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項全能斜槓青年
-
2 # 新知傳習閣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受尊重最活躍的一個時期。
各種思想在中國大地盛行,中華文化達到了一個頂峰時期。各種思想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促進發展。也就是,大多數人所說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
自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中國知識分子的地位迅速下降,喪失了個人尊嚴,丟失了地位,成為皇帝的奴隸和工具。
中國的思想從百家爭鳴變成了一家之言,從百花齊放變成了金雞獨立。支援。2000多年,中國的思想進入了一個低谷,再也沒能出現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導致中國古代思想界中許多結晶毀於一旦,如主張“兼愛”的墨家思想,這是我個人認為百家中最棒的,而且它首次提出了“求同存異”的對外方針。還有帶著點軍國主義色彩的“法家”思想,還有許多的思想結晶、門派構成了我國思想界最繁榮的時代。而罷黜百家是活躍的思想界突然就沉靜下來,之後雖然歷史上有過幾次大的思想博弈(如明清時期、魯迅時期),但都達不到春秋與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規模。影響自然會有,至於到現在還有沒有影響,已經很明顯了,目前中國人在很多方面都缺乏創新力,這其中有明清時期思想禁錮的一點原因,不過要是扯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似乎也有點關係。
-
3 # 人性怎麼啦
在漢朝漢武帝並沒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只不過時間長了,都以為是罷了。儒家對大一統的王朝貢獻很大。再好的學術為後世統治者搞歪了也是無奈的。一個東西好壞取決人的使用。程朱理學為了拍馬屁把儒學唱歪了
-
4 # 老黃0071
一,一定要明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種表述,不是董仲舒不是漢武不在西漢,《史記》《漢書》等史書都沒有如此說。《董仲舒傳》只是說“推明孔學抑黜百家”,《漢武紀贊》也只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一些有良知和務實的學者發現,直到清末民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種說法才在易白沙1916《新青年》發表的《孔子平議》始露尊容。
二,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難可能。諸子百家思想,從大的方面來說,都是他們經邦濟世的理想國,正如孔子所說,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宗旨不同,方法不同,相輔相成,共同成就中國文化。再者,在中國歷史上,除了秦,沒有哪個朝代哪個君王治理國家只用一家學說,都是王霸等並舉,外儒內法,儒道釋雜用。
三,漢武為什麼棄道用儒“獨尊儒術”?a,道家“小國寡民”的思想不能打造大漢帝國。b,休養生息的政策已使家給人豐,要建功立業富國強兵,必須自強不息,大一統,強化專制政府。c,用儒來和太后的道針鋒相對,鬥爭,奪權。d,最根本的,他要用人才,用新人,和權貴較量博弈。《論語》第十一章第一節如是說: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吾從之,則先進。
一個積極有為想建功立業的年輕天子最需要的什麼?好人才,好官吏,好體制。《論語》說什麼?兩句話:做好人做好官,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官。而最最關鍵的是《論語》第十一章第一節!這也是孔子思想最具有革命性最寶貴的平等主義人才觀:先學習禮儀文化知識然後才有資格做官的,是平民;不需要學習禮樂文化知識就可以憑身份做官的,是貴族。若果我要主政用人才,就用那些有真才實學的平民。
所以,如果真的說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還不如說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孔學”,更確切地說是:罷黜百家,獨尊“先進”。
四,漢武獨尊何種“儒術”?重知識,重人才;開疆拓土,建功立業;忠君愛國,富國強兵;天下一統,君主專制……
孔子一生最自豪的是自己的好學,最成功的是教書育人。好學不倦,成就了自己;誨人不倦,造就了中華!一個好學不倦的人會是保守落後?一個好學不倦的民族會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孔學最大的功績是鑄就了中華民族好學向上的學風和精神,最偉大的貢獻就是培養造就壯大完善了積極有為自強不息計程車大夫這個階層。
五,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作用和影響。“儒術”的核心是:好學向上,尊師重教,開拓進取,建功立業,忠君愛國,富國強兵,修身齊家,天下太平。
我們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綿延不斷,一個根本原因就是重知識重人才,尊師重道!宋太祖臨終鐵律:不殺讀書人!朱元璋大力興辦學校。強盜土匪,盜亦有道,不搶不盜不殺讀書人。我們的文化可以詛咒祥林嫂改嫁,但不會譏諷范進老來中舉!焚書坑儒,大秦二世而終;閉關鎖國,晚清日暮途窮。科舉制度開科取士,讓中華大地好學成風,書卷飄香,讀書人有了方向和指歸,國家有了人才庫。廢除科舉,大清迅速土崩瓦解,造反舉事的全是無所指歸的讀書人!廢除的不該是科舉,而是陳腐不堪的科考內容程朱理學!
