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再說,打仗死10萬人,就少10萬人吃飯,更省糧食才對?
8
回覆列表
  • 1 # 季老撕

    因為問題不是出在糧食的產量上,而是後勤補給上

    先打個比方:

    赤壁原來就住有 5 W人 突然曹操帶來了20萬大軍,加起來25W。古代生產水平有限,常態下,這5W人可能剛剛管飽,這時候忽然多了29萬人,即便死了10萬,總人口少了10萬,但依然多出10萬張嘴。再極端點,這20萬人全打光了,那在沒打光之前,這25萬人也得吃飯啊。那問題來了,這些新來的人吃什麼?

    答案很明顯:將別的地方的糧食運到赤壁。

    這時候問題又來了,要知道,古代是沒有高鐵的,徵集糧草、運輸糧草這些都需要時間,基於這個時間差,如果有敵軍截斷糧道,那戰場上的軍人就只能餓肚子了。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關於運輸的問題,古代生產與運輸能力相對低下,糧草很難及時送達,也是因此,才有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就是為了避免軍隊抵達戰場,卻無糧草可用的困境。

    最後說一句:

    後勤補給與糧草是兩個概念,糧草只是一個單純的產量問題,而後勤補給,不光要考慮糧草數量,更重要的是保證運輸過程中的順利,其中,徵集糧草、路線選擇、沿途安保、屯糧地點的挑選,每一塊都決定著一場戰爭的成功與否。

  • 2 # 獅心王理查十二

    古代打仗,邊境守備50供1,普通作戰30供1,舉國之力10供1,也就說,以大漢最強國力時期舉例子,5000萬人口,舉國之兵和提供後勤保障的人口也只能提供500萬人,除去地方和邊境守備,真正意義上可以使用的機動兵力和保障民夫不會超過100萬,遠征匈奴這樣戰爭,幾乎是20民夫供一騎兵…騎兵需要算3個人頭,因為有馬匹,而且是雙馬,霍去病衛青都只能帶數萬騎兵出征,其實已經是漢帝國的極限了。

  • 3 # 沈淪

    古代國君和將領不是傻瓜,正常情況下寧可餓死老百姓也不會短了軍隊的糧草。即便是對峙三年的長平之戰,史書上秦趙兩國都沒有缺乏糧草的記錄(從民間傳說看秦國出反間計可能是糧草不續,趙國則是趙括被端了後路丟光了輜重才缺糧)。最極端的例子,三國時期曹操缺糧,殺老百姓以人肉為食撐過去了。。。

  • 4 # 槍騎兵Lancer0115

    士兵打仗時要吃飯,不打仗時自然也是要吃飯的,那有什麼不一樣嗎?打個比方哈。假如你是一位生在古代的壯士,平時在家衣食富足,但遇到敵人入侵,這時你覺得你有義務要上戰場抗敵。之後呢,你置辦了盾牌兵器,帶上些衣服糧食,然後花3天時間趕到兩百里外加入戰鬥。敵人暫時撤退了,但是問題也來了——你這走了三天又帶了這麼多東西,糧食可剩的不多啦。可敵人還沒走遠,那這要餓肚子了咋整?正好,碰上了村裡的一老鄉也來這打仗,糧食也不夠了。於是兩人一合計,你老鄉留下打仗,你回家多拿些糧食。然後,輕裝簡行,風風火火回到家,背上一袋糧食就往回趕。(請原諒我把這個“你”假設的有點兒愣)。等你回到戰場,老鄉都餓得兩眼放光了。拿出糧食一看,好嘛,也沒剩多少了——這來回六天路程,大部分都被你路上吃了啊!呵呵,別介意,我也就是打個比方。

