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追風戲雨

    因為三國歸晉後,晉朝並沒有像其他大一統王朝一樣,迅速強大起來,反而一直都在走下坡路。

    而且西晉基本沒有出過幾個像樣的皇帝,一直都是內亂不斷,導致國力衰退嚴重。後面更是發展到八王之亂。

    少數民族也就是這個時候趁亂進攻晉朝的。

    加上三國時期,很多優秀將領已經被各種內耗殺的殺,死的死。

    真正有能力的名將已經很少了,這個時候的西晉可以說壓根無將可用,完全無法控制全國局勢。

    最後只能被吊打,導致後面的五華亂話。

    可以說西晉的建立,基本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戰爭,一個司馬懿,忍了幾十年,熬死了三個皇帝,最後司馬家趁著人家掃墓,發動政變,可以說這個王朝得來的非常容易。

    可以說西晉從建國初期,就朝著衰敗的道路越走越遠,一去不復返。

  • 2 # 啥都涉獵點

    我們看電視劇裡,古代作戰影響勝負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糧草,也就是軍糧。古代軍人的軍糧吃什麼呢?從軍糧上,其實我們就可以分析出為什麼漢族軍隊和遊牧民族作戰時,常常處於下風。

    古代軍隊的軍糧只有兩個字形容,那就是單調。我們現在覺得吃饅頭就夠單調了,古代甚至連饅頭也吃不上。玉米是明朝之後才傳入中國的,水稻基本上在北方很少見,小麥也是宋朝以後才開始大規模種植。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漢人的主要事物就是粟,也就是穀子,脫殼後成為小米。老百姓吃的是小米,當兵的自然也只能吃小米。

    小米在乾燥情況下,保質期可為9年,大米只有5年。據說在隋朝滅亡20年後,留在長安城裡的存糧還能吃。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當然是保持期越長越好。而且,軍糧有個特點就是,最不重視的是口感,最重視的就是保持期了。像古代圍城,一圍好幾個月,這時候,有小米就能撐好久了。

    古代的廚藝也實在不好,在宋朝以前,很少有鐵鍋。軍隊裡的炊事班一般的灶具就是陶罐子,想著辦法把食物弄熟就夠了。而陶罐特別適合煮粥,就像我們現在有時候煮粥也需要用陶罐來煮。那時候軍糧是小米,放進陶罐裡,再弄點野菜,今晚伙食就好了。不過,那粥可不像我們現在的粥,軍中的粥要稠的多,畢竟這是主食,吃飽了才有力氣打仗。

    天天吃粥也不行啊,那嘴裡還不得淡出鳥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體缺乏鹽後,會虛弱無力,這可就影響軍隊戰鬥力了。所以軍隊要有點副食做調味品,說起來這個就更慘了。古代人罈子多,喜愛做醬,醬在中國的歷史已經超過4000年了。所以,古代行軍打仗中,醬一直是主要的副食。除此之外,軍隊中有的還有鹹菜,有的還有鹽布,葷菜基本是見不到的。總之,口感極差,但基本能保持軍隊的戰鬥力。

    軍糧中沒有肉其實導致體力遠不如遊牧民族,這也就是漢族打不過遊牧民族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長期不吃肉的話,人在夜間的視力會退化。就像動物世界裡,食草動物晚上看不見,而狼和豹子這些食肉動物晚上視力極其敏銳。不吃肉於是就導致了古代軍隊裡很大一部分士兵都有夜盲症。古代行軍夜襲的時候,一般就是挑一些晚上視力好計程車兵,偷襲的時候,大部分士兵看不見,往往無從招架。

    看到古代軍糧的介紹後,你就知道古代軍隊條件多苦。當兵雖然軍糧口感不好,但是當個老百姓連飯都沒得吃,所以,古代召集一支軍隊是很容易的,但是,想要弄到充足的軍糧,卻是最難的事情。這樣一直吃素的人和遊牧民族吃肉的打仗,自然體力不佔優,所以導致遊牧民族軍隊很少,漢族軍隊卻經常打不過的現象,單純的調侃而已。

