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左思右想教育
-
2 # 彤麟媽育兒日常記錄
您好,我特別贊同學齡前兒童多多的參與遊戲。遊戲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遊戲本身既有活動,又有目地,它不僅讓孩子鍛鍊了身體,愉悅了心情,還可以讓孩子多交朋友,又可以從遊戲中瞭解一定的道理和社會關係。在玩遊戲的同時,孩子還鍛鍊了,手眼協調能力,由於遊戲比較有趣,還可以增強孩子的記憶力,思維,想象等能力。所以學齡前兒童應充分發揮遊戲的重要性!
-
3 # 玩具影片大王
遊戲對學齡前兒童的智力開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遊戲中歡樂愉快活潑的氣氛,是孩子主動性、創造精神和思考能力養成的重要環境條件。孩子的歡樂情緒是生長髮育和健全心理形成的重要環境因素。缺乏雙親愛撫、經常挨打受罵的孩子,因缺少歡樂的環境氣氛,其智力與健康水平都不佳。遊戲給孩子創造歡樂氣氛,並能夠在孩子腦海之中留下深刻的記憶痕跡,所以是開發孩子智力的積極手段。
第二,遊戲有助於孩子快速反應判斷能力的形成。孩子在遊戲中常常需要及時作出反應判斷,這種反應判斷方式十分生動活潑。孩子在歡樂中不知不覺養成了敏捷的思考反應能力,對這一時期孩子腦功能的發育極有助益。
第三,遊戲有助於發展孩子的想象和思維能力。一些形象的遊戲,如“老鷹抓小雞”等可發展孩子的想象能力,透過遊戲又使孩子去思考如何取勝、為什麼失敗等。
第四,遊戲有助於培養孩子對體力和智力活動的興趣,激發求知慾望。孩提時代往往透過一些遊戲去逐步感知和認識世界。天才的秘密就在於強烈的興趣和無限的熱情,遊戲正是給天才的形成新增一份力量。
第五,遊戲有助於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自信心和努力達到目的的意志力,這是孩子成材極重要的心理品質。一切有成就的科學家和發明家,都有驚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遊戲中孩子那種認真執著的神情和奪取勝利的勁頭,正是養成這兩種心理品質的萌芽。
懂得遊戲的好處和重要性,家長就不會認為遊戲是浪費時間,也不會一味要求孩子把課餘時間全部用來學彈琴或學書畫。細心的父母還可以從孩子的遊戲中觀察到他們的理想、慾望、焦慮等。遊戲是孩子在文化和心理上獲得的第一個成就,他們在遊戲中表達了自己難以用言語表達的想法和感情,有時甚至藉遊戲來克服眼前與過去的複雜的心理困擾。
為了使遊戲對孩子身心鍵康收到更佳的效果,可把遊戲與啟迪孩子思維結合起來,在遊戲過程中向孩子提出各種問題,讓孩子思考。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參加遊戲,使孩子倍感愉快,有益於孩子健全心理的形成。同時注意體力性遊戲不要過分勞累,用腦的遊戲也不要時間過長。
一點拙見。
-
4 # 農村小愛
1.1、兒童對外漢字課堂遊戲的定義和必要性
2.2.1 兒童對外漢字課堂遊戲的定義2.2.1 兒童對外漢字課堂遊戲的定義 課堂遊戲是指由教師引導的,採用特定的遊戲形式針對具體教學內容開展的 一種授課形式。課堂遊戲是服務於教學內容的,以實現語言的操練和交際為最終 目的。 而什麼樣的課堂遊戲能成為成功的課堂遊戲呢?司軼暘在他的《對外漢語教 學中游戲的應用》中提到:”所謂成功的課堂遊戲,是指在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和 帶領下,學生們積極參加到教師為操練語言知識點而設計的課堂遊戲當中來,在 輕鬆、愉悅的環境中操練語言知識,從而促進對知識比較全面、比較深刻的掌握。 在遊戲過後的反饋中,學生們能夠顯示較好的知識掌握水平,這樣的課堂遊戲我 們稱之為成功的課堂遊戲。”? 兒童漢字課堂遊戲顧名思義即服務於兒童漢字教學的課堂遊戲,以漢字為遊 戲內容,旨在幫助學生記憶漢字,最終達到漢字”三會”:”會認”、”會寫”、”會 用”。由於崇高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漢字課,所以我們在這裡指的漢字課堂遊戲 是在綜合課上進行的多種漢語遊戲中的一個分支。
