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啊是小垣吶

    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每天寫,就從最開始的小事著手用自己覺得簡單自然的字句去記錄,不用刻意追求詞麗華藻,久而久之,習慣養成,寫作文的功力也就提高了,萬事都是從最簡單基礎的部分開始

  • 2 # 超常規商盟匯創客

    網際網路寫作高手,大多都是改編高手,你只需要三步

    1 手機本領域寫的好的文章

    2 利用改編技術,也就是字詞句段篇更換,或者結構語錄調整,將他人的文章變為自己的

    3 當你模仿複製到一定水平,你就會有自己的見解

  • 3 # 易懂語文

    有堅持閱讀的習慣是好的,但是一定要多背多積累,只有積累的好詞佳句多了,才能在寫作訓練中厚積薄發寫出好文章。

  • 4 # 情長文短

    寫作這活機器還幹不了,人類在這個領域未來還有口飯吃。那就講講“我的寫作方法”。

    寫作有兩種,一種是有感而發,《毛詩序》說,“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呈現了一組由內心真情實感推動的言行,有感而發的寫作也是如此,只不過呈現的結果是文字的排列組合。

    另一種是無病呻吟或者說好聽點叫為應景接物而做。比如自己沒動力寫,但是考試要求寫。就像明明不想和這個人說話,但打個照面總得寒暄幾句。在生活中這種需要文字運用的場景可能比前一種要多得多,畢竟對芸芸眾生來說,一生感動得不寫不足以抒懷的機會能有幾回?得多大事兒才能把自己感動到自覺寫作的地步?那麼為了幫助把這種應對外界壓力而寫的作品搞得漂亮點,古代的優秀詩文作品選就問世了。比如孔子編了三百多首詩歌(後世尊為《詩經》),功能之一就是給弟子們當教材,以便在外交、社交場合能引經據典,出口成章、應對得體。再比如唐代開科舉,士人獻上一篇優美詩文就能做官,《昭明文選》就是當時最佳參考引用範文選集,到宋代更被人稱為“文選爛,秀才半”,相當於後世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當然最好的結果是,你應試的時候碰到一篇自己正好想寫的主題,那真好比想寫情詩時恰遇想獻予的姑娘,成為佳作的可能性大幅提升。

    一、 厚積而薄發

    在和專案組成員溝通的時候,在這一點上取得一致:小時候老師教作文,或者讓寫週記、日記,或者要求經常寫隨筆、練筆,或者佈置作業準備個摘抄本隨時記錄讀到的好詞佳句——總之大概意思就是要求你平時注意積累作文素材。這也體現了大多老師對作文的一致看法——寫作是個厚積薄發的活兒,平時有一桶水、一缸水、一江水的儲備,臨陣應試才能倚馬可待、從容端出一杯水的成品。

    其實這種訓練手段也不新鮮,古往今來墨客騷人創作大抵都注重平日的積累。司馬遷寫《史記》,“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樑、楚以歸”。這種“行千里路”式的現場素材蒐集就不多說了;讀萬卷書,“罔羅天下放失舊聞” “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這些都是《史記》的打底工作。魏晉時期左思寫《三都賦》,要“構思十年”,連廁所裡都放著筆紙隨時記錄,才能搞出洛陽紙貴的大作。唐代“詩鬼”李賀每次出行都帶兩個錦囊,路上一有靈感一有所得就寫下來投入囊中,晚上回家再行整理,到真正寫的時候往往動作很快,所謂“苦吟”而能“疾書”者是也。清代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用了幾十年,為什麼書名叫“聊齋”?因為老人家給自己的書房取名“聊齋”——他蒐集素材是靠路邊擺茶攤,用煙茶換故事,這書就這麼“聊”出來的。今天的作家也是這般,比如池莉花費十年寫《大樹小蟲》,她蒐集素材的方法就是騎著腳踏車在武漢的大街小巷竄來竄去,找陌生人聊天,幾十年習慣成自然。

    蒐集素材只是基本功,要真正寫得好還得付出超出常人的心血。所以大作家多因“坐家”而得腸胃病,長壽的也不多。傳說西漢楊雄寫完《甘泉賦》,夢見自己腸子出來了,第二天就掛了。再如曹植“精意著作,飲食損減,得反胃病也。”上述李賀的母親,某天看到兒子的草稿寫得多了,就要說這孩子這樣搞創作太辛苦——“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李賀24歲就早夭了……更慘的就不羅列了,總之大作往往都是嘔心瀝血絞盡腦汁之作。相比之下,我比較推崇當代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活法——成為職業作家後,開始練跑步。每天凌晨4點起床,寫作4小時,跑10公里。從1982年堅持至今。要努力創作,也要拼命保養。

