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驛客
-
2 # 一江風
臘八節,俗稱“臘八”,節期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成於先秦,流行於漢,盛行於唐。
01 臘八節與祭祀中國先秦時期, 在十二月其實就已經有了“臘祭”,俗稱“臘月”,具體的日期不固定。“臘祭”時期,古人會祭祀先祖和天地百神以報恩祈福, 農民在這期間也會休息。
到了漢代,“臘祭”的日子被確定下來:從冬至到第三個戍日,又稱“臘日”。不過在這一天,百姓並不喝“臘八粥”,做的主要也是祭祀列祖列宗以及家神。
《唐會要》卷二十三記載:“太和七年 (833) 十二月八日季冬, 蜡祭百神。”隋唐及之後,“臘日”約定形成在了每年的臘月初八,成了全國性的節日。
02 臘八節與佛教為什麼“臘日”最終被約定形成在了每年的臘月初八?其實,這跟佛教有關。
據佛典記載, 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出家經過6年苦修, 體力不支, 在食用了牧羊女奉上的乳糜後, 恢復了體力, 最終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這一天後被確認為中國農曆的臘月初八, 臘八於是成為釋迦牟尼佛的成道紀念日。
為感念牧羊女乳糜供養的功德,天下的佛寺,在此日都要舉行法會,熬煮臘八粥,送給信徒和民眾,共同區慶祝悉達多太子的覺悟成佛,慶祝佛陀的誕生。而因“臘日”與這一紀念日的時期剛好相近,信徒眾多的隋唐百姓便逐漸把這兩個節日放在了一起。
隨著時間的推移,寺廟做臘八粥的的傳統也被廣泛傳播到民間,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慣也慢慢形成。
03 臘八節寄託著中華兒女美好的期盼“小兒小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對於廣大民眾來說,臘八節是在緊張勞作之餘,區緬懷先祖先賢,聯絡感情的節日,體現的是中華兒女對和平、幸福、溫暖和團圓的期盼。而不少文壇大家,如沈從文、冰心等人都曾經繪聲繪色地記述了他們對臘八節的思念和熱愛。
-
3 # 捻鬚翁
臘八節俗稱“臘八”顧名思義即臘月初八,
說起臘八大江南北都知道是日要吃“臘八粥”所用材料各地有所不同,相同的是都用糯米。
可能各地方言的叫法也有不同,我的家鄉是叫“糊心抓”意思是將近年關了,一年的所有煩心事都不要去想、不要去糾結了,要高高興興與家人團聚,快快樂樂的過大年才是上策。說來也怪,古人以為人的思考是要用“心”來完成的,所以凡涉及到思考都只說“用點心”“操點心”,趙本山徒弟宋小寶的名言就有“海燕哪,你長點心吧”。其實科學證明人思考是要用大腦來完成的,所以就發展到現代人說不善思考的人是“你腦子進水了吧”,“你腦袋被門夾了”,“你腦袋被驢踢了”等等不一而足。
還有一個習俗大家可能都知道,這就是臘八節大多數人是要做“臘八蒜”的,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蒜寓意“臘八算”,也就是說一年到頭了該算算賬了,不論是自己欠別人的還是別人欠自己的,都要算清楚,該要的要該還的還,講究不欠隔年帳。甚至有人說:“只有臘八這天醃製的蒜醃製好後才能是綠的”,是不是有道理,諸位有興趣的話請說來聽聽。
-
4 # 且聽楓吟
作為漢族最具有傳統色彩的節日之一——臘八節,在這天,無論地處北方和南方,人們通常是喝臘八粥,吃臘八蒜來慶祝,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別的慶祝方式,在這一天全家人坐在一起,這幅畫卷可謂是多麼幸福美好!
