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元氏閒人

    《道德經》,2000多年來,它被譽為中華文化思想的一座主峰。有人說看其他的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麼讀《道德經》就是直接走上珠穆瑪拉峰,登上高山之巔,往上看可以觀看宇宙的各種變化,往下看可以看世間沉浮。它說天地法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它說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它說處世之道: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大至天地,小至塵泥,到修身、養生、處世、治國,永珍森羅,盡收眼底。

  • 2 # Blue薔薇

    《道德經》的精髓:有物混成,道德經以道的存在而做出道的規律的存在,順應道的規律。老子以生死,陰陽,盛衰,強弱,剛柔——等來解釋和認識道的平衡。故而道法自然,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本無名,字之曰道。道是客觀存在的規律,不因人而改變。

  • 3 # 京博國學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他的思想核心——樸素的辯證法,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他在《道德經》第三章裡,提出了他的“無為”思想。

    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慾”,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老子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

    老子哲學的核心是無為,但無為思想的核心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告訴我們要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

    老子非常推崇“水”的智慧,正是因為水是按照客官規律去活動的,《道德經》中說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的“不爭”其實也就是一種自在無為的思想。

    所以說老子認為水是最接近“道”的。

    “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老子認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萬物都由道而生,同時道也是存在於萬物之中的普遍法則。兩個互相矛盾的對立面以及對立面的相互轉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領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順應自然。

    《道德經》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樣的思想其實是在“無為”之中蘊含了“有為”的思想,順應大勢,順應道,才能找到有為之道。

    老子的思想核心“道”是精闢的辯證法哲學。

    《老子》五十八章中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是這個意思,事物的發展是矛盾對立的,禍福相依,在一定條件下禍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老子在這句話裡闡述了“禍”與“福”的辯證關係,是華人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哲學思想。

    所謂:“居安思危”、“苦盡甘來”、“否極泰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晴帶蓑衣飽帶乾糧”等等,這些常掛在華人嘴邊的話語裡,都蘊涵了這種哲學思想,時時提醒我們:

    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頹廢,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你以為的福就給你帶來了災禍,而你認為的災禍卻給你帶來了意外之喜。

  • 4 # 漢上途夫

    個人比較喜歡這一句: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這實際上是老子道德經中無為而無不為的精髓所在。

    世界是混沌的,又是清靜的;

    人世是安分的,也是生髮的。

    萬事萬物無不處在模糊和清晰之中;生命也無不在安靜和生動中勃發和繁衍。

    誰能在濁以靜中,清靜無為?

    誰又能在安以動中,生髮為之?

  • 5 # 道藝學堂

    曠野

    寂寥無人

    蒼松翠竹輕吟淺唱

    紫氣東來

    徐徐微風中

    有白髮老人騎著青牛

    踽踽獨行

    那一天

    老子在函谷關

    應關令尹喜之請求

    寫下五千言之作

    一道亮光照亮天地

    百鳥爭鳴

    山河大地震動

    大道永恆

    不增不減

    虛極靜篤即可見道

    頭頭是道

    遍一切處

    眾生之根

    歸根曰靜

    靜曰復命

    反樸歸根

    無為

    無極

    清淨

  • 6 # 楊雨奇道學研修

    學《道德經》下可齊家,上可治國平天下!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對立而又和諧統一,陰中有陽陽中也有陰。好中有壞壞中也有好!

    而不是西方的“二元對立”,“二元對立”告訴我們不是好就是壞;不是真就是假。它倆是對立水火不容的,所以很多在西方國家待久了的華人,回國以後總碰壁,最後發現是西方“二元對立”思想惹的禍!

    《道德經》裡的陰陽是和諧統一的,它們並不矛盾,所以學懂了《道德經》,捋順了思想,我們的人生也就不再矛盾!