    有點扯遠了。

    蒐集素材就是輸入,素材的運用就是選擇、聯接、輸出。打個比方:你有一個大櫥,裡面本來空空如也,一開始隨便往裡面扔衣服、襪子、褲子、圍巾、領帶等等(這就好比各種素材);衣物多了以後你得整理:掛外套的空間、放襪子的抽屜、掛領帶的格擋等等(素材多了,分類才便於運用);如何使用?就是你每天出門時的著裝搭配:按顏色搭配、按材質搭配、按用途(如商務、運動、會友)搭配等等(將素材按主題編排成文)。

    當然,這樣的寫作只能算是一種堆砌素材。但只要堆砌得符合邏輯,也就能算基本成文了。

    記得小時候的遊戲嗎?用20張紙條按4個要素時間、人物、地點、幹什麼分別填空。每個要素寫5個答案,然後每個小朋友分別隨機抽取一張紙條進行拼接,如果得出的結果是“世界末日那天”,“吉士哥”“在李小呆的課桌底下”“做早操”這樣的句子,按照語法規則也算成文,但因為是反邏輯反現實的情形,小朋友們一定笑得樂不可支。但如果是“今天”“你的同桌”“在食堂裡”“啃雞腿”,那就可以算是順理成章了。

    這就是對素材初步的運用,如果要進一步提升,就得事先構思立意與謀篇佈局。

    二、 立意與佈局

    立意在於獨特,第一個誇孩子臉蛋像紅蘋果的是天才,第二個這樣誇的是庸才,第三個則是蠢才。如古人寫秋天多表現蕭瑟、悲觀,今人則多表現收穫、成熟;可以寫秋天衰敗的景色如“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也可以寫秋天美妙的景色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能出於意外,又合於情理,出奇制勝。

    宋代出題目考作畫。比如“亂山藏古寺”。一般畫家都先畫群山,然後畫山裡露出幾個寺廟塔頂或者小半個建築。得第一名的畫家在群山之中,畫一幡竿,一個和尚擔水而入。再如“嫩綠枝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大多數畫家用花卉來表現。得第一名的畫則是在春天的柳樹叢中有一座小亭子,綠楊隱映下,一位紅唇美女憑欄而立,略有所思。

    佈局指敘述/議論順序與詳略分佈。是順敘、倒敘、插敘還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是一段描寫一段議論,還是先列三個事例再加一段總結……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脈絡既定,那麼往裡面填充的素材就要有詳有略,就是聚焦和增減得當。美國劇作家羅伯特·麥基說“我們生命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但在影片中卻很少看到人們工作的場景。其原因很簡單:大多數工作都是乏味的……觀看他們工作卻是一件乏味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在那些職業型別——法庭、犯罪、醫療片中,我們僅僅聚焦於那些工作問題難以解決的時刻。”寫作也是如此,大家共有的體驗、一般的體驗可以不用多說了,更多篇幅留給新鮮的、獨特的但卻能引發讀者共情的內容。

    三、 修改

    除了戰爭時期的急就章,大多數傳世文章都是一遍遍修改定型的。文章不厭百回改:長的如小說《紅樓夢》,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短的如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最早是“到”字,後來又被改為“過”“入”“滿”……王安石折騰了十多遍最後才選定“綠”字。就是當代作品錢鍾書的《圍城》,金庸的十四部武俠鉅作也分別改過多版。最終版與初版面貌迥異。所以也有人認為文章是改出來的,這也是一種方法論。

    作文無定法,有人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前期蒐集素材上,有的花在構思佈局上,有的則花在修改上。但佳作往往都要經過上述這三個步驟。優秀的作者會在每一步反覆比較推敲,在比較推敲中察同析異,透過察同析異來選擇素材、聯接素材、整合修改出自己的寫作“套路”。從中磨鍊出遣詞造句的敏感性、敘述的邏輯性乃至自己的獨特風格。

    ——————————

    草稿(思路回放):

    本文佈局:

    一、 開篇。

    二、 主體分三個部分,採用順敘結構。

    三、 文末小結。

    文中所蒐集的素材:

    一、名言佳句類:

    1,《毛詩序》:“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歌詠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關鍵詞(應用維度)】文學產生、詩歌發生、情感表達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原典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出處為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編輯的《唐詩三百首》序言。

    【關鍵詞】熟能生巧、寫作積累、依樣畫葫蘆、模仿、取法乎上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關鍵詞】相思、秋天、懷人、荷葉、愁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閣序》

