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腦與花
-
2 # 萍心靜觀
一、學習《弟子規》的好處:
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不良風氣,從日常生活中的禮儀系統教起,從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他人做起。讓孩子從內心真正認識到禮儀的好處,利人利己。
二、學習《弟子規》的用處
孟子說:“得道者多助“,一個從小懂得禮儀知行之人,必定是一個有道德之人,那麼在以後的成長中,必定能得到更多的幫助,必定是成就人生大器之人。
三、學習《弟子規》的妙處
弟子規是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處事求學時,應有的禮儀規範,特講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是教育子弟敦倫盡分,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好讀物。學習《弟子規》和其他傳統經典,不僅能增強孩子的記憶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及方法,還能從小讓孩子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敦厚善良的心性等好處。這樣的孩子人見人愛、人親、人敬,將大大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
3 # 盛京楊員外
《弟子規》是中國古代兒童啟蒙讀物,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弟子規的開篇我認為是全書的精華,教育孩子要先教他怎麼做個人,再去學習學文。這一點非常適合當下的社會,不能把孩子培養成應試教育的機器,其它一概不知,導致有些家庭培養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思想太激進,一遇到挫折就輕生。
至於教孩子怎麼做人,不一定全都要按弟子規說的那樣,但也有可取之處。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業無變。出門的時候告訴父母要去哪,省的父母擔心,如果出了什麼事,父母也知道到哪去找,便於救援。至於“居有常,業無變”就可以看情況了,現在社會發展要隨勢而行,不然費力不討好。
還有很多例子就不一一列舉了,這本書不僅孩子看,最主要父母要看,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會了孩子自然模仿學會。
-
4 # 許你一生安好
你提出的問題,我想從兩個方面來回答。
一、巜弟子規》的基本內容巜弟子規》的基本內容,主要是教導人們在家裡、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規範、禮儀 。
巜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據國學學者王俊閎考證: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其中記錄了孔子的108項言行,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
全篇先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
二、學巜弟子規》所思所想如果說你要讀儒家的經典,除了《論語》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外,還有《弟子規》也是一本很好的書。如果說《論語》等是面向所有人的,那麼《弟子規》就是針對孩子的。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的核心,本自孔子的言論。它教導我們孩子需要講孝悌,要謹慎誠信,要愛周圍大眾,親近仁德賢人。倘若有富餘精力,多讀書多做學問。《弟子規》的教育觀念,我是非常贊同的,它崇尚的是儒家的思想,以“仁”為本。我認為,這個世界上聰明人不多,有作為的人更少,而我們中國當前的教育是以成績為主,恨不得大家門門優秀,個個成為大科學家。中國現在的中、高考似乎完全決定了學生一生的命運。其實不然,有訊息稱,中國自恢復高考以來,並沒有一個高考狀元成為各領域工作者中的頂尖分子,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成績不能說明一切,因為成績只能說是理論知識掌握了,而真正的研究,實驗工作等,光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等都是很重要的,而最最重要的就是情商,包括性格脾氣等等。你在工作中不能與人家良好溝通、良好合作,甚至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還能談什麼工作呢?
因此,我非常贊成以道德為基礎的教育方式。因為你做人首先得講道理,要文明要有修養,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人。在這個基礎上,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學識素養,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麼你就是一個優秀的人了。
畢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總是會有差異的,這樣導致人的成績有高低,但是,道德這方面,就拿《弟子規》來說,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時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時間,需要毅力。古時候,孩子們都學習儒家思想,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才會受人尊重與敬愛。那時,除了貧窮和不愛學習的孩子,大多數孩子們都努力學習,特別是隋朝開始了科舉制度,“學而優則仕”,有志之士就透過科舉,考取進士後就可以做官,為百姓造福。因此,歷史上自從儒家思想佔據統治地位的時期,除戰爭時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進,很繁榮。但是現在,中國都沒有一個接受中國教育的人獲得諾貝爾獎;還有人均經濟水平實在是太低了!而中國,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曆史的大國,人民的素質卻是越來越低,導致很多人去日韓和東南亞等地旅遊時,被當地人罵!
