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鍾靈毓秀業有成

    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

    有恥且格。

    意思是:用道德引導百姓,

    用禮制去同化他們,

    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

    而且有歸服之心。

    出自孔子的

    《論語·為政》。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

    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文:孔子說:

    “用政令來治理百姓,

    用刑法來整頓他們,

    老百姓只求能免於

    犯罪受懲罰,

    卻沒有廉恥之心;

    用道德引導百姓,

    用禮制去同化他們,

    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

    而且有歸服之心。”

    孔子提出了兩種治國方案,

    一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其效果是“民免而無恥”;

    二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其效果是“有恥且格”。

    孔子說,

    刑罰只能單純避免人們犯罪,

    並不能讓他們生出

    犯罪可恥的心理。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榮辱觀,

    光靠法制和刑罰是

    無法建立起來的。

    而用道德誘導人們向善,

    用禮制約束人們的言行,

    人們不僅會有羞恥之心,

    還能恪守正道,民心歸服。

    相比較,道德教化和以禮

    治國要更高明和智慧很多。

    強調“以德治國”的思想,

    重視道德修養在構建和諧

    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 2 # 袁道長起名改名

    原句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意思是: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譯文: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搜狗問問

    作者簡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4] 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 3 # 午夜櫻花語

    此句出自《論語·為政》,全文內容是,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就是,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這體現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

    在管理上,僅僅透過道德引導,禮制同化是不夠的,沒有律法的規範,沒有刑罰的震懾,是做不到令行天下,大家遵從的。但如果過於側重刑罰,而忽略道德引導和禮制培養,又容易使被管理者由懼生怨,不利於大局的穩定發展。

  • 4 # 再來一回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句是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意思是說:用政令來引導百姓,用刑法來整治百姓,百姓雖能免於犯罪,但無羞恥之心。用道德教導百姓,用禮教來統一他們的言行,百姓們就既懂得羞恥又能使人心歸服。

    孔子說:如果以強權手段的行政權力、政策法令來管理一個國家,使其子民隨順,以壓服的方式採用強硬的刑罰來約束,使之達到所謂的安分守己,只不過是讓人隱藏了一顆不知羞恥的心。暫時不表現出違規違法的現象,表面上一派平和。假如,以禮仁之德法雙彰的方法、行為來感化人民隨德存仁,以禮義之法度引導人們提起相應的禮仁之心,類齊比肩,那麼人人都會做到,勇於知恥,且能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格除自己的不良習慣和醜惡心理進而長期保持不變。

    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可見孔子對治理國家有著高超的見解。

  • 5 # 老而不死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說:如果以強制的行政權力、政策法令來管理一個國家,使老百姓順從,採用強硬的刑罰來約束人們,使之達到所謂的“安分守己”,只不過是讓人隱藏了一顆不知羞恥的心。如果用道德來教育人民,感化人民,輔之必要的刑罰來治國理政,其結果自然是老百姓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不該做的做了不僅是恥辱,而且受到處罰也是應該的。

  • 6 # 冷雨似箭

    巜道之以德,齊之有禮,有恥且格》出自論語。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用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同時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建設是必要的,但卻忽略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用道德教導人民,用禮教來整齊感化他們,人民不但懂得廉潔是非,而且從心裡歸服。雖然孔子的觀點十分明確。統治者以“德”和“禮”治國,就能得到百姓的認同和擁護,整個國家的凝聚力也會大大提升。若用“刑罰”和“政令”治理國家,雖然也能起到效果,但是民眾對國家的感情卻很淡,缺少相應的凝聚力。而最理想的政治形態,莫過於“禮樂刑政”的統一,才是最完備的治國方針。

  • 7 # 國內ERP專題

    我來表達我對這一句話的理解,完整的原文是《論語》裡的“窮哉法治”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前半句: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這裡的“道”在意是領導的“導”,孔子在這地方講不是政治,而是如何政, 統治者你愛我什麼方式來管理國家。

    意思是: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如果以高壓體制來領導,再用刑法來管理人民,“齊之以刑”,迫使老百姓不犯法,如果犯法就得受到懲罰。但是如果用法制來漢理國家,管理國民,就會造成“民免”,所有的人會逃避法律的制裁,鑽法律的空子,同時也逃避了責任、法律及處罰,他還會不知廉恥,認為國家拿他沒有辦法,毫無羞恥之心。