    實際上在前線吃飯和在家裡吃飯是絕對不一樣的,你的家裡就算有多的吃不完的糧食,在前線也免不了餓肚子,畢竟咱們也不能帶著家到處走。

    對於農耕文明來說,最大一個弱勢就是容易被束縛在土地上。土地一年,或是說幾個月才能收穫一次,誰也不可能把沒長成的莊稼搬著走,如果離開土地太久就意味著要另謀生路了。離開自己的土地越遠,也就越難吃上飯。上升到國家層面,要餵飽一大群征戰在外計程車兵,那就更加困難。

    供養軍隊,最理想的情況就是由當地供給糧食,這就跟在家吃沒什麼區別,但是如果軍隊規模過大,地方承受不了,那就要從其他地方調派糧食到這裡支援。糧食在很遠的倉庫裡怎麼辦?像開頭那樣讓士兵跑去拿?那還打不打仗了?所以這時就要徵發勞役,牲畜,長途運輸糧食,而勞役,牲畜吃的糧食草料也都是要算國家的,運的糧食邊走邊吃,這都要算到糧食的運輸成本中。路上吃了兩成,那運輸成本就是剩下糧食的四分之一,吃了一半,那糧食價值就翻了一倍,吃的只剩一成了,那價值就10倍於初始。這些成本都要國家來承擔,如果國力跟不上,很難承受大軍在外長期作戰。

    所以古代軍事家都有個共識,大軍出征,能快點解決就快點解決,不能速決,那就要準備充分,一次性多帶糧食,避免反覆運輸。

    另一方面,如果戰事膠著,隨著雙方廝殺,按理說人的確是越來越少的。但實際往往相反,因為既然沒有分出勝負,那雙方自然而然的會加強力量擊敗敵人,結果反倒導致人越打越多,消耗越來越大。三國演義裡不是有個曹操殺糧官的故事嗎?曹操徵袁術,開始打得不順利,結果糧食還要孫策接濟。孫策的糧食吃完了,曹操只好動了個歪腦筋:糧官你替我背下黑鍋吧。其實曹操未必養不起這麼多軍隊,只是曹操大本營在山東,袁術在江淮,離得太遠,仗拖久了,帶的糧食就會不夠吃。而袁術的治理又很差勁,當地根本搞不到糧食。如果從後方運損耗又太多,本來夠吃,等運到發現又不夠吃了。孫策在江南,他的糧食可以很方便的供給曹操,但是孫策是真的喂不飽這麼多人,於是就導致了這一悲劇。

  • 5 # 阿七的醉

    首先,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士兵打不打戰都要吃飯。

    至於糧草問題,很好理解。比如士兵去西藏打戰,那士兵就需要大量的糧食,而在不打戰的時候,士兵是可以耕地的。<軍屯>。

    而且,如果在交通發達的地方打戰,糧草運輸方便,費用低,如果交通不方便,費用就高了,而費用,就可以拿去買糧草的。

    以上。

  • 6 # 神秘天使17774464

    很簡單!平時不打仗的時候待在城池裡有糧庫供應,而且每天消耗量很小。打仗了就要出兵只能隨軍攜帶多少天的糧食,吃完了就要靠運糧部隊不停的往軍前送。而且打仗的地點不是固定的要隨時轉移,這樣運糧的時間也是不能保證的,如果敵人針對性的堵截糧道,就會出現糧食供應不足的情況。

  • 7 # 小瘋子的小瘋子

    不打仗當然也要吃飯,但是打仗消耗卻是平時的幾倍。打仗不僅僅士兵體力消耗大,飯量比平時大的多。光物資轉運就要消耗不少,千里運糧,路上消耗比運到的物資大的多,古代全是人扛馬馱,他們消耗的比前線士兵多。舉個例子,衛青和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的漠北之戰,漢武帝動用了五十萬步卒三十萬馬匹用作後勤保障。古人說的“千里不運糧”就是講的距離越遠,後勤越難

  • 8 # 被我觀察

    很簡單的道理,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平時養兵,軍隊也要消耗糧食,但好在軍隊在國境之內,補給線不成問題。國家處於和平時期,農民自然也可以安心務農,因此不易出現糧食短缺問題。

