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豪放的布衣先生
-
2 # 老外二三事
《農夫和蛇》出自《伊索寓言》,相傳其中故事是一名衣索比亞黑人奴隸所作,“伊索”即是“埃塞俄”的諧音。
故事的中心是說,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惡,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對那些惡人即使仁至義盡,他們的本性也是不會改變的。似乎很簡單,寓意似乎也很直接,農夫幫助了快要凍死的蛇,而蛇醒過來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咬死了農夫,農夫臨死之前的總結我覺得倒是挺到位的。他說“我想要做善事,卻由於見識淺薄而害了自己的性命,因此遭到了這種報應啊。”但是他的見識淺薄,卻被很多人淺薄的理解了,說什麼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對待惡人,絕對不能有絲毫的憐憫,這些惡人天生就應該被消滅!對於聽寓言故事的小朋友而言,這樣的理解是可以的,但若是你已經長大了,卻還是這樣理解,這樣看待這個寓言故事,那隻能是你自己看待世界,看待事物的方式,太過於簡單了。
即便是隻看《農夫與蛇》的故事,其實,一般人的理解也是有問題的,並不是什麼對於惡人就不要信任,就要除惡務盡,不給絲毫憐憫。這個理解我以為太淺顯,太沒有意義了。只有幼兒園的小朋友,才會以好人和壞人去區分這個世界,雖然說,我覺得這樣很好,但若是真這樣分,其結果,只怕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美好。《農夫與蛇》這則寓言的核心意思,其實在於農夫死前的後悔與自白。在他的反思之中,讓自己留了性命的原因,不是別人,他甚至沒有怪這條蛇,而是後悔自己的見識淺薄,而這個見識淺薄就值得我們自己思量了。農夫言語中的見識淺薄,我這個平凡的普通人仔細想想,想出來了三個點,比我有智慧的人多了去了,我想你們肯定想得比我多,比我深刻,這裡,不才就拋磚引玉,說說自己想到的這幾個點吧。
-
3 # 彈指醉流年
農夫與蛇是伊索寓言的開篇第一個故事,如果從這個出處上考量,那他理應屬於童話故事,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童話是殘酷的謊言。童言無忌,童話裡描述的故事美麗夢幻,美人魚為愛飛天的泡沫,殘酷的美麗。灰姑娘忍辱負重,背棄了所有人,最後得與王子終成眷屬,多麼殘酷的幸福。
一切的一切都是殘酷的,所有的幸福都建立在一些人的痛苦上,從未有完美的結局。當我們讀這些童話的時候可曾注意一些人物的哀傷?想來我們便只注意他們表面的光華。
農夫與蛇,你們只注意被咬的心善的農夫,可曾注意那條蛇?它多疑危險,為什麼?因為總有人想傷他,總有人討厭他,在對人絕望後的本能反應,很可悲不是嗎?
寓言是殘酷的現實,所折射出來的不僅是人對美好的幻想和追求,還有對黑暗的描寫與襯托,可悲可恨。
錯的是誰?誰都沒錯!又或許誰,都有錯。
童話故事是這樣的: 一個農夫在寒冷的冬天裡看見一條蛇凍僵了,覺得它很可憐,就把它拾起來,小心翼翼地揣進懷裡,用暖熱的身體溫暖著它。那條蛇受到了暖氣,漸漸復甦了,又恢復了生機。
等到它徹底甦醒過來,便立即恢復了本性,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恩人一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創傷。
農夫臨死的時候痛悔地說:“我可憐惡人,不辨好壞,結果害了自己,遭到這樣的報應。如果有來世,我絕不憐惜像毒蛇一樣的惡人。”
《農夫與蛇》這個偉大的故事告誡人們,對惡人千萬不能心慈手軟。即使對惡人仁至義盡,他們的邪惡本性也是不會改變的。善良的人們往往不能被人所理解,這個道理在今天這個社會同樣適用。
這個故事在我看來,不知道別人身份,不知道別人的心地是否善良的情況下,不要輕信和幫助別人,壞人永遠不會因為你的悲憫而感動。我們應該謹慎小心,但不要吝惜對好人的幫助。
現代的“蛇”其實開始也有著美好的追求,但隨著社會大環境的生存壓力,善良的內心也被壓榨的扭曲了。
善良的人們往往不能被人所理解,這個道理在今天這個社會同樣適用。對於蛇的本性而言。冬季無論是路邊還是洞穴裡面因為溫度的下降它們只能選擇冬眠來暫緩生存的一段時期。
農夫卻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蛇才咬了農夫,我們且不先理論這條蛇是有毒還是無毒,可以明確的一點就是。農夫本身也要負一半的責任。這個故事已經使很多人曲解了對於蛇的真正瞭解。
其實現在的說法就是,善意不是博愛,相互理解才是王道。假如農夫把蛇放入樹洞裡面的話,我想這個寓言又將有另一層意義了。
-
4 # 熊漫說
農夫與蛇出自伊索寓言,講的是在寒冷的冬天,農夫在路邊發現了一條凍僵了的蛇。蛇甦醒之後,咬了農夫一口。農夫臨死之前說:“我救了一條可憐的毒蛇,就應該遭到報應。”
傳統的理解是幫人要分清楚好與壞。但是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這一個問題,如果醫生以病人的好與壞來決定是否治療,豈不是違背了醫生治病救人的初衷?