1.2、確立設計概念及型別階段
經過前兩個階段的準備,設計者此時在腦海中應該有了若干個大致的構思。 這一個階段的工作就是要確立兒童玩具的設計概念,並選擇出進行設計的相應玩 具型別。首先,要對已有的構思進行篩選和分析,
評估其可行性。這些構思可能 相互之間有聯絡,是來源於一個主體的構思。這時,可以將主體的構思細分成若 幹個子設計點,也可以將這些有聯絡的構思還原回主體構思。再者,有的構思只 是單獨存在的個體,滿足的也許只是兒童中某一年齡階段的群體。遇到這種情況, 可以選擇那些有趣的構思。其次,當確定好具有可行性的構思後,必須為這些構 思選擇出載體,即應該採用哪種玩具型別來實現這些構思。
1.3、遊戲原畫的定義
創作中一個場景動作起點與終點的零界畫面的定格,通常 以線稿的形式變現出來。可以這樣認為,原畫主要是指動畫創作中的關鍵動作,在動畫 設計中稱為關鍵幀。遊戲原畫早期屬於動畫範疇的語言。其產生主要是在大量動畫影片 生產中,是動畫工業化生產的一個重要體現,能夠提高動畫影片的整體質量,提高工作 效率,減少生產時間。 遊戲原畫是美術設計領域的專業名詞,它是傳統美術引申出的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 式,跟傳統美術有一定的區別。可以這樣來理解,遊戲原畫設計主體是遊戲中的物件, 是遊戲子物體以及相關元素物體的真實表現。 那麼遊戲原畫設計到底是個什麼?遊戲原畫設計主要刻畫的是遊戲裡的元素物體, 包括人物、場景、道具物品等,遊戲原畫畫面中可以表現出場景中的物體的形態、色彩、 凹凸,還能夠透過某種氣氛烘托出角色的思想、精神、氣質面貌和周邊環境的氣氛等, 遊戲原畫能夠透過具體的刻畫來對映現實的生活。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的遊戲原畫, 其主要內容就是設定稿的表現。可以這樣認為,美術設計師能
夠透過平面的遊戲原畫直 觀的進入到三維檢視的原畫設定稿。
1.4、遊戲的定義
“遊戲”在《朗文語言學教學及語言學詞典》(2005)中被定義為一種有組織的 活動,遊戲是一個特定的任務或目標,一套規則,遊戲者之間的競爭,與遊戲者之間溝 通所用的口頭或書面語言。 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8 杜威(2008)和阿格妮絲?赫勒(2006)認為遊戲是一種內驅性的行為,不受社會 要求或行為本身以外的誘因所左右,是由受有機體支配的問題所引導的,它與由刺激或 問題引導的探究活動不同。遊戲主要注意手段而不注意結果,不受外部強加的規則的制 約。遊戲是一種模擬的假裝行為,要求參加者積極地參與活動。 曾健在《遊戲在二語習得和教學中的應用》中就曾定義遊戲,廣義上指二語或外語 課堂教學中一切有組織的語言活動;狹義上指在二語或外語課堂教學中為了調動學生積 極性,鞏固運用所學語言知識,以趣味性、多樣性和靈活性的內容穿插於課堂教學過程 中的語言活動。遊戲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引出或 操練所學語言知識,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從而達到教學效果。 筆者認為曾健給遊戲的定義符合本人所研究的方向,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過程中, 為了調動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與積極性,同時為了減少語言學習的枯燥,而組織一些趣 味性多樣性的課堂活動。教學遊戲則是將圍繞教學目標以遊戲形式融入到教學之中,讓 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互動交流。本文采用的是曾健的遊戲概念,課堂 中採用遊戲不僅僅是雄純
學生聚在一起的競爭性遊戲,是帶有一定教學內容的目的性的 娛樂活動。
1.5、遊戲與體育遊戲的概念
