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刀沐子

    這與人的歷史感及祖先崇拜有關,而由於歷史漫長,中國人有特別"敏而好古"的歷史迷信,認為古代的一切都好,好得不得了。

    例如一把戰國時期的尿壺一一雅稱虎子,現在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然而當時不過是一個供人撒尿用的器具而已,與其它溺器毫無二致!

    孔二也好,豬熹也好,王B安也好…當時都不過是一個供人沘尿的普通夜壺,絕對不會有人拿它們當寶貝,但歷史久了,一定會有人拿它當寶,並鑿定它具有無窮的魔力。

    儒史皆出於巫,″六經皆史",儒史一家,由於巫儒之徒善於操弄歷史,所以特別注意自己言行的傳世性和成史性,往往養一幫閒人,專門為自己的言行樹碑立傳,以長期流傳…孔二,豬熹,王B安都是這麼幹的…

    欺史盜名,是巫儒的專利之一!

  • 2 # 大永國學

    陽明先生雖然是一代大儒,實現了“三不朽”,但是卻未能進入明帝國的核心層,挽救時弊,扶大廈於將傾,這不能不說是先生莫大的遺憾,也是明帝國的遺憾!

    明朝中後期,宦官專權,朝政日非,以劉瑾為代表的宦官掌握了明朝大權,陽明先生深受排擠,被髮配到貴州龍場,仕途遭受巨大打擊。

    劉瑾倒臺後,陽明仕途迎來了轉機,得到當時兵部尚書張瓊賞識,平定了寧王之亂,在事功上達到巔峰。但是,陽明並未因此取悅皇帝,反而遭受小人饞毀。政治失意,令陽明心生退意,從此走上了講學傳道的道路。

    縱觀陽明一生,仕途坎坷,與當時的政治環境密切相關,政治越黑暗,有理想有氣節的正直之士,越是難有出頭之日,此時,政治核心層多是一些蠅營狗苟,趨炎附勢之徒。

    陽明生活的時代,小人道長,君子道消,是一個小人得志的時代,他未能進入核心層發揮更大作用,也不難理解。

    但是,歷史是公平的,她關上一扇門,也為人開啟一扇窗,政治失意的陽明先生,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問之中,終成一代大思想家!

  • 3 # 蒼海白雪

    很想回答這個問題:王陽明是明代一位在文學和理學有著重大成就的人,尤其是理學方面,他的心學對後世影響深遠。就是這樣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政治方面遠遠沒有像他在文化領域貢獻那麼大,並未進入明朝內閣權力中心,而成為引領時代的風雲人物,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共同探討:

    首先明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時代,王陽明一介書生,雖有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正德十四年)有功,但未得到嘉賞。這話說白了,就是皇帝不重視。嘉靖六年,叛軍蘇盧、王受聽在兩廣總督王陽明平定下歸降,后王陽明繼續圍剿,終於剿滅叛軍。《明史》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王陽明)者。”縱然王陽明軍功頗高,但與真正武將還差點火候。雖明世宗曾對其賞識任命他為南京兵部尚書,但很短暫。所以朝廷一直不重用,無法實現王陽明真正抱負。

    政治上宦官擋道,尤其是觸怒宦官劉瑾,杖罰之後被貶到貴州龍場。後來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也即龍場悟道,遂成就王陽明心學大業。但王陽明的心學卻遭到以顧憲成為首的東林黨人極力排斥,因為東林書院繼承的是儒家正統,而心學大多新奇,流於禪學。再者東林黨人充實於朝廷內閣,王陽明自然排斥在外。

    統治者對其學說不屑一顧,甚至打擊。王陽明心學在當時民間流傳較廣,影響很大,但一直受官方不允。況且朱程學說在當時更為猛烈。嘉靖評價他說:“守仁放言自肆,詆譭先儒,…用詐任情,壞人心術。近年士子傳習邪說,皆其倡導。”說心學即歪理邪說。皇帝如此,上自下效。所以王陽明在當時朝中並不受人歡迎待見,自然無法接近權利中心。

    直到王陽明死後萬曆年間,萬曆皇帝在王陽明弟子推崇下才將心學當成儒教理論,得以發展創新。綜上所述,王陽明的一生仕途並不如意,並沒有實現其遠大政治抱負,而他創立的心學卻成就他與孔子、孟子齊名的一代聖人。

