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traystone

    回到去過的地方,熟悉的環境和熟悉的孩子可能還有熟悉的同事,這些都會讓的此次支教變得自然放鬆,可以很順利的展開教學工作。而去新的地方支教,將要面對新的問題新的考驗,但重要的是可以把你的知識帶給更多不同的孩子,體驗新的環境。最後的選擇,還是要看你想見到什麼人想完成什麼事。不管去哪裡支教,只要全心全意去付出了,那就是有意義的。

  • 2 # 詩酒論年華

    各有利弊,每年去相同的地方,會把我們的愛、把我們的希望在一個地方永遠的持續下去,能夠使孩子們得到長期的關注和長期的關懷;每年去不一樣的地方,會把我們的愛、把希望帶到更多孩子的心中,帶到更多需要我們的地方。而對於我個人的想法,是三年或者五年去同一個地點,時間太長會讓孩子們對我們造成假期安全、學習方面的依靠,時間太短,起不到支教真正的意義,反而會讓人當做形式化活動,這樣不僅喪失了暑期三下鄉活動真正的意義,而且會讓人對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支教產生一定的誤解。每年都是新的團隊,也許每年都是一樣的流程,這樣對孩子們的教育也不能起到最大的作用。

    暑期三下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在暑假而且是短期的社會實踐活動,支教時間不會很長,而我們如果想讓孩子們能夠得到不同而又能夠起到實際作用的支教,那我們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傳授、去跟孩子們溝通,同時,為了能夠讓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關懷和愛,有不同的受教方式,我們就需要不同的團隊來到相同的地方,以我們相同的初衷——“將教育帶給孩子,用愛擁抱每一個孩子”來更好的將我們團隊、哪怕是個人的愛傳遞下去,將我們的最好帶給孩子們。

    三年,或者五年,我們接觸他們,我們用愛去關懷、用我們的所能去幫助他們。或許我們帶給他們的,每一都會是不一樣的學習和關懷,但是,他們帶給我們的,也會是不一樣的感動!

    我們需要一直奔跑,我們需要一起奔跑,我們是永遠的熱血少年!

  • 3 # 小齒輪志願服務隊

    如果我們將這些渴望得到知識的孩子推到了社會的關愛中,我想社會的力量要比我們的力量大的很多很多。我們更應該去尋找這樣的可愛的面孔,給他們帶去希望和愛心。

  • 4 # 這般有趣

    這條路,是他們的上學路。

    我的暑期三下鄉活動不是支教類,但身邊很多師範類專業的朋友是支教類,從他們的經歷中我總結了一下,認為去不同的地方比較好

    因為這兩個選擇無關對錯,要看好與次之,落眼點不應僅是農村的孩子,也是去支教的同學,我不建議每次都去同一個地方,我希望每位支教的同學在一次的支教活動中善始善終,支教的領隊同學妥善組織,每次支教時間不應該過短,20天為宜。在此基礎上,我們再來談多次的支教安排

    從農村孩子的角度,同樣的人無法每年都帶給孩子全新的知識,有不同的支教團隊意味著每年暑假他們都能獲得新的知識,認識更多的、或許對他們以後人生有幫助的哥哥姐姐。不要因為不捨而不棄,用自己的個人情感將自己與孩子捆綁,限制他們未來更多的可能。

    我不否認每次去同一個地方有諸如深入瞭解之類的好處,但我認為支教的同學,更多的時候是作為知識的傳播者而不是成為讓孩子難以離開的依賴,一名大學生還擔不起孩子寄予你的期望。

  • 5 # 咚咚支教日記

    我會選擇去同一個地方支教。有兩個原因,第一,我已經熟悉這個地方了,再次來支教的時候,就會駕輕就熟,自己瞭解這個地方的生活環境和習俗,這裡的人也認識自己,小朋友們也不會躲避自己,會親近很多,很多事情都會方便一些。第二,我自己本身也是一個重感情的人,現在我正在進行支教,說實話,雖然現在相處還不到10天,但真的已經有了感情,一年級小朋友天真可愛,總是愛圍著自己轉,見到面的時候會超級開心的和自己打招呼,喜歡自己就會用自己的方式毫無顧忌的表達出來,那種心情很難描述,有欣喜,有自豪。四五六年級的同學把我當成朋友,什麼事都會和我說,我對他們亦師亦友,我很難想象我走的時候我會有多難過,所以如果再次支教我會再次回到這個地方,繼續和他們相處,帶給他們知識。所以我再次支教我會選擇同一個地方支教。