    【關鍵詞】孤鶩、秋水

    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觀?惟壑谷幽深,峰巒起伏,乃令遊者賞心悅目。或絕崖飛瀑,動魄驚心。山水既然,文章正爾。

    ——【清】袁枚《李覺出身傳評語》

    【關鍵詞】寫作之道、作文方法、山水

    二、事例素材類:

    孔子編《詩經》“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採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史記·孔子世家》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

    ——《論語·季氏篇》

    文選爛 、秀才半。

    ——陸游《老學庵筆記》

    司馬遷寫《史記》“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樑、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續纂其職。曰:‘於戲!餘維先人嘗掌斯事,顯於唐虞,至於周,復典之,故司馬氏世主天官。至於餘乎,欽念哉!欽念哉!’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

    ——《史記·太史公自序》

    網羅天下放失舊聞。

    ——司馬遷《報任安書》

    左思寫《三都賦》“遂構思十年,門庭籓溷,皆著筆紙,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見不博,求為秘書郎。及賦成,時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謝班張,恐以人廢言,安定皇甫謐有高譽,思造而示之。謐稱善,為其賦序……自是之後,盛重於時,文多不載。司空張華見而嘆曰:‘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有餘,久而更新。’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晉書·左思傳》

    李賀寫詩“長吉細瘦,通眉,長指爪,能苦吟疾書。最先為昌黎韓愈所知。所與遊者,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輩為密,每旦日出與諸公遊,未嘗得題然後為詩,如他人思量牽合,以及程限為意。恆從小奚奴,騎距驢,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見所書多.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上燈,與食。長吉從婢取書,研墨疊紙足成之,投他囊中。”

    ——【唐】李商隱《李賀小傳》

    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

    池莉寫《大樹小蟲》

    楊雄寫《甘泉賦》“雄作《甘泉賦》首,始成,夢腸出,收而內之,明日遂卒。”

    ——《文選》卷七揚雄《甘泉賦》李善注引桓譚《新論》。

    曹植寫作“陳思王精意著作,飲食損減,得反胃病也。”

    ——《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六引《魏略》。

    曹雪芹寫《紅樓夢》“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

    ——《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

    王安石寫《泊船瓜洲》“王荊公絕句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黃魯直詩:‘歸燕略無三月事,高蟬正用一枝鳴。’用字初曰抱,又改曰佔、曰在、曰帶、曰要,至用字始定。予聞於錢伸仲大夫如此。今豫章所刻本,乃作‘殘蟬猶佔一枝鳴’。向巨原雲:‘元不伐家有魯直所書東坡《念奴嬌》,與今人歌不同者數處,如浪淘盡為浪聲沉,周郎赤壁為孫吳赤壁,亂石穿空為崩雲,驚濤拍岸為掠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為多情應是笑我生華髮,人生如夢為如寄。’不知此本今何在也?”

    ——【宋】洪邁《容齋續筆》卷八。

    錢鍾書寫《圍城》

    金庸寫武俠小說

  • 5 # 優學巧考36計

    高質量文章的寫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說提高閱讀量就能寫出高質量的文章,想要寫出高質量的文章需要注意以下6點。

    1.積累素材。不管是課外閱讀還是平時學習過程中,遇到一些好的句子、段落、案列等,要把這些摘抄下來,這些都可以成為寫作文的素材。

    3.文章標題要博人眼前,讓人眼前一亮。看作文的人就會產生想看的慾望,對作文內容產生興趣。

    4.開頭、結尾要相互照應,最好結尾要能畫龍點睛。開頭最好能引用名言警句。

    5.文章中的句子要多采用一些修辭手法,比喻、排比、擬人等要多用。還有多用一些名言警句,體現自己的文化素養。

    6.選材要新穎,貼近生活。不要想到哪寫到哪,提前打個草稿,羅列出作文框架。

    寫作上的一大誤區就是把閱讀量跟作文成績掛鉤,認為讀的書多,作文質量就一定高,兩者之間成正比關係,雖然兩者之間存在關係,但絕不是正比關係,具體關係如何還是因人而異。掌握高質量作文的寫作方法對提高作文成績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用。希望每個學生都能掌握方法。

  • 6 # 滿江鋐數學課堂

    閱讀是看別人寫的文字,它有泛讀和精讀的區分,泛讀就是隻讀出作者的文字表達的意思,在一段時間裡可以閱讀很多文字,但對作者表達思想時所用的文字技巧和筆法並不在意,所以如果是泛讀,就算是讀完了上萬文字也對自己的寫作技巧無大的益處,但對自己的思想認知有好處。