-
5 # 整形之家
第一、《農夫和蛇》告訴人們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惡,儘可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對惡人千萬不能心慈手軟。對那些惡人即使你做到仁至義盡,他們的本性也是不會改變的。
第二、還有就是在不知道別人身份和具體情況,不知道別人心底是否真誠的情況下,不要隨意輕信他人,壞人不會因為你的熱心而感動。我們應謹慎小心,但也不要吝惜給好人的幫助。
第三、善良、勇敢、信任、無私、善良的人們往往不能被所有人所理解。對於“蛇”的本性而言。冬季無論是路邊還是洞穴裡面因為溫度的下降它們只能選擇冬眠來暫緩生存。農夫卻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蛇才咬了農夫,我們且不先理論這條蛇是有毒還是無毒。農夫本身也是要負一半的責任!
第四、《農夫和蛇》已經使很多人曲解了對於蛇的真正瞭解。其實,善意不是博愛,需要理解才是王道。假如農夫把蛇放入樹洞裡面的話,我想這個寓言又將有另一層意義了。
-
6 # 青島涵涵爸爸
這個故事很好理解。勸人善惡需分清,否則下場很慘。故事中農夫連黑白好壞都分不清,用自己的善良救了一條不但不懂感恩,反而反咬一口的黑心蛇,以至於白白喪命。教訓慘痛。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蛇”,他們沒有感恩之心,覺得別人的付出理所應當,而且索取後,利用別人的善良,行自己苟且之事,做著損人利己的勾當。
但是,正義或許會遲到,但是永遠不會缺席。該來的總會來,這條蛇不會總是這樣幸運,一直碰見農夫這樣的愚民的,還是那句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惡人從來都會收到應有的審判和懲罰的,即便逃了人間,去了地獄。
-
7 # WeeWeeWee
寓言故事《農夫和蛇》出自古希臘奴隸伊索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大多是動物故事,用蛇、豺狼等兇惡的動物比喻人間的權貴,揭露他們的專橫、殘暴、虐害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
而我們怎麼理解這個寓言呢,其實可以參考同時期中國的哲學思想,古希臘(公元前六世紀)對應的是古中國東周的前半段,也就是春秋時期,這是中國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生活的時代,而孔子有一句話和這個寓意富含的哲學思想如出一轍,就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放在這裡可以解釋為如果我們對毒蛇報以善良與恩慈的話,那我們又拿什麼來報答那些善良的動物呢。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此來給予我們人生行為的準則。
如果還不好理解,可以參考東晉時期《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東郭先生把“兼愛”施於惡狼身上,因而險遭厄運。這一寓言告訴我們,即使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也存在“東郭先生”式的問題。一個人應該真心實意地愛人民,但絲毫不應該憐惜狼一樣的惡人。釋義泛指對壞人講仁慈的糊塗人 ,比喻不分善惡,濫施仁慈的人。
-
8 # 文化小小生
《農夫與蛇》不是一個童話故事而是一個寓言故事,它被收錄在《伊索寓言》裡面。故事裡的農夫很善良,他救了蛇後來卻被蛇咬了。比喻在生活中幫助他人,最後卻反目成仇,好心沒好報。現在也隱喻好心辦壞事。
-
9 # 軫念信箱
原文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趕集完回家的農夫在路邊發現了一條凍僵了的蛇。他很可憐蛇,就把它放在懷裡。當他身上的熱氣把蛇溫暖以後,蛇很快甦醒了,露出了殘忍的本性,給了農夫致命的傷害——咬了農夫一口。農夫臨死之前說:“我竟然救了一條可憐的毒蛇,就應該受到這種報應啊!”[1]
寓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幫人首先要學會分清好壞。然後還要用正確的方法,才能讓自己不受傷害。鞭撻了那些恩將仇報的惡人和幫助惡人的偽善的人。告誡我們要學會辨認是非,不要與壞人打交道,因為狐狸也會哭泣、蛇也有落難的時候,所以這則寓言告誡我們要明辨是非。即使對惡人仁至義盡了,他們的本性也不改變,千萬不要對他們心慈手軟。