六,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教。若果說孔學是大海,那麼程朱理學便是溝瀆。三綱五常三從四德是程朱理學,不是孔學儒術。從此以後,中國主流思想,與其說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還不如說是罷黜百家獨尊程朱!對與錯,功與過,還是董仲舒的“推明孔學,抑黜百家”?漢武的“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七,孔學在哪?孔子在哪……
-
5 # 大風廠工會
秦始皇統一中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他使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但由於他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所以沒有制定出一套集道德規範、法律章程和學術研究於一體的哲學體系。 漢武帝時,時代需要一整套的上層建築,也需要有一套廣泛的哲學體系。於是漢武帝便招賢良文學之士,親自策問治理國家的綱領性的東西。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朝董仲舒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的,漢武帝開始圖形。該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是一件影響到千秋萬代的大事。從此,中華帝國有了國家意識形態,也有了恆定的核心價值。帝國作為一種制度,也才穩定地延續了兩千多年。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夏、商、週三代尊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為“內聖”與“外王”,即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兩類。 在儒家的思想中,仁居於核心,仁、義是基礎,又可將仁義和道德等同。韓愈《原道》:“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謂義;…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經典的“五常”為仁、義、禮、智、信。“四德”為忠、孝、節、義。以及誠、恕、廉、恥、勇、溫、良、恭、儉、讓、中庸、寬、嚴、剛、柔、敏、惠等都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元素。 儒家思想的傳承和發展,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先秦孔孟創立儒學;漢代董仲舒改造的儒學;宋代程朱理學的“新儒學”;明清兩代朝廷將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學定為官學,形成流傳至今的儒家主流;以及民國以來的現、近代儒學。 儒家思想對東亞、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奉儒學為官學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帝國被民國推翻取代以後,儒家思想受到了外來新文化最大限度的衝擊,不過在歷經多種衝擊之後,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國社會一般民眾的核心價值觀。同時,儒家思想也是東亞地區的基本文化信仰。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創中國傳統主流文化之正統,在中華傳統文化舞臺上獨領風騷兩千餘年,受到歷代統治者所推崇。
-
6 # 一滴入海4322056
一、正面的影響。確立了統一國家的文化基礎、社會倫理基礎和統治理論。將農耕文明社會形態和治理模式,逐步推向了人類最巍峨的頂峰!確保以華夏文明為主脈的中華文明,五千年來生生不息。
二、負面影響。由於孔子學說的來源和目的都是為了“克己復禮”。儒家思想的思想基礎和哲學觀是建立在“復古思想”的哲學觀之上,尊卑有序的禮序思想和社會實踐指導,與越來越豐富多彩的社會發展需要,產生了根本性的矛盾衝突。獨尊儒術成為打擊一切新思想新實踐的統治階級需要的理論根基,專制腐朽沒落又成為中國社會的必然結果!導致工業化社會萌發誕生,沒有在中國發生,外來的工業化文明成果無法理解也無法接納。落後捱打!
——當中國被打的痛醒時,認祖宗復禮的癖好,在相當一部分人中,轉移為認洋祖宗。從食古不化,變成了食洋不化的慕洋犬!