  • 6 # 奮鬥的銀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受人以欲。”支教正是擁有這樣的信條,才能夠給山區的孩子帶去更多的東西,比起知識,我們支教人更願意給孩子們帶去的是學習的動力與慾望。

    所以對我來說,我會選擇去不同的地方,來讓不同山區的孩子都獲得光明和夢想。

  • 7 # 青年觀察員

    我們的選擇是會的。因為去到一個地方開展支教活動,本來對那裡的孩子還說就是一種幫助,但是如果經常換不同的志願者去,他們就得去不斷的適應不同的志願者,這樣對他們的成長幫助並不是很大。因為每一批志願者都不知道前一批教了他們什麼,所以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孩子們的反映的情況來教,這樣的結果就是他們學到的東西都是混亂的,沒有體系。

    之前做“四點半課堂”志願服務活動是進社群幫助那裡的孩子們,當我們離開時候,那群孩子拉著我們的手,真切的望著我們問“哥哥姐姐,下週你們還會來嗎?”也正是因為這樣,有些時候我們會在自己的空閒時間再回去看他們。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並且在2017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渝情觀察團”對社群進行走訪時,社群的相關負責人和一些社群居民也向我們提出建議,建立專門的志願服務隊伍,進行長期幫扶,這樣能夠對社群居民、兒童或是偏遠地區的兒童幫助更大。

  • 8 # 青春火炬

    說到支教,這個意義非常重大,他能給孩子們帶去一份希望,一份光明,但凡事有利也有弊,有的孩子或許會因此而奮發向上,但有的可能會感到自卑,特別是深山裡面的孩子。為此,我們首先要想想自己去支教能給孩子們帶去什麼,自己又會些什麼。與人知識,與己能力。一個人想要為別人付出,想要幫助別人,那麼,你首先得有這個能力。

    回到現實,我們暑期出去支教最長也就十天半個月的時間,短則一週,試想,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你能教給孩子們什麼,有時候人多點,你或許剛把人認完就走了,這樣,又有什麼意義呢!這也是我說到山區孩子的原因,你去山區支教,就去那麼幾天,你去時孩子們肯定很高興,但是短短几天就走了,你有沒有想過孩子們或許會感到自卑,看到自身與你們差距,想到自己的生活條件等等,這都容易讓孩子們感到自卑,當然,這或許只是孩子們看到的表面,但是孩子們也沒有多的時間來深入瞭解你,你也沒有多的時間去教他們。在他們剛感到自卑時能給予他們開導就能避免這種情況,但是這時你可能早已回到家中,吹著空調,吃著西瓜,誰又去開導他們。所以,我會選擇去同一個地方支教,這樣,孩子們知道你會來,心中總有期盼,也有一個目標,你也能給孩子們帶去更多。但這樣也存在侷限性,畢竟支教人數有限,那樣就需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當然,我並不是說每年去不一樣的地方支教不好,其實我們可以想辦法解決,比如說一個地方總共去幾次,然後再換地方之類的。總之,去支教是一種很高尚的行為,值得我們學習。這種傳統美德,我們要去繼承併發揚,傳遞青春的火炬,給孩子們帶去光明與希望。

  • 9 # 羽夢支教隊

    不過以上是小編的個人觀點啦,這個問題經過我們整個團隊的討論還是認為長期去同一個地方更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持續性,當我們到達一個支教點,在我們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會發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也許因為各種原因是無法解決的,只有在經過我們開展活動之後的討論與改進,下一次才能有一個更好的鄉村夏令營!無論優點還是缺點都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只有在這個過程中,隊員不斷學習與改進,才能有更好的成長。當我們與一個支教點建立長期的關係,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我們這些志願者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