出處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它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經後人彙集,統歸在伊索名下。它透過簡短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不但讀者眾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作家、詩人、哲學家、平常百姓都從得到過啟發和樂趣。許多故事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龜兔賽跑,牧童作劇,狼來了,狐狸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到幾千年後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範本。亦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典作品之一。《伊索寓言》深度分析
《伊索寓言》文字凝練、故事生動、想象豐富、飽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藝術性於一體。其中《農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烏鴉喝水》《牧童和狼》《農夫和他的兒子們》《蚊子和獅子》《北風與太陽》等已成為全世界極為家喻戶曉的故事。
《伊索寓言》這本故事以極為諷刺,幽默的敘述故事的形式告訴人們許多充滿韻味的人生處世哲理,爆發出機智的火花,蘊含著深刻的寓意。
在歐洲文學史上,它為寓言創作奠定了基礎。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為說理論證時的比喻,或作為抨擊與諷刺的武器。此書中的精華部分,至今仍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在歐洲寓言發展史上,古希臘寓言佔有重要的地位。它開創了歐洲寓言發展的先河,並且影響到其後歐洲寓言發展的全過程,寓言本是一種民間口頭創作,反映的主要是人們的生活智慧,包括社會活動、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等方面。
現傳的《伊索寓言》根據各種傳世抄本編集而成,包括寓言300多則,其中有些寓言膾炙人口。《伊索寓言》中的動物除了有些動物外,一般尚無固定的性格特徵,例如狐狸、狼等,有時被賦予反面性格,有時則受到肯定,透過把動物、植物、江河湖海、日月星辰擬人化來表達作者的某種思想。這些動物故事無疑是虛構的,然而又很自然、逼真。這與後代寓言形成的基本定型的性格特徵是不一樣的。
《伊索寓言》曾對其後的歐洲寓言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公元1世紀的古羅馬寓言作家費德魯斯直接繼承了伊索寓言傳統,借用了《伊索寓言》中的許多故事,並稱自己的寓言是“伊索式寓言”。公元2世紀的希臘寓言作家巴布裡烏斯則更多地採用了伊索的寓言故事。這種傳統為晚期古希臘羅馬寓言創作所繼承。文藝復興以後,對伊索寓言抄稿的重新整理和印行極大地促進了歐洲寓言創作的發展,先後出現了不少出色的寓言作家,如法國的拉封丹、德國的萊辛、俄國的克雷洛夫等。
-
10 # 慎量
是,成人童話這個貌似矛盾的詞語,卻是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側隱之心。當代流傳一個笑話,陪孩子去遊樂玩,其實大人也想玩一樣,而且比小孩玩得更不亦樂乎。
-
11 # 快樂大鵬
鞭撻了那些恩將仇報的惡人和幫助惡人的偽善的人。告誡我們要學會辨認是非,不要與壞人打交道,因為狐狸也會哭泣、蛇也有落難的時候,所以這則寓言告誡我們要明辨是非。
-
12 # 能量學堂
《農夫和蛇》不是童話故事,它是一篇寓言故事。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童話故事,什麼是寓言故事。
童話故事是指:故事帶有濃厚的想象色彩的虛構故事,幻想是童話的基本特徵,是童話的核心。
寓言故事是指:故事中帶有勸喻和諷刺意義,藉助於某種故事形式來表達作者的創作意圖。
那麼我們來看一下《農夫和蛇》這個故事的內容,相信大家都知道,因為,我們在上學的時候,都學過這篇課文,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從前,有一個農夫,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回家的路上,看見一條快要凍死的蛇,於是,農夫就把蛇放入自己的懷裡,等到蛇甦醒過來,便咬了農夫一口,最後,農夫死了。大致是這個意思。
