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酸甜土豆絲

    提起鰲拜此人很多人的印象中一定都是“權臣”二字,手中有著滔天的權勢,而且對皇帝也不放在眼中。在歷史上他也確實正是如此,起初他不過是一名普通的將領,不過因為打仗十分勇敢不怕死,所以立下了很多的戰功,而且因為每次都是衝在前面,所以還被成為第一勇士。真正崛起的時候是在皇太極的事情,那個時侯他也年輕。後來到了順治皇帝,因為多爾袞的強勢出現,讓他心生羨慕,尤其是看到當時就連皇帝都對多爾袞唯命是從,這就更加讓他對於權力產生了強烈的渴望。

    接著順治皇帝死了,還只有8歲的玄燁坐上了龍椅,當時老皇帝也是留下一手,是讓四位老臣共同輔佐小皇帝來處理政務,可惜老皇帝沒有想到的是他選中的四位大臣當中老的老,軟的軟,真正強勢的大臣只有一位,那就是鰲拜,這就讓他心中的野心不斷的膨脹,因為根本沒有人能夠限制他。甚至,當時朝廷的任何政務,如果沒有他的簽字蓋章,任何一個朝廷官員都不敢執行。

    鰲拜甚至在這個時候也想過做皇帝,可惜清朝的政權建立和以往的朝代不一樣,它是以皇室愛新覺羅家族為軸心,他根本沒有任何說辭去坐龍椅。又加上當時的小皇帝十分乖巧,他說什麼小皇帝就聽什麼。既然皇帝這麼聽話,他做不做皇帝也都無所謂。

    其實皇帝也是非常精明的一個人,他所表現出來的都是為了迷惑權臣鰲拜的手段,因為皇帝心裡就像明鏡似的知道自己的實力若是和鰲拜去鬥,那完全就是用脆弱的雞蛋去死磕堅硬的石頭,不會有好結果。況且,要知道當時這位權臣的手中直接控制的兵力就有幾十萬之多,想憑藉軍隊去解決此人那根本是行不通的。所以,這才有了後來本人們口中相傳的皇帝帶著一群小孩練摔跤,最後靠著這批學會摔跤的親信把鰲拜給擒獲的故事。

    簡而言之,如果單純從實力的控制上來看,鰲拜手中掌握的軍隊十分強大,遠遠不是皇帝能夠匹敵。而皇帝擁有的天然優勢就是他是正統繼位的天子,擁有最好的名義,這一點是權臣如何也無法達到的高度。皇帝正是藉助他所處的地位,在囚禁了鰲拜之後,才能夠慢慢的把權力重新收回來。

  • 2 # 孤城影隨

    很多小說和電視劇裡面都有康熙和鰲拜針鋒相對的場面和情節,這也成了政治鬥爭的經典場面。電視劇《鹿鼎記》裡面少年康熙和鰲拜的爭鬥佔了不小的篇幅,但是到底鰲拜做了什麼,讓康熙想要出掉鰲拜?朝堂之上的恩怨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權力!康熙初登皇位,鰲拜當時是四大輔臣之一,實際上他的權力相當於攝政王,大小事都要經過鰲拜的批准,在政事上康熙沒有一點權力,所以康熙恨鰲拜。

    鰲拜能當上輔臣,跟他為清朝立下的戰功息息相關。鰲拜,滿洲鑲黃旗人,他出身名門,英勇善戰,跟隨皇太極東征西戰,戰功赫赫。鰲拜所立戰功的主要有:皮島之戰,皇太極封鰲拜三等男爵,賜號巴圖魯,後又擢升鰲拜為鑲黃旗護軍統領;松錦會戰,大敗軍大敗而潰。這次戰爭讓明王朝大勢已去,鰲拜的地位開始上升;關內之戰,清軍入關後,鰲拜率軍定燕京,徵湖廣,繼續追剿明軍和農民軍殘餘力量,為清王朝統一中國立下汗馬功勞。1644年10月,他進攻西安的李自成軍,滅掉李自成軍主力。1646年又出征四川,在南充大破張獻忠。可以說,滿清的天下是鰲拜在戰場上一刀一槍拼出來的,滿洲第一勇士的稱號實至名歸。