  • 4 # 儒者讀書

    不止王陽明,幾乎所有的大儒最終的命運都是遠離政治中心,究其原因,應該與思想家或者說政治家與官場的對立性。

    真正的政治家與官場是對立的。

    以王陽明為例,那時的王陽明不僅是個官二代,本身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還受到當時的內閣首輔李東陽的賞識,這是妥妥的政治新星。但掌握帝國權力的,卻不是內閣首輔,而是宦官劉瑾。

    宦官干政,一般都會擾亂政治生態,因為宦官本身缺乏系統的學習,不具有政治才能,所以他們會拼命拉攏靠近自己的文官,這樣一來,就極容易形成黨爭。王陽明在這個背景下從政,註定了他政途的坎坷。

    接受了傳統儒家教育的年輕文官,一般都比較缺乏勾心鬥角的能力,他們不懂得“團結一大片,打擊一小撮”的政治規律,他們會把目光放到皇帝身上。雖然皇帝是帝國的權力來源,但是距離皇帝最近的,卻是宦官。文官們天真地相信皇帝只是被宦官們矇蔽了,認為只要打擊宦官勢力就能正本清源。但事實是,文官與宦官的鬥爭,從來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文官們瞧不起的宦官以及依附宦官的文官,一直是他們最大的政治障礙。

    王陽明只是文官群體中的一員,他無法像宦官一樣輕易地從皇帝身上獲取權力,又難以根除宦官勢力,因此他只能在官場之上浮沉。除了王陽明,像海瑞、朱熹、陳亮等人也都難以在政治漩渦中保全自身,他們本身的特質,註定了他們只能等待一個伯樂,等待一個屬於他們的平臺,而自身卻難以衝破政治樊籠。

  • 5 # 梅里一了

    謝邀,幾年前專程去了趟贛州,那裡有一處景緻叫通天巖,入口甚窄,紅砂岩環若馬蹄鐵,格外的幽靜清涼,據說此地就是王陽明晚年講學的道場,周遊一圈當時就有一種感悟,有得此地,此生足矣。王陽明前期想擠進大明權力中心,後期想逃避大明權力中心,中間的結點,就是所謂的龍場悟道。龍場在哪裡?貴州修文縣龍場鎮,明朝時,這裡是窮山惡水的邊塞之地。王陽明,狀元的兒子,二十多歲以南宮第二名的成績中了進士,官至刑部主事,相當司法部的一個司長,應該是一隻腳踏進了大明朝庭,為何到龍場去悟道呢?得罪了權臣劉瑾。劉瑾是武宗正德年間司禮監掌印太監,形象說就是影子皇帝,權力遮天。王陽明初生牛犢不畏虎,加入彈駭劉瑾的行列,結果一撂到底,發配龍場做了個驛站管理員,臨行前還捱了四十大棍,那單薄的身子骨差點就廢了。在發配龍場的途中,王陽明與常人一樣,偷偷的跑到狀元爹面前去哭鼻子,能否不去哪鬼地方,狀元爹自身難保,也從北京貶到南京做個閒差,只好勸兒子到龍場捱著,不然禍及全家。人在劇變中,突然來到一方清靜之地,特別容易頓悟。有的人悟後成了惡魔,有的人悟後成了聖賢。王陽明顯然是後者,他發現一個人的行為是受思想支配的,大明朝堂上的官場惡鬥,形成了兩大派,閹黨和東林黨,黨派之爭以事理為武器,以搞垮對手為目標,而失去了內心的良正。孟子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如何善其身,保持內心的良知。王陽明似乎看到了這場黨爭把走入朝堂的人逼上了窮途,象押寶一樣的選擇人生,半點由不得自己。那保持不了良知的地方還值得去嗎?劉瑾被3600刀活剮了後,王陽明的境遇有所改善,也在地方治理上取得一些成就,特別是平定寧王之亂中發揮重要作用,但他不是主角,而是配角。一個才智過人的人甘當配角是一種智慧。老子說,夫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在大明殺人如切瓜的法場上,又有幾個顯貴能悟得到呢?