2.2.1 遊戲2.2.1 遊戲 在現代社會,”遊戲”一詞被廣泛應用於任何事物,政治遊戲、宗教遊戲、軍事遊 戲、經濟遊戲、文化遊戲、體育遊戲,以及現代流行的電子遊戲、網路遊戲和微博遊戲 等等,遊戲被運用的淋漓盡致,這樣看來,遊戲彷彿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中心。對於大部 分兒童來說,遊戲就是”玩”,在遊戲中,他們能夠獲得滿足和快樂。然而對於大多數 成年人來說,遊戲卻意味著奢侈和墮落,一來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到遊 戲中去,二來在遊戲地過程還會有些許的內疚和不安。無論如何,在遊戲地過程中,他 們也能夠獲得片刻的放鬆和愉悅。或許這就是德國的著名學者席勒所說的,”只有當人 6 2.體育遊戲的文化內涵 是完全意義上的人,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時,他完全是人”[15]。由此看來,人類似 乎帶有一種本能的遊戲精神,那麼到底是什麼在指使人類的大腦喜愛遊戲呢?遊戲的意 義又是什麼呢? 人類最初只能根據自己的生存條件,以徒手為主,做一些簡單的遊戲。比如,在古 代,人們為了抗擊野獸而製作的怪異面具和怪獸服裝,就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面具遊戲 的雛形。隨著人們生活經驗不斷豐富,遊戲的內容也不斷多樣化,形式也逐漸複雜化, 對遊戲的活動要求也有所提高。特別是語言和文字的出現,更加豐富了遊戲的內容和表 現形式。相繼出現了說白、歌唱式遊戲、猜謎、猜字詞、計算、棋牌類等
遊戲。隨著中 外文化和教育的交流,國內外許多民間遊戲得以相互傳播。中國清朝外交官張德彝氏, 在 18 世紀 60 年代,在周遊列國後,記錄並整理了八部遊記,其中就有 60 多則是關於 外國民間遊戲的介紹和引進。隨著生產力的逐步提高,遊戲逐漸脫離對生產和生活實際 的簡單模仿,趣味性、競爭性、創造性逐漸增加,規則也隨之完善[16]。 接下來看一下西方的遊戲理論。 席勒最著名的即是”遊戲衝動”說。在他看來,人類的身體有兩種衝動,即感性衝 動和形式衝動,感性衝動和形式衝動的表現形式不同,相互能夠保持和諧,但當一種衝 動發洩出來,往往可以抑制另一種衝動,導致衝突;如果兩種衝動同時發生,既相互影 響發生又相互組合,這時,便產生了一種新的衝動,即遊戲衝動。遊戲衝動是二者的結 合體,也迫使感性衝動和形式衝動的作用相統一。從而排除了精神上和身體上的強制性, 使人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斯賓塞從生理學的角度來探討遊戲理論。他認為,維持動物的持續發展是必要的, 不同級別的動物以及動物的生活方式不同都會導致能量消耗的不同。而人類作為高級別 的動物,往往有能量過剩的現象,多餘的能量需要發洩出來,遊戲正是這種過剩能量發 洩出來的產物。 谷魯斯深受席勒”遊戲衝動”說的影響,在遊戲中的動物,最常見的是與慾望無關, 僅用於實踐的能力”練習遊戲”。即便如此,他也不贊同斯賓塞的遊戲理論,是一種過 剩精力的發洩的理論是一種多餘的能量釋放理論,認為天然的情感只有透過活動的本能 才能發洩出來。而本能的活動就是透過遊戲來實現的,並把它作為一種自由活動來看待 的。 真正使遊戲理論系統化的是荷蘭的文化史學家、語言學
-
5 # 元素安裝
所有的人不管是大人或孩子都喜歡玩。但“玩”一詞對成人多少帶有貶義的成分,因為成人除了“玩”以外,還要工作、學習,做各種“正事”,玩多了或“貪玩”就會耽誤事情。但不幸的是,許多成人將這種適用於成人的玩的概念套用在幼兒身上,認為這是幼兒的缺點或指斥自己的孩子“太貪玩”,而沒有認識到對嬰幼兒來說玩就是他們的工作,也就是他們的學習。
-
6 # 於爸的育兒經
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剛好我家的孩子剛好就是在學齡前。語言到不了的地方遊戲可以 學齡前的兒童主要是以玩為主,學齡前的兒童,他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完善。你和他講太多的東西,他也不一定能理解。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主要的任務就是玩,這你所說的玩的話,那包括玩玩具,玩遊戲。像我們家孩子有一個階段也是就是要買各種各樣的布娃娃,玩具等等等等。