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在用拳擊打沙袋時會感覺打不出力量?
7
回覆列表
  • 1 # OneFirst課程嚴選

    首先拳擊是一項需要日積月累的運動,也就是循序漸進。而擊打沙袋的訓練是處於基本功穩定之後才可以用於訓練。如果分為前中後期來說,最佳的時期就是前、中期的過度,之後有目的將這項訓練加入訓練計劃中。

    其次,基本功的一切。包括拳擊抱架,也就是站姿,下半身比如前後腳的距離和角度。上半身手臂的姿態,拳的水平位置。出拳時要注意在原有拳架基礎動作上不做蓄力動作,比如向後拉臂等。身體每個動作的幅度,發力時間,方向要一致。肌肉放鬆,一些初學者會犯這樣的錯誤是正常現象,因為還沒有長時間的肌肉記憶作為鋪墊就擱置不管。

    再然後大部分自認為力量很大和新手總會覺得手臂力量大就能打出很重的拳。這是個錯誤觀念,拳擊手是透過扭轉身體和全身放鬆到緊張的爆發來打出超強爆發力的重拳。

    最後還要注意的是把之前的力量傳到沙袋的一瞬間迅速收回拳頭,不要繼續送拳轉化成一股推力。

    溫馨貼士:最好一開始接觸打沙袋這項訓練時用輕力擊打,並在教練的指導之下,以防錯誤發力完成拉傷或關節損傷。

  • 2 # 上海小叮噹訓犬學堂

    說明你不會發力,正確的拳擊釋放力量是一氣呵成的,身體各個部位要同時運動,經過傳遞給胳膊到拳峰,所謂的拳鋒應該叫拳點,因為每個人感受的點不一樣,這個要有一定的基礎後才能明白我的話....不才,我本人曾經是省隊員,學過散打和拳擊一點。

  • 3 # 行者書法

    首先,你要學會散打正確出拳。其次,拳腿發力都是靠腰部,你要多練腰腹力量。再就是多用雙手抓握小啞鈴衝拳,每次練習10-20分鐘。沒有啞鈴可以用磚塊練習。最後用拳頭做俯臥撐,多練幾組。時間長了可以用拳頭倒立,增加拳頭硬度。以上一些方法練上幾個月後你再打沙袋,你的拳就有力了,當然,速度也很重要。

    創建於2017.7.27

    編輯

  • 4 # 人到肆拾

    原因就是沙袋重了 我以前斷斷續續打過幾個沙袋 打沙袋這個東西也是要循序漸進 持之以恆 還有就是要注意受傷 尤其是腕子 要單獨訓練 否則將來力量大了 腕子承受不起 手在很多時候只是個導體 無論是打拳還是提水或是臥推……只用手上的力甚至不能重創一個沒有練習過抗擊打的普通人 這樣的力量對職業拳手來說無異於瘙癢 應該是手為導體後背發力 背部肌肉群大 力量也大 這個邊打邊體會 多看影片 有條件可以找專業的人教一點

  • 5 # 拳擊系統教學

    有很多種情況!

    首先:發力不對。

    就是說你打拳時力量的傳導不夠好,沒有充分發揮你自身的能力。也就是說你的拳擊基礎是不夠完善的。

    其次,爆發力不夠好。

    我們都知道,拳擊的力量主要是爆發力,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的力量!如果你沒有進行拳擊專項爆發力的訓練,打拳或者打沙袋動作再完美,也沒有力量!那麼此時你就要進行專項爆發力訓練。

    最後,就是你不會打沙袋!

    打沙袋真的很簡單嗎?未必!

    打沙袋有很多注意事項,距離,拳峰,落點,節奏把握,擊打高度等等,如果這些都不懂,打不出力量是必然的。

    希望對您有幫助。

  • 6 # 福州禪武

    這有很多原因,猜想可能是沙袋太硬,或肌肉還不夠協調。

    很多人一說要練沙袋,就是往沙袋裡填充硬物,最常提到的就是沙子,有一些傳統武術還有用硬石子。現代的搏擊俱樂部是極少使用這種純沙子或是小硬石塊。這對身體有傷害,也不利於力量的滲透性。

    付高峰打輪胎的圖片,這些都說明現代的訓練都講究心理學。

  • 7 # 你所見即我丿

    裸拳素手拳擊或稱裸拳拳擊(Bare Knuckle Boxing)早在歐洲格鬥歷史上出現,十八世紀中期到十九世紀中期,裸拳拳擊進入了中興時期,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才被戴拳套的拳擊規則取代,最後一場合法的裸拳拳擊賽在1897年在美國舉行。

    早期的裸拳拳擊比賽並沒有固定的規則,雖然以拳頭打擊為主,但也允許選手使用投技(Throwing),允許拳打倒地的對手也允許地面糾纏戰(Grappling),甚至允許踢已經倒地的選手。捉對手頭髮,拉扯,首相撲 各種動作基本上都允許。

    從世界第一位裸拳拳擊冠軍的比賽中我們大致可以瞭解到那時候的拳擊比賽是什麼概念的競技:James Figg (1695 - 1734) 1727年 與 Ned Sutton 一戰是三輪戰。第一輪,劍擊,第二輪裸拳,第三輪是短棒 (Figg 精通劍術,棒術,也是這兩門技術的指導)。第一輪他終於劍切中對手的肩膀而獲勝。第二回合打了八分鐘後,Figg 被摔倒在地上,但他馬上爬起來並且將 Sutton 摔倒在地使Sutton一時無法繼續比賽。之後的對決中Sutton一拳將Figg打到擂臺下(當年沒有繩子),Figg 後來又反擊將Sutton打倒在地上並且用寢技讓Sutton降服。第三回合的短棒比賽中 Figg 打碎了 Sutton 的膝蓋獲勝。最終結果是Figg 以三比零獲勝。