  • 10 # 玉簪夏至支教團

    支教這個活動的目的就是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帶去幫助,給更多的人帶去歡樂,讓他們體會到更多的愛。我個人的觀點就是我願意給更多的人歡樂,把愛傳給更多的人,所以我比較願意去不同的地方支教,結識更多的孩子們,與他們一同學習一同玩耍。同時也給自己多一次鍛鍊的機會,提升自己的適應性和耐受性,並且提升自己的自身修養。

    支教的地點很重要,他可以讓我們得到更多東西,得到更多的鍛鍊,或許從支教的環境中自己會得到一定的改變;但是支教更重要的東西是自己的付出真心,把支教當做一項責任,認真的去對待,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孩子們,給他們帶去最多的歡樂,讓他們在短時間裡有更多的收穫,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回憶。

  • 11 # 丁加格

    這個問題我曾經想過,我的答案是 會的。

    因為去過一個地方,在那裡支教的時間並不算長,留下來的不僅僅是每天的備課會議,還有很多。我記得參加過一個關於支教的座談會,指導老師說的一句話至今我還記憶尤新:

    “你們去支教,一二十天裡帶給他們的並不是知識上的提高,而是去用你們的經歷、知識告訴他們知識能夠改變命運,世界這麼大我想出去看看。”

    我想,既然培養出了感情,付出了情感,最好是能在同一個地方支教,也不枉付出的深情與愛

  • 12 # 築夢李廟愛心幫扶團

    我認為去到同一個地方對於自己和小朋友們都是好的。只要有了一次,給小朋友們帶去了快樂,被支教的小朋友們會期待著我們的來到,如果每次支教都換一個地方,那我們對於上一次被支教的小朋友們帶去的會是失望,會讓他們有一種被遺忘被丟棄的感覺,也是我這麼說是嚴重了,但對於小朋友們,各種的感覺都會讓他們記住,這是他們的童年。長期同一個地方的支教活動,對於自身一是熟悉當地的環境,二是能更深入的瞭解各個小朋友的性格和相處方式。而對於小朋友們一是能讓他們的內心有一個歸屬感,二是瞭解過我們這些長期支教的人,他們會越來越對我們信任,讓我們成為他們生活裡抒發感情的人。所以我認為,對於支教類的活動應長期堅持下去,而且保持在同一個地方。於自身於小朋友都是最好的。

  • 13 # 真情傳遞愛心支教

    我是大一的學生,所以是第一次參加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下次參加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會選擇去同一個地方支教。在為時不多的支教過程中,孩子們天真無邪的面龐,甜美純真的笑容以及那一雙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都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腦海裡。

  • 14 # JinRiTouTiaoWGS

    這是[青樂]實踐隊帶著西隴小學的小朋友們一起完成的教學彙報演出

    你問,這場演出完美嗎?

    不,演出現場發生了許多的意外。如果再給我們一次的機會,我們一定能做的更好!

    但若你問我要不要明年再來一次,我的回答也是:“不。”

    在我看來,常年去相同的地方進行三下鄉活動,會使農村小朋友對短期支教老師產生深厚情誼,影響與長期任課老師的相處,為三下鄉活動過後的正常學習帶來阻礙,而支教同學無法及時充實自己,不能為農村小朋友帶來新觀點、新知識,使三下鄉暑期實踐活動喪失了其真正的意義。

    去不同的地方支教能夠為不同的農村注入新鮮血液,帶來不一樣的教育方法、教學模式。

    對於山區孩子來說,支教老師也許是他們這輩子能夠接觸外面世界的唯一渠道,只有不同的支教老師才能提供給他們豐富多樣的訊息和人脈,讓他們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支教期間,經常有小朋友追在我身後,扯著我的衣服,使勁兒抬頭想要與我對視:“老師,明年你還來嗎?”