  • 7 # 晨鐘點燈

    您問的問題非常好! 我個人認為道德經的精髓就是“道”,講述的就是自然規律!明“道”,行“道”,就是德! 這部流傳千古的經典博大精深,第一章就把整部道德經的核心思想表露無疑!按照這部經典生活,工作,學習,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留下來太多經典著作,印證了道德經的真實不虛! 朝聞道,夕死可矣! 明“道”,行“道”,悟“道”,得“道”,人生不留遺憾!

  • 8 # 物流黃

    道德經就是我們華人哲學。它包含我們古代華人智慧,教我們怎麼看待世界,怎樣對待自己內心,指待我們怎樣處世。

  • 9 # Eleazarchen

    老子《道德經》的精髓“天 人 合 一 ”的 思 想 念、“道 法 自 然”的 處 事 原 則、“無 為 而 治”的 行 為 方 式,是 其 思 想 精 髓。

    評價:這部作品論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念是天與人在自然界諸多矛盾中的一對矛盾。“天”是上天賜與的自然環境;“人”是這個自然環境中受用主體;“合一”是說“天人”的矛盾體互為依存,始終守恆於自然界中,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念。"天″是老子說的“道”,“道”是“天”。天人合一是道德合一,而“合一”的理念是“順其自然。

    天與人之合的自然界互為依存著矛盾體的生存法則,是人們之間存在著即有德性的掌控,必須讓人們與自然界之間有德性的處事原則,尊重客觀自然界環境的理念。這樣的想法在當時的古代也是要求人們懂得大自然是上天賜予的寶藏,珍惜和愛護順應其自然界規律,這樣的做法是讓自然界保護人們的生存,不會有大自然懲罰人們。

    人們的身體健康是與自然界分不開的,人們的德性要心術正,不能有私心存在,這樣的與自然界依賴著使人們的身體,心裡,三觀方為能生存在大自然中。所以老子是人們衣食父母的家長,認為自然界中賜給的天然食物,花鳥,動物與人們之間形成的鏈條不能斷裂,互相依靠;互相維護;互相生存,這樣的秩序是關係到國家長長久久的永不失色。

    做任何事情不要超過各種法則,宇宙萬物的生存都有其規律可循,有著取之不竭 用之不盡的自然財富,也要明白“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這個道理,告訴了人們不要急功盡利做事情;不去宣揚自己不好的形為;不要貪得無厭的破壞大自然做自己想要的;要謙卑低調為人;不做自然界的敵人,這樣也是現代人的高科發展的一切,都是來自然界的方方面面的給予人們的思維創舉,現代人的一切生活離不開自然界,所以告誡了人們與自然界互存。

    人們要順從客觀規律出發的道理,不要主觀規律判斷事物,要以自然規律的方法去決定做任何事情,讓事情自然形成往對的方向發展,而不是等待著不去做任何輔助工作,同時說明讓人們愛護大自然如同愛護家人那樣的處事原則;也同時是愛護家人那樣去愛護我們的國家,使得自然界-國家-民眾有著互為生存的法則,形成正方向的模式,讓人們做自然界之主人維護好大自然賜予的一切。

  • 10 # 乾衍334

    自律,與自然相諧。用現代話說:管好自已不影響他人。

    人若能水乳相融於自然和社會,同類相親,哪還有當今世界如此亂象?如今,人類自許的燦爛文明僅是物質的,其餘一無是處。看!披著文明華服的海盜屠夫劊子手在新冠病毒的激發下復活了!

  • 11 # 雨謙國學

    精髓:闡述何為“道”

    道可道,非,常道!

    大道至簡,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12 # 阿堯說事

    道德經一部修身治國,論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由道返人的神書,治國篇因為不是政府官員所以沒有切身體會,修身篇講守柔、守弱、似水、慈、儉、不敢為天下先、致虛極、守靜篤,人要學習大地的德行:厚德載物,大地是道的表現方式,天是自然、是道,個人認為跟易經的乾坤兩卦很相似。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道執行,萬物自強不息,地德執行,包容萬物,厚德載物。人效法大地,大地效法天道,天道效法自然。