    如同老子說的:“最有道德的人,從不會吹噓自己有道德,因此才是真正的有道德;只有缺失道德的人,認為自己沒有缺泛道德,所以他並不真正具有道德。”

    所以“法令越嚴酷,盜賊就越多。”就是這個道理。

    後半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因此孔子又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如果用道德來治理國家,讓人每國民都有道德的涵養,然後:“齊之以禮”,以禮教化於民。

    這就涉及到“禮”了,大家能自動自發遵守禮,如果自己做錯了事,違背了禮,就會產生慚愧的心情,這樣話,可以實現人人有羞恥之心,不敢做違背禮儀道德的事,根本不要等到法律的制裁,自己的心裡就已經非常難過,這就是有“恥”。

    到了這種情形,則“且格”,就達到了政治的目的。所以孔子所主張用禮儀道德進行約束和感化,這就是儒家與法家的精神之不同了。

    當然,中國的政治秦用的是純粹的法制,漢初用的道家的無為而治,到了漢武漢帝雖然獨尊儒術,但卻是道家、儒家、法家混合用的。

    其實是在古代中國的鄉村裡《鄉約》和族規以及平時的禮節,就是相當於禮治,同一個家族的人世世代代住在一起,就會共同遵守一些行為規範。否則,家族其他的人就會鄙視你,視你為陌生人,家裡有紅白喜事,沒有人會伸手幫忙,這種效果一點都不比法律效果差。

    如《白鹿原》裡鄉約,連女人奶孩子都得躲進屋裡,違反了鄉約,不僅受到鄙視,還得在禮堂向列祖列宗懺悔。就是這個意思,

  • 8 # 陽光行者OK

    孔子說:“如果以強權手段的行政權力、政策法令來管理一個國家,使其子民隨順,以壓服的方式採用強硬的刑罰來約束,使之達到所謂的“安分守己”,只不過是讓人隱藏了一顆不知羞恥的心。暫時不表現出違規違法的現象,表面上一派平和。假如,以禮仁之德法雙彰的方法、行為來感化人民隨德存仁,以禮義之法度引導人們提起相應的禮仁之心,類齊比肩,那麼人人都會做到,勇於知恥,且能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格除自己的不良習慣和醜惡心理進而長期保持不變。”

    夫子說的德,德從自心深處牢廁所固之,那麼以德治理管理,處理一切國家企事業等等事務關係,就離不開德禮之基礎。以仁德禮義為本來處理一切,把博大的仁愛之心注照於人世間,就能一步一步的感化自己身邊所有的人,遠離羞恥之行為,人們知恥了,就能主動格除自己的不良行為,因此,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就顯得非常重要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一切惡的誕生,均來自於人們的心不知恥,故夫子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自己若不知恥,如何能影響到身邊的人呢?自己都不能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行好自己的行,養好自己的心,存好自己的德,如何能所好的德行傳遞給自己的子女,乃至其他周界?大家向一個方向前進,克己復禮,天下焉能不太平?

  • 9 # 感照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10 # 熊校長育兒

    我是武漢熊校長,我來為你解答。先說我的觀點。

    先說觀點: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就是仁政的表現形式之一。

    再來分析:

    先解釋仁政是啥。

    “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孔子的“仁”含義非常廣,其最基本的宗旨就是“愛人”。而孟子把“仁學”思想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的。

    再解釋“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是什麼意思。

    這話是孔子說的,原話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罰來制約百姓,百姓雖可暫時免於罪過,但不會感到不服從統治是可恥的;如果用道德來統治百姓,用禮教來約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恥之心,而且會糾正自己的錯誤。

    按孔子這意思,光靠政令和刑罰是無法讓一個人形成完整的榮辱觀與羞恥觀的。但是,道德和禮制可以辦到,不僅如此,還能讓老百姓恪守正道,讓民心歸服。所以了,孔子的施政理念是希望統治者能夠用道德力量來感化人民,而不是用繁重的刑罰懲戒、威懾人民。這也是儒家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以德為本,育人為先,言傳身教,產生影響力來感化百姓。

    這是孔子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所得到的看法。我們現在的社會比孔子的時代要複雜得多,既不能只依靠法治,也不能只依靠道德。希望每個人都既能遵紀守法,又能讓自己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總結:孟子的”仁政“是對孔子的”仁學“的發展,“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是”仁政“的表現形式之一。