-
7 # 水推船移
感謝邀請!說起中國的傳統文化就不得不說一說先秦的諸子百家。中國古代哲學從西周的百家爭鳴到後來的儒墨兩大顯學盛極一時,再到獨尊儒術是一個自然過程,理清這個過程而後就不難看出其中的影響了。避不開的是這裡有一個道學,雖不在儒墨顯學之列但卻道冠諸子澤被百家,老子創道德分有無定虛實開先秦哲學之先河影響了後來的儒墨法等先秦諸子百家。然而到漢武帝的父親和祖母還尚老黃之道,直到漢武帝劉徹所謂的獨尊儒術才開啟了中國歷史上儒學一家獨霸思想界乃至政壇的歷程。儒學掘起乃至稱霸中國思想界的的結果是中國古代諸子百家學說互相融合這一漫長而複雜過程所產生的自然產物。它有利於王權的集權統治和社會的穩定。是國家(古代稱天下)歷經改朝換代、外族入侵等磨難而不滅亡的思想基礎已經是我們民族的魂深入學人士大夫階層之心,是哲學思想方面體現物競天擇原則的自然選擇。皇帝的選擇也反映了時代的選擇因為皇帝也是時代選擇的但任何學說都有其侷限性,要想讓其發揚古老的生命力只有對其不斷的正本清源、發展完善、推陳出新,使其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才能使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在新時代大放光芒。
-
8 # 公議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無論如何都是一個實行的事實不管如何否認都是無濟於事的!如果站在不同的群體位置會有不同的認為也是事實!在整個封建制度下實行將人分等級實行統治也是事實!是什麼製造出社會在原地轉圈而裹足不前才是具有公眾意思的探索!在封建制度下施行的是“家天下“也就是“取天下來為自己所用“聖人統治愚人方法並不在乎社會的發展與民生!對百姓只是獲取財富來供少數人過奢靡的生活!儒的等級觀與帝王的等級觀相同!或者說儒的等級觀迎合了帝王的統治百姓的需求而被帝王重用而組成主僕關係!若站在帝王統治的角度單獨看帝王需求儒必定認為做出了重大貢獻,因為儒認為“帝王的家天下就是“國家“!帝王給了儒需要的一切!如果站在百姓的立場上必定認為國家不是帝王一人的國家儒是帝王欺負百姓騙百姓的幫兇!在近代的鬧革命時期就將革命的矛頭對準了“帝制“和“儒“了!暴力革命能推翻帝制卻解決不了“儒統治“問題!站在社會公眾無派別的立場看:社會發展必須是眾多行業齊頭並進才能推動社會在發展中前行的事而罷黜百家的後果必然是百家遭到抑制(因無法消滅的緣故)而裹足不前社會必然失去發展的推動力而儒勢力不斷擴張導致百姓的勞動生產能不可能承受時內戰爆發……。故儒獨尊而罷黜百家是愚蠢行為!
-
9 # 君8887387
確立了華夏文明康莊之方向,儒家思想奠定了她永遠引領人類的基礎!使每一代炎黃子孫的靈魂有了信仰歸宿!歷史上,我們的民族每一次發展的低潮恰恰是儒家思想被破壞禁錮邊緣化的時候!如果未來摒棄了她,我們的民族將迎來無盡災難!正如當前我們復興傳統,是因為我們在這方面正在找回迷失的方向!
-
10 # 本樞
唐代之前的歷史基本上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漢代雖然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漢代還是在各種文化大融合中發展的。
唐代至清代,在大一統思想統領下,忠君愛國是第一要務,儒家暢行的仁義禮智信是極好的統領人們思想的行為規範。
至於評價好壞,我想,任何制度都是雙刃劍,關鍵是統治者如何使用和掌控而已。
-
11 # 夢歸秦淮
要想弄清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首先我們要了解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相關的幾個問題:
一、“罷黜百家、儒尊儒術”的背景中國古代經歷了由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割據到秦朝的統一,秦朝是採用法家思想治國,最終導致秦朝二世而亡。漢朝初年,劉邦採用“黃老思想”治國,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候,中國大一統局面得到鞏固,所以政治的統一要求思想上也統一。加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體制大體定型,以漢民族為主體的文化共同體也基本形成。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內容儒學大師董仲舒的思想:1、倡導君權神授,天人感應;2、大一統論;3、倡導儒學,實踐德政,推行教化,養士求賢,當政策應當“變化”的時候,就必須要“更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為主,外儒內法,兼有道家和陰陽家的思想。
實際上,董仲舒的思想主張確立了儒學獨尊的地位,迎合了漢武帝大一統政治的需要。
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結束了各派學術平等競爭的局面,人為地提升了儒學的地位,扼殺了其他學派思想的自由發展。從這裡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質上都是一種文化專制。本質上都是為了適應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加強思想的控制,只不過採取的手段不同而已。
2、客觀上,漢王朝透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重視思想文化的發展,興辦太學,使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國家培養政治的官方學校,也是重視教育的表現。至此,儒學的地位提升,成為了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和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影響了此後的幾千年。
-
12 # 上坪農夫
獨尊儒術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且是破壞性的。
首先是社會體制明顯的私有化,固有化了。其結果帶來了一系列的弊端如自私自利、阿諛奉承、欺上瞞下之風日盛,同時,還帶來了無法無天的事件頻發。
其次是官文化日盛。其結果帶來了,整個社會都以當官才能夠光宗耀祖,光大門庭,從而給本是:社會發展最基本的生存技術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百業凋敝,以至於被一些小國欺負也只能忍氣吞聲。
再者是文化發展嚴重滯後。一派文化獨大,為了保住既得利益,不允許別人講其所存在的不足,因此阻礙甚至破壞了其他流派的文化發展。造成民眾的信仰沒有了可靠的支撐。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文化沒有全面發展的話,就是一派文化作為代表得到發展,由於缺少競爭與補充,也存有它的不足,儒學在近代地處境就充分說明樂這一點。眾所周知,對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來說,沒有文化這種軟實力的發展作為支撐的話,即使其經濟等實力再強大也並非真正的強大。
-
13 # 河東來
漢武帝是古代中國特色的“民主皇帝”。
“獨尊儒術”其真實意思就是“獨尊平民術”,因為“儒”,就是“根據需要而選拔產生的人”,什麼人才長得像人,卻不算是人,而需要靠選拔產生?根據中國的造字,比較清楚,那就是“民”這種當時的人形動物,也就是奴隸。
漢高祖劉邦打仗的時候,對蚩尤進行祭拜,就是因為平民的祖先崇拜歸根於蚩尤九黎部落。
說漢武帝是“民主皇帝”,就是因為他全面的以“平民術”(儒術)治理國家,使“奴隸徹底翻身做主人”。
為什麼漢武帝要“獨尊儒術”?