    西晉的問題,不要單純以為就是異族問題。實際上,鮮卑人長期其實是為晉國而戰的,而那些胡國的軍事主力裡面,漢人往往是大部分。

    西晉的主要問題是漢族軍事集團的核心被摧毀了,另一個方面就是西晉本身的中央權威沒有被摧毀,長期是圍繞洛陽展開的戰事,諸王是以中央名義動員各地的力量,結果地方軍力消耗殆盡,卻沒有形成真正的袁紹、曹操這樣的軍閥。這也就是西晉軍隊打不過遊牧民族原因。當然原因還有很多,比如關內不好戰,以求和平為根本,這也顯示出了打仗和打勝仗的根本所在,等等原因。

  • 3 # 九品翰林

    首先這個問題應該需要繼續深化兩點:第一,西晉軍隊從什麼時候開始打不過少數民族的?匈奴軍隊是由哪些人組成的?

    第一點,從西漢霍去病時代之後,漢族騎兵優勢已經凸顯,其中有一點是匈奴等少數民族軍隊無法匹敵的。就是漢軍騎兵可以在進攻之前先用糧食把戰馬喂得很好,然後在戰鬥中衝鋒幾次之後可以食用隨戰馬攜帶的糧食,以此來保持衝擊力。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原因。所以從兩漢三國直到西晉前期,中國軍隊吊打少數民族。

    西晉軍隊在八王之亂前期依然戰力驚人,趙王司馬倫都督關中時,齊萬年叛亂,由於他的瞎指揮以致於損兵折將,後來由中央政府派去賈南風的寵臣孟觀去了之後,憑藉強大的中軍,很快就削平了叛亂。

    那麼西晉軍隊從什麼時候打不過少數民族的呢?是在八王之亂後期,特別是司馬顒的關中軍隊和司馬穎的河北軍隊被東海王司馬越消滅之後,西晉中軍的戰鬥力急劇下降。更重要的是,大量將領在動亂中丟掉性命,隨之而起的是許多不知兵的世族子弟,更是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到了寧平城之戰時,竟然用只會清談的王衍指揮軍隊,只有白白損失了西晉最後的10萬中軍。

    第二點,在八王之亂後期,司馬穎和司馬越都曾藉助匈奴和鮮卑騎兵,這樣就使本來戰力不是很強的外族騎兵完全熟悉了西晉的騎兵作戰方式,更加增強了他們的戰鬥力,即使到這個時候,匈奴、鮮卑包括後來石勒的騎兵也主要是以遠端射箭為主,還沒有完全達到西漢霍去病時代騎兵衝擊的威力。

    後來,很多地方大族,他們在西晉前期由於被門閥士族壓迫,很多北方的地方豪強和少數民族政權結合,壯大了他們的軍事實力。石勒的第一謀士名士張賓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所以後來少數民族的軍隊中既有很多漢族知識分子也有許多地方豪強,比如王彌。所以少數民族的軍隊戰鬥力才會越來越強。後來東晉立國,基本上還是靠的原來東吳的地方豪強家兵。

  • 4 # 小明在山西

    你好,我是明哥日誌,我來給您解答:

    西晉承接自兩漢三國,自漢武帝組織對匈奴全面反擊以來,中原漢人王朝達到過“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豐功偉績;在漢武帝到晉朝之前,中原王朝其實對北方遊牧民族形成了壓倒性優勢,匈奴漠南無王庭,北匈奴一支被迫遷徙至中歐,甚至三國時期,中原連年戰亂北方遊牧民族都不敢侵擾邊境。

    這是整個歷史的大背景,下面是總結的三點原因:

    1.中原地區力量薄弱;由於長期的戰爭,造成了力量薄弱,力量分散,晉朝中央政府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對付少數民族;

    2.少數民族勢力崛起,由於中原長期戰亂,少數民族得以休養生息,具備叫板中央的實力,另外在冷兵器時期遊牧民族騎兵對中原步兵具有天然優勢;