我認為,要讓中國成為真正的大國,那麼就應該從孩子們的教育抓起,而孩子們的教育,應是以道德為基礎的。《弟子規》應該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礎中來,讓未成年人懵懂之時,就開始習讀《弟子規》,踐行《弟子規》,做有素質的華人,民眾素質高,不愁國不強。
-
5 # 心語心願223921976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如果我們能做到弟子規中講的每一點,我們也就學會了怎樣做人。現如今有那麼一部分人,很無知不知禮數,甚至無教養影響到國民的素質,有的人還在樓道的窗戶縫裡扔垃圾,別人提出了許多次都不聽,還繼續這樣做,這種品行敗壞的人怎麼不應該學習弟子規呢?《弟子規》是根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許多生活規範,在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友愛兄弟姐妹,其次言語行為要小心謹慎,誠實無欺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
因為中國是禮儀之邦,所以我們要發揚和繼承祖先留下的美好傳統代代相傳下去。以弟子規衡量一個做人的標準。
我讀了“讀書法,有三道,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這段話知道了,讀書的方法有三道,即心道,眼道,口道,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三者缺一不可,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學問要專一,不能這本書才開始讀沒多久,又羨幕起其他的書。我沒有做到心道、眼道、口道,讀書沒有用心去讀,沒有去思考其中的意思,到頭來一句話也不懂。從這次以後我決定以後要認真去讀書,必要時還要做一些筆記。下課時再看一遍,做到用心去讀、去想,把它讀的更透徹。
-
6 # 中華藝術風采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開篇第一段即點名主旨:首孝悌,次謹信.“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只有孝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只有對父母親人以孝禮相待,他的名聲和社會地位才會被世人所承認和接受.古時評論一個人品德如何,首當其衝要考察的便是其為人和孝道,這與當代是大不相同的.幾乎凡是古之賢人的傳記,在其個人介紹中總會有這樣一句“性至孝”,可見“孝”是古代評點人好壞的重要依據.在古時候,即使你身份顯貴、腰纏萬貫、位居高官,假如你不孝,同樣會被世人所不齒.北宋有官員名叫李定,為謀高官厚祿瞞母喪不報,其行為實屬大逆不道,為世人所鄙夷.古人是很重“孝行”的,因此說“首孝悌”.一個人只有對父母孝順,他的內心才會有感恩,才會對社會有好的作為.所謂“謹信”即做事謹慎、誠實守信.“人以信立其本處其世”,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證明他的社會生命宣告完結,“人無信則不立”.縱觀
《弟子規》,全篇體現了兩個字即“孝”與“信”,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短短千餘言為後人留下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真有春秋筆法之遺風!教人以孝為先,以信立身,在這個以利為主的物質社會就像吹進一陣輕風給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感覺,孰不知這就是人的本性呢?!這大概也就是《弟子規》的現實意義所在吧!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出生於八十年代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弟子規》中某些封建禮教迂腐的色彩,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學到其中“孝信”的主旨,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重讀《弟子規》,重塑中華禮儀之邦、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便不言而喻.從這方面來講,《弟子規》仍不失為一本傳世經典.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孝親尊師,與人為善”,《弟子規》教人“孝信”的本意便在於此.
-
7 # 心中的日月521
初次接觸《第子規》,認為和兒時背的《三字經》一樣,不過是兒童的啟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為然。聽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講座之後,才知道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蘊卻含著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和諧的家庭有著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範、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範。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父親早年讀過幾年私塾,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所以,在我們的人生理念中,長輩就是太陽,我們是星星,永遠圍繞著太陽轉。父親老家在農村,生活非常貧困,爺爺奶奶生病時,母親把家中所有的積蓄和每月工資,全部拿出來給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債過日子。父母從沒有刻意要求我們姐弟孝順他們,而我們如今對父母都很孝順,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來說是刻骨銘心的。
早年雖然讀過《三字經》、《道德經》,但讀而不知其意,聽了幸福人生講座以後,才恍然大悟,《弟子規》是十善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來檢驗約束自己的言行,然而五戒十善比較概括,具體運用到生活中有點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惡卻不能覺察,時常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話說出口不是很柔和,“怡無色,柔無聲”沒有做到,和同事討論問題,意見不統一,語調會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八度,“言語忍,忿自泯”沒有落實,學習《弟子規》後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麼多。除了前面的兩條,自認為還算及格外,其餘每一條都有很多的不足,試想,如果時光倒退200年,當我們面對無邪而知禮的孩童,該是怎樣的汗顏。
和古人相比,我們的品行已經落後的太遠太遠了,今天能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感到非常幸運,很感恩這本書。要報恩,唯有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溫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以眾生之苦為己苦,幫助更多有緣人。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範文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住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我覺得都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我,哆嗦了幾句,我反而討厭他們。現在想想那多不應該啊!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就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母親的我就應正確引導孩子誦讀《弟子規》。讓她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母親的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 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佈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所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現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並提高自己的修養。