第一,漢武帝是儒家平民後人,蚩尤的純正後裔。
第二,漢武帝深受道家貴族制約,身為一代強人,決定推翻對於自己的束縛。
第三,秦始皇代表的族群,以道家法派貴族為基準,實施了暴力的“焚書坑儒”,搞了個貴族中央集權,漢武帝針鋒相對,則以儒家平民為基準,實施了柔性的“獨尊儒術”,來了個平民中央集權。
儒家的種群一共分四類:
1.文儒的“儒生”,代表人物是後來建立功業的董仲舒(教書先生)、桑弘羊(商人)、公孫弘(屠夫)、主父偃(說客)、江充(小吏)。
2.武儒的“墨俠”,代表人物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郭解(遊俠)、衛青(騎奴)、霍去病(私生子)、李廣利(樂工)。
3.女儒的“婦孺”,代表人物是第一個儒家平民皇后衛子夫,以及第一個和平登位皇帝的儒家母親李夫人。
4.普儒的“小人”,代表人物是敢於藏匿當時是通緝犯的季布,敢於為魏其候竇嬰喊冤,最後被漢武帝封為“長者”的籍福。
當時的大漢帝國,是儒家平民前赴後繼行政上建設國家,軍事上打擊外敵的時代,這四個方面的儒家種群,都有其突出代表。
漢武帝為了“罷黜百家”,對居於朝堂的道家貴族驅逐到民間形成了道教,對道家貴族皇后陳阿嬌予以了打入冷宮,對母族道家的田汾予以了鎮壓,對祖母族道家的竇嬰予以了誅殺,對史官道家的司馬遷實施了腐刑,對道家指導的兵家貴族李廣創造了“李廣難封”的典故,可以看出,他的“罷黜百家”是罷得比較徹底的,而“獨尊儒術”也是尊得比較徹底的,所以司馬遷也只能酸溜溜的稱呼衛青、霍去病等人為“佞臣”,暗諷其有才無德,甚至有“男色”的嫌疑。
儒家由此登上了歷史舞臺,由此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政治勢力,且代替道家,取得了位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而我們的主體族群,接受了“平民立國”的信仰,並由此以儒家的領袖文儒確立了“文官立國”的思想,以文儒的愛好學習的特性確立了“學習立國”的理念,這樣,以“平民立國”、“文官立國”、“學習立國”為追求的族群也由此選擇了以“漢”為族,開創了漢族的嶄新局面。
-
14 # 有話少說
以訛傳訛。
“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可以說是歷史上一個重大事件。但是,與漢武帝同時代的司馬遷在《史記孝武帝本記》中,卻沒有任何文字描述。
據說,董仲舒提出“廢黜百家獨尊儒術”。若漢武帝採取董仲舒的建議,必然很信任董仲舒。
然而卻相反,《史記儒林列傳》,漢武帝對董仲舒極不信任。董仲舒寫了本書《災異之記》,時遼東高廟火災,主偃父將其書奏之漢武帝,漢武帝認為有刺譏,召諸生示其書。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是自己老師的書,以為下愚。漢武帝下董仲舒吏,當死。後赦之。從此董仲舒不敢復言災異。
-
15 # 鬼影問道化真身
諸子百家誕生於東周的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天下禮崩樂壞,各諸侯國征戰不休,相互欺凌、相互兼併。社會各階層都困惑不已,痛苦不堪。於是乎天下人都在尋求救世之道,而天下的飽學之士也紛紛提出各自見解,不過這些學者各抒己見,互不相讓,爭吵不休,又形成了天下人在理念上的紛爭。
如此一來,非但沒有讓天下人達成共識,反而讓天下變得更為混亂。本來天下諸侯還只是在武鬥,這一下更熱鬧,文鬥也上陣了,天下紛爭就變成了文鬥武鬥一起上。
當世之人將各理論學派,統稱諸子百家,既貼切,又真實的反映了各學派相互爭鬥的現實狀況。
俗話說“兼聽則明",但是就是那偏信法家一家之言的秦國,卻最終統一了天下。原因其實只有一個,作為國家治理依據的理論,只能有一個。倘若選擇太多理論並行,那就等於沒有理論,國家也會陷入混亂,社會最終也會解體!