  • 13 # 漢唐之音

    讀了呂洞賓的一首詩,人生豁然開朗

    仙人呂洞賓,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姓呂名巖,出生於唐代,傳說他四十六歲時去長安應考,在酒肆中遇見了仙人漢鍾離。經過了南柯一夢,呂岩看破了人生,後隨鍾離權去終南山學道,終於得道成仙,成了著名的八仙之一。

    傳說呂洞賓為人瀟灑飄逸,寫出來的詩也是文采飛揚,清麗絕塵。在他流傳下來的詩集裡面,除了一些丹道修煉的詩之外,還有許多寫景和說理的詩篇。他的許多詩篇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有的還非常具有哲理性。即使在當今社會,一些詩篇也能對我們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便是仙人呂洞賓寫給我們芸芸眾生的一首詩。這首詩選自於《呂祖全書》,詩的名字叫做《訓人》。

    你沒有看錯,就是訓人。身為仙人的他,逍遙世外,遊戲人間,對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又是如何訓示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訓人

    何事勞勞死不休,為名為利在心頭。

    要知造化皆前定,莫逞機心啟後憂。

    大地有緣能自遇,憑天付與莫他求。

    廣行方便存陰德,何事區區作馬牛。

    整首詩只有四句話分別闡述這幾句話的含義。

    我們這些凡人整天把金錢,地位等等放在心上,為了這些累死累活操勞一生,甚至到死都不肯休息。殊不知,人生中的貧富貴賤,生老病死,得失成敗,這些往往並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而是由天地因果自然造化所決定。換句話說,一切得失都是有定數的。他告訴我們,不要為了得到名和利,苦苦鑽營,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假如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名和利,恐怕會給自己留下日後的憂患。與你有緣的事和物,你會自然而然的遇到,就像是上天賜給你的一樣,不需要向誰去祈求。換句話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要去求,求也沒用。修心修德修行可以改變命運,我們做人只需要廣行方便,樂於助人,多做善事,積功累德。福報自然而然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哪裡需要把地位和財富整天放在心上,一輩子為了這些做牛做馬呢?

  • 14 # 古風時光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相信很多人學習《道德經》,看到最多且脫口而出的便是第一章的內容,但實際上,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透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所以能夠寫出《道德經》這本奇書,也離不開知識閱歷的積累,所以才能從大千世界中超脫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到人與自然,萬物與宇宙的關係。因此,《道德經》可以說是老子智慧的整合之作,很有學習和研究價值。

  • 15 # 解憂茶舍

    我自己也是《道德經》的忠實愛好者,《道德經》能在中國乃至世界流傳上千年之久,其中所蘊含的智慧真可謂博大精深,也可以稱之為東方哲學的基礎。

    個人認為,《道德經》的精髓主要有兩點:

    第一點、自然

    所謂自然,是指遵循宇宙大道固有的執行規律,不去人為地多施加外力去幹涉,去破壞,就像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一句話:治大國若烹小鮮。

    我們在烹飪小鮮的時候,由於其比較小,架不住來回折騰,所以不適宜來回翻動,治理國家亦是如此,不要過多地去制定各種律法,讓百姓可以過上自由安樂的生活。

    這一點在如今也是一種大智慧,比如現在在全世界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究其根本的原因,其實就是人類對大自然進行了過度的破壞,打破了自然界的微生物平衡,把本來不應該在人身上傳播的病毒帶到了人類的身上,讓全世界數十萬的民眾因此而失去了生命,給國家經濟造成了重創。

    人類雖然早已統治了地球,但在面對一個小小的病毒時卻表現得如此束手無策,這就是不遵循天道自然的結果,人為地進行過多的干預,從而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破壞,這不得不說是人類自己惹出來的禍,而這種禍,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在《道德經》中早就有過警示,不得不說是一種今天的人類所遠不能及的大智慧。

    第二點、無為

    這裡的無為,並非讓我們無所作為,而是順應天道,對天地萬物都心存敬畏,不要輕易去打破天地間固有的一些秩序,是一種崇尚自然的理念。

    無為的智慧,不但在中國歷史上被某些朝代推崇,拿來作為治國的基本方略,而在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仍然十分有現實意義。