然而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蹲下來和孩子玩一下,玩一個10分鐘20分鐘,就和孩子建立了深度的連線。小孩玩遊戲,玩是一件被嚴重低估的事。玩是一種對未來的預演。像學齡前的孩子,最喜歡玩的遊戲就像過家家啊,厄有孩子來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爸爸媽媽,寶寶或者老師。他生活中最常見的這種角色。像我們家孩子特別喜歡玩的就像過家家。模擬做飯呢,帶寶寶呀…………有段時間他們幼兒園在模擬消防演習,然後我們會在家玩那個消防員的遊戲,然後小孩子會說著火啦,著火啦!我就問他著火了應該怎麼辦?他說用毛巾捂住鼻子。用滅火器對著火來噴一下,把火滅掉。離開現場。然後我問他著火了,第一時間還還可以做什麼,他說可以打119…… 玩是一種重要的社交技能,是可以發展出共情的能力。有一次我們家孩子和我一起玩醫生的遊戲,由我來扮演病人,他拿著他的醫生玩具來給我看病。我就說肚子好痛啊,醫生。他說你肚子哪裡痛呀?他說你先彆著急,我能理解,你現在很痛苦別擔心。我來給你看一下。然後他就拿出聽診器,假裝聽了一下說,沒什麼大問題,回家注意休養,吃點藥就可以了,一直安慰我,不用擔心……小孩子一起玩遊戲,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迅速的打成一片。玩會讓你的孩子創造人生的可能性。 他們會發展出與人合作的能力,如何分擔角色?故事情節怎麼演?孩子們天生就有這種邏輯。在一輪一輪的遊戲中輪流扮演。豐富劇情。他會調動他所有的智慧,讓他的扮演最符合當下的角色。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和孩子開始玩遊戲?第1步調頻坐在地板上。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第2步裝傻。這一點非常關鍵,和孩子玩不要認為太幼稚。我經常和孩子玩遊戲,我會經常扮演怪獸恐龍,很笨很傻,動作很笨拙,誇張。裝的越誇張越好。第3步由孩子主導。前面兩步做好了,後面的事情就輕鬆了,只要讓孩子來主導就可以了,比如我和我家孩子經常會玩的是愛莎公主的遊戲。然後她會根據劇情來說厄故事怎麼發展。第4步讓孩子贏。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特別喜歡贏。這裡分享一個經驗就是,嗯,儘量不要讓他贏得太輕鬆。我經常和我家孩子會玩的一個遊戲叫力量對抗。在這個過程中,我會10次讓他贏7次。再讓他贏的時候,也是讓他接近用盡全力才把我推倒。如果你讓他贏得太輕鬆,他會意識到你在讓著他就不好玩了。
-
7 # 小小思維家
對於小孩子來說,玩遊戲幾乎就是他日常生活的全部工作。他們在遊戲中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智力、精力和情感。
遊戲的意義
搭積木:提供了極好的多工處理的機會,讓孩子幾乎可以從中學到一切——物理、數學、工程、幾何、建築、設計……搭積木培養了孩子基本的身體素養,比如靈活性和平衡能力。另外,孩子還能從中學到合作、溝通、談判和聯絡。
過家家:這是一種講故事和釋放想象力的方式。在角色扮演中,孩子們讓自己(和小夥伴)“相信”毛巾可以當作披風,衣櫥可以作為城堡....這種遊戲結合了認知、情緒、語言和感知運動行為,能夠促使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講笑話和開傻傻的玩笑:從捉迷藏到吐舌頭做鬼臉,孩子對於有趣的肢體語言、聲音的儲藏能力是無窮無盡的。
學齡前兒童遊戲以獨處或一兩個玩伴的假想遊戲為主,善於學習和解決遊戲中遇到問題的兒童似乎能更好地應對壓力。因此,父母要把鼓勵和耐心給到孩子。
-
8 # 希望今天遇見的育兒記
對於小孩子來說,玩遊戲幾乎就是他日常全部,玩遊戲是孩子的“工作”,它有助於兒童各方面的發展,兒童在遊戲中獲得對人生的最初體驗。
著名的瑞士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就把自己的發生認識論應用在兒童遊戲中。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不得不經常適應一個不斷從外部影響他的、由大人的興趣和習慣所組成的世界,與此同時,又不得不經常適應一個對他來說無法理解的世界。因此,為了達到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兒童需要一個可以利用的活動領域,這個領域就是遊戲。