    老師不來啦,但不是因為你們不乖,而是希望你們學到更多的知識,也希望我們這七天是最珍貴的、獨一無二的七天。

  • 15 # 青春微助力

    去同一地點支教優缺點並存,我個人的觀點是不去同一地方重複支教。

    首先,對個人而言,去更多不同的地方能有更多不同的經歷和感想,遇見各種不同的人,體會不同的鄉土人情。這對於增長見識,提高能力,增強適應力是有好處的。

    其次,支教本身就是一種短期的教育,我們沒辦法和平時的課程和學生有很長的交流時間,即使是多次去支教幾次中間隔著一個學期,教學的連續性也不好保證,這是我們的劣勢。那麼我們有什麼優勢呢?我們的優勢就在於眾多濃縮的課程,可以讓孩子們接觸各種不同的對他們而言新穎的東西,這可以給他們新的啟發,我們單一課程沒辦法教太多東西,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多來讓孩子們更多地涉獵不同的領域。每個人教學的內容偏向和對課程的理解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門課程每個人的課也都有優缺點,可謂是十人十色,與其透過增加次數彌補缺陷,不如以“新”為主題擴大孩子們接觸的面,這樣效果也許更好。

    當然問題的答案也不是絕對的,凡事都有利弊,就看你如何選擇了。

  • 16 # 使用者63725917333

    首先,如果我暑期三下鄉是支教類,我肯定會選擇去同一個地方進行支教的,其實這是一個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會與不會兩個答案都有著各自的道理,我就說一下我個人的看法。其實對於支教這個事情,本來就應該是一件持之以恆的事,我們大學生下鄉去支教,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將城市裡面先進的教育方式帶到教育資源匱乏的農村去,從而更好的帶動當地的教育產業的發展。相信有過支教經歷的人都會有一個感受,被支教的物件包括當地的老師最怕的就是短期支教,支完就走,為什麼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們去了之後,肯定會帶去和之前老師不一樣的教育方法,慢慢的當孩子們適應並喜歡上了這種更加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後,一旦指教的老師突然離開,對孩子們的打擊將會是毀滅性的,因為指教隊員走後,老師還是原來的老師,方式還會是原來的方式,慢慢的一切又都會回到原點,那麼這樣的支教將會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我支援去同一個地方進行不斷深入的支教,不僅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更有助於幫助提高當地的教育水平。

  • 17 # 紫沐良菇

    支教類活動的話,活動地點上從不同角度來考慮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 於個人能力來說,如果不考慮參加其他型別的活動,那麼去同一個地方比較方便,也更能做出成績。畢竟去過一次後,總是多一些瞭解,再次開展活動更能對症下藥。如果除了暑假,在星期天也能去支教的話就更好了。因此,去同一個地方地方並且是周邊地區的話是很不錯的。

    當然,大學四年,一共不到四個暑假,如果只是小範圍的個人去同一個地方,下一撥學生也去同一個地方,但不是畢業的前輩去過的地方,那麼這個活動的效果得不到維持和延續,意義是有限的。 所以,生性喜歡開拓的學生可以開拓新的實踐地,而喜歡傳承完善的可以交接上一波人的工作。這樣學院或學校的愛心得以凝聚、延續和蔓延,學生也得到了個性化發展,實踐地也感受到了這份愛與鼓勵,何樂而不為呢?

    不虎關一下麼?^o^

  • 18 # 洋暖大學生志願隊

    一直都覺得支教是一件非常神聖、離自己非常遙遠的事情,也沒想過今年暑假會參加支教活動。如果是我,我會選擇去同一個地方支教,每一位參加支教的支教老師,都會明白,我們可能是那些孩子們生命中的過客,可能分別過後,沒有機會再次相見了。我喜歡支教,喜歡加入孩子們中一起學習,一起玩耍。不願做他們生命中的過客,如果有機會,還是會到之前的小學裡支教,因為有很大可能,孩子們都在等你!

    第一次參加“三下鄉”支教,感觸頗多.第一次站上講臺的激動,那一聲親切的“老師好!”,那一張張純真的面容,可能這些是我的青春裡最值得懷念的了。

    如果說下一次支教去了另一個地方,說實話,會很捨不得這些善良樸實的孩子。時間雖短,只有16天,但這是我度過的最有價值的一個暑期。我從這些孩子身上學到的遠比我授予他們的還要多。

    這段時間裡,孩子們有時候很調皮。但是他們特別能體會別人的感受.在同一個地方支教挺好的,帶著孩子們的思念,再來一次!