    3.西晉統治者昏庸無能,內部爭權,晉朝在統一全國的時候顯示出了才幹的一面,但統一后帝王貪圖享樂,內部爭鬥,給外族有可趁之機。

  • 5 # caniforget999

    首先,這個提問就有問題,西晉是被匈奴族建立的漢趙政權攻滅不假,但晉軍在於漢趙軍交戰的過程中,互有勝負,從沒被匈奴軍隊一次殲滅過十萬人。平城之戰殲滅晉軍的,是石勒率領的流民軍,主力以羯族和漢族為主,匈奴人少之又少。我估計提問者問的是這一戰。

    平城之戰,晉軍全軍覆沒,軍中主要的領軍者是當朝太尉王衍和諸多王公大臣,也在這一戰中被俘,後全部被石勒所殺。

    平城之戰是西晉末年天下大亂的必然結果。晉武帝在位時採取偃武修文的政策,導致西晉地方常備軍力薄弱。晉惠帝登基後的八王之亂耗盡了西晉時國力,皇家威望掃地,各地底層民眾叛亂四起,各少數民族也起兵割據。面對內憂外患,八王之亂的最終勝利者司馬越不說尊王攘夷,還為了攫取權力毒死晉惠帝,立晉懷帝,誅殺親近晉懷帝的大臣,破壞團結。這種情況下,軍隊自然軍心渙散。

    司馬越病死後,王衍被大家推舉為元帥,統領晉軍最後的主力十萬人。王衍毫無德行,根本沒有統軍能力。他打算送司馬越的靈柩去其封地郯城,結果在路上被石勒率領的輕騎兵追殺。

    失去統帥又要遠離洛陽去山東,可想這些洛陽周邊人為主的晉軍士氣是何等低落。在殿後的部隊被擊敗後,晉軍徹底崩潰,石勒率軍圍住晉軍,以騎兵射殺晉軍,晉軍全軍覆沒,幾乎沒有生還者。

  • 6 # 陶式防務評論

    說西晉打不過匈奴軍,純屬亂說。劉淵的匈奴軍在攻下洛陽前,好幾次都被西晉地方部隊和中央軍打得落花流水,重要將領死傷慘重。

    但是,劉淵卻能夠屢敗屢戰,關鍵就是不停地有流民武裝的補充,導致實力越來越大。而西晉當局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內鬥。甚至可以說,西晉軍隊從來沒有集中精力對付過劉淵軍。

    西晉軍隊越大越弱,主要是兩點。第一,就是西晉的內鬥,八王之亂幾乎打光了西晉中央的精銳,即使內亂結束後,各路軍閥之間的鬥爭也從來沒有過停止。西晉每個州每個郡的長官,互相之間都提放對方,甚至出兵下黑手。例如東晉初代的晉元帝司馬睿和西晉末代的晉愍帝之間,麾下的將領都在相互廝殺。

    第二,就是西晉各地全都在叛亂和起義,到處是流民武裝。劉淵、石勒不過是其中的一個而已。西晉殘存的兵力,全都在各地被流民和叛軍牽制,無力支援中央。

    導致西晉滅亡的關鍵一戰,是公元311年石勒消滅東海王司馬越的大軍。此時,司馬越雖然已經死了,但麾下十萬軍隊算得上是西晉最後的一直主力精銳。但是,晉懷帝卻宣佈司馬越的罪狀,要求各路討伐,司馬越也因此氣血攻心而死。

    這時候,太尉王衍秘不發喪,以襄陽王司馬範為大將軍統令十萬大軍,試圖回到東海國。石勒軍趁機攻擊,東海王的十萬大軍雖然人多兵精,但是已經失去大義名分,士氣低落到了極點。結果,十萬大軍根本無心應戰,在石勒的流民軍打擊下亂成一團,被全部殲滅。

    由此,西晉也喪失了最後的主力,晉懷帝能夠控制的兵力基本不值一提了。此後,劉淵和石勒面對的,只不過是西晉軍隊的一些殘餘而已。

  • 7 # 亭安讀書

    西晉末期,經歷八王之亂後司馬越掌權,但因其屠殺忠良排除異己而大失人心,西晉內部有苟晞等力量不滿司馬越而起兵反抗,外部又有逐漸強大的匈奴等胡族勢力,可以說司馬越最後處於舉世皆敵的狀況。