    引申:

    這是孔子在他所處的年代產生的看法,現在社會比春秋時期可複雜多了,不能僅僅依靠道德,當然也不能單純只靠法律。應該在大力弘揚道德的同時,不斷完善法律體系,以適應時代的變化才是。

  • 11 # 丁小悟典

    “丁小的時空”與大家共同探討這個問題。

    問題提到的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篇》第三章:“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約束不行,百姓千方百計不犯法,卻不知道犯法是可恥的;用道德來治理百姓,用禮制來約束百姓,百姓知道廉恥,而且會糾正自己的錯誤。這段話講德與法的關係,重點是強調德治的重要性。所以,更準確地說這句話反映了孔子的“以德治國”思想,要“為政以德”。

    1.什麼是德

    什麼是德,從“德”字的歷史演變過程來看其義。

    甲骨文的“德”,左邊是“彳”,表示小腿,小步走之義,意思是行動要謹慎;右邊是一隻眼睛上一條直線,目光直射之義。“德”的意思就是看得直,走得正。

    金文“德”,在“目”多了“一顆心”,“德”不但要目正、行正,還要心正,“德”的標準更高。

    小篆德,“目”上方變成了“十”,合起來就是“直”,“直”是“值”之本字,即價值,“直心”為“德”,就是行為要符合心中之所值。

    “德”字最終是由彳、十、目、一、心組成,就是現在正在使用的“德”字。彳,小步走,表明小心謹慎;雙人旁,多人。十、目,表示觀察後選擇正確方向。一,始終。心,行為要有良心。

    彙集“德”字意義的演變過程,可以得出,德就是透過觀察辨析,謹慎選擇使行為達到圓滿完美,眾人奉行的良心準則。

    2.德的重要性

    “百行以德為首。”道德問題是做人的首要問題,德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也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的根本,所以古人特別強調立德的重要意義。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意思是修養道德、建立功業、著書立說,任何一個方面做得好,就會永垂不朽,這是有名的“三不朽”。這三個方面包括做人、做事、做學問,雖然都很重要,但有高低之分的,道德修養是最高的境界,就是說做人是第一位的,只有做好了人,才能正確地做事和做正確的事,才能正確立言且有資格讓言流傳百代。

    儒家思想強調人是有道德的人,沒有道德,人與禽獸沒有什麼區別。孟子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人如果只講究吃飽、穿暖、住得安逸,而沒有教化,就與禽獸差不多。人的生活不能只限於動物本能的滿足,要有道德,要修心治身,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才稱得上是社會意義上的人。

    3.德與法的區別

    法與德都具有約束人們行為的功能,是人們的行為規範,但二者約束性存在差異。法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具有強制性,是要人不做什麼,違法就要受到國家機器的嚴厲懲處。道德是內在約束,是人要做什麼,靠的是自覺,違背了道德,會受到道德的譴責或者良心的不安。

    法與德,各有所長,是互補的關係。孔子並不反對法,但他強調“德”的功能優於“法”的功能,法有其缺陷。他說:“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他認為,法雖然厲害,但它是一種被動的約束,人們由於害怕違法受到嚴厲的懲處才被動地按法的規定去做,不是發自內心地遵守,並且不知道違法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從而自覺地不去做違法的事情。還有的為了逃避法律的懲處,千方百計去鑽法律的空子。

    相反,孔子認為“德”具有“法”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強調治理國家要以德治為主。他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道德雖然不具有法律的強制性,但它告訴人們是非標準,讓人們知道什麼是對的,應該做;什麼是不對,做了就是可恥的。心中有道德,就有會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為,即使法有漏洞,也不會去觸犯。

    在這裡,孔子不過分提倡“法”去懲誡作用,強調“德”在國家治理中的巨大作用。

    4、為政以德

    正是由於“德”在國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孔子提出要“為政以德”。《論語·為政篇》第一章:“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孔子認為,以德治國,即使統治者不多作為,國家也正常執行,因為大家都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為政者不但要以德施政,善待百姓,還要以德教人,要正確思想引導人們的行為,讓百姓懂得廉恥,自覺遵守社會規範。孔子說:“不教而殺謂之虐”,作為統治者,不教化百姓,百姓犯了法就殺掉,這是虐待百姓,是為政者應該摒棄的四大惡習之一。