    支教,在路上

  • 19 # TT么子眼中的瑤寨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會。

    在支教這個方面我們常常探討長期支教和短期支教的問題。相比之下,長期支教肯定益於短期支教,而我認為,在我們暑期三下鄉為時如此之短的情況之下多次選擇同一個地方支教可以達到趨向長期支教所能達到意義的效果。

    原因一:更多的瞭解

    多次選擇到同一個地方支教就會有更多的機會了解當地的孩子們,這裡的瞭解又會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個體孩子個性嗜好的瞭解,另一方面就是延伸探究孩子之所以有那樣的個性那樣的嗜好的原因而對孩子家庭氛圍和環境的瞭解。一些孩子天生頑皮活潑好動,可能就是家庭成員給子帶來的氛圍影響,一些孩子不善表達比較內斂也許就是因為他或者她有一個沉默寡言的父親,還有少數孩子會比較孤僻敏感,這可能是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將他們留在家鄉有家中長輩照看。這些需要了解的方方面面絕對不是一次暑期支教就可以弄明白的。

    除開我們兌當地孩子的瞭解,他們也需要透過多於我們接觸的方式來了解我們。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

    這些瞭解是展開其他有效行動的基礎,如果沒有這樣的瞭解就不會有對孩子的想法、行為的理解。

    原因二:情感的建立

    有了彼此基本的瞭解之後就到了彼此情感的建立。這樣的情感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這樣的感情包括尊重、信任和感恩; 這樣的感情需要以時間來灌溉,以相互較為高頻的來往為肥料。孩子們對我們在瞭解的基礎上有了尊重和信任,而他們也需要時間學會感恩。而另一方的我們也需要時間來學會最終他們,以平等的視角看待他們,信任他們可以管控自己,感恩他們為我們帶來清涼一夏。孩子們有在我們沒有到來之前就已經存在的生活習慣,在山間崎嶇難行的山路上奔跑時他們的特技,這時不該因為擔心他們摔倒而叫他們不要跑,而是請教他們技巧和他們一起跑。他們與山水的情誼是十年,而我們對山性的感受只是一週而已。

    這些都需要時間去理解和建立。

    原因三:獲得與付出

    記得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過有關支教的一句話,這句話的大意是:原本我以為我是來這裡付出的,卻不曾想我所獲得的的比付出的多。人們常常在支教過後感慨自己的獲得,一次短期的支教成為一次人生的體驗,也讓人們成功扮演了他人生命裡出色的過客。這常常是團體中個體常常展現的獲得與付出。有時,我們或許會有付出的無力感,因為我們給孩子們帶來的沒有我們希望的多。

    在孩子們的獲得與付出中,雖然孩子們冒著接觸與他們從小接觸的或物或人大大不同而帶來的輻射影響,例如網際網路對山區孩子的影響,但是我們的堅持能讓孩子們的正向獲得由少積累成多,由小積累成大。

    這些亦需要時間。

    而我們,桂林理工大學校青年志願者協會“微塵·揚夢”關愛瑤寨留守兒童志願服務隊在路上,十載築夢,我們一直都在。

  • 20 # 耿向順

    以下是最近的一些思考,拋磚引玉。

    支教是一件很有情懷的事,但是僅僅有情懷是不夠的,只有理性也是不夠的。很多團隊帶著情懷去支教一個月後,回來後會有一定的反思,而結果大概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團隊開始質疑,他們開始懷疑自己花費了金錢、精力去去支教究竟有沒有意義,特別是看到我們走了,孩子又迴歸到原來的軌跡。

    第二種是團隊愈發堅強,發奮要改變一個孩子、一所學校甚至一個村莊的現狀。

    第三種是團隊看到今年有很多不足,新一任領導班子想要在明年做得更好,但是由於經驗不足等諸多原因原地踏步。

    當團隊的發展陷入瓶頸,我們更需要自我審視。

    我們為什麼要去支教?