    永嘉五年,薨於項。秘不發喪。以襄陽王範為大將軍,統其眾。還葬東海。石勒追及於苦縣寧平城,將軍錢端出兵距勒,戰死,軍潰……於是數十萬眾,勒以騎圍而射之,相踐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餘萬。——《晉書》

    永嘉五年,晉懷帝讓苟晞任大將軍征討司馬越,併發布詔書,讓各方一起討伐。司馬越得知訊息後,病死在項城。當時輔佐司馬越的太尉王衍秘不發喪,決定率領當時司馬越的十萬餘部眾,返回司馬越的東海封國安葬。

    但在路上遭遇到了匈奴、羯族軍隊圍攻,最終司馬越的十萬軍隊慘敗。可以說,這是西晉軍隊與匈奴少數民族的第一次較為大規模的交戰,結果以西晉十萬主力慘被而告終。從中能夠看出當時西晉軍隊與匈奴、借等胡族軍隊之間的實力差距。之後,太尉王衍被活捉後殺死,洛陽也被攻陷,晉懷帝被俘虜,匈奴、羯族入城屠戮數萬王公平民,這便是著名的永嘉之亂。

    不僅如此,西晉軍隊的勢弱在永嘉之亂後的表現中也能得到體現。永嘉之亂後,劉琨據幷州軍事對抗匈奴、羯,但面對石勒進攻幷州,劉琨遭遇慘被,不得不依靠鮮卑段匹磾等人才得以存續。

    面對匈奴的進攻,永嘉之後留守北方的晉朝將領也多不能戰勝,建興二年郭默被匈奴圍困,李矩請求劉琨派遣的鮮卑起兵幫助,才逼退匈奴得以脫困。這足見當時晉朝軍隊的勢弱,而包括匈奴、鮮卑等胡族力量的強大。

    那麼,導致西晉軍隊打不過少數民族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司馬越的10萬西晉軍隊能被匈奴輕易擊潰?原因有幾點:

    1、 顯而易見的原因:八王之亂導致西晉國力衰弱,胡族力量未加限制

    西晉最終無力抵抗匈奴,最為顯而易見的原因是當時八王之亂導致西晉國力衰微,並且對於已經集聚在中原周邊的胡族力量,並沒有有效的限制手段,最終導致了西晉軍隊無力抵抗胡族勢力。

    八王之亂對於西晉王朝的國力消耗是巨大的,這場持續了十幾年的內部戰亂,讓剛結束東漢末期以來三國亂世的中原大地,再起戰亂。統治各方的諸王起兵參戰,導致地方百姓流離失所,八王相繼失敗也導致地方民眾被殺戮眾多,但從八王之亂後期動輒數萬的“乞活軍”便足見當時民眾流離失所的狀態。經歷十數年的八王之亂,社會經濟受到了極大的破壞,中原王朝的國力再次遭到衰弱。

    並且,八王之亂的末期,胡族力量參與其中,也是五胡入華的提前預演。東海王司馬越與成都王司馬穎的對決之中,司馬越聯合鮮卑等力量幫助自己對抗司馬穎,司馬穎聯合匈奴、鮮卑力量對抗司馬越,足見當時胡族力量的崛起。並且,像匈奴劉淵等人都在西晉朝中任地方等要職,更加利於其勢力的壯大,永嘉之亂前的前趙和成漢政權的建立,就足見當時胡族力量在地方的強大。

    綜上兩種因素,導致了最終西晉軍隊無力抵擋匈奴勢力,再難重新三國鼎立之時平吳的強盛。

    需要明確的是,八王之亂導致的西晉國力衰弱最為直觀的體現,正是如同題目當中提及的西晉軍隊無力抵抗匈奴,10萬軍隊被匈奴輕鬆擊潰。那麼,到底是何種原因,導致曾經在滅蜀漢平東吳中尚且強盛的軍力衰微到如此不堪的程度?