秦國統一天下後,原本想與諸子百家修好,讓諸子百家共同服務於大秦。然而諸子百家的學者不賣帳,最終導致了雙方矛盾爆發,導致了當時的不幸,也給後世,造成了令人扼腕嘆息的千年遺憾!
之所以秦始皇與諸子百家最終翻臉,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秦朝要廢除天下分封制,要搞中央集權制。如此一來,治國理念就只可能有一種,這樣就導致了諸子百家的未來發展空間沒有了,也就是說諸子百家實際上完蛋了。既然完蛋了,還合作個屁。沒有天下列國,就沒有諸子百家的發揮空間了。
秦朝滅亡,其實就是六國舊勢力和諸子百家合作的成果。
大漢初定,天下殘破,天下各種紛爭也暫時消停了,加上漢初也是半分封制。劉姓封國遍及天下,諸子百家的生存狀況雖無法與春秋戰國相比,但是要比秦朝好太多了,至少能喘個氣、冒個泡!
“文景之治”讓天下逐漸恢復了繁榮,但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爭鬥,這其中的原因除了人的貪慾外,諸子百家的攛掇也是重要原因。
漢武帝是千古一帝,何其精明,因此他一直試圖解決天下動亂的根源。一直在試探天下各學派。而儒學大家董仲舒先生,看出了漢天子的心思。於是董夫子投天子之所好,將改良的新儒學推介給了漢天子,深得天子默贊。(鄙一點,也可以說董夫子推介的是經過了閹割的儒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大儒董仲舒對漢武帝的建議,漢武帝默許執行了而已!
實質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是漢武帝的抉擇,只是透過董夫子的嘴說出來而已。因為這麼做雖然符合帝國的利益,但是會得罪天下人,弄不好要招來千年罵名,所以漢天子當然不能背這個鍋,這個背鍋俠只能由董夫子來擔任。
獨尊儒術的後果,後世歷史有見證,這裡就不必多言了!但是倘若中國自古以來一直保持諸子百家爭鳴的狀況,個人認為有可能出現三種情況:
1,華夏大地會有如西歐,成為一堆小國。
2,天下人會經受更多的諸侯混戰,遭受的苦難會倍增。
3,也許華夏文明會進步更快,因為戰爭需要一切手段,戰爭既會破壞文明,同時也會推動文明的發展。
不同的選擇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任何一種學說,任何一種治國理念,對國家對社會來說,都是藥。既能治病救人,造福蒼生,同時毒副作用也會很大。這是一個矛盾,沒藥治病,人就會死。藥吃太多,人就會身中巨毒,最終也會被毒死。
從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我們應該吸取教訓:
1,凡事有度,過猶不及。任何寶典都有意義,但不可以迷信。執迷不悟,深信不疑的後果就是身死道消,完全不信的後果就是行屍走肉。
2,應該保持一定的學術自由度,給學術多留些空間,凡事不能做得太過。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如果世上只有一種美,那這種美必定是醜,不允許批評,也就不會有正確。儒學從聖賢學說,到最終被很多人詬病,就是犯了“一言堂”的錯誤。
個人認為,如果漢朝不獨尊儒術,後世有無統一的中國都是個問題,儒學從華夏文明中走來,為華夏文明的傳承作出了貢獻。以今天的目光去看,儒學確實有很大的理論缺陷,但儒學是為古代農業文明服務的,而不是為當下工業文明設計的。所以今天真正推崇儒學的文人,首要任務是要去創新,推進儒學與當今社會的融合!
