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民工小鄒

    春釣彎、冬釣灘……冬天時候魚兒會曬太陽……這時候沒草的地方!有太陽的地方、魚兒會取暖……

    個人觀點……

  • 2 # 九宮八位

    可以釣到的,但需注意幾點:

    1.選擇適合的釣位。早春時節溫度偏低,魚兒活性減小,此時魚兒基本都還處於深水、草叢中禦寒。所以在無草空曠的釣位垂釣,要滿足這幾點:

    (1)選擇有斜坡漸深的水域。溫度升高時,魚兒活性增加,會遊向升溫較快的淺水區覓食。

    (2)應選擇升溫較快的陽面垂釣。

    (3)若客觀條件允許,在斜坡處選2米左右水深進行垂釣較佳。

    (4)最好找避風的釣位。水面平靜,有利於觀察漂像。

    2.選擇適合的天氣。打算垂釣時,最好是選擇連續升溫中光照充足、風力較小的某一天,或者升溫後氣溫、風力平穩的某一天。這樣的天氣中魚兒活性會有所增強,也有助於精準的觀察漂像。

    3.應提前打窩續窩。早春時節魚兒活性降低,活動範圍較小,若垂釣當天打窩,窩料受低水溫影響,發窩較慢,可能還未等到發窩聚魚,就得收拾釣具折返了。所以必須提前打窩聚魚,最好是提前兩三天打上窩子,然後每天持續適量補窩,直至垂釣伊始。

    4.選用活餌進行垂釣。活餌在水底會有動的形態,能吸引到魚兒,更能提高魚兒進食的積極性。同時活餌上鉤後,在水底所散發出的高蛋白氣味,也會增加其進食的慾望。

    5.精化垂釣線組搭配。在這種天氣漸冷、水溫較低、溫差較大的客觀因素制約下,魚兒即使開口覓食,其動作還是較輕的。所以精化線組搭配,就會有助於產生清晰的漂像,有利於準確把握魚口,提高中魚率,增加魚獲。以鯽魚為例,主線控制在0.6-0.8之間,子線控制在0.2-0.4之間即可。切勿線組搭配過粗。還需特別注意的是,要調整好鉛墜重力和浮漂浮力,使二者相協調,以滿足不斷變化的魚情。

  • 3 # 品漁論釣

    早春魚兒經過寒冷的冬天,隨著天氣足見回暖,魚需要補充冬天失去的能量,到處遊動尋找食物變得頻繁,空曠無草的地方這要你找點合適,打窩充足,還是有魚上鉤的。特別適合我們使用臺釣線組垂釣,臺釣優勢在於拋竿快,餌料霧化誘魚快,齊杆雙鉤立漂線組,可經過調釣,釣底釣浮釣行程,特別適合這種光水面無障礙的地方垂釣。

    傳統釣也可以在廣水處垂釣!就是有一點打窩時窩點不好認,我們可以採用三點一線打窩法,在塘的對面尋找一個參照物,參照物,打窩器!魚竿三點一線,這樣每次找窩就比較準確了!這要塘裡有魚!到處都可以釣到魚,人有人道!魚有魚路,這要你找準魚兒必經之路打窩施釣,還是會魚獲滿滿的。

  • 4 # 無生有影

    早春空曠無草的地方是可以釣到魚的,但是還要做出詳細分析,能釣到,但不一定釣的好,要根據實際情況論斷

    正常情況下,早春的氣溫有所回升,但是溫度還是比較低的,而且加上倒春寒,氣溫變化較大,這時的魚兒還是喜歡在有草的地方停留棲息,因為那裡有安全感,食物相對於其他地方較為充足。但是抓住一點,這個時候魚兒還是以驅溫為主:

    1

    陰天,溫度較低時,魚兒喜歡在草的地方停留棲息,此時選擇草處,事半功倍,可能有出奇效果。有一句釣魚諺語,釣魚不釣草等於瞎胡跑,說的就是這個時候。

    2

    如果氣溫連日上升,溫度較高,淺水無草處水溫回升較快,魚兒紛紛游到溫暖的淺水處沐浴Sunny,此時選擇淺水無草處做釣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貨

    3

    不管什麼季節,一定不能一成不變,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分析,最終選擇合適的釣點,合適的水深,這樣抓住魚兒的生活習性,才能有更好的收貨

