。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一舉殲滅趙國四十萬大軍,再一次奠定了自己不敗的地位,放眼戰國七雄,在軍事能力上更無人能出其右。而白起又統帥過秦國舉國之兵。但凡有才有兵,必定深為國君忌憚,槍桿子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時,白起對秦王讓自己放棄大好形勢讓自己退兵大為不滿。面對秦王要求自己再次出征的命令,多次稱病不從。這在秦王看來,一個能夠掌握全國軍隊的,又不能完全服從自己的,才能無人可比的將領是極其危險的,所以必須除去才能安心。特別是戰國又經常有本國將領在國內獲罪,逃到他國。像燕國樂毅逃到趙國,廉頗逃到魏國、楚國,白起對秦王有怨言,難保不會逃出秦國,到時對秦國更是巨大威脅。因此,秦昭王對白起也是深深忌憚,必須殺死白起。

    魏冉的舉薦是白起被殺的間接原因。

    魏冉是秦昭王的舅舅,在秦國曾經四次為相,執掌秦國大權。而魏冉正是白起的伯樂,他發現了白起這匹千里馬,提拔重用白起。白起在魏冉支援下取得伊闕之戰勝利,斬首二十四萬;又取得對楚作戰重大勝利。因為魏冉推薦的緣故,白起與魏冉十分親善。但是,後來在魏冉將要進攻齊國得時候,范雎來到秦王身邊,遊說秦王太后魏冉專權。最終,秦王免去魏冉相國,任用范雎為相。鑑於白起與魏冉的關係,秦昭王和范雎也不得不有所顧忌。

    最後,導致白起被殺,還有就是倔強的性格,面對秦軍在趙國頻頻失利,如果白起聽從指揮及時趕赴戰場,在秦王用人之際,或許可以避免殺身之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習前端,需要英語過4級嗎,需要數學功底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