    鰲拜是皇太極一手提拔起來的,所以鰲拜心裡一直很尊敬皇太極。在皇太極離世之後,鰲拜與攝政王多爾袞爭鬥,為年幼的順治帝爭得了皇位,所以順治的登基鰲拜有大功,也可以看出此時的鰲拜對帝王還是忠心耿耿的。但是康熙登基後,作為四大輔臣之一的鰲拜因權力開始膨脹。剛開始鰲拜還象徵性的徵求康熙的意見,但是後來直接無視康熙的存在,所有事都是他自己說了算,而且也開始搞黨派之爭,在康熙身邊安插親信,嚴重影響了康熙的皇權。後來的蘇克薩哈案件讓康熙大感威脅,決意要除掉鰲拜。

    《鹿鼎記》中詳細描述了鰲拜是如何被捕的。康熙設計讓十幾個小太監纏在鰲拜使其不得的動彈才將其制服。但是鰲拜被捕後康熙卻沒能殺死他,因為鰲拜所犯的三十條罪狀中沒有一條是篡位,再加上鰲拜身上那些代表他立下無數戰功的傷痕,最終康熙判其終身監禁,鰲拜死在了獄中。

  • 3 # 妖呀妖

    說到清朝大帝,不得不提的一個人物就是康熙皇帝,而且另一個重要的人就是鰲拜,他們兩人有著一段權臣明爭暗鬥的經歷。但是實際上,在康熙繼位之後,鰲拜的手裡是握有重兵的,但是最後還是敗在康熙手下,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康熙與鰲拜的矛盾,實際上皇權的集中性與權臣不願放權之間的矛盾,最後的結果,要不康熙成為大清的"漢獻帝",要不整拜成為大清的曹操或曹丕,兩人之間的爭端在所難免。就在雙方厲兵秣馬準備攤牌時,整拜居然單槍匹馬地進宮,這又是為何?

    主要是由於鰲拜對自己實力的過分自信,以至於錯誤地判斷了敵我形勢。

    論肌肉,鰲拜是當時大清的第一巴圖魯

    在交手之前,整拜與康熙曾有過一次對決預演。那次,康熙換掉了鰲拜安插在他身邊的人,還裝出一副不務正業的樣子,天天練習摔跤,並以討教為名義,和整拜過招。整拜是久經沙場的老江湖,武功高強,又見過大場面,打起那些庫布如同砍瓜切菜。這次預演,讓康熙認識到自己力量的不足,於是準備發奮圖強,同時,也讓整拜開始徹底輕視康熙,認為他身邊的人不堪一擊。

    從清初的政治形勢來說,多數人還是支援皇權的,這也就為康熙除掉鰲拜提供了基礎,鰲拜真正坐實的罪證不多,如果非要說鰲拜錯在哪了,古有張良,范蠡,劉伯溫,鰲拜不懂急流勇退恐怕是癥結所在。

  • 4 # 史墨千秋

    在康熙執政的時候,鰲拜在朝中的影響力已經是非常大了,反觀年幼的康熙,鰲拜幾乎處於不敗之地,但後來鰲拜還是輸給了康熙,這到底是為什麼?大家不要著急,讓小墨為您解開心中的疑惑!

    其一:源於鰲拜的自負!