    最後單純從問題上回答,早春空曠無草的地方是可以垂釣的

  • 5 # 江釣人狂龍

    答題只方式,交流才是目的,傳道?授業?不敢爾。

    我的答案是能。

    本人只玩臺釣一項,而臺釣基本與水草區無緣,頂多也就是打打擦邊球(釣草邊),多數時候還是釣的亮水區,一般嘛,魚還是能釣到的。為什麼空曠無草的地方能夠釣到魚,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 草是之一,不是唯一

    “釣魚不找草,多半是白跑”這是釣魚選點的一個諺語,道理是有的,也是有根據的。水草區對魚來說,有豐富的食物,而且水草區也是一個安全之所,對於的產卵期的魚來說,水期區也是必需,因為魚卵需要附著物。但並沒有達到非草無魚的地步,釣魚人釣魚,原則上是最好找到魚喜歡停留的地方,而以上三點除了最後一項,前兩點是有別的條件可以替代的。比方說水底的亂石附近、坎下、深度適宜之處是為安全之所,一些河道的回灣、下風口是為食物聚集地。還有就是,魚並非一直是處於進食狀態,自然水域裡的魚,每天基本都是隻有不長的一段時間為自然進食高峰,其它時候可能會四處遊弋,可能是趨溫、趨氧或趨陽。

    2. 釣魚有一定的主動性

    像冬天的串鉤釣魚,是一種完全被動的釣法,也就是餌丟下去,守株待兔式的。但多數時候不是這樣的,釣魚人會採取一定的主動措施,比如打窩誘魚。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時候都是去釣原地魚,而是想方設法把魚誘到一定區域作釣。

    垂釣活動利用的是魚吃的需求,水草區有天然食物不錯,但往往不是太充足,而且那些食物相對於美味可口的魚餌,也只是一些粗茶淡飯。所以,很多時候,在密佈無草洞的水草區之外布窩,是完全可以把水草區裡的魚引誘出來的。

    3. 無草之水多得是

    有些水域壓根一點水草都沒有,水色也是呈淡黃色,這樣的水域裡是不是魚就餓死了?當然不是,它們照樣生活得好好的,而且一直在生長。這說明,魚的食物並不是只有水草,還有別的,比如浮游生物、青苔、小蝦米等。像我常期作釣的江灣子裡,就是一根草也沒有,那裡面的魚吃什麼?

    寫在最後

    早春釣魚,水草區是為一個不錯的選擇,條件及玩法適合,首選水草。但水草區並非唯一,水草也只是選點的參考因素之一,如果別的條件都不適合,甚至可能出現水草區無魚亮水區有魚的情況,這個要結合實際釣場分析。

  • 6 # 著迷大鄉村

    在農村,不農忙的時候,自己也愛去釣魚。釣魚,確實讓人非常的著迷,我有時候經常去釣魚,即使釣不到,坐在水邊都覺得非常的有意思。剛開始釣魚的時候,也不懂,跟著村裡的大點兒的孩子扛著一根竹魚竿,滿河邊走。雖然不知道怎麼釣魚,但是還是知道選擇釣點很重要。在好的釣點,才能釣到更多的魚。隨著自己釣魚釣多了,也自己摸索了一些經驗出來。如題所問,我覺得早春要空曠的地方,也可以釣到魚,而且這樣的地方還是比較好的釣點。原因如下:

    一、早春魚兒好釣,是因為魚兒經過了一個冬季後,大都比較餓。隨著溫度的升高,魚兒的活性也被大大激發,所以魚兒也會主動的向著暖和的水域遊動。在溫暖的水域,魚兒越活躍,魚兒覓食就更加的主動。一般早春的時候,沒有水草遮擋的水面接受到的Sunny多,水溫上升的快,自然魚兒就喜歡去這樣的地方。

    二、在這些沒有空曠無水草的地方,因為溫度一般上升的比較快,導致一些水裡的浮游生物、水裡的蟲子都喜歡去這樣的水域。那麼魚兒到了這樣的地方,吃食就更多了。所以說,早春釣魚選擇一些空曠水面,反而是好事。

    那麼一般怎麼選擇比較好呢?