遊戲是兒童認識新事物的方式,是形成和擴大知識與技能的方式,是把思維和行為結合起來的方式,是兒童智慧發展的重要手段。
兒童學齡前遊戲主要有以下六大類:語言類遊戲
語言類遊戲可以預先發展,培養寶寶的聽力、口頭表達能力。
運動類遊戲
運動類遊戲可以鍛鍊寶寶的關節肌肉,訓練寶寶的協調能力和反應能力,促進寶寶身體的良好發育。
動手類遊戲
動手類遊戲可以鍛鍊寶寶的手、腳、眼、腦的協調能力,增強自信,培養想象力。
認知類遊戲
認知類遊戲可以提高寶寶的觀察能力,促進五覺的發展,幫助寶寶集中注意力。
情緒和社會性類遊戲
情緒和社會性類遊戲能提高寶寶的人際交往能力,加強和寶寶的情感聯絡,讓寶寶學會分享、禮儀、信任和溝通。
藝術類遊戲
藝術類遊戲能夠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發現並提高對音樂、美術等藝術領域的審美能力和興趣。
和孩子游戲,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育兒方式,不僅有助於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發展,還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最佳途徑。
-
9 # 小孩玩具樂園
特別鼓勵學齡前兒童多參與遊戲。
如果把眼光在放回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遊戲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至少孩子學習就是從遊戲開始的。只有能夠引起孩子興趣的東西,孩子才會願意去學習。那時的學習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且孩子也的確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學習到了新東西,而且體驗到了樂趣。
有時家長會認為遊戲只不過是一種消遣或者是讓孩子宣洩多餘的精力的方式之一。這種片面的認知,其實是沒有能夠完全理解為什麼孩子把遊戲看的這麼重要。
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了動物的嬉戲之後,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他們認為遊戲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預備訓練,對動物和人類的身體發育有好處。動物之間的遊戲是一種本能的訓練,比如互相爭鬥、互相追逐。孩子也是一樣,在玩耍的過程中發展他們的感知和智力、進行有傾向的實驗以及鍛鍊社交的本能。這就是為什麼遊戲是一種非常有力地促進孩子學習的手段,以至於當老師或者家長成功的把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轉化成遊戲的形式,就會發現孩子對這些原來感到痛苦、無聊、枯燥的事情會充滿熱情。
要想弄明白遊戲對孩子學習和成長真正的意義,還必須要了解一個生物學上的名詞:“同化”和順化。任何一種生物要生成都要適應外部的環境,這種適應性其實是在找取一種平衡。因此,生物學上的適應就是外部環境對個體的同化和個體對外部環境的順化之間的平衡。孩子的本性就是透過一系列的練習和行動,以及透過一種持續構建的活動,從外部環境和自身之間尋找平衡。而遊戲就是這種練習、行為、行動之間的最佳載體。以前我們經常說:“會玩,才會學”。這是有道理的。
有些高階的遊戲需要發揮孩子的想象力,而不是簡單的像過家家。對於孩子來說,虛構想象需要的不僅僅是單一的本能,更重要的是象徵性地再現孩子經歷過的而尚未同化的現實經驗,並在重溫這些經歷的同時按照需要對它們進行轉化。所以,遊戲是孩子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
所以,孩子應該玩什麼樣的遊戲呢?