    鰲拜前半生勞苦功高,後半生居功自傲,過於自負。在他結黨的時候,他更是肆無忌憚,完全沒有避忌一下康熙皇帝,而是明目張膽的表現給康熙皇帝看。他自負地認為年少的康熙不會妨礙到自己,但也正是他的這一舉動,反而使康熙皇帝有了敢動他的資本。

    為什麼這麼說呢?俗話說的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兵法雲:克敵制勝的關鍵在於要了解對方並摸透對方的實力,若是在不瞭解敵人實力的情況下貿然出擊,那麼這場戰役也基本上算是以失敗告終了。

    反觀鰲拜與康熙皇帝而言,鰲拜光明正大地拉幫結派,這也就相當於把自己的實力和家底全都亮給了康熙皇帝,對於他的實力,康熙也是一目瞭然。若是鰲拜將結黨的事情做的隱蔽一些,使得康熙皇帝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底牌,估計倒不會輕易動他!

    其二:康熙皇帝也是有勇有謀之人!

    康熙皇帝當時年紀雖淺,但不代表他的志向不遠大,也並不代表他就是一個無勇無謀之人。其實,康熙皇帝反而是一個機智謹慎之人,對比權傾朝野的鰲拜和並無多少影響力的自己,他也知道自己無法一時間擊敗鰲拜,要想成功,那麼必須就要用精心發育,尋找時機,步步為營。

    因此,康熙一邊在鰲拜面前表現出一副無所事事、不務正業的樣子,用來迷惑鰲拜;另一邊康熙皇帝奮發圖強,發展著自己的力量。時間一天一天過去,鰲拜還在原地踏步,而康熙皇帝卻在不斷進步,因而量變註定是會引起質變的,只是鰲拜被康熙皇帝迷惑住了,認為他還是當年的那個小屁孩,最終使自己全面落敗!

    收筆:

    在鰲拜與康熙皇帝的對抗中,康熙的奶奶孝莊皇后出場了,作為清朝“定海神針”的她,肯定也是要站在自個孫子的立場之上,再加上朝中多數人還是支援皇權的,這也為康熙除掉鰲拜提供了一筆不可忽視的力量。

    反觀倚老賣老、居功自傲、圈地誤國的鰲拜,他的覆滅也只是早晚得事情!

    【END】

    大家好,我是小墨 ,每天都會為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歷史小故事。

  • 5 # 傲天侃歷史

    鰲拜雖為輔政大臣,可其不掌軍權。

      清朝作為中央集權制國家,皇帝擁有絕對軍政大權。

      鰲拜為40萬駐軍統帥,可軍權在皇帝之手,軍隊也只聽從皇帝指揮。

      可以說鰲拜沒有謀反成功資本,加之其輕視康熙給其擒獲,可康熙念舊鰲拜對大清之功,並未殺鰲拜,只是將其圈禁。

      孝莊文皇后一生歷經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歷四帝,見多識廣、擅長權謀,對朝政把控能力極強,鰲拜若想謀反,必不是老謀深算孝莊對手。

      索尼資歷老,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名列輔臣之首,可其並不打算過多管朝政,他眼中只有利益,可一旦鰲拜謀反,他軍中必有舊人,這些人只會聽從索尼。

      鰲拜雖軍功卓越,可其只想做權臣,並無奪權想法,加之其小看康熙,最終大意失荊州。

      鰲拜跟皇太極四處征戰,戰功赫赫,驍勇異常,對大清有不世之功,可其晚年權力無人制約,要其飛揚跋扈,康熙對此不滿,奪回權力。

      康熙雖想出掉鰲拜,還需一步步進行,分化勢力,調其心腹遠離中央,做好偽裝,鰲拜對康熙放下戒心,以至於康熙召見,鰲拜興致盎然的去了,結果剛到所指定的地點,一群年輕的侍衛就撲了上來,把鰲拜給擒住。

      康熙公佈鰲拜罪狀,並無殺鰲拜,鰲拜對大清王朝有功勞,並救過皇太極,康熙不殺鰲拜,將其圈禁老死,鰲拜一除,康熙開啟了輝煌一生。

      綜合所述,鰲拜十分合適做軍人,可其並不是個合格政治家,雖有權力慾望,不想承擔皇帝責任,只願享受權力,他不會謀反,康熙必不會允許有這樣一個權臣,他除鰲拜是必然之舉,鰲拜失敗也為必然。