    戰時可不一樣,軍隊前方作戰,後勤補給成為制約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補給線過長,容易受到敵方襲擊,造成補給線中斷。另一方面,後勤補給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這是小國寡民無法承擔的。加上戰時農民大量逃亡,糧食生產不足,容易發生饑荒問題,軍隊糧食當然也得不到很好保障了。

  • 9 # 蕭逸45

    糧草指的是糧食,草料,及軍隊日常用品,是古代戰爭的基礎,他是國家從百姓徵收過來的農業稅,這些東西在為什麼戰爭年代比較緊缺,應該由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糧食要靠人去種,沒人種那來的糧食,古代不是今天,那時候全國才幾千萬人,一年要徵幾十萬人的兵去打戰,十年下來死傷都要幾百萬,這些人是主要勞動力,少了這幾百萬的主勞力,糧食產量會減少好多,農民糧食產量減少,導致國家收不上稅。

    第二、戰爭是第一大事,一但有戰爭誰有心去管生產,遇到災難不能有效組織抗災,肯定會導致生產效率下降。

    第三、也是較大的原因,就是戰亂區農民的流失,以安史之亂為例,安史之亂前全國戶口人數5千多萬,安史之亂後1700多萬,一下子減少了三分之二,這稅收要減少多少啊。

    第四、戰亂區農民無心耕作,古代戰爭時軍隊和土匪比應該差不了多少,農民辛苦種一年的糧食收成時可能就被軍隊收割去了,他們連吭都不敢吭一聲,這樣誰原願意去種地,都到和平區乞討去了。

    由於這些原因,國家收不到稅收,只能用平時儲存的糧草,頭幾年還湊合,時間一長糧草就供應不上了。

  • 10 # 慎獨n

    古代打戰便缺糧,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一是古代糧食產量低,與現代化的農業是不能相比較的。其二是打戰需要男人,而男人是作為農業發展的主力軍,人力都被調去打戰自然沒人種田,沒人種田自然糧食產量低下更是影響軍隊供糧。其三是最重要的,古代交通運輸系統相較於現代社會並不發達,運輸效率低下,導致行軍糧草的補給十分脆弱。所以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了。

  • 11 # 沉V默灬

    因為不打仗時,士兵糧草就地解決,一人一份口糧就夠了,打仗部隊拉動之後就有補給線的概念了,古代運力底下,運糧消耗巨大,一份500斤的口糧,一個民夫運到2000裡外的戰場,路好不好走,路上要走幾天,運糧的這個人屬於重體力勞動每天又要吃掉多少?還有因長途運輸變質的損耗呢?所以在古代戰爭時運100斤糧到作戰地區,可能需要損耗300斤糧甚至更多,而糧食總產量會因戰爭爆發而下降,因此就會暴露出巨大的糧食問題

  • 12 # 蔡員外2

    這個問題問的很低能。打仗為什麼缺糧草?這個很簡單。

    第一 南宋之前華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而北方土壤一年收成一次,這些糧食產量如果不是大豐收的情況下夠吃多久?如果遇上個天災之類的,不曉得多少人會餓死。所以,糧食產量本來就不大!

    第二 無論任何朝代,軍事常備軍的數量是控制的很精簡的,說白了就是當兵的人也沒有很多,一般所謂的幾十萬大軍也是戰時需要擴招而來的,畢竟都當兵去了,誰來務農?所以,平時軍隊所需軍糧數量並沒有戰時那麼恐怖。