  • 6 # 心宸先生

    我的觀點從三個角度考慮:

    1、嘉靖,天分極高,天下之才均為我用。陽明是人才,他亦想用。

    1.1楊廷和時代,嘉靖不想為了用一個人去讓楊廷和心生芥蒂,畢竟大禮儀才是他的大事。

    1.2 嚴嵩時代,內閣不缺人,而各省是非不斷,需要陽明先生去幫他處理。

    2.、陽明先生,也欲入閣,爭取更大平臺。

    2.1 入閣如同如同戰爭,總要有輸贏,而絕對的輸贏是不存在的,輸贏都是人為事後總結的,可能是打擊對方,可能是陷害對方,無論如何,和致良知是違背的。故,陽明只能順天命,不能為之。

    2.2 先生已成聖人,投機取巧獻媚溜鬚拍馬之事自是不能再做,身份不允許,自然不能取得和帝國決策者的直接面談機會。

    3、陽明先生之眾學生,能力不一,品德不一。

    3.1 有極力推薦的,但能力不足,影響面小,有心有力,但不足以成就陽明先生進入權力核心的位置。

    3.2 有能力者,受黨派因素,個人因素等等,並未真心成就陽明先生,舉旗吶喊者多,實踐者少。

    歷史已發生,先生似明月,大志大德未能大展宏圖,知也,命也。

  • 7 # 內蒙人不知道

    好蠢啊,八股取士制度考的是什麼內容,王陽明自己開創的什麼內容?怎麼可能近權利中心,明朝的八股取士就是阻斷中國發展的。

  • 8 # 空星影幻

    亂世出英雄,陽明先生的才華是實打實的,與溜鬚拍馬,濫竽充數有區別,和平年代能混出既有官位,又出學術成果,已經不錯了。

  • 9 # 史道驛站x

    我們都知道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的聖人,他是陽明心學的開創者,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代表人物。他不但是個偉大的思想家,而且還是個著名的軍事家。對於這麼一個優秀的人才,始終沒有走進權力的中心‘’內閣‘’,這就讓人感到奇怪。

    首先我們還是來了解一下,‘’內閣‘’到底是個什麼機構。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後,為了加強皇權,廢除了三省六部制,設立了內閣這個機構,內閣直接對皇帝負責,相當於皇帝的秘書處和辦公廳。內閣負責幫助皇帝處理全部事務,是個實權機構,明朝官員都以進入內閣為最高榮耀。

    那麼進入內閣需要什麼條件呢?我對明朝內閣入選官員,歸納了以下五個條件:

    1、優秀

    說到優秀,那是有考核評定標準的,官員在制定的考核標準下,綜合考評成績一定是非常突出的。明朝對於官員的考核,有著非常具體的規範,各級官員都有參考標準,從政績,人品,完成的任務,執行力等方面來進行評定,明朝有專門的考核機構。

    2、經驗

    從政經驗豐富,才能應對和處理各種事務。透過評定,被評為優秀後,是進入內閣的前提條件。當然光優秀還是不夠的,要想進入內閣,這個官員還必須是德高望重,人緣不錯,在朝廷上下有良好的口碑。能做到這點確實不易,因為在官場上,各個派別之間,相互排擠和打壓的,並不少見。

    3、名聲

    做官的有官道,為官要有個好名聲,除了自己政績突出,還要有一定的個性,要不是在其位,謀其政,政績與眾不同。要不就是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如海瑞一般。再者就是在某一領域有飆高的人氣,粉絲無數,有轟動效應。

    4、服眾

    能讓很多人崇拜的人,必定是一個能為很多人辦實事的官員,這樣的人肯定是眾望所歸的。能做到這一點其實是最難的,因為每一個官員,都有自己的政治傾向,他們代表著某一個集團的利益,幾乎不可能面面俱到。不然就不會有階級之間的矛盾。

    5、皇帝的信任

    這是最關鍵,如果皇帝特別喜歡,他非要讓某一個官員進內閣,就算有反對的聲音,也沒有關係,畢竟皇帝才是最大的老闆,誰還真的敢跟皇帝較真,除非不想混啦。制度歸制度,皇帝可以直接欽點。

    參考這五個條件,我們來看看王陽明是否合格。王陽明優秀,那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他不但文采斐然,學問精深,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平定江西匪患。以少勝多,平定朱宸濠叛亂,都說明他無比優秀。說到經驗,王陽明顯然差一點,因為他仕途並不是很順暢,而且他也沒有用心放在做官上,官場經驗並不豐富,因此處處受排擠。王陽明的名聲還是不錯的,但他個性獨特,如罵劉瑾,被杖責四十。如寫詩譏笑明世宗追諡父母的事。都讓他名聲大噪,可這不是被當權者喜歡的名聲。王陽明的心學,讓現代人很折服,可在當時還是以朱熹理學為主流,陽明心學還是個另類,接受的人並不多。皇帝的信任那就更談不上,明武宗是個玩家,他只信太監劉瑾,王陽明沒有入他的法眼。明世宗雖說很欣賞王陽明的才能,可因為王陽明寫詩譏諷他追諡父母的事,對王陽明耿耿於懷。綜合以上的一切,王陽明根本不具備進內閣的條件。