  • 6 # 當兵吃糧

    鰲拜敗就敗在不合時宜,當時他的確是頗有勢力,而且說他是獨佔鰲頭也不過分,但是他忘了一點,就是當時皇帝雖然年幼,但當時的清朝皇權處在一種空前的團結之中,因為初得天下,那些開國元勳們都不願自己打拼了兩三代人的江山是個短命王朝,所以皇帝雖小,但皇黨極多,就算不能出力,那也是心裡所向,而鰲拜呢,其實在當時他也算不上特別的有資歷,他只是豪格麾下的,在川剿滅張獻忠時才出的位,算起來,鰲拜才風光沒二十年,和朝中那些五六十年的元勳比,他還是個小崽子。

  • 7 # 趣說地圖

    首先我們要理清康熙和鰲拜之間是君臣關係,“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從西漢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再到宋朝朱熹的“程朱理學”,經過千年的發展,儒學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成為當時社會普遍的道德標準,朱熹的理學思想更成為後來元、明、清三代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

    “三綱五常”中的“君為臣綱”,就明確強調了統治階級內部的尊卑秩序,主從關係,這一尊卑主從的等級秩序是不可逾越的,任何對這一秩序的挑戰從道義上就失去了人心,這樣,做為臣的鰲拜在面對君主康熙時先天就輸了一半。

    再來說地利,康熙不露聲色地在宮中訓練了一批侍衛,整日以練習“布庫”為戲,鰲拜見後,以為皇帝年少,沉迷嬉樂,不以為意。準備行動前,康熙先將鰲拜的親信派往各地,離開京城,又以自己的親信掌握了京師的衛戍權。然後假裝召鰲拜入宮覲見,鰲拜因為經常出入宮廷,沒有絲毫提防,在武英殿,康熙首先賜座,但賜座的椅子只有三條腿,由一位內侍在後扶著,然後賜茶,這個茶很燙,鰲拜接茶時因燙手,茶碗砰然墜地,這時後面的內侍順勢一推,鰲拜也撲倒在地面,與此同時,預先埋伏好的十幾個布庫少年一傭而上,把鰲拜緊緊地按在了地上不能動彈,然後五花大綁起來,此時鰲拜失去了最重要的人身自由,縱有千軍萬馬也只能俯首就擒了,然後康熙命人宣讀鰲拜三十條罪狀,打入天牢。少年康熙巧妙利用宮中主場優勢擒獲鰲拜的情形躍然紙上,讓人歎為觀止。

    再來聊下康熙和鰲拜各自的人設,康熙帝,年少聰慧,8歲繼位,14歲親政,有祖母孝莊太后和絕大部分滿蒙貴族宗親的支援,是名正言順的大清朝最高統治者。反觀鰲拜,雖有“巴圖魯”勇號,為清王朝征服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經順治帝遺詔命為輔政大臣,但居四位輔政大臣的末位,前面還有索尼、遏必隆、蘇克沙哈三位大臣代表的三方勢力,雖然索尼年老,遏必隆生性庸懦,蘇克沙哈被鰲拜以言詞誣陷遭賜死,但這三方勢力終究並不受鰲拜約束,只有康熙皇帝才有權節制。而且因為鰲拜的專橫、飛揚跋扈,勢必引起這些和鰲拜同等勢力人群的不滿,再加上康熙皇帝這個大Boss,鰲拜以一敵三、四甚至更多種力量,豈有不敗之理?鰲拜的親信也明白和康熙皇帝鬥爭是以卵擊石,所以在鰲拜被擒獲後,鰲拜的親信也紛紛伏誅,無絲毫鬥爭的意志。

    大可斷言,因康熙帝年少有為,以帝王的天然優勢加上巧妙的計謀,嚴密的部署,鰲拜即使勢力再大也終究會失敗。對鰲拜來說這可能就是天命,不幸遇上了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如果是秦二世胡亥那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還有一點就是鰲拜雖然結黨營私,驕橫跋扈,但終究沒有反心, 康熙皇帝也基於這一點再加上鰲拜歷事三朝,效力有年,因此不忍加誅,僅命革職,籍沒拘禁。