    2、 西晉軍隊不敵匈奴等胡族力量的根源:司馬炎的州郡去兵和分封宗室

    導致西晉軍隊實力衰弱的根源,應當從西晉建立之後,司馬炎所推行的兩項政策去看,即“州郡去兵”和“分封宗室”。

    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晉書》

    平定東吳完成天下統一之後,司馬炎推出了去除州郡兵力的措施,讓原本為西晉主要軍事力量的地方軍隊受到極大的削減。大郡一百,小郡五十的地方州郡力量,當然無法抵擋虎視眈眈的胡族力量,甚至對於當時導致西晉內部的喪亂——八王之亂都無法形成壓制。

    這與司馬炎所實行的另一項“昏招”有著極大關係——“大封宗室”。

    鑑於曹魏建立後,曹丕限制曹氏宗親的勢力,導致最終曹氏宗親無法拱衛皇室而被司馬師篡權。晉武帝司馬炎稱帝之後,大封司馬氏宗親,讓司馬氏宗親獲得地域廣闊的封地,並且能夠在地方掌控自己的軍隊。讓諸多封王都督軍事區與各自的封地相匹配,更加為司馬氏宗親崛起創造了條件。

    這樣雖然也讓司馬氏封王掌兵彌補了“州郡去兵”導致的西晉內部兵力衰弱的弊端,同時還能讓司馬氏宗親在天下各方擁有勢力,在中樞皇權受到威脅是可以拱衛皇室。但是,這卻讓地方封王的勢力過度強大,形成了對於司馬氏皇權的威脅。

    等到外戚楊駿、後宮賈南風等勢力相繼掌控朝政,司馬氏的皇權受到了所謂的“威脅”時,在各自封國擁兵自重的司馬氏封王起兵作亂,讓西晉國力迅速衰落,進而導致了最終的滅亡。

    總結:“州郡去兵”和“分封宗室”所引發的最終西晉王朝悲慘結局

    司馬炎所推行“州郡去兵”,讓西晉中樞能夠掌控的軍事力量受到極大的削弱,這就導致了的因“分封宗室”而強大的地方“八王”起兵作亂,進而讓西晉國力衰弱,無法抵擋匈奴等胡族軍隊,最終導致滅亡的結局。

    在這其中,西晉軍隊無法抵抗匈奴等胡族軍隊的原因,除了胡族勢力的崛起之外,最主要的當然是西晉軍力的衰微。而西晉軍力的衰微,又是因為八王之亂,諸多掌控軍事力量的司馬氏封王之間相互爭鬥,最終導致西晉國力衰弱,軍事力量也受到嚴重損傷。

    而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應當追溯到司馬炎用州郡去兵和分封宗室的策略,讓地方無軍事力量可用,而西晉主要軍事力量又掌控在了諸王手中,經歷八王之亂後這些軍事力量遭到 了極大的破壞,也就造成了在西晉沒有多加限制的胡族勢力入侵時,西晉軍隊無力抵抗。

  • 8 # 香茗史館

    爆發於“永嘉之亂”期間的寧平城之戰,雖然在歷史上名聲不顯,但他對歷史走向的影響卻著實不小。此戰之後,西晉最後的主力被徹底消滅,洛陽最終失陷,殘餘的地方軍閥和流民勢力各自為戰,西晉再也無力控制中原,直接引發了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的混亂局面。那麼此戰西晉主力面對匈奴軍隊,為何毫無抵抗能力呢?