    第三 供應問題,如果發生大戰,所出動的兵馬數量會比太平時期常備數量大的多,那就要追加糧食,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吃飽怎麼上陣殺敵?按照古時戰爭慣例來看,去到哪裡打仗就由當地負責籌糧供應。打個比方如果從洛陽進軍河北打遼東,河北就要負責軍需糧草的供應,可是問題是,河北自己也要吃飯。一大幫老百姓也要吃飯,還要擠出糧食供應整個軍隊也不現實,那怎麼辦?只能從各地籌糧運往河北,也就是不光河北勒緊褲腰帶擠出糧食,全國都一樣,只要這樣才能湊出一定數量的糧食。糧食有了之後就要想辦法運輸,古代可不像今天,飛機一飛火車一跑,一會就送到。那時候道路不通,山高水險,治安也不咋地,運一地軍糧都要派軍隊護送的,這期間你就算算運輸消耗吧,一隻軍隊要吃糧不?一人吃多少?一天共吃多少?還要算下要走多少天,這些天下來還能剩多少?籌集一大堆糧草送到現場能剩下多少?毫不誇張的說,在古代就算全國一年不吃飯省出糧食都未必夠打一場大戰!尤其是持久大戰!

    第四 戰爭變數多,誰能保證一到達戰場目的地就立馬大獲全勝?還是保證多久打完?你預備半年糧食結果打了一年,就算有一年糧食也來不及送到你嘴裡啊。還有就是如果你不是戰爭發起者那更麻煩,人家有備而來,你匆忙應對,一時之間哪有時間去籌集糧草?

    所以,都別以為打仗就是打打殺殺,誰拳頭大誰就贏,打仗打的是錢,是國力,一場戰爭下來對國家要造成多大損失都想象不到!

  • 13 # 張先生筆記

    不打仗你在家吃飯,打仗你把家搬去?想搬也得搬得動啊!行軍打仗基本靠走,來回n個月,光帶糧食不帶刀,能扛幾斤吃的?這問題問的實在不想說了

  • 14 # 名字我隨便按一個

    這是個好問題,我以前也想過。我覺得:

    人包括戰士,平時當然也是要吃飯的,但是是相對分散的,吃飯問題容易 在各地解決。但是打仗時,大量軍隊集中到一個地方,需要把大量糧食從各地集中到戰場後方位置(或者戰場附近),古代交通不變,運輸成本是很大的,如果戰線拉的太長,十份糧食,到戰士嘴裡,可能只有四五份了,加上敵人騷擾運輸線,等等。

    所以糧草問題在打仗時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如果戰士們都得知糧草出了問題,不能維持,會軍心大亂。

    一個基本的現象是,平時我們餓個一兩天好像也可以,沒什麼問題。但是戰場上恐怕不行,“我拿出命去打仗,你飯都不給我吃飽”,會引起譁變。

  • 15 # 不講武德的吳大美

    漢唐時期從長安運糧食到敦煌,每運到一斤糧食,路上消耗的就得五斤。所以漢族的有效管理領土面積北方歷史上從來沒有超過長城,西面最多陝甘寧。我們不能用今天人的眼光,衡量古代人的事情,

  • 16 # 脈脈不吭聲

    簡單的說,打仗時糧草消耗多,平時少!原因如下!第一,古代打仗時的糧草配給遠遠高於平時!古代士兵的營養水平無法和現代相比,也支撐不起高強度訓練,平時3天到5天操練一次的就是精兵了,有的甚至1個月都不操練一次,減少運動量減少糧食的消耗,可是打仗時體能消耗大,而且油水少肉類幾乎沒有,全靠糧食補充體能,飯量大,平均是我們現在飯量3倍以上,導致主糧消耗量非常大,總體消耗至少是平時2到3倍以上!第二,後勤運輸消耗大!古代糧草運輸全靠畜力和人力,速度慢運量小,需要徵發大量民夫運糧草,而且民夫數量遠遠大於士兵數量!以隋煬帝三徵高麗為例,號稱百萬,實際士兵才30萬左右,民夫就將近百萬!民夫在自己家吃自己糧食,徵發時雖然不發工資,但是被徵發是要管飯的,事實上運糧運到目的地能存留下三分之一就不錯了!這又導致糧草消耗量擴大2到3倍!第三,軍隊沒糧草不代表國家缺糧草!由於運量小速度慢,經常發生運的速度跟不上消耗的速度,或者軍隊快速突進與後勤隊伍距離拉開過遠,並不一定是糧倉裡無糧!第四,長期大規模戰爭導致糧食生產能力下降!戰爭需要徵發大量的兵員和民夫,而古代的糧食生產完全靠人力,勞動力短缺田地無人耕種導致糧食產量下降!第五,戰亂導致農民大規模逃避戰亂無法耕種土地,產量降低!第六,越戰亂糧食越重要,農民惜售存糧減少賣出量,糧價高漲糧商大戶囤積抬價,導致市場可用糧食總量減少!