    早春出門釣魚,選擇釣點一般有這樣的說法“春釣淺灘,夏釣潭”。意思就是說,我們在春天的時候釣魚,一般要選擇一些水不深的地方。一般深度在30-40釐米左右,這樣的水面水溫上升快,魚兒一般都會去這樣的地方。因為早春溫度低,我們出門釣魚不用早,一般在9-10點到水邊開始打窩,魚口好的時候在溫度比較高的時候,那會兒,水面的溫度才上升起來。

    早春釣魚的時候,我們一般選擇的餌料是腥香為主。這個時候的魚兒,胃口大開,對腥香型餌料很喜歡。如果是野塘釣魚,可以用蚯蚓、紅蟲,會更好。

  • 7 # 胡人913

    釣友你好,很高興交流這個問題!春節萬物復甦,是垂釣的好季節,而春季最好釣的是初春和春末。“春釣草,夏釣涼。”這個我們經常聽一些釣友在說的話,同時就我個人經驗來說,我覺得早春釣空曠無草的地方能是應該能釣到魚,只是效果應該不會好。因此,就早春釣鯽魚個人有以下幾個建議;

    一、釣淺灘。初春,鯽魚喜歡到淺灘活動原因有:

    1.淺灘水溫適宜。

    2.淺灘天然食物充足。

    3.淺灘適合產卵。

    二、釣草洞。魚類一般來說都比較喜歡有雜草的地方,原因有:

    1.食物充足。初春淺水氣溫相對來說比深水升的快也高,所以浮游生物會大量集結在淺水地區,這就為鯽魚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餌料。

    2.有安全感。因為水淺,有雜草有利於躲藏;同時水溫還不算高的時候,它們也可以在雜草下乘涼,所有魚比較喜歡待在有雜草的地方。

    3.便於產卵。鯽魚都喜歡把卵產在一些樹枝、雜草上,有豐富的水草就便於它們產卵。

    三、釣晴天。天氣晴朗,氣溫相對穩定,但是中午的時候氣溫高,不適宜做釣,最好是釣早晚。早晚氣溫適宜,並且氣壓不高,魚活性好。

    四、釣冷天。春季的冬天也不會太冷,我們這裡春節最低溫也就是1—2度,這個時候的水溫、氣壓都比較適合魚覓食,所以魚活性好。並且因為一天氣溫都不會怎麼變化,所以一天到晚都會有口,就我個人來說我還是比較喜歡冷天做釣。

    四、用活餌。經過一個冬天的冬眠,消耗了鯽魚大量的體力,所以它們急需補充大量的蛋白質。

    1.活餌中富含大家蛋白質,如蚯蚓、小蝦。

    2.活餌會動,更能刺激魚覓食的積極性。

    3.蚯蚓、小蝦是它們平時就能吃到的,所以警惕性不高、適口性好。

  • 8 # 釣魚人老高

    “釣魚不釣草,等於瞎胡跑”於釣魚而言,水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並非沒有水草,就釣不到魚,滿足一定的條件,依然可以垂釣,甚至連竿。回答釣友的問題,早春在空曠無草的水域,想要釣到魚,又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

    1、早春魚的習性特徵

    2、早春空曠無草的水域,魚群在哪來

    3、早春無水草的水域,釣魚幾個要注意的要點

    早春魚的習性特徵

    早春素有倒春寒的說法,意思是早春氣溫波動大,可能有幾天氣溫連續高溫;可能突然降溫,氣溫與冬末無異。魚在淺灘與深水區在來回穿梭,不過魚屬於變溫動物,調節體溫的過程中不適感強烈,所以魚的活性受到抑制。

    空曠無水草的水域,哪些情況下依然可以釣魚

    上文介紹了早春水溫大致變化規律,及魚的習性特徵,所以對於有些情況下,空曠無水草的水域,依然會有魚群的聚集,也可作為釣點垂釣。

    1、水底有障礙物的水域:因為水底有障礙物,比如破石、碎磚、倒底的樹枝等,魚群在這樣的水底環境下,容易躲藏,又有食物的堆積,因此像鯽魚、鯉魚等魚,非常容易在這裡聚集。

    2、緩坡、土坎處:與平坦的水底不同,有緩坡的水域,由淺至深,中間常用土坎的存在。魚群喜歡沿著緩坡、土坎上下游動,特別是早春水溫不穩定的時候,比如水溫提升上,魚上浮;水溫下降時,魚又沿著緩坡潛入深水區。所以在有緩坡、土坎、二道坎存在的水域,也常用魚群聚集,也是不錯的釣點。