  • 10 # 國學微知

    大家好,我是微知,我來答一下。

    明帝國的權力中心,就是內閣。陽明先生憑治國能力、學問、人品、功勞,都具備入閣的資格,也曾經離入閣只有一步之遙,但最終沒能入閣。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陽明先生心涼了,不想入閣

    正德十四年(1519年),陽明先生僅僅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活捉朱宸濠。按理說,他立下如此大功,應該表彰封賞才是呢。可是,那位不靠譜的正德皇帝還有點不高興,因為他想自己親手捉拿朱宸濠。搬來,朱宸濠已經就擒,做好善後就是了。可正德不這樣想,他親率邊軍南下,借“平叛”之名,一路上游山玩水、騷擾百姓。正德的親信太監張忠、將軍許泰帶兵到了南昌,公然向陽明索賄,被陽明巧妙地回絕。

    陽明先生朝服像

    張忠、許泰不甘心,就製造謠言,說陽明本來是和寧王勾結在一起叛亂的,陽明的弟子冀元亨就是兩人的聯絡人;陽寧王起兵後,陽明看寧王不能成功,才在背後捅了寧王一刀。這些謠言簡直把陽明當成比寧王還要陰險的亂臣賊子,如果是真的,那陽明就是被誅滅九族也是可能的。同時,張忠、許泰還縱容手下計程車兵找茬,不僅騷擾南昌百姓,還找著陽明或者他手下的官員罵。但陽明耐心安撫這些士兵,並盡力改善他們的處境,最後這些士兵都成了陽明的粉絲,將軍讓他們出來挑釁,大家說“王都堂愛我”,再也不出來找茬了。

    張忠、許泰看這樣還不行,就假傳聖旨,說正德要召見陽明。這招更陰險,陽明如果離開南昌,他們就會告他擅離職守,圖謀不軌;如果不離開南昌,皇帝真召見陽明的時候,你到底去還是不去?陽明想了個辦法,就是把朱宸濠交給正德皇帝寵信的太監張永,同時交給張永一份名單,上面都是接受過朱宸濠禮物的高官顯貴,只是沒有張永的名字。張永自然明白陽明的用意,同意勸阻皇帝去江西,並盡力維護陽明。

    陽明辦完這件事兒後,沒回南昌,直接去九華山一座廟裡隱居去了。一位國家的大功臣突然去廟裡修行,成為當時的大新聞,張永讓皇帝知道了。正德還不算太糊塗,他訓斥張忠、許泰說,王陽明是學道的人,我一召他就來了,怎麼會謀反呢?然後,皇帝下旨讓陽明回江西,但要求他重寫平叛的奏摺。陽明心領神會,把平叛的勝利全歸於正德皇帝部署得當、指揮有方,隻字不提自己的功勞,正德這才高高興興帶兵北返。

    正德皇帝朝服像

    有兩件事兒讓陽明寒心。一是參與平叛的官員,除了陽明本人和在前線指揮作戰的伍文定外,其餘的人都沒有封賞,不僅沒有封賞,還有人被打擊排擠;二是陽明的弟子冀元亨,本來是陽明派到寧王身邊的“臥底”,卻因為政敵要打擊陽明受到牽連,被抓捕入獄,陽明幾次上疏為冀元亨鳴冤辯護,始終得不到迴應。直到嘉靖皇帝上臺後,冀元亨才被放出來,因為在獄中受刑過重,出獄五天就去世了。陽明為此心痛不已,他在給嘉靖皇帝的奏疏中說,就是把我的職務全部去掉,來回報冀元亨,也解不開我心頭之痛。

    陽明先生曾因直言上疏,遭受廷杖、流放之苦;又為國家立下大功,卻連追隨的自己的下屬要一個公正的待遇都要不來,連自己最喜愛的弟子都不能保護。他的心涼了:官場我是不想呆了,回家講學去吧。