    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形成了以官德教化民德的深厚傳統,影響中國數千年來。道德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是,一個社會沒有道德的調節,社會將陷入無序狀態,正常的秩序將無法保障,就不能正常運轉。

  • 12 # 南山子曰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段話是孔子在課堂上,談到安邦治國時,把自己的治國理念說與弟子們。

    孔子強調以仁德統國,以禮樂治民。這段話大意說的是,君主要以德政領導國家,讓老百姓從道德上建立認同感,而不是用威權逼迫附和;要以禮樂安序人民,讓老百姓從心裡面升起同和情,而不是靠酷刑威脅唱和。

    這種以人為本,依靠仁義道德統治,會讓人民從內心養成羞恥感,有禮義廉恥作判斷,產生道德自律與自覺。

    孔子代表的儒家主張以德治國,以禮齊民,實行以人為本的仁政統治。

    孟子說:仁者無敵!

  • 13 # 知周萬物道濟天下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出自《論語》為政篇。這句話的是告訴我們做為管理者,該如何管理。

    1、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任何的組織都有自己的規矩,這就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也就是領導者,用政令來管理他的團隊,用刑法來約束,大家能免於不受懲罰,但是不能升起廉恥的心。

    政令刑法,這是最基礎的管理手段,這個手段是必需的。只是結果還不太圓滿,大家都是口服心不服。心服的最好的方式,升起大家倫理道德之心。

    如果用文武來描述管理的道理,武就是政令、刑法,文就是倫理、道德。

    因此在設計和管理團隊時,二則要相互共存。

    2、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從政令、刑法管理的基礎上,上升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道德引導大家,用禮法來教化,使整個團隊升起廉恥、道德的心。

    現在的組織最多的是:賞、罰、刑、政等管理手段。你如果說把倫理道德引進,大家會接受不了。但做為一個有擔當、有使命的領導者來說。我們要擔起這個重擔,把古聖先賢的智慧給用出來,和教化大家。

    只所以大家不接受,是我們受到這方面教育太少,這方面教育太少,不代表不可行。是我們忽略了它的價值,所以認識和了解的人少,自然認同的人也就少了。

    如何實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呢!(錢包、糧倉、物質)

    3、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要想真正地把: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給落實需要我們領導層,從另一個面著手。即提高所有成員的倉廩(錢包)物質上的豐裕。

    你不能只是天天喊啊、管啊、罰啊,實際上的改善努力又不做。大家吃不飽、待遇不公。是沒有人願意聽你講的。把大家的待遇提高,你再講什麼其它的仁義道德,這樣才會有結果,你的教化才有結果。

    家中有糧不慌,知禮節啊。衣食足大家就有了,知榮辱的思想。

    4、教學為先。

    解決了物質、糧倉、錢包的問題之後,那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教化,就要同步接上了,怎麼接上。

    教學為先,最高層的領導是管教育的。教學那方面呢,只有二方面:專業技能、倫理道德。

    一個團隊的發展,離不開專業技能的提高,沒有專業能力,組織、團隊、公司怎麼能出的了滿意的服務、結果、產品呢。教學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大公司常說的:研發經費。就是在提高整個組織的專業能力的道理。

    有了專業能力,領導者的教化的另一個重要科目即:倫理、道德。

    如果說政令、刑法是約束一個人的身,那麼倫理、道德即調整我們這顆心,達到有恥且格。

    有恥且格有什麼好處?找回我們的處事價值觀!

    太多的名、太多的利、太多欲望,拼命學啊、拼命競爭。為了物質上的目標,有時我們迷失了自己。有時嚴重一點,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所有的物質上努力再加上一些道德調整,那我們是不是更加完美一些,得到我們要的結果同時心安理得。

    我們生而為人,身與心要雙修、雙得。只想到外在的物質,是不是格局太小了點。把心也加上,是不是更加完美一些。

    普世的價值不是要我們更好、更強、更高、更大嗎?

    身心的雙修,不是更加符合我們圓滿的追求。

    外在身的教化,從物質、糧倉、錢包、專業能力方面入手。

    而心的教化,做為一個領導者。一定要領導大家從心的德性入手。

    只有這樣才稱的上一個完美的領導,實現: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讓我們的組織、團隊、公司更加優秀走向卓越,實現基業長青的目標,造福人民百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蘭特是否是2007年選秀球員裡最強代表,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