    精度,顧名思義,是對文章的文字的運用進行甄選琢磨,主要是從詞語選用、修辭表達,寫作技巧、文章的結構等等方面進行學習,打個比方,我記得我讀過小學的一篇課文講的是壺口瀑布,他裡面的寫法技巧好像有角度不同,有由遠及近,從古至今的寫法等等,用排比的把黃河的流經地域特點寫出來了,感情上也是逐步強烈,到壺口這裡感情來了個大爆發,讀的讓人激動不已,感嘆祖國的壯麗山河。這篇文章作者在文字錘鍊,結構安排等方面用得巧妙,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我們有時閱讀要以精度為主,好的文章要從細節入手,多發現作者的文字技巧,這樣我們領悟掌握後,在自己寫的時候就也能運用出來,自己的文章質量就會高。

    當然我不是說文章的中心思想不重要。

  • 7 # 新教育思維

      一、確定關鍵詞。跟我們上學的時候寫文章一樣,首先確定好自己的中心,在最佳化角度來說就是選好關鍵詞。如何確定?有很多關鍵詞工具的哦,這裡就不多說,再不行,去觀察同行啊,看看他們都在原創些什麼,關注他們的動態,本著人有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

      二、明確思路。這個也不用太多講了,上學的時候作文寫了那麼多,跟寫作文提綱一樣一樣的,這個主要目的就是告訴自己怎麼寫完一段,知道下面該怎麼寫,明確了這個,在下面的寫作過程中才不會忙亂,是咱們順利完成一篇文章的前提,同時也有利於寫作之前的一個準備。

      五、最後就是重點了,文章中適當加入圖片、影片等等,一次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與可讀性。你想想,一篇純粹的文字的文章與一篇圖文並茂的文章你更喜歡去閱讀哪一篇呢?我想當然是後者。

  • 8 # 海鄰里圖書館

    某種層面(我們假定這個層面是學生的語文應試)上說:

    閱讀的意義是什麼?積累語言樣式。

    寫作又是幹什麼?熟練應用語言樣式。

    語言樣式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詞彙”。我們把閱讀中可以理解的詞彙稱為“閱讀詞彙量”;把寫作中可以靈活應用的詞彙稱為“寫作詞彙量”。一般來說,同一個人的閱讀詞彙量要大於寫作詞彙量。

    另外有一個情況,人類的個體差異是非常大的。舉例來說,有天分的孩子,可能閱讀詞彙量為100的時候,他(她)的寫作詞彙量可以達到90;而天分稍遜的孩子,可能閱讀詞彙量同為100,寫作詞彙量只有50。

    上述情況可能是您覺得一直堅持閱讀,而寫作水平沒有提高的原因之一。

    綜上,假定我們探討的是學生應試的範疇,寫作指的是考場作文,那麼,根據您所述情況,試做以下分析:

    1 您所說的“一直堅持閱讀”,是多久?一個想要在高考中拿語文高分的孩子,我們認為從小學三年級(如果不是更早)就要開始培養閱讀積累習慣了。您可以算一下這是多少年?所以,如果感覺寫作仍然木有提高,繼續堅持下去。

    2 您所說的堅持閱讀,是讀了什麼樣的書籍?同樣是想要在高考中拿語文高分的孩子,只讀文學類的作品,我們認為是不足夠的。社會歷史、科技、國際政治、心理生理等等著作,都應有所涉及。如此才能在寫作時獲得更加廣闊和多樣性的視角。

    3 與前述閱讀、寫作詞彙量的關係一樣,有天分的孩子幾乎不用特別訓練,讀過一個作者的作品,幾乎可以馬上模仿作者的文風開始寫作。而天分稍遜的孩子,就需要有意識的接受寫作訓練。也就是說,閱讀量和寫作水平,有很多時候並非是直接關聯的關係。

    4 還有一種情況,是常常混淆了作文和考場作文的概念。作文是書以詠志,寫給自己看,考場作文是要拿分,要寫給閱卷老師看的。我們見過不少孩子作文可以寫的很好,但上了考場就拿不到理想的分數。考場作文需要特別訓練。