    是我們發現當地確實存在需求,還是我們幾個人想去支教就組建了一個團隊,尋找一個可以接收我們的點,無所謂哪裡,只要能支教就好了。

    我們給的是孩子需要的麼?

    我們去支教的時候的課程是怎麼設計的呢?是“我剛好會寫字,那我教孩子們書法,我剛好會一點英語,那我給孩子們上英語”,還是“這個地方的孩子寫字不夠工整,所以我們一起來開一門“書法課”, 這個地方的孩子不會拼讀單詞,所以我給孩子們講一些音標”?去支教的時候,我們往往從“我”出發。

    我們在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麼?

    多則一個月,短則一個星期的支教結束後,我們給孩子們留下了什麼,孩子們因為我們發生了怎樣的改變?我們支教對他們產生了怎麼樣的價值?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許多理性的人開始至於,我們的支教究竟有沒有意義。

    個人認為,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團隊定位不準確造成。回到剛剛那個問題“我們團隊致力於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理清楚這個問題然後才是探索原因和採取下一步行動。

    “讓支教更專業,讓青年公益更專業”是我在2016年參加“第三屆中國大學生鄉村支教發展論壇”時候聽到的一個概念,這兩年對我的影響也特別大,以下是我在一公斤盒子學習後,參照“精益畫布”工具,以“某某村土族青少年傳統特色刺繡工藝傳承主題夏令營”為例進行的一些思考梳理。

    從精益畫布延伸出來的“十問團隊”

    情景模擬:我要去支教的某某村土族媽媽們土族特色刺繡工藝在全國都很出名,很多老手藝人去世,很多會刺繡的媽媽也大多外出打工沒有時間教孩子,所以很多年輕女孩兒都不會刺繡這門工藝了。我們去做調研的時候,發現80%以上的村民都認為該手藝很有價值,87%的孩子認為不瞭解家鄉的刺繡文化,同時也有很多孩子想學,但是不知道找誰教。這項手工藝傳承現狀堪憂。

    問題:我要去支教的地方的遇到了什麼問題?(為什麼這個問題現在非解決不可)

    特色刺繡工藝傳承現狀堪憂。

    你的使用者是誰: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

    村裡孩子不瞭解刺繡文化,想學刺繡但不知道怎麼學。

    獨特價值:你所做的事情有什麼獨特的價值?

    讓孩子輕鬆地成為自己民族文化的代言人。

    四、解決方案:你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夏令營、興趣班、口述歷史、老藝人檔案建設

    五、客戶是誰:誰為你的解決方案買單?

    基金會、當地的文化工作部門、社會愛心企業、當地的愛心機構、社會愛心人士、該村委會、孩子家長……

    渠道:你的解決方案實施的渠道是什麼?

    七、你的產品和服務有什麼競爭優勢?

    符合某某村鄉土文化特色,解決實際問題,對接當地大學生服務家鄉文化建設。該模式可借鑑推廣到其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案例。

    八、收入主要來自於哪些?

    孩子刺繡產品拍賣、基金會、企業、社會愛心人士贊助……

    九、團隊需要需要花哪些成本?

    夏令營物資、交通、食宿

    專案團隊未來三年的發展規劃和關鍵指標是什麼?

    第一年:開設土族刺繡文化體驗夏令營,和30個孩子一起學習土族刺繡文化

    第二年:開設土族刺繡技藝學習班,和30個孩子一起學習刺繡工藝

    第三年:開設土族刺繡文化代言人培養計劃,培養30位土族特色刺繡工藝形象代言人,宣傳家鄉特色文化。

    很多團隊年復一年重複性幫扶一個學校支教,但每年支教的內容相對分散,沒有切入當地痛點,泛而不精,感覺什麼都做了,但又感覺什麼都沒有做好。

    以上是基於“精益畫布”工具,在大學生支教上的一些思考,特別感謝一公斤盒子團隊一路的陪伴和指導。

    在下一期,我將就支教團隊品牌建設問題,發表一些看法,感興趣的團隊可以持續關注。

    作者簡介:Johnny,一個剛入坑的全職公益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唐太宗偉大還是唐玄宗偉大?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