-
16 # 書史煙雲
儒學培養了許多愛國名士,如岳飛、文天祥、于謙、戚繼光等一大批英雄,他們塑造了中華民族不屈的奮鬥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和標榜。
儒學維護了國家的大一統,中國自古以來都發生過分裂,但最終都歸於統一,原因無非就是我們中華民族都認同儒家的大一統思想,只有統一,我們才能更好的發展,向著美好的明天出發。
-
17 # 德厚致遠
儒家文化是孔子等人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而總結的華夏傳統文化,也即儒學是孔仲尼繼承堯舜的傳統文明,效仿周文王、武王的典章制度,創立的儒家學術思想。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學習聖賢堯舜的奉獻精神,內修仁德,外行禮義,以德感人,以禮服人,做到明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習堯舜禹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和道德觀念,在於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一方面已所不欲勿使於人的為人處世之道,君主首先要謹嚴修身,以身作則,成為人民的表率,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影響臣民,博施於民而濟眾,積善成德而惠民,得到臣民的擁戴,從而做到正已而化人,進而內聖而外王,領導人民實現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
孔子生活的年代恰逢春秋戰國時期,周室王朝陷入了禮崩樂壞,各諸侯國違背周禮,犯上作亂,相互攻伐爭霸,社會動盪不安。對此孔子表現出極大的憤慨,提出了克己復禮的思想,孟子又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念,意思是說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國家其次,君位在後,這是因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邦立國,有了國家才需要有君主引導,國家是為民眾建立的,國家政治符合人民的願望和追求,人民才會擁護與愛戴,君主也是人民推舉和賦予的,君主應該關心民眾疾苦,要為民眾造福。
孔子主張以禮治國,即用禮規範君臣關係和人們的社會行為,用以保持政局和社會穩定,進而維護和規範公序良俗的社會秩序。
漢初,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內用黃老,外示儒術。專務以德化民,與民修養生息,以孝治國,興於禮義,使民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到漢 武帝即位時,董仲舒提出的‘’君權神授‘’和‘’君為臣綱‘’正好迎合了漢武帝的好大喜功。進而漢武帝首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使得專制的思想作為主流意識,與政治上的強化中央集權制度成為密切配合,實現封建統治者獨自攬權裁斷,實行專制統治。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利在為統治者提供了統治的理論基礎。
武帝獨尊儒術的政策,在當時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從漢初七王之亂的鬥爭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七王之亂就是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皇權專制之間的矛盾而爆發的,中央集權的鞏固和加強,可以讓漢武帝充分協調各種資源,如果沒有統一的管理,無論在軍事還是經濟各個方面出現了不協調的問題,都很難徹底擊敗匈奴。漢武帝為什麼可以充分的掌握軍隊,漢武帝又為什麼可以利用桑弘羊完全的掌握國家的財政,把鑄幣權收歸國有,難道靠道家“無為而治”可行嗎?難道靠法家的‘’以法治國‘’來抵禦外敵入侵平息戰爭,顯然是行不通的。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華文明傳統美德歷久彌新,儒家思想也有其智慧的光芒,穿越了歷史烽煙的檢驗,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強漢盛唐等繁榮昌盛的盛世,中國歷史上也經歷過多次改朝換代和異族入侵,但都被中華文明同化了,五胡亂華時期,北魏鮮卑族孝文帝拓跋宏仰慕漢族文化,推行漢化政策,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透過一系列漢化改革,推動了北魏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加強了民族融合。