    3、鏵尖處:鏵尖是河道、湖泊凸出的地方,在水底向水的中央延伸。所以不管魚從哪個方向來回遊動,鏵尖處是魚群的必經之路。再者在鏵尖左側或右側因流水的衝擊,常有浮游生物、植物碎屑等食物的堆積,能吸引不少魚聚集,所以鏵尖位置常是釣友爭奪的釣點。

    4、洄水灣:通常洄水灣的水流速度緩和,也容易有食物的聚集,常是魚群的棲息位置。所以這樣的水域也是釣魚的好釣點。

    5、其他經典位置,像大橋兩側、水閘前後、河流的交叉口、入水口及河道深淺交界處,都是魚群容易聚集的水域,在這些位置垂釣,有個好魚情是機率頗大。

    早春無水草的水域,釣魚幾個要注意的要點

    前文提到,早春水溫波動,不穩定,魚群在深水區、淺水區上下浮動,因此在無水草的水域,垂釣有幾個地方值得注意。

    首先水溫連續幾日低溫或容易波動。水溫較低時,魚有趨溫的特點,多向深水區,特別是前文提到到的水底環境複雜的釣點,此時多在深水區垂釣。

    其次水溫較高,且連續多日溫度、不波動時。此時的魚群多聚集在淺水區,特別是上文所述的水底要障礙物、緩坡的淺灘。

    最後重視窩料的使用。早春無水草的水域,大部分水體偏瘦,浮游生物少。所以在這樣的水體環境下,注意窩料的使用。窩料的氣味凸顯,分子在水體快速傳播、快速,容易將附近水域的魚吸引過來,魚群密度大了,垂釣自然不難。

    寫在後面

    不難看出,早春在無水草的水域釣魚,的確有一定的難度,但熟悉魚的習性特徵,仍能找到魚棲息的其他適宜水域,所以依然能遇到好的魚情。不過釣魚是個系統工程,除去找到魚棲息的位置,浮漂調釣、窩料使用、餌料選擇等都需要相應調整,這樣遇到好魚情的機率更大一些,獲得豐富漁獲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 9 # 漁趣

    雖然早春的時候我們應該去釣有草的位置,因為早春開口的魚不多,鯽魚是早春主釣的魚種,這時候鯽魚需要找產卵的溫床,而淺水處的水草區域就非常的適合,這裡水溫升溫快,適合孵化鯽魚卵,另外鯽魚卵也可以有效的附著在水草上。

    但沒有水草的水域還是非常多,而這些水域我們應該怎麼釣呢?

    沒有水草,我們可以找淺水位置沒有水草,我們可以找有倒樹的位置沒有水草,我們可以找有亂石的位置

    以上這三個區域也比較適合早春釣鯽魚,淺水的位置,水溫高食物相對較多,有倒樹的位置比較適合鯽魚產卵,沒有水草只能把卵產在倒樹上了,而有亂石的位置比較適合鯽魚躲藏。

    沒有水草,我們可以找淺水位置

    淺水的位置是早春升溫最快的位置,嚴寒的冬季已過,鯽魚在早春的季節活性增加,這時候喜歡游到淺水的位置取暖和覓食,所以在淺水的位置是釣鯽魚最佳的位置。

    不過也應該根據當天作釣的溫度決定,如果溫度太低,那麼我們還是要釣稍微深一點的位置,如果溫度比較高,那麼淺水的位置絕對不會讓你失望的。

    沒有水草,我們可以找有倒樹的位置

    沒有水草的區域,鯽魚還是需要產卵的,這時候要產卵它們還是需要找有附著卵的溫床,這時候倒樹就是不二的選擇了。

    倒樹和水草一樣比較適合鯽魚產卵,倒樹的枝杈可以有效的讓鯽魚把卵附著在上面,透過這種附著可以有效的提升鯽魚卵的孵化率。

    所以我們選擇在倒樹的位置可以有效的增加魚獲,很多釣魚人說魚產卵的時候不吃鉤,這完全是在瞎說,我作釣鯽魚二十多年,常年野釣鯽魚產卵不吃餌是很少的一部分,鯉魚產卵的時候反而不喜歡吃餌。

    沒有水草,我們找有亂石的位置

    鯽魚在春季需要覓食產卵同時也需要有躲避敵害,需要有躲藏的安全區域,而亂石這種區域就非常適合鯽魚的躲藏,沒有水草的區域反而亂石處更加的受鯽魚的喜歡。

    亂石處有躲藏的空間同時有石頭的位置水溫也相對高一點,因為石頭可以吸收熱量,這種位置相對其它位置,水溫比較適合,僅次於淺水位置。

    寫在最後:作為釣魚愛好者,我們應吸取教訓,改變思路。我們應做到為漁而魚,適當的放流為我們下一次出釣,能有更好的收穫!當然,如果我們能在垂釣時收拾好自己釣魚時產生的垃圾並帶走那是最好不過了!在這裡我作為釣魚人倡議廣大釣友應做到愛護水邊環境!謝謝!