在古代,在臘八這個冬季天寒,農事空閒的時候,為了豐富自己食物,在新舊交替的年底增加年味,人們都會人進山打獵,用獵物作“犧牲”祭祀祖宗與天地神明,祈福禳災。古文,獵與臘為同字。因此,這種祭典就稱為“臘祭”,農曆十二月也就順呼為“臘月”。臘鼓鳴,春草生”是漢代流傳的民諺,它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在臘月敲鼓驅疫,迎接新春的隆重儀式和情景。
除了臘八粥,臘八節還有哪些習俗呢?在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就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臘八算”就是這麼回事。臘八這天要債的債主子,要到欠他錢的人家送信兒,該準備還錢。北京城有句民諺:“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後來有欠人家錢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諱,迴避這個算賬的“算”字,其實欠人家的,終究是要還的。
檢視全部內容
3臘八節的起源
臘月初八臘八粥,在十二月初八時候,在臘八節裡,中國有著食用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臘八節起源哪裡呢?在臘八節又稱臘八祭、臘日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
臘八節也被人們渲染上特殊的傳統色彩。其中在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檢視全部內容
4臘八節的介紹
臘八節的介紹
1、臘八節的介紹。臘八節,每年農曆的十二月初八,在那一天,老百姓就會吃臘八粥等傳統的食品來慶祝,這種習俗在我過已經有很久遠的歷史,人們會到比較有名的廟宇拜神,以驅邪避鬼,求家人一年的平安。
2、臘八節的歷史由來。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檢視全部內容
5臘八節的習俗
臘八節的習俗
1、陝西臘八節的習俗。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儲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有些不產或者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2、甘肅臘八節的習俗。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檢視全部內容
6臘八節吃什麼
臘八節吃什麼
1、臘八節的食物:臘八粥。臘八粥的主要原料為穀類,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成分,具有補中益氣、養脾胃、和五臟、除煩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溫脾益氣的作用,適於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對於虛寒洩利、虛煩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中醫認為薏米具有健脾、補肺、清熱、滲溼的功能,經常食用對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富含膳食纖維的薏米有預防高血脂、高血壓、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
5 # 商丘木子李
每逢農曆臘月初八那天,人們就吃用五穀雜糧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為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所以人們都叫“臘八粥。”
臘八節的歷史由來
在中國文獻中,臘日節的最早雛形可以追溯到夏代,後來一直延續到春秋戰國時代,《史記》記載,公元前326年,秦國君主在臘日搞了臘祭活動。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把這個活動改稱為“嘉平”。
到了漢代,正式改稱為“臘”。在古代,這個“臘”本身就代表著臘日節的兩個重大活動,一個是祭祀祖先,一個是祭祀各路神靈。起初這兩個臘日節重要活動還是分開進行的,到了唐宋時期以後才逐漸合二為一。
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這一習俗的來歷,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關的。因此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糝入。”臘八也就成了佛祖的成道日。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臘八這天,各寺院熬製佛粥贈予人們。
臘八這天民間百姓要喝“臘八粥”的習俗,文字記載是從宋代開始的。徐珂《清稗類鈔》即雲:“臘八粥始於宋,十二月初八日,東京諸大寺以七寶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
臘八節的民俗和講究
曾經的臘日節,有很多民俗講究。比如出遊、回家團聚,甚至也有跟臘八粥相似的食品。
臘八節最著名的民俗活動就是吃臘八粥。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原料因各地物產和飲食習慣不同而有別。
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西寧臘八節並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粥,做成麥仁飯。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臘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直到蒜變成綠色。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臘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我的家鄉河南商丘一帶每年臘八節,這天家家戶戶都會煮上一鍋好喝又暖身的臘八粥(八寶粥)。一家人圍在一起喝粥,暖暖的味道,更多是一家人歡聚的溫馨。同時院裡的棗樹用刀或斧頭,砍上幾下,摸上臘八粥,這樣明年結的果子就多了。
還有吃過臘八飯就把年夜盼之說。
臘八粥又和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和美食文化結合,稱為養生佳品。
宋朝吳自牧撰《夢粱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早已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嚐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云:“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
每年臘八節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
6 # 搜搜看了來
臘八節,俗稱“臘八”,是指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這一天。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因相傳這一天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並創立佛教的日子即農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稱為“佛成道節”。
在中國,有臘八節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
7 # 那些年那些事那個ta
祈禱豐收之吉祥——臘八(農曆十二月初八)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其實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曆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傳統的節日文化是一個民族共同創造、共同享受的民俗文化,有助於形成一個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其中所蘊涵的審美情感和趣味,它的精神影響力是巨大的。
中華民族在其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出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標誌。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節日,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法寶。
作為華夏子孫的我們,應該將傳統節日繼承下去,自豪地將中國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富有魅力的傳統習俗推向全世界!