金國靠武力滅亡了北宋,到金世宗完顏雍推翻海陵王完顏亮,被擁立為帝,也因尊崇儒學,勤政選能,輕賦重農,修德政,肅綱紀,務悅民心,推動金朝轉入和平發展軌道,實現了大定盛世的繁榮局面,華人推為第一,人稱小堯舜。
蒙元滅宋,滿清亡明,因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出現了忽必烈和康熙都採用進步的漢族政策,改革舊制,重用漢族儒生,謀求治國理政之道。
先進的文化具有良好的普適性,智慧的理念具有明確的指導性,民族文化能夠凝聚民族力量,能夠拯救民族危亡,能夠維護民族尊嚴,能夠捍衛民族獨立,能夠實現民族振興。先進的文明可以跨越時空,也該發揚繼承。
-
18 # 使用者50514867228
華人受儒家的影響兩千多年,儒家裡的仁義禮智信、尊師重道、孝敬父母等,已經深深紮在每個人心中。但一開始它的發展並沒有那麼順利。
儒家在春秋時期是百家爭鳴中的一家,與當時的墨家、道家稱為三大顯學,孔子的儒家並不是他自己首創的,是當時周公制定的周禮,已經面臨了禮崩樂壞,大家已經不遵從那套東西了,孔子重新撿起來整理了一遍,孔子終其一生的努力他的觀點也未能被君王所採納,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而不能致用的孔子抱著遺憾離開了。
以當時的環境而言,儒家的確不適合,秦孝公上位後,廣納天下賢才終於把商鞅招到門下,開始商鞅以周文王那套治國理念說給他聽,秦孝公聽得昏昏欲睡,第二次商鞅拿了春秋五霸那套東西出來,秦孝公還是聽不進去,最後商鞅說了法家的理念出來,秦孝公與他徹夜長談不知疲倦,自此法家成為了秦國的治國思想,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原。
漢朝建立後,當時百廢待興,需要休養生息,就放棄那套嚴刑峻法,改用黃老之治的道家學說,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讓它發展,包括後來蕭何死後,曹參當丞相,卻沒有具體干涉改變什麼事務,每天就是喝酒赴各種宴會,但卻能被稱為賢相,史稱蕭規曹隨。
漢武帝歷來被稱為雄才大略的皇帝,剛當上皇帝時就立志要做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然這裡的儒已經不是孔子那時候的儒了,而是經過改進,更符合君主利益的儒了。
後來經過推恩令,進一步瓦解諸侯國的勢力,這時的漢朝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君主專治社會,儒家學說得到進一步推廣和鞏固,這做到了,一個國家統一思想的目的,中國歷史上多次分分合合,最後又歸於一統,統一思想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春秋戰國之所以有百家爭鳴,是因為
當時並沒有統一的帝國誕生,各諸侯國都有各類的思想生成,儒家的確定,確保了每個當官的人腦子裡,都是忠君愛國的那套東西,雖說這個官員的專業性差一點,但思想上是正確的,專業性的事可以交給底下的吏去做。
對於獨尊儒術,歷來都有人抨擊它禁錮人們的思想,使得中國落後與西方,但這項政策利遠遠大於弊。如果當年漢武帝是以道家為一國之思想時,會變成什麼樣呢!道家是母性思想,講的是不爭、隨心自然的發展,是小國寡民,雞犬不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倒退,氏族部落試的發展,它比儒家更退後,而儒家符合君主利益,更利於鞏固人們的思想,也成為影響後世兩千年的重要思想。
-
19 # 雋書
沒自闢蹊徑弄個“劉徹思想”讓朝中文武、天下百姓背頌,漢武帝這人還是挺謙虛的,也為後世帝王帶了個好頭。意義就在於:使皇權之外還有個跨越時空的,不受政權更迭的,在農耕文明中最先進的意識形態獨立存在,並多少對皇權有所制約。另外,強勢影響了整個東亞和部分東南亞地區,使之擺脫蒙味,行成儒家文化圈。也為後來的歐洲思想啟蒙運動提供了東方智慧。
-
20 # 我的底線是誠信
被儒家的儒生們將儒教神話成了儒術,用所謂的 “半部論語治天下” 的謬論,騙取歷代無能帝王們的信任,使得那些無能帝王,為維護自己的家天下,將儒術奉為圭臬,大搞愚民政策。
致使儒術成為了與外夷的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等齊名的教派。
使得這些教派,嚴重阻礙著中華民族歷史的發展程序。
原因就是儒生們把持著歷史的編撰權,隨意歪曲事實,編寫歷史。
對他們有利的,大書特書。有損他們的活不編進史書,或者一筆帶過。
比如說,秦始皇的功績,要比漢武帝劉徹大的多。卻因焚書坑儒,也只坑了他們一家,被儒生們咒罵幾千年。
而漢武帝坑的卻是百家,還被他們評功擺好,歌功頌德。
是否有失公允呢?