    △漢人命運的轉折點“寧平城之戰”

    永嘉之亂前的西晉,實際上已經到了毀滅邊緣

    要搞清楚寧平城之戰,我們必須先搞清楚永嘉之亂,我們不妨先來看看永嘉之亂爆發的時代背景,這有助於我們更加清晰的瞭解當時西晉的局面。

    1、“八王之亂”導致西晉統治幾乎崩潰。晉武帝司馬炎建立西晉之後,汲取了東漢和曹魏滅亡的經驗教訓,因而大封宗室以為司馬家族屏障,先後分封大小27個藩王,且全部都是掌握軍隊數量不等的實權藩王,與此同時大肆裁撤州郡兵馬,而這則直接導致“八王之亂”爆發後朝廷根本無力遏制。“八王之亂”先後持續七年,整個中原地區雖經曹魏及晉初數十年的整飭,但在尚未徹底恢復的時候便再度遭遇戰火紛飛、生靈塗炭,而西晉國力更是在這場動亂中損耗一空。與此同時,匈奴劉淵據平陽、氐人李雄據成都、羯人石勒和王彌乘虛流竄,內亂尚未徹底平定,外族勢力虎視眈眈,此時的西晉幾乎就是一個空殼,脆弱的時刻便要崩潰。

    2、數百年來外族大肆內遷埋下巨大隱患。自兩漢以來,由於中原政權與北部、西北部少數民族的不斷交戰,常常將投降的外族部落遷入境內與漢人雜居,而三國以來由於中原地區長期遭受戰亂,為了迅速恢復國力,朝廷更是對外族內遷持支援鼓勵態度。例如光武帝劉秀接納四萬南匈奴,東漢永元元年(89年)二十多萬匈奴人歸附漢朝,又如氐族在漢武帝和三國時期的兩次大規模遷徙,再如曹魏時期鮮卑自軻比能遇刺身亡之後,禿髮部由塞北遷居到河西,乞伏部則大規模遷入雍、涼二州等等。外族持續數百年的內遷,直接打破了北方漢人與外族人口的比例,雖然人口的大量內遷一定程度充實了中原的發展,但也為永嘉之亂埋下了巨大隱患。晉武帝時郭欽便指出“西北諸郡,皆為戎居”,而晉惠帝時江統更是在《徙戎論》中指出,若是不將胡人遷居塞外,晉室將岌岌可危 。

    3、漢末以來外族軍隊已經佔據極大比例。東漢末年以來,朝廷和各個割據勢力為了應對連年戰亂,於是開始招募內遷的胡人為兵,例如漢靈帝招募南匈奴兵將幫助朝廷平定黃巾之亂,又如曹操將氐族、匈奴兵將編入軍隊從而增強軍隊戰鬥力,再如晉武帝以匈奴人劉淵為北部都尉、惠帝更以劉淵為五部大都督。而到了“八王之亂”時期,以胡人為兵為將更是極為普遍,例如王浚、司馬騰用鮮卑人,成都王司馬穎則用匈奴人。正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在大規模任用胡人將領的情況下,不僅使得這些外族盡知晉朝虛實,而且使得外族軍隊得到了充分鍛鍊,形成了一定的戰鬥力。

    △永嘉五年(311年)西晉局勢

    如上所述,在“永嘉之亂”爆發之前,西晉實際上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即使在“八王之亂”爆發之前,西晉朝廷對於外族的叛亂已經有些焦頭爛額,例如晉武帝時發生的秦涼之變,動亂便持續長達十年。而隨著“八王之亂”後西晉統治的崩潰,朝廷對於外族的大規模叛亂其實已經有些力不從心。

    外有強敵、內有猜忌,司馬越最終選擇撤出都城

    “八王之亂”後期,東海王司馬越先後擊敗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等,開始執掌西晉政權,並在晉惠帝死後立太弟司馬熾為皇帝(即晉懷帝),而司馬越自任太傅輔佐朝政。

    此時的司馬越不僅西晉的實際掌控者,而且也是維持西晉統治的最後力量,然而此時司馬越面對的情況確實內憂外患不斷,處境極為不妙。

    1、外患:處於包圍之中的洛陽岌岌可危。“八王之亂”後,中央朝廷已經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而北方的外族則趁機紛紛自立,此時的都城洛陽已經處於了四面包圍之中。洛陽以北劉漢政權已經佔領了河北大部,西面的劉曜則阻斷了通往長安的通道,南面的石勒則已經逐漸佔據了南陽和襄陽,東面的兗州和青州則是王彌的勢力範圍。此時,雖然洛陽以外還有王浚、劉琨、張軌、苟睎等忠於朝廷的勢力,但不是被外族隔斷便是自身難保,對朝廷已經沒有了任何幫助。