    類似 Figg 這類的拳擊比賽一直持續到 1743年,因為那年,Figg 的學生 Jack Broughton 也是當代的拳擊冠軍因為1741年的拳擊賽中打傷人導致對手後來死亡而決定釋出新的拳擊規定。Jack Broughton 的規則中大部分講的是關於比賽場地等,針對實際格鬥的規則他只規定了兩條:不可打擊倒地後的對手,寢抱術不可針對對手腰下的部位。說到 1741年 Jack Broughton 打死人的那場賽事,他是一個重拳擊中對手 Stevenson 心臟下方部位,Stevenson 頓時被 KO,過後短時恢復清醒認輸,一個月後心跳停止死亡。

    Broughton 規則持續到 1838年 被 London Prize Ring 規則取代。而這個新規則裡包括了禁止選手穿戴刺或釘子的靴子(Spiked Boots)。一直到了1865年 的 Queensbury 規則才規定使用拳套並且限制每回合三分鐘,中間必須休息一分鐘,禁止地戰也禁止摔跤。

    但即使有了 Queensbury 規則,裸拳拳擊比賽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末。最後一場有記錄的公開賽是 1897年 由美國著名的冠軍 John L.Sullivan 和 Jake Kilrain 一共打了 75 回合。在這裡必要說明的是當年裸拳比賽的規則中回合不分長短,一方被擊倒在地(Knock Down)算一回合,他能在一定時間後爬起來繼續,則下一回合開始雙方繼續打,一直到一方完全被打得無法在限定的時間內進行比賽 才算是 KO (Knock-Out)。裸拳比賽可以持續幾十甚至百多回合,主要原因是因為人類的手掌和拳頭的骨骼結構是永遠無法打裂人類的頭顱骨的,在訓練有素的選手之間的比賽,雙方會將額頭往前頂,收下巴,用頭部承受對方的拳頭。而兩個拳擊手為了保護自己的拳頭不受傷因此他們會避開攻擊頭部而著重於對身體的打擊。因此雖然裸拳比賽看起來特別的血腥,因為裸拳對拳擊手的面部劃傷的傷害較大,流血較多,但是終究無法完全的 KO 對手,而選手互相迴避導致比賽的節奏慢了,回合多了,最終觀眾對裸拳比賽失去興趣。

    而 Queensbury 規則中選手戴拳套主要用意不在於考慮選手的安全,而是為了提高比賽的節奏和暴力指數。拳套讓選手可以更頻繁的對頭部的打擊而不會傷手,因此大大的提高了 KO的機率。拳套沒有減少拳頭的打擊力,只是將它改為震盪力,加大對腦部的損傷,並且給拳擊手的拳頭加重了 10 Oz 的重量。比方在美國的拳擊歷史中一百年的裸拳比賽沒有一次在拳擊場中直接死亡的事件,而戴拳套的職業比賽每年會有幾宗賽場內不治死亡的事件。

    1897年之後世界上再沒有合法的大規模的裸拳比賽,一直到1964年的日本,大山倍達先生創建極真會館時,初期的試合規則中允許裸拳打頭。一直到後來的比賽才禁止打頭。在2004年一次訪談中, 盧山初雄師範 回憶說當年作為大山先生內弟子的他負責打掃衛生並且將被打在地上的牙齒撿起來,100個新人報名後,一場素手顏面打試合之後就只留下了十人。剛開始這麼打的時候許多其他的空手道人士反對大山先生的作法,認為將會有大量的學生死亡,但歷史證明,當年的素手顏面打併沒有他們想象的帶有高度的致命威脅。 以他的意見,在大山先生的思想中,道場組手允許素手顏面打這是為了提高武技,而不允許素手顏面打的實戰是提高武道精神的磨練。記得國內的龔師範也曾經說過同樣的話:極真會里,95%的學生不想成為武道家,他們並不會也不想要去選擇經歷素手顏面打的實戰考驗,但5%有這個志向的武道家需要往這個方向發展結論:裸拳拳擊比賽中,有經驗的選手為了避免自己的手骨折受傷,而主要選用使用對身體的打擊。若要打擊頭部,職業的裸拳拳擊手都會適當收手,打頭的目的是為了傷對方的面部,鼻子,讓對方因流血而呼吸困難或者視覺不正常。很少拳手會企圖用裸拳全力打擊對手的頭部意圖要擊倒對手,因為這麼做的難度高,風險大。最後因為裸拳的比賽打的回合太多,選手經常打得難分勝負,觀眾選擇看更暴力,節奏更快的戴拳套拳擊比賽。(

    從許多兩世紀前留下的裸拳拳擊教科書可看到,裸拳打頭的技術更像某些傳統流派的空手道里的部分技術理念,包括對架勢的注重,對移動的注重等等。而極真會的比試規則裡不允許素手顏面打也是非常合理的,因為從拳擊的歷史證明,面對訓練有素的對手,素手打擊時的最好選擇最終是對身體的打擊。對面部的打擊,造成許多的外觀傷勢,但很難將訓練過的對手一擊KO。(注,這以上說的是經過正確訓練,勢均力敵的選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都在家給孩子準備什麼塗鴉的呢?