    所以鰲拜在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都沒有優勢的情況下被康熙打敗也是理所應當的了。

  • 8 # 半閒山人

    受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的影響,鰲拜幾乎成為“權臣”的代名詞。他權勢滔天,對皇帝也不放在眼中。

    起初他不過是一名普通的將領,因為作戰十分勇敢,立下了很多的戰功,被稱為第一勇士。但鰲拜根本就沒想過要造反

    一、實力不允許

    鰲拜作為四大輔臣之一,雖說鰲拜之後一家獨大,但是因為清朝的組織架構特殊,皇權非常集中,況且即使鰲拜權傾朝野,但是在滿清人眼裡,康熙才是正統,清朝歷史上也有很多貴高權重的能臣,但是最終都沒有造反,原因就在於他們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所謂的40多萬重兵,那也只是影視劇或者野史之中,實際上鰲拜也就是功高蓋主,佔著自己三代元老,為人行事有些過分,按照清朝的八旗制度,分屬不同人管轄,就連鰲拜也不能夠完全確定這些人都會聽自己的命令,沒有十分的把握。

    二、鰲拜沒有造反的必要

    真實歷史上,鰲拜忠心耿耿,並無造反之心,作為滿族八旗的貴族家庭,他從小就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之後被譽為滿洲第一勇士,先後參加皮島之戰、松錦會戰、西充之戰,鰲拜一生戰功赫赫。

    康熙也正是因為鰲拜的勢力不斷壯大,對清朝的危害越來越大,如果這種實力達到一定程度,康熙就更加沒有可能控制局面,這才和祖母孝莊一同決定將鰲拜擒獲,甚至在被康熙擒獲的時候還反問“為什麼要抓我?”

    三、鰲拜不知道康熙要對付自己

    鰲拜認為康熙年紀還小,很多事情更本就不懂,但是他卻不知道康熙在孝莊的教導下,心智完全和普通的少年不同,當時鰲拜要殺蘇克沙哈,康熙不同意,遂與鰲拜爭辯,但是鰲拜卻以康熙年幼,不懂官場之道為由,殺了蘇克沙哈。

    這件事徹底激怒了康熙和孝莊,但是鰲拜卻不以為然,依然在宮中驕橫,最後被康熙擒獲,說鰲拜結黨營私、擅權專橫,阻礙了皇權的集中,有叛逆篡位的嫌疑等罪名將其關入大牢。

    半閒認為:康熙更本沒有鰲拜造反的證據,只是單純的因為鰲拜功高震主,不過這也是歷代皇帝所懼怕的。鰲拜飛揚跋扈的處事風格,是導致他可悲下場直接原因。試問如此目空一切,又有哪位皇帝能容的下他!

  • 9 # 小青峰曰史

    一、老油條過於自負,康熙看不下去

    如果把清朝看作一家公司,那鰲拜就是拿著原始股的老油條,而且手握實權。在大清公司創立時,他就已經加入。鰲拜曾經追隨皇太極出生入死,在皮島戰役中打敗明軍,在順治繼位時又立下從龍之功,入關後還追隨豪格攻打張獻忠,與多爾袞爭鬥蒙受不白之冤……可以說,鰲拜在這家公司,要功勞有功勞,要苦勞有苦勞,到康熙當老闆時,他已經位居輔政大臣,享有崇高的威望。

    像他這樣的老油條,遲早會來一出管理層收購公司的大戲,這年輕的新老闆肯定要對鰲拜實施策略啦。

    二、過分相信班布林

    要成大事,團隊成員必須目標一致,一旦有人猶豫不決甚至臨時背叛,那將會是團隊的噩夢。古今中外,無數偉大的事業,都敗給了團隊的內訌,鰲拜也是如此,他拿著一手好牌,贏面相當大,卻沒有覺察到班布林善的心機。