    《道德經》中句話叫: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對人和芻狗(古代祭祀時用的一種草編的小狗)一視同仁,沒有區別,就像太陽把光照向人間時,不會因為你是個好人或者是個壞人而加以區別。

    今天的許多人都有了很多的喜惡和區別心,對自己喜歡的人,就覺得他什麼都好,不喜歡的人,他說什麼,做什麼都是錯的,這其實就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偏離了《道德經》中的智慧,而這樣做的結果,最後往往是無法做出正確理智的判斷,導致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還有人會因此損失一些利益。

    《道德經》作為一部兩千多年前的著作,之所以能在今天仍然被全世界推崇,其中蘊含的大智慧,今天的許多人也許難窺其一二,強烈建議每個人都認真去讀一讀,相信讀過之後,大家一定會有收穫!

  • 16 # 今古雜壇

    貫穿老子思想的一個核心觀念就是無為,理解了無為概念的含義,就能夠理解老子經文中的許多言論。

    老子所講的無為,不是不作為,更不是順應萬物自然之事而不加干預,而是功而不居。用經文的原話講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老子將它概括為玄德。

    老子認為,只有道具有無為的品德,它是萬物之母,但卻不為萬物之主。生養萬物卻以虛無的形式甘居萬物之下,以至於人們不知有道。所以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

    水滋養萬物,萬物生長都離不開水,水於萬物功莫大焉,但水卻不因功居上,反而總是流向最低最窪處,所以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所以老子講水之德幾於道。

    有了道無為、水無為的知識,就為老子政治無為的主張提供了先驗依據。無為是天地萬物最根本的原理,實行無為政治就是順應自然最根本的原理與法則。這樣,一部旨在闡釋老子政治學說的書,同時也是成為闡釋天地萬物最根本法則的書。所以書名“道德經”,意即闡釋自然與社會的最根本法則。

    老子《道德經》一書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道無為,萬物治。

    德無為,天下治。

    可以視作老子思想?的精髓。

    拓展:

    老子生活在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曾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官員。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17 # 萬物聚態

    出世可修身養性,入世可治國安邦;雖固有其人本定義之侷限,卻無妨其包羅永珍之根本。若以私心而瞥之,則易因一葉而障目;若以豁達而觀之,則可因概全而相助。世人多以哲行治宗之理而觀之,但其簡樸物理之始觀與歐洲科學之啟蒙遙相呼應,更與當今物理前沿之宇宙觀不蒙而合,乃實屬之不易,筆者因感觸而研讀之源莫過於此。

    筆者私下認為《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老子哲學思想中最閃亮的光芒。

    其實老子想表達的“道”、“名”是他自己也不明白的東西,但他卻放到了第一章,凡有心之人應為此而動容。就像現在的我們,在物質本源之迷地驅使之下,不斷進行微觀粒子的碰撞;在宇宙本源之迷地驅使之下,不斷進行物理理論的更新。所以有大量的西方學者把《道德經》及老子本人視為人類物理啟蒙的東方之極。

    如果非要用唯物或唯心哲學來進行判斷,筆者認為在老子的樸素辯證思想裡面唯物或唯心是統一。

    “道”是唯物的,因為它不以人心而變,所以“非常道”。當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闡明瞭對“道”定義之一時,筆者無不感嘆,此處的“道”竟與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所預言的宇宙起源奇點如出一轍。

    奇點大爆炸

    而“可道”又是唯心的,“可道”是“可言”的意思,也就是可以說出來。雖然老子當時並不知道該怎樣去精準描述他心中那個“道”,但他相信它是一定可以被描述出來,所以才有“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隨著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靠數學公式描述出“奇點”的概念,老子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預言已經被表述出來。