所以,這個故事是給我們闡述了一個道理,就是,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惡,要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對那些惡人,即使是仁至義盡,他們的本性也不會改變。
同時,也諷刺一些人的無知和膚淺,根本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用自己的善良去助長賊風邪氣,最後使自己陷入絕境。
所以,我們就看出來了,這是帶有諷刺意義而不是幻想題材的故事,最後的結果就是,《農夫和蛇》是寓言故事而不是童話故事。
-
13 # 劉三缺
大家好,我來回復一下“《農夫和蛇》是童話故事嗎?怎麼理解?”
《農夫和蛇》是童話故事,出自《伊索寓言》。以下是對《農夫和蛇》的理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幫人首先要學會分清好壞。然後還要用正確的方法,才能讓自己不受傷害。鞭撻了那些恩將仇報的惡人和幫助惡人的偽善的人。告誡我們要學會辨認是非,不要與壞人打交道,因為狐狸也會哭泣、蛇也有落難的時候,所以這則寓言告誡我們要明辨是非。即使對惡人仁至義盡了,他們的本性也不改變,千萬不要對他們心慈手軟。”
擴充套件閱讀《農夫和蛇》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趕集完回家的農夫在路邊發現了一條凍僵了的蛇。他很可憐蛇,就把它放在懷裡。當他身上的熱氣把蛇溫暖以後,蛇很快甦醒了,露出了殘忍的本性,給了農夫致命的傷害——咬了農夫一口。農夫臨死之前說:“我竟然救了一條可憐的毒蛇,就應該受到這種報應啊!”
看了這個故事,三缺認為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惡,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對那些惡人即使仁至義盡,他們的本性也是不會改變的。
-
14 # 瑞氣盈門
《農夫和蛇》是寓言故事,說的是農夫冬天時救了一條凍僵了的蛇,蛇甦醒了反咬農夫一口,農夫中了毒,臨死時對兒子說“蛇是害人的東西,千萬不要憐憫它”。這個故事告誡我們,對那些不知感恩,甚至恩將仇報的人是不能產生憐憫之心,施以援手的,否則會害了自己。
-
15 # sddz以書潤心
《農夫和蛇》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書中的每個小故事都有很深的寓意,故事生動、想象豐富、飽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藝術性於一體。
《農夫和蛇》故事概要,從前有一個農夫,在一個寒冷的冬天回家的路上,看見一條快要凍死的蛇,於是,農夫就把蛇放入自己的懷裡,等到蛇甦醒過來,便咬了農夫一口,農夫救了它卻被它咬死了。
有些時候就是這樣,好心辦成壞事,一顆善良的心被利用,這就是愚蠢的善良,有時害人,有時害己。
我們要做善良之人,可也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善良,要有分辨問題,分辨對錯的能力。
農夫本來是存有善心的,可他孤陋寡聞,都說蛇的蛇蠍心腸,他卻不知道,善心用錯了人,害了自己。
而另一個故事《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裡,東郭先生也是發錯了善心,救了狼還被狼糾纏,可他幸運的多了,因為他遇到了智慧的農夫,三言兩語就把狼騙進口袋打死了。對待恩將仇報,狼心狗肺的惡魔,就要學會及時變通,機智地擺脫它。
-
16 # 唐燏00
《農夫和蛇》這個外國小故事非常棒。
故事裡,農夫看到一條凍僵的蛇,出於憐憫就把蛇揣在懷裡,暖和著蛇,直到蛇甦醒,蛇知道是農夫救啦自己一命,就決定報恩,(其中的經過省略不記)於是蛇張開大嘴,露出毒牙咬啦一下農夫,農夫疼痛難忍,就把蛇扔到草叢裡,蛇遊走啦。而農夫也在半昏迷下甦醒,看到路人問農夫怎麼回事,農夫就把經過說啦一遍,並表示,蛇是狠毒的東西,千萬不要憐憫它。蛇是恩將仇報的壞東西,看見啦一定要驚跑它。蛇這時,在不遠處聽到農夫的抱怨開心的樂啦。
因為,我曾經看到一隻美麗的小鳥飛來,落在我的手中。我是又驚又喜,然而,我深深地知道,我是善良的人,如果這隻美麗的小鳥遇到惡人,一定會烤啦小鳥吃肉的,於是我就窮兇極惡的打小鳥,並厲聲吼叫,用石頭砸小鳥,但就是有意打不到小鳥,為的是讓小鳥以後再見到人,就逃避開,別再冒險啦。
-
17 # 阡陌上的鳥