-
8 # 悅舟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音炸),在中國遠古時期是祭禮之一,《史記·補三皇本紀》有載:“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在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音炸),在中國遠古時期是祭禮之一,因此農曆十二月叫臘月。據《禮記》記載,天子有八位大臘神,從伊耆氏開始實行臘祭。
自先上古起,蠟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蜡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道教相傳:正月初一天臘,五帝校定生人神氣時限長短;五月初五地臘,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七月初七道德臘,五帝校定生人骨體枯盛;十月初一民歲臘,五帝校定生人祿科官爵;十二初八王侯臘,五帝校定生人處所,受祿分野。五臘日,齋戒沐浴,朝真行道,自然獲福無量。
臘的本意是索求,一年十二個月,歲終聚合各種豐收物品來祭祀臘神。傳說臘祭的目的有三:
一曰祭神。臘月是年終之月,用獵獲的禽獸來舉行大祭,把祭祀祖先和祭祀天地神靈合在了一起,以祈求天地祖宗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二曰驅寒。因為臘月天氣寒冷,陰氣旺盛,人們容易得病,可以用臘祭來驅散寒邪之氣;
三曰辭舊迎新。《風俗通義》寫道:“或曰臘者,接也,新舊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這是說“臘”字有“接”的意思,在新舊交接時舉行臘祭,是向天帝神靈“報功”,讓天帝神靈和民間一起分享豐收的喜悅。
臘祭中有針對性的主要物件是祭祀最先種植穀物的嗇神和主管穀物的司嗇,以此報答他們對穀物豐收的庇護。
由於“臘祭”常在十二月舉行,故秦漢以後這個月被稱為臘月。到漢代時,“臘祭”中加入了“驅儺”的活動,以此祛除邪氣。這時“臘祭”也被固定到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為了祭祀臘神,民間往往要準備一頓別具風味的粥。
這種粥是用五穀雜糧摻入花生、栗子、紅棗、核桃仁、杏仁,用微火煮熟燉爛,再新增紅糖,做成八色香粥,稱之為“臘八粥”。粥煮成之後,先要盛上幾碗,放置於庭院天井、碾磨盤上、牛馬羊豬圈的門上,以表示同慶豐收、迎吉祥之意。
印度佛教傳人中國後,中國佛教徒認為釋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即臘月)初八,遂以“臘八”為成道節。在中國傳統社會,每逢這一天,各寺院都要誦經紀念,仿效牧女獻乳糜事,以各種香谷、果實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
關於臘八節的來歷,民間更是流傳著各種各樣的故事:
漢代始規定於臘月初八為祭祀臘神日。每到臘八這一天,為了祭祀臘神,民間往往要準備一頓別具風味的粥。
這種粥是用五穀雜糧摻入花生、栗子、紅棗、核桃仁、杏仁,用微火煮熟燉爛,再新增紅糖,做成八色香粥,稱之為“臘八粥”。粥煮成之後,先要盛上幾碗,放置於庭院天井、碾磨盤上、牛馬羊豬圈的門上,以表示同慶豐收、迎吉祥之意。
由此可知,當時的“臘八粥”與佛教基本沒有關係,就是中國自己的傳統祭祀風俗。
當然,臘八節也是佛教節日,尤其是臘八粥緊密聯絡著一個佛教傳說。
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出家修道,過了六年苦行生活,他飢餓疲憊到了極點,昏倒在地。有一個牧女給他送來了乳糜(奶粥,一說剩飯、野果、泉水合在一起煮成粥。),把他救活,食後恢復了體力,洗去了身上的汙垢,在菩提樹下終於覺悟成佛。於是,佛教把這一天作為“成道節”。
印度佛教傳人中國,中國佛教徒認為釋迦牟尼成佛是在十二月(即臘月)初八,遂以“臘八”為成道節。在古代,每逢這一天,各寺院都要誦經紀念,仿效牧女獻乳糜事,以各種香谷、果實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
關於臘八節,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岳飛。宋朝民族英雄岳飛,堅持抗金,遭奸臣秦檜誣陷。朝廷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飛進京。岳飛無可奈何,急急班師,一路糧食不濟。百姓聞訊,戶戶送去粥飯,嶽軍合混而食,道謝而去。這天乃臘月初八。後岳飛被害,百姓為示懷念之意,每年臘月初八燒起“百家飯”。
安徽流傳的皇帝喝臘八粥的故事:
朱元璋小時候家中貧困,在財主家放牛,他經常挨打受罵,飢腸轆轆。有一次他牽牛過獨木橋,老水牛跌到橋下摔折了腿,財主把他關在一間屋裡,三天三夜不給飯吃。他餓慌了,發現一個老鼠洞,一挖開發現一個老鼠糧倉,裡面有大米、豆子、粟米、珍珠米、紅棗……什麼都有。他就把這些東西煮了一鍋粥吃,覺得比什麼都香甜。
後來,朱元璋打了天下,做了皇帝,吃膩了山珍海味,一天晚上,朱元璋又想起當年這種粥來,傳令御廚用各色五穀雜糧煮成粥進奉,大宴群臣,這一天正是農曆臘月初八,因而賜名“臘八粥”。
-