    愛因斯坦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有一解釋是“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筆者認為這隻能作為一種字面解釋之一。在筆者看來實際上老子在向我們展現了一種科學研究的態度,即當你在觀察一種現象時,一定要“無慾”,也就是要有客觀公正的態度;當你想對觀察到的現象下結論時,一定要“有欲”,也就是要有有的放矢的精神(不要為了下結論而下結論,要有確切論證過程,比如數學推導、實驗驗證、觀察驗證等)。

    當然有人或許會說:“你是不是想多了,比老子本人還想得多。”但是如果你仔細一想,這或許就是老子的目的。就算老子沒有這個目的,但是筆者透過他的這段話就是想到了這麼多,這難道不是“哲學”的意義。

    根據筆者理解,由於受老子所處社會環境和科學環境的限制,正常的管理者對《道德經》的某些章節所描述的內容應當諱莫如深,不宜大肆宣傳。這也許是“道家”不宜像“儒家”那樣大規模推廣的原因,但是管理者自己卻更應該細加研讀。

    筆者認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筆者猜想,可能有後來之人看到了,《論語·衛靈公》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中的“無為而治”竟把它用來作為對“為無為,則無不治。”的解釋。然後再根據“道教”把《道德經》作為進行“出世修行”的經典,從而產生了筆者認為的千古曲解,即“無為而治”就是管理者不用管理,被管理者自然會得道管理的觀點。這觀點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就是,導致一部分人認為老子及其所作著《道德經》就是在宣揚一種管理者應該“無所作為,消極避世”的態度,從而對老子的哲學思想進行否定。

    當然以上只是老子的哲學思想被否定的一個方面。讓我們先來看看對《道德經》第三章的直接解釋,即“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因為老子在寫這段話的時候是完全站在了當時統治階段的立場,所以從消極的角度看,就是要求管理者採取愚民政策,讓被管理者的思想變簡單,才能實現管理者對被管理者的長期管理。這便是老子的哲學思想被否定的一個方面。

    但是從積極的角度看,卻是要求管理者要去主動管理,讓被管理者安居樂業,才能實現管理者對被管理者長期的管理。

    其實不管從以上那個角度去看,都與前面所提到“無為而治”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如果在管理學上非要用“無為而治”四個字,那麼這裡的“無為”只能被理解成讓被管理者“無為”,無什麼行為呢?無違反管理者意志的行為。

    說到這裡其實筆者對“老子《道德經》的精髓”的觀點已經躍然紙上。接下筆者想從文學愛好者的角度對“你是如何評價這部作品的?”這個標題進行闡述。

    筆者認為在文學愛好者的眼中,“作品”和“著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作品”是文藝性的,“著作”是學術性的,從這個角度出發,老子的《道德經》從文體上可以看成詩、辭、散文,而且含有科幻、玄幻的成分;從修飾上主要運用了對偶、排比、比喻、設問、反問、聯珠。

    本文僅為筆者片面之觀點,意在拋磚引玉,交流探討。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感謝閱讀。

  • 18 # 有德司契

    我認為老子《道德經》的精髓就是前無古人得指出了“道”,就是天地萬物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總根源、總規律與總規則。

    正因此,才有了這“天道有常,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及“人有道則立,國有道則興”的哲理。

    總之,老子《道德經》就是一本主張以“道”為核心為宇宙觀為模式立世處世及治世的寶典。

    更毋庸置疑的是,老子學說定能與天地同德及與日月同輝地造福全人類乃至世界萬物!

  • 19 # 江山js

    道德經的精髓一是清靜無為,二是辦事要遵循自然規律,三是要辨證看問題、看亊物。這是一部充滿智慧和哲理的偉大著作,為華人千年崇拜,外華人也極為推崇,發行量居世界第二位。

  • 20 # 青鶴鳴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以無為求有為……。是以退為進的生存法則,以弱勝強的哲學思想來分析事情的客觀規律。與莊子的以無為求無為不同……也與孔子的以有為求有為不同!老子思想更加具有哲學性質。比如孔子學說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進取之道,就明顯具有顯性的邏輯關係。而老子通篇文章都是哲思,相較而言……禪宗的有為求無為更具思辯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用合理方法鍛煉出腹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