    班布林善有皇室血統,是遠支宗親,他對皇位的渴望比鰲拜強烈得多。此人是典型的機會主義分子,鰲拜勢力強大時,他投靠鰲拜出賣蘇克薩哈。他想當皇帝,但許多事又不方便做或勢力不足,於是就利用鰲拜出面。班布林善企圖在鰲拜與康熙兩敗俱傷時,再漁翁得利。鰲拜直到進宮時,還對班布林善的話深信不疑,以為他會成為自己的後援。等到發現班布林善的真面目後,鰲拜悔之晚矣。

    總結:權力是一瓶讓人上癮的迷藥,用上了就不會輕易放棄。鰲拜一生戰功赫赫,到頭來卻因貪戀權力而晚節不保。他誤判了形勢,誤信了他人,以至在攤牌時功虧一簣。

  • 10 # 阿塏侃史

    康熙布庫擒鰲拜,是個很勵志的故事,講起來很好聽,回味起來有些兒戲,懂的人說戲外有戲。其實,這根本就是孝莊導演的一場戲。

    ‬第一,孝莊熱衷於搞政治戲

    1638年,福臨出生,當時她還是皇太極的莊妃。莊妃的政治意識很強,為了讓福臨贏在起跑線,她大造輿論,說福臨出生時有祥端,滿屋紅光、遍體生香。

    (多爾袞的大玉兒)

    1650年,多爾袞病逝,福臨對他開棺鞭屍、挫骨揚灰。時為皇太后的孝莊,是唯一有能力勸阻少年天子過激行為的人,雖然她和多爾袞關係令人猜想,但她始終隱忍,沒有為多爾袞說一句話。福臨是率性而為,孝莊則是揪心地配合著他演,演一個強壓內心煎熬的情人、一個心懷負疚的母親。她這樣做,是為了不挫傷兒子的銳氣,讓他徹底釋放體內的狼性。

    康熙智擒鰲拜,是他親政前的出場秀。當時,孝莊早已有控制朝局的能力,祖孫倆臺前幕後地秀,政治目的很明確:秀出一個天縱奇才的新皇帝,打造一個易於流傳的傳奇,內震朝臣、外懾萬民。

    ‬第二,孝莊有能力導演這場戲。

    《北韓王朝實錄》記載:“四輔臣擔當國事,裁決庶務,入白太后(孝莊)。”

    可見,康熙初年,雖然是四輔臣治國,但仍事事通報孝莊。如果把當時的清廷比作一家公司,四輔臣是公司高管,她的身份更像是董事長。

    孝莊是一個忍性很強的政治高手。三藩勢大,康熙悍然削藩,孝莊是不贊同的,她的主張是坐等著三藩老去,再從其繼承人身上徐圖解決的方法。

    孝莊歷經四朝,深諳政治的風險,所謂“少年布庫智擒鰲少保”,這種將清廷前程寄託在一群少年身上的事,她斷不會為,一定有更加萬全的後手。

    鰲拜被處理以後,清廷政權實現了順利的過渡。如果鰲拜真的“權傾朝野、手握四十萬重兵”,其善後不會那麼平靜,平靜得連片水花都沒有泛起。

    ‬‬‬第三,“智擒”的真相

    “智擒“的版本很多,有說鰲拜和眾布庫大戰三百回合的,也有說他遭偷襲後被砸暈就範的。這些版本始終堅持一點:鰲拜反抗的程度很劇烈,不到黃河心不死。

    我認為有一種說法更可信。鰲拜進宮後,被一杯藥茶放翻了,然後被綁得棕子般在一張結實的太師椅上。他醒來後高喊:“去衣!”布庫少年有些懵,就扒掉了他的上衣。他嫌不夠,又喊:“手勿停,再去!”手不能停,布庫少年又扒掉了他的褲子。鰲少保袒露出三十多處傷疤的身體,乞求獲得康熙的寬宥。當我看到這裡,不由得為這條滿洲漢子側目淚流。

    想當初,後金軍屢攻不下皮島,鰲拜挺身而出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

    皇太極病逝,多爾袞意圖篡位,鰲拜仗劍直闖崇政殿,口中高呼:“宜立皇子!”