《農夫和蛇》是寓言故事,透過一件事情,來表達一定的意義,告誡一個道理。
《農夫和蛇》的寓言故事尤為經典,列入了小學語文教材。
農夫在寒冷的冬天遇見受傷可憐的蛇 蛇央求農夫救命。農夫把它放入懷中取暖,最後被蛇咬了一口,農夫不甘心得死去……
這個小故事引人深思,當你幫助別人的時候,卻被反咬一口。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應擦亮雙眼,不要被假象迷惑。
小孩子從小多讀些寓言故事 對以後茁壯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我。
-
18 # 書為徑
《農夫和蛇》不是童話故事,它是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簡單,著力諷喻和教訓,不要求塑造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童話力求以孩子能懂的語言文字,寫出豐富,奇特,有教育意義的故事。
《農夫與蛇》的寓言,我認為它意在提醒好心人在做善事時,要辨清情況,採取恰當措施幫助人,避免傷及己身。
-
19 # BH天海
農夫與蛇是一個經典的寓言故事,出自《伊索寓言》。主要講述了農夫好心救了一條蛇,而蛇卻不知回報。
從前,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趕完集回家的農夫在路邊發現了一條蛇,農夫看到蛇凍僵了,非常可憐,於是就把它放在懷裡,用體溫讓它甦醒過來。蛇受到了驚嚇,等到完全甦醒了,便本能地咬了農夫,殺死了農夫。農夫臨死之前非常後悔傷心地說:“我想要做善事,卻由於見識淺薄而害了自己的性命。”
做人應該要分清善惡,惡人即使你再怎麼幫助他,他的本性只要沒有改變,那麼他就還是一個惡人。在沒有知道別人身份,不知道別人心底是否真誠的情況下,不要隨意輕信別人,壞人不會因為你的熱心而感動。我們應謹慎小心,但不要吝惜給好人的幫助。
善意不是博愛,需要理解才是王道。假如農夫把蛇放入樹洞裡面的話,我想這個寓言又將有另一層意義了。
-
20 # 穿紅鞋的薩特
一:寓言與童話的異同
首先明確一點,《農夫與蛇》不是童話故事而是寓言故事。由於童話與寓言十分相似,所以人們經常將它們弄混。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童話是:
“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透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編寫適合於兒童欣賞的故事。童話具有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的特點。童話常採用擬人的手法,賦予鳥獸蟲魚花草樹木等生命,使其擁有人的思想感情。”
寓言的定義則是:
“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託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字數不多,但言簡意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它事物。”
寓言與童話都有幻想性,故事性,象徵性,哲理性;它們都慣用擬人,反覆,對比,誇張等藝術手法。但這並不能抹殺寓言與童話之間的區別,歸根結底,童話與寓言的差異在於受眾的不同。童話面向的是兒童,而寓言則老少皆宜。基於這一點,在“故事”和“寓意”兩個方面,童話更注重故事性,而寓言則更注重寓意性。在篇幅上,童話可長可短,長者如《木偶奇遇記》,短者如《小紅帽》,而寓言則以簡短凝練為特徵。另外,在幻想性上,童話更偏向與想象特徵,而寓言則更偏向於現實。
二:《農夫與蛇》的寓意《農夫與蛇》出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相傳為古希臘時期的一個叫伊索的奴隸所作。鄭克魯教授言:“作為來自社會下層的創作,《伊索寓言》主要表現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思想情感,是他們的生活教訓和鬥爭經驗的總結。”《農夫與蛇》表面上看正是一篇教訓後人的寓言。故事是這樣的: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趕集完回家的農夫在路邊發現了一條凍僵了的蛇。他很可憐蛇,就把它放在懷裡。當他身上的熱氣把蛇溫暖以後,蛇很快甦醒了,露出了殘忍的本性,給了農夫致命的傷害——咬了農夫一口。農夫臨死之前說:“我竟然救了一條可憐的毒蛇,就應該受到這種報應啊!”