  • 17 # 易水沒有天空

    和平時期,軍隊駐紮地周圍都有產糧區,甚至很多朝代的軍隊都有屯田,自己都是生產糧食的勞動力,因為生產力的原因,只有少量盈餘。問題來了,邊境發生戰爭,遠離產糧區,軍隊開拔自己那份糧食就無法繼續生產了,隨著軍隊行進離產糧區越來越遠,這時需要動用的民夫會呈指數上漲,最高會超過作戰部隊人數的二十倍甚至以上,田地損失這麼多勞動力對糧食生產影響是相當大的。

  • 18 # 張正鋒ZZF

    關鍵還是當時的運輸條件太差無法遠距離運輸,尤其是騎兵作戰一天可能就能機動幾百裡,但是糧食草料確無法跟上所以就導致的缺糧的情況發生,即使現在也是一樣,你可以開著戰機一小時飛出上千公里但是你能同樣一小時把戰機所需要的後勤保障也能移動上千公里嗎?所以古今同理軍隊作戰都有個作戰距離的問題,你的後勤保障能力決定了你的軍隊行進的距離,只是現代化戰爭由於科技的提高軍隊的作戰距離提高了很多,很多人感覺不到而已。就像現在我們常說在家門口作戰我們可以打敗世界最強的軍隊美軍,為什麼同樣的美軍在中國家門口我們可以打敗他們出了遠海我們就不一定能打敗他們了呢?很多人都會說這是我們後勤保障能力不行,在古代也一樣只是古代戰爭形式比起現在簡單的多後勤保障只是集中在糧食而已吃飯成了當時戰爭中最急迫要解決的問題

  • 19 # 沉140769451

    和平時糧食供應較為方便,因為軍隊的固定駐紮,後勤保障部門可以合理設定糧食的儲運機制,就近儲存,就近徵集運輸人員,糧食在運輸途中損耗小。而戰時,軍隊離開固定駐紮區域,糧食野外儲存,民夫離家遠行,還可能遭敵攔截,便增加了糧食運輸的負擔,運輸途中的損耗大幅增加。戰時缺糧一個運輸損耗大,一個運輸到達時間受路途影響大,經常不能及時運到。

  • 20 # 觀弈不語僅路人

    秦是編戶齊民做的最好的國家,沒有隱戶,沒有逃人,沒有漏稅算的。秦靠法家主持行政,靠墨家興工,靠農家墾殖,有一分力就可以用一分力。與其說趙國輸給了豬隊友和瞎指揮不如說輸給了秦國的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從開始有“敢洩武安君為將者斬”,三四百萬人口組織幾十萬大軍,到組織全國上下老幼婦孺不間斷的運送給養到前線,出色的舉國體制在諸多方面都做到了封建社會的極致。這是後世難以企及的,趙國之所以急於決戰原因不外乎是即便是近似內線作戰,國內也撐不住了,不打不行,不然你當趙王真是傻啊。所以不要拿後世的戰爭跟秦人比組織能力,那都是渣渣。如同秦直道和馳道,渭河大橋,遠征交趾修靈渠等等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工程並不是後來的皇朝可以想象的。問題是秦也沒有因為興役而亡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科學進行烏桕良種繁育?需要注意哪些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