    如今,那位皇子已成為先帝,皇子的皇子卻要把他踩在腳下立威。而他,淪為小丑的角色,成為人們口中無毛小輩的手下敗將,甚至還得乞憐求活。

    鰲拜被囚,數月後死去。

    嗚呼!政治殘酷至斯,令人扼腕嘆息!

    ‬第四,鰲拜之冤,令康、雍兩朝皇帝於心不忍。

    孝莊導演的這場戲,主角是玄燁,配角是鰲拜,至於那一眾少年布庫、則屬於群眾演員,可有可無、可多可少。

    “智擒”一戲,是康熙的成名作,他理應最為珍惜。然而,四十多年後,孝莊已死,他也功成名就。作為皇帝,康熙當得起“仁”字的諡號,回首往事,他覺得孝莊當初太苛,遂為鰲拜平反:“念其舊勞,追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按照常理,“鰲拜案”應該至此劃上句號。然而,在雍正朝,這位鐵面冷血的皇帝再次加恩:賜予祭葬,復一等公,加封號超武,世襲罔替。雍正平生最懂康熙,《清聖祖實錄》就是他把關政審的。可能,他看到了一些外界不方便知曉的內情,愈覺到鰲拜之冤。

    ‬第五,鰲拜究竟犯了什麼罪?到底有多大的罪?

    (蘇克薩哈畫像)

    鰲拜犯的都是莫須有的罪。

    1,當時的四位輔臣,索尼年齡大、身體差、不想管事;遏必隆純粹是懶政;蘇克薩哈是正白旗、靠賣主投靠上位,兩黃旗當權,沒什麼人願意搭理他;只有鰲拜最勤政,身體好,找他請示彙報的人最多。因此,給他定罪“權傾朝野、挾制六部”。

    2,鰲拜主持兩黃旗與正白旗更換旗地,這有歷史原因,與多爾袞打壓兩黃旗有關。鰲拜只是代表了兩黃旗的利益,替他們發聲。

    3,有說鰲拜在康熙面前“攘臂上前”,君前無禮。當時,鰲拜奏事已久(強奏累日),他活動一下肢體、甩了兩下膀子,這就無禮了?咋不說他意圖弒君呢?典型的欲加之罪嘛!

    4,鰲拜殺蘇克薩哈?他一個人殺不了蘇克薩哈。

    蘇克薩哈告發多爾袞,康熙和乾隆曾作過評價:奸謀誣告。

    康熙八年,鰲拜事敗後,康熙下詔:蘇克薩哈雖有罪,不至誅滅子孫,此皆鰲拜挾仇所致,命復官及世爵。可見,在康熙這塊,蘇克薩哈也有死罪,只是罪不至滅族。

    《清史稿》有載:蘇克薩哈見忌同列,遂致覆宗。

    其實,無論是鰲拜還是蘇克薩哈,康熙親政後他們仍不放權,在孝莊的眼裡就都該死。鰲拜要整死蘇克薩哈,兩黃旗權貴們裝聾做啞,孝莊聽之任之,大家集體搞默契,共同宣判了蘇克薩哈的死刑。而鰲拜,僅僅是被利用的那把刀。

    阿塏說:

    鰲拜的一生,是替愛新覺羅氏打衝鋒的一生,就連他的死,也在為康熙的親政鋪平道路。愛新覺羅氏在榨乾了他身上的最後一滴油後,一腳把他踢進歷史的垃圾堆裡。孝莊安排了他最後的命運,敗於一群黃口小兒的手中,成為後來人的笑料。

    僅此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在用拳擊打沙袋時會感覺打不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