    2、內憂:司馬熾和司馬越的矛盾愈演愈烈。司馬越毫無疑問是個野心家,“八王之亂”後他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然而正是由於他的大權在握,導致晉懷帝司馬熾對其怨恨不已。司馬熾顯然不太甘心做一個政治傀儡,因此即使國家此刻已經是危機四伏,但朝堂上的鬥爭仍然一刻也沒有消停過。到了永嘉五年(311年)正月,晉懷帝更是密詔苟晞討伐司馬越,可見雙方矛盾的激烈程度。

    在如此的內憂外患、明槍暗箭之下,司馬越可以說已經是心力交瘁,而也正是因為如此,雖然寧平城之戰前西晉曾打退了兩次劉漢政權對洛陽的進攻,但對於堅守洛陽,大家的信心缺失越來越少。

    於是,在永嘉四年(310年)十一月,司馬越乾脆以南攻石勒為名,將晉朝的重臣和主力軍隊四萬餘人全部搬離洛陽,出屯項城(今河南沈丘),只留下了右衛將軍何倫等少數人和晉懷帝留守洛陽。這既是司馬越的自保之舉,同樣也是司馬越向晉懷帝施壓的一個手段。

    司馬越病逝軍隊群龍無首,十餘萬軍隊面對敵軍只顧逃命

    永嘉五年(311年)三月,苟晞奉晉懷帝司馬熾詔書,發兵討伐司馬越,然而還不等他的軍隊到來,司馬越便在內外交困之中病逝了。司馬越死後,由於世子司馬毗留守洛陽,根本無法統轄部屬,於是眾人推舉太尉王衍為元帥,結果王衍驚懼不敢擔當,又推薦襄陽王司馬範為大將軍統領部屬,然而司馬範也不敢接受。

    與此同時,晉懷帝得知司馬越死後,直接就將其降為縣王,皇帝的這個態度更是讓整個軍隊人心惶惶。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整個軍隊完全不知所措,不知道是該繼續駐紮項城,還是該返回京師洛陽,亦或者是返回東海國。

    司馬越的部屬經過一番商議之後,認為返回京城自己眾人的性命將很難保證,而繼續駐紮在外地環伺的項城也太過危險,因而決定奉司馬越的棺槨還葬東海國,但這一番猶豫卻已經耽誤了十幾天的時間。

    於是乎,司馬越的部下們便率領著十餘萬軍隊,裹挾著一眾朝廷重臣,開始緩慢的向東海國行進。同年四月,得知訊息的石勒率領輕騎追至寧平城,劉漢騎兵四面包圍晉軍,用箭猛射,而十餘萬西晉軍隊卻由於群龍無首,再加上人心浮動,根本沒有任何抵抗,便立即陷入潰敗,各自討名,作鳥獸散。

    在劉漢騎兵的追擊之下,十餘萬西晉軍隊要麼被射死,要麼自相踐踏而死,幾乎全軍覆沒,而王衍及宗室諸王等皆被俘殺。而留守洛陽的何倫在得知司馬越病死後,也帶領裴妃、馬越子司馬毗東撤,結果在洧倉遭遇石勒漢軍,除裴妃、李惲、何倫幾人逃脫外,司馬毗及宗室三十六王全部被漢軍俘殺。

    這支主力部隊被消滅後,只有少數軍隊駐守,且因旱災而導致的饑荒之下,洛陽城也最終沒能守住,於同年六月被攻破,晉懷帝司馬熾被俘,太子司馬詮等人被殺。之後,在長安的秦王司馬鄴被尊為皇帝,是為晉愍帝,但在漢趙劉曜的圍攻下,再加上關中遭遇饑荒,最終於次年八月投降被俘,西晉至此徹底滅亡,北方大地至此徹底丟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說說,你認為殼牌和中石油哪個好?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