9 # 老佛爺23956
臘八節的說辭是,古時有一對夫妻嘴“很殘,身又懶,父母臨終前交待早下地幹活,尺點回家多幹農活,等父母下世,夫妻二人守著父母的糧倉,不一地幹農活,一值把父母留下的糧全吃完,己到某一年的臘八這天,家裡己一天所有,在各相孑倉裡的角落裡收合了幾把糧煮希粥吃了後,冬餓死了,教訓人們不象這對夫妻學習,記住他二人懶惰的行為。
-
10 # 單身老王
臘八節的由來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道節”。
臘八節的習俗
臘八節臘八粥
叫“七寶五味粥”。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
臘八節吃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
臘八節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節吃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節吃臘八面
中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臘八節祭祀
應劭《風俗通》雲:“《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蜡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代改為“臘”。
-
11 # 北方83894396
臘八節的起源
臘八節因臘日而來,是農曆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日期為臘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後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後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臘八節的習俗
1、祭祀
古代祭祀的物件有八: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靈、歡慶豐收和驅疫禳災,而成為臘八節的主旋律。
2、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3、臘八面
中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4、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回覆列表
臘八節,粥之情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是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製而成的粥。“喝臘八粥”是臘八節的習俗,臘八粥的傳統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紅棗、蓮子、花生、桂圓和各種豆類(如紅豆、綠豆、黃豆、黑豆、芸豆等)。
在我們故鄉魯南,臘八與“拉巴”諧音,蘊含著父母親辛辛苦苦拉扯孩子,巴望兒女健康成長且有出息的深意。
今年的臘八是二九的第三天,進入了深冬時節。老家有句俗語:“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開啟了盼年的序曲。過去生活艱難,孩子盼年是為了穿新衣,吃年飯。現在生活改善了,盼年的願望淡了許多。但是,傳統的節日還在傳承,臘八節依然要過。
觸景生情,想起了小時候過臘八節,喝臘八粥的情節。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我的老家滕縣(現在的滕州市)和全國一樣,處在貧窮的時期。每到逢年過節,母親都要犯愁。為了把節過的像個樣子,母親總是七湊八湊,早早準備。那幾年的臘八節,母親為了熬出一鍋臘八粥,著實犯難,哪裡能籌齊八種穀物乾果。好在我們家院子裡有兩棵棗樹,每年秋天母親都要把收穫的棗曬乾收藏起來,以備臘八節熬粥和春節作貢果用。
這年的臘八節,初七晚上,母親就忙碌了起來,把玉米糝子 、高粱米、黃豆,還有就是收藏的紅棗,浸泡好,才去休息。第二天黎明,母親一邊拉風箱,一邊往灶裡添柴,熬這一鍋母親認為重要的臘八粥,粥飄出了香味,灶火也映紅了母親帶著微笑的面龐。母親先給我和弟弟舀上滿滿兩碗臘八粥,讓我們喝著,又用小碗舀上粥去喂那兩棵棗樹,邊喂邊唸叨:“拉巴拉巴人,年年沒有病;拉巴拉巴樹,來年棗壓枝”;那般的虔誠。
進入八十年代,日子好過了。要過臘八節時,母親忙活著熬臘八粥的原料,高興的對我和弟弟妹妹說,終於可以湊夠八樣雜糧和乾果,熬一鍋像樣的臘八粥了。也有條件泡上一罈碧綠碧綠、清脆可口的臘八蒜了。
現在每當想起灶火映紅母親的笑容,湊夠臘八粥原料的笑容,我的心都酸酸的。那風箱的呱嗒呱嗒聲時時響在耳畔。那香噴噴的臘八粥,芬芳我們家人的年年歲歲。
今年臘八節,我要精心準備,為年邁的父母,為家人,熬上一鍋像樣的臘八粥。
普普通通的一碗臘八粥,蘊含著華人對傳統文化的尊重;熱騰騰香噴噴的一碗臘八粥,渲染著家的和諧氛圍。
2019年臘八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