1. 有利於孩子智力和能力的增長。
2. 可以和人之間面對面的做更多的互動和連結(電子遊戲很難滿足這個要求,雖然也有網路上的連結,同時缺乏了現實的體驗)。
3.在遊戲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快樂。
4. 可以發揮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遊戲。
5. 把遊戲當做孩子的一種學習方式。
關於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回覆列表
在學齡前兒童階段,“生活即遊戲,遊戲即生活”
國外有媒體指出,中國的小孩越來越不會玩了。他們發現,中國的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穿衣乾乾淨淨,不允許他們做那些可能會使衣服弄髒的遊戲。同時,中國很多的年輕父母覺得遊戲對孩子的成長意義不大,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應該花更多的時間來學習畫畫、英語、鋼琴等。
一、遊戲的概念:一提起遊戲,人們總是自然地聯想起自己地娛樂活動,把遊戲與生產、勞動、學習相區別。但是,嬰幼兒生活中地遊戲並非如此簡單。著名的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遊戲是學齡前兒童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即遊戲,遊戲即生活”。
從廣義上說,學齡前兒童遊戲就是指各種“玩”的活動,是一種不創造物質財富的消遣、娛樂、享受性質的活動;
從狹隘上說,學齡前兒童遊戲是指幼兒園中教師設計並提供的、引導孩子產出的、自發進行的“玩”的活動。
遊戲是學齡前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是學齡前兒童透過實際行動探索周圍世界的一種積極活動。學齡前兒童心理的發展,主要是在遊戲活動中完成的,甚至可以說學齡前兒童在遊戲中生活,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成長。
二、學齡前兒童遊戲的基本特徵:1.自主性和內驅性
自主性和內驅性是幼兒遊戲的主要特點。遊戲是由幼兒的直接需要而產生,由內部動機驅使而產生,不是由外部強加的,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在遊戲中,兒童根據自己的需要、興趣和能力,自主選擇遊戲夥伴、確定遊戲主題、推進遊戲程序。任何外部的強制和干涉即將使遊戲”中斷“,影響幼兒內在需求的充分滿足。
2.趣味性和愉悅性
一方面,遊戲有內容、情節、角色、動作、語言、玩具和遊戲的材料等,遊戲主題、遊戲內容和遊戲形式豐富多彩、靈活多變、引人入勝,幼兒常常從成功和創造中獲得愉快,所以幼兒喜愛遊戲。另一方面,由於遊戲是幼兒自主的活動,在遊戲中,沒有強制的目標,幼兒能表現自己的能力,實現願望,可以自主地選擇遊戲、決定遊戲的玩法,控制所處的環境,在遊戲中,幼兒的身心處於輕鬆、自由的、愉悅的狀態。
3.虛構性和假想性
遊戲是在假想的條件下完成的一種反映現實的活動,其情節的開展、角色的扮演、活動的方式和替代物的使用都是象徵性的。在遊戲中,幼兒反映的不是現實生活原原本本的翻版,而是透過虛構和想象,講日常生活中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用新的動作方式去重演別人的活動,並根據遊戲的需要,改變物品的用途。
4.社會性和時代性
周圍的現實生活是幼兒遊戲內容的基本源泉。例如幼兒在角色遊戲中開展的娃娃家、超市、醫院、美髮廳、小吃店等,在結構遊戲中構建的房子、社群、公園、汽車、橋等,都是社會生活或物體的幼兒遊戲中的反映。透過幼兒的遊戲可見社會生活的側影。
5.規則性和有序性
雖然自選、自願、獨立、創造等體現了幼兒遊戲的自主特徵,但幼兒在遊戲中並非毫無約束和限制。任何遊戲都是有一定的規則的:既有幼兒在遊戲中扮演角色、行為表徵等遊戲本身的”內隱“規則,也有幼兒為遊戲的順利開展而約定的”外顯“規則。觀察幼兒的遊戲,我們可以發現,儘管他們的遊戲有時似乎顯得亂七八糟、非常忙亂,但每個遊戲中都隱含有一種次序行。幼兒在遊戲中是遵循規則的,每個個體都有一定的自我”約束“,也會相互”監督“。也正是這種自序的約束,把幼兒的遊戲帶入一種和諧、有序的狀態。
6.過程性和非生產性
遊戲是沒有實用的社會價值,不能直接創造財富,是一種不直接帶來”生產性“結果的活動。除去物品在遊戲者之間的轉移和變化,從遊戲開始到結束,不增加任何生產的物質。對於兒童而言,遊戲活動本身即是目的,幼兒關注更多的是過程而不是目的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