  • 10 # 釣魚倌

    釣魚不必循規蹈矩,更不用默守陳規,應因地制宜,隨機應變。

    早春釣魚,釣場的水域無草並無大礙,釣魚諺語稱“春釣灘”,只要找到三處淺灘,連連上魚便不是問題。

    一、入水口處的淺灘

    入水口處的淺灘受光照的影響水溫較高,不但氧氣充足,而且被流水帶入淺灘的各類食物豐富,此處既有新鮮的水和氧氣補充,又有豐富的餌料可以攝取,熬過一個寒冬的魚兒則成群結隊地前往入水口的淺灘處聚集取暖和覓食,釣者只要在此處下鉤,若餌料對路,真的是釣魚釣到手軟。

    二、深淺水結合處的淺灘

    早春,淺水處的水溫受光照的影響升溫最快。但是,平坦的淺灘並不受魚兒的歡迎,反倒是和深水相連的淺灘處最受魚兒的青睞。因為這種地方魚兒可隨意地在深、淺水處交替活動,趨溫和覓食時遊向淺灘,遇到驚擾和危險時會立即從淺水處遊向深水區躲避。

    因此,釣者只要輕手輕腳地在深淺水結合處的淺灘打窩作釣,往往都是魚獲連連。

    三、水底有腐殖質且有一定水深的淺灘

    水底有大片腐殖質的淺水區域,不但水溫要高於其他區域,而且在食物缺乏的早春,還能為魚兒提供可以充飢的食物,每當風和日麗時,深水的魚兒便結群至此覓食。釣者若在這種地方打窩下鉤,怎能不豐收。

    在水底有大片腐殖質的淺灘作釣,水深不易淺於80公分。魚兒膽小警惕,水太淺則不易藏身,魚兒很少前往。

    早春釣魚最好是選擇有水草的釣點,如果釣點空曠無草,上述的三個淺灘絕對是最佳釣點中的黃金釣點,釣友們絕不可疏忽輕視。

  • 11 # 老五釣魚筆記

    能不能釣到魚魚取決於魚的密度,有魚自然是能釣到,魚的密度大肯定好釣,比如說黑坑把它都是空白水域,根本是沒有草的,有草容易掛鉤影響釣魚的舒適性。

    野釣還是選擇靠障礙物的地方,選擇水草倒樹橋墩附近。野生魚的習慣是躲藏找尋食物,有食物的地方躲避天敵的水域是野生魚的藏身之地。

    早春的天氣還比較冷,釣的水域儘量選擇深水垂釣,即便是空白水域水位相對深就可以釣。因為水深水的溫度高適合魚的生存條件。

  • 12 # 漁意

    春季我們還是以釣草為主,但是我們在做釣環境確實沒有水草的地方也是可以釣到魚的。但是我們要注意水深的選擇。

    水深的選擇我們要根據溫度的變化來決定不能隨意的選擇釣位,不然最後的收穫肯定不會有多好。畢竟春天的鯽魚對溫度更敏感,溫度高會出來找食物和產卵,溫度低則游回深水避寒。

    但是溫度高還是選擇有水草的釣位最好,魚產卵需要水草的搭載。沒水草的地方我們也要選擇淺水區域釣。

    不管有水草還是沒有水草都是能釣到魚的,但是想要釣更多的魚就需要對我們的窩料,餌料,線組等等要有合理的搭配才行。

    釣魚是一整套知識,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魚貨都不會好。以上是我能幫你的地方,感謝關注。

  • 13 # 大別山小農人

    非常高興來回答您的問題。

    對於題主的問題,我認為在早春空曠無草的地方是能夠釣到魚的。暫且不說水草對魚有多重要,也不是說魚離開水草就不能生活的,而且魚情和水情在不斷改變著,說不定那個時候,水草也不適應魚類的生存了,甚至是威脅魚的生存,也是有可能的。至於詳細的原因,下面就這個問題來陳述一下我的觀點。