《弟子規》心得體會
最近,我們的鄭樂校長從海口帶回了《弟子規》,送了我一本。課餘,我通閱了。讀了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體會很深,而且從中也學到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它那淺顯易懂的文字裡卻蘊含著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更對於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著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麼?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弟子規》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範。另外,書中透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透過學習《弟子規》,我的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係,其實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閱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透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
8 # 豆爺說說
《弟子規》是清康熙年間李毓秀先生在朱熹先生原來讀本的基礎上修訂的一個訓蒙養正的讀本,當時就在全社會流傳,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後來《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成為四部重要的訓蒙讀本。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弟子規》雖然是幾百年前的一個讀物,但它是不過時的,就像人類的一些基本常識永遠不會過時一樣。任何時候,“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中孝的精神、悌的精神、謹的精神、信的精神、愛的精神、仁的精神、力行的精神永遠都不會過時。
我們的先人,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打基礎,清朝時又補入《弟子規》。這四本訓蒙讀本里面,《弟子規》是基礎的東西,更需要首先學的。它來自《論語》,但比《論語》更方便人們應用,為什麼呢?它很條理化,一百一十三件事,一千零八十個字,三百六十句,非常方便人們用。《弟子規》是生命導航,是生命安全性的導航。
《三字經》開篇講“人之初,性本善”,大前提是所有的人都是好人;孩子在讀到《百家姓》中本姓的時候,他對自己的血緣就有一種認同感,一種敬重感,就會油然生起一種感恩心態。
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
溫州孔廟每年寒暑假都舉辦“弟子規”學習班留影。
-
9 # 金道論國學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透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
10 # 我愛品尿
不完全對,要學會辯證地看問題。弟子規是代表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想化的社會觀念,怎麼可能都是真的,他的作用是引導人們向善學好,其中難免夾雜一些傳統文化的詬病,有些東西需要摒棄。永遠記住,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11 # 工程師韓
其實我沒有讀過,不好直接評價。
但是我一直認為這種書,一方面是中國古時候的智慧與經驗總結,有其科學的一面,有閃閃發光的一面,有一些理論可以直接知道如今的生活。但是也遠沒有重要到網上說的那種程度,好像是聖經般重要。
我個人認為,小學,初中,高中等教材才是指導我們價值觀形成的金科玉律。如果弟子規真的那麼好那麼重要,那早就寫到教材裡面去了。
弟子規本身沒有什麼不對,就是看到一些人拿著弟子規四處吆喝招搖撞騙,就不要再湊那熱鬧了。
-
12 # 中國書畫傳承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透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
13 # 文昌建築
很簡單,我的收穫就是明白了怎麼樣去做人、待物、處事、工作……怎樣去修身養性……凡事都要有規矩、規律、因果……
-
14 # 王侖
讀過《弟子規》後,感悟很深,一個人一定要有孝心,愛心和感恩之心,積極上進,心態平和,多做善事,用心熱愛國家,熱愛家庭,熱愛所有人。
-
15 # 齊泉社古錢幣文化
一、學習《弟子規》的好處:
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不良風氣,從日常生活中的禮儀系統教起,從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他人做起。讓孩子從內心真正認識到禮儀的好處,利人利己。
二、學習《弟子規》的用處
孟子說:“得道者多助“,一個從小懂得禮儀知行之人,必定是一個有道德之人,那麼在以後的成長中,必定能得到更多的幫助,必定是成就人生大器之人。
三、學習《弟子規》的妙處
弟子規是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處事求學時,應有的禮儀規範,特講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是教育子弟敦倫盡分,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好讀物。學習《弟子規》和其他傳統經典,不僅能增強孩子的記憶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及方法,還能從小讓孩子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敦厚善良的心性等好處。這樣的孩子人見人愛、人親、人敬,將大大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
16 # 使用者2378993360715427
學習《弟子規》心得
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使我知道了很多道
理,也讓我增長了智慧.“做人要知恩圖報、
待人待物要具有恭敬心、為人要謙虛謹
慎、找準人生目標.….”這些都是從《弟子
規》裡學到的,讓我深有感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
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弟子
規》裡開頭就是【入則孝】,僅僅只有24
個字而已。我們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這
兩句話是在教育我們,聽到父母的呼喚,
應該立即答應;父母有什麼事讓我們做,
不要拖拖拉拉、懶懶散散。並且,父母的
教誨一定要恭恭謹謹地聽;如果父母責備你
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你要虛心接受。看
到這兩句話讓我無言以對,是自己想起了
以前經常和父母頂嘴、不懂事、貪玩。不
過現在好啦!我每天都在儘量做到,我相
信自己一定能夠做到的。
回覆列表
很簡單,就是告訴孩子要有邊界,要懂規矩。大方向是這個,當然裡面還有一些古代的禮數與現代不同的地方,可以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