    第二,朝中有重臣作梗,不能入閣

    正德十六年(1521年)六月十六日,嘉靖皇帝上臺剛剛一個多月,年號還沒來得及改,就專門給陽明下旨,召他入京。聖旨中說:“爾昔能剿平亂賊,安靜地方。朝廷新政之初,特茲召用。敕至,爾可馳驛來京,毋或稽遲。”原來,嘉靖皇帝原本是興獻王的世子,從小在父親的封地安陸(今湖北鍾祥)長大。安陸離南昌不遠,陽明平定寧王時,嘉靖已經13歲,陽明傳奇性的本事早就傳到他耳朵裡,所以上臺後馬上想召這位能臣進京,一方面封賞,一方面重用。

    六月二十日,陽明啟程赴京。可是,他剛走到錢塘(今浙江杭州),地方官就向他委婉地傳達了首輔楊廷和的話,大意是說,嘉靖皇帝剛剛上臺,又是正德皇帝的國喪時期,國家耗費很大,沒有錢搞什麼封賞了。言外之意是,你就不要來京城了。

    陽明聽後,感覺到這幾句話背後激烈的政治博弈,立刻心領神會,上疏嘉靖皇帝,要求回家省親。這個理由不錯,皇帝也不能阻止人家盡孝心啊。嘉靖皇帝很快批覆,王陽明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准許回家省親。陽明收到生之後,馬上回了家鄉紹興,進京受重用的事兒,從此再無訊息。

    兩朝首輔楊廷和朝服像

    楊廷和與陷害陽明的那群佞臣不同,他為官清正,才幹過人,是兩朝首輔。在正德死到嘉靖上臺的37天中,實際上是他在主持大明朝的工作。他以霹靂手段,迅速剷除了正德皇帝身邊的佞臣,革除了正德時期的一些弊政,為新皇帝上臺開了個好頭。這樣一位重臣,為什麼會阻止陽明進京呢?

    這要從陽明的“伯樂”王瓊說起。王瓊,正德時期的兵部尚書,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幹才,後世甚至將他與于謙、張居正並稱為“明代三重臣”。據査繼佐的《罪惟錄》記載,王瓊和陽明並沒有見過面,但王瓊從側面瞭解到陽明的不少情況,欣賞他的能力。王瓊曾一手抱著孫子,一手拿著陽明的軍報,站在陽明畫像前對孫子說,你將來能像這個人就好了。王瓊意識到寧王要造反,所以推薦陽明巡撫南贛,以剿匪為名,實際上防範南昌的寧王,後來情況的發展證明王瓊很有先見之明。從這點上不難看出,王瓊是多麼地知人善任。

    兵部尚書王瓊“點選官軍”圖

    王瓊和正德身邊那幫小人關係還不錯。不幸的是,他和楊廷和卻是官場上的死對頭,互相瞧不上。嘉靖上臺後,楊廷和指使御史揭發王瓊,說他勾結皇帝身邊的佞臣。王瓊因此被關進都察院監獄。王瓊在獄中不斷回擊楊廷和,加深了嘉靖對他的壞印象,最後落了個充軍的結果。楊廷和把陽明看做“王瓊的人”,當然不希望這樣一位學術聲譽很高,又剛為國家立下大功的“對頭”進京了。

    第三,離開官場,陽明做了“狂者”

    陽明以省親為名回到家鄉,他的父親、原南京禮部尚書王華見到闊別多年的兒子自然非常高興。王華叮囑陽明說,我雖然為你立下的功業高興,但“盛者衰之始,福者禍之基”,也要以此為懼啊,要記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理。陽明聽後,馬上非常正式地跪在父親面前說:“大人之教,兒所日夜切心者也。”這無疑更加堅定了陽明遠離官場的決心。

    陽明的父親,成化十七年狀元王華

    嘉靖初年,朝廷爆發了“大禮議”之爭。簡單地說,就是嘉靖是以外藩親王身份入繼大統的。楊廷和為首的一幫大臣認為,嘉靖應該算是過繼給弘治皇帝的,應該跟弘治皇帝叫爹,跟自己的生父興獻王叫叔叔;嘉靖自己認為,我是興獻王的兒子,應該跟親爹叫爹,跟弘治皇帝叫伯父。嘉靖的觀點,也有一幫地位不高的大臣支援。“大禮議”之爭折騰了三年,滿朝上下烏煙瘴氣,皇帝和大臣們為了皇帝該跟誰叫爹的問題,爭得不可開交,什麼民生問題啊、邊疆問題啊,幾乎沒人管了。