    海林裡圖書館,關注少兒成長教育,特別是文科積累與學習。期待與您一起探討。

  • 9 # 915堅守

    一直堅持閱讀是好事,也是每個人應該終身堅持的,尤其對於想寫作、愛寫作的人而言更應如此。但是閱讀與寫文章又有區別,閱讀時,你是客體,需要與作者溝通交流,寫文章時,你是主體,首先完成自我溝通的過程。那麼,在寫文章時,取素材的途徑也就兩種:一是借鑑別人的,一是自己體驗生活,而後者才是寫作的源頭。好好體驗生活,咀嚼生活,才能嚐到生活的各種味道。如果一味的跟社會熱點,蹭熱度,提知名度,即使語言用的再繁華,內容也是在無病呻吟。當前創業、新經濟、物聯網等是好多創作者的熱愛題材,你經歷過嗎、參與過嗎,好好想想,不是被當前快餐文化影響,沉下心來,過好生活,用樸實的語言隨筆記錄自己的生活,堅持下去,一定能寫出好文章。

  • 10 # 興興微語

    閱讀對寫作有幫助,也能從一定程度上促進寫作,但寫作絕不是靠堅持閱讀就能訓練出來的。

    因此,我建議:

    第一,每天寫作。

    可以採用生活敘事的方式,每天記述自己工作生活中的趣事、有價值的事及自己感受啟發。同時,對於社會熱點問題,可以嘗試寫寫自己的態度看法。

    第二,做好寫作準備和修改。

    動筆前,一定列好提綱,查好資料。寫完後,要讀一讀,修改文中不當、不通之處。

    第三,讀寫結合。

    閱讀能夠促進寫作能力的提升。但前提是閱讀必須是咬文嚼字的細讀,要關注到遣詞造句,謀篇佈局。俗話說,讀書不知意,猶如吃樹皮。因此,讀書時,一定要知道: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這麼寫。否則,讀再多書,對寫作也無滋養。

  • 11 # 天津六力學校劉老師

    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寫作是感性+理性的結合,最重要的是寫作思維,獨立思考能力。

    1、好的寫作一定是能夠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與讀者達到共鳴。試著在閱讀時多去感受作者想表達什麼,開啟五感,從眼、耳、鼻、舌、身、意等角度,體會作者運用了哪些素材,進行拆分和積累。

    2、寫作之前,先思考區分層次,從時間、空間、意境哪個三才的角度去梳理,最後明確自己的中心到底想說什麼,並且挑選素材。

    3、構思好之後,開始明確使用哪些謀篇佈局的方法,生長化收藏,如何開頭,過渡,高潮,結尾,昇華。閱讀別人寫的文章時,可以多從這些角度去思考,檢索,並且持續練習。

    4、寫完文章,一定要有反饋,多請人點撥,知道自己好的地方,下一次可以在哪裡精進,才能加速成長。加油!

  • 12 # 金陵坤叔

    非常榮幸能回答您的問題。

    1、首先要明確您閱讀的目的是什麼。

    你是為了讓自己爽,放鬆、娛樂?還是為了增加見識、提高認知。你閱讀的目的就決定您閱讀的內容。如果您閱讀的內容是娛樂的八卦新聞,還有每天的社會新聞,而不是一些具有深度的文章,自然就提高不了自己的文學修養,也難寫出有深度的文章。

    2、在保證閱讀內容深度的同時,也要保證閱讀的廣度。

    這樣就使得你對於同一個問題可以從多個角度全面的去分析。這就需要你看書的時候不能僅侷限於某一方面的題材,要多看一些看似無用的雜書。

    馬未都,他自稱是小學四年級畢業。他的知識非常淵博,主業是搞收藏,但他不僅僅對收藏本身的知識進行積累,還對歷史知識,民俗知識以及收藏品的製作工藝等各個方面都會去了解,去學習。

    3、要保證閱讀的頻度。

    我不太清楚你說的堅持閱讀是一個什麼概念,你是每天都閱讀呢?還是說一週閱讀幾次?還有就是你一次閱讀能夠堅持多長時間呢?如果閱讀想要有明顯的收穫,就要堅持你閱讀的頻率,還要保證你每次閱讀的時間長度。

    4、要掌握閱讀的正確方法。

    你可以用幕布、有道雲筆記、燈果書籤等寫作軟體,或者說你自己的筆記本也可以。你閱讀時可以做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大概複述文中的重點內容,另一方面要記錄裡邊出現的金句,進行長期積累,肯定會有收貨。

    寄語:總之,寫作是一個需要進行大量閱讀並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能保證穩定產出,絕對不能投機取巧,心浮氣躁。最後,祝願你在寫作的道路上不斷取得進步,個人的修養、學識也能得到明顯的提高。

  • 13 # 張益的生活日記

    閱讀的時候看到好句子好段落,動手抄寫下來

    有時候我們看書看到好的句子當時感到很好,時候又忘了,抄寫下來印象更深,時間久了,積累多了寫作就會好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此生,您希望交到什麼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