回覆列表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武帝實行的封建思想統治政策,也是儒學在中國文化中居於統治地位的標誌。
西漢初年,漢高祖不喜儒學,使儒家的學術源流幾乎斷絕。博士制度雖承秦制依然存在,但博士人數不多,且僅具官待問而已,在傳授文化方面難以起多大作用。惠帝廢《挾書律》,使諸子學說復甦,其中儒、道兩家影響較大。在學術思想發展的低潮中,道家的黃老無為思想為漢初統治者所提倡,居於支配地位,各種不問流派的思想家也都樂於稱說黃老之言。文、景時期,出現了由無為到有為、由進家到儒家的嬗變趨勢。舊秦博十伏生出其壁藏《尚書》二十八路,文帝派晁錯從其受業。此時。博士之數達到七十餘人,百家雜陳而儒家獨多。儒家的《書》、《詩》、《春秋》以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都有博士,其中《詩》博士有齊、魯、韓三家,《春秋》博士有胡毋生、董仲舒二家。這為漢武帝獨尊儒術提供了條件。武帝即位時,歷經文景之治,社會經濟已得到很大的發展。與此同時,隨著地主階級及其因家力量的強大,從政治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在這種情況下,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牴觸。而儒家的春秋大—統思想、仁義思想及君臣倫理觀念,又恰恰與漢王朝當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在思想領域,儒家思想終於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建議:凡是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的各家學說,都要從博士官學中排除出去。漢武帝對董仲舒的這種大一統思想非常賞識。武帝又採納丞相衛綰之議,罷黜治申不害、商鞅、韓非、蘇秦、張儀之言的賢良。漢武帝此舉受到好黃老的祖母竇太后的強烈反對,她於次年藉故把鼓吹儒學的御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減繫獄。儒家勢力受到打擊,但武帝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又置《五經》博士,使儒家經學在官府中更加完備了。建元六年(前135),竇太后死,儒家勢力再度倔起。元光元年(前134),他將不治儒家《五經》的太常博士一律罷黜,排斥黃老別名百家之言於官學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孫弘為丞相,優禮延攬儒生數百人,還批准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根據成績高下補郎中文學掌故,吏有通——藝者選拔擔任重要職務。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獨尊儒術以後,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發展,成為此後二千年間統治人民的正統思想。雖然這樣做不利於學術文化的發展,但在當時卻有益於專制制度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中央集權的產生最早由中國戰國時期思想派系之一的法家系統提出君主專制形式所衍生出的一種政治結構,法家代表之一的韓非在他的論著中認為:現有社會局勢混亂,割據勢力強大的情況下,需要君王統一國內一切力量來維護統治,這便需要有一個權力集中的政府來輔助君王統治國家,擴大領土。同時在當時社會中農業自然經濟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發展,同時作為社會中主要生產資料的佔有者地主而言,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鎮壓農民的反抗,來維護自己對土地的所有權。
公元前140年,丞相衛綰對漢武帝說,現在推薦的官員,都是喜歡家的思想,但不利於統一思想,他們的言論經常有擾亂輿論的危險。漢武帝於是讓各地官員推薦懂得儒家思想的人,他親自主持考試。董仲舒在回答漢武帝的問題時,回答得非常好。從此,漢武帝就開始重視儒生了,讓他們參與到國家的管理中,有的還做了丞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提出來的,意思是廢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學說。以後,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學說,用儒家的思想來解釋法律。獨尊儒術之後,中國古代的封建正統思想就開始確立了,但真正的全面確立是到了隋唐時期。
影響與作用
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專制帝王,漢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政策,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與主導地位,使得專制“大一統”的思想作為一種主流意識形態成為定型,而作為一種成熟的制度亦同樣成為定型;是他完成了專制政治結構的基本工程,所謂“內聖外王”,剛柔相濟,人治社會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為有了一套完備的仕進制度而得以確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為一個社會牢固、安定的勢力,並進一步推而廣之,最終使之成為整個宗法制國家的基礎。
不過,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進步意義,但它對歷史的負面影響卻也同樣不容忽視,像專制“大一統”的思想固然能夠增強民族之間的凝聚力,但同時卻也將專制集權推向了登峰造極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雖然的確成為超穩定社會之基石,但同時也使得人治政治成為兩千年不變之定式;至於漢武帝時代連年不斷的戰爭與攻伐,則更是造成了社會動盪、民不聊生之惡劣後果,其間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難盡。
有人說“一個專制的時代必然是一個嚴酷的時代”,這句話置之漢武帝的時代也同樣適用。事實上,在人治社會中,越是有作為的君王,其破壞力往往也會越大,就像宋代詩人蓮池生在自己的詩中所寫的那樣:“漢武愛名馬,將軍出西征。蹀血幾百萬,侯者七十人。區區僅得之,登歌告神明。”“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固然是君主常態,“好大喜功、黷武嗜殺”對於他們也不過只是一個尋常故事。為一己之私慾而大動干戈,帝王的個人好惡實際關係到千百萬人的身家性命,所謂“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即是對帝王個人作為的最佳註腳。作為一代英主,漢武帝的確是中國古代極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但英主也是凡人。從漢武帝對待神仙方術的態度,可以看出他偏執與迷狂的心態,從“巫蠱之禍”的發生,更能夠看出他晚年的冷酷殘忍、喜怒無常——人治社會常常會出現像漢武帝這樣的“半截偉人”。受到生理、智力、年齡等諸多方面的限制,漢武帝的個人作為也不過是暴露了人治社會的共同弊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