    在“大禮議”之爭中,陽明如果參與進來,以他的學術地位和功業,無疑是有有舉足輕重的力量,但他保持了沉默。從內心深處講,他是支援嘉靖的,因為管自己的生父叫爹,天經地義啊。他的多位弟子、朋友都參與到這場政爭中,有人甚至因為支援皇帝而飛黃騰達。比如他的好友席書,在“大禮議”中上了一篇一錘定音的奏疏,告訴皇帝你管你親爹叫爹,沒錯。席書因此從右副僉都御史,升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他的弟子方獻夫,也因為支援嘉靖皇帝,從七品官升為五品官,後來也做過尚書、大學士。

    陽明對“大禮議”之爭,感到很無聊且無趣。他雖然沒有表態,但在此期間寫過幾首詩,不難看出他的心境。例如,《碧霞池夜坐》最後兩句說:“無端禮樂紛紛議,誰與青天掃宿塵?”這就是說,你們都去爭論這無聊之事,誰去重新整理政治、革除弊政呢?《秋聲》最後兩句說:“徒使清風傳律呂,人間瓦缶正雷鳴。”這句的典故來自屈原的《卜居》,在這裡比喻正事沒人幹,天天吵吵一些對國計民生沒有意義的事兒。

    王陽明講學(塑像)

    那麼,陽明先生到底想幹什麼呢?《傳習錄》裡記載,有一次,陽明弟子薛侃、鄒守益、馬明衡、王艮陪先生聊天。大家感嘆,先生從平定寧王以來,天下詆譭非議的人越來越多。陽明請大家各自談談其中的原因。

    於是,有人說先生功業地位越來越高,招人嫉妒越來越多;有人說先生的學說日益昌明,要來爭是非的人越來越多;有人說追隨先生的人越來越多,於是排擠阻撓的人越來越賣力。陽明先生說:你們的話,都有一些道理。但我的感受,你們都沒有說到。大家問先生是什麼。

    陽明說:“以前,我還有點鄉愿作風。現在,我確信良知的真是真非,因而就依循良知,信手去做,不再有一點掩飾。現在我才有了‘狂者’的胸懷,即使是天下人都認為我行不掩言,也沒什麼大不了。”

    什麼是“鄉愿”?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陽明當然不是鄉愿,只是身在官場,有時難免要活活稀泥、說些違心的話。什麼是“狂者”?孔子說:“狂者進取。”朱熹說,狂者就是“志極高而行不掩”的人。

    “狂者”,是陽明先生謙遜的說法,他最後成為更高一級的“聖者”。

  • 11 # 歷史飛凡觀

    王守仁,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書法家、軍事家和教育家,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被譽為有明一代最偉大的儒家人物,可以與孔孟並稱的牛人。

    日本與沙俄交戰時期的日方靈魂人物大將東鄉平八郎,隨身佩有一印,在眾人為他設立的慶功宴上向眾人展示過,上面刻著七個字“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文武雙全,但是在大明王朝,只有入閣才算是進入權力中心,只有當上內閣首輔才算是執政,那麼為何如此厲害的陽明先生王守仁為何沒有能夠進入大明王朝的權力中心呢?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 家世。王守仁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的狀元,按理說王華是非常有資格入閣的,但是在正德初年,王華被任命為南京吏部尚書,雖然吏部尚書被稱為天官,但那是說的北京的吏部,南京的吏部尚書基本就是養老之所,而王華本人也不是十分熱衷名利,所以最後在南京吏部尚書任上致仕,終生未能入閣,如果王華入閣的話,那麼對王守仁的仕途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第二、 個人成績。明代中後期有非庶吉士不入閣的潛規則,雖然不是絕對,但是基本上能夠入閣的90%以上都是庶吉士,而王守仁的殿試成績是第十名,而當年只取前三名入翰林院,所以王守仁十分遺憾的未能選中庶吉士。

    第三、 未遇明主。王守仁政治生涯的前期是正德朝,後期是嘉靖朝,正德不是太待見王守仁,王守仁抓住了造反的寧王朱宸濠正德都想放掉重新抓,而嘉靖對王守仁的態度是能用但是不大用,而且王守仁平定寧王之亂有軍功被封為新建伯,成了勳戚,自然不能算純粹的文官了,而不是純文官也是不能入閣的。

    第四、 心學未得到政府承認。當時畢竟還是理學的天下,所以王守仁做為心學領袖也會受到多方的打壓,直到萬曆之後,心學才正式取代理學成為儒家的官方學術。

    綜合以上幾點,便是陽陽明先生王守仁未能進入明朝權力中心的主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一些人愛用手機橫著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