這很明顯是一個勸人分清善惡的故事。農夫的心是善良的,但他卻將善良的手伸向了惡人,導致自己自取滅亡。這告誡我們不要讓自己的善良心氾濫,在幫助他人之前要首先想想,對方是好人還是壞人,如果對方是壞人,在幫助他之前要先採取什麼措施,或者想想要不要幫助他。
三:《農夫與蛇》的另一種理解
眾所周知,蛇是一種冷血動物,它與青蛙等一樣,在冬天是要冬眠的。在農夫眼裡,蛇可能是凍僵了的,但對於蛇自己而言,它其實是處於冬眠的狀態,它必須通過冬眠來度過寒冷的冬天,這是它的天性。
然而農夫卻無視了這點,就像現代人常說的兩句話:“有一種冷是你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熱是媽媽覺得你熱”。
農夫出於善良而用自己身上的熱氣給蛇取暖,他自認為自己是在救蛇,實則卻是在害蛇。農夫使蛇無法在自然的狀態繼續冬眠,它的生命受到了威脅。它醒來後的第一感覺是受到了侵害,作為第一反應即採取攻擊行為,這也是出於天性和本能。這不僅告誡我們要換位思考,還說明如果固執地拿個人的是非標準去判斷和要求要求他人,這實在是愚不可及的。
回覆列表
嚴冬的一天,西北風呼呼地颳著,大雪紛紛揚揚地下著。一個農夫從遠處回來打算回家。可是,地真的太滑了。農夫寸步難行,走起路來一步一滑。他穿這一件厚厚的棉衣,一條厚厚的棉褲,一雙又大又厚的棉鞋。突然,農夫的腳下又絆了一下,摔倒了。可是,農夫敢肯定這次他不是被滑倒的。他慢慢地回頭一看,不禁嚇了一跳。原來,他看到了一條身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白雪,身體已經凍僵了的青花蛇。
看到這條蛇被凍僵了,農夫很可憐這條青花蛇,便解開了衣襟,托起它輕輕地放入懷裡,再繫上衣釦,還用雙手緊緊地抱住胸膛。農夫繼續向前走,走了一會兒,蛇的身體動了一下,農夫連忙敞開胸懷。他看到蛇的眼睛慢慢地睜開了,感覺到蛇的身體漸漸變熱了。由此可見,蛇甦醒了。蛇醒後,裝成非常可憐的樣子對農夫說:“好心人,請你救命救到底吧!”農夫問:“你要我怎樣幫助你呢?”青花蛇說:“我現在想吸點血,否則我會餓死的。你就通融通融吧,就吸一口啊!”可是農夫還沒反應過來,蛇就露出了兇殘的面孔,它吐著信子向農夫的胸膛咬去。農夫發出“啊”一聲慘叫,倒在地上。
農夫臨死前說:蛇本來就是狠毒的動物,我不該可憐它呀!“這時,蛇吃飽了,爬到了遠方。
〈〈農夫和蛇〉〉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蛇的本性狠毒兇殘,我們不該憐憫像蛇一樣的壞人啊!
鞭撻了那些恩將仇報的惡人和幫助惡人的偽善的人。告誡我們要學會辨認是非,不要與壞人打交道,因為狐狸也會哭泣、蛇也有落難的時候,所以這則寓言告誡我們要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