    一、水域本身無草,空曠之地釣到魚的原因

    魚適應了水情:魚是自然水域的精靈,有什麼樣的水情就會有什麼樣的魚情,作為食物鏈的中層,也是受到自然條件制約的。所以魚會不斷的進行自我的調整,來適應不同的水情環境,一旦完全適應了,開口覓食也是正常的事情。在沒有水草的地方,魚也是會照樣活得很好,我們在此作釣也是和在有水草的水域作釣一樣的。

    找到安全的環境:就是釣位選在了魚類認為是安全的環境,那麼魚就是在此生活,釣到魚是肯定的。一般這些地方集中在有其它障礙物的地方,比如:樹枝覆蓋的地方,水底不平的地方,樹枝能阻擋天敵的捕食,水底的坑窪處,深淺結合處,溝坎處,或者是有大石塊的地方,都是能藏魚的,所以就能釣到魚。

    找到食物來源的地方:魚具有趨食性特徵,所以哪裡有吃的,哪裡就會聚集魚。在空曠的水域,如果有水流的入水口,水會攜帶其它地方的食物來到這裡;而在樹底下,也是同樣會有食物的,像一些昆蟲或者野果子的掉落;最後就是下風口處了,風將陸地上的很多東西捲起來,並在下風口處聚集,形成堆積物,魚就能在此覓食。

    找到溶氧量高的地方:主要是根據魚的趨氧性來判斷的,尤其是在夏季的時候,水體的含氧量對魚來說至關重要。所以,同樣在入水口,以及下風口都是很好的聚魚場所。此地的魚因氧氣的增加,活性會大增,開口極好。

    找到溫度適合的地方:在早春時節,水溫還是比較低的,那麼在無草的空曠水域,如果在太陽的照射下,水溫開始上升,魚肯定是會到來的。此時的魚對溫度是非常敏感的,溫度高的情況下,其身體機能也會得到改善,不管是活性,還是抵抗力都會增加,覓食也就順其自然了。

    二、水域本身有草,空曠之地釣到魚的原因

    水草過密:在一些肥水水域,或者是因為汙染,洗滌衣物等原因,導致水裡的水草大量的瘋長,雖然水草能為魚帶來安全的場所以及覓食的地方,但魚在過密水草中也會感覺到不自在,生存空間被限制了,怎能翱翔淺底呢?所以如果此時有空曠的地方,魚肯定會在此聚集的。

    水草過度消耗氧氣:雖然在出太陽的時候,水草會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增加水體溶氧量,但是在陰天或者夜間,水草是要進行呼吸作用的,此時就會吸入氧氣,消耗水中氧含量。和魚類爭奪水中氧氣,魚沒有充足的氧氣,就會逃離水草區域,所以在光水區,空曠之地是能釣到魚的。

    水草處溫度過低:在早春的時候,有時候天氣還是很惡劣的,氣溫和水溫也會隨之降低,而魚又具有趨溫的特徵,所以就會紛紛離開水草覆蓋的地方,離開淺水區域,游到深水處,而水草在深水的地方是不容易生長的。所以在空曠的地方釣魚,等於就是在釣深水區,其恆溫就能吸引魚類的聚集,自然能釣到魚。

    水草處不再安全: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人類對魚的影響了,即使有上述情況的不利因素,但本來水草肯定是能為魚帶來安全的場所,隨著人類電捕魚的興起,魚類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導致水草的地方也會成為特別不安全的地方了,那些死裡逃生的魚,堅決不會再回到水草中的。

    水草處沒有食物來源:通常情況下,水草是能為魚帶來源源不斷的食物的,只要魚願意,覓食不是難事,但是隨著一些外來植物的入侵,本地的水草已經被代替了,而外來的水草可能會破壞生態平衡,一些本來存在的食物蕩然無存。而這些水草枯萎死亡後也會汙染水體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水草莫過於革命草了,就是一些人所說的水花生。所以此時就要選擇在空曠的光水之處作釣。

    最後總結

    不管是水域本身有沒有草,早春在空曠無草的地方是能釣到魚的,主要是從魚的一些固有的特性著手分析的,像其對溫度,食物,氧氣,安全性的追求,只要找到關鍵的影響因素,就能釣到魚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蘇格蘭獨立,英格蘭是否也會像俄羅斯一樣而脫離聯合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